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传统农业到农业产业化的蜕变

合集下载

论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

论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

论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作者:粟泽荣来源:《种子科技》2021年第12期摘要:目前,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转型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等,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人才培育与引进政策,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帮助农民更快地接受农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更好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转型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2-013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21世纪后,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具备了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升级、更新的条件,现如今的科技、资金、基础设施都已满足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发展的需求[1]。

在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后,若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变革,首先应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体制,优化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其次需应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为此,将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传统农业在现代化转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转型建议,旨在为实践起到理论支撑的目的。

1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1.1 概念的区別传统农业是我国农业模式之一,并且存在的时间较长。

该种农业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小规模、粗放式经营,其形成与我国的自然、经济等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初期的传统农业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因此传统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小型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传统农业所应用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民通常采用纯手工工具进行农业种植等活动,所以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限制,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需求[2]。

现代农业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其逐渐朝着集成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因此现代农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科技性及时代性。

科技性是指现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停地借助先进的生产技术来丰富自身的生产要素、提升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生产模式的技术性变革。

地处潍坊市南部的诸城是全省最大的烟叶种植地

地处潍坊市南部的诸城是全省最大的烟叶种植地

地处潍坊市南部的诸城是全省最大的烟叶种植地,也是全国最早的主料烟出口基地。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因当地农民种植方式落后,烤烟技术不过关,导致烟叶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这一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对此,潍坊市和诸城市两级质监部门决定把推进标准化种植作为实现产业壮大、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他们与烟草公司联合成立专家组,设立烟草种植、加工等综合标准体系网络图,包括1个基础标准、13个种子标准、8个生产标准、11个产品标准四大门类,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又制定了烟草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优质烤烟栽培、热风循环烤房建造技术规程、烟叶打叶复烤工艺规程等16项地方标准,从而形成了涵盖整个烟叶生产、烘烤、复烤、加工全过程完整的综合标准体系。

通过标准化种植烘烤,大大提升了诸城烟叶的质量,诸城也成为中南海牌、中华牌、万宝路、555等高档香烟的原料基地。

烟叶成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金叶叶”。

农业标准化引领保康烟叶产业快发展作者:汪国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93 更新时间:2006-11-3保康县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农业标准化这一载体,加大烟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力度,有效地推动该县烟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

8月下旬,在该县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考核验收会上,得到了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考核验收领导小组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在该县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质监局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指导协调作用,烟草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带动作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通力协作,狠抓了六大体系建设,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建立标准推广体系。

充分利用宣传月、动员会、现场会、培训班、现场辅导、专家授课和经验推广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并举办农业标准化和烟叶专项培训12期,现场培训36期,累计培训人数达5万人次,使烟农了解农业标准化的好处。

以烟叶种植专业户、专业村为重点,每年评出全县“十佳村”和“十佳烟农”,对每个“十佳村”和“十佳烟农”分别给予1000元和500元的奖励。

叶丛:关于保康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路径思考

叶丛:关于保康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路径思考

叶丛:关于保康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路径思考叶丛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为保康提出的“努力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定位。

保康县委组织深入调研,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厘清了发展路径,明晰了发展重点。

一、升华认识、科学谋划绿色发展新思路保康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发展的难在山、成更在山,大山赐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赐予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赐予了浑厚灵气,具备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市委要求保康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其实质就是建设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示范区,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示范区。

根据这一要求,未来保康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经济强县战略,推进以磷化工循环产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绿色产业结构大调整,突破性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着力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构建“两园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绿色襄阳示范区,建设中部地区“氧都”,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使保康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富魅力的山花名城、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发展示范县。

二、转变方式、厘清路径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行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必须突出比较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行差异化发展,以发展路径上的突破,推进绿色襄阳示范区和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整合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城镇,塑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品牌。

充分发挥保康的生态优势和旅游产品优势,用大旅游的理念科学谋划,用旅游、文化、城镇发展一盘棋的思路统筹推进。

一是用大旅游引领大城乡。

把旅游作为后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引领城乡发展的龙头产业,充分依托保康地处襄阳、宜昌、神农架、武当山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充分融入“山水”、“休闲”、“文化”、“宜居”发展理念,围绕做大作响“保你健康”牌,张扬早期楚文化特色,推出“荆山保康、楚人故里”形象品牌;充分凸显保康空气自然清新、山水陶冶心灵、温泉沐浴养生的特色和优势,塑造“静心静身”(九路寨山水静心,温泉沐浴净身)产品形象,加快建设鄂西旅游服务中心和九路寨大峡谷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打造十大精品线路,形成以县城为旅游服务中心,以纵横高速沿线为两轴(即以福银高速、保宜高速沿线为纵轴,连接武当山和长江三峡;以保神高速、麻竹高速沿线为横轴,连接襄阳和神农架)的“一心、两轴、五区”旅游格局,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形成“进神农寻野探秘、到保康静心净身、往武当拜祖朝圣”各具特色、相互辉映的旅游品牌。

农业产业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

农业产业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

农业产业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

在2023年,中国的农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转型之路的进展以及未来展望。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传统农业在生产模式、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不高,农民收入不足等问题。

对此,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将农业生产向企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转型,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效益。

通过转型,农业生产将变得更加规范、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农业规模化生产还能够大幅降低单位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

2.促进农民致富。

产业化将农业销售和管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农产品的升值和增值,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产业化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提高农产品质量。

产业化生产具有高度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和质量监管。

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满意度。

转型之路的进展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农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转型之路上,中国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取得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一、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实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设备的普及,规模化生产已经成为现实。

在江苏、浙江等地,已经形成了以柑橘、花卉为主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农业科技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的培育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待新型技术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转型进程的顺利进行。

三、转型成果不断显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化生产设施的建设以及经济实力的提高都在使得农业的规模效益逐步提高。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128p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128p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12年8月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组长: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课题组成员: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宋立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史育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研究员刘泉红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申兵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郭春丽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云平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元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室主任,副研究员杜飞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路红艳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策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刘保奎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录第一篇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 1一、战略背景 11、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 12、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53、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6二、襄阳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81、发展现状82、优势条件163、主要问题20三、重点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211、产业选择依据212、重点工业选择223、重点服务业选择26第二篇战略思路29一、指导思想与战略方针291、指导思想292、战略方针29二、战略定位301、中国汽车新城302、中国新能源之都303、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314、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315、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32三、战略目标331、制造业高端化332、服务业规模化343、农业现代化34四、发展战略361、绿色导向战略362、创新驱动战略363、开放引领战略364、结构优化战略365、融合互动战略366、集群发展战略36第三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7一、构建“一核两带”的总体格局381、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382、汉十沿线技术密集产业带403、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41二、优化园区功能布局421、优化市区产业空间布局432、创新发展高新区433、跨越发展经开区45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455、积极创建海关特殊监管区466、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46三、促进产城互动47四、引导县市产业发展47第四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49一、做大做强汽车产业491、趋势和选择492、做强整车513、做大零部件51二、大力发展支柱产业541、壮大农产品加工业542、振兴装备制造业593、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624、跨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665、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706、优化发展医药化工产业73三、积极发展其他产业771、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77 第五篇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80一、全面振兴文化旅游业811、繁荣壮大文化产业812、突破性发展旅游业87二、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931、高标准建设物流园区962、推进重点物流领域发展963、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984、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98三、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981、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1012、发展新型流通业态1013、完善特色专业市场体系1024、健全农村商业流通网络1025、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1036、稳健发展房地产业103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104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1042、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053、高起点发展商务服务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务中心1064、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建设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1075、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108第六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09一、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1111、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百亿斤产粮大市地位111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23、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打造千亿级林产业基地113二、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1141、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1142、发展质量型农产品114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14三、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1151、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152、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153、提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115四、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1151、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1152、强化农业信息服务116五、构建农业循环发展模式1161、加快发展循环农业1162、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116六、增强农业支撑服务能力117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172、健全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117第七篇战略实施和发展路径118一、构建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1181、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182、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通道1223、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122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23二、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1241、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1242、加强财税政策引导1253、提供多元金融支持1254、创新招商引资方式1265、强化产业的科技支撑126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127三、健全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1281、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1282、探索产业发展互动合作机制1283、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1294、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1295、建立完善产业襄阳建设决策机制129四、实施促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1301、现代制造业发展工程1302、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1313、现代农业发展工程133图表、专栏目录图1-1 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比较 2表 11 襄阳市工业化阶段判断9图1-2 产业轮动图9图1-3 2006-2011年襄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10图1-4 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各城市农业总产值比较11图1-5 2006-2011年襄阳市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11图1-6 2011年襄阳市与周边城市工业增加值比较12图1-7 2011年襄阳市工业内部结构13图1-8 2006-2011年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变化13图1-9 2010襄阳市与省内其他地市级城市服务业规模比较14图1-10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14专栏1-1 两分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15表1-2 2011年襄阳市主要开发区指标16表1-3 襄阳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009年)16图1-11 襄阳市区位示意图17图1-12 襄阳市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变化18图1-13 襄阳是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19表1-4 襄阳市R&D投入水平与周边城市比较20图1-14 2010年襄阳服务业内部结构21图1-15 襄阳市重点产业选择的结构模型22表1-5 2010年襄阳市工业产业和比重23表1-6 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24 表1-7 襄阳市工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25表1-8 2006-2010年襄阳市服务业各行业比重变化26表1-9 湖北省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27表1-10 襄阳市服务业重点行业选择结果28专栏2-1 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32表2-1 襄阳市产业发展目标35专栏3-1 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空间需求37图3-1 “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38专栏3-2 汉十沿线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的主要载体41专栏3-3 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的主要载体42图3-2 市域工业园区空间布局43专栏3-4 高新区各空间板块发展导向44图3-3 物流园区空间布局43专栏4-1 襄阳市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方向53图4-1 汽车产业链简图54专栏4-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55图4-2 纺织服装产业链57专栏4-3 农产品加工重点产业基地、板块和集群59专栏4-4 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60专栏4-5 各种新能源汽车比较64专栏4-6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66专栏4-7 页岩气资源开发前景66专栏4-8 国家支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68图4-3 金红石深加工产业链69专栏4-9 国家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70图4-4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分类71专栏4-10 襄阳市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分析73图4-5 生物医药产业链75图4-6 磷化工产业链76图4-7 废铅回收及再利用、再回收示意图77图4-8 废旧汽车拆解加工再制造示意图78图5-1 襄阳市现代服务业体系框架80专栏5-1 汉江沿线城市对汉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83专栏5-2 绿色印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84专栏5-3 襄阳兴建现代化会展中心规模的考量85图5-2 2006-2010年襄阳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7表5-1 2003-2010年襄阳市与省内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比较88 专栏5-4 鄂西圈文化与旅游资源举要89专栏5-5 四大特色旅游区建设90图5-3 旅游产业链示意图92表5-2 2008-2011年襄阳市物流业主要指标93图5-4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货运量比较94专栏5-6 《全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节点城市94 专栏5-7 物流业发展目标的确定95图5-5 重点物流领域与物流工程示意图97图5-6 襄阳市与周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比较99专栏5-8 襄阳市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99专栏5-9 电子商务服务发展前景102专栏6-1 现代农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110专栏6-2 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111专栏6-3 襄阳市主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112表7-1 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引导功能118专栏7-1 北煤南运大通道119表7-2 铁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0表7-3 公路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1表7-4 空运及水运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1表7-5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22表7-6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3表7-7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124表7-8 工业项目134表7-9 服务业项目139表7-10 农业项目147表7-11 交通项目148表7-12 能源项目150第一篇战略背景与发展基础本规划以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为视角、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为导向、襄阳已有产业发展为基础,按照绿色导向、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互动、集群发展的战略,全面谋划到2015和2020年产业襄阳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与都市襄阳、绿色襄阳和文化襄阳发展协调一致,为襄阳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个战略蓝图。

保康五种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纪略

保康五种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纪略
保康五种模式发展集体 经济纪略
口都正 阳
沿 着 35 道走 进 湖北 省保 康 县 0省
黄堡镇 , 片 9 村构成的一幅新农 村 连 个 画卷 呈现在人们 眼前 。 阔标准 的公路 宽 人仿佛置身于城市的五星级 酒店 。
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 ,尧治河村两
源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 , 为保康科 学 成
合资源 , 放低门槛 , 广开绿灯 , 为家庭 工 业发展营造 良好环境。 同时, 华东村近两 年共投 资 15万元建 造了 2 0 1 0 0平方 米 的外来民工公 寓楼 ,为解决企业用工住 房 问题 、 加强外来民工管理提供 了保障。
以大扶 小 , 协作发展 。依托现 有大
取 的创 业精神 ,进一步增强 发展理念 ,

模式之二 : 产业带动型
发展 农业主导产 业 ,引进 企业 , 引 进 资本 , 增加 集体经营项 目。
排排 整齐 的鸭棚 ,一 张张纯 朴 的笑
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
脸, 处处洋溢着发展壮 大村 级集体经济 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发展是 生产
核心 , 层党 组织是 关键 , 基 而发展 壮大 村级 集体经 济更 是激 活基层党 组 织原 动力 的强基 固本工程 。近年来 , 保康县 委、 县政 府通 过积极 探索 实践 , 走出 了
厅 。位居大山深 处的尧治河村级宾馆让
》 罐 曲 z | m. 0 一 蕊
高效林 业 , 种植 高 山反季 节蔬菜 , 把资

“:
戢J



强r }


{ 赢趟
营项 目。截 至 目前 , 村厂房出租面积有 1 万平方米 。 . 2 四是出资 1 5万元 , 新装 1 台 2 0干伏的变 压器 , 0 解决 企业用 电不

传承尧帝精神 保康尧治河村

传承尧帝精神 保康尧治河村
特别策划
Special Tours
了专承尧帝精神
文/悠游 图/保康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署名除外) 尧帝,为中华文明始祖、华夏“三皇五帝”之一。尧治河与神农架山水相连,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附近 的野人沟又称为尧治河,相传是当年尧帝为治水而开。尧治河村的自然环境被人们总结为“四月雪,八月 霜”。这里是夏季避暑好去处,也是学生研学基地, 游览的过程中,研学导师会在每个重要节点讲述尧帝故事,让学生们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在曲折 幽深的尧帝神峡中了解自然知识,辨别各种植物和树木;参观尧治河村水库,了解当地人修建水库的故事, 与自然、人文、历史、现实近距离接触。 村内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藏有上万件农具、农家生活器物,展现出一部详实的中国农村农业发展史。在该 馆,学生可以观看农耕农具,学习使用方法,了解农业发展和农具的演变之路,还可以学习打草鞋、打火 炮、做泥瓦活,体验传统农耕文化。要是想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在农耕文化博物馆幵展挑柴比赛、高跷比 赛、团队协作比赛等活动。
咼仝玻璃桥(吕永和摄)
瓷加£絲 •囲*總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尧治河太极养生馆
磷矿博物馆
尧治河村内的老龙宫,属于喀斯特地貌,想要了解地理知识,来这里总没错。两亿年前的喀斯特 溶洞,由长期的地壳运动形成,学生可以深入洞中,围绕溶洞形成原理等进行实践学习,感触大自然鬼 斧神工的杰作。此外,还可以采取登山比赛的形式,沿路了解尧治河独有的地质结构、奇异的地貌形态 及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完好的采矿遗址。
近年来,尧治河村一直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让村民都能过上生态良好的“幸福田园慢生 活”。学生可以赴“春满楚天”电视艺术林植下希望之树,到尧治河村小学与师生互动,幵展手拉手活 动,到村级福利院幵展献爱心活动,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观看电影《天地尧治河》和《尧治河从这 里走来》纪录片,让心灵受到洗礼,让梦想启程远航。•

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者:张美倩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0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转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

因此,需要不断推进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

基于此,本文对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农业经济转型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使命,也是农业经济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

在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其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进行了改革,优化了相关的制度机制和经济管理模式,同时推动了社会的改革。

因此,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1、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处于重要时期,由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并且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使得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国家为了平衡产业结构和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以此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乡之间仍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为了加快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农业经济转型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从当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为: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在国民经济在份额缩小、劳动就业发生了变化。

(1)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而且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颁布许多关于农业问题的政策法规,比如“三农”问题的提出,尤其是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指导文件不断提出。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效果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水平,因此,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并为发生改变,因此赋予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烙印,成为了当前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

山乡巨变看保康

山乡巨变看保康

山乡巨变看保康2015年11月02日浏览量: 178 次评论(0)来源: 襄阳日报作者: 襄阳日报保康素有鄂西北“绿色明珠”的美称,同时也是省市委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最近,我特到这里看了一看,感到这几年的扶贫开发给保康带来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

看山:万山青翠生态美。

所到之处,千山万岭郁郁葱葱,再也看不到那种“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更看不到“砍树挖蔸卖柴火,荒山秃岭石头多”的景象。

只见那条条茶树带织成的绿毯从山脚铺到山顶,棵棵核桃树、板栗树,硕果累累;片片松林、竹林,青翠欲滴。

汽车沿着绿树、翠竹掩隐下的盘山公路行驶,令人陶醉。

这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省、市、县委领导重视生态、重视绿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看水:千条沟壑吐白银。

保康境内有沮河、蛮河、南河三大水系,年径流量27亿立方米,水能藏量达19万千瓦。

过去是“水在河里流,岸上渴死牛”,全县农户过着“烟熏火燎点油灯”的日子。

改革开放后,保康被列为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前后建起上百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3.3万千瓦。

最大的寺坪水电站,装机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81亿千瓦时。

这一座座水电站使过去的条条“恶水”吐出白花银,使千家万户点上了电灯,用上了电器。

晚上,看到城乡千家万户灯火通明,犹如繁星点点,不禁想起“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看路:八方“铁牛”驮财来。

过去,保康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现在,盘山公路到处可见,一派“跃上葱茏四百旋”、“高路入云端”的景象。

据交通部门讲,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为4740.75公里,其中省道6条、县道7条;农村通水泥路总里程达到2 428公里;拥有客运车辆304台,客运线路173条,村通客车率达到96%。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麻竹、谷竹、保宜、保神等四条高速公路在保康县城交会,还有郑(州)万(县)高铁将穿越保康县境,保康将成为鄂西北的交通枢纽。

高速路逢山打隧道,遇沟架桥梁,车在上面行驶如履平地。

“一号文件”利好缓控释肥推广——访金正大集团沃夫特品牌营销总监杨官波

“一号文件”利好缓控释肥推广——访金正大集团沃夫特品牌营销总监杨官波

肥料。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

是建议政府 成立缓控释肥推广站或试验站,加大试验示范
利于大面积推广缓控释 B B肥 。一方面规模化经营以后,农民就 的力 度 , 毕竟 光 靠 企 业 自身的 力量 通 过 试 验 示 范去 推 广 .速 度 比 一 会改变过去不合得投入的思想,精耕细作,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 较 缓慢 。 化,用肥会更讲究,要求科学合理 。对于简化耕作方式的缓控释
型农民对新的事物消化 、吸收、接受 陕,盲 目施肥习惯也将有所 还有何建议和想发呢?杨官波说 ,一方面要充分用好国家政策,把 改变。“ 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 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 缓控释肥推广 的步子迈得更快一些,让更多的农民用上这一 新型
型 农 民, 这 对 缓控 释 肥 的推 广 来说 是一 个非 常 有 力 的保 障 。 四是 国家提 倡土 地规 模化 经营 ,有 利于 推广 B B肥 ,尤 其有

些经销商认识到,在当地取得缓控释肥的经营权,就有可能在
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的逐步改变。现在新一代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当地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
逐 步成 为我 国农业 生产 的主 力军 , 与过去 的老 一辈 农 民来 比,新 今 年 ,缓 控 释肥 的 推广 有 了一 个好 的 开端 , 对于 今后 的推 广

个启 发,奖补政策就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 、秸秆
还 田 , 让农 民不 仅要 用 地 还 要 养地 , 还 要保 护 : 地 环境 , 以实 现 I
五是 “ 中央 一 号 ”文 件提 出, 加 强和 完 善现 代农业 产 业 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缓控释肥省肥省时, 且环保,为此我们也想 术 体 系 。这 对 于 缓 控 释 肥 示 范推 广 来 说 在 技 术上 也 有 了一 个 借鉴奖补这一做法, 向有关部门建议,通过奖补政策来进一步推

药材产业的引路人——记保康县政协委员周晓

药材产业的引路人——记保康县政协委员周晓

湖北政协2020年第8期庚子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又遇阴雨洪涝灾害。

不寻常的年景让人心情低落,但保康县马桥镇安家湾村支部书记向兴和的脸上却露出甜甜的笑容。

原来,他看着眼前200多亩药材基地里长势喜人的中药材苍术,盘算着给村民以及村集体带来的可观收益,不禁喜上眉梢。

每亩苍术三年累计投资3500元左右,三年后襄阳欣禾丰农业有限公司订单式回收,亩产销售收入可达15000元,亩净利润11500元。

这样算下来,今年村集体种植的10亩苍术可实现15万元集体收入,全村200亩可为全村带来300多万元销售收入、230万元左右利润。

这是在精准扶贫战役中,全村发展药材产业的胜利成果。

这个成果,他这个村支部书记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安家湾村始终坚持集体带头、扶持大户的原则,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稳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实现了全村苍术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50亩(全村共有耕地813亩),2020年又新增了20亩苍术育苗基地,使安家湾成为中药材种植专业村的构想基本实现。

看着村民们、社员们手捧用汗水浇灌的“硕果”,保康县政协十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襄阳欣保丰农业有限公司和襄阳欣禾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更是满心喜悦,因为这是他和群众们同吃同住、共同奋斗的收获,这一张张黝黑、朴实的脸上堆出来的笑意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庆幸自己总算没有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自2017年投身保康发展中药材产业以来,周晓毅然从武汉来到位于鄂西北的边远山区保康,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这对于一个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里没有企业总部舒适的办公室,他只有一个简单的双肩包、一双穿梭在田间地头的运动鞋和一份带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

在这个陌生的创业环境里,他所面对的第一个考验就是高负荷工作给身体带来的压力。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周晓几乎走遍了这个山城的每一个角落,不管严冬酷暑,他都一头扎进大山,不停地奔波在田间地头,查看种植作物情况,药材产业的引路人——记保康县政协委员周晓□李敬相[WeiYuanFengCai]委员风采38湖北政协2020年第8期奋斗在承载群众致富梦的“希望的田野”上……这就是政协委员周晓的简单枯燥又意义非凡的生活。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湖北省保康县格栏坪村为例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湖北省保康县格栏坪村为例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湖北省保康县格栏坪村为例作者:童萌,曹平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5期童萌曹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趋势。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突破农业资源约束的瓶颈,实现农村产业间多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价值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这是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首次提出“体系化”要求,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决心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来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这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心心相印”。

概括来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优选路径,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

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外部激励与农业产业化相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更高形态的升级版,其业态创新更加活跃,功能更加多样,动力也更加充足。

着力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必须找准其内部驱动和外部激励的发力点,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发展。

主体利益驱动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源动力,降低交易成本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核心。

从事农业要面对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生产周期偏长,利润率低是普遍现象,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能够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又能够通过跨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更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进而使农村经营主体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发展中的增值利益。

三产融合三生共赢打造新泰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新局面

三产融合三生共赢打造新泰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新局面

三产融合三生共赢打造新泰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新局面1. 引言1.1 新泰市农业现状分析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一个理想的农业生产基地。

目前,新泰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以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蔬菜为主,产量稳步增长。

畜牧业和水产业也有一定规模。

新泰市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单一,依靠化肥农药过多,导致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部分农民收入较低。

农业与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链相对脆弱,缺乏市场竞争力。

新泰市农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产融合,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0字完】。

1.2 三产融合的重要性三产融合是指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在新泰市农业发展中,三产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产融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和延伸。

通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全产业链闭环,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

三产融合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新泰市农业由传统生产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引入工业技术和服务业理念,可以拓展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三产融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产融合对于新泰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2. 正文2.1 三产融合在新泰市农业中的实践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一个互补、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在新泰市,三产融合在农业中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新泰市农业中,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凤阳农业来看,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农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

但由于种植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农产品产量低,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微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产品流通渠道闭塞,农民难以直接面向市场销售农产品,利润被中间商抽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凤阳农业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鼓励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科技进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改造赋予了农民以种植效率的提升,农产品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经济来源。

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例,凤阳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产品加工成成品,为农民提供了增值服务。

农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可以通过开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方式,将农产品和农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

农村电商的兴起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民可以直接面向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销售农产品,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渠道限制,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政府还加大了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冷链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了农产品的贮藏和运输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

早年间,农民往往只能通过高利贷等方式融资,利率高且不稳定。

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支行,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

政府还鼓励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谈判能力,增强农民的集体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农业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传统的粮食种植向多元化的农业经营转型,从农产品初加工到深加工,从传统的销售渠道向电商平台,从传统农村金融向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这些变化都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保康县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和路径的调研报告

保康县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和路径的调研报告

2 发展瓶颈及存在的 问题
地流转 中心 ,降低流转成本 。其 次 ,要
总体来看 ,全县农 业绿色发展存在 加大农业机械 的扶持力度。要低价甚至
产业链 条初 具雏形 ,各种特色农业发展 六大问题 :一是产业众多。共发展产业 免费 为农户提供一批青果脱皮机 、采茶
呈现百花齐放 ,加快 发展 的 良好势头 。 达 15个。二是 山 区地 理劣 势。 田块 不 机 、蔬菜 收储棚 、避雨棚等 。第i ,要
展 力度 。要 与种 养 加密 切 融合 ,与 易
35万亩 ,挂果 见效面积 15万亩。三是
3 推动 全 县 农 业绿 色 发展 的 迁点建 设 紧 密结合 ,与 新 型经 营 主体
以反季蔬菜为重 点 ,建设华 中蔬菜基地 方 式 路 径 及 意 见 建 议
规 模经 营 紧密 结合 ,建 好用 好农 村 能
二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大力推进
高标准农 田建设 。可 以预见 ,未来 保康
结 语
过渡湾 、后坪为重点 ,发展蓝莓产业 。
总体 看 ,农 业 产业 ,发展 是 根 ,
全县蓝莓基地达 2500亩。
人 口数量会继续下降 ,要集中在沿河边 绿 色是 翼。 我们 只有 永 不懈 怠 ,持续
大旗 ,全面推动展特色产业发展。 目前 是大力发展葛 根 、蜂 蜜 、根艺产业 。葛 自然村的成立土地专业 合作社 ,成片 流
已基本形成 以有机农业为导 向,生态农 根基地达 3000亩 ,养蜂 12438箱 。
转 ,减小流转难度 ;要建立公益性 的土
业 为主体 ,无公 害农业为基石 的绿色农 业发展体系 ,茶 叶 、烟 叶 、蔬菜等六大
烟叶面积达 4万亩。五是以马桥 、歇 马 、 并对应调整好县域功能区规划 和农业发 洁生 产新 技 术 ,加 大农 膜 回收 、农 药

让传统产业“老树绽新花”助力脱贫攻坚

让传统产业“老树绽新花”助力脱贫攻坚

利用电商来扶贫,使得当地的传统红薯产业销售渠道依仗线上线下融合,通过免费向贫困群众提
供土地、种苗和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彻底消除了群众参与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收获了
“年收入从 1500元增长到 6000元左右”的好成效。
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
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
个重点。”要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间的脱贫任务,必须举全社会之力,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通力
合作,健全金融、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撑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才能真
正做到精准扶贫、拔掉穷根。要创新机制,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
人意。虽然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会用红薯来滤淀粉、酿番薯烧酒和制作红薯蜜饯,却也没有多
大的赚头。让这种种来容易赚钱难的红薯传统产业“老树绽新花”,焕发新的生机,可是农民心中的
“高盼点”。
近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推进农业战略转型,准确把握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瞄准现
代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素、新理念,力争实
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
动力就业能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立足农村实际,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扶持种养大
户等方面下功夫,引导涉农企业和组织抱团发展,从源头上增强竞争实力,下大力气宣传推介特色
农产品,培植一批叫得响、销路好的特色品牌,靠品牌效应占领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各地还要因地
卷首篇
!"#$%&'()*+,-./0

保康十年新变化

保康十年新变化

保康十年新变化2015年07月01日浏览量: 70 次评论(0)来源: 本站原创作者: 徐维芬顾朝钦十年来,保康的变化真的很大!回首十年,故里更颜、乡村新貌,一幕幕改变书写着一次次惊叹!先说“吃”。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毛主席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群众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在村民们不但“顿顿吃得饱”,还要尽可能“顿顿吃得好”。

家中来了客人,一般都会上饭店。

结婚喜宴,生日聚会等等一般也是在饭店里安排,村民在外饮食支出的费用年年都增长,村里的饭店生意很红火。

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村民的餐桌上,讲究营养,吃出健康,也成为我们山里农民的新理念。

二说“穿”。

过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现在农民在穿着上也越来越注重时尚、名牌,追求个性化。

过去村民是满足于穿暖就行,现在是讲求穿美,过去在农村男同志着西装,女孩子穿裙装是一件稀奇事,现在已是很普遍了。

过去是一衣多季,多个季节一套服装,现在是一季多衣,在一个季节里就要买好几身衣服。

过去农村人习惯买块布料请裁缝做衣服,现在都喜欢上商场买成衣。

过去是千人一面,穿的衣服款式和面料都差不多,现在是不同的人穿着打扮都不同。

丰富多彩的穿着样式,折射出农民由穷到富的大变化。

三说农民“住与行”。

过去在农村,农民住毛坯房,后来条件好点了,住青砖瓦房,现在是住楼房。

随着保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买楼定居。

农民住上了楼房,房子大了,配套设施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环境也大大改善,村里柴堆粪堆土堆“三大堆”少了,花草绿荫多了,小区内绿化美化,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前进了一大步。

现在保康正全力实施“城中村”改造。

按照“城中村”改造政策,有的村民在拆除旧房后按面积能分两套新楼房,一套自住,一套或售或租,改善了住房条件,又增加了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历程以及成果。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历程以及成果。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历程以及成果。

位于秦巴山区的湖北省保康县曾经是国定贫困县,沟壑纵横的地形长期制约着当地产业的发展。

而为了改变贫困的困境,保康县也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依托全域山区的独特资源禀赋,发展高山蔬菜、茶叶、核桃、蓝莓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脱贫致富之路,带领群众依靠特色产业过上小康生活。

由于今年受疫情的影响,保康县也更提起精神,加倍的落实农业生产,确保农业保持稳定增产,也一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边切实的引导群众进行春耕春播,确保不误农时、生产有序。

农业专家们也通过线上方式继续宣讲扶贫政策、农技知识等。

在农民们的努力下,保康县也迎来了夏粮丰收,对于今年秋季的粮食丰收增产,保康县的农民们也表示非常有信心。

在此期间,保康县也积极采用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农产品得到了更好的销路,并做好相关防疫措施,保证每一份打包的农产品都安全高质量,取得了很好的销量,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该基地还采用了“实体+微商+电商”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极大缩短了贫困地区农产品和城市大市场的距离,为农产品提供了可靠、稳定的销售渠道,也帮助该县打造了更有力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乡村振兴。

利用优势 优化开发——保康县治穷致富的轨迹

利用优势 优化开发——保康县治穷致富的轨迹

利用优势优化开发——保康县治穷致富的轨迹
李远继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保康致力于治穷致富,从根本上完成了由过去生活救济型向经济开发型的转变,从整体上实现了向温饱的跨越。

积山区开发之体会,我们主要抓了八个字:“利用优势,优化开发。

” 一、坚持“咬定青山”根本,把“地方戏”与“连续剧”结合起来,在(?)力实施“主龙”战略中优化开发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李远继
【作者单位】中共保康县委;书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利用家乡农业优势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J], 远菁;田梦
2.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加速发展养蜂致富 [J], 李伍星
3.治穷致富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J], 李仁安
4.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纳入治穷致富系统 [J], 陈述德
5.发挥学会优势治穷致富有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农业到农业产业化保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发展农业生产,始终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保康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发展到以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实现了历史大跨越。

一、传统农业回顾传统农业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都是农民自己解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很少拿到市场上去交换。

传统农业的生产没有任何标准,没有任何品牌,没有任何商标,生产特点主要是:生产要素长期只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改变;生产技术低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绝大多数资源被分散用来生产食物,维持人类的生存;小规模、自给自足与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等等。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按劳分配,一大二公1978年农村改革以前,保康的农业生产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进行的,农村的资产资源资金归生产队、大队和人民公社三级组织共同所有;队为基础,生产组织经营以生产队即现有的村民小组、相当于现代的一个生产经营的子公司为基础;按劳分配,所有劳动力都记工分,每个家庭年底核算以工分为标准分取粮食和资金;一大二公,不允许农民家庭从事个体生产经营,农村人口的一切劳动生产由集体安排,由队长派工,所有的财产(除农户的住房外)全部是集体公有财产,所有的生产经营必须是集体统一经营。

这种方式虽然消灭了地主剥削,实现了耕者有田,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集中劳力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如改造梯田,兴修水利等。

但有许多不利的方面:一是束缚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干好干坏一个样,出工不出力,大多数人不操心;二是土地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效益;三是造成了城乡“二元分割”;四是靠牺牲“三农”利益支撑城市发展。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改革探索,分田到户,农户经营,“四自”管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九个农户以队长严顺开为主,将生产队的土地分到农户,由各家各户生产,调动农户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

随后全国多地都出现了这种联产承包,分户经营的生产方式。

保康县从1980年开始实行全县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分户经营的生产方式,农民自我生产,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分配。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

这一时期的保康农业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1.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脆弱。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农林水的比重也逐步下降,保康县、乡镇两级财政不仅无力顾及农业投入,相反,占压、挪用各级农业专款严重,使支农、扶农款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加上金融渠道不畅,资金周转慢,人为缩短贷款周期,资金管理使用分散,形不成投入合力,越穷越用不到钱。

作为农业投入主体,由于农业投资的比较利益低,从投资效益出发,不愿意对农业投资,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用于农业投资比重到1989年只有34%。

由于农业投入的不断减少,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的加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程度不高,有些甚至下降。

县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放慢,农田灌溉面积始终徘徊在5万亩左右,泵站、渠道、水库、堰塘等水利设施,有三分之一以上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农业发展艰难。

单位产量难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减弱,1988年农业生产遭受干旱灾害和1989年遭受长期阴雨、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虽然在当时前后20年中算不上重灾年份,却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成灾、粮食减产245.3万公斤,减产2.2%。

2.科技利用水平低。

生产技术低下,“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是新品种运用较少,保康县1985年杂交稻良种面积只占水田总面积的34%,玉米单交种占玉米总面积的60%,引进了双低油菜品种试种,其他新品种用得很少。

二是栽培技术不高,1985年两段育秧技术刚被群众接受,这一时期的主要栽培技术是“两杂一膜”,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为解决高寒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力推广地膜苞谷,培育出适合保康县高寒地区种植苞谷的新品种黄三-1、白三-1、白三-2,保康县1989年参加“温饱工程”,这些技术只是有效的解决了回头吃供应粮的问题。

三是耕作种植制度单一。

这一时期是一年种一茬,没有免耕技术,小麦收割完了之后,深耕翻耕再种上玉米。

一片地方只种一种农作物。

有些土地长期只种一种作物,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3.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下。

从保康县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当时农民的“吃饭”问题,在当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分田到户导致了小农户分散经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几乎没有得到运用,种植没有新品种,耕种收割没有农业机械。

所以农业生产没有规模,种植的粮食几乎只能满足家庭生存,偶尔有剩余,也因为农业生产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的,计划收购什么就生产什么,种什么就卖什么,保康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坡地种植玉米,抓农业就是抓粮食生产,基本上不用考虑市场、销售问题,不注重农业效益。

二、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农业产业化萌芽起步阶段1989—1997年,这一阶段的农业基本特点是没有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但农业农村工作放开市场,实行双层经营发展生产,搞活了农村经济。

国家取消了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的国家统购经销制度、放开了绝大多数工业品的自由市场销售,通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连续增产,解决了中国农民吃饭问题。

在这一时期,保康县农业经济遵循“三龙”经济发展战略,围绕农业各项发展目标,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双层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规模开发,培植发展后劲,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

统计部门的资料表明,1995年粮食总产1.3亿公斤,比l990年略有增长,这一时期粮食总产出比“七五”增长12%;与1990年相比,油料总产达500万公斤,增长27.6%;茶叶产量55万公斤,增长1.3倍;食用菌产量90万公斤,增长50%;烟叶450万担,增长9倍;肉类总产1295万公斤,增长53%;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增长84%;乡镇企业产值45亿元,增长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0元,增长112.8%。

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45.1%下降到1995年的32%。

1.特色产业兴起1989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发展以烟叶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

1994年全县开始突破性发展茶叶产业,千家万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业。

茶叶产业迅速壮大。

全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茶园面积25000亩,其中采摘面积18000亩,产量30万公斤,产值480万元,征税60万元。

九十年代初,茶园新建规模加大,每年以3000亩左右的速度递增。

1994年普查摸底,全县尚有近2万公顷宜茶荒地闲置,为此,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分析保康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围绕“三龙齐舞”致富保康的总体思路,决定把茶叶作为多种经营的龙头产品推向规模化发展的轨道,着力实施茶叶“51524”工程。

即用5年时间,建成茶叶基地1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500万公斤,实现产值2亿元,提供利税4000万元。

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和相对集中的原则,把新建基地面积重点布局在两河流域九个重点乡镇,沿316国道、保宜公路展开,形成两条百里茶叶走廊,经过多层次经营开发,形成地方龙头产业,力争成为湖北产茶大县。

县政府成立了茶叶办公室,9个重点产茶乡镇固定一名党政副职专抓,并相应地成立乡镇茶办,全县每年新增投入300万元资金用于“51524”工程建设。

“51524”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县茶业产业迅速壮大。

1994年,全县茶园38000亩,采摘面积20000亩,产量40万公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大关,全县大小茶场230个,一大批过去贫困的乡、村、农户靠茶迅速富裕起来。

1996年,保康县成立茶叶总公司,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体系。

基地规模已由原来的40000亩,上升到83000亩。

投产面积达50000亩,一批茶叶大企业迅速崛起,建成500亩以上大企业基地15个,全县大小茶场达到370多个,茶叶专业户1400家。

一大批茶叶场房拔地而起,新建扩建茶叶场房5600平方米,购置机械223台(套)。

烟叶产业逐步发展。

保康烟叶种植始于明末清初,俗称“旱烟”,多为农民自产自用,少量销售。

1982年发展白肋烟,当年全县13个公社(镇)都有种植,面积4000亩,单产82斤,产量3400担,种烟收入19.4万元,斤烟均价0.51元。

后因效益低下而终止。

1988年开始发展烤烟。

县成立“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是年在重阳、歇马、寺坪3个乡镇的7个村民小组101户试种153亩烤烟,产烤烟41613斤,亩平单产271斤,斤烟均价1.5元。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所专家对保康生产的烤烟评价是“颜色金黄、橙黄,叶面干净,香气质量高,无杂味,燃烧时间长,组织结构细腻,接近云贵烟叶”。

1989年,种植面积扩大到6140亩,1991年扩大到7768亩。

1992年,保康烤烟生产已形成规模,种植范围扩大到14个乡镇、37个管理区、10292户,合同种烟面积3.3万亩。

1997年,全县16个乡镇、205个管理区、1070个组、15366户,种植烟叶6万亩,收购烟叶7500吨(15万担),烟叶产值5302万元,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1400万元。

蔬菜产业空前发展。

1979年前后,保康蔬菜生产除集镇附近上市交易外,其他都是自产自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进行蔬菜购销体制改革,将统购包销改为放开生产品种,放开零售经营,进一步活跃了蔬菜的生产和流通。

1980年成立蔬菜公司,隶属县商业局,实行计划种菜,包购包销。

1984年,城关镇有常青、封银岩、黄湾、王湾、余家坪、夹堤等河边生产队种菜,共有菜地650亩。

1985年以后,蔬菜放开生产,放开经营,蔬菜生产和流通得到空前发展。

199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县政府成立了蔬菜办公室和县蔬菜公司,规划实施“菜篮子工程”,增加资金、物资和技术投入,建设了一批现代化蔬菜生产设施,增强了抗灾能力,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80%左右,各种新技术取得了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199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把蔬菜当作支柱产业建设,成立保康县人民政府蔬菜领导小组,下设蔬菜办公室,成立保康县蔬菜公司,隶属县蔬菜办公室,实施“菜篮子工程”,蔬菜成为全县烟、茶、畜、菌、菜(无公害蔬菜)五大产业化工程之一,从领导、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发展力度促进蔬菜产业化,对蔬菜基地水、电、路建设给予适当补助,新辟菜地每亩补贴100元,兴建冬暖式大棚,每棚补贴1000元。

1997年,龙坪高山反季蔬菜种植453公顷,城关等地时令蔬菜种植面积213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