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笔记:凉血止血药之地榆

合集下载

地榆在中药中的作用分析

地榆在中药中的作用分析
地榆[dì yú]
地榆(学名:Radix Sanguisorbae )为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 欧洲以及中国。生长于海拔 30 米至 3,000 米的地区,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 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中草药名称地榆(拼音名 Diyu),来源为植物地榆的干 燥根。5~6cm,宽 0。5~3cm,先端钝,有小突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圆而锐的锯 齿,小叶柄基部具小托叶。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 或趁鲜切片,干燥。
3、地榆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 25 克,苍术 50 克。水二钟,煎一钟,空 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4、地榆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 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 汤)
5、地榆治湿疹: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 6、治湿疹: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
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10、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 500 克,田基黄 200 克,研末,
田七粉 5~15 克。调入 700 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 医疗法处方集》) 11、地榆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 佳。(《补缺肘后方》) 12、地榆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采收储藏】:春播 2、3 年种、秋季均可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 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9 药用价值
地榆-性状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 1、地榆 木栓细胞 8-9 列,排列整齐。皮层细胞 1-3 列,常切向延长。韧皮

地榆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

地榆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

地榆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性味归经地榆,即地榆皮,是地榆科植物地榆的根和茎皮。

其性味可归于辛、苦、凉,并有归经于肝、肾、大肠。

辛、苦、凉是中医药学中对药物性质的描述,表示地榆具有一定的寒凉性质,同时呈现辛味和苦味。

功能主治地榆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疮疖、排脓、止血等症状。

其主要功能包括:1.清热解毒:地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疮疖、疮疡肿痛等症状。

其苦味寒凉的性质可以清热解毒,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帮助伤口愈合。

2.止血散瘀:地榆具有止血散瘀的作用,适用于外伤出血、便血、崩漏等症状。

其辛味的性质可以活血化瘀,促进伤口凝血,帮助止血。

3.利湿消肿:地榆还具有利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有毒引起的肿痛、痈肿等症状。

其凉性的性质可以清热利湿,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消肿。

4.补血活血:地榆也被用于补血活血的治疗。

其祛瘀生新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输送,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外用:地榆可制成煎剂、浸膏、散粉等形式进行外用敷贴或搽洗。

•内服:地榆可制成饮片,煮水后可口服。

注意事项•忌与寒凉性质的药物同服,以防相互抵消或加重寒凉的性质。

•对地榆过敏者应避免使用,避免出现过敏反应。

•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及体虚者慎用。

总结地榆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散瘀、利湿消肿、补血活血等功效的中药材。

其性味归经为辛、苦、凉,归于肝、肾、大肠经。

在使用地榆时,应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然而,使用地榆前仍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中药学第七章、止血药

中药学第七章、止血药

第七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散瘀解毒消痈+清大肠热小蓟:大蓟:地榆:槐花:凉血止血横向总结共同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凉血止血+清大肠热: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止咳:清热解毒章节凉血止血药:+收敛止血地榆侧柏叶: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横向总结化瘀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活血+理气:白及: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横向总结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止血+利尿:艾叶:炮姜:灶心土:横向总结化瘀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止血+利尿:止咳+止呕:止血部位安胎药:地榆 槐花白及 紫珠 棕榈炭其他章节止血药横向总结荆芥贯众,马齿苋,马勃大黄(利湿退黄),石韦(利尿通淋)紫苏:黄芩: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砂仁:艾叶:对应方剂:白茅根:苎麻根:苎麻根:白术:续断:主治:可用于治疗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因其味苦主降,尤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

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共同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生地滑石襄,归草栀子淡竹叶,热结血淋服之良解毒敛疮,收敛止血。

(下焦血证,崩漏)清肝泻火(槐角:痔疮出血)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化痰止咳,生发。

利尿,清肺胃热。

vs芦根:清气分热;白茅根偏血分同用,气血双清安胎。

(清热部位侧重总结)小薊,大蓟地榆,槐花地榆,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石韦,侧柏叶马勃、贯众(共同功效:化瘀止血+止痛)(跌扑损伤首选),补虚凉血止血,通经。

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利尿。

(收敛)收敛止血。

理气止痛茜草蒲黄 花蕊石 (血余炭)降香 玫瑰花消肿生肌。

(肺胃:胃溃疡)止痢,截疟,补虚。

vs鸦胆子:清热解毒,截虐,止痢,腐蚀赘疣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肺胃)崩漏出血(固冲汤)化瘀利尿。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药的功效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二)发散风热药银花:清热解毒,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知母:清热生津,滋阴降火。

(二)清热凉血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三)清热解毒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三、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消肿。

(二)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滋阴润燥。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四、祛风湿药(一)祛风湿散寒药独活:祛风湿,散寒止痛。

细辛:祛风湿,散寒解表。

(二)祛风湿清热药秦艽:祛风湿,清热利尿。

防己:祛风湿,利水消肿。

五、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清热泻火。

(二)利湿退黄药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

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六、温里药(一)温中散寒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

(二)温经散寒药肉桂:温经散寒,助阳化气。

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止呕。

七、理气药(一)行气药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二)降气药沉香:降气止痛,温中止呕。

枳实:破气散结,消胀止痛。

八、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二)活血调经药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九、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侧柏叶: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二)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清热解毒。

十、补气药(一)补气健脾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中药学实验课-止血药

中药学实验课-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白及
功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用法用量
6~15g。
LOGO
来源
兰科白及属植物白及的块茎
饮片性状鉴别
为不规则的薄片,表面类白色,角质样, 半透明微显筋脉小点,具黏性,质脆。 气微,味淡而微苦,嚼之有黏性。
温经止血药-艾叶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 安胎;外用祛湿止痒
用法用量
煎汤,3-9g;外用:适量 ,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 灸;或捣敷;或煎水熏洗 ;或炒热温熨。
化瘀止血药-茜草
功效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用法用量
6~10g
LOGO
来源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和根茎
饮片性状鉴别
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 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2-1cm; 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 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 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 红色,导管孔多数。无臭,味微苦,久嚼刺 舌。
饮片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长18-22cm,直径0.52cm。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 明显纵皱。顶端有圆柱状根茎或其残基。质坚,稍 脆,折断面平整,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 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呈显著放射 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凉血止血药-槐花
功效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用法用量
9~15g。
LOGO
来源
豆科槐属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 燥花及花蕾
饮片性状鉴别
多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 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1 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 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联合,花丝细长;雌蕊圆 柱形,弯曲。以个大、紧缩、色黄绿、无梗叶 者为佳。

地榆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地榆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地榆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地榆的性味
•地榆的性味为苦、寒。

•苦味有助于清热解毒,寒性有敛血止血的作用。

地榆的归经
•归经为心、肝、膀胱经。

地榆的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地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火热病症,如热毒血痢、疮疖疮肿等。

•敛血止血:地榆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可以用于出血病症,如崩漏、吐血、血痢、便血等。

•滋阴止渴:地榆有一定的滋阴补液的作用,适用于阴液不足、口渴引饮病症。

•收湿止带:地榆可以用于治疗带下病症,如白带多、带下量多等。

•清热祛湿:地榆可以用于清热祛湿,适用于湿热病症。

地榆的用法用量
•地榆的常见用法有药用饮片、煎剂、丸剂等。

•地榆的用量一般为6-15g,可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地榆。

•孩童慎用地榆。

伴随作用药物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配伍其他药物使用,以增强疗效。

常见的配伍药物有:
•与黄芩配伍:可用于治疗痢疾、黄疸等病症。

•与蒲公英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等病症。

•与生地黄配伍: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头目晕眩等病症。

总结
地榆是一种具有很好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滋阴止渴等功效。

在使用地榆时,需要注意用量,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如有需要及时就医。

中药学资料:止血药知识点归纳-凉血止血药

中药学资料:止血药知识点归纳-凉血止血药

中药学资料:止血药知识点归纳-凉血止血药
(一)学习要点总结
1. 定义: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2. 性能主治:各种出血症,如咯血、咳血、吐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3. 使用注意:注意患者有无瘀血,若有瘀血未尽,应酌加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

4. 分类(重点):四类: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二)具体中药学习(按分类学习)
凉血止血药:
1. 大蓟、小蓟放在一起记忆,功效完全相同,均为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但是需注意,大蓟为为治血热出血之要药。

2. 地榆,主治下焦出血症,功效为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同时注意只烫不烧即只治疗烫伤,大面积烧伤不宜用,因含鞣质易引起中毒性肝炎。

3. 白茅根:首先掌握性能特点--有甘寒而不腻膈伤胃,利尿而不伤津之特点。

学习时联想清热药芦根,二者均有清热生津、利尿的功效,不同点在于白茅根还可以凉血止血,而芦根可除烦止呕。

4. 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注意安胎功效,采取谐音式记忆,麻妈妈
5. 茜草:学习时将功效和炮制方法联系起来,生用可凉血止血,炒炭可祛瘀通经。

6.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入肝经,所以轻泻肝火。

7. 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乌发生发。

入肺经,所以祛痰止咳;其乌发生发功效于其他具有此功效的药归纳到一起记忆,如熟地黄、女贞子、何首乌、墨旱莲、桑葚。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药用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药用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药用1、清热解毒地榆性寒,具有清火解毒作用,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

2、凉血止痛治疗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3、消肿敛疮用于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

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4、止血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各种出血。

5、治烧烫伤治疗各种烧伤,烧伤感染,红肿等。

虚寒性出血症禁服地榆,血虚有瘀者慎服。

恶麦门冬;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

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1、配苍术:燥湿泻火,凉血止血,主治脾经湿热,痢疾下血。

2、配槐角:凉血止血。

3、配茜草:凉血止血,治便血等下焦湿热所致的出血。

4、配乌梅:凉血涩肠。

5、配黄柏:凉血燥湿。

6、配金银花:凉血止血效更强。

【药名】地榆【别名】花椒地榆、酸赭、西地榆、黄瓜香、豚榆系、白地榆、水槟榔、鼠尾地榆、地芽、红地榆、野升麻、马连鞍、水橄榄根、线形地榆、蕨苗参、岩地芨、血箭草、山枣参。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

【性味】苦、酸、涩,微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炮制方法】1、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

取出,晒干。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禁忌】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

对用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级中药师中药学笔记

中级中药师中药学笔记
地肤子. 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辛、苦,寒)
海金沙. 利尿通淋,止痛。(甘、咸,寒)
石韦.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甘、苦,微寒)
冬葵子. 利尿通淋,下乳,润肠。(甘、涩,凉)
灯心草. 利尿通淋,清心降火。(甘、淡,微寒)
萆薢.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苦,平)
3.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甘,寒)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苦,微寒)
穿心莲.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苦,寒)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苦,寒)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苦,寒)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咸,寒)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甘、苦,寒)
玄参.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甘、苦、咸,微寒)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苦、辛,微寒)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苦,微寒)
紫草.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甘、咸,寒)。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苦,寒)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辛、咸,温)
川乌. 祛风湿,温经止痛。(辛、苦,热。有大毒)
蕲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甘、咸,温)
乌梢蛇. 祛风,通络,止痉。(甘,平)
木瓜.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酸,温)
蚕砂. 祛风湿,和胃化湿。(甘、辛,温)
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辛,温)
草豆蔻.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辛,温)
草果. 燥湿温中,除痰截疟。(辛,温)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1. 利水消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甘、淡,平)

《中药学》之止血药

《中药学》之止血药

中药学》之止血药①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散瘀消痈。

地榆:善治下焦出血,烧烫伤。

白茅根: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槐花:尤宜便血与痔疮出血。

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为“伤科要药”。

②化瘀止血药茜草:止血宜炒炭用,活血祛瘀则生用或酒炒用。

③温经止血药炮姜:既善温经止血,治虚寒出血; 又善温中止痛,治虚寒腹痛、吐泻。

《中药学》之活血化瘀药①活血行气药川芎:“血中气药”“头痛不离川芎”。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醋制可增强止痛作用。

乳香、没药:常相须为用,不溶于水,须烊化,不宜多用②活血调经药* 丹参: 祛瘀,凉血,清心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西红花,功与红花相似而力强,又能凉血解毒、解郁安神桃仁: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为治瘀血经产病之要药。

*牛膝: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生用; 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川牛膝:较牛膝,无明显补益肝肾作用。

血竭:内服活血化瘀,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穿山甲:通经下乳,消肿排脓王不留行:下乳,通淋③破血祛瘀药莪术: 主治血瘀与食积之重症。

水蛭: 通经④活血疗伤药自然铜: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一、化痰药①温化寒痰半夏:为治湿痰、寒痰、呕吐之要药。

天南星:善祛经络风痰,止痉。

白前:降气化痰。

②清化热痰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川贝母:善清肺化痰、润肺止咳。

浙贝母:长于清泄热邪、开郁散结。

桔梗:利咽、排脓。

昆布:善消痰软坚,治瘿瘤瘰疬又兼利水。

礞石:治顽痰咳喘之佳品,痰积惊痫之良药。

二、止咳平喘药性温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新久咳嗽之要药,最宜痨嗽及百日咳。

紫菀、款冬花:善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性寒枇杷叶:善治肺热咳喘与胃热呕哕。

桑白皮:泄肺热,利水。

泻肺平喘宜蜜炙用,利水消肿宜生用。

半夏、天南星比较共同点:辛温之品,均能燥湿化痰、消肿止痛。

用于湿痰、寒痰证,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等。

不同点:1. 半夏偏走脾胃,降逆止呕,用于多种呕吐。

地榆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用法

地榆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用法

地榆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用法地榆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被称为地黄,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药材之一。

它的学名是Gentianopsis paludosa,属于蔷薇科。

地榆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地榆主要生长在沼泽地、山区湿地、阴湿的草地和落叶阔叶林下。

一般情况下,地榆的高度为30-90厘米,植株直立,茎具有分枝。

地榆的叶子呈卵形,边缘有锯齿。

花朵呈钟状,颜色从淡紫色到粉红色不等。

地榆的果实是椭圆形的蒴果,内含有许多种子。

地榆的主要药用部分是其根和根茎。

地榆根茎呈灰棕色,并带有酸味。

地榆根茎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鞣质、萜类化合物等。

地榆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散瘀、止痛安神和调节免疫等功效。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地榆的主要作用与功能、主治疾病以及适宜的用量用法。

地榆的主要作用与功能如下:1. 清热解毒:地榆可以清热解毒,对于因火毒引起的口疮、咽喉肿痛、疮疖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2. 止血散瘀:地榆具有良好的止血散瘀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咯血、便血、尿血等。

3. 止痛安神:地榆具有一定的镇痛和安神的作用,可以用来缓解头痛、神经性疼痛、焦虑不安等症状。

4. 调节免疫:地榆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提高抵抗力和预防感染病有一定的作用。

地榆的主治疾病包括:1. 口腔疾病:地榆可以用来治疗口腔溃疡、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

2. 出血性疾病:地榆可以用来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咯血、便血、尿血等。

3. 火毒引起的疾病:地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因火毒引起的口疮、咽喉肿痛、疮疖等症状。

4. 神经系统疾病:地榆具有一定的镇痛和安神作用,适用于缓解头痛、神经性疼痛、焦虑不安等症状。

关于地榆的用量用法,具体的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疾病症状而定。

通常来说,地榆可以作为药材煎汤或煮茶饮用。

一般情况下,每次用地榆根10-15克,根茎或全草20-30克。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地榆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

广布于欧洲、亚洲北温带,那么地榆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地榆药性苦酸;寒;无毒,功效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功效分类主要有止血药;凉血止血药。

主治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1、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

(《圣济总录》地榆汤)2、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楂一钱。

水煎服。

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

(《滇南本草》)3、地榆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

(《全展选编middot;传染病》)4、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

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

(《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5、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

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

(《活法机要》)6、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

亦治呕血。

(《圣惠方》)7、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8、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

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9、治湿疹: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

10、治湿疹: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一两。

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

11、治湿疹: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

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

(《全展选编middot;皮肤科》)12、治面疮赤肿。

中药学_地榆的特点与内容

中药学_地榆的特点与内容

中药学_地榆的特点与内容
地榆是中药常用药材之一,其特点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长环境:地榆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山地、沙漠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环境较为恶劣。

2. 外形特征:地榆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肥大,有许多侧根,茎直立呈灰白色,叶子呈羽状,花小而黄色。

3. 主要药用部位:地榆主要采用其根、根茎和叶子,经过干燥处理后,制成中药材。

4. 化学成分:地榆含有丰富的鞣质、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以鞣质和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

5. 药理作用:地榆具有收敛止血、消炎解毒、清热解毒等功效,能够治疗出血、热毒性疾病、烫伤、疮疖等多种病症。

因此,地榆在中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 1 -。

中药——地榆、生地榆、地榆炭

中药——地榆、生地榆、地榆炭

中药——地榆、生地榆、地榆炭
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根。

我国南北均有,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东等省。

春秋采
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
片,晒干。

生用,或炒炭用。

[处方用名] 地榆、生地榆、
地榆炭。

[性味归经] 苦、酸,凉。


肝、胃、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泻火敛疮。

地榆酸涩收敛,性凉清热,
味苦沉降,直达下焦,治血热妄
行之证,专清下焦血热,用于便
血、尿血,崩漏诸证。

苦凉泻火
解毒,酸涩收敛生肌,故治疗痈
肿疮毒,尤为烫伤之良药。

[应用]
1.用于下焦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血痢、尿血、崩漏。

可单用煎服,或配伍槐花治便血;配伍黄连、木香治血痢;配伍生地,丹皮治崩漏等。

2.用于水火烫伤,及痈肿、疮疡、湿疹等。

可以生地榆研细末,麻油调敷;或浓煎,纱布浸湿敷,或煎汤外洗,或与煅石膏制为油膏外涂。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外用适量。

炒炭收涩止血力强,生用泻火敛疮较好。

[附注]
1.含大量鞣质及皂甙,抑菌谱广,但经高温处理后抑菌能力减低。

2.地榆软膏治湿疹、皮炎,有较好的止痒、消炎、收敛作用。

煎剂治溃疡病大出血,止血效果好。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止血解毒论地榆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止血解毒论地榆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止血解毒论地榆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alis L. var.longifolia(Bert.)Yüet Li 的干燥根。

又名:玉札、地芽、小柴草、小槟榔、白地榆、西地榆、红地榆、血箭草、赤地榆、涩地榆、黄瓜香、野升麻、紫地榆、蕨苗参、水橄榄根、花椒地榆、线形地榆、鼠尾地榆。

原植物地榆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长叶地榆习称“绵地榆”,分布于中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贵州、云南。

本品药材性状:地榆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cm,直径0.5~2cm。

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

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涩。

绵地榆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纹。

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

气微,味微苦涩。

本品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中医临床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痛肿疮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止血,抗菌,抗炎,助消化,镇吐,抗腹泻,保护胃黏膜,促进细胞免疫,镇静以及抗肿瘤等作用;对心血管及血细胞,对烧伤、烫伤有影响。

地榆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苦,微寒。

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本草图经》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处处有之。

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

叶似榆少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

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

根外黑里红,似柳根。

二月、八月采,暴干。

叶不用,山人乏茗时,采此叶作饮亦好。

古断下方多用之。

葛氏载徐平疗下血二十年者。

中药“止血凉血药”——地榆

中药“止血凉血药”——地榆

中药“止血凉血药”——地榆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前者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

后者习称“绵地榆”,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

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干燥。

本品气微,味微苦涩。

前者以切面粉红色者为佳,后者以皮部有绵状纤维,切面黄棕色者为佳。

生用或炒炭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酸、涩,微寒。

归肝、大肠经。

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性出血或有瘀者慎用。

对于大面积烫仿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地榆沉寒,血热堪用,血痢带崩,金疮止痛。

三、临床应用1.血热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本品性味苦寒,善泄血中之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

又因其性沉降,故尤宜于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

用治血热便血,常配伍生地黄、黄芩、槐花等;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

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亦常用治血痢,可与马齿苋、仙鹤草、当归等配伍;治疗崩漏下血,可与茜草、苎麻根、黄芩等药配伍。

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湿疹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烧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与紫草、冰片同用。

对于热毒疮痈,既可内服,亦可外敷,以鲜品为佳;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亦可与土茯苓、白鲜皮等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鞣质:地榆素,1,2,6-三没食于--D-葡萄糖等;黄烷-3-醇衍生物:右旋儿茶素等;三皂苷类成分:地榆糖苷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止血、抗烫伤、抗菌、抗炎、促进造血等作用。

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炒地榆粉外用,对兔及狗的Ⅱ度、Ⅲ度实验性烫伤面有显著收敛作用,能减少渗出,降低感染及死亡率。

止血良药地榆

止血良药地榆

止血良药地榆邓海祥河南中医药大学土生万物,地发千祥。

广袤的土地滋养着万物生灵,与“地”有关的植物名字,更是给人亲切的感觉,仿佛带着泥土的清香、带着温暖的呵护,而将地和榆结合在一起,却给人一种轻松和快慰,明明是株型高大的榆,却与脚下的大地合称,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

所以不甘于平凡的地榆,将自己如紫色桑葚般的花儿高高擎起,以展示自己的“不同凡响”。

地榆为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山区,日常生活并不常见。

与常见的蔷薇科植物明显不同,地榆叶片为羽状复叶的小叶长圆形,小叶与榆树比较类似,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锯齿状,花色为紫红色至暗红色,穗状花序顶生。

地榆是没有花瓣的,仅有四枚花萼,连成片的花萼簇拥在一起,再配上细长的柄,远远望去似成熟的桑葚一般,又似紫红色的稻穗儿一般,在风中轻轻摇曳。

地榆的花果期为夏秋,可一直延续至霜降。

因为其花能够长期保持不褪色、不变形,经常被当作自然的干花,用作装饰。

地榆入药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

《本草经集注》记载:“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

”《本草图经》载:“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

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少狭而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

”地榆别名众多,因其叶有黄瓜香味,又名“黄瓜香”;“红地榆”和“血箭草”,皆与其花开颜色有关。

地榆根为临床常用的止血要药,《名医别录》云:“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其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胃、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

其气微寒,味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沈而降阴中阳也,沉坠直降,专主下焦血,常用于下焦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血痢,以及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湿疹等。

地榆炒炭之后可以增强其止血以及敛疮的作用,故临床常用“地榆炭”。

《神农本草经》记载:“(地榆)主妇人乳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0一)地榆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0一)地榆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0一)地榆地榆《神农本草经》原文:“味苦,微寒,无毒。

治妇人乳痉痛、七伤、带下十二病,止痛,除恶肉,止汗气。

消酒,明目,治金疮。

生山谷。

”倪师解读:地榆,主要的使用时机是用来止血、收敛。

内痔的大便出血,地榆一下去血就止掉了。

大便带血先不要紧张,要先问,是看到黑血还是鲜血,鲜血都没有事。

鲜血是近血,所谓近血就是靠近肛门的血,这个内痔、外痔嘛,或者大肠炎;大便是黑的,一冲的时候看到暗红的血,这是远血。

远血就可能来至胃,胃里面的出血。

所以,胃溃疡、胃癌里面出血大便是黑的。

外痔就是大便都很好,肛门外面胀的很痛,都没有血。

结束的时候一擦纸巾上有血,这是外痔。

内痔是先血后便,先排一大堆血出来,最后才排大便出来,这是内痔。

大肠炎,血跟大便是混在一起的,那一天下利三、四十次,这个没事就在跑厕所——大肠炎。

赤石脂禹余粮汤,或者桃花汤,都是治疗大肠出血的。

地榆是治血收敛的药,功能吐血,下血,久痢,妇人崩带。

中医讲血无止法,如果你把身体机能调理回来,血自然停止。

那有的时候,病人虚的很厉害,需要止血的时候,就考虑使用地榆。

前面介绍的阿胶,它也有止血的效果。

但阿胶比较偏重于女人的月经。

地榆比较偏重于肠胃、大肠、肛门,还有吐血用地榆。

外用也可以,做成膏状,打粉敷在伤口上也能止血。

鼻子出血加在汤剂里面都可以使用。

唐容川就讲了,地榆首之气味厚,故行血更有力,但地榆的尾巴,药味比较淡,行血的力量比较轻。

所以地榆首跟地榆尾稍微有一点不同。

地榆药性是稍微寒凉的,里面寒症的时候使用就要小心了,一般都是热症的时候我们在使用。

一般像内痔的大量出血,一般都是热症。

湿热下注,肛门都是粘粘的,也就是那个滴漏不止都可以用地榆。

如果说开处方,地榆是止血的。

湿湿粘粘的津液排出来,可以用些去湿的,赤小豆,白术,知母也可以去湿。

血跟湿一起就排出来。

地榆主,止吐,呕吐,吐血,最主要是止血,最常用的地方就是痔疮的出血,还有吐血。

里面的病,可能是肝硬化以后,好了,又影响了门静脉破裂,门静脉破裂病人吐血,或者胃癌,吐血,那大便出血,最常用的就是,几乎想到那个痔疮的出血,我们就会使用到地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学习笔记:凉血止血药之地榆
《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L.或长叶地榆S.offciinalisL.var.longifozia(Bert).Yüet Li的根。

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

归肝,胃、大肠经。

《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

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

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

《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

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

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

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功效与应用】
1.凉血止血,用于各种热性出血证,如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及血痢等。

本品味苦而带酸涩,性属寒凉,善入血分,有凉血泄热、收敛止血之功。

然本品性沉降而走下焦,尤宜于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

治便血、痔血,常配槐花同用,治崩漏,常配生地、黄芩、蒲黄等。

治血痢,则配黄连、木香等。

2.解毒敛疮,用于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等。

本品能泻火解毒
敛疮,常作疡科外治之用,为治烧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用之,可减少渗出,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撒于患处,或和凡士林调膏外涂。

治疮疡肿毒,可单用煎汁温洗或湿敷,或配清热解毒药同用。

【处方用名】地榆炭(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为度。

用以止血)、生地榆(研末,外用可治烫伤)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外用适量。

地榆性寒而降,功能凉血止血,泻火解毒。

前人说:「古者断下多用之」。

用治一切血症,而以下焦血热如肠风下血、血痢、崩漏等症为主;其它如吐血、咯血、衄血,亦可应用。

过去一般用治便血,多用地榆炒炭。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体会到用生地榆治便血,也有一定效果。

在必要时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本品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除用于止血之外,还可应用于痢疾、烧伤、皮炎、湿疹及狂犬病等。

【方剂举例】地榆丸(《证治准绳》)地榆、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

治痢疾或血痢。

治疗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使用注意】本品性凉酸涩,凡虚寒性的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

对于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水解型鞣质被身体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现代研究】本品含地榆糖苷I、Ⅱ,地榆皂苷A、B、E,鞣质。

可缩短出凝血时间,并能收缩血管,故有止血作用。

对实验性烫伤有治疗作用。

体外抑菌试验对金葡菌、绿脓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以及某些致病真菌均有作用。

凉血止血药之大蓟和小蓟
本类药物,药性均寒凉,或苦寒、或甘寒,而入血分。

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

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出血属热者,十之八九,因此,在止血药中,凉血止血药之数量也较多,应用也较广。

在应用时,若血热盛者,宜配伍清热凉血药同用。

若血热夹瘀之出血,宜配化瘀止血药同用,或少佐化瘀行气之品。

急性出血较甚者,亦可配伍收敛止血药以加强止血之效。

本类药物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证,但某些药物,通过配伍,亦可用之。

大蓟
《别录》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DC.的地上部分或根。

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甘,凉。

归心、肝经。

【功效与应用】
1.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证。

如吐血、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

尤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

可单用或配小蓟、侧柏叶等同用。

2.散瘀解毒,用于热毒痈肿。

可单用,尤以鲜品为佳,既可以
外敷又可以内服。

亦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处方用名】大蓟草、大蓟(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鲜草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

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十灰丸(《十药神书》)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茅根、山栀、大黄、丹皮、棕榈皮,烧炭存性。

治吐血咯血。

【现代研究】全草含生物碱、挥发油、苦味质等。

大蓟炒炭能缩短出血时间,动物实验有降压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小蓟
《别录》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Cirsiumsetosum(Willd.)的地上部分。

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甘,凉。

归心、肝经。

【功效与应用】
1.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证。

如吐血、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

与大蓟常配伍同用。

但小蓟兼有利尿作用,以治尿血、血淋尤宜,可与生地、蒲黄等配伍,方如小蓟饮子。

2.散瘀解毒,用于热毒痈肿。

其散瘀消痈之功效略逊大蓟。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可30~60g。

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便溏泄泻者慎用。

【现代研究】小蓟含生物碱、皂苷、芸香苷、原儿茶酸、咖啡酸等。

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止血成分为绿原酸和咖啡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并有利胆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及结核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唐本草》: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

《日华子本草》: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

《本草汇言》:沈则施云,按二蓟治血止血之外无他长,不能益人。

如前人云养精保血,补虚开胃之说,不可依从。

《本草求原》:大蓟、小蓟二味根、叶,俱苦甘气平,能升能降,能破血,又能止血。

小蓟则甘平胜,不甚苦,专以退热去烦,使火清而血归经,是保血在于凉血。

《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性凉濡润,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着莫不立愈。

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

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

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诸效也。

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

至女于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

《食疗本草》:取菜煮食之,除风热。

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半升服之。

金疮血不止,挼叶封之。

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半升服之。

《本草拾遗》: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痢'一作'崩'),金疮出血,呕吐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

《日华子本草》:根,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

苗,去烦热,生研汁服。

《本草图经》:生捣根绞汁服,以
止吐血、衄血、下血。

《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分类草药性》:治血淋胀痛,跌打损伤,红崩,白带。

《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止血,降压,散瘀消肿。

治各种出血症,高血压,黄疸,肝炎,肾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