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2023交流年会邀请函
2023交流年会邀请函2023交流年会邀请函1尊敬的领导:由中国传播学会、美国华人传播学会(ACCS)、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世界华人传播学学术研讨会”,将于6月1日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大都是国内外顶尖级的传播学专家、媒介精英和经营管理人士。
这些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从当代世界传播发展的现状入手,探讨未来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将对传媒实体如何在多元价值和多种媒介搏弈中获取生存空间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成都(西部)经济弱势与传媒经济强势的巨大反差,也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兴趣。
本次会议将极具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大会组委会热忱欢迎贵传媒实体(广电、报刊杂志、出版及网络)的管理、经营及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参会。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联系人:何老师____________ 白老师 ____________地点:__大学文科楼501室2023交流年会邀请函2__同学:您好!我是__世界园艺博览会“__(世园),让我们走在一起”两岸学生使者交流活动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周为老师推荐说贵校学生才华横溢,积极优秀,因此组委会衷心邀请您和贵校学生参与此次两岸学生使者交流活动,让贵校的学生们能够代表贵校及贵地区同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们进行交流,传播两岸情谊。
本活动是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为传递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核心理念,将“绿色引领时尚”精神推广至青年学子,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进一步推广给学生们而组织开展的`。
参与形式非常简单,同学们只要登录活动官网 ____上传作品,即有机会成为两岸交流使者,世园会将提供交流的全额经费支持,让大学生能利用此平台去台湾、访西安,与全国及国际留学生们交流。
活动不限制参与学生背景,并鼓励所有学生能通过参与活动。
针对学生,分为时尚好玩个性化的三个板块:花语祝福,花与生活,花于潮流,任选一种参与即可。
2009-2010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一).doc
2009-2010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一)关键词:2009-2010年度中国传播学研究进展年度报告文献综述[摘要]:2009-2010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并不平衡。
传播理论研究继续寻求新突破,并有所成就,但焦虑情绪也若隐若现,相信压力会化为动力。
媒介经济与管理扩展了自己的“领地”,势头正旺。
广告和公共关系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广告研究正在探索自己的理论根基。
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视野和交叉性,研究前景充满希望和挑战。
出版学与编辑学研究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趋势,其学术影响力日益增长。
2009-2010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虽然亮点不少,其实问题也存在,并且多是老毛病。
当下最需要大家坚持的是,要紧追国际前沿、扎根中国现实、掌握研究尺度、努力创新理论。
我们对2009-2010年度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进行简要梳理,粗略分为传播理论、媒介经济与管理、广告与公共关系研究、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研究、出版学与编辑学研究五个方向。
希望能够为传播学研究者参考。
一、传播理论研究的突围与困惑(一)溯源与经典再思当前路茫茫时,人们做的一件事情是思古。
刘海龙在《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2/2009/2)一文中重读了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考察了其丰富的传播观念,希望改变人们对其传播模式的简单化理解,目的在于打开过于狭窄的传播学理论视野。
刘蒙之的《格雷格里贝特森对传播学研究的奠基性贡献》(2/2010/1),回顾了贝特森对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贡献,以及其在元传播、双重束缚、关系传播和学习的传播机制等原创性贡献。
胡翼青的《美国传播学传统学派形成的学理探究》(9/2009/4)一文比较细致地探究了美国传播学传统学派的形成过程,希望为中国传播学借鉴。
一些早期的学者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
属于文化研究路数的雷蒙威廉斯就吸引了不少的注意力。
研究者主要关注其传播思想的深远影响(位迎苏:《论雷蒙威廉斯早期的传播思想》,《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
学术盛会更无前——中国传播学会成立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个体论受众观。认 为 ,个体论受众
观 与 “ 众 ”论 受 众 观 的差 别 体 现 群 在 哲 学基 础 、道 德 基 础 和 经 济 基 础 等 三方 面 。个 体 论 受 众 观 才 是 真 正 彻 底 的受 众 本 位 理 念 。有 学 者 将作
上 海交 通 大学 等 全 国著 名 高 等 院校
播 学 会领 导 成 员 组 成 名 单 :清华 大
作出贡献 。再次 ,从事新 闻传播学 研究的学者 ,要根据世界新闻传播 领域 的新变化 、新规 律和新特点 , 以改革的精神 ,进一步深化新闻传 播学的研究 。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 下 ,面对西方发达 国家媒体主导的 世界传播格局的现实 ,要繁荣发展 我国 自己的新闻传播事业 ,成为先 进文化的代 表 ,首先要努力构建我 们 自己的新 闻传播理论 ,形成 独立
究 员 任 会 长 ,中 国传 媒 大 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武 汉 大 学 、复 旦 大 学 、 四 川 学 、北 京 大 学 、清 华 大 学 、 I大
球 传 播 格 局 的 理 论 ,如 依 附 理 论 、 文 化帝 国主 义 理 论 、 介帝 国 主义 媒
理 论 、世 界 系 统 理论 和关 于建 立 世
维普资讯
B O AG A H O 报海观潮 A lU N A H C
学 术盛 会更 无前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 暨第九次全 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2 0 06 三
季 晏
的 名 流和 学 子 近 2 0人 在 河 北 历 史 0
名城 保 定 济 济一 堂 ,共 庆 中国 传播 学会 成 立 暨 第 九 次全 国传 播 学 研 讨 会 胜利 召 开 。本 次 大 会 由 中国 社会 科 学 院新 闻与传 播 研 究 所 与 河北 大
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发展作者:于蕾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摘要:中国传播学相对于西方的传播学来说,起步相对比较晚,尽管中国传播学在理论体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并且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但是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力度仍然不够大,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中国传播学的创新不仅要以文化维度为参照物,还要站在现代性视野标准下进行大胆的创新。
站在文化维度的角度上,传播学的本土性不仅有利于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构筑,又有利于适应学科发展的外在竞争威胁。
站在现代性视野的格局下,传播学的全球性属性,不仅是当今传播活动的理论需要,更是传播学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
本篇文章结合文化维度和现代性视野两个标准,探究中国传播学的创新发展。
希望可以给中国传播学研究相关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传播学;创新;文化维度;现代性视野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25-03一、中国传播学创新的背景与反思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开始进入我国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沉淀与发展,我国的传播学取得较大的发展。
起初,传播学并不被认可和承认,被认为是“精神污染” “不讲阶级斗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开设传播学的院校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个,学习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传播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越来越频繁,西方传播学的专家学者通过更广阔的平台到中国讲学交流,传播学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可,中国传播学已经走过了起点阶段,迈入了创新的新时期。
[1]尽管中国传播学创新阶段已经开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播学的学科创新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还未形成一个适应传播学发展的体系,没有达成一个学科共识。
例如,在传播学的学术研究中,很多论断将新闻学与传播学划等号,或者认为新闻传播学就是传播学。
在高等院校的学科授课活动中,仍然把传播学向新闻传播倾斜。
[2]实际上,这些看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对话——“大众传媒与社会进步”中英学术研讨会综述
义》 论 著 闻名 世 界 的 传 播 学 者 、 国诺 丁 汉 特 伦特 大学 等 英 教授 约 翰 - 林 森 (onT 汤 Jh b n 等 6位 来 自英 国 的 新 ) 闻传 播 学 者 ,同 上 海 的 1 位 新 闻 传 播 学 同行 一 起 ,就 0多 全球 化 背 景 下 的新 闻 学 和 传 播 学 所 凸 显 出来 的 热 点 问 题 进行 了全 面 、 入 的 讨 论 ,为 中 、 双 方 学 者 提 供 了 一 个 深 英 分享 学 术 成 果 、 流 两 国信 息 、 行 思 维 碰 撞 的 机 会 。 交 进 这 次 研 讨 会 由英 国 文 化 委 员 会 、 且 大 学 耨 闻 学 院 、 复 复 旦 大 学 信 息 与 传 播 研 究 中心 和英 国 诺 丁 汉 特 伦 特 大 学
媒 体 迎 接 信 息 化 和全 球 化 进 程 都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英 方学者有一个共 同观点 : 9・l 事 件很 大程度上 是由毛 1
西 方 媒 介没 有很 好地 担 负起 社 会监 视 功能 所 造 成的 , 至 以 于西 方 世 界 和伊 斯 兰 世 界 缺 乏 基 本 的 了解 与 沟 通 。 一
全球 化 的 多 重 解读
对 于 中 国 这样 一 个 刚 刚加 人 世 贸组 织 的发 展 中 国 家
来说 , 球化成为所有学者 关心的主题 。 全 中方 学 者 在 发 言 中 ,最 突 出 的特 点 就 是 所 有 的研 究 课 题 都 无 一 例外 地 引 入 全球 化 作 为 其理 论 研 究 的 参 照 系 和 新 的研 究 起 点 。 英 方 学 者 汤林 森 作 了这 次 研 讨 会 的 第 一 场 主题 报 告 《 垒球 化 与 文 化 》 从 文 化 童 构 的 角度 阐 述 全球 化 问题 , , 提
传播学作业
自19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迅猛发展,不仅成为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为新闻学与传播学),而且日益成为“显学”。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传播学者不仅继续翻译、整理和出版欧美的传播学理论,也尝试着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媒体发展和传播实践中总结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能解释中国社会的传播学理论。
请尝试着搜集和整理1980年代以来,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进展和成绩,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研究,并进行评论。
要求:2000-3000字;禁止复制粘贴;提出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楚,格式清晰;有标题。
80年代之后的传播学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随即,传播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被引进中国大陆,至今已经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传播学学科体系逐步得到确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群体不断进步、学术水平持续提高。
30年来,传播学研究对推动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播学是一门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广泛联系的社会学科。
传播研究以多种途径对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以理解人类社会使用不同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交换的行为及其意义。
虽然人类传播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现代传播研究则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传播被西方那些具有实用主义思想观念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看作是推动社会广泛变革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二战之后,欧美社会快速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传播研究者开始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如媒介如何影响宣传与舆论;信息传递模式;电影对儿童与社会的影响;商业广告的效果以及传播对人的态度和动机的影响等。
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传播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人类生活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播与传播媒介也成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今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
传播学在中国的引进、发展与创新
传播学在中国引进、发展与创新——以中国大陆出版的传播学专著、译著为据张健康摘要本文以《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为依据论述传播学在中国的纵向发展的介绍引进、探索发展、评价创新的三个阶段,对传播学专著核心作者的功绩进行了总结。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思考,提出中国传播学的倾向性、学理性等优点,而存在视野狭窄、过多的重复性与较强的依赖性、重定性轻定量的缺憾,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中国传播学发展的本土化、分支化、定量化、融合化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作者简介:张健康,男,1973年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讲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杭州 310015)专著、译著是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表述,是一个学科研究领域中取得进展和成就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变化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所以本文拟以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辑录的《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①为依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思考,论述传播学在中国的纵向的发展情况,从历史过程和现存态势中揭示中国传播学的研究优点和不足,并尝试提出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中国传播学的研究是在清除十年文革对新闻传播学的极“左”思想影响的干扰和破坏的背景下开始的,并在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传播学理论进行理性的考察和审视中显示出其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大陆最早的译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于1981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然后是到了1983年,这一年有两本传播书籍——《传播学(简介)》和《传播媒介的垄断》出版。
其中《传播学(简介)》是这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论文集,而《传播媒介的垄断》是由林珊等译的美国的传播学著作。
这两本传播学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对1982年春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的访华、1982年冬我国大陆第一次传播学会议召开的积极回应。
到1986年为止,传播学著作的出版数量还是很有限的,且多为译著。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媒体环境的变化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众媒体的兴起使得文学传播的方式和效果发生了重要变化。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大众媒体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大众媒体的普及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大。
在过去,文学作品主要通过书籍发行和文艺团体演出的形式进行传播。
但随着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
例如,一些报纸和杂志会刊发文学作品,电视台会制作文学改编剧等。
这种方式不仅使得更多人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推广自己作品的机会。
其次,大众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文学传播的受众特征。
在过去,文学作品的读者主要集中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中。
由于阅读的门槛较高,一般大众的接触和了解文学作品的机会很少。
然而,大众媒体的普及使得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电视剧、电影等媒介不仅充实了大众文化生活,也让更多人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这一变化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群体,而是覆盖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体。
然而,大众媒体在文学传播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大众媒体的商业化倾向使得媒体关注度偏低的文学作品难以获得传播的机会。
由于大众媒体在市场竞争中追求商业利益,更容易选择商业作品和热门话题进行推广,而忽略了一些不太商业化的文学作品。
这导致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限制,使得文学传播的多样性和深度受到了影响。
其次,大众媒体在文学传播中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风险。
一些商业化的媒体会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商品,强调娱乐性和商业效益,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使得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丧失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变得趋于肤浅和商业化。
同时,一些文学作品也会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受到市场需求的驱使而改变作品风格和内容。
2007 - 2008 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
第8卷第1期2009年2月中國傳媒報告CHINAMEDIAREPORTChinaMediaReport,ISSN 1682‐3362ZhongguoChuanmeiBaogao,No.1,20092007-2008年中國傳播學發展報告①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摘 要]2007-2008的中國傳播學研究處在不斷“發酵”和“騷動”中。
傳播理論方面,厚重的歷史意識和强烈的現實感並重,這兩種力量將成爲本學科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媒介經濟與管理實際上已經成爲傳播學研究的“主力軍”,如此多關注,讓人對其寄予很高的期待。
廣告和公共關係研究獲得了新的發展,超越了一般的操作分析,尋找着自己的理論深度。
新媒體和網絡傳播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對傳播理論和現實搆成了雙重挑戰。
本年度我們加入了對編輯出版學的分析,可以發現這個領域已自成體系,而其每一個方面都和傳播學息息相關。
成果有目共睹,理論創新、現實關懷的深化和研究的體系性還有待加强。
在當前中國傳播學發展的關鍵時刻,極其需要一些原創性的基礎學理研究和典型的研究樣本爲未來定向。
[關鍵詞]中國傳播學;研究進展;年度報告;文獻綜述我們循例對2007-2008年度的中國傳播學的發展進行綜述,主要目標是勾畫兩年來一些重要的傳播學研究方向和熱點,在這之上則是想尋找那些能够引道我們的研究和學科走向未來的創新點。
此次,在傳播理論、媒介經濟與管理、廣告與公共關係研究、新媒體和網絡傳播研究四個傳統的内容之外,我們增加了編輯出版研究,希望擴大傳播學研究的理論視域。
一、多元開放的傳播理論研究2007-2008年的傳播理論研究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態勢。
(一)歷史性反思涌現兩次重要的會議反映了研究者共同的歷史關懷。
2007年8月,在南昌召開了“2007中國傳播學高端學術研討會”。
會議的主題就是“傳播學研究在中國:反思與展望”。
會上發表了枟傳播學的反思與中國學派的傳播哲學枠和枟傳播學研究在中國的歷史建構與實踐枠等重要的學術文獻。
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试题及答案(强化练习)
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试题及答案(强化练习)1、单选发起组织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被推为会长的是()。
A、郑超麟B、蔡元培C、瞿秋白D、戈公振正确答案:B2、问答题如何理解新闻媒体要努力实现社会(江南博哥)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正确答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贯主张。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由社会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指导方针、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2)提高经济效益,使新闻媒体自身发展和壮大的客观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逐步发展和加强媒体的经营工作。
(3)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科学对待和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矛盾。
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4)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新闻事业不断前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单选《向导》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份机关报。
其创办时间为()。
A、1922年9月B、1927年C、1921年8月D、1923年2月正确答案:A4、多选中共建党后,陈独秀领导创办的党的机关报有()。
A、《向导》周报B、《前锋》月刊C、《新青年》季刊D、《共产党》月刊正确答案:A, B, C5、单选?Gd-DTPA缩短T1的机理是()A.较多的质子数量B.较小的质子磁矩C.较小的电子磁矩D.较大的电子磁矩E.较大的质子磁矩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顺磁性物质所具有的磁矩较质子大657倍。
6、单选数字电视信号指亮度、彩色、声音信号等的参数变化用()。
A、一进制数字表示B、二进制数字表示C、三进制数字表示D、四进制数字表示正确答案:B7、单选1644年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这部著作的名字是()。
A、《伦自由》B、《论民主》C、《论新闻自由》D、《论出版自由》正确答案:D8、多选“脑萎缩”影像包括()A.健侧脑组织向患侧移位B.脑沟增宽,脑回变窄C.侧脑室周围低密度水肿带D.侧脑室顶部夹角大于40°E.视隐窝变钝、变浅、消失正确答案:A, B, D9、单选邹韬奋创办的日报是在香港创办的()。
我国传播学实证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性研究报告的统计分析
些 。
状 , 对 其 存 在 的 不 足 之 处 进 行 探
讨 。 选 择 依 据 是 这 3份 新 闻 期 刊 多 次 人 选 “ 闻 核 心 期 刊 ” , 学 新
术 性 浓 厚 , 而 且 注 重 传 播 学 方 面
的 研 究 , 所 刊 登 传 播 学 方 面 的 论 文 无 论 从 数 量 还 是 从 质 量 上 来 说 都 优 于 其 他 新 闻学 方 面 的期 刊 。
代 传 播 》 后 ,强 调 以 社 会 文 化 为 大 视 角 切 人 传 播 领 域 ,进 行 学 术 研 究 。 议 题 也 主 要 集 中 在 传 播 定 义 和 功 能 、 传 播 与 文 化 、受 众 需 要 和 权 益 等 方 面 , 理 论 色 彩 非 常 浓 郁 , 所 以 不 偏 重 于实证 性报告 。 2 分 年 份 比 较 ( 表 1 、 见 )
价 值 的 论 文 。 因 为 我 国 没 有 专 门
的 传 播 学 期 刊 , 为 了 便 于 整 理 和 分 析 , 本 文 选 取 的 样 本 是 新 闻 类 期 刊 《 闻 大 学 》 、 《现 代 传 新 播 》 和 《 闻 与 传 播 研 究 》 , 将 新
上 面 发 表 的 运 用 了 大 众 传 播 实 证
研 究 方 法 进 行 研 究 的 论 文 作 为 统 计 依 据 ,从 一 个 侧 面 来 观 察 中 国 传 播 学 实 证 研 究 发 展 和 进 步 的 现
18 9 4年 美 国 学 者 w ・ 费 林 在 复 赛
旦 开 设 传 播 学 课 程 。 所 以 《 闻 新
大 学 》 也 刊 载 了 较 多 的 实 证 性 调 查 报 告 ,但 由 于 学 院 派 色 彩 的 浓
传播学概论试题阶段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思想的公开市场”的观点,主张言论表达自由是不应有政府压制的民众性自由。
A、厄斯金B、麦奎尔C、杰弗逊D、密尔答案:D2、将传者划分为普通传者和专职传者的分类标准是()。
A、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空间形态B、传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特点C、传播对象的性质D、传播理论的视角答案:B3、下列传播环节中,决定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的是()。
A、讯息B、媒介C、信源D、受者答案:C4、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中的传者,多属于()。
A、直接传者B、间接传者C、普通传者D、专职传者答案:A5、“可信性效果”概念表明,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就()。
A、越小B、越大C、不变D、和信源的可信度无关答案:B具6、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传播效果研究是()。
A、选择性理论研究B、佩恩基金会的儿童研究C、“火星人入侵”的恐慌研究D、“制码与解码”研究答案:B7、()是与“知识沟”假说持相反观点的理论假说。
A、“涵化”假说B、“上限效果”假说C、“多元效果论”假说D、“沉默的螺旋”理论答案:B8、关于意见领袖的特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数不多B、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C、是全体公众中的大部分成员D、上通媒介,下连公众答案:C9、下列关于有限效果论与多元效果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限效果论主要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B、多元效果论把更多注意力集中于研究间接、潜在和长期的影响C、有限效果论侧重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多元效果论侧重从传者角度考察媒介效果D、在考察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范围、时间、层次、方式等方面“多元效果论”阶段比“有限效果论”阶段更为严谨、丰富和多元答案:C10、下列不属于媒介接近权的主要表现的是()。
A、“反论权”B、“隐私权”C、“意见广告”D、“开放频道”答案:B11、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者()正式提出“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论文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元;论经济体制改革对生活方式变革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1986年02期
2 刘宝三;论社会主义交往方式[J];学术论坛;1986年05期
3 胡弥华;我国人际关系现状的理论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春秀;《三联生活周刊》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段永刚;大众传播媒介资源配置刍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4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程曼丽;政府传播机理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关键词】:手机短信 人际交往 沟通方式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C912.3
【目录】:
内容提要4-7引言7-9第一章 手机短信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9-19第一节 手机短信的发展历程9-14一、手机短信的定义10-11二、手机短信的发展历程11-13三、手机短信业务的服务领域13-14第二节 手机短信的发展现状14-16一、手机短信的全球发展状况15二、手机短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5-16第三节 手机短信的社会功能16-19一、手机短息的人际传播功能16-17二、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17-18三、手机短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8-19第二章 手机短信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19-28第一节 传统人际交流沟通的方式及特点19-20第二节 手机短信传播中的新型人际沟通方式及特点20-28一、手机短信交往的社会生态21-23二、手机短信传播中的新型人际沟通方式及特点23-28第三章 手机短信对人际交往的双重影响28-35第一节 手机短信在交往中的意义及受欢迎的原因28-30一、手机短信在交往中的解放性意义28-29二、手机短信在交往中深受欢迎的原因29-30第二节 手机短信对人际交往的双重影响30-35一、手机短信交往的积极影响30-32二、手机短信交往的负面影响32-35第四章 消除手机短信负面影响之对策35-42第一节 体制完善与政策监管双管齐下35-38第二节 技术防范与法律规范并用38-40第三节 教育引导40-42结语42-43参考文献43-46中文摘要46-49Abstract49-52后记52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XX-XX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二)(1)
XX-XX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二)(1)这篇"XX-XX 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二)"论文是程序自动抓取于互联网上,查看更多请点击:论文频道:lwxz/ 关键词:XX- XX年度中国传播学研究进展年度报告文献综述[摘要]:XX- XX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并不平衡。
传播理论研究继续寻求新突破,并有所成就,但焦虑情绪也若隐若现,相信压力会化为动力。
媒介经济与管理扩展了自己的“领地”,势头正旺。
广告和公共关系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广告研究正在探索自己的理论根基。
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视野和交叉性,研究前景充满希望和挑战。
出版学与编辑学研究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趋势,其学术影响力日益增长。
XX- XX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虽然亮点不少,其实问题也存在,并且多是老毛病。
当下最需要大家坚持的是,要紧追国际前沿、扎根中国现实、掌握研究尺度、努力创新理论。
(接上)四、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XX-XX 年度,中国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在文献数量上呈现飞速增长态势,在各个重要相关研究领域都取得进展与突破;这使得本领域内的研究综述无论如何概括,都难免挂一漏万,有遗珠之憾。
一)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备受重视、日益繁荣中国互联网产业、网络传播事业及新兴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网民数量和移动通讯媒体使用者在这两年内又有了巨幅增加,至XX 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亿,手机网民亿,这一数据显示网络在中国城乡特别是在农村的加速普及。
新媒体事件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增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备受重视,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指南与资助名录显示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极大支持。
整体看,本领域学术生产(论文、专著、课题等)的数量突飞猛进,质量有所提升。
比照前次报告,检索中国知网在这两年内收录的期刊、博硕士论文,题名中含“互联网” 的就有4106 篇,其中属“新闻与传媒”类的有398 篇。
与XX-XX年度相比,唯题名中含“博客”的文献略微减少之外,其余主题文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较为突出的新兴研究点为“微博” (224篇)和“ SNS(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络)”(106 篇)。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年会综述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年会综述作者:叶鑫张波来源:《新闻论坛》2022年第04期2022年5月28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22年会在贵州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由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围绕“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学者相聚云端进行交流,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内挖与外拓、延续与更新等层面进行思想碰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命题提供了理论思考与现实启示。
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实践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会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
不少与会学者进入历史深处,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实践进行事实层面的打捞和文化层面的溯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分析了昆仑文化的前世今生,指出其不仅仅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亚洲文化的发展具有研究意义,有利于赋予中华文化的国际性,构建周边命运的共同体。
昆仑文化与华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发展,因此对于昆仑文化与周边传播问题的研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娟认为,“多元和合”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异质元素协调一致、共同作用、良性运行下形成的“统一有机体”。
因此,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处理好文化层面多样性与同一性问题,在保护多元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构建跨族群共同文化元素。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袁爱中认为,清朝将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纳入官方报纸管理体系,体现了清朝报刊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历史的进步性。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吕强和硕士生陶奕冰认为,1933年后出版的53种进步报刊,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交流,同时也为红色新闻出版事业在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王灿以新西兰华侨在抗战时期创辦的《中国大事周刊》为例,指出该刊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在文字与图像所构建的“跨境”之间流移,并且在这种“跨境中华”的媒介环境中逐渐增强了对于中国的情感认同,这种远程民族主义想象为新西兰华侨宣传抗战起到重要作用。
传播学研究史 中国
Ⅱ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三)洋为中用——中国化与本土化
1982年,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提出的“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 收、自主创新”的16字方针; 1986年,第二次研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 与此同时,传播学者还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传播实际出发,开展大规模的大众 传播效果调查、受众调查、民意调查以及一系列专题调查, 传播学界探索性的尝试:
Ⅱ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二)投身改革潮——纸上谈兵与介入实际
对传统新闻观念的冲击,新闻机构开始被称为“新闻媒介” 、 “大众传播媒介”,从而回归并突出了媒介自身的特点。“信 息”、“反馈”、“把关人”、“受众”“传播者”等一系列 概念的引入,给新闻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新 闻”→“新闻传播学”; 对于媒介功能的重新认识。 促使实现由传者向受者本位的艰难转变(受众理论影响); 对效果理论的研究。
1997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五次研讨会上,大陆、台湾、香港的传 播学者首次欢聚一堂、共同探讨;
199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第六次传播学年会,首次尝试 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较规范的国际会议的操作方式,规模、议题、质 量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拓展,成为世纪之交名副其实的传播学盛会, 主题:面向21世纪的信息与传播:中国与世界; 2001年,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主题--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 ; 2004年,全国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主题: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
《通信的数学理论》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1948)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1950)
再造语境:语义网络分析法的机制研究与传播学反思
再造语境:语义网络分析法的机制研究与传播学反思
连昕萌
【期刊名称】《东南传播》
【年(卷),期】2024()2
【摘要】既有研究缺乏对语义网络分析法机制的深层读解。
本文研究目的:从语言学的三种语境视角切入,结合对语义网络分析的文献梳理和操作过程的分析,考察语义网络分析法的机制及传播学应用前景。
最后得出结论:语义网络分析显示出对语词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关注。
内容上,选择符合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的具有实际语义的语词进行分析;形式上,语义网络分析重组语料并绘制网络,强调语词在整个语义网中的位置和功能,线性、顺序的文本语境因此被改写为另一种基于词共现关系的新的语境逻辑。
这一逻辑不仅是对理性主义下线性知识体系表征方式和叙事模式的拒斥和反思,更是理解知识的新方式。
【总页数】6页(P1-6)
【作者】连昕萌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基于二元语义网络分析法的输变电工程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2.语义网络及其Web 信息检索机制研究
3.网络化社会:中国语境下的现实与未来——中国传播学会
2014年年会暨新世纪的传播学研讨会综述4.在反思中前行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四川9本学术期刊近五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综述5.西方传播学语境下的族裔媒体研究:总结与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白 贵 高 菲2006年4月21日至24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河北省历史名城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的成立,并召开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
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近150名代表围绕和谐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19位学者代表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
主题发言涵盖传播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对非典!时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再反思,认为媒体既要依法报道疫情,又不要一味等待和失语;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明安香研究员将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描述为扇型格局,并将扇型格局从塔尖至塔底分为:美国、跨区域文化语言传播大国、新兴文化语言传播国家、其他国家传播四部分;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教授William Eaddie简要勾勒了美国传播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并介绍了其研究特色;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丁柏铨在阐述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时提出,灾难事件后政府在及时向公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时,公开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公开比用观念公开好;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Christine Geraghty对大众传媒中的肥皂剧进行了研究,认为肥皂剧凭借电视的亲和力扮演了公共教育的角色,然而其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优先于其美学享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在评介美国关电视机运动时指出,关机策略的目的在于让电视更能够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不是陷入娱乐至死!的傻乐中,或失去人际互动的能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阐述了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观念,并认为其可以作为促进国际和谐的途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从技术形态、传播平台、社会结构三个视角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应加强有关新媒体历史的研究,注重研究新媒体的形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加强从宏观战略和微观形态两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论及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时指出,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与媒体传播力,特别是影响力的提升不一定是正相关的,为此需要调整观念,制定合乎规律与要求的、有效的大众传播策略,并将其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吴文虎在对播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意义解读后提出,在播客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借助不同的符号系统,使自我实现!得到最大的满足;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祝建华教授将权衡需求理论运用于对数码电视的市场前景的分析,认为数码电视的采纳与否,主要取决于每一观众对自己各种需求之轻重缓急的权衡、对满足这些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回报之间的权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对于10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资深IT评论员胡泳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提出参与式新闻包括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核查事实四种形式,构成了主流媒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吴予敏从视觉传播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当代意义、视觉传播观点中的图像真实!、媒介形象的视觉建构等方面深刻辨析了媒介形象和视觉传播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陈卫星认为,在目前传播全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发展的落差,另一方面,中国也经历了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怡红提出,关系传播不仅作为人际交流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作为透视人际交流现象的理论而存在,而且作为能左右传播研究者选择对人际交流进行解释的方式而存在,作为能代表和影响人际交流研究的面貌与发展方向的范式而存在;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雅明关注媒介心理学的兴起,认为我国媒介心理研究应充分关注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进展,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关注新媒介环境下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生活事件;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张咏华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对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了研究,提出学界和新闻业界要共同构筑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话题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研究视野。
4月23日,会议进入分组研讨阶段,与会代表共分4个分会场、11个单元进行了研讨。
在大会主题和谐与发展!的统驭下,围绕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传播与和谐社会!、媒介实务与市场经济!、媒介与妇女儿童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介研究工作坊和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播研究工作坊分别做了研究报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庚振教授指出,从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需要处理好专业核心领域研究与专业边际研究的关系、通论和专著的关系、著作和论文的关系、白 贵 高 菲: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学术动态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0期)137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林之达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面临的第三个传播困难和传播矛盾,即如何了解受传者心理并针对受传者心理进行传播,揭示我国古代传播者如何克服这第三个传播困难、化解这第三个传播矛盾的情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双龙结合∀数字化环境下的人际传播发展新趋向#一文,分析网络人际传播的优点和局限,提出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基于多种选择性和可能性的人际传播模式,虽然在向着人与人之间更有效和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时还具有许多局限性,但是随着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变革,人际传播将在选择中寻到最优的模式。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胡河宁在其论文∀组织传播符号的伦理意蕴#中提出,组织符号建构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组织传播中的伦理精神与组织符号中的伦理意蕴主要体现在组织关系建构、组织说服力和组织控制诸方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的论文∀中国新闻发布活动传播效果的理论与策略#指出,新闻发布活动的传播效果特指新闻发布活动经过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使新闻发言人所代表部门的受众(相关记者和相关公众),以及这些受众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发生预期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要尽量符合传播者(政府选定的新闻发布活动者)的要求。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广安从传播学角度,以内部作品质量与外部社会根源等内外因两大层次,七个维度,广泛、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了穆青新闻作品强大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的产生根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飞认为,跨文化传播学要形成一个科学性、严密性的研究方向,向成为一个学科的方向发展下去,当前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理论范式、学术指向,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奠定某种起点、逻辑和对问题的分析角度和方法。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立川揭示了世纪之初中国大陆大众传播中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利用传播习俗,强化传播效果,其表现方式和特点体现为:注重对流行性传播现象的利用,改造性利用传播民俗,地域方言节目风行一时等;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诗蒂在分析转型期中国大众文化嬗变与传媒的角色后提出,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内含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共同塑造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影响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媒体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辐射性!,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苓把∀超级女声#看作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经典文本之一,通过对来自天涯、百度等大型论坛与超级女声相关的网友评论的分析,认为超级女声实现的,正是大众文化的本质精神,即大众通过对超级女声这一电视文本的多元解读和积极创作;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先红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创见,其理论依据在于: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中颉的论文∀徘徊在神化的民主和现实的禁锢之间∃∃∃关于网络政治传播的几点冷思考#,从政治场景对传播内容的控制、网络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公共空间中民众的失语等几方面揭示网络政治传播带来的民主浪潮背后,合法的专制力量隐蔽的行动意图、目的和方式。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彭逸林从手机的功能、对传统媒介的延伸、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手机作为新兴媒介的大众传播功能,认为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是未来手机的发展趋势。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教授易剑东认为中国体育引入媒体关系营销传播具有必然性。
公众对于体育事务的知情权和探究欲望、国际体育赛事大量进入中国带来新闻服务的国际标准、体育市场营销对于媒体关系的依赖、职业体育俱乐部步入正规的要求,都无一例外对于媒体关系营销传播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秦志希对于消费文化语境下新闻传媒的变异进行了深刻的辨析:传媒自身也发生着消费文化的变异,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成为了自身文化产品和市场产品的推销者;传播者的角色变更使传媒的运作机制得以改变,商业逻辑正在入主新闻传播并成为其内在驱动力,使得新闻传播这种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被物化。
但是,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包含复杂的意味,不可持简单否定的态度。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龙就国内网络中若干针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进行解读与分析,发现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的再现呈现出四个特点,媒体所再现出来的女大学生形象,其实是扭曲了的被看的消费符号,是社会性别权利不平等的表现。
这种再现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女大学生相关角色的定义与认知。
北京体育大学传媒系教师庞明慧通过对∀中国妇女报#创刊以来20年间(1984 -2003年)家庭暴力报道的内容分析,借助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对公私领域分界理论的再思考,探讨了该报家庭暴力报道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燕通过三所学校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实证数据和个案访谈分析得出结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社会化程度;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两面作用;网络提供了内容自主选择权,青少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承受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有相当大的主动权。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陈如在全国范围内对18-30岁的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的青年作了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电视是受访对象中学时代最常接触的媒体之一,但对受访对象的影响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强烈,调查对象最认同的电视中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是历史纪录片,最喜欢的电视剧类型是当代主旋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