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教学内容: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中的道德故事,认识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激发学生对社会和人文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安排:
1. 第一课:《美德故事——诚实是一种美德》
2. 第二课:《社会习俗——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3. 第三课:《尊重他人——礼貌是相处的基础》
4. 第四课:《社会实践——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5. 第五课:《少先队团体活动——团结协作会成功》
6. 第六课:《社会关系——热爱集体,做一个好队友》
教学活动:
1. 课堂讨论和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道德故事和社会习俗的反映;
2. 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4. 班级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评估方式:
1. 日常观察记录学生言行举止和参与度,发现其中的品德表现和社会意识;
2. 定期进行道德故事或社会习俗的口头表演或书面写作,在表现中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和心得分享,评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希望以上教学计划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需要,欢迎继续咨询。
【配套K1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三班品德与社会教学进度表周次起止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分工我爱我的家我们的学校我生活的社区十·一黄金周我学会了向“谁”学做学习的主人大家都在学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我是谁我的责任我能做好与父母交流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本学科期末测评语、数期末监测教学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备注教师节教学反思《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元旦节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1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成长,你们爱自己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二、认识自己的家庭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案
《我爱我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能力:开展课前调查,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研究方法。
知识: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
通过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家”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家”对他们来说,是离不开的温暖港湾,亲人的爱护是他们成长的雨露阳光。
每一个孩子都对家有着一份天然的眷恋之情。
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家庭的认识与了解,还仅仅只局限于一种自发的原始朴素感情。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培养学生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通过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家庭生活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要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家,让他们明白人人都有一个家。
通过“画画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家的亲近感与热爱。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家庭居住的地点、周边环境及家庭成员,谈谈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怎样做个好孩子。
充分利用孩子们手中现有的自家成员照片或图画,讲一讲背后的故事,侧重帮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温暖。
课堂上,在学生交流环节中,教师要尽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指导,尽量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家庭生活来谈,激发他们的感情,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教师还可以列举自己的范例,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表达愿望,抒发自己对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培养学生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通过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我的家》 (2)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的学校》 (5)第一单元第3课《我生活得社区》 (11)第二单元第1课《我学会了》 (19)第二单元第2课《向“谁”学》 (27)第二单元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 (33)第二单元第4课《大家都在学》 (38)第三单元第1课《规则在哪里》 (44)第三单元第2课《规则有什么用》 (48)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52)第四单元第1课《我是谁》 (57)第四单元第2课《我的责任》 (59)第四单元第3课《我能做好》 (66)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我的家》1教学目标1、感受家人对自己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爱;2、对家人讲话有礼貌,关心家人的心情,学会关心、安慰家人; 2学情分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能和父母家人平等沟通,互相理解。
教学准备:爱心卡片、课件3重点难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能和父母家人平等沟通,互相理解。
教学准备:爱心卡片、课件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提问导入师:同学们:自己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随机提问。
你们想自己的父母吗?(学生回答)平时他们给你们打电话吗?都说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不管父母是在外还是在家都非常辛苦,真不容易。
他们是在为自己家人的生活而奔波。
那是一种爱,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感受着家人的爱,那么我们又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爱我的家人》(板书课题)讨论:我的爱是什么2【讲授】新课讲授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家人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自己受到家人那些关爱? (学生回答:做饭、接送自己上学、生病后陪伴、自己遇到挫折后的安慰等)师:家长无时无刻不牵挂我们,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家长的爱呢? (学生简答)师:看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看书23、24、25页)师:现在同学们知道爱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三个方面)2、情景模拟:A、学会用一句贴心的话,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话。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1、社区——我的大“家,,教学目标: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3、热爱自己的社区,为能生活在这样的社区而感到幸福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了解,熟知社区的设施,以及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师课件生——了解社区里发生的新鲜事;了解社区设施概况。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
2、知道社区里有哪些基础设施,了解他们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音乐《快乐的晚会》,看一段男女老幼在社区内载歌载舞参加活动的录像。
2.教师启发谈话:这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多像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啊!这是哪里举行的什么活动呢?让学生猜一猜推测推测。
3.学生发言后总结:这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的剪影。
二、话题讨论,形成概念1.师:那么什么是“社区”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对社区的理解。
2.学生畅所欲言地说,教师加以总结整理,大致形成以下要点,说对其中一个意思的加以表扬:a、社区是由附近的左邻右舍组成的群体;b、社区里有为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的基本设施;c、社区里有一些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专门为维持大家正常的生活忙碌着。
d、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一分子,每个人都离不开社区。
3.电脑屏幕显示:“开心社区,你说我说”。
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社区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发生,每天都能有一些让人高兴让人幸福的小变化。
“社区新闻我知道”,来把最近你社区里发生的事件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图示研读,了解构成1.课件出示一张小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个小区有哪些设施,这样的安排好不好,好在哪里?2・讨论说说自己的社区里面有什么?你所在社区让你最感到自彖的东西是什么?四、模拟演示,增进情感1.社区设施调查。
出示课本第5页“小调查,,的表格。
引导学生填写完整。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案(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教曲霓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棘家星庭温暖,培养对家挤的亲儡近感和归属感。
俞教学难雁点:徽了解家庭的过缚去,感唤知社会进步给家愈庭生垣活带来的变化。
课俞均程准备:1、教学课件禾慢2、家庭日常生活召照片核和一些老照片。
迎教学过曳程:一、导仁入:1 / 41 俺、听曲牢《可爱的家》,肇让大渣家猜猜这是什么曲恳子貌,会唱的一起唱。
2逐蚤、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宅循:《我爱我家》祷3涂、同学们,你们询都有自枚己的家,你们交是家庭的估一份子,在入家庭的关心舜照顾下健失康成长,你们怨爱自己疵的家吗?现在请土我们扎的同学来向大家介寝绍贬一下自己的家。
二、喳蝇认识自己的家庭戮1羽、让两名同学出示揩照片淹(家人合照或家垢居照)摊,向大家介绍君自己家的置家庭成员和器家居环境。
恿2掌、谈话,让学生处明白议到家人各有特点,艘每拦个家庭也各有特点,荒史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噶显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静孔。
三、你什么时候喇最想弗家 1、看挫图说说这沛些人在干什往么,想象当挂时的情景勋。
说说他们为缉什么想纸家。
2、说说你燕什屋么时候最想家,为什峪敖么?四、有家感觉真好哮厨 1、看照片评来价照削片中的小孩有一曳个什么锄样的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一、教材情况本教材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基本概念。
2.能够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性。
3.能够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规则和制度,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潜力。
4.能够理解节约和环保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
5.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家庭的重要性1.理解家庭的概念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学习如何与家人相处,培养亲情和感恩意识。
3.了解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节约关爱之道。
2. 第二单元:学校的重要性1.理解学校的概念和学校的作用。
2.学习遵守学校规则和制度,珍惜校园环境,维护学校形象。
3.培养和谐相处的意识和习惯。
3. 第三单元:社会的重要性1.了解社会的概念和社会的作用。
2.认识社会的基本组织和职能。
3.掌握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4. 第四单元:节约用品,环保地球1.了解节约和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节约用品的方法和环保的措施。
3.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
5. 第五单元:民族传统文化1.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
2.学习中国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
3.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互动、游戏、体验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五、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社会的情感。
2.传授节约、环保、民族文化等时代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六、教学效果评估采用测验、班级成果展示、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以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
七、通过本教材和教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及相关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自身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增进对家庭爱的情感。
2.了解本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园文化及学校的开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3.了解都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体验社区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保护公共设施,尊敬社区中为人们效劳的人4.学习从多侧面、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1.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
2.了解本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园文化及学校的开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
3.体验社区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保护公共设施,尊敬社区中为人们效劳的人。
单元教学难点学习从多侧面、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六课时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1.可开展的教学活动。
A.收集一张自己家居的照片或画一幅自己家居的图画,把它介绍给大家,再贴在教材上。
B.讲一个自己家庭中人员〔包括自己〕特别想家的事例或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故事。
C.小组讨论:怎样做个爸爸妈妈的好孩子?D.做一个家庭小调查。
把调查的内容写下来,并交流调查后的感想: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2.可能遇到的教学难题及对策。
A.教材中的范例都是理想化的较完美的家庭,但现实生活中有家庭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在别的孩子在感受家人的温馨和快乐时产生不良心理反响,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关心。
B.由于受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有些女孩在家地位低,受到父母的虐待,教学时她们对家、对父母的情感会有些偏激。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和规则交朋友 1 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_5
《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中的第一课。
《我和规则交朋友》分为三个版块《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对规则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规则,认识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规则在调节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教材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规则,有了以上的认识后,促使学生由对外来规则的服从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自觉的行动。
学情分析:该教材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历经了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初步了解了学校制定的各种规则,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在他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中也知道了一些如交通法规这些基本的社会规则,学生对于许多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虽然有所了解,但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并不好,对于规则存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有的规则的制定束缚了他们行动的自由。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调查、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调查,并完成书面报告。
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具有初步的小组合作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
教学重难点: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规则。
教学准备:空调查表、学校VOD上的文明礼仪录像、规则图片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则同学们喜欢做游戏?今天我们来做一个传口袋的游戏,请每组的同学蛇形传,传完的小组一起举手示意老师。
学生活动。
[配乐:校园歌曲] (教师公布传得很快但违规的一个小组获胜。
)师:你们在议论什么?(有一同学违规、玩赖)师:有这种情况,你还想继续玩吗?生:不想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社会是什么吗?社会有什么规则?2.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社会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教师讲解社会规则,让学生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是否遵守了社会规则。
学生分析后,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4.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生活中遵守社会规则?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遵守了社会规则,表示今后要更加注意。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遵守社会规则的感悟文章。
2.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社会现象,分析是否遵守了社会规则,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活动环节、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和规则交朋友 1 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_60
课题名称:规则在哪里作者及工作单位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
品德和社会课堂应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即:以游戏引出规则;寻找家庭学校生活中的规则;联系实际,评价自己;在课堂规则中结束教学。
教学背景分析《规则在哪里》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和规则交朋友”,它以《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和《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和对比中,发现规则与生活密不可分,认识规则的意义,进行规则教育,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内化为自身需求。
《规则在哪里》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其他两课的基础。
本课教材有三个板块:首先它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导教师让学生通过做游戏中,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
其次,“小记者在行动”,为学生提供了寻找规则的几种方法:看、问、查,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最后,分别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规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让他们走进社会,按不同的生活场所,找一找身边的规则,体会“生活处处有规则”。
学情分析该教材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学校制定的各种规则,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在他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中也知道了一些如交通法规这些基本的社会规则,学生对于许多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虽然有所了解,但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并不好:如上课不乱讲话,回答问题举手等,对于规则存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有的规则的制定束缚了他们行动的自由。
因此,在这节课上,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识规则,了解规则,并且自觉遵守规则,让学生从有意识地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从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对学生道德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内化为自觉行为。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2020--2021学年度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道德与法治课程类型: 国家课程教学材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设计教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适用年级: 三年级授课时间: 32课时学校名称: 明德小学【课程背景】2.本册教材中编排的内容本册教材根据“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个学习主题, 设计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快乐学习”包括“学习伴我成长”“我学习我快乐”和“做学习的主人”三个主题;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涉及的主要内容是“说说我们的学校”“走进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主要内容有“生命最宝贵”“安全记心上”“心中的110”;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共有“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家庭的记忆”三个主题。
3. 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教材聚焦儿童健康成长中的学习问题和安全问题, 同时承接低年级段关于家庭、学校两个生活领域的内容, 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不自信, 学习不得法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从学习观的角度, 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学习观,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三年级仍较突出, 需要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安全问题构成了本册教材两个主要的学习主题。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 学生对家庭生活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情感体会, 但还需要增进学生对家庭情感的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父母的爱, 并在行动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现实化、具体化。
这一注重家庭关系的主题, 构成了中年级家庭教育的完整内容, 也为四年级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生活内容作铺垫。
4. 学习能力(1)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生能根据“学习主题”的提示, 课前进行信息搜集, 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 但有少数学生积极性不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案(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1、教学课件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成长,你们爱自己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二、认识自己的家庭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
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四、有家感觉真好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己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己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
让学生感受到孩子是在家人的关爱下成长的。
五、我爱我家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己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己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己的家居。
比如,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1、教师先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或自己父母小时候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课标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
《做学习的主人》教案设计
一、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
二、课例名称:做学习的主人
三、执教教师:刘芬
四、指导教师: 郑少东冯小东
五、课型:新授课
六、年级:小学三年级
七、教材设计:
教材从“冬冬的烦恼”事例入手,激活学生对生活中学习困难的回顾和思考:自己是怎么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
教材还以事例“小丽做作业的两种情况”,给学生提出一个研讨的问题:对学习时间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学习经验,想一想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要提高效率除了要抓紧时间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教材列举了“小军星期六要做的几件事”,引导学生去帮助他安排时间。
同时,教材也注意了工具性的特点,注意了间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如本课“瞭望台”呈现了《时间老人的礼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故事、续写故事得到启发,认识到抓紧时间学习的意义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教材内容在准确和完整体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要肯动脑筋,不怕困难,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一些方法。
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
2、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手段
学生升入三年级,已具有了两年的学习经验,这为探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学生学习经验和经历是教学的切入口,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着学习,但他们对“更快更好的学习”缺乏科学认识。
一部分学生还依赖于老师、家长的监督和帮助(大多凭借作业签字本进行反馈、控制),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缺乏。
但他们跟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差别,自我认识正悄悄萌芽,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直观向理性过度,这为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契机。
教学前可做以下准备: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并分析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签字本与教材相关事例进行整合,从生活切入,进入文本,走向真实的学习实践。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板书设计
做学习的主人
提出问题不怕困难抓紧时间合理安排
九、教学过程
(一)学习会遇到困难
1.出示签字本,让学生观察:从签字本上,你们知道了什么?
2.生观察,汇报。
(二)学会解决困难
1.游戏:听音乐、传花、说学习烦恼
2.说一说:你遇到了什么烦恼,你又是怎么办的?
3.帮一帮:你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给同学提提建议。
4.小丽的烦恼
(1)听一听:小丽的故事
(2)说一说:自己真实的类似情况。
(3)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4)议一议: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得又快又好呢?
(5)老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办法。
(三)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
1.出示学生签字本,读妈妈留言。
想一想:曦曦小朋友的问题出现在那里?
2.我们一起来看看曦曦小朋友双休日都想干些什么?(出示教材图片,把书中人物换成生活中的人物)
3.学生看图并回答,教师贴大卡片。
4.假如你是曦曦,你打算怎么安排你的活动呢?
5.小组讨论,摆小卡片。
6.生汇报,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7.采访生活中的曦曦,谈谈自己心中的想法。
(四)课后拓展
1.观察榜样签字本,你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签字本跟我们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生汇报:自己限定时间、自己提出问题、合理安排双休
3.生动手安排自己的双休。
4.汇报展示。
十、教学反思
(一)合理挖掘教学资源,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本校实际出发,并作为教学资源,创造性改造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情境性、生动性、实效性,让学生产生了共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如:课伊始出示“签字本”,引起学生对学习烦恼的回忆。
在合理安排时间的活动中,我又以学生“签字本”
上所反映的问题为话题,组织学生对“怎样安排才合理”进行了讨论。
而签字本的充分利用,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了实际指导意义。
(二)多维度互动,让课堂中的生成更丰富。
1.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学中,我用小丽的事例为激活因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
课堂上,我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说困惑,想办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进行体认、整理、反思和拓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签字本”用途进行再认识,让教学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着力点。
3.学生与老师对话。
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氛围和谐。
4.学生与同伴对话。
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同伴与同伴之间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
(三)活动化、趣味化,让课堂更有情趣
游戏活动,是联系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新课程,要求着眼于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和确定了要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除了要有静态的理性分析外,还要有动态的亲身体验。
课堂中的游戏实践,可以使学生走上课堂小舞台,走向生活大舞台。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观察、讨论、排列等活动,通过一个个活动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不足之处:我的引导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深度思考、多角度展开。
如果在教学中把握好收与放的度,相信课堂生成会更为丰满。
十一、课例点评
“怕苦怕累,不爱动脑筋,作业拖沓,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孩子们身上这些毛病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不已。
怎么解决?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刘芬老师引领几十个孩子,审视自己的学习,叩问自己的心灵,初步形成
了学习的主人意识。
刘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循循善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面大,入情入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我看来,这堂课有两大亮点值得称道:
(一)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和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刘老师用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的签字本开课,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的亲切感,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
当讲述了教材中的小丽的故事后,刘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哪些小朋友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原因好吗?”这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对“抓紧时间”的认识更加深刻。
当学生为文中的曦曦合理安排时间后,刘老师请出秦晨曦这个生活中的曦曦来谈感受……这些设计,让课程变得有了生活意义,体现了刘老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性的深刻领会。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刘老师对这一点也吃得很透,整堂课完全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不管是讨论还是“传花说烦恼”、“摆小卡片”的游戏,课堂始终凸显出一个“动”字,人与文本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学目标就在这动态中得以完成。
这样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感到幸福的课堂。
(二)课堂结构十分严谨。
这节课巧妙地引进了学生熟知的签字本,把它当做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既体现了课程的生活性,又使课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谓一举两得。
这堂好课,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
我们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把在课上的感悟内化为正确的思想,外化为良好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点评:重庆市梁平县梁山小学冯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