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最新教案-高三物理(第3周) 精品
高三物理教案(集合15篇)
高三物理教案(集合15篇)高三物理教案(集合15篇)高三物理教案1 一、动量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一样;动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那么、三角形法那么.是状态量;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指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动量,计算物体此时的动量应取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是相对量;物体的动量亦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常情况下,指相对地面的动量。
单位是kg2、动量和动能的区别和联络①动量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平方成正比。
即动量一样而质量不同的物体,其动能不同;动能一样而质量不同的物体其动量不同。
②动量是矢量,而动能是标量。
因此,物体的动量变化时,其动能不一定变化;而物体的动能变化时,其动量一定变化。
③因动量是矢量,故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也是矢量,即物体受到外力的冲量;动能是标量,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亦是标量,即外力对物体做功。
④动量和动能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运动物体的特性,且二者大小间存在关系式:P2=2mEk3、动量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动量的变化是指物体末态的动量减去初态的动量,是矢量,对应于某一过程(或某一段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其计算方法:(1)P=Pt一P0,主要计算P0、Pt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2)利用动量定理 P=Ft,通常用来解决P0、Pt;不在一条直线上或F为恒力的情况。
二、冲量1、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是矢量,假设在力的作用时间内,力的方向不变,那么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冲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那么与三角形法那么.冲量不仅由力的决定,还由力的作用时间决定。
而力和时间都跟参照物的选择无关,所以力的冲量也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
单位是N2、冲量的计算方法(1)I=Ft.采用定义式直接计算、主要解决恒力的冲量计算问题。
(2)利用动量定理 Ft=P.主要解决变力的冲量计算问题,但要注意上式中F为合外力(或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三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三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波动性理论
2. 能够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3. 能够应用光的波动性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光的波动性理论
2.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教学难点:
1. 光的波动性理论的深入理解
2.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三》
2. 实验仪器:干涉仪、衍射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波动性理论。
二、讲解
1. 光的波动性理论:介绍光的波动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光的波长、频率等。
2.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讲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的产生原理和表现形式。
三、实验操作
1. 使用干涉仪进行干涉实验,观察干涉条纹的产生。
2. 使用衍射仪进行衍射实验,观察衍射图样的产生。
四、讨论
与学生讨论光的波动性理论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波动性对于光学仪器的设计和应用的重要性。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波动性理论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解答习题、实验报告等,巩固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理论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观察和分析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理论,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教法建议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主要设计: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7、举例: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探究活动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高三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5篇
高三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5篇高三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篇1)一、指导思想本届学生自进入高中学习以来,使用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教材。
该大纲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基本思想,这一基本思想也是高三教学中应该全面贯彻的教学思想。
高中的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学生的复习,我们定了《三维设计》一书,作为本学年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学期拟完成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的教学任务。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这届高三学生的特殊性,首先这届学生是高中扩招后的学生,因此从全县学生的整体来看,这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校或同一教学班,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比以往高三学习的差异大一些。
另外,本届高三学生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受省示范验收的影响,这必将使得他们进入高三时的学科能力基础和学习状态较以往高三学生要差一些。
基于以上的客观原因,本届高三的物理复习工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班学生具体情况,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是基本的师德要求,也是搞好高三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2、抓好三基,培养能力高三年级物理属理工科选修课,同时本届学生要参加3+X模式的高考,物理属于综合理科考试中的重要部分。
我一定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与高考考试大纲,研究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物理部分的试题难度和特点,使高三的复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在整个高三阶段,对所有学生都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是能力要求的基本体现。
有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高三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也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因此对于课堂例题与学生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多、求全、求难。
高中物理教案3一3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3一3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内能和熵的概念,掌握热容和热传导的相关知识,同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内能和熵的概念、热容和热传导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和熵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物理教科书、黑板、教学PPT、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内能和熵(15分钟)
1. 内能和熵的概念
2. 内能和熵的计算方法
3. 内能和熵的应用举例
三、讲解热容和热传导(20分钟)
1. 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热传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热容和热传导的区别和联系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一个与热容和热传导相关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和解题过程,引导他们互相讨论,澄清疑惑。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紧扣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学
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科三教案模板高中物理
科三教案模板高中物理课题: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理学中的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了解不同类型力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力的问题。
2. 能够合理运用力的概念解释各种现象。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力的作用和性质。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不同类型力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探究式教学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力的认识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讲解1. 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分析不同类型力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三、实验探究1. 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3. 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方案。
四、练习巩固1. 布置力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力的理解程度。
2. 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强化力的应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作业要求。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
高三集体备课物理教案5篇
高三集体备课物理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物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集体备课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集体备课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游乐场激流勇进的过程,提出问题:小车沿着轨道下滑的时候,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导入新课:用平均速度的知识来解决。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
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练习题一练习题二(4)小结作业①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②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高三集体备课物理教案2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高三物理教案集锦15篇
高三物理教案集锦15篇高三物理教案1核力与核能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提问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两者相差1036倍)提问2: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示: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
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
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03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
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高三物理教案精选15篇
高三物理教案精选15篇高三物理教案1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一)引入新课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新课1、光电效应实验演示1:(课件辅助讲述)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器张角增大到约为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概念: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实验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
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
概念:遏止电压,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
当K、A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Uc时,光电流恰为0。
Uc称遏止电压。
高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
高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三物理教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物理教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高三物理优质教案3篇
高三物理优质教案3篇高三物理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高三物理优质教案2《力的合成》是__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初中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作为基础;2.学生在标量与矢量方面已经有所了解;3.在《重力》那节课上学习了力的图示等。
高中物理选修三动量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三动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的动量概念及动量定理。
2.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3. 能够计算动量的大小和方向。
4. 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
2. 动量定理。
3. 动量守恒定律。
4. 动量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
2. 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结合实例分析。
2.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 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
1.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
- 引导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动量的计算方法。
2. 动量定理:
- 讲解动量定理的原理和公式。
- 带领学生理解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动量守恒定律:
- 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条件。
- 分析实例演示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4. 动量定理的应用:
-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 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定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学生掌握了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对动量定理的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动量理论的理解。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七篇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七篇高三物理复习教案七篇高三物理复习教案有哪些?物理学习观点:学习物理整体逻辑、和谐学习、理解物理学习分支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第一课时分子动理论【教学要求】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知道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与布朗运动关系。
3.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观解释。
【知识再现】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体积很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m.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是,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3.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kg4.分子间有空隙.5.阿伏加德罗常数: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这个数的测量值NA= 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温度越高,运动越.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和,合力叫分子力.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更。
知识点一微观量与宏观量关系的计算微观量与宏观量间的关系,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联系的桥梁。
解题时应抓住宏观量中的质量、体积、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分子数目等,微观量中的分子质量、分子大小(体积与直径),气体问题一般用正方体模型,固体、液体分子一般用球模型。
【应用1】( 07南京调研)铜的摩尔质量为,密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kg铜所含的原子数是B.1m3铜所含的原子数是C.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D.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是导示: 1kg铜的量为,原子数是,A错。
高三物理教案电磁感应(优秀4篇)
高三物理教案电磁感应(优秀4篇)物理电磁感应教案篇一[要点导学]1. 这一节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要学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和楞次定律是本章的两大重要内容,应该高度重视。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成正比。
若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电路是一个有n匝的线圈,且穿过每匝线圈的磁感量变化率都相同,则整个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E= 。
3. 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如果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垂直,那么导线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和三者都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E= 。
如果导线的运动方向与导线本身是垂直的,但与磁感线方向有一夹角,我们可以把速度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于磁感线的分量v1=vsin,另一个平行于磁感线的分量不切割磁感线,对感应电动势没有贡献。
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感应电动势为E=Blvsin。
4.应该知道:用公式E=n/t计算的感应电动势是平均电动势,只有在电动势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平均电动势才等于瞬时电动势。
用公式E=Blv计算电动势的时候,如果v是瞬时速度则电动势是瞬时值;如果v是平均速度则电动势是平均值。
5.公式E=n/t是计算感应电动势的普适公式,公式E=Blv则是前式的一个特例。
6.关于电动机的反电动势问题。
①电动机只有在转动时才会出现反电动势(线圈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②线圈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方向与电动机的电源电动势方向一定相反,所以称为反电动势;③有了反电动势电动机才可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它输出的机械能功率P=E反I;④电动机工作时两端电压为U=E反+Ir(r是电动机线圈的电阻),电动机的总功率为P=UI,发热功率为P热=I2r,正常情况下E反Ir,电动机启动时或者因负荷过大停止转动,则I=U/r,线圈中电流就会很大,可能烧毁电动机线圈。
[范例精析]例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以这样表述: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A、跟穿过这一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成正比B、跟穿过这一闭合电路的磁感应强度成正比C、跟穿过这一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D、跟穿过这一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成正比解析:E=/t,与t的比值就是磁通量的变化率。
高中物理3教案
高中物理3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速度、加速度概念;
2. 掌握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画出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教学内容:
1.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
2. 速度、加速度公式;
3. 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教学重点:
1. 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的作图方法。
教学难点:
1. 运动的描述中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2. 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的画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示例图像,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讲解内容:介绍速度、加速度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根据案例计算速度、加速度并画出相关图像;
4. 小结归纳:总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作图方法。
教学方法:
1. 示范引导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2. 互动讨论法: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解答。
教学资源: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独立解答速度、加速度计算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同时对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计算和作图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4年高三物理上册教案
2024年高三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三物理上册教材,涉及第三章第13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摩擦力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会计算摩擦力,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摩擦力的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弹簧秤、滑轮、小车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挂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分析力的分类,强调牛顿三定律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25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三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与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与操作(20分钟)演示摩擦力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2. 牛顿三定律3. 摩擦力的计算4. 典型例题及解答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2)解释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某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20N的拉力,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系数为0.2,求摩擦力。
答案:(1)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摩擦力为4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和摩擦力的计算。
科三教案高中物理
科三教案高中物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能够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3.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
通过实际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规律。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总结、得
出结论等。
3. 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并解释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5. 练习: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科学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假设。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水、纸巾、铅笔等。
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记录表。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等。
2. 实验结果分析: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规律,并解释科学原理。
教学反思:
1. 学生实践能力: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能否真正让学
生掌握这一技能需要进行反思。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优秀7篇)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优秀7篇)高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1、2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
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
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
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
高三物理教案【优秀6篇】
高三物理教案【优秀6篇】高三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3)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过程与方法:(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历史过程;(2)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事实以及实验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3)知道某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不同规律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教学难点: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一)引入新课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事实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认识光的本质和把握其特性呢?(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分别举出有关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事实)。
我们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能举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类似的事或物吗?(二)进行新课1、康普顿效应(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1923年康普顿在做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和散射物质都无关。
(3)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按经典电磁理论:如果入射X光是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变的!散射中出现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
康普顿散射曲线的特点:① 除原波长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② 新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波长的偏移为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有关,而与散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无关,= 0.0241=2.4110-3nm(实验值)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只有当入射波长与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观察不到康普顿散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第3周)第二章直线运动【知识内容及高考要求】1、(A)机械运动、质点。
2、(B)位移和路程。
3、(B)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S=Vt.S-t图、V-t图。
4、(B)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5、(B)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公式V1=V0+at、S=V0t+221at、V T2-V02=2as。
V-t图6、(B)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说明:不要求会用V-t图去讨论问题。
【内容概要及考查特点】本章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即物体的位移、速度等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本章的重要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是本章的基本公式。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是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研究复杂运动的重要方法。
从本章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看,可以说本章知识是学习力学乃至电磁学的基础。
近年来高考对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V-t图像对本章知识的单独考查主要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命题。
没有仅以本章知识单独命题的计算题,较多的是本章的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考试说明中虽然提出了“不要求会用V-t图去讨论问题”,但实际上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
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无论是从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还是从高考的角度看,都应对图像予以足够的重视。
【知识点析及素质训练】一、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知识点析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它包括平动和转动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用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但是,实际选取参考系时需要考虑到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
比如,研究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太阳是最理想的参考系。
3、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4、时刻和时间: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对应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来表示,对应于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5、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由质点的初始位置指向终了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例题析思】[例题1]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V0同轨道直线前进,甲在前,乙在后,两车上分别有a、b两人各用石子瞄准对方,以相对自身V0的速度同时水平打击对方。
若石子的竖直下落很小,则()A、a先被击中B、b先被击中C、a、b同时被击中D、石子可以击中b而不能击中a[析与解]:实际选参考系时,应考虑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若选取地面为参考系,则问题的研究将会较为复杂。
我们选取甲、乙两车的任何一辆为参考系,则两石子相对甲(或乙)车的速度大小相同,且击中对方的相对位移也相同,因而可以较方便地得出a 、b 两人同时被击中的结论,故C 正确。
[思考1]参照2-1所示时间坐标轴,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的说法是正确的是( ) A 、t 2表示时刻,称为第2秒末或第3秒初,也可称为2秒内 B 、t 2-t 3表示时间,称为第3秒内C 、0~t 2表示时间,称为最初2秒内或第2秒内D 、t n-1~t n 表示时间,称为第n-1秒内[提示]分析此题首先注意时刻和时间分别对应于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和一段线段。
其次再注意(1)“第n 秒末=第(n+1)秒初”;(2)“n 秒内≠第n 秒内”, n 秒内是指的0-n 秒的时间。
是 (n-1)可知此题答案为B 。
[例题2]对位移和路程的正确说法是( )A 、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 、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C 、质点作直线运动,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D 、质点的位移大小不会比路程大[析与解]位移是由质点的初始位置指向终了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其方向是由初始位置指向终了位置(仅在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才与质点运动的方向一致),大小是有向线段的长度;路程是标量,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对单向直线运动、往返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分别分析可知:位移的大小≤路程(仅在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取等号)。
故D 正确。
[思考2]长为L 的队伍匀速前进,,通讯兵从队伍的排尾前进2L 距离赶到排头传达命令后立即返回,当通讯兵回到排尾时,队伍已行进距离4L/3,则通讯兵的位移是 ,路程是 。
[提示]示意图是研究物理问题的直观手段.画好示意图是解题的优秀的思维品质。
图2-2是队伍和通讯兵运动的草图,再根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不难得出通讯兵的位移是4L/3,路程是8L/3。
【素质训练】1、甲、乙、丙三人各做一架直升飞机。
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飞机匀速上升;丙看到乙飞机匀速下降;甲看到丙飞机匀速上升,那么三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不可能是( )A 、甲、乙匀速下降,且V 乙>V 甲,丙飞机停在空中B 、甲、乙匀速下降,且V 乙>V 甲,丙飞机匀速上升C 、甲、乙匀速下降,且V 乙>V 甲,丙飞机匀速下降,且V 丙<V 甲D 、甲、乙匀速下降,且V 乙>V 甲,丙飞机匀速下降,且V 丙>V 甲 2、关于质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很小,可把原子核看成质点 B 、研究和观察日食可把太阳看成质点C 、在太空中,进行飞船对接的宇航员观察这个飞船,可以把飞船看成质点D 、研究汽车牵引力的来源时,不可把汽车的后轮看成质点 3、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沿着某一直线运动,那么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 、质点通过的路程不同,但位移可能相同 C 、质点的位移为零,说明质点没有运动D 、位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所以位移不等于路程0 1 2 3n-1 n O t 1 t 2 t 3 t n t n-1 图2-1图2-24、一根长2L 的细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G ,现把一重为G 的物体拴在绳子的中点,两手靠拢分别握住绳子的两个端点,然后右手不动,左手慢慢水平向左分开。
两手从开始分开到绳子断时物体位移的大小为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 的夹角。
5、一个实心长方体木块,三边分别为a 、b 、c(a>c),如图2-3所示,有一质点自顶点A 沿表面运动到长方体的对角B 点。
求(1)最短路程。
(2)质点位移的大小。
6、质量为m 的乒乓球自h 高处以初速度V 0竖直上抛,运动阻力f 大小不变,设乒乓球与地面碰撞后以原速率弹回。
求乒乓球自下落到静止过程中的总位移和总路程。
二、速度·加速度知识点析1、速度: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t S v =。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2)瞬时速度:运动质点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
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度的变化:描述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
速度变化等于末速度减去初速度,即△V=V 1-V 0,是矢量。
3、加速度:又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t v v tv 01-=∆∆,单位是m/s 2,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V 的方向相同。
【例题析思】[例题1]关于加速度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B 、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C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D 、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析与解]由公式a=t v v tv t 0-=∆∆可知,加速度大小不单纯地依赖于速度的变化量,同时还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有关,加速度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加速度和速度变化率是同一概念,故B 、D 正确。
[思考1]关于加速度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可能不为零 B 、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一定为零C 、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加速度增大时,速度也增大D 、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反而增大[提示](1)a 的大小与V 的大小无直接关系:速度大,加速度可以很小,比如匀速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可以很大,但它的速度却为零;相反,速度小,加速度也可以很大,比如枪筒里的子弹,在扣动扳机火药刚刚爆发的时刻,尽管子弹的速度接近于零,但它的加速度可以达到4×105m/s 2.(2)a 和V 的方向关系决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如只考虑a 、V 共线时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则:a 、V 同向时,V 增大;a 、V 反向时,V 减小,故A 、D 正确。
[例题2]一个物体以恒定加速度a 1沿光滑斜面上滑。
初速度为v 0=1.5m/s ,2s 末仍沿着斜面向上运动,速度大小为1m/s ,则a 1= ;若以恒定加速度a 2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速ABb ac图2-3度大小为1m/s ,则a 2= ;两加速度大小关系是 者加速度大。
(填“前”或“后”)[析与解]对于直线运动,当有矢量不同向时,可选定一个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为负值,再代入正负号计算。
该题目若选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在第一种情况下物体的末速度为V 1=-1m/s ,由加速度定义有a 1=)/(25.125.11),/(25.025.1120220s m t v v a s m t v v t t -=--=-'=-=-=-注意到矢量正负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如以上加速度中的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所取正方向(初速度v 0方向)相反,故两个加速度大小关系是后者加速度大。
[思考2]汽车沿直线行驶,从甲地到乙地保持速度V 1,从乙地再行驶同样的距离到丙地保持速度V 2,则汽车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提示]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有(1)普遍适用的定义式t Sv =;(2)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导出公式2102/v v v v t +==.解题时要理解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盲目套用。
此题属于一般变速运动,故只能按照定义计算,假若甲乙两地距离为s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从乙地到丙地所需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则:21212121222v v v v v S v S St t S v +=+=+=【素质训练】 1、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它先以速度V 行驶了2/3的路程,接着以20km/h 的速度驶完余下的1/3路程,若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8km/h ,则V 是( )A 、24km/hB 、35km/hC 、36km/hD 、48km/h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B 、速度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C 、物体的加速度不变(不为零),速度也不变 D 、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运动3、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可能的是( )A 、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B 、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C 、加速度为零,速度变化D 、加速度为零,速度很大 4、(86年上海)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 、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 、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D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5、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 2,那么( ) A 、在任意时间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两倍 B 、在任意时间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 C 、在任意一秒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 D 、第ns 的初速度一定比第(n-1)s 的末速度大2m/s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知识点析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