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年鉴__12_政治文明_政治文化_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中国政治文化
中国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Tradi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任锋2006-2今日课程简介互相了解讨论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内容及其现状课程的教学方法、范围、目标漫谈:当下对于这一课题的认识讨论话题据报道,近五年内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几乎增长了十倍,2005年超过百万。
一般职位的竞争比是30-40:1,有些甚至是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考公务员热”。
请分析这一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90s下海,---环境(就业问题),吸引力中产阶层(“士气”),市场化,机会机制自由心态(权,当官),体制文化平谷试验,反响如何看待政治// 行政类职业?这个职业的地位,传统评价和现实意义(变化)体系分子,认知、情感、评价---- 体制的关联研究对象西方来源(法国;德国;1950 美国)政治文化,政治思想- 哲学一般的定义、构成环节内在主观层面:认知、情感和评价与客观层面的关系:秩序、制度、环境总体关系问题的中国特性,群体为什么要研究(文化的积淀和创生,历史感---现实感,传统及其转化大峡谷,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现代以来的反传统主义及虚无论,关注国学背后的身份认同问题,方向)这个方向的积极意义(客观化的不足,实证化---价值问题,文化问题时代性(转型、变革、确立)变世(历史经验)起源(孟德斯鸠-托克维尔;康德-韦伯;美国1950s. M. Brint)政治社会的巨变,新国家出现;现代化,科技---文化传统政治倾向(为自由民主体制辩护---极权);文化理论,现代化;研究特征:态度,感觉,信仰---体制的关系,实证方法 Almond and Verba《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和民主》(1963)定义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Almond)(父与子)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国民性格等因素(P. Lucian)(横切面,动态的)对表现政治的标志和价值及社会成员对政治目标的其他倾向的经验信念。
第六讲:宋明理学与政治
张载建立以气为一元本体的宇宙观。“太虚者,气之体” (《张子全书· 正蒙· 乾称 篇》)
二程进一步援佛、道入儒,建立了理学体系,认为世界的本原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理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由它派生和主宰万事万物。“阴阳,气 也,形而下者也。道,太虚也,形而上者也” (《二程粹言》卷上)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二程粹言》卷上);“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 数……数者气之用也”(《二程粹言》卷下),由此,像、气、数都是理的派生物, 而不是世界的本原,一切具体形态皆归于天理。天理称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新儒学”一词来指称与传统儒学风格与旨趣极为不同的宋明儒学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继承宋明儒学而形成的“现代新儒学”,也是因接 续宋明儒学而得其名的 。
新儒学的“新”的特定意义,以朱熹的概括为例,是说儒学的发展在秦以后 消沉了和走样了,儒学的道统中断了。“自孟子既没,而世不复知有此学” 、 “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 (《朱文公文 集· 答陈同甫》)
(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与代表人物
1、历史发展线索(理学的派别)
按照各学派在理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可以分出理学中的主流派和非主流派。所谓 主流派,包括在理学中居于正统地位的程朱道学一派,与程朱相抗衡而同居于理学中 心地位的陆王心学一派及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张王气学一派。所谓非 主流派,是指在当时影响虽著于一时,然而在理学流传发展中未能居于主导地位的其 他学派,如司马光的涑水学、二苏(苏轼、苏辙兄弟)的蜀学、胡宏和张栻为代表的湖 湘学、吕祖谦的婺学等。同时,还有一些学派在严格的意义上并不属于理学,而是与 理学的主张相对立的,但从他们学说的创立、其与理学家的争辩和对理学发展的影响 来看,也在理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像王安石的新学,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等便 是如此. 其次,仅就道学、心学和气学三派来讲,他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儒学如 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存在与发展,特别是如何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和落实儒家思 想的价值。但三派哲学的解决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其中,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 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价值的认识和内化; 心学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主体性,在实践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气 学的立场则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的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政治文化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综述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阶段。
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培育公民文化服务。
政治理论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启动和催生作用,但现有政治学理论属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建构,应该实现向公民文化理论建构的转变。
一. 新世纪的政治学定位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我们都关注着如何为新世纪的政治学定位,思索着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问:政治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它能够做什么?政治学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
它不是书斋中的智慧游戏,也不是纯粹的求知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所以美国政治学说史专家乔治·萨拜因正确地把政治理论家称为“超级政治家”。
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主题总是时代要求的产物。
当一个政治文化辉煌的时代即将逝去时,政治学家总结了这个时代,为后世留下不朽的理论遗产。
在新旧时代转换的变革关头,政治学家们把握着时代的主旋律,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他们的理论指导了一个时代。
当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时,政治学家们体察到时代的深层脉动,以其理论准备着一个时代。
政治学随时代的要求而转换着主题,政治学的研究因为和入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才显示出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上个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康粱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清醒地认识到了世界历史的潮流,把握住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趋向。
中国传统政治学向现代政治学的根本转变是从他们开始的。
今天,世纪的转折点与时代的转折点又不期而遇,我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
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者的心头,需要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
我们需要严肃地思考,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把握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从而开创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时代?二政治文化和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基本驱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催化剂,带来我国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的解构与变迁。
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籍及资料
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籍及资料政治学考研参考书籍及资料政府类书籍一.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丛书1、《中国中央政府管理》、作者:唐娟,徐家良,马德普著北京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2、《政府基础论》商红日著北京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3、《当代中国政治关系》杨宏山经济日报出版社4、《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陈红太著/2002年05月/经济日报出版社二、政府理论研究丛书1、《政府治理论》唐娟著/2006年0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府际关系论》作者:杨宏山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西方政治论》作者:胡叔宝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政府发展论》顾平安著/2005年0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政府学概论》谢庆奎著/2005年0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当代政府类代表书籍1、《中国政府概要》杨凤春新版和老版两本北京大学2、《当代中国政府与过程》沈莘南开大学3、《寻求渐进政治的理性》徐湘林北京大学4、《政府理论》乔耀章苏州大学5、《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谢庆奎北京大学6、《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谢庆奎7、《政治与行政管理论丛》两本谢庆奎8、《政党论》赵晓乎天津出版社9、《中国政府体制分析》谢庆奎10、《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南京大学闾小波11、《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朱光磊南开大学12、《政党现代化论》王长江1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周广勇党史类1、《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2004年06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红色档案: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实录(上下卷)张树军,史言主编/2006年0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3、《毛选》1—4卷4、《邓选》1—3卷5、《中国七十年问答》黄见秋民主类一、俞可平1、《政治和政治学》2、《增量民主与政治》3、《权利政治和公益政治》4、《全球化与政治发展》5、《民主与陀螺》6、《中国地方政府创新》7、《中国公民社会政治环境》8、《治理与善治》9、《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10、《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11、《第三条道路和新的理论》二、其他1、《当代中国政治走向》李君如2、《协商民主》陈家刚3、《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何增科4、《民主十二讲》刘军宁5、《顾准文集》6、《西方民主史纲》孙永芬7、《民主四讲》王绍贤政治制度及历史1、《外国宪法》韩大元2、《日本政党制度及政治生态分析》张伯玉3、《世界上古中古史》4、《中国古代史》5、《法国政府机构》6、《中国现代史》7、《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关海庭、8、《国史新论》钱穆9、《美国政府机构》10、《外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1、《西方政治制度自学辅导》12、《比较政治制度》徐红13、《制度纵横谈》曹霈林14、《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徐育苗15、《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吴大英16、《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杨祖功17、《外国宪法》薛小建18、《比较政府体制》曹霈林19、《比较政治制度》宋玉波西方政治思想类1、《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朱日耀2、《欧美政治思想史》刘绍贤3、《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4、《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从日云5、《当代政治思潮》徐大同6、《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匡萃坚西方著作译本1、《理想国》2、《政治学》亚里斯多德3、《君主论》马基雅维利4、《利维坦》《论公民》霍布斯5、《政府论两篇》洛克《政府论上篇》6、《社会契约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的起源》卢梭/7、《论自由》密尔8、《乌托邦》莫尔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10、《自由主义》霍布豪斯11、《政治自由主义》约翰罗尔斯12、《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13、《世界政治》马亚尔14、《自由论》伯林1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16《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达尔17、《自由主义》格雷18、《平等》亚历克斯19、《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20、《学术与政治》韦伯21、《政治学》拉斯韦尔22、《政治中的人性》沃拉斯23《使民主运转起来》帕特南24、《没有政府的治理》詹姆斯N·罗西瑙25《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海因兹26、《多元民主的困境》达尔27、《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施特劳斯28、《第三波》亨廷顿29、《公共领域的机构转型》哈贝马斯30、《政治系统的分析》伊斯顿31、《现代政治分析》达尔32、《公民文化》阿尔蒙德3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34、《政治体系》伊斯顿35、《政治学说史》上下萨拜因36、《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格雷37、《民主》阿伯拉斯特38、《阶级斗争》阿隆39、《官僚制》比瑟姆40、《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41、《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42、《比较政治学》阿尔蒙德新版和旧版两本43、《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册(美)古丁,克林格曼主编,钟开斌等译/2006年05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4、《政治理论与方法》拉尔森45、《政治思想导读》彼得46、《民主的模式》赫尔德47、《政治科学》罗斯金48、《政治学重大问题》里普森49、《比较政治学》迈耶50、《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大卫马什51、《权力与繁荣》奥尔森52、《比较政治体系》阿尔蒙德词典类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大辞典》2、《政治哲学关键词》3、《政治学核心概念》4、《政治学词典》上海辞书、5《政治书工具书》潘小娟政治理论类中国1、《社群主义》俞可平2、《新自由主义评析》何秉孟主编/2004年0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自由主义》李强4、《黑格尔》中华书局5、《论政治人理性》刘志伟6、《国家与社会》邓正来7、《哈贝马斯政治思想研究》季乃礼8、《保守主义》刘军宁9、《政治科学大纲》邓初民10、《法团主义》张静11、《西方政治学名著》俞可平12、《博弈论》姚国庆著/2003年10月/南开大学出版社13、《政治学》陈振明14、《政治意识论》吴大英15、《政治学研究方法》胡宗山华中师范大学16、《政治学原理》王惠岩、17、《政治学方法论》张铭,严强主编/2003年09月/苏州大学出版社18、《公共选择理论》许云宵北大19、《政治学概论》孙关宏复旦大学20、《政治学概论》楚树龙清华21、《比较政治学导论》张小劲人大22、《政治监督学》吴丕北大2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大24、《政治学原理》景跃进人大25、《投资社会资本》燕继荣26、《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27、《发展政治学》燕继荣28、《权力政治学》李景鹏29、《政治学》任剑涛30、《政治科学导论》张明军,孙力主编/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31、《走出囚徒困境》32、《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俞可平33、《自由与法治》魏建国34、《关系视野中的宪政与民主》徐国利南大35、《政治的逻辑》王沪宁。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题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错字、漏字、多字不得分)1、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所以,要挽救民族危亡,就要推翻清政府。
2、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3、王弼被公认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就其理论深度和思想体系的完整性而言,成就远胜于何晏。
4、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排佛倡儒的需要提出来的。
5、张载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天人合一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6、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它是王道政治的根本。
7、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儒术”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8、在充分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后,康有为又提出人性平等的资产阶级民权观。
9、严复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和强调自由。
10、李大钊以其言行与鲜血践行了“铁道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信条。
1916年,他发表了一文,提出当时中国青年的唯一使命,在于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创造“青春中华”,使“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我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我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我民族”。
11、西汉初年,黄老道家思想是统治阶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12、基于清静无为的原则,《淮南子》作者认为君主治理天下,需要“法宽刑缓”,不可累施刑法。
13、王阳明政治思想上继承孔孟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以“明德亲民”为核心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心学作为理论基础的。
14、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远较黄宗羲彻底经世致用成为其主张的思想前提。
15、被誉为是“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写了《革命军》一书,教育了整整一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起到了振聋发瞶的作用。
16、王弼被公认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就其理论深度和思想体系的完整性而言,其成就远胜于何晏。
17、张载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天人合一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18、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它是王道政治的根本。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学理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学理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张宏伟宋瑞恒(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始于两周延续至明清,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对人性的培养,亦或是公共政治意识的养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现代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以及宣传导向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是,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对当前的影响存有两面性,我们要传承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一面,摒弃消极方向,促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使之与我国现代政治文化有机契合。
[关键词]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现代政治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深入认识和把握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合理扬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建设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1.中庸思想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是一种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秉承不偏不倚,不主张突出又不甘于落后的价值观。
以中庸的思想驾驭政治领域,反作用于文化范畴,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中”、“庸”的意识形态。
“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动词含义。
“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为适宜、符合实用。
也就是符合“礼”。
在《中庸》所以用“中”本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
而人的内心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中,即是道德产生的根源,又是行使道德的驱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所以,我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由单个行为主体开发扩散的思想意识,在群体中传播改造,适用于群体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传递性和适用性。
2024版《政治学原理》全套课件
•政治学概述•国家与政权•政治制度目录•政治权力与权利•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01政治学概述政治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政府、政党、政治团体、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
其中,国家政权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法01实证研究法02比较分析法03政治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政治学近代政治学现代政治学02国家与政权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概念政体类型国家与政权的关系国家与政权的联系国家与政权的区别0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定义与分类政治制度的定义政治制度的分类西方政治制度的特点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政治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本原则,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中国政治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04政治权力与权利排他性权威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权威力量,具有定义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的倾向,总是试图扩大其影响力和控制力。
强制性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以及在政治上定义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参政权公民有权参加选举活动,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公民享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利。
监督权0201030405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利的基础和保障。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行使,为公民的政治权利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没有政治权力的支持,公民的政治权利就难以得到实现和保障。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的来源和目的。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行使,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
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政治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依据。
zhongguosixiangzhengzhishi
第一节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在 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中又主张仁。 孟子:以性善为出发点分析了人的本性和变异以及社会矛盾。
荀子:以性恶为出发点,分析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矛盾。
儒家这几派虽不是统一的派别,但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形式,有 共同的语言、观念和范畴,总括起来,儒家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重视继承周以来的思想文化 和政治制度。 (2)崇尚儒家以来的传统文化。 (3)崇尚礼仪。 (4)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是儒家共同 的基本观念和范畴。 (5)宗师孔子。
孔子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痛心疾首,以恢复周礼作 为自己一生最大的心愿,提倡“克己复礼”,其具体内容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复礼是最高的道 德准则。仁是具体内容,克己是手段,复礼是目的,人人都以 礼为约束自己、指导自己的视、听、言、动,天下也就能实现 其最高的理想境界。显然,孔子的四勿遏制了人的发展和创造, 把礼变成了既定的礼的仆从和工具,使人不再具有创造性。在 孔子看来,人们的思想不能超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礼的规定,
关于仁的实际意义,概括起来,是一种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 或者说是调整阶级关系的原则。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改 变,原有的阶级结构正在发生分化、组合,如何重新调整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成为当时政治家和思想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仁“就是 孔子的政治立场,也是孔子重建社会新秩序的方针。
孔子的仁,可以说是一个面面观,一切美好的东西,特别是精 神上的美德,都可以称作仁。可归纳为:复礼,克己,孝悌,爱 人——忠、恕,尊无美屏四恶,达到由己及人。 复礼是基本的政治目的,复礼的关键是克己,克己后才 能回到礼。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
中西政治文化比较一、中国与西方在政治观念方面有什么不同?1、政治研究的源头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政治研究的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考察源头可见,中西方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2、特点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政府形式和体制问题)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统治的策略选择(治理国家的个人条件和政治统治术)3、学科西方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政治学科柏拉图的《共和国》、《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国长期以来政治与伦理高度结合,形成的是伦理政治学四书五经,政书政典,圣训圣谕《皇朝政治学答问》中国的政治学,照现在大学的院系专业设置,比较杂乱,说不大清楚。
以前都在法学之下。
现在政治学独立出来了,本该在政治学下的行政学、国际关系或外交等,都独立了。
有的研究行政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的、研究科社共运党史的、甚至法学的……都愿意向政治学靠拢。
但是有的却不愿意,认为自己就是自己。
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倾向于比较窄的范围:凡研究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学、民族政治学、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政治社会学等方向或专业的,都可以属于政治学范畴。
不包括行政学、思想政治、科社、共运、党史。
国际政治因为本身都有独立的单位,所以也可以不包括在内。
这些是根据中国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情况说的。
可以看出,学科设置不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这些学科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政治学理论。
学科越来越规范,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一个一个不同学科的,为期并不长。
最早的大学出现在德国,据说现代研究型大学是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比中国鸦片战争早一些。
大学要设置院系,人为划分疆界,然后有了这样那样的学科,各人专搞一门,越来越窄。
其实,历史上的大学者多是懂得很多的,有的是百科全书式的。
现代的学科体系,各种学科的发展,是基于西方的传统的。
对我国政治文化进行评析
对我国政治文化进行评析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中国民众在不同时代的各种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所包容的各种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政治共识、政治理想、政治作风和政治价值观等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和遵循。
但在实际上,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主体,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有“人治”思想“德治”思想、君主本位思想和权力本位思想。
1,“人治”、“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主流是“人治”和“德治”为主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大力倡导贵族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他们认为政治的好坏主要取决与统治者,这就造就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最高愿望就是盼望出现好皇帝、清官。
而且这种情节在中国民众的心中积淀很深,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只能作为统治的辅助手段而不具备现代法治的原因。
2,君主本位即王权本位思想王权主义的主要内涵是王权至上和王权崇拜,王权主义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决定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制约着其他价值构成,并通过多种社会化渠道,对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选择施以强烈的影响。
所谓王权主义,其具体内容有:君主能参天地,是调节人与自然的中枢,君主体现着自然与社会的必然性,把握着必然之理,君主是政治治乱的枢机和决定力量,君主拥有全国一切的最高所有权,君主是认识的最高裁决者。
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它的特点集中表现为集权制,国家权力为君主所有,由君主总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君主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得权力,伴随着政治专制体制,必然以言代行、权大于法,君主专制下的权利结构也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唯上、崇上意识的突出,形成了“官贵民轻”现象,培植了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和特权制。
中国政治学
1960年重新建立
当时我国几十所大学的政治系都是在1952年一起取消的。
思考
简单说来,中国大学里的政治学系是在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时被取消了。当然,和前苏联一样,关于国 家问题、中国宪法、比较宪法、西方议会政府、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以及国际法等等课程,都放在 大学法律系里讲授,这些课程并没有取消。尽管如此,政治学却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而存在了。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
总之,现实生活提出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要求给予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包括理论方面和思想意识形态 方面的,也包括体制方面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它们大多属于政治学研究的范围,于是恢复政治研究的问题就在这 种情况下被提出来了。
1983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这样,上下结合, 中国政治学才得以恢复。
思考
发展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夺取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当时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是如何建设 一个稳定的、高效能的社会主义政权体制。既然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殊条件,显然, 只是照搬前苏联的一套现成模式并非善策,而且当时已经可以看出“苏联模式”本身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近代
小结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葛 荃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从最初的引进介绍、翻译、编译发展到专题研究,呈现为多元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种趋向。
迄今业已形成了一个学术平台,具备了学科发展的基础与潜力。
制约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问题主要有高校管理方面的制约、西方话语的覆盖和学科建设不够重视等。
这一学科的定位理应与“中外政治思想史”并列,成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中外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
其发展前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二是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建构。
为此期待学术界有更多的研究者能不忘初心,致力于构建政治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
关键词 中国政治文化 本土化 中国话语〔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3-0014-06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在吉林大学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政治文化学术研讨会。
这一研究领域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紧密相连,却更具有跨学科和现代政治学学理性。
迄今虽然不足40年,但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新兴学术领域,确乎应该有所总结。
特别是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与中国政治文化两个研究论域之异同,似也应稍作梳理。
有鉴于此,遂连缀成文,诚请学界方家指正。
一、中国政治文化研究40年1987年7月在长春吉林大学召开第一届全国“政治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界的第一次集结。
关于政治文化研究的界定及其研究方法,与会者形成了三种观点。
一是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界定政治文化,认为具有政治性或政治特点的文化就是政治文化。
譬如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而是典型的政治文化。
这一派观点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黄宣民教授为首要。
二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乐理教授为主,认为政治文化源自西方即美国现代政治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现代人的行为,揭示的是现代人的心理取向。
第十章 宋明理学及朱熹的政治思想
朱熹继承了二程之学,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他是理学的 集大成者和最后完成者,他的思想全面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成 果。朱熹对于理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总结和综合, 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周敦颐、张载、二程之说, 对于其余各家也进行研究,同时,对于宋以前的儒家传统也 加以整理和总结。从而使儒家学说臻于完善和系统化,形成 了完整的新儒学的理论格局。 第三个时期是理学的演化期,起始于陆九渊心学的形成, 结束于王阳明心学的鼎盛。 第四个时期是由于王的心学衰落导致了理学的分划与瓦 解,以黄宗曦为代表的实学派,对心学提出了批判,成为当 时学术思潮的主流,理学由此而结束。
第三,社会的发展,政治形式的需要,以及在学术上儒 道佛合流的趋势和佛教思想的刺激,促使一批有识之士的儒 家学者,面对社会现实,开始重新发觉传统儒学的理论价值, 重整儒家的伦理纲常。 所谓重整,就是除法定条文外,给伦理纲常以哲学的论 证,既能使其神圣不可侵犯,又能使人易于接受,深入人心。 这样,在挽救危机的前提下,儒士们把伦理与哲学结合起来, 形成了新儒学,即理学。理学重整伦理的实质就是把佛道的 养身、修身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学通过修身要达到 圣人治世的此岸现实世界。把佛道的出世引入儒家的治国平 天下的入世。理学家们继承了孔孟的儒学传统,吸收道佛思 想中有用的部分以补充传统儒学在理论上的不足。他们对以 往儒学给予了重新评价,抬高了《中庸》、《大学》、《论 语》、《孟子》等经典的地位,使其与六经并列,甚至高于 六经。
第二个时期是理学的发展期,重新奠定了儒学在封建统治中 的正统地位,从二程到朱熹哲学体系的形成,即洛学。在二程 的哲学逻辑中,理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结和概括,理存 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 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 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 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 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洛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 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他们提出"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 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其为学本于诚, 以四书为标指,而达于六经为学方法以穷理为主,论证天理、 人性与修养。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绪论 几个概念及学科定位一、政治思想内涵(政治学定义)1、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总称。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政治心理是表层、感性方面的,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反映,最直接的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愿望、信念等。
政治心理的特征:自发性、个体差异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
2、政治思想内涵(1)含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
(2)特征:是阶级政治的要求;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相对独立性。
(3)结构A内容结构关于对人的研究: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属性);对人需求的研究(利益需求、精神 需求、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对人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体系产生的研究(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的来源);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政治理想;政治方式、途径。
B思维结构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C理论层次单一性的政治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D政治思想的类型从政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上,有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从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二、中国政治思想学位定位1、研究对象(1)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政治哲学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2)研究对象: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治平”学说。
2、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1)人际和谐,三大和谐的基础,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有序、友爱、真诚;(2)群体和谐,三大和谐的核心,探讨国家、社会对人民的关系,爱民、尊民,人民也要爱国,维护国家的利益等;(3)天人和谐,三大和谐的最高境界。
政治学原理第二章
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它为以皇权为核心的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
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政治研究的核心不是选择何种政体来组建国家,而是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
因此,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有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国之道”,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以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直成为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
197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政治革命、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反帝反修”等理论成为那个时代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题;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而改革开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一系列完善政治制度的相关问题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政治学著作(共五则)
政治学著作(共五则)第一篇:政治学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布丹《国家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潘恩《人权论》,莫尔《乌托邦》,洛克《政府论》,说实话通俗易懂的政治学名著貌似好像不好找,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政治学的教材,比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政治学基础》、《公共行政学》,或者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柏拉图《理想国》(公元前386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公元前325年)阿奎那《神学大全》(公元1266~~1274年)马基雅维里《君主论》(1513年)莫尔《乌托邦》(1516年)布丹《国家论》(六卷)(1578年)霍布斯《利维坦》(1651年)哈林顿《大洋国》(1656年)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1670年)洛克《政府论》(1690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卢梭《社会契约论》(1762年)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潘恩《人权论》(1791~~1792年)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1787~~1788年)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1840年)密尔《代议制政府》(1861年)巴枯宁《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1873年)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91年)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年)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拉斯基《国家的理论与实际》(1936年)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柏林《自由四论》(1949年)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1956年)阿伦特《人类状态》(1958年)哈耶克《自由宪章》(1960年)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年)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年)罗尔斯《正义论》(1971年)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1974年)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1973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1979年)麦金泰尔《美德之后》(1981年)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1986年)萨托利《民主新论》(1987年)~第二篇:比较政治学比较中国古今行政监察制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更全面的融入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市场体系的趋势下,行政监察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西 方 政 治认 识论演 变 哲 社 新 视 野
金林 南 著一 上
海 上海人 民 出版 社
内容提 要 】 本书 主 题 的 意 义在 于 改变 中文 世 界 在涉 【
及西 方 政 治 文明 时就 政治 而 谈政 治的 状 况 试 图 深 人 西
,
本 书对提 高政 府 管理水 平 避 免 和 减 少 政 府管 理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项 目
、
其精 华 去 其糟 粕 建 构 中 国现 代社 会 主义 政 治 文 化 这一
重 大课题 提 出 了初步的构想
, 。
,
全 书十 章 主 要 包 括政 府管 理
、
,
高 风 险 成本现 象 制 造 政 府风 险成本 的 陷 阱 政 府 风 险 成
本理 论 问 题 控制政府管 理 风 险 成 本 途 径 政府管理 风 险 成本 治理 之 道 政 府管理 风 险 成本 的指 标体 系及 控 制 方
、
宋 明 理 学 与政 治 文 化 余 英 时 著 一长 春 吉 林 出 版 集
团有 限 责 任 公 司
构关 系 分析 了 地方政 府 的职 能 与 地方 政 府 之 间的 关 系
,
,
并从 管理 层面上 论 证我 国 地 方 政府 的 财政 自治 与 责任 为我 国地 方 政府 的改 革 留下一 定 的思 索 余地
。
中 国地 方政 府 学 沈 荣华编 著一 北京 社 会科 学 文 献 出版 社
以场 ,
大众 文 化 政 治 研 究 徐 勇 著一 武 汉 湖 北 人 民 出 版 社
、
【 内容 提 要 】 《 中 国 地 方 政府 学 》 一 书 从我 国 实 际 出
发 以 当前行政 改革 为 总 体 背 景 以 梳 理 中 西方相 关 理论 与概 念 为 逻 辑 起 点 以 我 国县 市 地 方政 府 为 主要 考察 论 域 以 狭 义 的地方人 民 政 府 为 研 究 对 象 系统 阐述 了我 国 地 方 政 府 的发展 历 史 论 述 了 我 国地 方 政 府 的权 力 及 其
选择 》 《 试论 物 业 税 的开 征 》 《 粤 港 车 辆跨境 行 驶 的问 题 与对策 研究 》 等 共
,
、 、
高飞
著 一北 京 世 界 知 识 出版 杜
,
以用
,
篇
。
内容 提要 】 本 书 从政 治 文 化的 视 角 对 中俄 两 国 关 【
系进行 梳 理 和 分析 探 讨 研究发展 中 国外 交 的 经验教训
,
政治 思 维方式 来解读 西 方政
,
凸显 知
识 理 性在 政 治 文 明中的 基础 性作 用 同时也 可 以 为解 读 中 国政治 文 明的 历史 和 未来走 向提 供 一 个 很 好 的视 角
政 治 文 化变 迁 与 中 俄 关 系 的 演 变
。
【 内容 提 要 本 书 选 编 的论 文 有 《 城 中村 改 革 的政 策
、
内容提 要 】 与同类 书 籍把 中 国传 统政治 文 化 研 究 局 【 限 于 其理论 层 面即政治 思 想 政治 学 术 不 同 本 书着 重 于
, 、
若干重 要 主 题 勾 画 出 这 一学 科领 域 的基 本 轮 廓
,
,
。
本书
可 以 作为 公共管 理 和政 治学等 专 业相 关课 程 的 教 学 参考
有 的 巨 大 的历 史 惰 性 特 别 是探 讨 了它 和 西 学 以 及 马 克
思 主 义之间 的 冲突
,
、
。
,
政府 管理活 动 中 的 风 险 成 本 问题 实 证 研 究 何 翔 舟
,
著 一北京 中国 杜会科学 出版 杜
。
以场
。
在 此 基 础 上 作 者 尝试 着 对如 何 取
,
内 容 提 要 本 书 是 浙 江 宁波大 学 教授 何 翔 舟著 是 【
,
,
,
内容 提要 】 本书分 别 从 商 品 语 言 和 美学 兰个 维 度 【 人手对大 众 文 化政治进行 研究 内容 包括 基 本概念 与理
,
,
、
,
,
论范 式 商 品维度 的大 众 文 化政 治 研究 语言维度 的 大众
,
,
文 化政 治研究等
。
配置 地 方 政 府 与地 方权 力机 关 及 其 地方 司 法 机 关 的 结
九 科 研 成果
衡关 系结 构 提出 论 证 了 变动 的平衡 等 新 的概 念
。 ,
、
“
”
、
“
竞争 型 官僚制
”
治管理 的特点 和类 型 民 族政 治 文 化 的概念 宗教 组 织 的
民 族政治 目的及 其分类 民族 政治 精英 的 类 型 及 其 特 征 民 族政治关 系 等内容
。
、
、
、
、
理解 公 共 事 务 陈振 明 著 一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探究中 国 传统 政治 文 化 的深层 结 构 包括 政 治 评价 政 治 情 感 政治 伦理 政 治 思 维 政 治 社 会 化 亚 政 治 文 化 等
、
,
、
书 也 可 以 作 为公 务员 和 其他 读者 了解 当代 公共 事 务研 究 领域 及 其理 论前 沿 和实践 进 展 的读物
。
、
、
、
等 此 外 作者 还 剖析 了 这一 文化 在 明 清 以 后 所 逐 渐 具
【 内 容提 要 本 书选 取 了作 者 十几 年 来 在 公 共事 务
公 共 管理 及政 治 学 领 域 发表 的 论 文之 警 华
、 、
政 治 文 明 政 治 文化
中 国传统政治 文 化新 论 金 太 军 著一 北京 杜会 科学
文 献 出版 杜
侧场
、
。
本 书运 用
,
规范 研究 比较 研 究 实证 分 析 及 案 例分析 等 方法 探 讨 当代 公 共 管理 学 的理 论 基 础 学 科前 沿 和 实 践 进 展 中 的
。
,
活 动 中 的风 险成本 具有一 定 理 论 参考 和实 际指 导 价 值
方政治 文明的 核 心 基础 治 文明
。
公共 管 理 的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 关 怀 中 山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硕 士
《 社
论 文 集 肖 滨 蔡 立 辉 主 编 一广 州 中 山大 学 出版
以场
、
— 这种 解 读将 在 更 深 层 次 理 解 西 方政 制
监 督 廉政 腐 败
廉 政 工 程 制度政 策与技 术 北 京 大 学 廉 政 建设 研 究
、
、
版社
【 内容提 要 】 本 书具体 包 括 了 民族政 治管理 民族政
、
中心 丛 书 李 成言 著 一北 京 北 京 大学出版杜
以场
。
、
,
内容 提 要 本 书包 括 两 部 分 第一 部 分 集 中 讨 论 了 【 宋 代 理学 的起源和发 展 及 其 政治 文 化 之 间 的 复杂关 系
,
,
民族
民 族 政治 学 概 论 高 永 久 等 编 著一 天津 南 开 大 学 出
第二 部分研究 了明代 理学 与政治 文 化 的 关 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