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评析
二十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评析二十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评析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和思潮。
把握这三者的共同架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现代哲学的本质特点,更为深入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无论是分析哲学、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都渊源于西方哲学对康德和黑格尔的承续。
在康德那里,认识既来自于经验材料,又相关于心灵方式,是心灵方式对经验材料的整列和制作。
康德认为,人类的头脑中有一个先验的心灵方式,而经验材料则来自于感官的提供。
心灵以先验的知性方式和理性方式整列经验材料,造就事物普遍必然的知性样式和理性样式,即知性的时空样式,如形状、位置、大小、距离、速度等等的时空样式,以及理性的判断样式,如质的判断、量的判断、属性的判断和模态的判断。
康德的见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界限是心灵方式对经验材料的制作,是主客共制的成品。
康德把心灵方式和感官外的存在称为“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为我们的感官提供了经验材料的来源;经验材料进一步被心灵方式整列,生成它们的时空样式和判断样式,并由此造就了认识,这是一切知识的普遍必然的绝对基础。
康德认为,我们的心智不能离开和扬弃自己的心灵方式直接进入自在之物,达到“自在之物”的原型。
认识的界限是,它既受到心灵方式的界限,又受到不能进入“自在之物”原型的界限。
当我们谈论事物和世界时,它们是心灵方式对经验材料的制作,是主客共制的成品,这个成品构成了“现象界”。
这样,实在被界分为了两个不同的彼此关联的世界,即“现象界”的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
康德学说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学者,他们极为赞赏康德的那个纯粹先验的、自我绝对的心灵方式,但又非常不满意康德的那个“自在之物”,更不赞成“心灵方式”和“自在之物”的二元之分。
他们一心期望通过进一步论证,彻底扬弃“自在之物”这个多余的累赘,回归一元绝对的哲学传统。
黑格尔认为,生命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应当从主客统一的更高进阶中,找到世界的终极所在。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治理问题的研究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治理问题的研究在当代社会,公共治理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西方国家作为世界重要的发达国家群体,其公共治理问题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概念、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概念公共治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包含了众多的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等内容。
西方国家公共治理主要围绕政府、市民社会、企业组织等多个主体展开,旨在建立一种公共政策的通力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参与性以及协同性等特点,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权力分立、知情权保障、公平正义、效率优先等多重目标的同时,增加了政策决策的民主程度和社会效益。
二、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现状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西方国家公共治理整体水平较高。
通过多年的历史发展和经验积累,这些国家在公共政策、社会管理、民主制度、社会福利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公共治理的不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发展有一定滞后现象。
随着社会基本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这些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尤其是在信息化、环境污染、资源保护、社会矛盾等问题上,公共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发现了自身的公共治理水平尚待提升。
最后,西方国家公共治理出现了一些新难题。
尽管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进步,一些新难题也出现了。
例如,全球化对于公共治理产生了挑战,技术创新对于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民意对于决策制定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等等。
因此,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和适应时代变化都是当代西方国家面临的两大挑战。
三、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西方国家公共治理问题主要分为政府负担过大、社会信任度下降、决策制定效率低下等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西方国家不断探索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一、概述社群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
它强调社群或共同体的价值优先于个体,主张在社群中寻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在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新的公益政治学观点,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群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社群或共同体的价值,认为个体不能脱离社群而单独存在,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是在社群中形成的。
社群主义主张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该优先考虑社群的利益,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体的利益。
同时,社群主义也强调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协商,才能制定出符合社群利益的公共政策。
公益政治学是社群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和体现。
它强调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认为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体的利益。
在公益政治学的视角下,公共政策应该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旨在深入剖析社群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评估其在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对公益政治学的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群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未来社会政治发展的启示。
1. 简述西方社群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背景。
西方社群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从政治背景来看,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政治的推进使得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和需求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群主义作为一种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团结的政治理念,逐渐受到关注。
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波动和不平等问题,使得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单一性产生了质疑,社群主义强调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成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
再者,社会背景的变化也推动了社群主义的发展。
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
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在当今美国哲学界,心灵哲学无疑是分析哲学传统中最热门的哲学论题之一。
心灵哲学家柯林•麦克金(Colin McGinn)甚至把心灵哲学看做哲学中除了形而上学之外最基本的研究领域。
实际上,在美国分析哲学传统的各哲学分支中,心灵哲学发展最为迅猛,成果也比较显著。
本文试图从心灵哲学发展脉络的角度展示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的新发展。
一、从功能主义到心灵的表征理论尽管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已经有了功能主义的思想萌芽,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却是哈佛大学的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心与机器》(1960)一书中开始提出的。
从历史上看,它是行为主义和心脑同一论的后继者,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正统心灵哲学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心理状态并不是大脑状态,它只具有一种功能的作用。
心理状态只不过是它们与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些因果关系可以被任何具有某种因果属性的系统所复制。
按照这种观点,即便是制造啤酒罐头的系统,如果它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也会像我们人类一样具有信仰、欲望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这种因果功能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计算机功能主义”。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具有恰当的输入和输出,只要执行恰当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就能够具有思想、感情和理解能力。
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强的人工智能”。
心灵的计算机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心灵是一个程序,大脑是计算机系统的硬件。
他们的著名口号是“心灵之于大脑如同程序之于硬件”。
然而,这种计算主义观点遭到了塞尔(John R.Searle)等人的猛烈抨击。
塞尔指出,心灵并不是计算机程序,因为程序是以纯形式的方式或逻辑句法来定义的,而心灵有内在心理内容,因此程序本身并不构成心灵。
程序的形式句法本身并不能保证具有心理内容。
这一观点在他著名的中文屋论证中得到了通俗的阐明。
塞尔的论证依赖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句法学不同于语义学,仅仅有句法是不够的,还需要语义方面的东西。
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浅析
公共管理MA N A GEMENT4.6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其社会福利应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迫切需要和实际可行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行社会保险项目。
在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应坚持分层次实行不同政策和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原则。
分层次就是区分农民工的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办法。
分阶段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将推行农民工当前最需要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合同制农民工的失业保险作为近期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
同时也要论证和设计适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推进各类保险项目并建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而更好的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参考文献[1]李萍.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J].经济学家,1999,(6):18-22.[2]许经勇等.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9):9-13.[3]王爱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评估[J].理论探讨,1994,(6):15-18.[4]巨文辉.国外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方向及其特点[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78-81.[5]熊盛文.建立我国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研究[J].当代财经,2006,(l):11-14.[6]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6):17-21.[7]宋醒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再就业工程评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3.[8]蔡防.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就业体制转换的难点[J].经济研究参考,1998,(45):39-40.[]张展新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55[10]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2):1-7.[11]冯丽萍.消除限制构建我国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J].农村经济,1998,(l2):7-9.[12]黄松玲,王济.就业管理体制借鉴与架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5):12-18.[13]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农民工情况的研究报告之二: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08-02.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06SJ B790018)。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关于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述评
一
育实 验 。创建 了一个 重 视经 验 和活 动 、尊重 儿 童 、富有
生 活气 息 的气势 恢宏 的课 程 与教 学理论 体 系 。
在课 程 与教 学 目标 方面 ,杜 威提 出了著 名 的 “ 教育 无 目的论 ” .这 并 不 是 说 教育 没 有 目的 、而 是 旨在 反对 外在 的 、僵 化 的 、终 极 的 目的 ,提 出教 育过 程 的 内在 目 的。他说 : “ 教 育 的过 程 ,在它 自身 以外没 有 目的 ;它 就 是 它 自己 的 目的 。 ” 因而 .在 “ 教 育 即生 活 ” 、 “ 教 育 即生 长 ”的基 本 观点 基础 上 .杜 威认 为 :教 育过 程本
身并 无 目的 。只是 人 ,即家 长 、学 生和 公 民等 ,才 有教
育 目的 。② 至 此 ,实 用 主 义者 认 为 课 程 与教 学 目标 要 基 于儿 童 当下 的兴 趣 、活 动 和经 验 .要摆 脱成 人 不必 要 的
干 涉 : 要 有 益 于 儿 童 能 力 的 发 展 .积 极 主 动 地 适 应 社
会 ,最 大 限度地 摆脱 社 会强 加 的要 求 的 目标 ,成为 不再
、
实用 主义 教育 哲 学流 派对 课 程 与教 学 思想 的论
为 遥 远 的将 来 做准 备 的而 是引 导 现 实 生 长 的发 展 目标 。
在课 程 与教 学 内容 方面 ,杜 威在 其 经验 自然 主 义哲 学 的 基 础上 .强 调 以儿童 现 在生 活 的经 验为 根基 组 织课 程 与 教 学 内容 。对课 程 与教 学 内容按 阶段进 行 划分 ,并 提 出 课 程 与教学 的组织 应该 心理 学 化 。课程 与 教学 内容 虽 然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顾丽梅提要:自20世纪末期进入信患社会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公共参与”的需求都不断“膨胀”。
本文认为其动因在于:教育、信息技术、民主行政的需要,产生了所谓“新公共参与”。
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公共参与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公共参与与传统的参与理论之差异与共性;为什么公民与政府官员都“不喜欢”公共参与。
此外,文章还指出新公共参与主要倡导与强调的是公共参与不仅分享政府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分担政府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对于新公共参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新公共参与政府管理民主行政作者顾丽梅,女,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上海200433)一、“公共参与”膨胀的动因(一)新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一:教育正如西方学者克莱夫兰(Cleveland)所说,导致公共参与需求增长的原因是教育。
当公民接受了更多的教育,他们的参与意识就不断地增长。
他们需要更多地参与那些影响他们切身利益与生活方式的决定,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
教育是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认知提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新时期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传播过程。
电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技术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和通过网络参与成为可能。
更多的公民介入到信息流通的领域,破坏并削弱了作为中央集权的决策制定的基础——打破了对信息地集中控制。
“越来越多地工作在公民的参与中得到解决——或者无法解决。
越来越多地决策是在广泛咨询的基础上制定的——如若不然,作出的决策则得不到支持与贯彻。
”①(三)新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三:民主行政的需要一般而言,制度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总是严重地滞后于社会广泛变革的过程。
传统科层制时代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太容易适应新的信息时代,也不适应权威共享的社会。
用本佳明・巴伯(BenjaminBarber)的话说,政府曾经提供的只是一个最脆弱的民主,而现在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强大的民主机制:“强大的民主是共享参与式民主模式;确切地意义是,参与式民主模式强调地是公民自治而不是以公民的名义为代表的治理模-本文受到了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服务型政府治理创新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2007BZZ001)。
现代西方哲学和文艺中的反理性主义思潮述评
现代西方哲学和文艺中的反理性主义思潮述评
反理性主义思潮是一种以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思潮,它具有
强烈的反传统性,质疑理性精神的完整性,以及单一的绝对真理的存在性。
它主张,唯有重返幻想和情感,才能得到全面、更为真实的洞见,从而重建多种有充分发挥空间的意识形态,超越单一的理性范式。
反理性主义思潮在现代西方哲学和文艺中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随着西方
哲学上对理性主义思潮的批判,以及当代文艺家和学者所反映的对理性的怀疑和质疑,反理性主义思潮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西方哲学和文艺作品的一种重要特色。
在艺术、文学作品中,“反理性主义”的反思性的概念与表现手法被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所广泛采用。
一方面拉开了破除理性主义思想古常路的思路,强调对前时代知识继承的批判性思考;另一方面,它在质疑工业文明以及传统观念、僵化思想、时代限制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推动了思想上的积极变革,引发了文学、艺术创作上的革命性变化。
反理性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根本上重塑了当今西方
文化。
反理性视角拓宽了当今的视角,它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造力及其具体的社会思想内容,正是因为它,当今艺术和文学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思想视角也变得更加开放、充满活力,从而促使当今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高潮。
总之,反理性主义思潮对现代西方哲学和文艺中的特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
推进革新使现代西方哲学和文艺不断发展,众多反理性主义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也因此被诞生,为当今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贡献了丰沛的内容。
西方哲学史现代欧洲大陆哲学
西方哲学史现代欧洲大陆哲学Western philosophy has a rich history that spans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like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to influential thinkers inthe modern era, such as Descartes, Kant, and Nietzsche, Western philosophy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and ideas. In this discussion, we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uropeancontinental philosophy.西方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现代时期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如笛卡尔、康德和尼采,西方哲学涵盖着广泛的哲学传统和思想。
在本次讨论中,我们将重点关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发展。
Modern Europea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emerged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as a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social,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landscape. It sought to challeng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and epistemology by emphasizing subjective experience, existentialism, phenomenology, and critical theory. This departure frommore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found in Anglo-Americananalytic philosophy led to innovative ideas and approaches.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兴起于19世纪和20世纪,作为对社会、政治和知识领域变革的回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的试用情况和推广建议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其中的一部,《西方哲学史》在2011年首次出版,2019年出了第二版。
但此书仅讲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未覆盖黑格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
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新近形态,在时间上不仅离我们最近,而且更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特点和精神面貌,因此学好和讲好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非常重要。
由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丁立群教授担任主编的编写团队,历时多年编写出的《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以下简称《评析》)这部马工程教材,于202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结束了在讲授现代西方哲学时没有马工程教材可用的局面。
主编及编写人员在这本教材出版之后,立即把它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本文把两年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这部教材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分享,希望对使用这部教材的广大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使用这部教材的同行来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体验。
一、《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教材的特色按照西方对哲学史分期的主流做法,西方哲学史一般被划分为古代(a n c i e n t )、中世纪(m e d i e v a l )和近代(m o d e r n )三个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讲授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往往把西方哲学史以黑格尔作为分水岭,黑格尔以后的部分被称为“现代西方哲学”。
《评析》涵盖的就是现代西方哲学这部分的内容,时间上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
总的来看,《评析》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部教材的编写凝聚了编写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心得,能够突出科研支撑和反哺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每位编写者写作的部分都是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很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同时作为相关领域内国内优秀的学者,由这些编写者撰写的这部教材的水平,基本能够反映出国内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前沿的和新近的成果。
其次,该书覆盖的范围广泛、全面,对哲学问题的分析细致深入,力图呈现哲学思想演变的线索,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展现出的种种对立和冲突作出了最终会和解与融合的展望。
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
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一、引言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划分和研究视角也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有阶段论、学派论、范式论、途径论、谱系论等。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阶段论的观点影响较大,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笔者也侧重于按照历史脉络对公共管理学理论进行系统划分。
笔者认为,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管理时期和公共行政的当代发展时期。
前三个时期的思想译介和研究成果较多,人们了解也较多,而21世纪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迅速,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理论更是席卷全球,对我国的影响也较大,而且出现小丛林smalljungle现象。
但是很多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著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对于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前沿是十分不利的。
近年来,笔者更加关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的前沿理论,并在尚未有译著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占有和消化英文原著,取得了关于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即新公共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也是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对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进行系统概述与评析,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治理与公共治理,与统治交叉使用,含义相似,主要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学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援助机构的发展研究和福利国家危机引发的政府改革运动赋予了Governance新的含义,跨越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等多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治理机制。
一般认为,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一词标志着新治理开始流行,1992年世界银行提出治理就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现状
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现状第一章:哲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哲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思考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那个时代,哲学家们试图找到万物的本源和意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哲学学派,如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
经过历史的发展,哲学也发生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成为主流,哲学的目的转向了宗教信仰和神学问题。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哲学重新掀起了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在现代社会,哲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和思考方式,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哲学学派和思想家们对于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
第二章: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学派和流派1.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以实验和实践为基础的哲学学派,其重点在于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各种问题。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杜威等。
2.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科学和实证才能被认为是可靠和可信的,因此只有科学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有效的。
代表人物有康特、波普尔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主张通过经济和政治的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思想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任何真理都是主观的和相对的,反对一切形式的绝对主义和现代理性的极端。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里达、福柯等。
第三章: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现状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现状十分丰富和多样化。
相较于过去的哲学思想,当代的哲学思想更加关注社会和政治等现实问题,并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
当代西方哲学思想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各个学派和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重点。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当代哲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现状十分丰富和多样化,各个学派和流派都在为人类理解和认识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美国当代哲学述评
作者: 鲁·格伦贝格;罗友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42-55页
主题词: 美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国哲学;现代哲学;现象学;辩证唯物主义;当代哲学;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 本文发表在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时代》杂志1977年第18期,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对美国资产阶级哲学各个流派的影响和斗争为脉胳,对美国当代哲学思潮和各种流派的演变,作了历史的分析和描述,给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哲学中的发展状况,做了历史的小结;对美国资产阶级哲学各个流派思潮的起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日俱增的影响在资产阶级哲学研究方式上引起的各种结果,作了简明的剖析.摘译如下.。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以美国为例
• 标准: • (1)一群学者实质性地关注这个学科, 至少有一些学者自称为专家; • (2)持续不断地有著作、领导性的期刊、 会议出现,它们反映出批评性地分析、 反应及建立相互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方 法论;对具体问 题的经验性研究;将理 论及研究发现整合到一个综合性的框架 中。 • (3)在大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中确立起学 术课程
• 1948年,列纳德.怀特(Leonard White) 的《公共行政研究入门》第三版问世。 认为伦理规范是专业化的重要环节。要 提高公共行政的形象和声誉,要使政府 取信于民,伦理规范必不可少。怀特是 第一位学者第一次明确无误地宣布,行 政伦理需要我们去进行“广泛的研究”
• 随着1949年Marx’s 文章“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主张需要行政化伦理学 体系。他尖锐地指出,性这个行为实际上在很 大程度上仍依赖“自觉或不自觉的个人利益” 和“个人判断力、观察力的承受与否”,我们 更需要一个“连贯一致的行政伦理的体系”。 他还认为,“行政的道义”要求来自政治意识 形态的内在逻辑,而政府则将这个政治意识转 变成社会现实”。所以“行政伦理的核心在于 孕育政治体制的理念。” • Marx及后来的Appleby’s book Morality and Administration in Democratic Government一起提 倡民主价值的优先性作为行政伦理的基础。 • 接下去,50年代伦理学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威尔逊的论文反映了美国进步改革运动 的观念:效率是好政府的标尺,获得好 政府的办法是科学的途径。而且,他的 论文也延续了支撑着美国宪法的关于人 性的联邦哲学:公共事务中的伦理行为 不是通过教育和理性获得的,好政府的 首要保障,是权威及对自由裁量权的结 构性的限制。威尔逊及伊斯顿都主张通 过某种程序性改革,因此他们都没提出 要研究行政伦理学。这一点也在古德诺 的《政治与行政:政府研究》中。
当代分析哲学
当代分析哲学周保松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的主流,基本上属于分析政治哲学(analyt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这并不是指这个传统中的哲学家均接受相同的政治立场,而是指他们对于政治哲学的目的和方法,有颇为接近的一些看法。
这里我集中谈五点。
不过,读者宜留意,这既然是我的個人觀察,自然受限于我的经验,难免有所偏颇。
我更无意认为,这个政治哲学传统就是唯一的或最好的。
任何一种治学进路,有所长的同时,也总难免有它的局限和不足,这是不待言的。
一,分析政治哲学十分重视概念的明晰和论证的严谨。
它认为,哲学的基本工作,是用清楚明白的语言,准确区分和界定政治生活中不同的政治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理由证成政治原则,而证成过程必须尽可能以严谨的逻辑推理方式进行,并让读者看到背后的论证结构。
换言之,分析政治哲学反对故弄玄虚,反对含混晦涩,反对不必要地使用难解的术语,以及反对在未有充份论证下视某些经典和思想为绝对权威。
二,既然道德证成是分析政治哲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其性质必然是规范性的。
它既不自限于哲学概念的语意分析,亦不像社会科学般只关心实证问题,也不将焦点放在思想史中对不同经典的诠释,而是探究价值伦理的应然问题,追问什么是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基础,社会资源应该如何分配,个人应该享有什么权利和承担什么义务等。
政治哲学关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活在一起」这个根本的道德问题。
这是柏拉图和阿里士多德以降,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而提出问题本身,即意味着我们相信人可以凭着自己的理性和道德能力,对种种政治道德问题作出合理回答。
分析政治哲学不会接受「强权即正当」的政治现实主义,也不会接受政治根本无是非对错的道德虚无主义。
三,道德证成是个提出理由的过程。
无论我们赞成或反对某种政治原则,均需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持。
分析政治哲学普遍认为,这些理由的性质必须是俗世的,和具体实在的个人的利益相关的,而不应诉诸宗教或某种超越的神秘权威。
这些理由可以是人的基本需要、欲望的满足、个人自主和尊严、人的理性和道德能力的实现,以至社群生活的价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