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科学指南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和标题
选题:确定评论对象。 标题:在更具体更直接的事物或问题上 确定写作内容。
例:
• 选题:圣元奶粉事件 • 评论标题: ·“圣元”脱身 卫生部哪能完事 ·圣元奶粉"激素门" 到底是谁误解了谁 ·“没事”的奶粉何以成为公共事件主角 ·婴儿性早熟奶粉是不是元凶 ·懒政是催生问题奶粉的“激素” ·奶粉疑致性早熟续:进口奶粉不一定安全
课堂练习
• 就“国庆节”为选题,从不同角度拟两则 标题
二、选题的类型
• 选题来源:事件性(事评,选事) 非事件性(选问题)
公共资源不应过度“VIP”
• 这几年,VIP服务忽然时兴起来。在一些人流密集的 公共场所,各式名头的贵宾厅屡见不鲜。在医院,普通诊 室是病人等医生,VIP病房却是医生等病人。几乎但凡提 供公共服务的地方,就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怎么看怎么让 人不舒服。 VIP服务本来是个好东西,大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 体,实行差别化服务,无可厚非。但近年来,一些企业纷 纷进军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掏些赞助费,设立 所谓“贵宾厅”,霸占公共资源,过度VIP,不仅带来浪 费,更造成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 对公共服务机构来说,公立、公益是基本性质,理应 为全民平等服务,而不应经济利益至上,只对大客户服务 使出浑身解数,冷落一般客户。
•
不求好吃,但求好看,这是浮躁社会的 典型功利心态。诚然,礼尚往来,我们的文 化传统里有物化的人情元素,但也有礼轻情 意重的一面,心里有就是真的有,未必送礼 越多越豪华就表示情谊分量越重。当人情来 往被豪华礼盒放大之后,我们的亲情、友情 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注水,豪华礼盒演变为 虚假的秀场。尤其是礼盒豪华背后,月饼反 而越来越难吃,节日成为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的黑色幽默,何苦来哉! • 很多豪装礼盒的价格要高于月饼本身, 寓言里的买椟还珠竟然出现在礼仪之邦。人 们乐颠颠地提着豪华纸盒里并不好吃的月饼 送来送去,商家却在背后乐颠颠地数钱。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12.29•【文号】中办发[2011]40号•【施行日期】2011.12.2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2011年12月29日中办发[2011]40号)《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经中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序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普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解读
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解读文化体制改革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读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深入思考。
一、背景介绍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文化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
然而,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文化体制却显现出一些问题。
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旨在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培育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可以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再次,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文化体制改革可以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提高文化事业治理水平。
三、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解读1. 推动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文化产业是当代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旨在推动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和市场开发,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价值。
2.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版权保护。
为了维护文化市场的健康秩序,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保护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性和核心竞争力。
3.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政策重视扶持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创意人才培养和创意产品推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
4.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适应文化发展需求的问题,加强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机构转型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和公共文化体系的整体实力。
五、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影响与展望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共杭州市委•【公布日期】2006.07.31•【字号】市委办[2006]12号•【施行日期】2006.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委办〔2006〕12号2006年7月31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6〕60号)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进一步以深化改革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1、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启动和试点阶段:2001年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努力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启动了首轮改革工作;2003年以来,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统筹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微观运行主体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基本完成了各项试点任务。
通过以上启动和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打实了基础。
2、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推进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改革的着力点,不断革除束缚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种种障碍;必须把加快发展、服务人民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必须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推动历史进步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 、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它不 仅指导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中 国社会的历史进步。这一理论体系强调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 和福祉,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02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 •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01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03
坚持科学发展观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科学发展观, 突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 导向。
06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与启示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前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指引中国走向现代化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它推动了中国经济、 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中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影响
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祁述裕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大家好,最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
我今天的授课重点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繁荣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今天的讲课有三讲,第一讲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情况(一)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第一个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首先讲一讲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我觉得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相比显得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
在上世纪末,以中国的电影为例,中国的电影十分的箫条,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的火爆的情况相比,电影的观众大幅度的减少,很多演员到国外去谋生。
当时很多人认为,因为电视的崛起,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夕阳的产业。
但是1998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当年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放映,一下子惊动了震动了整个中国的影坛。
当年中国的票房收入一年大致是8个亿左右,《泰坦尼克》的收入占了将近一半。
紧接着第二年1999年,另外一部好莱坞的大片《花木兰》也在中国放映,同样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这两部电影使当时的中国人感觉到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电影的消费,而是我们没有好电影。
通过这件事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发展滞后的一个情况。
不光是电影业,在中国很多的文化产品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
比方说我们中国儿童欣赏的动画片也是主要以国外的大片为主。
在世纪之交曾经有一个调查,就是在中国儿童当中最有感召力的前20个动画形象,其中19个是国外的大片。
中国只有一个动画形象是来自中国的本土,就是孙悟空。
学习三中全会精神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四是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强化国家安全战略。公共安全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公共安全就无法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就无从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无法实现。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这表明党对国内、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放在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审视。
一、合法性。它指的是治理中所达成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民众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政府的治理被人民认可程度越高,其合法性的基础就越大。由此,良好的治理要求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得到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二、公开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在合法范围内的公开,以便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种信息公开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达致良好的治理。三、责任性。它指各治理主体能承担相应的职责及义务。良好的治理意味着各治理主体能对其承担的职能负责,并能通过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加其责任心。四、法治。它指的是法律是治理的最高准则。良好的治理要求各治理主体必须依法行事,用法律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法治既规范公民的行为,更制约政府的行为。五、回应。它是指各治理主体必须对民众的要求做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良好的治理必要时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六、有效。它指的是管理的效率。管理的程序科学,以较低的管理成本获得较高的管理收益,良好的治理意味着各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七、多元。良好的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形成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在内的治理格局,尤其强调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社会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 2011年10月26日00:19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 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决定》的学习和理解
21 年 1 01 2月
总第 19 6 期第 6 期
・
大 庆 社 会 科 学 D Qn oil c ne a igSc i cs aSe
De .2 1 c , 01 S ra .6 . e ilNo 1 9 No6
学 习党 的 十 七 届 六 中全 会 精 神 ・
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 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制 改革试 点 。 04年 , 的十 六届 四 中全 会通 过 的 20 党
系”集中概括了文化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背 , 景, 深刻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决定》
《 中共 中央关 于加强党 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第一次提出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解放和发展文 化生产力” 问题 。2 0 年 , 0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 出,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发展 ,多出人民群众喜 闻乐见 的优秀文化产 品, 同年 1 , 2月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发出了《 关于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的文件 , 对深化文化
— —
对《 决定》 的学 习和理解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路径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文化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决定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这是继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和2006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国文化发展改革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深入思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与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文化发展的理念和认识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领域逐渐形成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如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转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新期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等。
这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作为新文化发展观,为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二是建立了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大力培养壮大各类国有文化企业的同时,我国文化演艺、广告、文化产品流通、影视制作、互联网服务等领域逐步对民营资本开放。
加入WTO以后,外资逐渐进入我国影院改造、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书报刊分销、广告经营等领域。
通过向民营资本和外资不断开放以及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等方式,我国逐步建立起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开放格局,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文化企业与不断发展的民营文化企业和外资文化企业相互竞争、相互补充,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市场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来源:每日甘肃网 2013年11月21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许尔君(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决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目标、新观点、新论述、新举措。
尤其在总的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的说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全面勾画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上的改革方向,这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路线图,它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决定》还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改革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担当的深化认识,深刻表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
我们坚信,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必将继续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建立完善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体制机制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关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十
关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十前言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文化创新是推进文化深层次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通过调研多个文化单位,了解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现状,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总体情况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扩大文化领域的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政策支持、机制体制、产业链条、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各地积极落实《关于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动了文化资源统筹调配、促进文化大众化、绩效评估、组织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持文化发展的核心产业,成果丰硕。
二、存在的问题1.文化产权保护不足文化资源受到了公共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投入,随之却产生了文化产权的问题。
个别文化创意项目,从设计、制作到销售,流转过程中文化产权难以保护。
因此,关于文化产权保护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2.政策与执行之间存在不协调文化体制改革中,政策的实施步调与执行机构间的协同度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
不同执行机构对政策理解的不统一,导致了一些好的政策实施不到位。
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推动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合理化,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误差。
3.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文化市场越来越多样化。
但由于一些地区市场力度不足,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
因此,建立起文化市场的指导目录,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不同地区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4.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现有管理和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不同文化消费层次的需求,文化产品的质量还有改进的空间。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消费体系,考虑将文化消费引入到社会课程体系,例如通过博物馆、文化中心等社会基础设施的提升,吸引更多的文化消费者。
科学的行动指南
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 显增强,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 3、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
温故知新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100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 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p100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p10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 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 国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 指导和理论创新先后产生了两大 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是( ) ①毛泽东思想 ②三民主义 ③新三民主义 ④邓小平理论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A
3.下列做法中,能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 日起 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 ②某市政府采取措施治理药价虚高,努力解决 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③某乡政府通过向农民摊派集资建起了豪华办公 大楼 ④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纲要(2006~2020年)》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1、 “三个代表”指的是什么 p104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含义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有别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新的国家制度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新的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其核心是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启动、全面展开、深化攻坚。
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全党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改革,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短缺,文化消费不平衡,“精神饥渴”现象日益强烈的尴尬局面。
我们的事业职能和企业功能也混淆不清。
构成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复兴的迫切要求,成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大课题。
改革,不啻一场深刻的革命中国文化涉及面极其广泛。
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使体制改革的过程注定充满艰辛。
改革的困惑同样来自内部。
哪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不想花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改革的成本由谁来买单?经过最初两年的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终于明确:科学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充分彰显了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文化,迎来黄金发展期创新机制,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大大提升。
政府实施的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
调整结构,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转变职能,加强和改进文化管理。
通过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
“走出去”,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_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 这次有所突破的,一个是对国有经济提出 “活力”,这个以前是没有的。 • 第二是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 创造力,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进行的,所 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
•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 层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 性,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私营、 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公有制和非公 有制经济的合资、合作经济,而在中国就是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二是在微观层次,混合所有制是指 在一个企业中,产权主体多元化,由不同所有制 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
3.重点和阶段性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 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 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 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的正确与否,是关系 到我国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 • 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放权力 度 。解决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缺陷。 如土地、水、电、油、金融等资源要素配 置还有着比较严格的行政管制,环境产权 交易等市场体系远未建立起来 ,这些是引 发腐败的重要根源。
第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 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 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 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 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 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 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的制度。
生态文明体制方面:紧紧围绕建设美 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 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 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五个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南
中图分类号:G1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 8 6( 0 2) 1 0 7 - 4 6 4 49 2 1 0 - 0 5 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 民的精神家 园 、政党的精神 旗帜 。建设和发展什 么样 的文化 ,决 定着一 个国家和民族
的前途未来。2 1 年 l 月 1 0 1 0 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中央
坚持把社会 效益放在 首位 ,坚持改革 开放 。 “ 五个 坚持 ”,指明 了社会 主义文化改革发展 的根本指 导思想、根本性质、根 本 目的、根 本要 求、根 本动力 ,这是 确保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 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 ,为全党全 国人 民进 一步兴起社会 主
义 文 化 建设 新 高潮 提 供 了行 动 指 南 。 关 键 词 ;文 化 ; 文化 建设 ; 文 化 改 革 发 展 ; “ 个 坚持 ” 五
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 保障 、人 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 建设 中华 民族共有精 神家 园。
一
坚信 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 发展 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9 0 年来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 际 结合起来 ,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两大理论成果 :毛 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 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
有 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 以马 克思 主义为指导 ,就是要坚持 马克思 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只有做到这一点 , 我们党才能始终 坚持以科学理论 为指导 ,确保社会 主义文 化建设沿着正确 的方 向前进 ;才 能始 终坚持运 用马克思 主 义立场 、观点 、方 法来观察世 界 、指导实践 ,坚持 真理 、
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思考
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思考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思考一、文化与文化体制关于文化,恩格斯认为,从总体上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
另外,文化与个体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不同种族、时代的文化对于生活在不同族群、时代的个人来说,无疑起到了一种“标志”性的作用,而个体的文化面貌也在彰显着自己所属的群体的文化特色。
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与发展,不仅需要强劲的政治实力和发达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因子。
文化体制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政治环境条件下,国家或社会为有效治理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行为而配置形成的相应机制或制度。
由此界定可以看出,文化体制终归是为文化发展服务的,是国家对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行为等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
如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文化体制的发展大多数情况要与文化的发展状况相一致才能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于文化体制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二、从哲学角度探析我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互相制约之中。
因此,事物或现象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引起、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是因果关系。
可以说,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探索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了。
因为,人们必须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有一定的认识才能进行有目的的活动。
所以,我们必须对这原因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认识,找到促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在根本因素和外在客观原因,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应该以什么样的思路被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愿望才能早日实现。
首先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也就是我们的文化史,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目前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问题仍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不仅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及措施存在不足,城市与乡镇、东西部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由国家投资、建设和管理的文化单位“多给多干,少给少干,不给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
(完整word版)深圳市福田区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试行)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试行)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落实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大省”、市委关于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大经济、大文化、大服务”发展战略,积极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据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广东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意见配套经济政策》、《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2004—2010)》和《深圳市关于实施文化立市战略配套经济政策》,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条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以实现市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以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推动我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条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二、改革目标第三条总体目标通过改革,逐步形成党委、政府宏观领导,主管部门依法管理,中介机构有效自律,文化市场有序运营,文化投资渠道多样,文化主体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旺的现代文化体制。
第四条2007年目标—-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经济规则相衔接的文化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文化运行机制。
——文化事业单位责、权、利明确,管理运营机制科学合理;公共文化场所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文化人才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文化投入呈现多元化。
—-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形成小而精、多而全、星罗棋布、遍布社区、资源共享、方便市民、凸现福田特色的“一公里文化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文化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பைடு நூலகம்法,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各地区当前的、局部的利益与全民族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毛泽东同志提出关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关于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关于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化理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关于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思想观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江泽民同志提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社会教育水平,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关于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尚营造思想道德基础等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文化理论及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实践证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指引我国文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展,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和体制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原有的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的新潮流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日益健全和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多发凸显的新环境不相适应。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再到党的十七大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建设蓬勃发展。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高度自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刻把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要围绕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疑难问题,推动改革全面展开。要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政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要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改革逐步推开,促进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文化的协调发展;要根据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及其与经济、政治、社会的辩证关系,确保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相协调,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相衔接,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文化矛盾,努力使各个群体、各个地区的文化权益和发展要求都得到保障。总之,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一定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文化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必须着眼于文化发展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使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始终为文化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必须着眼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出更好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努力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愈益旺盛,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新特点,不仅给我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文化领域的斗争和合作日趋复杂,在给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下,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我国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体制改革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当然也是统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只有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确定文化体制改革的主题、目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增强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并且用推动科学发展来衡量和检验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
内容提要
○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才能激发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文化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作出了深刻阐述,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文化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顺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