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_以上海为例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低保群体的再就业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低保群体的再就业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低保群体的再就业问题研究摘要:我国特有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关系、供求关系,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格局是造成城乡低保户群体规模庞大的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看,城镇低保户群体是一个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居民群体,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界定,劳动者的收入不足维持生存的要求看,低保户实际上应该是城镇处于失业状态的居民群体。

如何鼓励、支持、激励这样一个闲置状态的劳动者群体重新走向社会就业轨道,是我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从国内一些城镇的实证分析出发,试图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低保户再就业思路。

关键词:低保户群体;再就业模式;再就业培训一、我国低保群体的现状(一)我国低保群体的规模按照一些地方政府规定,“凡持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如果其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就有权向当地政府申请资助”。

民政部门代表当地政府对其家庭收入进行核查属实后,以现金方式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

到2011年末,我国低保户群体达到8000万人,其中,城镇低保户达到2300多万人。

实践证明,在我国城镇广泛推广低保户制度,对于维护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安全、遏制城市贫困规模的继续扩大等都有普遍意义。

1、我国低保户的由来。

低保户是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

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省市的低保标准有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省市,不同地区的执行标准也有不同。

如,从国家统计年鉴看,享受低保居民中,甚至还有大学生、研究生学历,这说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居民,也可能享受低保待遇。

一般来说,享受该待遇的家庭主要有四类: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村)民;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不包括五保对象)。

影响城市低保受助者就业的政策因素分析——就业的双项逻辑回归模型及访谈实证研究

影响城市低保受助者就业的政策因素分析——就业的双项逻辑回归模型及访谈实证研究

施积极 的社会救助政 策, 以促进贫 困家庭 自力更生。就业是提供 可持续 生计 和发 展的主要 途径 , 以我 国政府 所 十分 重视就业 , 并实施 了《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就业促进 法》 。本 次研 究结合 6个城 市受访 者的社会经 济背景 , 加入 就业促进政 策的 自变量 , 在进行 了双项逻辑 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 , 年轻 、 已婚、 中教 育程度 、 初 劳动能力健全等 因 素对 就业有正面影 响 ; 技能是低保 受助者就业的 关键 ; 策变量方面 , 政 职业培训是唯一有正面影响的 因素。根据
Th l y Fa t r n t e Po i c o s o he Em p o me to b n i m u v n a a d c l y n fUr a M ni m Li i g St nd r As it nc c p e t An ss a e Re i i n s: Em p rc lS ud m b ni g Bi o i lLo itc i i a t y Co i n n m na g si
lv lh od nd de eo i ei o sa v lpm e t Chi s o r m e a m p e e t d t e La o o ton o n. ne e g ve n nth s i l m n e h w n Pr mo i fEmply e o e o r o m ntt nc u —
ssa ce r cpint it n e i e s,t elt nay e he i h t dy us d bi o na o itc r g e son de o a lz t mpa t f s c o — e o o i c s o o i cnm c
a e e l y n . W i e r s n a ie s mp e fo t e su y o i e e ta e s o i i m i i g S a d r — g mp o me t t a r p e e tt a l r m h t d f df r n r a fM n mu L vn t n a d As h v 6 f

低保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低保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低保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低保政策在减贫和社会保障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低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如申请条件不明确、资金分配不均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一:申请条件不明确低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申请条件不明确。

根据目前的规定,家庭收入水平是获取低保资格的主要依据。

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区以及工作人员往往根据自己主观判断决定是否批准申请。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清晰明确的申请条件:建立统一标准并向全国范围内宣传和培训。

只有贫困家庭特定收入水平以下才能享受低保政策。

2. 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监督与评估机构来审查和评估各地区的申请批准情况,确保公正、透明,消除人为干预。

三、问题二:资金分配不均另一个低保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分配不均。

由于中国地域差异巨大,财政能力不同,各地低保政策的实施方式和资金投入存在很大差异。

这导致一些地区的低收入家庭并不能充分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资金统筹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在积累经验基础上将财政支出进行统一调度。

2. 区域协调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研究解决财政困难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支持。

四、问题三:失去就业动力低保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经济困境,但也存在一个副作用——失去就业动力。

一些人可能因为能获得稳定收入而不再寻求就业机会,从而影响他们通过工作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培训计划:为低保家庭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恢复就业动力。

2. 鼓励创业和就业机会:积极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提供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为低保家庭提供更多选择。

五、问题四:信息不对称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有些贫困家庭可能无法获得相关政策的具体信息。

【管理制度)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管理制度)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管理制度)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随着低保制度建设的逐步深入,有劳动能力者及其家庭已成为主要的低保群体,如何鼓励他们积极觅职、实现自立是今后完善低保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分析表明,现行的社会救助标准体系中可能存于壹些不利于低保家庭退出救助的因素,如低保的替代率、救助标准抵扣和渐退措施、低保附带福利、工作成本以及工作的稳定性等均会影响低保家庭是否会退出低保。

本文之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参照国际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动机/上海壹、引言于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低保对象中,大部分是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及其家庭成员,而且这部分对象数量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达到95%,因此,如何鼓励他们积极觅职、实现自立是今后完善低保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本方案讨论的重点是有劳动能力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即要回答以下问题:如何有效维持社会救助和就业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1.1、基本概念社会救助是壹种不同于社会保险和其他形式社会保护制度的制度安排,它有自己特定的对象群体和服务手段。

壹般而言,社会救助包括四个要素(OECD,1998a;Barker,1999):(1)救助资格的确定以家计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2)面向贫困个人或家庭;(3)以现金或实物/服务为支付形式;(4)实行非供款制,经费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由于前几年上海市对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大部分传统的城市社会救济项目和特殊人员救济项目合且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目前上海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项目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粮油补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廉租房、其他帮困和优惠措施等。

此外,本研究把协保补差视为城市低保制度中的壹部分,而不作分开讨论。

本方案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

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术语被使用的频率要远远高于社会救助。

低保对象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低保对象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国务院下发《 关于在全 国建立城 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 的通 知》 ; 1 9 9 9年 9月 ,国务院颁布 了 《 城市 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条 例》 , 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国城市居 民的“ 最 后的安全网 ” , 即城市
1 、 人 力资本价值偏低。人 力资本价值是低保对象就业状况 的主要决定因素 。低保对 象在求职过程 中面临的 自身难以逾越 的障碍是人力资本价值偏低 。教育程度低使得低保对象在接受 新事物 、 新技术方面 的能力较差 , 就业 能力低 , 就业范 围也较为 狭窄 。低保对象即使实现就业 了 , 也只能从事技术 含量低 、 劳动 报酬低的简单 体力劳动 。在笔者进行的调查 中 , 5 3名失业的低 保对象的学历 程度 累计有 8成多在初中及以下 ( 如表 1 ) 。在对 劳动者素质要求 日益提高的今 天 , 这种 状况显然不利 于低保对
【 摘 要 】 本 文 主要 运 用 问卷 调 查 方 法 收 集数 据 , 分 析 低 保
对 象就 业 的 制 约 因 素 。研 究 发 现 , 低 保 对 象就 业 的 客 观 制 约 因
业保 障 ) , 低保 对象 也可 以成长为 积极的 、 负责 任的 公民 , 也有
资格与能 力追求个人的 自我实现 。

研 究 的 背 景
上个世纪 9 o年代 以来 ,伴随 着中国经济转轨 和社会转型
的进程 , 城市贫困问题成为 中国政府 和社会密切关 注的一个热 点问题 。为缓解城市贫困问题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带来的
潜在影 响, 1 9 9 3年 , 上海市率先建 立了城市 低保 制度。随 后 , 厦 门、 青岛 、 福州 、 大连 等城市陆续建立起这项制度。1 9 9 7年 9月 ,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分享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分享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分享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低保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实施和推行。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低保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与分享。

二、不公平性问题1. 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地域发展差异以及政策执行差异等原因,导致一些地区的低保标准偏低、审批难度高,使得真正需要救助的人无法顺利获得帮助。

2. 按需分配困难:目前我国对于贫困家庭或个人的需求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在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观判断、标准不明确等情况,造成救助资源无法精确落实到最需要帮助的对象手中。

3. 同一待遇不同命运:由于城乡居民待遇标准差异以及户口迁移制度限制等原因,同样是处于贫困境地的家庭可能会因为户籍所在地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救助待遇,这种差异对于低保工作公平性来说是一大挑战。

三、扶贫效果问题1. 短期效应与长期落后:低保制度注重的是短期物资供给和经济帮扶,然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仅依靠简单的经济援助难以取得持久脱贫效果。

缺乏更加全面系统的精准扶贫举措使得一些家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 缺乏可持续性发展:低保工作更多关注当下救急,在长远保障方面存在欠缺。

未能有效引导被救助者通过自身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和收入来源,造成一部分人口长期依赖低保,陷入永远无法摆脱困境的状态。

3. 社会边缘化与心理创伤:由于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信息公开、申请审核等环节带来了诸多社会压力与心理创伤。

许多受助群体感到尴尬和不平等待遇,导致社会边缘化现象的加剧。

四、案例分享1. 案例一:某地区贫困家庭申请低保被拒在某县城,一名贫困家庭申请低保遇到了困境。

由于政策执行中对真实收入情况判断不准确,该家庭被认为没有达到低保标准。

而事实上,由于孩子患重病无法工作的父亲已经倾其所有支付医疗费用,并无其他生活来源。

他们因此面临着生活困境和失去基本救助的风险。

2. 案例二:城乡居民差异引发争议在某省份,由于户口制度限制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存在明显的待遇差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救助对象的劳动激励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救助对象的劳动激励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救助对象的劳动激励:“中国式福利依赖”及其调整彭宅文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中,有劳动能力者比例很高,低保制度是否弱化了救助对象的劳动激励,而导致长期依赖社会救助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社会政策的焦点。

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低保制度的确存在弱化救助对象劳动激励的制度性因素,但是,这些因素所致的“依赖现象”仅仅是救助水平较低、救助对象希望“依靠”低保制度进而获得更多保障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低保对象的正规就业的激励弱化,但是隐性就业现象普遍存在。

低保制度所致的“福利依赖”是低保障水平下,居民为提高收入水平而弱化“正规就业”的权宜之计,而并不是慷慨的福利给付而致低保对象策略性地降低劳动激励的一种生存策略。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劳动激励/工作福利/福利依赖作者简介:彭宅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为了解决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1993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先在上海确立,并迅速在其他城市推广。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年10月,我国已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自2002年以来,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一直稳定在2 200万人左右。

①并且,从低保对象的结构来看,特困职工、失业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占95%以上,而传统民政对象占5%以下。

②以2008年为例,全国共有1 110.5万户、2 334.8万名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其中:在职人员82.2万人,占总人数的3.5%;灵活就业人员381.7万人,占总人数的16.3%;老年人316.7万人,占总人数的13.6%;登记失业人员564.3万人,占总人数的24.3%;未登记失业人员402.2万人,占总人数的17.2%;在校生358.1万人,占总人数的15.3%;其他未成年人229.6万人,占总人数的9.8%。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城镇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城镇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城镇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员就业补贴标准的通知
【法规类别】财政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民救发[2010]27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2010.04.02
【实施日期】2010.04.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2013)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城镇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员就业补贴标准的
通知
(沪民救发〔2010〕27号)
各区(县)民政局、财政局:
为进一步鼓励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积极就业,从政策上引导失无业人员的就业意识,经市政府同意,决定从2010年4月1日起,调整本市城镇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员的“就业补贴标准”。

1 / 1。

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以上海S高校为例

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以上海S高校为例
力并未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
目前 ,3 7 . 9 %的 毕 业 生月 薪 为 3 0 0 0 -4 0 0 0 元 ,2 7 . 6 %的
级、 2 0 0 8 级学 生 ,问卷 实际 发放 数量 为6 5 份 ,回 收6 0 份,
回收率 占9 2 % 。被调查对象 中,男生 占1 6 . 7 茗 ,女生 占8 3 . 3 % , 这 与文科 专业 中女 生偏 多的总体情 况相一致 。被调 查对象
政 治 与 社 会
社会 保 障专业毕业 生就 业 问题及对 策
— —
以上海S 高校为例
王慧博
( 上海政法学院 ,上 海 2 0 1 7 0 1 )

要 :我国社会保 障事业正处于 一个快速发展 时期,社会需要大量 的专 业人 才。问题 是一方面 ,我 国目前
从事社会保 障工作的人员 中,劳动与社会保 障科班 出身的毕业生 尚不到 百分之 一;另一方面,社会保 障专业毕业 生对 口就业困难 ,专业毕业生大量流失 ,只有极少 比例 的毕业生最终走 向社会保 障专 业 岗位 。造 成这 种失衡现象
生干部 ,一半多的受访者在校期间曾参加过社会保障类工
势不好不 坏 ”呈一 般化状 态 ,认为就 业形势很好 的同学仅
占5 . 1 % 。而且调查显示 ,9 8 . 3 鬈 的同学 “ 在学校 期间 ,会考 虑到毕业后的就业 问题 ” ,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 的学生对 于 自己的就 业问题 ,还 是心存忧 虑的 。而影响个人就 业的 因
素 ,7 9 . 3 名 的学生认为 是 “ 个人能 力” ,1 2 . 1 % 的学生认为是 “ 学校类 型 ” 。个人能 力主要是 指在就业 中或就业前 需要提
的原因主要是 :社会保 障制度 不完善 ,无法为社会保 障专业毕业生提供充足 的就业 岗技 能上偏 离职业化 要求 ;社 会保 障专业课设 置不科 学。文章对 症下药 ,提 出了相应对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1. 引言1.1 引言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城市低保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帮助那些生活困难且无法完全自给自足的个人或家庭。

现行的城市低保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城市低保对象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来重新融入社会。

积极福利理念下的城市低保对象就业现状成为了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制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本文将就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进行探究,分析现行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现状、政策措施、成效评估以及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现状,并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推动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2. 正文2.1 现行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城市低保制度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低保对象通常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缺乏信息渠道和技能,他们往往难以获得就业信息和机会。

这导致了低保对象的就业机会有限,较难脱贫。

城市低保制度缺乏足够的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

虽然现行制度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但对于低保对象提升技能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支持仍然不足。

缺乏就业技能和培训机会使得低保对象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造成就业机会匹配不足。

城市低保制度在激励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低保对象由于长期获得低保金或福利,缺乏对于就业的紧迫感和动力,导致不愿意主动寻找工作或提升自身技能。

这种情况下,就业救助政策的效果受到限制,低保对象的就业能力难以提升。

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业培训不足和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低保对象的就业情况和脱贫效果。

为了更好地帮助低保对象实现就业目标,需要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就业培训和支持,提高就业激励措施的效果,促进低保对象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发展。

浅议促进我国城市低保人员的再就业

浅议促进我国城市低保人员的再就业

浅议促进我国城市低保人员的再就业在我国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低保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这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也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低保人员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由于长期依赖低保救助,缺乏主动就业的动力和积极性。

这种依赖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就业机会时,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努力去争取。

其次,技能的缺失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许多城市低保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职业培训等原因,没有掌握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再者,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他们难以获取有效的就业渠道和机会。

他们可能不了解市场上的就业需求,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为了促进城市低保人员的再就业,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加强职业培训是关键的一步。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低保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多样化、实用性强的职业培训课程。

例如,针对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物流配送等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开展专门的技能培训。

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低保人员的就业能力,使其具备一技之长,增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也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网站,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并为低保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同时,利用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将就业信息传递到每一位低保人员手中,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激发低保人员的就业积极性。

例如,可以适当调整低保政策,对于积极参与就业并取得一定收入的低保人员,给予一定期限的低保待遇保留或者奖励措施。

这样既能让他们在就业初期有一定的保障,又能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就业的第一步。

此外,鼓励企业吸纳低保人员就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为低保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企业认识到吸纳低保人员就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分享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分享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分享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分享低保是指国家对享受低收入家庭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在低保工作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低收入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不公平待遇。

本文将讨论低保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案例。

首先,低保政策的执行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和主观性。

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和具体的操作细则,不同地区、不同工作人员对低保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较大差异。

这导致了在申请低保时,家庭的经济状况可能被评估不准确,甚至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和偏见。

例如,某地区的低保政策规定只有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才能享受低保,然而,由于工作人员对家庭财产的评估不够准确,存在收入未达到标准但被认为不适合享受低保的情况。

其次,低保工作缺乏相关的社会监督和公开透明度。

由于低保工作主要由政府或民政部门负责执行,缺乏外部的监督机制和公众知情权,这导致了低保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可能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处理。

例如,某地区的低保工作存在腐败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以索要好处为条件,才愿意批准低保申请,这严重损害了低收入家庭的权益。

此外,低保工作中的资金管理和分配问题也亟待解决。

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和使用制度,部分地区的低保资金被挪用、浪费或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例如,某地区的低保资金被私自挪用到其他公共项目,导致一些真正需要低保的家庭得不到及时的救助。

以下是几个案例分享,以更好地理解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 案例一:小王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工作机会有限,他的收入一直较低。

他家的经济情况符合低保标准,但低保申请被拒绝。

经核查发现,工作人员在评估过程中错误地认为小王的家庭财产超过了标准,并未充分了解其实际情况。

2. 案例二:李女士是一名低收入单亲母亲,她因为失去工作而申请低保。

然而,她多次去民政部门咨询低保申请进展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暂时无法处理”,也没给出任何明确的理由。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

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案例低保工作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特定经济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救助和社会保障的一项政策。

然而,随着低保工作的推进和社会发展,我们也发现了低保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将主要探讨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一些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首先,低保工作存在封闭性和局限性的问题。

低保政策的实施通常只针对特定困难群体,比如贫困居民、残疾人等,而没有考虑到其他一些困境中的群体,比如失业人员、无固定住所人员等。

这导致了低保工作的局限性,使得一些经济困难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人无法享受到低保待遇。

例如,某市某区的临时工失业后,由于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条件严重恶化,但却无法申请低保,因为他不属于政策规定的贫困群体。

其次,低保工作存在滥用和随意性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在低保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和随意扩大政策执行范围的问题,导致低保资源分配不公平,滋生腐败现象。

例如,某地区政府在低保发放过程中,以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方式将低保资源非法分配给亲友,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这种滥用和随意性使得低保政策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再次,低保工作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审核漏洞的问题。

低保工作需要对申请人的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然而由于信息获取的不便利以及审核制度缺陷,使得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通过了审核,而一些真正符合条件的人却无法获得低保资助。

例如,某市某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在审核低保申请时,存在不严谨和不负责任的情况,使得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成功获得了低保资助。

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则因为审核过程中的漏洞而被排除在外。

最后,低保工作存在监管不到位和效能问题。

低保工作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监管和管理,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

导致低保工作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使得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不强。

例如,某省低保工作中,监管机构缺乏人员和资金投入,无法对低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及时的检查和评估,导致低保资金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案例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案例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案例一、引言低保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在实践中,低保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案例,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改进。

二、问题一:资金不足1. 背景说明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特困群体庞大,低保资金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时有发生。

2. 案例分析在某个县城中,申请低保的家庭数量急剧增长,但政府财政拨款却没有相应增加。

结果导致该县城只能将标准降低或是限制发放条件,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获得低保救助。

3. 解决方案(1)政府应加大对低保资金的投入,在确诊困难群体中划定优先照顾范围。

(2)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确保合格家庭得到合理补助金额。

(3)通过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更多善款。

三、问题二:管理漏洞1. 背景说明低保是一项涉及政府与特困群体的救助工作,但在管理中也存在一些漏洞,使得部分人员获得不应该享受的低保待遇。

2. 案例分析在某个城市中,出现了一例家庭拥有多处房产却申请并获得了低保救助的案例。

经过调查,该家庭通过编造谎言成功骗取了低保金。

3. 解决方案(1)加强对低保审核的严格性,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2)完善信用评价制度,在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时给予相应的惩罚。

(3)加大对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并进行公开曝光以起到震慑作用。

四、问题三:执法不严格1. 背景说明在执行低保工作时,有些地方执法部门态度不积极、监管不到位,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2. 案例分析在某市有一户家庭长期以来都没有正当职业和收入来源,但因为与当地政府官员关系密切,始终能够获得高额低保金。

这种情况持续了多年,直到媒体曝光才引起关注。

3. 解决方案(1)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确保公正执行低保政策。

(2)建立举报机制,鼓励民众积极揭发虚报情况。

(3)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五、问题四:不合理标准1. 背景说明各地的低保标准设置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在一些地方同样困难程度的家庭可能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救助权益。

社会保障对就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社会保障对就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社会保障对就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在我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除了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基本职能,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和风险保障外,还能对就业选择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分配效率。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对就业选择的影响机制。

一、收入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后,为解决个人收入来源不确定、生活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提供了收入保障机制,这种机制的实施能够使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岗位。

特别是,在失业风险比较高、从事不稳定就业的行业或地区,社会保障机制将会是一项很重要的保障措施。

例如,在失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失业人员提供相对较为稳定的生活和经济保障,减轻其生计困难和社会压力。

这样,对于刚刚失业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在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时暂时选择相对较低的工资和较稳定的就业形式,以保证家庭的收入稳定。

二、政策扶持机制除了为劳动者提供收入保障,社会保障制度还能够提供政策扶持机制。

例如,政府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劳动者提供技能提升的机会,这种扶持机制鼓励劳动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增加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这种政策扶持机制的实施对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政策扶持的鼓励,劳动者将更加积极地去培训自己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也会更愿意聘用那些拥有更高职业技能的劳动者。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扶持机制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高效运行,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三、信心稳定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也能够为劳动者提供一种信心稳定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很多行业的就业环境也在变化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就业信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是,如果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失去工作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就能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就业信心,并且更加积极地去寻找一份更稳定、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保人员,他们生活非常困难,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在积极福利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帮助城市低保对象尽快融入社会,政府积极推出了就业救助政策,帮助低保对象解决生计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究在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措施的有效性和问题。

1、工资补贴。

为了提高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政府通过工资补贴的方式,将企业和低保对象的利益进行衔接,帮助低保家庭中的就业人员增加收入,缓解许多家庭的经济压力。

同时,企业得到政府的支持,增加了用工成本的收益,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2、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通过资金投入,争取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低保家庭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为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通过此项举措,我们可以让低保家庭人员的就业能力提高,增加他们在市场中的就业机会,从而减轻政府的救助负担。

3、低保家庭重点推荐就业。

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将低保家庭人员信息上报至相关的用工单位,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加强对低保人员就业的跟踪服务,使其尽早实现自立自强,摆脱“低保”身份。

同时,这也让用工单位对低保对象的就业问题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真正起到了社会救助的效应。

4、社区公益岗位。

政府在社区内设立一些公益岗位,提供相应的职位,让低保家庭人员参与其中,为社会服务,既有了收入来源,也提升了其社会责任感和融资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

二、就业救助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的这些就业救助政策的引入确实对低保家庭人员的就业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工作岗位不一定稳定。

许多低保家庭人员的工作岗位并不是稳定的,有时候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公司的调整变动等原因,他们仍然面临失业的困境,难以继续维持生计。

2、职业技能培训效果不彰。

虽然政府现在正在大力推行职业技能培训,但是由于专业技能的转移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过程,很多低保家庭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存能力。

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随着低保制度建设的逐步深入,有劳动能力者及其家庭已成为主要的低保群体,如何鼓励他们积极觅职、实现自立是今后完善低保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分析表明,现行的社会救助标准体系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低保家庭退出救助的因素,如低保的替代率、救助标准抵扣和渐退措施、低保附带福利、工作成本以及工作的稳定性等都会影响低保家庭是否会退出低保。

本文以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参照国际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动机/上海一、引言在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低保对象中,大部分是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及其家庭成员,而且这部分对象数量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达到95%,因此,如何鼓励他们积极觅职、实现自立是今后完善低保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本报告讨论的重点是有劳动能力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即要回答以下问题:如何有效维持社会救助和就业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基本概念社会救助是一种不同于社会保险和其他形式社会保护制度的制度安排,它有自己特定的对象群体和服务手段。

一般而言,社会救助包括四个要素(OECD,1998a;Barker,1999):(1)救助资格的确定以家计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2)面向贫困个人或家庭;(3)以现金或实物/服务为支付形式;(4)实行非供款制,经费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由于前几年上海市对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大部分传统的城市社会救济项目和特殊人员救济项目合并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目前上海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项目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粮油补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廉租房、其他帮困和优惠措施等。

此外,本研究把协保补差视为城市低保制度中的一部分,而不作分开讨论。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

在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术语被使用的频率要远远高于社会救助。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案例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案例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案例低保工作是指为保障生活基本水平,向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一项社会救助工作。

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低保工作,可以为有困难的人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建生活信心,对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低保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认真对待,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案例吧。

一、低保工作面临着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问题。

在低保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时间之间以及不同居民之间低保额度的不断波动,这是低保工作面临着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问题。

比如,在有些地区,低保标准很低,申请低保的居民难以获得应得的保障金;同时,在其他地区,低保标准相对较高,在满足低保条件的居民中,却存在一部分人享受高额的低保待遇,这便导致了低保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居民之间的不均衡和不公平。

案例:在某地区,一名名叫李平的残疾人申请低保,由于低保标准很低,导致他所拿到的低保金根本无法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他的日常生活非常困难。

而在另一些地区,一些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却能够获得高额的低保待遇,这显然是低保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二、低保工作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和决策不公的问题。

在低保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有些地方的管理机构缺少规范,缺乏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导致低保工作的整个流程中存在着管理上的漏洞。

同时,在低保工作中,有些管理机构的决策缺乏公正性,比如存在着一些居民根据自己申请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完全可以获得低保资格,但由于决策者不公,社会救助机构将其拒之门外,这就导致了低保制度在一些居民群体中的发挥很不充分。

案例:一位叫做小王的青年农民,在农村生活中因家中突发的天灾失去了家里所有的收入,无法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

他根据规定资格申请低保,却由于当地决策者的不公而无法获得低保金,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三、低保工作存在着制度缺陷的问题。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

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近年来,我国逐渐发展起积极福利理念,其中就包括了对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

城市低保对象指的是因年老、疾病、残疾或其他原因无法生活自理,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城市居民。

城市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解决低收入、低保障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

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就业救助工作,可以帮助低保对象增加收入和自尊,重建自信,增强社会认同感。

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尽管我们的国家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确立了城市低保对象的救助权利,但是低保对象的就业仍然面临很多困境。

首先,低保对象中有很多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好的人群,他们往往不符合用人单位雇佣的要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其次,低保对象一般没有太多的学历和技术能力,他们缺乏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难以与其他求职者竞争。

再次,由于长期接受生活救助,低保对象缺少参与社会、获得工作体验的机会,缺乏自信和准备面对工作场所的挑战。

这些困境使得城市低保对象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开展低保就业救助工作。

首先,应该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就业辅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组织一些职业培训课程,使低保对象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通过实施一些社会工程项目,拓宽低保对象的就业渠道。

例如,发放就业创业补助金,资助低保对象自我创业或者提供创业服务。

再次,建立和完善低保就业救助机制,制定优惠政策,为低保对象提供一定的职业配套服务和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就业市场中来。

最后,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心理辅导和帮扶,帮助他们重建信心和自尊心。

例如,组织一些心理健康关注课程,帮助低保对象缓解心理压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和工作动力。

总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帮助低保对象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以上海为例黄晨熹提要:影响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制度安排是通过影响主观心理和认知从而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和决策。

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以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现行低保制度安排会对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定量研究发现,就业责任心、求职制约和受教育程度对求职强度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困难和求职自我效能以及救助变量对求职强度无显著影响。

定性研究发现,影响低保对象退出、就业决策的因素除了替代率外,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总体来说,虽然上海低保建立了旨在鼓励和强化求职行为的制度安排,但存在明显缺陷,其作用亦乏善可陈。

对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求职行为 制度安排 城市低保对象 上海 如何平衡救助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既防止长期依赖,又防止社会排斥是各国社会救助政策改革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促进有劳动能力救助对象积极求职的利益导向机制是各国采用的主要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改革的大力推进和逐步完善,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已成为我国城市低保对象的主体①,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平衡救助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重要内容。

影响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主观心理因素是内因,制度安排是外因,制度安排通过主观心理作用而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和决策。

低保制度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个人的心理预期因素,特别是动机因素,使个人利益与政策目标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政策目标。

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以上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和文①根据民政部的统计资料计算,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不包括在职职工及其家属)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高达85%以上(见民政局网站“民政统计”栏目,2006)。

731社会学研究 2007.1献分析来回答以下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现行低保制度安排会对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政策措施来进一步促进低保对象的求职行为?本文以上海市为研究地区主要基于两个理由:首先,上海市在全国最先建立低保制度,而且在低保政策和实践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上海模式已成为许多兄弟城市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同时覆盖医疗、教育、住房等其他生活支出的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基本实现了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目标。

到2005年底,低保对象总量36174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3-4%,其中失业和无业人员及其家庭约占总数的2Π5(上海市民政局,2006),确保了抽样总体。

其次,为促进低保对象就业,上海在2002年引入救助标准抵扣和渐退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低保对象退出低保进行就业。

2004年的低保人数比上年减少了4124万(上海市民政局,2005)。

一、影响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因素研究(一)理论模型求职行为是指失业者为实现就业而采取的各种活动,它是失业者主观心理活动的结果,而这种主观活动是以经济利益的得失权衡为基础的。

查阅相关心理学和经济学文献我们发现,学者们通常把影响失业者①求职行为的主观因素分成两大类:个人变量(pers onal variables)和情境变量(situational variables)(见图1)(Wanberg&Watt et al.,1996)。

个人变量主要包括就业责任心(em ployment commitment)和求职自我效能(job2seeking self2efficacy)。

其中就业责任心是一个态度变量,指一个人对就业的重视程度或把就业放在中心地位的程度。

研究发现,就业责任心越强,求职动机越强,求职强度(job2seeking intensity)也越大(Battista&Thom ps on,1996;Vinokur&Calplan,1987);求职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顺利进行求职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的自信程①本研究的对象既是失业下岗人员又是低保对象,这种特征也会对其求职行为产生影响(详见后文论述)。

831度。

许多对求职行为的研究发现,那些自陈(self 2reported )求职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人,求职强度较低,采用低效求职技巧的可能性较高(Rife &K ilty ,1990;Van Ryn &Vinokur ,1992;Wanberg &K an feret al.,1999)。

图1 低保对象求职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情境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困难(economic hardship)和求职制约(job 2search constrains )。

经济困难是指生活困难和生活水准降低的状况。

通常一个人会为改善这种状况以获取足够的住房、食品和医疗等需求而产生较强烈的求职动机。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经济责任越大或经济压力越大,尽快找到工作的动机也越强(Vinokur &Calplan ,1987;Wanberg &K an fer et al.,1999)。

求职制约主要是指那些可能制约或限制一个人求职行为的情境变量。

研究发现,疾病、照顾家庭、交通不便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求职强度(Allan ,1990;Brooks &Buckner ,1996)。

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也对求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Wanberg &K an fer et al.,1999)。

首先,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和年龄偏大的人口通常失业的期限会较长;其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男女可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家庭责任,这既会使他们面临不同的求职制约,也会产生不同的求职动机。

有关失业保险的研究也表明,社会保障水平越高,领取时间越长,则求职强度越低(Barron &Mellow ,1981)。

因此,931论文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社会学研究 2007.1我们把人口学变量、社会救助领取金额和领取期限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

(二)研究方法2004年5-6月,我们在上海随机选择了4个街道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下岗失业低保对象。

调查共回收问卷730份,经过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619份,有效率8418%。

在这619个低保对象中,男性占6113%,女性占3817%;平均年龄4216岁(标准差为617);从受教育程度看,以初中(4814%)和高中(4611%)为主,已婚的占6218%,离婚占1913%,未婚占1513%;从领取低保的情况看,平均领取月数为2916月(标准差为1515),所有救助金额①的均值为486元(标准差为340)。

在测量工具上,个人变量(就业责任心和求职自我效能)与情境变量(经济困难和求职制约)都采用五分制量表。

就业责任心和经济困难量表采用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研究系黎祝龄(Julian Lai)和(陈国康(Raym ond Chan)制作的中文量表,分别有八个和三个项目(Lai&Chan, 2002)。

由于他们的量表主要应用于香港的失业者,故我们对其中的部分题目进行了修订,以适应大陆地区的语言习惯和调查对象。

求职自我效能量表有三道题目,来自莫尼汉和罗伊林等人(M oynihan& R oehling et al.,2003);求职制约量表有六道题目,来自万博格、坎佛和罗图多(R otundo)(Wamberg&K an fer,1999)。

后面两个量表经过多次英汉互译,以确保量表能准确表述原意。

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就业责任心、经济困难、求职自我效能和求职制约量表的Alpha系数分别是0164、0181、0177、0173(见表1)。

求职行为主要用求职强度来测量。

求职强度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其次是找工作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如查阅招工广告、联系招工单位、查询就业信息、参加招聘会,等等)。

最后得分是两者的简单和,取值范围在[0,10]。

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0=女,1=男)、年龄、受教育程度(1=文盲、半文盲,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专,6=大学本科及以上)、救助总金额和低保领取时间。

①包括低保及相关救助项目如绿卡、协保、医疗救助、廉租房、教育救助等。

041141论文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社会学研究 2007.1我们采用分层多元回归分析(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方法来分析各类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相对贡献(见表2)。

第一步加入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反映在不控制任何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对求职强度的影响(模型1);第二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以考察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和社会救助变量的情况下,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对求职强度的影响(模型2)。

 表2 影响有劳动能力之低保对象求职强度的因素结果变量:求职强度预测变量模型1模型2人口学变量 性别1046 年龄-1075 受教育程度10843救助变量 领取月数-1066 所有救助金额-1017个人和情境变量 就业责任心117933118133 经济困难10251026 求职自我效能10441025 求职制约-11073-10943R1230331267Adjusted R21046331056R2change1053331018 注:N=564;性别(0=女,1=男);3p<105,33p<101.(三)分析结果表1显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和量表的Alpha系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类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不高。

表2列出了两种情况下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对求职强度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控制任何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模型1),就业责任心和求职制约对求职强度具有统计显著性,即就业责任心越强,求职制241约越小,则求职强度越大,而经济困难和求职自我效能则不产生显著性影响。

当考虑人口学特征和社会救助变量时(模型2),就业责任心和求职制约对求职强度的影响看起来并未受到影响。

在人口学变量中,只有受教育程度对求职强度产生了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影响,性别和年龄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虽然两个救助变量(领取月数和领取金额)会对求职强度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为了进一步探讨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经济困难①中的某些因素可能对求职强度存在具有统计上显著性的影响,或者求职制约②中的某些因素并未对求职强度产生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影响,我们重新计算了表2中的回归方程,结果发现,无论有无控制变量,经济困难中的第二和第三项对求职强度的影响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