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中国地理必修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包括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2.了解区域划分的指标,相应的区域名称3.识记区域范围的特点4.了解区域差异的概念5.了解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意义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1)定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可以度量的实体。
(2)要素: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3)划分: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4)特点:①范围范围有大有小、等级等级有高有低、边界边界有显有隐②区域内要素表现一致性③区域间要素表现差异性差异性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2、区域差异: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3、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目的(1)方法: 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B.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C.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思考:为什么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呢?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差异呢?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A.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越低B.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影响水分条件C.海拔高度: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变化2、划分依据: A.基础:气候和地形B.标志:土壤和植被3、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要素自然区分界线范围气候植被土壤)(土壤)地形水文外力作用内部分异的课堂总结:“三山” : 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横断山区以东季风气候森林、森林草原多人工植被多平原、丘陵外流区、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丰富流水沉积作用气温(随纬度变化) 3000 米等高线(“三山”) 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大部温带大陆气候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多高原、盆地多内流河、咸水湖,降水少风力作用显著干湿度(干湿度(随距海远近变化)青藏高原阿尔金山昆仑山高寒气候高寒荒漠、草甸、森林高原、冰川冰川广布,多河流发源地冰蚀作用显著水热组合(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祁连山第二课时复习提问: 1、区域的定义、要素、划分依据及特点2、简述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地理位置;2. 掌握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地形地貌特点;3. 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4. 培养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地形地貌特点;2. 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2. 掌握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教学准备:1.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地图和图片资料;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主题(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地理位置对于自然环境有何影响?”Step 2:地理区划和地形地貌特点(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地理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台湾等),了解该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并用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Step 3: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20分钟)1. 教师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2. 学生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的理解。
Step 4: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讨论:学生就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讨论,包括地理区划、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等方面。
2.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地理区域,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设计海报或展板进行展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信息;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中国自然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教材分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是一本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的教材。
本册书分为四个单元,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文地理等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1.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深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地理有什么了解?地理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学习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1.教师讲解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球、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
2.分析地理规律,如地球运动、地表形态、水循环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如绘制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等。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2.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
2.收集家乡的地理资料,绘制一张地图,并分析家乡的地理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较高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理规律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第一章总复习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使其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第一章总复习教学设计”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然而,在选择性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2.注重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空间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地理学习中找到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培养其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复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2.练习形式: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覆盖本章重点知识。
3.练习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评价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4.合作学习类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世界地理格局的调研报告,分析各大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图版中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学教案
第1节地球在宇宙中【知识要点】: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即普通又特殊,强调普通性的目的是明白,人并不是唯一的智能生物,也许宇宙中会有很多;强调地球的特殊性目的是告诉学生,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珍惜他。
【知识体系】:宇宙宇宙是和的总称。
天体含义:构成宇宙的所有形态的物质特点:物质性、运动性天体系统概念:天体总在,相邻的天体彼此,围绕质量大的天体,称为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统太阳系总星系宇宙中的地太阳系地球在宇宙中行星极其、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地球普通性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起眼特殊性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表保持着适宜的温度,使得得以存在,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形成与发展;地球自身的体积、质量、结构和运动特征等“巧妙”组合,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各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思维扩展:地外生命存在吗?如果存在,理由是什么?【课堂感悟】学习了宇宙,才真正理解什么叫“一切皆有可能”!【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①地球②河外星系③天空中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⑤陨石⑥流星体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⑥2.下列各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的是()A.总星系B.地月系C.太阳系D.河外星系3.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A.地球、火星 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 D.木星、金星4.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C.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5.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地月系—总星系B.银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阳系一总星系C.地月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一河外星系D.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6.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A.恒星、星云 B.恒星、行星C.星云、行星 D.行星、卫星7.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是指()A.地球上有高级生命的存在B.地球上有大气C.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D.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不同8.下列与地球上存在生物无关的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C.地球自转方向适宜 D.各天体各行其道9.类地行星的特点是( )A.都有卫星和光环B.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较高C.体积、质量、密度都小D.都有大气和水10.下列行星中,卫星数目最多的是A.木星、火星B.水星、金星C.土星、木星D.天王星、地球二、能力提高:1.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 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2)属类地行星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3)用箭头在地球公转轨道附近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篇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篇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 特定性质相对一致,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2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本比南方高;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1《地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表格式(pdf版)
必修一地理中图版使用教师新课岩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同学们总结地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地理学”掌握使用学会,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获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太阳大气层的组成及勤钻研、爱科学的习惯教学难点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概况太阳黑子活动水量变化的关系度带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来源:学|科|网]X|k |B| 1 . c |O |m5.读课本P1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2)推测一下,除了纬度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对自然景观纬度变化的影响。
6.请举出5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②③:Z_xC(4)如何将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8.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材料见课本-(1)试着总结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有什么意义?9.活动: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②提供你思你的不足。
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
掌借助三球仪或计算机模拟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利用图片或绘图,说掌握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昼二: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感性认识黄赤交角的形成角的形成以及直接引起的现———————时读台风云图以及图转规律,南左北右偏,赤道不偏一定的原因存在的习,间相差一小时界线、中央经发生偏转分布规律春分日太阳照射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正午太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两地纬度不同结论:北半球,同理应用:太阳高度角比较之间的昼夜长短的变化价:授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要求学生切实能够动手操作的一些知识,可以要求一部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实际画图,教师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中中图版地理教案
初中中图版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基本情况。
2. 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亚洲地形的特点及其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2.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
2. 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等地图。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亚洲自然环境的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基本情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亚洲的地形特点,分析其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2. 教师讲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人口的影响。
3. 教师讲解亚洲的河流特点,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地图阅读训练(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等地图,让学生掌握地图信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亚洲自然环境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所编写的教学辅助资料,旨在引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本教案主要分为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估三个部分,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自转、公转等。
2.掌握地球上的环境变化与人口增长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3.熟悉地球表面的不同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等。
4.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自转与公转等基本概念,以及地图制作与使用的方法。
2.教学建议:在介绍地球构造时,可以使用影像与动画等形象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图制作与使用方面,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图的制作方法。
第二章生物圈的多样性与人类活动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2.教学建议:在教学生物多样性时,可以结合实例具体介绍,如保护濒危物种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表面的不同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等,以及这些地理现象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建议:在介绍地理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实例,如冰川消融的影响、rivers流域的人类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关联。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等内容。
2.教学建议:在介绍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时,可以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演变和人口增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教学评估本节主要提供教学评估方案,以便教师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和机制。
2.了解和掌握地球上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知晓地球界限内的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2.理解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掌握地球上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影响。
2.日、地球和月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影响。
3.地球昼夜模式、地理经度和纬度。
3.2 气候、岩石、水文和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1.气候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2.岩石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3.水文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3.3 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1.亚洲的地理情况2.非洲的地理情况3.欧洲的地理情况4.大洋洲的地理情况5.南美洲的地理情况6.北美洲的地理情况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
2.实证法: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了解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
3.讨论法:就各种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总结本教案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为基础,重点讲解了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
通过演示、实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重点难点]:1、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2、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讲授过程]: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P26,探索活动:阅读:[问题]1、从市中心与外围的交通运输有何差异?(市中心交通更方便)2、为什么外围的住宅区具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风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某些条件(风向)的影响,城市内部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同一分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等级分化。
例如:济南市分区: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1、中心商务区:位置:城市中心部位特点:1、体现商业和服务职能;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3、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工业区:位置:城市边缘特点:1、体现工业生产特征:工业门类分区和污染。
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
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
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
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
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地球内部圈层活动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教课方案乐都一中分校史有芳【教课内容】本节所波及的内容为中图版一般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描绘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描绘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四周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要点是太阳系”。
要初步认识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仍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点?对这些认识、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绘”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第一要认识什么是行星,而“一般”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余行星的共性,“特别”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余行星比较而拥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原由,要表现理解的思想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资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剖析、比较、综合、归纳的过程。
【教材剖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波及许多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而宇宙的神奇与人类对浩大宇宙知识的激烈渴求,这些都很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宇宙和天体的认识,教材经过图文资料进行介绍,关于天系统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资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叙述,学生在填写层次的框图的同时,就理解了天系统统层次性的含意。
为了说明地球的一般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指引学生应用数据剖析研究,把地球与其余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一般的行星。
而关于本节的要点也是难点内容—地球的特别性,教材第一摆出结论,地球的特别性在于它是八大行星中独一一颗合适生物生计和繁衍的星球。
那么为何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呢?地球具备如何的条件来保证生物的生计与繁衍呢?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色,剖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液态水和安全稳固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由和优胜性,进而说了然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别的行星。
中图版地理教案
中图版地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图版地理教材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图版地理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2. 能够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3.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图版地理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目标;2. 掌握如何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3. 提升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教学准备:1. 中图版地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地理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例如展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片,提问学生对该地理景观的认知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介绍(10分钟)1. 介绍中图版地理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包括教材的组织结构、知识点的选择和难度等级。
三、教学活动设计(30分钟)1. 活动一:地理概念图谱绘制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理概念,使用中图版地理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绘制概念图谱,包括该概念的定义、相关知识点和实例。
b. 学生展示自己的概念图谱,进行互动讨论和交流。
2. 活动二:实地考察与报告a.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地理景观或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城市规划、气候变化等。
b. 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包括对所考察地理现象的描述、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c. 学生进行报告展示,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
3. 活动三:地理问题解决a. 教师提供一些地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解答,可以使用中图版地理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
b.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和答案,进行互动讨论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中图版地理教材,选择一个地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更多的地理资源和参考资料;2. 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地理博物馆、进行地理实地考察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的概念图谱、考察报告和解答问题的质量;3. 学生的课后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课标要求】·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掌握并理解不同区域的特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差异成因。
·结合我国时事背景,探究我国三大自然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等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中国三大自然环境的差异遂川中学李田古【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2.掌握并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并能根据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
3.尊重客观差异,并探讨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的成因,掌握辩证、动态、科学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运用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探讨差异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知识梳理】三大自然区的形成1.一般依据哪些自然地理要素来划分自然区域差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势海拔较低,属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差别显著,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为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平原、低山丘陵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于4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年降水量少,小于400mm高寒气候;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水文多为外流河(区)和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多为内流河(区)和咸水湖,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多冰川、湖泊,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给为主还有雨水补给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纬度变化的热量(气温)状况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2.中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有何不同?东部季风区:随纬度变化的热量(气温)状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青藏高寒区: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教学过程设计】展示课件,导入新课: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依据植被可知:为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
)人类活动有何差异?(人烟稀少→牧业→农、林、牧业等。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探究活动1】读教材“区域和区域差异,”探讨问题。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3)区域差异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知识点拨】1.区域的内涵内涵说明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的空间,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有些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有些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地区2.区域的特点:(1)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2)层次性:区域等级有高有低。
(3)差异性:区域之间有差异,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4)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联系,可开放合作,优势互补。
3.区域研究的重点、意义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这些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从而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探究活动2】读图1—1—1(中国三大自然区),探讨问题。
(1)自然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
(2)自然区域的划分依据是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为①东部季风区、②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③青藏高寒区,其中①和②的界线为400mm年等降水量线,②和③的界线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③和①的界线为青藏高寒区东部3000m 的等高线。
【知识点拨】1.三大自然区的形成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4.青藏高寒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三、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探究活动3】读图1—1—2、图1—1—3、图1—1—4、图1—1—5,探讨问题。
(1)东部季风区的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海拔较低;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内部变化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特征:气候干旱,从东向西自然景观分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分较高;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干湿状况是内部区域变化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的“高寒气候”;广泛分布高寒荒漠,寒冻风化作用强烈,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内外流兼具,高山、湖泊众多;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是内部变化主导因素。
【知识点拨】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势海拔较低,属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差别显著,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为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平原、低山丘陵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大于4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年降水量少,小于400mm高寒气候;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水文多为外流河(区)和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多为内流河(区)和咸水湖,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还有雨水补给多冰川、湖泊,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纬度变化的热量(气温)状况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练案A组题】1.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但是一个不可度量的实体B.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C.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高低不同D.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自然条件的差异2.自然区的划分有其科学的依据和指标,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A)A.地形和气候B.水文和植被C.植被和土壤D.气候和土壤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第3题。
3.关于图中a、b、c、d各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B)①a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②b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③c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④d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的组合,正确的是(B)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5.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都兼跨内外流区域B.都兼跨三级阶梯C.都兼跨四类干湿区D.都兼跨四个温度带下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
据此回答6—7题6.图中②地形区为( B)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C.渭河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7.关于③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B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练案B组题】1.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海拔较低,纬度因素是其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植被从东到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C.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湖泊较少D.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2—3题。
2.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D)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B.地势逐级升高,年降水逐渐减小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3.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B)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4.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区”,回答问题。
(1)写出三大自然区的名称: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请在图中标出来。
(应标在黄河以西)(3)三大自然区中,受人类影响最广泛而深刻的是东部季风区,该区域是我国发展种植业最好的区域。
B区域发展经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源不足,以及与之相伴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该区域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4)C区域农业活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和地形崎岖。
【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既能对已有的知识加以巩固和灵活运用,同时又学习了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附:【参考答案】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中国三大自然环境的差异【练案A组题】1.C 2.A 3.B 4.B 5.A 6.B 7.B【练案B组题】1.C 2.D 3.B4. (1) A 东部季风区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 青藏高寒区。
(2)应标在黄河以西(3) 东部季风区,种植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盐渍化,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4) 畜牧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和地形崎岖。
【知识梳理】1.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东部季风区:随纬度变化的热量(气温)状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青藏高寒区: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