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康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健康传播作为连接公众与健康信息的重要桥梁,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引导健康行为、优化健康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健康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对健康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以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本文将关注健康传播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健康传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传播效果的评估难度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中国健康传播的未来走向,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对健康传播的影响,以及健康传播在促进全民健康、构建健康中国等方面的潜在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健康传播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公众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健康传播作为连接医学知识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当前,中国健康传播研究主要聚焦于健康信息的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以及受众接受度等方面。

在传播渠道上,研究者们关注到了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信息的传播方式、速度和影响力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健康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播效果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健康传播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新媒体引领下健康传播的现状与展望

新媒体引领下健康传播的现状与展望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0.12上新闻文化论坛34新闻文化建设 2020.新媒体引领下健康传播的现状与展望周 佳摘要: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健康医疗信息的途径发生巨大变革,传统的“知信行”模式受到挑战,本文聚焦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渠道的现状与特征,在分析健康传播同质化飞沫化、营销信息泛滥、把关人缺位、数字鸿沟等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健康传播;知信行模式;新媒体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类普遍关心的议题。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用户获取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的途径。

这一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重构了健康传播经典的“知信行”模式,为健康传播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融媒体时代健康传播渠道现状与特点融媒体时代,网络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用户获取健康医疗信息的主要途径。

数量众多、纷繁复杂的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 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健康信息。

融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主要具备以下特点:(一)互动性强、富有亲切感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健康传播线性、单向的局限,改变了用户被动接收的地位,使传播方式更为扁平化,提高了用户获取健康医疗信息的主动性。

人们可以随时利用连接互联网的设备从各方平台获取健康信息。

以“丁香医生”公众号为例,其拥有线上问诊、疾病百科、售后咨询等栏目,搭建起用户与公众号的互动交流平台,使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与专业医生直接交流,进行基础问诊和信息咨询,使健康传播互动性更强且更为高效。

[1](二)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各新媒体平台依托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摆脱了时空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或获取信息。

同时互联网的健康信息能够实现全天候同步实时更新,第一时间跟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遏制虚假消息的传播,满足公众的求知需求,使人们形成关于卫生事件的正确认知。

新媒体迅速、高效的特点,不仅能够及时帮助用户获得所需健康信息,还能够优化健康传播的信息结构,削弱信息传播的混乱性。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

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国民健康对社会的意义不仅是提供发展基础,健康问题的解决本身能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媒体宣传途径的发展,健康传播已成为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全民健康意识的重要方法,对促进国民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是一切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健康的人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和最宝贵的资源,是中国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之一。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带来了人们的健康。

新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健康对经济的增长有反作用。

健康问题不解决,经济会出现负增长;健康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①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健康素质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全民族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

真正实现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除了政府重视,加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外,大力倡导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广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和行为也对公众健康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自科学的健康理念指导,理念来自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因此,为公众提供健康信息十分重要。

健康传播即是将对各方有利的健康知识加以整合,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将之宣传开来,以便扩大公众对各类健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告之、影响、激励公众、社区、组织机构人士(政府、非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私人机构)、专业人员及领导,促使相关个人及组织掌握知识与信息、转变态度、作出决定并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活动。

它不仅要收集健康需求信息,而且要通过传播影响决策者制定健康促进政策,并激发各社会团体和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有效地促进行为的改变、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从而降低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是公众获得健康信息的重要有效来源。

(三)健康传播以。

预防”理念改变公众健康观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导致死亡的疾病由单纯生物病原因素影响的急性传染病过渡到社会、心理等多因素作用或影响的慢性疾病。

浅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展

浅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展

浅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全球健康挑战首先来看一些数据:1、期望寿命:在过去的50 年,全球人均期望寿命增加了20 岁,发达国家增加9 岁,高死亡的发展中国家增加17 岁,低死亡的发展中国家增加26 岁。

2、死亡年龄构成:发达国家超过60%的死亡发生在70 岁以上人群。

中国不到10%的死亡发生在5 岁以下儿童,48%的死亡发生在70 岁以上人口。

3、儿童死亡:全球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1990 年的基础上下降了一半,从1990 年的1270 万例下降到2022 年的590 万例。

报告显示,虽然2022 年全球儿童死亡率比1990 年降低了53%,但每天仍然有16000 名5 岁以下儿童死亡。

45%的5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发生在新生儿期,也就是生命开始的最初28 天。

4、在高死亡率的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妇幼问、营养等导致的死亡占40%。

HIV/AIDS 已经成为15-59 岁列成人死亡和疾病首位。

60 岁以上老人死亡与疾病在各国差别不大,并且在过去10 年也比较稳定,主要是慢病与退行性改变。

5 、未来面临的健康挑战:HIV/AIDS;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青年男性的意外伤害,占15-44 男性死亡的30%;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自杀、精神分裂、癫痫、酒精或者药物滥用等,占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13%。

21 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如今全球的卫生总体状况如何?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10 组关于全球卫生状况的最新数据。

全球卫生状况的10 组数据分别为:1.1990 年以来,全球人均期望寿命增加了6 岁,在2022 年出生的婴儿平均可活到70 岁;2.每年约有700 万名5 岁以下儿童死亡;3.早产是全世界新生儿的主要杀手,每年有1500 万婴儿(约为婴儿的1/10)出生过早(在怀孕37 周之前出生并存活),早产并发症每年造成100 多万例死亡;4.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主要死因,全球每10 名死者中就有3 名由心血管疾病造成——可造成心脏病发作和中风;5.2022 年艾滋病毒/艾滋病死亡总数中,约有70%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6.每天几乎有800名妇女死于妊娠和分娩并发症;7.抑郁症等精神卫生障碍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残疾的20 个主要原因之一;8.听力丧失、视力问题和精神障碍是最常见的致残原因;9.每10 名成人中约有1 人患糖尿病;10.每天有近3500 人死于车祸。

中国大陆健康传播学研究述评——以《中国期刊网》1991-2010年有关文献为依据

中国大陆健康传播学研究述评——以《中国期刊网》1991-2010年有关文献为依据
文为 2 7 。 4篇
论 文数 量及年度分布 ( 一 ) 表
年份 2 1 2 0 2 o 2 o 2 o 20 2 o 2 o 2 o 2 0 00 09 o8 07 o6 05 o4 03 o2 01
本研究 的具体测 量变量 是① 发表年
份数量②发表刊物③议题内容。 发表刊物
年份
总数
2 o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o0 99 98 97 96 95 94 93 92 91
1 6 7 8 1 1 1 1 0 4 5 1 1
研究基 于健康传播专著的有关 观点, 据 I 百分 比 % 根
和在研 究上 的缺 失。
【 关键词 】 传播 学 健康教育 新 闻期- I : 1
本文从 《中国期刊网 》 检索到的有关 社 会研究方 法 中关 于 内容 分析 的基 本理
健康传 播学 的文献进行 内容分 析。选用
的确 ,不可否认 2 0 0 3年非典危 机给 中国 人敲 响了警 钟 , 突如 其来 的 “ 康危机 ” 健
论 和规范, 参阅所见到的为数甚少的关于
健康传播 内容分析 的文献 , 确定议题 内容 席 卷 了社会各个领域。 研究者们开始将将 《 中国期刊网 》 我国最大的全文现 刊数 的主要测量 指标是① 媒介 的健康传播 效 焦点集中在传媒与健康的关系上 , 是 大众传
据 , 目前世 界上 最大 的连续动 态更 新的 是
分为① 医学期 刊期刊② 传播学期 刊③其
总数
百分 比%
2 5
1 0
2 3
93 .
2 3
93 .
2 3
93 .
1 3
8 . 7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作者:管颖华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2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开始迈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像以往一样单调,借助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和手机等传播工具,人们可以轻易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端的发展,健康信息的传播媒介形式开始不断扩大,传播效率也比以往迅速。

但是,在健康信息借助新媒体渠道传播的同时,很多虚假的健康信息也开始传播,这些虚假信息使得很多社会民众开始误会网络上的健康信息,认为所有的健康类信息都是虚假的。

本文一方面肯定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正确的健康信息、提供心理咨询、寻医问药等方面,对于民众普及健康知识有着重要影响,在另一方面,在当前新媒体平台下,很多虚假的信息也在不断传播,这对于健康传播会起到干扰,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宏定义中,任何内容涉及到有关健康信息的传播,在定义上都属于健康传播。

例如报纸、书籍、电视等受众量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一直以来都是健康传播的重要传播工具。

但是,有的学者在对以往健康传播方式进行研究后指出,人们的健康态度及其行为在接受到健康信息的传播以后,并没得到多大改变。

这表明,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工具,只适用于唤醒民众自身的健康意识,并不能真正向民众普及健康信息,以及让民众接受健康信息。

另外,之所以要进行健康传播,主要是希望通过健康传播,使民众能够具备足够的健康意识,让民众能够采取健康的行为,来保持自身的健康。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康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传播工具,这为健康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健康传播也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新媒体对健康传播的影响机制及其作用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全新的传播媒介,健康传播所采用的传播工具也开始多种多样。

在分类上,大致可以将健康传播的使用工具分为国家卫生部门官方网站、省级健康教育机构类网站、商业健康网站等具有专业资质的健康媒体,博客、微博等非专业类综合媒体[1]。

健康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健康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8.4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成为了国家昌盛和民族富强的重要标志。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健康中国”;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已写入了十九大的报告中。

这些举措对健康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健康传播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

近年来,学界大多引用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提出的健康传播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健康传播在过去几年主要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如电视节目、广播、健康教育类报纸、杂志等传播;如今,新媒体的兴起使健康传播的范围、形式以及速度等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也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特点与机遇1.1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特点(1)健康传播特色化以及碎片化。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也逐渐在替代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微信和微博来接收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也以更多的方式进行传播,将信息零散化,受众接受的内容也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时间以及碎片化的阅读内容,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健康知识,即使对于排斥健康信息的年轻受众来说通过具有特色的健康知识传播,例如以短视频、段子以及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受众接受并能够更准确的应用。

但是通过此种渠道接收的健康知识是不系统的,还需要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部门系统整合发布。

(2)用户需求个性化。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功能不断完善提高,受众对内容的选择更加有针对性,用户具有不同的需求。

传统媒体是无差别传播,受众所接受的任何信息都是相通的、没有差别的,然而健康传播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能够实现真正的用户需求个性化。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作者:赵天舒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健康传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途径与内容更加丰富,传播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优化健康传播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健康传播;机遇;挑战;策略健康传播指的是其传播内容与健康有关,其传播途径大多为传统媒体,比如广播、电视、报纸等。

随着大众传媒形式的变化,对群众进行健康行为、健康效果方面的劝说效果也日渐突出。

在互联网信息得到快速发展,新媒体获得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动,其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的机遇(一)增强了公众信息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主要以单向为主,即受众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反馈性不强。

而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信息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目前,网络上已经建立了许多以健康为主题的网站,比如寻医问药网、39健康网、好大夫在线等。

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公众可以实现远程健康咨询,使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够与医学各领域的专家、医生进行健康问题的探讨。

此外,各大医疗机构、医院以及一些专家、医生也都开通并认证了官方或个人微博、微信,创造了与公众实时交流、互动的有利条件。

(二)预防倡导与行为干预工作更加理想数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促使新媒体活动性以及同步性更加理想,这就为健康咨询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

从相关调查来看,更多的网民期望与医生进行直接的互动,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愿意付费。

从目前分析来看,我国已经有一部分APP或者是健康类网站提供资讯类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日渐发展,促使官方机构进入到新媒体健康传播工作中。

例如,首都健康微博平台等,政府机构在多媒体健康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健康传播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机遇与挑战

腱 , 政府 有 关部 门的支持 与 竹 下 ,『i;1 展 ,新 媒 体环 境 ,用 户群 体之 j的交 流 lj_还 能借 助 联 网等 科学 技 术 n勺强 人功
逐 渐 形 成 氛 浓 烈 的 新 媒体 环 境 ,新 互动 小断 得到 强 化 ,在 很大 度 【 满 能 ,实现 全 球 范围 内的 信息 资 源 ,新
体 境 的 :牛和 发 展 ,对 其 他 个 仃 r川 户群 体的 寻 医问 药等 咨 ihJIII4务的 诉 媒 体环 境 下 的 这 一 大 优势 .能 够 微 为 囱
ql' 领域 的成 长和 发展 都 有着 极 耍 求 。 据 相 火 数 据 调 查 町 ,溅 l} 剑 效 地 淡 化健 康 信 启、发 布 j传 播 的 旧
Forum ◆ 论 坛
新媒体 环境 下健康 传 播发展 机遇 与挑 战
文/李 欧
流 沟 通 到 了 ,艮人 程 度 的 强 化 j提
摘 要 :国 家 经 济 发 展 状 态 下 ,民 众 生 活 水 平 不 断 提 升 ,对 各 方 面 提 出 的 要 求 也 随 之 增 加 ,这 样 一种 情 形 下 ,健 康 问题 也
的 作 川 结合 实际 情 况 可知 ,新 体 环 2004年 底 , 6200万 的 调 查 群 体 fI'90% 性 .进 一 步 扩 大 健 康 信 息 的 传 播 范 l}j】。
境 的 仔 ,带 给健 康 传 播 的 一 人 发 展机 的 』l】户 都表 示 希 望能够 强 化和 ,l!之 现 情 形 下 , 内 范 闹 内 的 健 康 知 i只发 遄 j :新 媒 体 境 卜, 内 范 阳 内 积 极 的 交 流 沟 通 ,新 媒 体 环 境 依 托 其 镁 人 的 布 与传 播 是 极 为 有 限 的 , 民 众 需 求 较 创 _r一个 发布 与 传播 健康 信 息的 良好 交 流 沟 通 功能 ,使 病 患 和 医 卜之 间的 交 大 九勺情 形 ,田 内范 内现 钉 的 健 埭 信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传播学在其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

传播学与医疗健康的结合,为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推动医疗创新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那么,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究竟是什么呢?首先,社交媒体在医疗健康传播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和深入。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医疗健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患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康复心得,为其他患者提供参考和鼓励。

医疗机构和医生也纷纷开设官方账号,发布科普知识、医疗动态、就诊指南等信息,增强与患者的互动和沟通。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医疗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大量的谣言和误导。

这就需要传播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信息的筛选、核实和传播策略的制定。

例如,通过研究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和偏好,采用更吸引人、更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准确的医疗健康知识,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其次,精准传播成为医疗健康传播的重要趋势。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患者和公众的健康需求、兴趣偏好、行为习惯等进行精准分析和画像。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医疗健康信息推送,使传播更加有的放矢。

比如,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根据其病情发展阶段和治疗方案,为其推送针对性的康复建议、饮食注意事项等;对于关注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如减肥、心理健康等,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和最新研究成果。

精准传播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健康需求,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再者,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医疗健康传播中的应用崭露头角。

这些技术能够为患者和公众提供沉浸式的健康体验,使健康知识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通过 VR 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治疗场景,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利用 AR 技术,为患者提供直观的康复训练指导,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和依从性。

浅谈健康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健康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健康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是人类社会古老的行为。

传播学的开山祖师施拉姆说:传播是最繁忙的交叉口,但许多人只路过而不逗留。

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开始迅速发展。

健康传播学就是医学与社会学在路过传播学这个交叉口时“逗留”下的产物。

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

越来越富足的人类,开始关注人本身,健康已经成为大众、政府和学者一致关心的议题。

健康传播就是要满足大众对健康信息的渴求,而传媒,在传播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将健康和医疗当做社会问题并使用相当的手段予以解决,开始了流行病学研究。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很多疾病可以或者即将被根除,但是社会与环境因素影响着健康和疾病的模式。

美国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变迁对身体的影响、分析健康的社会基础、健康和疾病与社会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早期的在医学中的“治疗性传播”(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概念,随即在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出现,标志着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

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传播学研究在我国进行的时间并不长。

我国卫生界、新闻界历史上都有意识地利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介绍卫生及健康知识。

但长期以来,有关健康知识的“知”“信”“行”基本上局限于“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的范畴。

健康传播概念在大陆的确认、健康传播学的提出,最初并不是源自传播学界,而是始自健康教育学界。

1987年,全国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第一次系统介绍了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传播学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等问题。

1989年—199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第四期卫生合作项目中,增加了健康教育项目,目的是广泛传播妇幼保健知识。

健康信息的传播及传播技巧的培训问题得到了强调。

由此,健康传播概念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从完整意义上得到了确认。

何谓“健康传播”?一种较为通行的定义是: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健康传播的特点和思考

健康传播的特点和思考

健康传播的特点和思考作者:栗若琳来源:《大陆桥视野·经济瞭望》 2020年第10期文 / 栗若琳摘要:2020年伊始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相关专家以及个人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传递和分享相关健康信息。

此时,有效的健康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健康传播的特点以及面对的挑战进行论述,并对今后健康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健康传播;新冠疫情;新媒体时代一、引言健康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

另外,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由于病毒传染较快,人群普遍易感,健康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因此有关肺炎的健康传播十分重要,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二、健康传播的特点(一)传播形式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及电视外,新媒体在此次疫情的信息传递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使健康传播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除传统的网站外,一些专业的健康团队、医疗机构等利用微信公众号、APP等方式进行健康传播,个体采取微博、抖音、快手等方式传播健康信息,内容表现手段丰富,易于理解,有较强的可读性。

总体来看,这些健康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势,公众能够多方面、多渠道、多维度接收到健康信息。

(二)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布局,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在健康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疫情期间的部分互联网应用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在线教育、在线政务、网络支付、网络视频、网络购物、即时通信、网络音乐、搜索引擎等应用的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

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多,电信运营商和各大互联网公司掌握大量用户信息,为运用大数据助力疫情,传播有效信息提供了数据条件。

(三)公益性和互动性明显提升在疫情的背景下,健康传播的公益性更为明显,各个互联网医疗机构纷纷开启了免费的“网络云问诊”。

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

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
指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有针对性地传递健康信息,对人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行普及 和宣传,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达到预 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要点二
公共卫生领域中健康传播的应用
在公共卫生领域,健康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 各种渠道和手段,如电视、广播、报纸、社交媒体等, 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水平 ,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
公共卫生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在公共卫生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以及公众对 信息的接受程度差异等。此外,健康教育者和传播者也 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
公共卫生领域中健康教育的应用
在公共卫生领域,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慢性病以及不 良行为习惯等。健康教育通过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 活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传播
要点一
健康传播定义
健康传播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渠道 和手段,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结合线上和线下的传播渠道,实现健康教育的全面覆盖,提高健康 教育的普及率和影响力。
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的技术应用
大数据技术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健康 教育与健康传播的效果, 为优化健康教育策略提供 数据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应用有哪些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应用有哪些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应用有哪些在当今社会,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效果的学科,正逐渐在这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医疗健康信息的传播、医患关系的改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那么,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应用究竟有哪些呢?一、健康传播与健康教育健康传播是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它旨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手段,向公众传播准确、科学、有用的健康信息,以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众多,但其中不乏错误和误导性的内容。

因此,健康传播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各国政府和卫生机构通过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动态、防控措施和个人防护知识。

这些信息的有效传播对于控制疫情的蔓延、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健康传播还可以针对特定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比如,通过制作科普视频、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提高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二、医患沟通与医疗服务满意度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点。

医患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信任的建立。

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也可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运用传播学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

例如,医生在向患者解释病情时,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同时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向患者传递关心和支持。

另一方面,患者也需要积极参与沟通,向医生如实陈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国体育健康传播的概念内涵 发展状况与未来展望

中国体育健康传播的概念内涵 发展状况与未来展望

未来,中国体育健康传播行业将更加注重内容创作,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 和服务,提高受众的吸引力和黏性。例如,可以创作更多有关科学健身、运动 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原创内容,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开发 体育文化产业、举办体育赛事等手段,提高体育健康传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参考内容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逐渐成为了人 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演示将围绕中国体育消费发展展开讨论,介 绍其现状特征和未来展望。
三、中国体育消费的未来展望
1、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消费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 态势。未来,中国体育消费市场将呈现出以下趋势和机遇:
(1)消费者群体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女性消费者群体将成为新 的增长点。
(2)体育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体验式体育消费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中国体育健康传播的概念内涵 发展状况与未来展望
目录
01 一、中国体育健康传 播的概念内涵
03
三、中国体育健康传 播的未来展望
02
二、中国体育健康传 播的发展状况
04 参考内容
中国体育健康传播是近年来备受的话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体育产业 的快速发展,体育健康传播在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等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中国体育健康传播的概念内涵、发展状况与未来展望三 个方面进行探讨。
2、市场规模的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体育健康传播市场规模不断 扩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并以 每年10%的速度增长。同时,健康产业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 的健康市场之一。中国体育健康传播市场规模的扩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 的经济支持。

健康传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分享】

健康传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分享】

健康传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关键词:健康传播历史现状趋势[摘要]:本文从介绍健康传播的历史入手,从研究特点、研究方法、主耍的学术专著及论文、重要的会议和代表人物等方面论述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国外健康传播研究趋势为以下四个方面;媒介的传播效果、如何增进医患之间的互动、新兴媒体中的健康传播及对边缘性文化群体的关注。

国内今后一段时间内健康传播实践领域而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包括: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组织健康传播研究,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研究,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危机的传播研究),健康传播史研究,艾滋病、安乐死、同性恋、器官移植等特殊健康议题的研究等。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worldwide based on the books, periodicals, journals, major symposium,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key scholarships. The author finallyconcludes the research tendency abroad towards four directions:firstly,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media; secondly,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 a ti e n t s,,; thirdly, healthcommunication in new media; finally, the communication withmarginalized cultural groups. Meanwhile, national research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has important topics including media effects,organizational health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healthcommunication centered on “doctors and patients” relationship,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 health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studies, health emergencies, health communication history, specific healthcommunication issues concerning of AIDS, euthanasia, homosexuality,organ transplantation etc. and so on.Key words: Health Communication; History; Present; Tendency传播是人类社会古老的行为。

健康科普对健康中国的意义

健康科普对健康中国的意义

健康科普对健康中国的意义摘要:一、健康科普的定义和作用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和目标三、健康科普对健康中国的意义1.提高民众健康素养2.预防为主,降低疾病发生率3.科学引导健康生活方式4.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四、如何加强健康科普工作五、结论正文:健康科普对健康中国的意义愈发凸显,尤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成为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科普不仅有助于民众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还能预防疾病发生,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一、健康科普的定义和作用健康科普是指通过各种渠道、手段和形式,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行为,使广大民众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

健康科普的作用主要包括:1.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健康科普使民众具备基本的健康知识和观念,能自我识别和预防疾病,降低患病风险。

2.预防为主,降低疾病发生率:健康科普强调预防为主,倡导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降低各类疾病的发生率。

3.科学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科普传播科学的健康观念,引导民众树立健康生活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健康科普有助于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提高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和目标健康中国战略是我国为实现全民健康、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项国家战略。

背景在于我国面临严重的疾病防控压力,人民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包括:1.构建全面覆盖的健康服务体系;2.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实现预防为主;3.强化疾病防控,降低重大疾病发病率;4.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健康科普对健康中国的意义健康科普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1.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健康科普使民众具备基本的健康知识和观念,有助于实现预防为主,降低疾病发生率。

2.预防为主,降低疾病发生率:健康科普倡导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降低各类疾病的发生率,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3.科学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科普传播科学的健康观念,引导民众树立健康生活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是什么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是什么

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而传播学在其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传播学在医疗健康领域正呈现出一系列创新发展的趋势。

一、多渠道传播医疗信息过去,人们获取医疗健康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广播。

然而,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社交媒体平台、医疗健康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等成为了人们获取医疗信息的重要途径。

以社交媒体为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涌现出大量的医疗健康科普账号。

这些账号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向大众传播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知识。

此外,在线医疗咨询平台也为患者提供了与医生直接交流的机会,患者可以在平台上描述自己的症状,获取专业的建议。

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为医疗健康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短视频以其简短、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传递关键的医疗信息。

例如,一些医生通过制作短视频介绍常见疾病的症状和应对方法,或者展示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医疗知识。

二、个性化医疗传播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医疗传播成为可能。

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个人数据,如年龄、性别、病史、生活习惯等,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医疗健康信息。

比如,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系统可以根据其血糖控制情况、饮食偏好和运动习惯,推送针对性的饮食建议、运动方案和药物使用提醒。

这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特定需求,提高医疗信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互动式传播增强患者参与度传统的医疗传播往往是单向的,即医疗机构向患者传递信息。

而现在,互动式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

患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医疗传播过程中。

在线医疗社区和论坛为患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患者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治疗经验、心得体会,互相支持和鼓励。

此外,一些医疗机构还开展了线上患者教育活动,通过直播讲座、在线问答等形式,与患者进行实时互动,解答患者的疑问,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

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

1、心理疏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 供心理疏导服务。同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也应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异 常及时干预。
2、心理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 高心理素质。此外,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医生为学生进行讲座,帮助他们掌握应对 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据一项全 国性的调查显示,约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而在一些大城市,这一比例更高。此外,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学生的心理健康,开 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压力: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业压力巨大。一些学生可 能因为无法适应学习节奏、考试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问题。
2、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度较低:尽管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国际 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度仍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偏见 和误解,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不佳。
3、国际传播效果较差:由于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 传播理念落后、内容缺乏创意等,导致我国的国际传播效果较差。这不仅影响了 我国的国际形象,也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和贡献。
二、中国健康传播研究存在的问 题
尽管中国健康传播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领域较为分散:目前的研究涉猎领域广泛,但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 研究体系,导致研究领域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2、缺乏实证研究: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都是理论探讨或综述性 文章,而缺乏实证研究。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 用。
(2)某中学心理教育课程:这所中学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包括 认识自我、情绪管理、学习策略等。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了解心 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 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困扰,整体心理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

传播学在中国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分析

传播学在中国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分析

传播学在中国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分析
许盛华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教育》
【年(卷),期】1995(011)009
【摘要】本文通过传播学理论的起源和模式介绍,探讨了传播学理沦与建康教育实际工作的融合情况及传播学在中国健康教育领域应用与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健康教育领域的发展,展望传播学在中国健康数育领域的发展前景及传播研究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许盛华
【作者单位】申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1
【相关文献】
1.微信在教育领域应用现状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分析 [J], 钟靖龙
2.中国大陆地区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分析——对我国三种主要学术期刊的考察 [J], 沈翠婷;王海龙
3.美丽中国梦营养健康风——“网络学习空间”主题应用案例分析 [J], 杨玉冰
4.随机干预实验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国农村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J], 聂景春;高秋风;杨洁;关宏宇;蔡建华
5.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体检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科技大学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缪柏其;宁静;肖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健康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是人类社会古老的行为。

传播学的开山祖师施拉姆说:传播是最繁忙的交叉口,但许多人只路过而不逗留。

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开始迅速发展。

健康传播学就是医学与社会学在路过传播学这个交叉口时“逗留”下的产物。

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

越来越富足的人类,开始关注人本身,健康已经成为大众、政府和学者一致关心的议题。

健康传播就是要满足大众对健康信息的渴求,而传媒,在传播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将健康和医疗当做社会问题并使用相当的手段予以解决,开始了流行病学研究。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很多疾病可以或者即将被根除,但是社会与环境因素影响着健康和疾病的模式。

美国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变迁对身体的影响、分析健康的社会基础、健康和疾病与社会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早期的在医学中的“治疗性传播”(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概念,随即在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出现,标志着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

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传播学研究在我国进行的时间并不长。

我国卫生界、新闻界历史上都有意识地利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介绍卫生及健康知识。

但长期以来,有关健康知识的“知”“信”“行”基本上局限于“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的范畴。

健康传播概念在大陆的确认、健康传播学的提出,最初并不是源自传播学界,而是始自健康教育学界。

1987年,全国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第一次系统介绍了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传播学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等问题。

1989年—199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第四期卫生合作项目中,增加了健康教育项目,目的是广泛传播妇幼保健知识。

健康信息的传播及传播技巧的培训问题得到了强调。

由此,健康传播概念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从完整意义上得到了确认。

何谓“健康传播”?一种较为通行的定义是: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健康传播的研究议题很广泛。

它既包括以艾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预防,还包括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癌症的早期发现与预防、戒烟等内容。

所有这些议题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延长人类的预期寿命。

这一定义也反映出研究者明显的社会学研究视野和倾向,关注个人、健康、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

二、健康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⒈中国的健康传播研究自开始起就处于“传播者缺席”的状态。

多年来,研究健康传播的学术论文多数发表在卫生系统的专业杂志——《中国健康教育》期刊上。

这本以公共卫生为背景的期刊开设专栏登载健康传播的研究成果,如“传播健康教育”(1996年)、“健康传播研究”(1999年)等,成为我国大陆率先介绍健康传播研究的期刊。

我国的健康传播教育开展时间不长。

随着健康传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已经有医学院开始在自己的专业中开设“健康传播学”方向的课程,培养本科学生。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非医学院校开设健康传播专业。

大陆对健康传播学的研究依然在美国、欧洲的领跑下进行。

近几年来,随着“非典”、禽流感、口蹄疫、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以及近段时间来由墨西哥始爆发的A型流感,我国对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不断深入,健康传播在内容上正在实现从“提供生物医学知识”到“促进行为改变”的重要转变。

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综合防治中,行为与生活方式指导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信息内容。

但是诸如性病、艾滋病等同样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由于种种原因,还没能得到健康传播学者的高度重视。

⒉研究内容美国健康传播学者Rogers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

根据关注度的不同,中国学者张自力提出将健康传播研究分为9个方向。

包括:(1)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涉及大众媒介健康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技巧研究以及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研究等。

(2)组织健康传播研究:主要指企业、社区等组织对个人健康信念的维持,改变和健康行为的促进等。

(3)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从患者角度探讨传播内容,效果的研究日益成为主流,涉及话语权力、知情权等研究课题。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解放初期的“吸血虫病防治运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运动”、上世纪80年代的“预防脊髓灰质炎”以及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正确看待艾滋病”的运动都是典型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运动。

(5)健康传播的外部环境研究;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尤其是健康政策和健康法制的变化对健康传播有重大影响。

(6)健康传播与文化研究:主要解读、建构文化视野下的健康传播;探讨文化因素对健康传播的影响。

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传播比较研究,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健康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等。

(7)艾滋病、安乐死、同性恋、器官移植等特殊议题的研究。

(8)健康传播史的研究:包括健康传播研究史和健康传播行为史。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健康危机的传播研究)。

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国人敲响了警钟,使人们认识到健康传播的重要性。

紧接着禽流感风波、巨能钙双氧水事件、流脑疫苗恐慌、苏丹红事件、去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最近由墨西哥始发的A型流感。

这些事件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恐慌。

研究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机制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有效传播和应急预案不仅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更有实践指导意义。

以上9个方向不仅是目前健康传播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健康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

每一个方向都是多个子领域的集合。

这些综合的研究内容汇集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健康传播研究地图”。

三、中国的健康传播实践中国目前的健康传播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最近一段时间爆发的A型流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也导致疫情传播的迅速化和全球化,这势必引起广大传播学者的关注。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注意到健康传播的重要性,也都开辟了相关栏目或者频道,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⒈新媒体上的健康传播互联网方面,综观各大门户网站可以发现,每家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健康频道。

内容大同小异,包括饮食养生、减肥健身、两性健康以及健康新闻等。

如最近的各大健康频道的头行新闻便是由墨西哥爆发至全球的A型流感,并介绍一些预防流感的措施和症状等等。

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健康频道会相应推出适合在各个季节的饮食养身小贴士。

但在减肥健身板块方面,内容不免有些鱼目混杂,传播效果不太明显,且容易误导受众。

手机媒体方面,初步来看,效果明显。

订阅手机报的受众会发现,每天的手机报新闻后面,都会紧跟一些实际有用的健康小知识。

手机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大都为一些年轻时尚人群,接受能力强,所以传播效果极佳。

⒉荧屏里的健康传播细数荧屏上的健康传播可以看出,中央电视台走在这个领域的前端。

播出近十年的“健康之路”通过央视强大的平台向广大观众普及了很多健康知识。

可以说是健康传播中的荧屏之王。

其他各大省级卫视也都制作了各个种类的健康养生节目,积极探索健康传播之道。

如湖南卫视打造的大型励志健康节目“瘦身魔方”以及“林博士讲健康”,北京卫视的“祝你健康”和“健身节拍”,云南卫视的“健康向前走”,凤凰卫视的“健康新概念”等等,都在不同的方面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手段向观众传递健康知识。

但其潜在的缺陷是,缺乏实际有用的急救知识等的传播,应当适当开发此类栏目完善健康传播。

3.纸质媒体的健康传播曾经有报刊闹出前后矛盾的乌龙事件,此时说生命在于运动,彼时又说生命在于静止。

不真实的医学新闻将误导读者,引起人们观念上的混乱。

作为传统媒体,报刊健康传播的质量亟待提高。

至于健康传播杂志,国内目前为止还没有高质量的专门研究健康传播的杂志,都是偏医学的杂志。

健康传播的书籍出版存在严重的偏颇,市面上畅销的都是治病养生类的健康书籍,如曾经火爆京城的洪昭光《登上健康快车》在2002年8月稳居畅销书榜首,更有现在的《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等书,都是健康养生书籍,而健康传播学术研究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

美国健康传播学发展很久,国内相关方面的翻译书籍也还是屈指可数。

这都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状况在近30年内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但在农村等边缘地区,老百姓看病难等很多问题还亟待解决,我国的健康传播整体水平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也要尽快改变这种“传播学者缺席”的状态,让健康传播研究真正进入传播学的轨道上来。

这对我国健康传播学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然后在理论指导下发展实践,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健康传播之路。

参考文献[1]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兼及对中国健康传播的展望》《“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2]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3](美)盖斯特-马丁著,《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王迪:《健康传播研究回顾与前瞻》,《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49页[5]张自力著,《健康传播与社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6]汤浩:《论健康传播中的传媒角色》,《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2期14页[7]祖光怀:《健康传播过程的传播情境与情境传播》,《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第14期第66页(作者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