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水在哪里 学案

合集下载

水在哪里的教案

水在哪里的教案

水在哪里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教材分析《水在哪里》是初中科学8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内容,本节知识从学生熟悉的水体的种类及其分布入手,逐步深化到生物体内的水,引申到水循环,着重突出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本节课中新的知识点不多,难度也不大,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水的兴趣以及关注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教育,意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及树立节水和环保的观念。

同时也为后面几节内容的学习拉开序幕,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及分布状况;了解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能描述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过程与方法:以水的分类为载体,学会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能从数据材料或中获取信息或对数据信息建立直观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水是生命之源,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难点:水循环的成因课前准备PPT课件黄瓜餐巾纸水果刀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一幅地球图片(卫星拍摄照片)——PPT2教师设问:在太空中观测地球,照片中的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呈现什么颜色?看到的蓝色、白色和黄色分别主要是什么?引导学生知道蓝色区域主要是海洋。

教师讲述:地球可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水球。

水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和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第一环节:水的存在1.什么是水体教师用一句话简介水体的概念:水体是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聚积体。

例如海洋、运河等——PPT3。

通过利用PPT3展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见的水体,如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2.水体分类:教师引导:我们周围的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内,从而存在各种各样的水体——展示PPT4,请学生说出下列名词分类的依据:(1)海洋、陆地水、大气水的分类依据(空间分布)(2)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的分类依据(状态)(3)淡水、咸水(含盐量)3.了解各种水体分布比例展示PPT5。

水第一课时教案

水第一课时教案

《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武进区漕桥小学朱叶平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通过抓数量词的方法,并运用想象与联想,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验取水的艰辛。

4、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划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1、初步感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体验村民取水的艰难。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

2、《水》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几张图片。

(播放一组缺水的图片。

)2、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3、学生自由回答。

(适时板书:水)4、作为水乡的孩子,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水,可是图片中那一块块干裂的土地、一张张渴望的脸庞,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水是如此的重要。

作家马朝虎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小山村,水,给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第27课《水》(齐读)。

(补充板书:27、水)二、检查自学情况。

1、昨天,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里有一些词语,你都能读正确吗?(课件出示)储水水窖膝盖钥匙一勺水(1)指名读。

对这些字词的读音,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适时指导理解词语意思:“储水”找近义词“蓄水”。

“膝盖”可以摸摸自己的膝盖。

)(“膝”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中间的撇、捺要舒展,右下角的笔画要注意——竖钩、点、提、撇、点。

)(2)水窖是什么?(同学们知道水窖是什么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照片)(点击课件出示水窖图片)看,这就是水窖,是收藏水的地洞或坑,它是缺水地区用来储水的一种设施。

(3)齐读。

2、生字会读了,课文里的长句子比较多,也比较难读,不知大家能不能读通顺。

(1)分别出示:A、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指名读)“风干”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1节水溶液学案

第1节水溶液学案

第1节水溶液学案(一)[考纲要求]1、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

2、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方程式书写。

[知识梳理]一、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水的电离是一个________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达到电离平衡,平衡常数为________。

2、[H+][OH-]=K[H2O],在一定温度下,K与[H2O]都是常数,其乘积也必然是常数,因此[H+][OH-]也是常数,我们可以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式中K W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

说明:①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其他酸碱盐溶液,常温下K W=[H+]·[OH-]=10-14mol2·L-2。

②K W是温度的函数,与[H+]、[OH-]的变化无关。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1)温度:水的电离是________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降低温度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

(2)加入酸或碱:使溶液中[H+]或[OH-]增大,________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

(3)加入能水解的盐:由于盐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结合水电离出的H+或OH-生成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了水的电离。

例1、某温度下,纯水中,c(H+)=2×10-7mol/L,则此时水的c(OH-)=_______,保持温度不变,加入稀H2SO4,使c(H+)=5×10-6mol/L,则c(OH-)=________(跟踪练习1)纯水在25℃和80℃的氢离子浓度,前后两个量的大小关系为()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能肯定(跟踪练习2)水的电离过程为H2O===H++OH-,在不同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为K(25℃)=1.0×10-14mol/L-2,K(35℃)=2.1×10-14mol/L-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在35℃时,[H+]>[OH-]C、水的电离百分率α(25℃)>α(35℃)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1、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洪涝灾害防治1.洪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1)利用① 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

(2)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a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② 水库和分洪区,完善③ 排涝设施等。

b .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④ 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自我诊断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①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②围湖造田,抵制洪水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④修建水库和分洪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围湖造田会使湖泊的调蓄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2.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A.修建分洪区B.洪泛区土地管理C.实行防洪保险D.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答案:A解析:修建分洪区属于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是非工程措施。

3.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多地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据水利部,截至2020年6月22日,全国16个省区19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多于常年同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C.要注意保护水源地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答案:D解析: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将人员和财产有序地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当洪水袭来时,没有迁移出去的人,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险情发生时,应及时报告。

小学科学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特性,能够描述水的不同形态。

2. 知道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转化到其他地方。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以及相应的绘图工具。

2. 水的实验材料:水杯、水、冰块。

3. 与水循环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想想,当我们用水洗手、喝水或者下雨时,水去了哪里?2. 让学生讨论并出声回答。

步骤二:学习水的特性(20分钟)1.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介绍水的三种形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2. 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是哪种形态的水。

3. 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形态变化,比如放水在太阳下会慢慢变成蒸汽等。

4.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水的特性。

步骤三:了解水的循环过程(30分钟)1. 介绍水的循环过程,从水蒸发到云中变成水滴,再从云中降下来。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水是如何转化到其他地方的。

3. 练习阅读和理解相关的文本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步骤四:实验验证水的消失并非消失(30分钟)1. 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填满一个杯子的水,然后放在太阳下。

2. 学生观察并记录杯子里的水会慢慢消失。

3. 引导学生思考,问他们这些水去了哪里。

4. 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水是如何通过蒸发转化到空气中的。

步骤五:让学生尝试回答水去了哪里(20分钟)1. 提醒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验,思考水去了哪里这个问题。

2. 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回答,并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3.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他们的观点。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水的三种形态、水的循环过程以及水的转化。

2.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水的特性和循环过程的兴趣,鼓励他们了解更多关于水的知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上的水》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上的水》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地球上的水一、教材分析1.内容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本课是“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2——人类生存的地球中的地球上的水体与“物质科学”中的主题——常见的物质中的“水”有密切联系,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学生容易体验和领会的,因此教材以“水”为主题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章节,本节先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循环,知道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树立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

(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难点)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水的体验十分丰富,对于“水在哪里?哪里有水?”“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且在第一册中曾经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水与地球上生命的密切关系等知识。

学生经验体系中的这些关于水的知识片段是本节内容的学习基础。

从水在哪里→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存在的?它们怎么转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转化?从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水对生命有多重要呢?这些问题在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情境被提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头脑中关于水的零碎知识将起来,并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对各类水体的存在及其转化和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生活中的水》这一课题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消失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水的不同状态,对水的三态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水的消失现象,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的消失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难点: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消失现象。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消失现象,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识记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重点)2.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重难点)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相互联系的水体阅读教材P54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水圈(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圈层。

(2)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3)构成构成特点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存在于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2.水体(1)类型①按物理状态分: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②按分布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特点错误!正误判断:(1)自然界中的水都存在于河流、湖泊与海洋中.(×)【提示】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中.(2)井水不犯河水是正确的。

(×)【提示】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因此井水与河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3)黄河下游河段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提示】黄河下游河段因中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在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淤积而成为典型的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因此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教材整理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阅读教材P55~P5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案:《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到哪里去了。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学会从观察现象中得出结论。

3.情感目标: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2.培养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会从观察现象中得出结论。

四、教具准备:1.彩色PPT课件2.讲台3.海报素材:水循环图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平时用水的情景,看看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水,让学生提出来并写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水到哪里去了?Step 2:学习(15分钟)1.出示彩色PPT,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并简单解释其中的关键词。

如:蒸发、云、降水、河流等。

2.分组讨论:让学生按照水的循环过程,小组内自由讨论并写出一个故事,描述水从地面蒸发到变成云,再从云中的水滴下来成为降水、流入地面的流动的水体等过程。

3.随机抽取一组的代表,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编写的故事。

Step 3:实践(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测量杯和一个透明塑料袋。

2.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观察和验证水的循环过程。

让学生向测量杯中倒入一些水,并将透明塑料袋套在上面,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

3.学生观察一段时间,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讨论:透明塑料袋里出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和讨论来得出结论:水沸腾后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接触到凉爽的塑料袋后凝结成小水滴,然后滴下来,就形成了“雨水”。

Step 4:总结(10分钟)1.展示海报素材:水循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画出自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2.分组交流: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水循环图,并针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3.抽取一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水循环图,并讲解自己的理解。

Step 5: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水到哪里去了之后又会发生什么?2.让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附近寻找水的踪迹:如水龙头的水流去哪了?下雨后水流到哪里去了?冬天的雪融化之后水流到哪里去了?并写成观察报告。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 水循环 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 水循环  学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第1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高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自主预习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水循环的概念的水在水圈、 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循环类型字母 主要环节 典例 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 、⑤下渗、⑥①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②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B ①蒸发、⑦降水 未登陆的台风降水C ⑧ 、⑨蒸发、③降水塔里木河河水的蒸发以及该流域内的降水3.水循环的动力是 和 。

课堂探究1.自主完成——绘制海陆间循环示意图。

标注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自主完成——绘制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示意图。

3.合作探究——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阅读教材第48页活动题,读图分析,小组讨论交流,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有利影响。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

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砂田也称石田,是用不同粒径的砾石和粗砂覆盖在土壤表面而成,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一种世界独有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增温、压碱和保持地力作用。

因其起源于甘肃兰州,故也称为兰州砂田、甘肃砂田。

现已由兰州扩展到毗邻的陇东、河西和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

长期种植作物后,砂、土逐渐混合,砂田丧失效果,称砂田老化。

营造砂田宜选平坦的土地,坡地的坡度应小于15度。

荒地先经平地后再盖砂石,厚度约10厘米。

熟地先耕翻晒垄,施足基肥,平整后盖砂石。

播种时,谷类作物可用砂田播种耧将种子播入砂石层下的土壤表面;蔬菜、瓜类作物则须挖穴扒开砂层,点种后覆盖。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学案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学案

其次章地球外表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第一课时流水侵蚀和积累地貌【热点链接】2019年10月19日,?辉煌70年之荆州名片?播出?野生麋鹿的漂亮天堂?。

1991年,石首市在长江天鹅洲故道成立2 000亩的麋鹿自然爱护区。

天鹅洲故道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

说明曲流和故道的形成缘由。

提示地势低平,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积累。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野外观看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能够结合资料,说出流水地貌的含义。

水平2:能够依据示意图、景观图等地理资料,识别主要流水地貌。

水平3:通过图文资料,描述几种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与流水积累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4:结合不同景观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几种常见流水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人地协调观:归纳人类活动与流水地貌的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差异。

区域认知:能够归纳不同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野外实践,对河流地貌进行深化观看,并设计试验。

一流水侵蚀地貌1.01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02V字形。

2.河谷剖面上图中数字1表示03河床,数字2表示04河漫滩,数字3表示05阶地。

1.推断正误。

(1)干旱、半干旱的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2)河流阶地是流水的积累作用形成的。

(×)2.以下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A.黄河三角洲B.崇明岛C.黄土高原D.河谷答案 D解析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3.为什么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场所和耕作的地方?提示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积累物,地形相对平坦,且土壤肥沃,距河谷近,有充分的水源。

二流水积累地貌1.冲积扇与洪积扇(1)01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02剧减,所03扇状积累体。

(2)洪积扇:临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积累体。

多04干旱、半干旱地区。

2.冲积平原和三角洲(1)冲积平原:05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06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水》教学设计

《水》教学设计

《水》教学设计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水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针对水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水的教学工作。

首先,我们将水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部分,以确保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第一部分是水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水的化学构成、物理性质等方面的介绍。

第二部分是水的重要性,主要是强调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方面。

第三部分是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河流等环节。

第四部分是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是讨论如何合理保护水资源,避免水污染,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采用讲授、实验、讨论、观察等多种方法,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将抽像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的重要性和特点。

在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水实验,如水的凝固、蒸发、溶解等实验,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或湖泊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的循环过程,了解当地水资源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水资源保护的讲座或展览,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水资源保护政策和技术,激发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

最后,在评价学生水教学成果时,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水知识和能力。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提高水教学的效果。

总的来说,水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理论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思考,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水的理解和认识,为未来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3章第1节第1课时水及强、弱电解质学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3章第1节第1课时水及强、弱电解质学案

第1节水与水溶液第1课时水及强、弱电解质学习目标1.通过水电离的学习,知道水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

2.通过强、弱电解质内容的学习,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认识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性质和反应。

学习任务1 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1.水的电离(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2)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 H++OH-。

(3)水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当电离速率(v电离)与离子结合为水分子的速率(v分子化)相等时就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把这种平衡叫电离平衡。

2.水的离子积(1)水的离子积:跟化学平衡一样,水的电离平衡也有一个平衡常数,其平衡常数K=c 平(H +)·c 平(OH -)c 平(H 2O ),在纯水或稀溶液中c 平(H 2O)基本不变,因此K ·c 平(H 2O)也是一个常数,称其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记为K W 。

(2)水的离子积常数表达式:K W =c 平(H +)·c 平(OH -)。

(3)K W 影响因素:K W 只与温度有关,25 ℃ 时K W =1.0×10-14 mol 2·L -2。

微点拨:K W 适用于纯水及稀溶液,浓溶液不适用。

因为浓溶液中c 平(H 2O)变化较大,K W =K ·c 平(H 2O),不为常数。

3.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分析下列条件的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H 2OH ++OH - ΔH>0的影响:某老师运用数字手持设备测定K W 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随温度升高,水的电导率发生变化,电导率升高,说明离子浓度增大,据此推测水的电离平衡移动方向。

测得水的电导率随温度变化如图。

据此探究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探究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问题1:如图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说明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

为什么?提示:正向移动。

因为水电离断裂H—O键,吸收能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因此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由于正向移动造成H+和OH-浓度增大,从而导致水的电导率增大。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概念________的水在水圈、________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判断】(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 )【学法指导】简图表示水循环的类型(1)图中①②③④为海陆间循环环节。

(2)图中③⑤为陆地内循环环节。

(3)图中①⑥为海上内循环环节。

【易错辨析1】外流区域只有海陆间循环一种类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外流区域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____________。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3.不断塑造着____________。

4.________联系的主要纽带。

5.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的____________,缓解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6.影响全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判断】(1)江河水与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长。

( )(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 )(3)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 )【易错辨析2】水循环可以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更新,因而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知识链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示意归纳·助学助记33速记·认知清单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环节主要有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

3.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的重要载体。

高中化学鲁科选修4教学案:第3章 第1节 第1课时 水的电离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Word含解析

高中化学鲁科选修4教学案:第3章 第1节 第1课时 水的电离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Word含解析

第1节⎪⎪水溶液第1课时水的电离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课标要求]1.理解水的电离过程以及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含义,并能应用水的离子积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2.知道强、弱电解质的区别,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含义。

3.能够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1.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 H++OH-。

2.25 ℃时K W=[H+][OH-]=1.0×10-14 mol2·L-2。

3.水的电离是吸热的可逆过程,升高温度,K W增大,水的离子积只受温度的影响。

4.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

5.强电解质溶于水时完全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弱电解质溶于水时部分电离,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

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1)电离特点:微弱,可逆过程。

(2)电离方程式:H2O H++OH-。

2.水的离子积常数(1)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H+][OH-] [H2O]。

(2)水的离子积常数表达式为K W=[H+][OH-]。

(3)K W的影响因素:①25 ℃时,K W=1.0×10-14_mol2·L-2。

②水的电离是吸热的可逆过程,升高温度,K W增大。

③水的离子积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与[H+]、[OH-]的变化无关。

1.只有在纯水中,才能使用K W=[H+][OH-]吗?提示:K W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酸、碱及盐的稀溶液,且由水电离的[H+]水=[OH-]水。

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温度、酸、碱及活泼金属。

1.纯水和其他物质稀的水溶液(如酸、碱、盐水溶液)中都存在K W=[H+][OH-],常温下K W=1.0×10-14(mol·L-1)2。

2.K W表达式中,[H+]和[OH-]是指整个溶液中的[H+]和[OH-],并不仅仅指由水电离的。

但是一般情况下有下列情况:酸溶液中K W=[H+]酸[OH-]水(忽略水电离出的H+的浓度);碱溶液中K W=[H+]水[OH-]碱(忽略水电离出的OH-的浓度)。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湿抹布擦黑板和湿手变干活动,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通过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2.在设计“证明水到哪里去了”的实验中,能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并引导学生通过找证据的方式来说明问题。

3.通过水和水蒸气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4.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

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4页,研讨版块,共有3个问题: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水在哪里
执笔:王玲燕审核:七年级备课组课型:新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联系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的观念。

●课前学习准备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________态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_________态和_________态存在。

2、____________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水总量的____________。

●学习交流与成果
一、水的分布
1、___________是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占地球总水量的___________,陆地淡水尽管只占___________,但水体种类非常多。

2、在陆地淡水中,___________又占了大部分,可以真正利用的淡水资源其实是非常___________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___________用水。

二、水与生命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重量的__________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___________。

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阅读课本P4表“生物体的含水量”。

2、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只有在水分充足的时候,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3、生物对不同水环境的适应
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如气根、叶刺、骆驼。

三、水的循环
1、形成水循环的原因
(1)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

(2)外因:和。

2、水循环的环节
图中各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
A、,
B、,
C、,
D、,
E、,
F、。

3、水循环的类型
(1)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发生在和之间;
②海上内循环:发生在和之间。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发生在、和之间。

4、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5、地球上主要水体的更新周期
更新最快:;更新最慢:。

●当堂检测
1、地球上的水最多的是()
A.海洋水 B.冰川水 C.淡水 D.大气水
2、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A.河流水 B.地下淡水 C.湖泊水 D.冰川水
3、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 D.大洋循环
4、生物体内含水量最高的是()
A.人体 B.水母 C.黄瓜 D.水稻
5、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A.冰川水和地下水B.河流水和湖泊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6、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A.大气水 B.河水 C.海洋水 D.冰川水
7、下列地区水循环比较活跃的是()
A.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B.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C.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D.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8、看图回答: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
(4)海洋水和陆地水通过_____________
的途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