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教师(印)
2017春四下美术教案(10-16课)
第十课落日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现象,观察比较分析落日前、落日时、落日后三个时段的特点,认识日落过程中天空的色彩变化。
2、把观察到落日的景色用水粉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写生能力。
3、在创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落日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懂得不同的观察时间和地点,落日的色彩都会有不同。
根据自己的感受能观察出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落日时天空以及周围景物的色彩变化规律。
难点:经过观察、分析后,能在主观感受的同时尊重落日的色彩变化,大胆地表现落日美景。
教具准备:了解并收集、整理有关落日的知识和图片。
学具准备:事先观察落日,拍摄落日,收集有关落日的知识和图片以及准备好水粉画工具和颜料。
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讲故事:“夸父逐日”的传说。
教师:夸父能追到太阳吗?为什么他追不到太阳?2、欣赏落日,丰富体验。
(1)启发学生回忆原先积累的落日印象。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闭上眼),落日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情景?再请个别学生说说——得出落日给人的一般印象。
(2)组织学生交流落日的图片资料。
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欣赏交流摄影作品和图片资料,再选个别学生上台展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落日的丰富与美丽。
(板书)(3)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教师的落日图片。
3、选定内容,创作表现。
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或是书本上的图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进行写生。
教师:巡视指导,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秀的表现及时向其他学生展示说明。
4、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5、课堂小结。
小结本堂课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对日落过程有所了解,作业确不理想,画的画难区别。
第十一课夜色教学目标1、了解绚烂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掌握冷色调的相关色彩知识。
2、感受夜色所带来的美妙,用生动的色彩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
3、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夜色所带来的美好与绚烂,能运用深色和浅色、冷色和暖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夜色的美感。
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景物描写教学目标: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3.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比较:很明显,前者是景物叙述,后者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的状态介绍,后者则从形象、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二、讲授新课:描写景物,关键是要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特征?靠的是日常生活练就的观察能力,学习描写景物,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具体情境,细心观察,如此才“眼处心生句自神”(元好问语)。
细心观察的第一步是确立好观察点。
在一个固定的观点上,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就像一个摄影师,把头一会儿推远,一会儿拉近,一会儿俯拍,一会儿仰拍,这样观察景物才全面。
如《答中书书》一文中,作者写景时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除了在固定的观察点上观察,还可变换观察点,即所谓“移步换景”“选点描绘”。
(一)什么是描写。
所谓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从描写的对象看,描写分成二种,分别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示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如何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①要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
写景让记叙文更精彩(教师版)
写景让记叙文更精彩一、学习目标:1、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2、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交待故事背景。
2、渲染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性格、品质等。
4、推动情节发展。
5、为下文做铺垫。
三、揣摩下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难忘的那个雨天星期五放学时,路上行人少得可怜。
秋雨像是被筛过似的,下个不停,灰蒙蒙的天空中,一朵朵乌云随风飘来又飘去,路边的小树也被吹打得摇摆不定。
我哆嗦着,透过蒙蒙的薄雾和细细的雨帘看着人家闪烁的灯光,不觉更加归心似箭。
我和几个同学踏着绵绵的秋雨在这冷清的街上走着。
天渐渐黑了,这雨在秋风中仍不住地往我们的衣领中浸入,一阵冷颤,我们无奈地躲在邮局门口。
“咦,三轮车,有三轮车了!”我们欢呼着,不顾冰冷的秋雨冲上去,拦下车。
“车子被人包了。
”司机将脸靠在窗户口,定睛瞧了瞧我们,漠然地说。
然后,只听“嗖”的一声,水花溅了我们一身,车子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什么态度……”“势利眼……”同学们边抱怨边擦着身上的污水。
在这秋雨中,我们更加的无助。
“那边的几位同学,你们上车吗?”我们回头一瞧,一辆三轮车就停在不远处,隔着雨帘,我们可以看见司机那棱角分明的轮廓。
坐上车,我们盘弄着湿淋淋的头发,虽然衣服已经潮湿了,但几个人挤在一个不大的空间,还是很暖心的。
“刚才那个司机太可恶了,我的衣服还是新的呢!”不知谁的一句话引来了我们的一片愤愤不平之声。
我瞟了司机一眼,只看见他的头发曲成一团,像是新潮的卷发。
我转过头,没再多看他一眼,我怕看过之后会有更多的怨气。
“你们是在说刚才那个司机啊,我不认识他,可是我刚才看见他的服务态度真得不好。
”他面对着苍茫的秋雨,叹了一口气,“其实,我也想回家的,可是看见你们在雨中,我不能不负起一个司机的责任。
”车中沉默了一会儿,大家眼睛里都流露出了感激的目光。
可我却不屑:“可笑,赚钱还把自己抬得多高尚。
”我心想到。
我向窗外望去,暮色已笼罩了田野,已看不见秋雨了,只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
写景作文教案中职
写景作文教案中职教案标题:写景作文教案(中职)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写景作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自然景物。
2. 掌握写景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和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景物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讲解写景作文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简要解释写景作文的概念,即通过文字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物。
2. 引导学生思考,写景作文应该包括哪些要素,例如景物的外貌、声音、气味等。
观察和描述自然景物(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自然景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自然景物的图片。
2. 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仔细观察景物的细节,并尝试用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描述景物的外貌、声音等方面。
3.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写作技巧和结构(15分钟):1. 教师介绍写景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段落和结尾。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组织自己的观察和描述,例如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布局等方式。
3. 教师示范写一篇简短的写景作文,突出使用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以及适当的过渡词语。
写作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之前观察和描述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的作文。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景物进行描写,例如花园、公园、湖泊等。
3.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之前学到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分享和反馈(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
2. 教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作业:1. 学生完成自己的写景作文,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可以继续观察和描述自然景物,积累更多的素材。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景物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景物描写时,有些过于生硬,不够自然。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堂上多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和仿写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虽然能够积极参与,但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同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顺序描写、角度描写、手法描写;
-顺序描写:引导学生学会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进行景物描写,如《荷塘月色》中按时间顺序描绘荷塘美景;
-角度描写:教授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如高低、远近、内外等,如《黄山印象》从不同视角描绘黄山奇观;
-手法描写:教授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景物描写的表现力,如《荷塘月色》中使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月色与荷花。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景物描写是通过文字来表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如何运用顺序、角度、手法来描绘荷塘夜景,展现了他高超的描写技巧。
三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单元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道、亮晶晶”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描写的美丽秋景,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 根据教材内容,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中,描写水泥道上的落叶的部分是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
例如文中“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这里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落叶的形状像“金色的小巴掌”,并且写出了落叶不规则排列的状态,这种细致的描写是需要学生理解和体会的,这也是感受秋天之美的关键所在。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熨帖”“凌乱”等,并能在阅读中体会其表达效果。
- 学习作者如何将对景物的观察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并能够模仿作者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秋天的情境,如展示秋天的图片、播放秋天的音乐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秋天的氛围,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感悟法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课文的语言美。
3. 合作探究法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文中描写的景物,如水泥道、落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秋天的音乐,同时展示秋天的图片(如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飘落的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秋天的印象。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人教部编版)第3讲:写景文章阅读+景物描写方法(教师版)
【例题精讲】
例 1.文段选读(一)(28 分)
春天的阳光特别的温暖,天地间的万物都苏醒过来了。天刚亮,树林里就传出了鸟儿的欢叫声。傍晚,
青蛙都从冬眠中走了出来,在田野里叫个不停。昆虫们都纷纷地行动起来了。
春来了,花园里的花开得更加(娇 矫)艳。山上山下的桃花,千树万枝就像火焰一般地怒放了。
小区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旁,也开出了野花,小野菊也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
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
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艰)冰崩溃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
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
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训、驯)
A、奔腾汹涌
B、不可抗拒
C、山崩地裂
5、第四自然段中,春水告诉大地一个什么消息呢?(3 分)
文段选读(一)
1、春来了(意思答对便可)
2、不正确的字:矫 秆 穿 毫
3、若隐若现 十全十美 无缘无故
白花花 金灿灿
黑乎乎
4、柔软 鲜花盛开 色彩鲜艳 南来北往或精神饱满 细姨 茂盛 青青 人山人海
5、花园 小草 树木 火车站
(1)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从第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请抄写在下面(写三至四个)。(3
分)
(2)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3 分) “挤”和“扯”这两个词表现了什么?这个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024年北京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三潭印月》教案
(3)假设自己是一名曾经到过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用自己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的经典);
(4)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初到杭州为官,来到西湖,看到了什么,有了怎样的想法,西湖疏浚以后,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5)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介绍自己设计的三塔河这样设计的好处,最好自己画一张石塔的示意图或制作一个简单的石塔模型)。
6、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三、细读课文
1、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第二自然段:苏东坡多蓄水深挖湖)
三潭印月什么样?(第四自然段:中秋节的晚上,天上的月亮照在湖面,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火,再蒙上透明的白纸,灯光映在湖水里,就象一个个圆圆的月亮。此时,月亮、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夜景十分迷人。)
二、说教法和学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西湖的景
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三潭印月风光的美。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2024年北京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三潭印月》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三潭印月》教案 1
教学目标:认读4个字,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朗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重点: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教学难点:知道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什么样,感受三潭印月的美丽
景物简笔画初中教案大全
景物简笔画初中教案大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景物简笔画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景物简笔画的构图和线条运用。
2. 景物简笔画的表现技巧和色彩搭配。
教学难点:1. 景物简笔画中细节的表现。
2. 学生对景物特征的把握和创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和示范作品。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景物简笔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观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景物的感受和印象。
二、基本技巧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景物简笔画的构图原则,如主次分明、层次感等。
2.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线条表现景物的轮廓和细节。
3. 教师讲解景物简笔画的表现技巧,如夸张、简化等。
4. 教师示范如何搭配色彩,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三、实践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进行简笔画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强调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物简笔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景物简笔画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3. 教师提出拓展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自然景物,进行景物简笔画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简笔画创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要恰到好处,既要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要避免过度干预学生的创作。
此外,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注重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春天景物鉴赏艺术休闲教案
春天景物鉴赏艺术休闲教案一、活动准备示范画、勾线笔、水粉纸、油画棒,各色水粉,抹布、脸盆、水。
二、活动目标1、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并能大胆地印画。
2、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过程1、欣赏法出示示范画,引导幼儿欣赏:(1)教师: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图画,请小朋友来看一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觉得怎么样啊?(幼儿讨论)然后说出你看了图画以后的感觉。
幼儿:这幅图画很美。
幼儿:这幅图画我看了觉得很漂亮。
(2)教师:小朋友再看一看图画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画的是春天。
幼儿:小草发芽了。
幼儿:小花开了。
幼儿:小树发芽了。
(3)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你们再来看一看这幅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幼儿:是用小手印出来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对了,像这种用手印出来的画就叫手指印画。
2、讨论法请幼儿说出手指印画。
(1)教师:现在,请你们想—想,你们用小手能印哪些图案?幼儿:我可以印小鸟。
幼儿:我可以印出小鱼。
幼儿:我还能印出小脚丫。
(2)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再和好朋友说一说春天的哪些景物能用小手印出来。
孩子们说出了小花、小鸡、太阳、白云、小兔、小草、大白鹅、大树。
3、操作法幼儿分组印画,教师指导。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用小手沾取喜欢的水粉颜料印画,印出美丽的春天吧。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并提醒幼儿注意画面整洁,及时擦干净手,不要弄脏纸和衣服。
4、欣赏评价老师将幼儿作品—一粘贴到前面的黑板上,请幼儿欣赏评价,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达出所感受到的春天的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你觉得哪幅画最美?为什么?教师小结:每个小朋友都印得很好,印出了自己心中最美的春天。
四、活动结束春天还有很多的美丽景物,我们一起去教室外寻找春天吧!五、活动延伸(1)幼儿在印画基础上进行添画。
(2)幼儿用折、剪的方式描绘春天美景。
六、活动反思在本节活动中,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材料准备充足、全面,教学难度适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积极高涨。
小学美术教案用笔表现自然景物
小学美术教案用笔表现自然景物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和描绘自然景物能力;2. 锻炼学生运用不同绘画工具进行自然景物表现的技巧;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绘画工具,如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2. 提前准备一些自然景物的图片或带学生现场观察自然景物的机会;3. 准备白纸和画板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描绘自然景物的画作,引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兴趣和思考。
2. 学生对画作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幅画中的自然景物有哪些特点?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自然景物的概念,例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
2. 教师示范运用铅笔进行自然景物的简单描绘,重点讲解如何表现自然景物的形状、纹理和色彩。
3. 鼓励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并提供一些图片或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中观察。
三、实践练习(30分钟)1. 学生使用铅笔,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实地观察的自然景物,进行简单的素描练习。
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出改进建议。
3. 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绘画材料和工具,如彩色铅笔和水彩,进行更丰富的自然景物表现。
四、展示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选择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分享他们对自然景物的体验和感受。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和感知自然景物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表达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户外写生活动,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
2. 鼓励学生在家中实践绘画,记录并传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感知和描绘自然景物的方式,帮助学生锻炼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实践练习环节,学生得以选择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激发了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并通过尝试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效果,丰富了自然景物的表现。
350字作文大全高中(精选10篇)
350字作文大全高中(精选10篇)350字作文大全高中篇1“放牛班的春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代课教师马修。
这部影片讲的是一群被人们认定为“无药可救”的孩子在代课教师马修的教导下,学会了互相帮忙,尊重师长并组建了合唱队的故事。
马修教师与其它教师和院长不一样。
他不会对学生失去信心,他在学生犯错时,不会去体罚他们,他会静下心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既是可怜的。
因为没有什么人爱他们,他们还这么小,就被许多教师放弃了培养;可是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以为好教师——马修教师。
马修没有放弃他们,他永远对他们抱有信心和耐心,马修教师发掘了孩子们歌唱的潜力,还组建了歌唱队,虽然有重重的困难,可是马修教师从没想过放弃,也正是这份执着,才会成就皮矣尔。
马修教师对孩子们充满了期望,这份期望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明灯,让他们对自我有信心,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想未来当那些孩子们长大以后,他们必须会十分感激马修教师,是马修教师帮忙他们成就了他们的明天!350字作文大全高中篇2在成长的时光时在,有很多美好而有趣的记忆,它们像沙滩上五彩的贝壳、像夜空中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像枝头沉甸甸的果实,它们把我的寒假生活装扮的多姿多彩。
这个寒假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捉鬼记”。
那天,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乡下的老家里,晚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在外面玩耍时难免有些害怕,这时一个小伙伴急匆匆地跑过来说:“我在村口看到了一个可怕的鬼娃,他穿着白色衣服,一眨眼就不见了”。
顿时,空气都变得紧张起来,一种恐怖的氛围弥漫开来。
“啊”,我的一声尖叫声,打破了这个可怕的气氛,我迅速跑进屋里,躲进炉子旁瑟瑟发抖,紧接着其他人也跟着我跑了进来。
在好奇心的驱赶下,我们决定壮着胆去一探究竟,经过一连串的尖叫、探索、尖叫、探索,我们终于弄清了这个所谓的“鬼娃”到底是什么。
原来,那只是一只白色的小猫在村口一闪而过,正好在黑夜里被这个过分恐惧的小伙伴看到了。
初一上册语文《春》
初一上册语文《春》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春》是初一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
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这篇课文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春》以其优美清新的语言、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生动细致的描写,为学生打开了初中语文学习的一扇新大门,让学生初步领略散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写景抒情类散文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春》这篇课文围绕“春”这一主题,从盼春、绘春、颂春三个方面展开描写。
盼春部分,作者以“盼望着,盼望着”这样反复的语句,表达出对春天急切的盼望之情。
绘春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作者分别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春天的画卷。
每一幅图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特点,如春草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
春花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通过色彩的描写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春花盛开的热闹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春风图里“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的轻柔温暖。
春雨图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形象地描绘出春雨细密轻柔的特点。
迎春图则展现了人们在春天里积极活动的场景,体现出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颂春部分,作者用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热情地赞颂了春天的新、美、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 理解并掌握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景物描写”教学
“景物描写”教学“景物描写”教学「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写景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和多种修辞方法写景。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秋景和家乡秋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体会古人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学习和积累古诗写景的名句)1、多媒体出示下列几句古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以上几句古诗各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2、导入:在作家眼里,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3、出示课题:如何进行景物描写二、学生互动(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激活课堂,提高赏析能力)1、多媒体出示下列语段描写,要求学生从修辞、语言方面进行品评。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
秋天的校园别有一番风彩。
绿化带的树依旧那么翠绿迷人,它们随风摇动,好象在向你招手,欢迎你的到来。
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招来了蝴蝶在那儿翩翩起舞。
跑道上的一些树开始飘飘落叶2、检查几天前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秋景,并将其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共同协商,将其修改到最好。
3、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
4、交叉评价:他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描写的?用词恰当吗?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习描写方法)1、学生朗读品味《春》中描写春风春雨的段落讨论: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①调动多种感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
②动用多种修辞手法。
2、什么是描写?(多媒体出示)它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树叶》中班教案_1
《树叶》中班教案《树叶》中班教案1活动目标:1、迁移手掌印画的经验,进行树叶印画。
2、通过树叶飘落到__地方,变成__颜色,拓展想象,进一步认识颜色。
3、在活动中,感受拓印画的特殊效果美,体验印画的乐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幼儿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叶子若干、粗头毛笔、16开的白纸、红色和黄色兰色的颜料等。
活动过程:一、展示树叶,引出主题——小朋友,看看我手里拿着什么呀?(树叶)秋天到了,树叶玩起了变颜色的魔术。
有的变红了,有的变黄了,还会变什么颜色呢?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变的。
二、运用语言和示范的方式,了解树叶拓印画,拓展幼儿的想象,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树叶飘到大海里,变成了蓝色。
(教师边说边用毛笔将树叶的反面刷上蓝色,然后将树叶放在纸上用手压印)——教师:瞧!变出了一片蓝色的树叶了。
(在纸上的空地方可反复多次压印)——教师:哟!树叶又飘到太阳的身边,它被太阳染成了红色。
(以同样的方法示范拓印方法)——教师:讲解操作要点(1)提醒幼儿中途可再次用毛笔刷上颜料后再印;(2)换色时可以换一片树叶再进行印画;(3)不要将颜料弄得其他小朋友身上。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用笔在叶面背面均匀的刷上颜色,笔用完后要放回相应盘中;——压印时,要将叶子放好后,一只手放在叶子上轻轻地往下压;——提醒幼儿换颜色时,一定要取干净的叶子。
四、展示幼儿作品,进行活动评价——(展示作品,幼儿观察与交流)师:说说自己把树叶变成什么颜色了?(师简单讲评)——师:看着彩色的树叶,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片片飞来像蝴蝶》。
教学反思本节课源于幼儿生活,小朋友兴趣浓厚。
所有的幼儿都自己动手创作树叶印画作品。
在活动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和颜色,认真涂色,细心贴印,画面整洁,叶印清晰完整。
给予了儿童足够的空间和环境让他们涂涂画画,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棉签点大树教案的反思
棉签点大树教案的反思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大树》含反思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用手掌印画反应树的特征。
2、培养幼儿对色彩和印画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1、棕色、绿色、黄色颜料2、白纸活动过程:1、出示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树的特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漂亮的画,你们看这画上画的是什么呀(树)!那你们再看看这颗树上都有什么颜色?树干是什么颜色的?(棕色)树叶呢?它是什么颜色?(绿色)还看见了什么颜色?(黄色)那么你们来猜猜这颗大树是怎么画的?(手)这颗大树呀是老师用自己的大手画的,你们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用自己的大手画大树的呀?(想)2、示范印画的方法,同时通过儿歌导入印树的过程我的(大手)小手真能干,画颗大树给你看;手掌立起轻轻沾,切切切;手掌打开轻轻沾,拍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我的大树真漂亮。
3、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操作,通过儿歌再次巩固印树的过程师问:(1)大家觉得这个小朋友画的好不好,漂亮不漂亮?她的小手能干不能干?(其实啊不光是她的小手能干,我们所有小朋友和家长的手都很能干,对吗?)(2)师:老师已经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纸和颜料,幼儿完成印画,教师巡回指导4、展示作品,活动结束活动反思:在活动中每组提供的颜料太多,因为活动的重点并不是感受色彩的变化,因此,可以每组提供一种颜料,小组之间可以不一样。
个别幼儿作画时的大树方向不一样,我利用讲评的时候进行了教育。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大树》含反思篇2设计意图这是一幅小班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图片——蓝色的天空,伸展着枝条的大树。
再仔细看,景物中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原来,大树上没有叶子,光秃秃的,显得有些冷清。
现在是冬天,我们北方的孩子就置身于这样一个场景,熟悉的生活经验加上画家用色彩营造的氛围,很容易唤起幼儿的情感以及想要动手做一做的创作愿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即景 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表格式)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即景教学设计(共2个课时,表格式)课题习作:______即景主备教师【课前解析】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____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即景”的意思是眼前的、当下的景物,这就要求所写的景物是较短时间内所见,并且要有一定变化。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了习作内容。
首先列举了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化,打开习作思路。
其次提出习作任务,在四年级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的要求。
教材从身边景物入手,以雨中、日落、田野和窗外为例,既提示学生如何根据观察对象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习作要求: 一要按顺序写景物;二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并以“窗外即景”“日落即景”为例,对习作要求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重温描写景物的基本顺序,迁移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动态描写,落实本次习作的要求,突破习作重点和难点。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修改的要求和建议。
习作完成后,要通过“读一读”的方式,检查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教材有一幅插图,插图上远处有山,近处有树,还有展翅高飞的鸟儿喷薄而出的朝阳……画面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态,有静态,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重点】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课前观察。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习作指导)【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引出习作内容1.交流分享,完成命题。
(1)(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本单元,我们领略了古诗中描写的景色,感受了春夏秋冬特定时间的景致,看到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情境,还欣赏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丰高语文组曹谱2012-11-07一、学习目标:1、熟悉有关诗词景物形象知识。
2、掌握有关诗词景物形象的题型。
3、掌握关诗景物形象解题步骤。
4、通过练习强化有关诗词景物形象规范答题意识,提升赏析诗词景物物形象的能力。
二、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1、这首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由那些景物构成?2、这首诗某某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3、某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好处?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5、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诗歌做赏析。
7、诗中描写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三、规范的答题步骤:1.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3.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悟情)【真题例析】(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题步骤】(1)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2)凄凉败落的景物,(3)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鉴赏】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课堂演练】(2011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题步骤】(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2)景色怡人优美(3)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鉴赏】琅琊溪在琅琊山中。
这首诗写于作者担任滁州太守期间。
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
接下来点明诗中的主人公(亦可理解为作者自己)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
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
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卞之琳的《断章》。
再说这首诗,诗人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心生疑问: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这也是好游玩的人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
而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我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我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
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题步骤】(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2)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鉴赏】“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
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课后练习】(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题步骤】(1)“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鉴赏】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
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
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
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
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
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
“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
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四、知识积累1.明确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注释。
(2)掌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定含义。
“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3)理解意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及情感色调。
(4)根据意象修饰语的情感色色调,确定诗中画面的意境特点,进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注:色彩、色调是鲜活明丽、恬静和昂扬向上的,画面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高昂乐观,恬淡闲适;反之,色彩色调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画面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则是低沉、伤感、愁苦的。
3.景与情的关系(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
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