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98cdd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e.png)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58f5d4998fcc22bcd10dbd.png)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2)陆地水体的主体是:冰川(3)我们目前主要利用的是: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思考:目前冰川水能否被大量利用?试分析原因。
不能,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高山地区,利用难度大。
更新周期长。
(1)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
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季风区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诗词前半句描述的黄河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后半句的说法对吗?不对,因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不断进行着转化。
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和发生领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中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三、练习:三个循环中,水量最小的是陆地内循环,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是海陆间循环。
思考:1、2007年10月台风“罗莎”对我国造成了一定影响,它主要参与了海陆间循环。
2、长江和塔里木河分别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1)海陆联系的纽带(2)塑造地表形态(3)维持全球水量平衡(4)调节全球热量平衡c)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四、作业(创新方案练习及试卷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1自然界的水循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1自然界的水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68d372dd1f34693daef3eef.png)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及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提问: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
(展示)一组图片:长江流域示意图(立体图),东亚夏季风示意图,降水景观图。
视频展台展示各组作品,并进行点评;播放水循环的动画。
分析水循环的意义。
拓展延伸:教材P55-56页活动。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根据图示,以及生活体验,构建一副水循环的示意图,全班分成三大组竞赛。
2、能运用图3.2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运用图3.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4、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自由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授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以后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自己。
基本信息
课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人教版 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 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598ff908a1284ac85043c9.png)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一课时)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析(一)、课程标准原文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如:陆地上的水体的构成是无法通过数字来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阻燃现象加以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三、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1818000912a216147929bf.png)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根据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年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2)说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2)用简炼语言表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水的忧患意识;(2)树立科学资源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一:《模拟水体相互转化、运动》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材料小石头、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热水、透明平底盆(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热水,直至水没过盆底。
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人中央。
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
③把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
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小盆正上方【导入】教学过程同学们知道我们县城有哪些河流流经吗?丰乐河、富资河、布射水、杨之河共同汇入练江,练江汇入新安江,流入千岛湖,一直奔腾到海。
几千年来新安江水一直滚滚向东而不枯竭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自然界的水环》请大家翻到教材54页,用一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教材,请大家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哪些,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情境:展示冰川、飘动的云、奔流的江水这三幅景观图片,结合课本第54页第一、二节,思考问题:①说一说地球上水的三种形态及特点。
②结合“水圈构成”扇形图,说出陆地上各种水体类型及比重。
③目前,人们直接利用于生产生活的淡水主要有哪些?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这些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然而,地球上的水总量丰富,但淡水资源却不多,可以直接利用的更少,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因此,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朗诵诗《我是一滴水》活动探究主题:新安江河水的时空之旅情境:一滴水的自述◆活动探究主题1:追溯过往——新安江中的一滴水,从哪里来? 河水的来源,即河流的补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bd0637c3169a4517723a3e3.png)
使用教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方法】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老师开门见山的表述:地球被人们称作“水的行星”,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然后请同学思考、回答。
老师评价了学生的答案后,接着表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多媒体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地球上水的类型1、水圈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多媒体呈现】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df7ef66bd97f192379e9c1.png)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十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 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 ”)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 “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 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 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形成各种水体,构 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 “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大气水(河流水 湖泊水地表水J 沼泽水 土壕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地下冰【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 关系。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d7d2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4.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观察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水循环过程中,哪些环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安排学生进行GIS软件的操作练习,分析某一地区的水循环状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开展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在此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1.回顾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水循环的概念、过程、作用等知识点。
2.知识梳理:总结学生在讨论、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梳理。
3.情感升华: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通过分析我国某地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详细)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47b82c3bda38376bae1faed5.png)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布置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等。
四、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五、课时安排:1节课六、课型:授新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自学探究1】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幻灯片4和5)。
答案: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分布);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自学探究2】阅读课本P54图3.2,思考下列问题: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之《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水文特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之《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水文特征》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d4e3f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a.png)
3.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服务社会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
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采用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水文特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和脆弱,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本节课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主题,通过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水文特征,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节课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还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小组汇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和努力。
在实际教学中,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应以人性化的语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两篇(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776466192e45361066f590.png)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1自然界的水循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3.1自然界的水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92c7ebdc9e314332396893e4.png)
教具
多媒体讲义
教
学
内
容
温故知新:
新课导入: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预习检测:【课件投影】
【教师】分析预习检测
【推进新课】【课件投影】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有那几种存在形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
难点
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并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分组:由学生回答)
创设新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严谨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组:由学生回答)
(学生自我总结)
课后反思
【过渡】从图3.2我们知道,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是相互补给的,正是由于各种水体之间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使得自然界的水资源不断地更新。那么,水资源是如何更新的呢?(看视频)
思考: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
3、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各种水循环又包括哪些环节?
【课件投影】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f9206b6a45177232e60a29d.png)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标要求这是课标中“运用示用意,说出水循环的进程和要紧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条标准的要求。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括的具体要求如下:1.依照“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用意的形式,通过要紧环节的彼此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进程。
2.“标准”不要求显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
4.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阻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二、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份简要介绍了各类彼此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类水体之间具有水源彼此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出铺垫。
2.教材第二部份通过水循环示用意,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进程所产生的阻碍,最后从方方面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陆地上的各类水体之间具有水源补给关系⑵运用示用意,说出水循环的进程和要紧环节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能力目标:⑴培育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⑵培育学生与其它同窗交流、表达的能力3.进程与方式:⑴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类地理问题⑵把分析归纳的功效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表达4.情态目标:⑴激发探讨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⑵增强对资源的爱惜意识,形成可持续进展观念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⑴运用示用意,说出水循环的进程和要紧环节⑵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教学难点: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五、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讨论材料六、教学进程设计引入新课:(出示各类景观图片)说明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变得丰硕多彩,充满生机。
今天咱们来一齐学习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师提问: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彼此转化,形成各类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课标解析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即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如:陆地上的水体的构成是无法通过数字来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阻燃现象加以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
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及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
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2、知识结构关联图
3、教学重难点
学习地理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就要求学生从水循环示意图,说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水循环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能运用图3.2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水循环运动,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地图发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二、水循环的过程
三、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多媒体技能和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整个课堂结构清楚明确,共分为四大模块:三维目标、重难点内容、知识体系、分组讨论、各抒已见及课外拓展,使用多媒体壮大的信息功效为学生们提供了富厚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课堂效率很高,知识容量也很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学历程中的过渡不够吸引人,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