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第3课时 内能热传递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教案标题:内能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理解内能概念,认识内能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
2.了解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3.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
二、教学内容:1.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
2.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3.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内能概念的理解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的认识。
2.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铝杯、热水槽、砂浆、铜板、蜡烛等。
教具:PPT、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课上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冬天会觉得冷吗?夏天又会觉得热吗?”2.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介绍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温度和物质性质来解释人们在冬天感到冷,夏天感到热的现象。
3.实验演示(20分钟)将一杯温水放在铝杯中,让学生用温度计分别测量铝杯内外的温度,并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然后用热水槽加热铝杯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铝杯内外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4.计算练习(20分钟)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中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导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5.小结归纳(10分钟)总结内能热传递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以及导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1.给出一个具体的导热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2.阅读相关课外资料,进一步探究内能热传递的应用实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感受内能热传递的现象,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但是,另外一种思维提问方法如观察图片提问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2.2 内能 热传递 课件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内
物体中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能
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内 能Biblioteka 热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放到取暖器旁边
分析上述过程中物体的内能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热汤的内能转移到金 属汤勺上
食品的内能转移给 冰箱
取暖器的内能转移给 物体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有什么共同特点?
高温物体
能量
低温物体
内能减少
热量
内能增加
热量用Q表示,单位焦(J)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叫做热量。 热传递的本质:能量的转移
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_____,→分子运动得_____ →分子动能____ →物体的内能______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影响内能的因素
结合实验:总结 影响内能的因素
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
金属汤勺 放在热汤
食品 放入 冰箱
传
递
本质:能量的转移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热传递:
热传递的条件是: 存在温度差 热传递的方向是: 从高温转移到低温 热传递的终止标志是: 温度相同 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是: 能量
热量是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因此我们只能说物体 吸收或放出热量,而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热量。
W第W十W二 章 机 械 能 和 内 能
内能 热传递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案教案标题:内能热传递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2. 掌握内能和热传递的基本原理;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和热传递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和特点;2. 热传递的方式和机制;3. 热传递的计算方法;4. 热传递与能量守恒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实例:通过展示一个热水袋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的思考。
知识讲解:2. 讲解内能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内能的定义和内能与物体微观粒子运动的关系。
3. 讲解热传递的方式和机制: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及其机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方式下的热传递过程。
示例分析:4. 分析示例: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热传递的方式和机制,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实验操作:5. 进行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的热传递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和总结:6. 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体的热传递能力,并总结热传递与能量守恒的关系。
巩固练习:7. 练习题:布置一些与内能和热传递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8.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9. 拓展延伸:鼓励对物体的热传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
教学资源:1. 热水袋实例展示;2. 实验材料和仪器;3.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4. 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2021版江苏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12章 第3节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2)热传递。
2.热力学第一定律(1)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
(2)表达式:ΔU=Q+W。
(3)正、负号法则: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条件性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某一种形式的能是否守恒是有条件的。
3.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1)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或表述为“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3.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是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外界压缩气体做功20 J,气体的内能可能不变。
(√)(2)给自行车打气时,发现打气筒的温度升高,这是因为打气筒从外界吸热。
(×)(3)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
(√)(4)热机中,燃气的内能可以全部变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5)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能量正在消失。
(×)(6)利用河水的能量使船逆水航行的设想,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 2.(人教版选修3-3P61T2)(多选)下列现象中能够发生的是()A.一杯热茶在打开杯盖后,茶会自动变得更热B.蒸汽机把蒸汽的内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C.桶中混浊的泥水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泥沙下沉,上面的水变清,泥、水自动分离D.电冰箱通电后把箱内低温物体的热量传到箱外高温物体CD[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一切自发进行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A错误;热机的工作效率不可能达到100%,B错误;泥沙下沉,系统的重力势能减少,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C正确;冰箱通过压缩机的工作,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该过程消耗了电能,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D正确。
12.2 内能 热传递
12.2 内能热传递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的概念教学难点:内能概念的理解及改变内能的方法教学形式:实验、探究、学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学习新知(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机械能?2、真正的汽车开动时,他的动能从何而来?(二)新课教学:一、内能:学生讨论: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一个分子的质量太小,动能几乎可以忽略,但物质中所含的分子数目非常多,所有分子具有的动能加起来就不可以忽略了。
如同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一样,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因此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提问:你认为内能和机械能是一回事吗?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金属球,机械能大小为零,其内能大小是否也为零?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实验:在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观察到扩散的速度不同,温度高、扩散快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更剧烈。
结论: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学生讨论:“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一定越大”,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举例说明:一座冰山的内能比一滴开水的内能大,因为一座冰山的分子数目多。
三、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学生讨论:如何使一根铜丝的内能增大?实验:将铜丝一端放入热水中,触摸另一端,体会热传递过程。
学生思考:热传递需要什么条件?归纳: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必须有温度差,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转移的过程。
学生讨论:举出生活中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些应用。
二、拓展提高例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得越快,内能越大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C.物体运动得越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D.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例2: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B.0℃的冰没有内能C.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D. 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三、课堂小结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12.2内能热传递 课件
递
放在热水中烫
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 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热传递
(1)发生条件: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存在温度差 (2).传递方向: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处。
(3).终止标志: 温度相同 (4)热传递的实质是: 能量的转移
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 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 量。
炽烈的恒星具有巨大的内能
温度很低的冰山也具有内能
内能的特点: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影
★物体温度
响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
能
大
小
的
因
★物体质量
素
同种物质,相同温度,质量越大, 内能越大。
取一根粗铁丝,我们有什么办法使粗铁丝的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用火加热铁丝
放在太阳下晒
热 传
12.2 内能
知识回顾:
一切物质都是由( 分子 )( 原子 )组成的。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 扩散)。
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 一切 )物质的分子都在不
停地做( 无规则运动 )。
分子之间既存在( 斥力 ),也存在( 引力 )
一、内能
观察对比:
运动着的足球具有动能
பைடு நூலகம்
运动的分子呢?
铁丝: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热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4、下列事例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B )
A、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坠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 B、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到暖和 C、冬天手冷时,两手相搓就暖和了 D、用锯子锯木头,锯条发热
6、物体的内能是指( D )
A、物体作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B、物体中个别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 C、物体内分子定向移动所具有的能 D、物体内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具有的能的总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二章《12.2内能热传递》
教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2 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
本节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热传递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
4.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描述内能的改变方式。
2. 掌握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能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热传递的微观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金属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用热水取暖、夏天用冷水降温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原理探究:通过实验演示和微观解释,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分析热传递过程等。
6. 知识拓展: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内能热传递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案教案标题:内能热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内能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热传递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器材:热传导实验装置、热辐射实验装置等。
3. 相关教学资源:教科书、参考书籍、视频等。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材料的传导性能,引发学生对内能热传递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物理课学习的内容,如热量、温度等概念。
探究:1. 介绍内能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通过实例和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示每种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2. 进行热传导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传导性能,并记录实验数据。
3. 进行对流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液体的对流现象,并讨论产生对流的原因。
4. 进行热辐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辐射现象,并了解辐射的特点。
总结:1. 总结内能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强调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热传递对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与内能热传递相关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内能热传递的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
评价:1. 设计小组或个人任务,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内能热传递相关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价他们对内能热传递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将内能热传递与其他物理概念联系起来,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2. 深入探究内能热传递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安全,并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实验技能。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初中内能 热传递教案
初中内能热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 让学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三种方式3.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4.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 previous knowledge关于动能、势能的概念,进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 讲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3.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及三种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介绍传导、对流、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通过演示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5.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热传递的效果,进一步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热量、温度三者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实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二、内能热传递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二、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教材内容具体包括: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热传递的定义: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4.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5. 内能与热传递的关系: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6. 热效率的概念:热机有效利用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特点,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3. 理解内能与热传递的关系,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方式和热效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内能与热传递的关系,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暖气片是如何传递热量的。
2. 概念讲解:(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3. 原理分析:(1)内能的影响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
(2)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4. 例题讲解:例题1:一个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内能增加了多少?解:ΔU = cmΔt = 4.2×10^3 J/(kg·℃) × 1kg × (100℃ 20℃) = 3.36×10^5 J例题2:一个热效率为80%的热机,消耗了1000J的热量,所做的功是多少?解:W = 热效率× 热量= 0.8 × 1000J = 800J5. 随堂练习:(1)计算一个质量为0.5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60℃所增加的内能。
内能热传递物理教学设计-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内能热传递物理教学设计-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2. 掌握热传递的方式和与内能改变的关系;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示意图;2.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实例和案例;3. 实验器材:热容量相同的两个物体,温度计。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概念(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简要解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热传递和内能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介绍热传递的方式(15分钟)1. 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引入示意图,解释每种方式的特点和示例。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环境下的热传递方式,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步骤三: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和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解释传导和对流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
2. 引导学生理解辐射过程中热传递的特点,解释辐射与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实验观察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热容量相同的物体的温度,然后将一个物体放入冷水中,另一个物体放于室温环境中,观察两个物体温度的变化。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步骤五:进行综合应用(15分钟)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冬天里,我们要怎样保持室内温暖?2. 学生讨论并给出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概念和关系。
2. 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继续进行相关实验或案例的讨论,深化学生对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理解。
初中物理内能热传递说课稿
初中物理内能热传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内能与热传递。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详细阐述教学内容的安排,最后分享我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内能的定义,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2. 难点: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解和热传递公式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1. 内能的概念引入-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热水瓶的保温效果,引出内能的概念。
- 介绍内能的定义:一个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总能量。
- 讨论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热传递的现象。
- 讲解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温度差。
- 强调热传递的方向性: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3.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导热:通过实验展示金属棒的热传导现象,解释导热的原理。
- 对流:通过水的加热实验,观察和解释对流的形成和特点。
- 辐射:介绍太阳辐射地球的例子,解释辐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4. 热传递公式的应用- 介绍热传递公式Q = mcΔT,讲解各个变量的含义。
- 通过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2. 实验教学: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问题解决。
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2. 实验报告: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对实验原理和过程的理解。
3. 作业和小测:定期布置作业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1.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内能、热传递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现象。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热现象呢?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又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理知识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回顾已学的温度、热量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引导。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内能、热传递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
4.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教学设计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内能和热传递的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探究欲望。在本章节学习内能和热传递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的能量转化现象。然而,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环节六:总结与拓展
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பைடு நூலக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内能热传递优质课教学设计
内能热传递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内能热传递是热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和应用热力学定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内能热传递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能热传递的相关知识,本课程将设计一节优质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内能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内能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理解内能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解决内能热传递相关问题;- 能够应用内能热传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能够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内能热传递实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内能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内能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内能热传递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理解内能热传递的抽象概念;- 掌握内能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运用内能热传递的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定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4. 归纳演绎法:通过案例分析和概念归纳,加深学生对内能热传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本次课程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引入、知识讲解与实践活动。
1. 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能热传递现象,如冰块融化、风扇制冷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
2. 知识讲解(40分钟)a) 内能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解释内能的概念和特性;- 介绍内能与温度、物质的相关性;- 讲解内能的传递途径和规律。
b) 内能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讲解热传递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公式;-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内能热传递的计算。
c) 内能热传递的应用:-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内能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内能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内能热传递
【基础训练】
1.给汽车加油时,会闻到汽油味,这是_______现象。
烈日下,操场上单杠的温度升高,是通过_______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2.向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隔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盛有_______水的杯子里的水变红快,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
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3.桂林出产的柿饼是有名的地方特产,如图所示是将柿子晾晒成柿饼的场景。
晾晒过程可以通过_______的方式使柿子内能_______,温度升高,加快水分的蒸发。
4.当物体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_______时,就会发生热传递。
热传递时,_______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_______相同。
5.关于热传递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B.质量比较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比较多
C.热量总是从含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含热量少的物体
D.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6.90℃水全部变成125℃的水蒸气时( )
A.这些水蒸气的内能比水的小
B.液态水分子间距比气态水分子的大
C.水蒸气只能通过热传递途径变为水
D.水分子在125℃时比90℃时热运动更剧烈
7.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雹在下落过程中表面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
B.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周围出现“白气”是升华现象
C.水蒸气液化咸水,分子间距离增大
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8.下列事件中,物体内能减少的是( )
A.金属汤勺放进热汤中后变得烫手
B.放入电冰箱的食物温度降低
C.春天,室内的气温逐渐升高
D.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表面升温
9.两个物体紧靠在一起,若没有发生热传递,那么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 ) A.热量B.温度C.内能D.质量
10.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具有内能,冰块没有内能
B.水蒸气具有的内能一定比水具有的内能大
C.同一杯水的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越大
D.一杯水放在高处一定比放在低处具有的内能大
【提优拔尖】
11.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模型法”等。
下面两个例子都运用了上述中的_______,说明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
12.厨房里涉及很多物理知识:打开醋瓶,闻到醋香,这是_______现象;从热水瓶中倒出一大杯热水,立即将瓶塞盖紧,瓶塞会跳起来,这是因为倒出热水后,进入热水瓶的冷空气与热水发生_______,受热膨胀对外做功,把瓶塞顶出瓶口。
13.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烧杯盛有水.甲杯中水的质量为200 g、温度为30℃,乙杯中水的质量为300 g、温度为30℃,丙杯中水的质量为300 g、温度为60℃,则_____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14.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们的动能越大
B.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只要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确定的熔点C.医生给病人手术时常用氯乙烷作麻醉剂,是利用了液体蒸发致冷
D.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到水面后破裂,发生液化现象
1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16.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可从0℃的水中吸热
B.100℃水的内能比0℃水的内能大
C.水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物体的内能不会为零
17.甲、乙两个铁块的质量和温度相同,甲铁块静止在地面上,乙铁块静止在10 m高处,则( )
A.机械能一样大B.甲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D.乙的内能大
18.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没有内能
B.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C.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多
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19.如图是某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一定是晶体
B.T2一定是物质的沸点
C.0~t1时间内物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D.t1~t2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20.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
得快。
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
下
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参考答案
1.扩散热传递
2.热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温度增加减小
3.热传递增大
4.温度差热量温度
5—10 DDABBC
11.类比法
12.扩散热传递
13.丙
14—20 DCDCB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