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十五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十五篇】【本节导读】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十五篇】,仅供大家参考。
战国七雄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
历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称为“连横”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
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我的家在哪里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注意:通过比例尺可以算出图上两点间的实际距离)见图册P4页右下角)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0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100千米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理解图册P11页不同比例尺下杭州市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2.方向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精读:图册P5页最上方三张图)指向标定方向N 经纬网定方向(地理坐标)300N00 (赤道)300S300W 00 300E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N(北)W(西)E(东)S (南)3.图例和注记常用图例(P6 图1-6)和P115页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2、乡村和城市(见图册P7-8页)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为社区。
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政治功能:与选举,权力等有关;文化功能:如精神文化,学习等方面有关;管理功能主要:组织社区联防队,组织社区居民捐款)聚落乡村聚落也叫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
如为避免洪涝,村落建在高地上。
在干旱地区,村落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新教材完整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本单元必须记忆+理解)(一)我的家在哪里21、乡村聚落也叫村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物产也不同。
各区域之间就会产生在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交流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3、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5、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综合探究一一、常见地图:①政区图:②地形图;③旅游图:交通图等二、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该区域的地形有一个大致了解,能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三、海拔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也叫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3、等高距:两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4、几个特殊的海拔点:A、世界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B、世界海拔最低点:死海;C、中国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D、中国海拔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5、等高线特点:同线同高:相同的等高线海拔高度相等同图同距:同一幅地图等高距相同密陡稀缓:等高线密的地方,地势陡峭,等高线疏的地方,地势平缓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等高线向数值小处凸出等高线向数字大处凸出两个等高线中间的低处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6、判断坡度陡缓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7、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
8、居民区应该修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等。
9、分层设色地形图:1)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平原;黄色:高原、山地;蓝色:海洋2)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资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2、社区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世界1、大洲和大洋(世界地形图)2、自然环境P30(1 )地形多样(2)、气象万千P33气候可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
一个地方气候具有稳定性(3)众多的河湖P37世界上有众多的河流与湖泊。
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
一般上,湿润地区河湖众多,干旱地区河湖稀少。
①世界主要河流(河流流向由地势决定)非洲的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欧洲的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黑海。
非洲的刚果河,自东向西流入大西洋。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世界流域面程最广,水流量最丰富的河流,自西和东流入大西洋。
亚洲的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流入渤海。
②世界主要湖泊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一一世界最大淡水湖泊亚欧交界的里海(咸水湖)一—世界最大的湖泊亚洲的贝加尔湖一一世界最深的湖泊亚洲的死海一一世界陆地最低点,世界最咸的湖泊。
③河流和湖泊的作用P39河流与湖泊不仅供给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而且具有航运、发电、灌溉、养殖和旅游之利。
(4 )风光迥异P40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地区差异,共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
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主要原因)—(生长)不同的植物(主要表现)—(养育)不同的动物—(构成)不同的自然景观①北极地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②西西伯利亚平原分布着大面积的针叶林;③世界最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④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⑤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热带,却由于海拔高,山顶常年积雪;⑥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
3、世界大家庭P42(1)人口与人种: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世界人种的分布(人种分布特点: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概述一、古代文明的起源1. 人类起源: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理论和考古发现。
2. 农业革命:掌握农业革命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古代文明:学习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二、古代中国1. 夏商周:了解中国早期的三个朝代,包括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春秋战国:学习这一时期的分裂与争霸,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3. 秦汉统一: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朝的开疆拓土。
三、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 希腊文明: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和希腊哲学、艺术、科学的发展。
2. 罗马帝国:学习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和罗马帝国的扩张。
3. 其他文明:探索印度、中东等地的古代文明。
四、中世纪时期1. 欧洲封建社会:理解封建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结构。
2. 亚洲的帝国:学习唐朝、宋朝的治理和对外交流。
3. 宗教影响:探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
五、文艺复兴与探索时代1. 文艺复兴:了解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及其对艺术和科学的贡献。
2. 探索时代:学习欧洲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及其影响。
六、近现代世界的变迁1. 工业革命:掌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
2. 民族国家的形成:了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国家统一运动。
3. 世界大战: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七、现代社会的发展1. 全球化:理解全球化的概念、特点和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
2. 社会问题:探讨现代社会面临的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等挑战。
3. 科技进步:了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发展。
八、历史与社会学习方法1. 历史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社会调查:学习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
3. 跨学科学习:鼓励结合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学习。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主要知识点概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深化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1.人类的起源与迁移a.人类的起源b.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c.人类的迁移与文明的兴起2.农业的发明与社会的变革a.农业的发明及意义b.农业革命与社会的变革c.文明的兴起与城市的形成3.文化的形成与发展a.文化的定义与特征c.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二、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1.夏、商、周的兴起a.夏朝的建立与特点b.商朝的兴起与发展c.周朝的兴起与西周、东周2.周朝的分裂与战国时代a.春秋战国时代的背景与特点b.诸子百家与思想家的兴起c.戰國七雄的争霸与秦国的统一3.秦汉之际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a.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思想b.汉朝的兴盛与儒学思想c.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三、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1.亚非古国文明的发展a.埃及文明的特点与贡献b.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特点c.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2.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与传承a.希腊城邦的发展与文化特点b.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兴起c.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与影响3.古代世界的交流与文化融合a.丝绸之路与中西方交流b.汉代与罗马帝国的往来c.古代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冲突1.欧亚大陆的崛起与冲突a.拜占庭帝国的兴起与衰落b.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传统c.蒙古帝国的征服与疆域2.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与文化a.宗教与宗教战争b.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c.远航探险与文化交流3.殖民主义与工业革命a.殖民时代的开启与特点b.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影响c.帝国主义与世界格局的变革五、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a.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b.科举制度与社会地位c.权臣与王朝更替2.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a.思想家与学派的崛起b.文人与士大夫的生活c.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3.科技与文化的繁荣a.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b.印刷术的发明与影响c.书院与文化教育六、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1.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a.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b.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c.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与商业a.手工业的兴盛与特点b.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影响c.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3.古代中国的城市与农村a.古代中国城市的兴衰b.古代中国农村的生活与社会制度c.城乡经济文化的互动与影响以上是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七上历史与社会全部复习资料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一.地图的三要素:1.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最普遍)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2.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
文字式。
数字式。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与注记的说明,注记是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二.1.社区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哪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在一些生活小区,有社区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和学校。
小区配套设施完备,人们生活便利。
3.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4.人在一个社区中生活,会逐渐适应那里的环境,进而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产生喜爱与依恋的感情。
这种认同感,对社区的团结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多种多样的社区①社区的主要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一.1.乡村聚落,及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分布:①高山上——为了避免洪涝威胁(洪涝区)②水边——气候干旱,降雨量稀少,需要充足的水分(干旱区)形态:①组团状——平原②条带状——山谷3.乡村聚落的建筑:①自然环境气候:陕北窑洞——冬暖夏凉云南傣家竹楼——防潮骑楼——遮阳避雨冰屋——防寒保温(低矮、无窗)沙特阿拉伯民居——适应昼夜温差大(墙厚、窗小)②人文条件:福建客家竹楼-----御敌4.由于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生活各不相同,生活也各具特色。
农村——从事耕事耕作渔村——从事捕鱼工作林场——从事植树造林工作牧场——从事放牧: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及外职业的人。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期中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一、我的家在哪里(一)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 例如, 0 50100 千米文字式: 例如,“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50 千米”数字式: 例如, 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 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 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 详 细(大、小、详) ;比例尺越 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 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 简略(小、大、略) 。
注意单位换算, 1 千米 =100000 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一般定向法: 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
( 平移指向标)经纬网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
(熟悉 P6 页图 1-6 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1、社区的主要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2、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一)乡村聚落: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 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它 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 乡村和城市。
所以, 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3.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 缩尺。
公式二图上距离宁实际距离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 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即“大小详,小大略”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社区具有 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 等方面的功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 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等。
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 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 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 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 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 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 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 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 地下管道系统。
11.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 等各个方面。
13. 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在初中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社会制度、历史事件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们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认识。
下面是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一、古代文明与文化传承1.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2. 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敦煌石窟、长城等。
3. 世界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埃及文明、印度尼西亚文明等。
二、社会制度演变1. 原始部落社会:以狩猎为主,地位由力量和勇气来决定。
2. 奴隶社会:奴隶的存在成为制度的基础,劳动成为生产的主要形式。
3. 封建社会:以土地为基础,贵族与平民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1.阶级分化与土地制度:颁布土地法以巩固封建地主的权力。
2.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科举制度以文化来控制人民,同时不断地传承儒家文化。
3.农耕经济与社会生产: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与自然相互呼应,社会生产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
四、世界文化中的宗教1. 伊斯兰教:中东地区主要宗教,信奉《古兰经》,信徒人数庞大。
2. 佛教:印度东北的一种宗教,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空灵。
3. 儒教: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致力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规范。
五、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1. 文艺复兴:泛指欧洲14世纪末到17世纪初任一时期的艺术文化思潮。
2. 大航海时代:指欧洲国家开始了对海洋航行的探险活动,日后开拓新大陆。
六、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以及商业化的经营形式。
2.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人权的崛起,个人权利的增加,宣传媒体的扩张等因素,使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态逐步增强。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学生们学习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帮助。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认知,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十五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十五篇】【导语】历史,简称史,一样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说明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期的映照。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十五篇】,仅供大家参考。
战国七雄1:年龄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疆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猛烈,规模很大,产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战争,战国时期显现孙膑、白起等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气力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要挟。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
历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特别是齐楚两个大国的同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拉拢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称为“连横”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据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羞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嘉奖战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斗争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
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以下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汇总:1.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通过迁徙和适应不同环境的演化发展成为现代人类。
2. 农业革命: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活方式,开始定居并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
3. 各地区的历史文化:七大洲上有许多不同地区,每个地区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
4. 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形成农业文明,例如古埃及、古印度等。
5. 奴隶制度: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制度之一,在古代社会存在广泛,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6. 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古代文明之一。
7. 古埃及与尼罗河文明:古埃及是古文明中最早之一的国家,尼罗河对古埃及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8. 近东文明:近东地区是古代历史上文化发达的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等。
9. 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器时代的到来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0. 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现代文化和文明有深远影响。
11. 秦汉之际的中国:中国在秦汉之际取得了统一,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12. 南北朝与隋唐之际的中国:隋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13. 南海丝绸之路:南海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4. 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包括封建制度、天主教教会的统治等。
以上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2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1页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世界1、大洲和大洋(世界地形图)第2页亚洲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亚洲河流的影响:(1)亚洲地形特点: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对亚洲河流流向影响:使亚洲河流流向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各自的影响:(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形影响:利:丰富的矿产、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大;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缓慢。
所以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2)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4页地势影响:使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加强内地与沿海的关系;人口分布东部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西部盆地高原地区人口稀少。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为主三级阶梯(图册P24)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P25图2-11)(P50图3-14、图3-15)决定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第5页4、季风气候(P26图2-13)5、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生长)不同的植物→(养育)不同的动物→(构成)不同的自然景观7.国家和地区第6页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7页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图册P22)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图册P23)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第一单元我的家在哪里①地图的三要素: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最普遍)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P7文字式。
数字式。
例如,1:10000 。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C.图例和注记:②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多种多样的社区①社区的主要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
1、常见地图:①政区图:②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特征: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势起伏和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势比较陡峭。
③旅游图:第二单元复习(一)大洲、大洋1、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而陆地只占据了29%。
因此称为“蓝色的星球”P20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南半球2、世界之最: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②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北美洲)③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亚洲)④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亚洲)⑤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非洲)3、七大洲面积按照由大到小排列: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州四大洋面积按照由大到小排列: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4、大洲间的分界线亚欧分界线: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亚非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 白令海峡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海拔最高的洲是南极洲,最低的洲是欧洲。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都在东半球,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在东西半球各一半。
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在南半球。
非洲则刚好在南北半球一半。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资料全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中复习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的语言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地图的方向的表示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
其中最准确的是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是一般定向法。
3、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主要有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5、种类:大比例尺〔大于1:100000〕、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6、图幅相同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较简略。
7、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颜色,注记指各种文字、数字。
8、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拟密切的往来。
9、社区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10、社区类型有功能社区、自然社区和行政社区。
1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
12、不同区域之间为什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区域间有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
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1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1〕平原的村落——规模大,房屋密集且较集中,呈团状分布;〔2〕山区的村落——规模小,房屋稀疏且分散,呈块状分布。
14、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因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外观及建筑材料上各有特色。
w W w .x K b 1.c o M〔1〕中国云南的傣族民居,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目的是为了- 减轻潮湿的程度。
〔2〕沙特阿拉伯的乡村,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3〕中国陕北黄土高原的乡村民居要数窑洞最有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2、社区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世界2、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世界地形图)(P48图3-11)亚洲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亚洲河流的影响:(1)亚洲地形特点: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对亚洲河流流向影响:使亚洲河流流向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各自的影响:(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形影响:利:丰富的矿产、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大;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缓慢。
所以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2)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势影响:使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加强内地与沿海的关系;人口分布东部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西部盆地高原地区人口稀少。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为主三级阶梯(图册P24)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P25图2-11)(P50图3-14、图3-15)决定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5、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生长)不同的植物→(养育)不同的动物→(构成)不同的自然景观6、世界人种的分布(P30图2-22)7.国家和地区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图册P22)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图册P23)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7、我国东西部差异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注意:比较湄南河平原和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见作业本)比较美国大平原和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见作业本)2、与山为邻3、傍水而居4、比较澳大利亚牧场与、青藏牧区、内蒙古牧区6、文明中心——城市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3、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世界5、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生长)不同的植物→(养育)不同的动物→(构成)不同的自然景观(世界主要自然景观带分布:地图册P26-27)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造成湄公河平原农业与美国大平原农业区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美国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商品性农业的特点):1.农业区地广人稀2.大面积耕种3.高度机械化4.生产效率高5.储存条件好6.交通发达7.农产品作为商品大量出口第二课与山为邻安第斯山脉;南美洲脊梁,最长山脉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地势(地形、海拔)海拔较低处: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高海拔处:发展畜牧业,放牧羊驼、骆马羊驼:走动的黄金、纤维上帝,羊驼毛出口是麋鹿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骆马:主要运输工具瑞士位于欧洲中部,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是典型的山地之国,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纯朴的乡村生活,成就了丰厚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夏季登山;冬季滑雪瑞士旅游业发达的原因:1.旅游设施:设施先进齐备,服务细致入微。
2.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
夏天是登山、观光和避暑胜地;冬天是滑雪胜地。
3.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冰川快车;旅客乘火车、电缆车直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还有直升飞机为遇险的游人提供求助。
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课傍水而居日本位于亚洲东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小岛组成,故日本又称“千岛之国”。
日本著名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1、位于北太平洋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2、多优良港湾3、发达的造船业和纺织业4、先进的捕鱼装置及技术日本独特“鱼文化”的形成原因:1、日本位于北太平洋渔场,沿海海域鱼类饵料非常丰富,鱼群集中,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2、日本有悠久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人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
渔民面临的新问题(影响日本渔业的因素):1、世界燃料价格的上涨,使捕鱼的成本大大增加;2、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海域范围内捕鱼;3、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4、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沿海的水质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日本采取的措施及其积极意义1、设定休渔期,并对捕捞器具、捕捞方法做出规定——避免过度捕捞,使渔场有休养生息的时机2、制定海洋环保法规,限制废水排放—保护沿海水质,为鱼类的生长提供无污染的环境3、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提高海产品的产量,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意大利威尼斯因水而生——威尼斯原来是亚得里亚海的100多座岛屿组成的岛屿群,后来其祖先在此建造家园,岛以桥连,水为通道,水城兴起;因水而兴——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从而日益兴起因水而美——其美就美在独特的水城风光。
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市民摇浆出行,穿过古老的建筑,朴实而不失华贵,沐浴在海风中的古老的建筑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人怀旧、让人遐想。
此番美景吸引了各国游人;在威尼斯,有很多与水、与船有关的节日,如长途划船赛、耶稣升天节、布拉诺帆船节和历史性赛船节。
因水而忧——主要是水淹威尼斯,如水位上涨、海水倒灌,经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侵蚀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结构,水城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四课草原人家马赛人衣、食、住、行、习俗:澳大利亚概况----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剪羊毛》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
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比较干热,地形:地势平坦辽阔,草原面积广阔。
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悉尼澳大利亚适于大面积发展畜牧业的自然原因:1.气候比较干热2.草原平坦辽阔3.地广人稀4.地下水资源丰富澳大利亚的牧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的草原上。
牧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的特点:高度机械化、高度商品化。
农牧业机械化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波斯湾地区位于亚、欧、非洲交界处,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素有“三洲五海”之称。
波斯湾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主要为高原,也有部分平原,沙漠广布,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河流较少,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因此被称为“世界的石油宝库”。
石油是一种黑色的液体,是工业的血液。
波斯湾地区石油大量输出的原因:1、石油储量丰富,但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人口不多,石油消费量少。
2、大量的石油输出带来巨额的外汇收入。
3、交通便利假如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暴跌,哪些国家和地区将受到严重损失?哪些国家或地区会大受其益?举例并说明理由。
波斯湾地区的产油国会受到损失,如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等。
西欧、日本、美国等石油进口国将大受其利。
西亚石油输出路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中国、日本西亚人种:白色人种宗教:伊斯兰教语言:阿拉伯语石油不是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所以这些产油国在稳定石油生产的同时,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旅游业、商业。
以色列发展农业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缺乏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保护有限的水资源不受污染;2)科技兴农,节约用水——喷灌、滴灌技术;3)海水淡化,发展淡化技术;4)污水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5)大力建设水利工程,北水南调;6)实行用水许可证和计划用水分配制度。
可以向以色列学习成功经验:1、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科技兴农;2、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3、完善并落实水资源使用制度;4、种植耐旱、高附加值的农作物5、制定相关法规,保护水资源;6、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决定着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
人文特色包括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是有多种官方语言的国家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国家是一个有深刻殖民烙印的国家是实行过种族隔离政策的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来认识南非充分发挥其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了采矿业和制造业。
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华盛顿的地理位置p94成为首都的原因p94华盛顿是世界上少有的仅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大城市。
因为这里集中了最高国家机关:国会大厦、总统府、最高法院,联邦行政部门:国务院、国防部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被比斯开湾和地中海包围。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是法国最大的城市。
塞纳河流过巴黎市中心,向西流入英吉利海峡卢浮宫以收藏古典绘画和雕刻而著称于世。
奥塞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印象派绘画大师的作品,近代艺术的殿堂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收藏了20世纪以来西方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现代艺术的象征巴黎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表现:1.众多的艺术建筑与博物馆2.“街头艺术”、露天画廊、旧书摊、咖啡馆3、巴黎人民对艺术的宽容、理解、热爱及追求巴黎成为文化艺术之都的原因; 1.美丽的塞纳河流经市区,景色优美2.巴黎是座文化古都,历史悠久3.历代君主和总统致力于文化艺术的保存、收藏与建造4.巴黎人对艺术的热爱、欣赏、包容、接纳与传承第三课IT新城:班加罗尔“亚洲硅谷”1、位置: 印度南部2、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3、气温比同纬度低的原因:位于德干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班加罗尔发展信息业的有利因素;1、优越的自然环境(温和的气候,舒适的环境)2.雄厚的科研基础3.政府的大力扶持4.高校云集,众多的高素质IT人才5.数字、逻辑方面的深厚积淀6.英语的普及和熟练运用7.完善的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对班加罗尔的影响:1、促进了班加罗尔经济的快速发展2、改善了班加罗尔的就业情况3、大量吸引外资,加强了班加罗尔的开放力度4、人们可以在网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既方便又快捷新德里:印度首都孟买:全国最大海港加尔各答:最大城市第四课汽车城:蔚山世界四大汽车城:美国底特律、德国斯图加特、日本丰田、韩国蔚山蔚山发展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城的主要原因: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沿海,海运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