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论治头痛纲要(济南市中医院1128)
头痛的中医辨证论疗
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 清阳;内伤诸疾,导致气 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 所养,均可导致头痛。
外感与内伤两类
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 湿、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4、饮食劳倦或体虚久病——劳倦、病后;
饮食不节、嗜酒太过、过食辛辣肥甘。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 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半夏、陈皮——和中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平肝熄风止痛
治疗-分证论治
• 内伤头痛-3.肾虚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而空;腰膝痠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 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
盗汗;舌质淡,体胖,或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
刺出血; 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
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治疗-分证论治
•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
•
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
苔薄白,脉浮紧。
• 治 法:疏散风寒止痛。
• 代表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
• 外感头痛-3.风湿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 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 代表方:羌活胜、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除湿散寒而止头痛;
—祛风
• 川芎—辛温通窍, 活血止痛。
•
实证——肝阳、痰浊、瘀血
• 3、发病特点:
•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六经辨证讲稿
六经辨证讲稿六经辨证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7), 1758-176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7263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王 广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31日摘要 头痛为临床常见症、多发症,病因相对复杂,西药治疗往往周期性长、停药后有戒断反应,效果不尽人意。
中医应用六经辨证论治、病因辨证施治,疗效较好。
本文基于六经辨证、病因辨证论治头痛进行总结,探讨头痛的诊治规律,以期指导临床。
关键词头痛,六经辨证,病因辨证An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Guang Wang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Received: Jun. 8th , 2023; accepted: Jul. 18th , 2023; published: Jul. 31st , 2023AbstractHeadache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 clinical condition with a relatively complex etiology, and the treatment with Western medicine is often long in periodicity, with withdrawal reactions after stopping the medicine and unsatisfactory.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ten has long cycles and withdrawal reactions after discontinuation, and the results are not satisfacto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six meridians and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is more effecti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s based on the six meridians and etiology, and discusses the ru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adaches, with a view to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王广KeywordsHeadache, Six Meridians, Etiology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头痛之名,首载于《黄帝内经》,亦称之为“真头痛”、“首风”、“脑风”。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1.1.11.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1.1.4。
1.21.3《伤寒论》下利,22.1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2.辨疼痛性质
风寒---头痛剧烈而连项背 肝火---头痛呈跳痛 风热---头胀痛如裂 肝阳---头痛而胀 风湿---头痛如裹 瘀血---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 痰湿---头重坠或胀 亏虚---头隐痛、绵绵而痛、空痛
3.辨经络
(2)论治要点
①实证(祛邪):祛风、散寒、化湿、清热 ②虚证(补):滋阴、养血、益肾 太阳经---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白芷、葛根、知母 少阳经-----川芎、柴胡、黄芩 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一)、诊断要点
2.病史: 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 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目的为了了解有无细菌、病毒感染---抗病毒、抗生素(抗细菌药)
2.血压:了解有无血压增高—降血压 3.脑脊液:了解有无脑膜炎----抗炎、降颅压(甘 露醇)
止痛)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肝阳上亢:夏枯草膏 2.风热头痛:苦丁茶 3.风寒头痛:川芎葱茶汤 4.顽固性头痛:全蝎、地龙、甘草各 等份,研末,每次3g,每日3次
(二)中成药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丸 2.风热头痛:芎菊上清丸 3.肝阳上亢头痛: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 4.阴虚阳亢头痛:天麻首乌片 5.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6.气虚头痛:补中益气丸 7.血虚头痛:养血清脑颗粒、八珍颗粒 8.痰浊中阻证:二陈丸
然出现头痛,痛剧拘紧,痛连 项背,遇寒尤剧,伴恶风畏寒, 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患者头痛而胀,兼发热恶 风,体温38.6℃。口渴欲饮, 面红目赤,大便秘结, 小便色 黄。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
四、患者反复头痛半年,隐痛、昏 痛为主,时有头晕,劳累及长时间 阅读后加重, 伴倦怠乏力,心悸不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名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三)影响因素: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要 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 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
4.蓄水证
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 水——五苓散
5.蓄血证
• 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 •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
6.太阳病兼证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二)证候类型与治法
1.表寒证
表 寒 证
辛 温 解 表
汗出表虚证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无汗表实证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经辩证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二、《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三、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四、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中医头痛ppt课件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加四君汤——健脾益气 加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加全蝎、蜈蚣——搜逐风邪
六、辨证论治
引经用药: 太阳头痛——姜活、防风 阳明头痛——白芷、葛根 少阳头痛——川芎、柴胡 太阴头痛——苍术 少阴头痛——细辛 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川芎——散少阳之风。 荆芥——内行肝胆,外散风寒,辛香走窜。 薄荷——辛香,清利头目。 羌活、防风——散太阳风。 白芷——散阳明风。 防风——升阳。 细辛——宣邪达窍。 甘草——和药缓急。 细茶——清上降下。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寒犯厥阴者:吴株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
六、辨证论治
2.风热证 症状 (1)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 (2)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 (3)舌红、苔黄、脉浮数。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调神利窍,缓急止痛。 外感者:祛邪活络。 内伤者:滋阴养痛 1.风寒证 症状: (1)头痛起病急,其痛如破,痛及项背。 (2)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3)苔薄白,脉多浮紧。
六、辨证论治
治则: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中则令人头痛。 •《证治要决·头痛》:“诸头痛,有因气、因痰、因
虚及外感四气,或酒食所伤,或作劳勤……”。
一、概述
(三)范围 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
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以头痛为主时可 按本篇论治。
二、证候特征
(一)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二)部位:前额、额颞、顶枕部。偏头痛。 (三)循经:太阳、阳明、少阳或太阳、厥阴、少阴。 (四)有外感、内伤 头痛之风。
半夏、白术、茯苓、 健脾化痰、降逆止呕。
六经辨证顺口溜
六经辨证顺口溜
1. 六经辨证要记清呀,太阳病就像初升的太阳,发热恶寒头痛起,你说这像不像刚起床有点不舒服呀?就像你昨天有点着凉后开始头疼一样。
2. 阳明病像那午后骄阳,大热大渴大汗狂,哎呀,这感觉就好像在炎热夏天里跑了几公里后的那种燥热呀!比如你跑完步回来特别口渴的样子。
3. 少阳病像那多变的天气,寒热往来口苦干,这不是和那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天气很像嘛!就像你有时候早上觉得冷,中午又热得不行。
4. 太阴病似那阴沉的天,腹满而吐食不下,是不是感觉就像心情不太好时啥也不想吃呀?像你心情低落时不想吃饭一样。
5. 少阴病宛如黑夜来临,脉微细但欲寐,这不就是那种特别疲倦想睡觉的感觉嘛!就像你熬了个通宵后第二天的状态。
6. 厥阴病仿若风云变幻,上热下寒乌梅证,这多像那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情况呀!像你一会儿在暖气房一会儿又到了冷风口。
7. 六经辨证真奇妙,各有特点要记牢,你想想看,这不就像分辨不同性格的人一样嘛!比如有的活泼有的安静。
8. 掌握六经辨证法,治病救人有办法,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就像你有了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各种难题的锁一样。
9. 六经辨证仔细瞧,病症变化都知晓,这就好像你对朋友的喜怒哀乐都清楚一样呢!像你知道朋友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
10. 好好学习六经辨证,健康生活常相伴,你说是不是呀!这不就像有个好朋友一直陪着你保持健康嘛!
我的观点结论:六经辨证顺口溜真的很有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呀!。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张培丽【摘要】偏头痛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不可根治、易复发等特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医学的进步,偏头痛已成为神经内科就诊的重要疾病之一.但现代医学缺乏对偏头痛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治疗偏头痛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多为单一复方辨病治疗,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宗旨.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偏头痛,充分发挥中医传统特色,根据六经所属的不同脏腑、经络病理变化、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理论.本文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角度出发,以《伤寒论》中提及的偏头痛为研究对象,对此加以整理并溯本追源,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3页(P267-269)【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偏头痛;张仲景;治法【作者】张培丽【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张仲景《伤寒论》对引起头痛的病因做了详细的论述,在《伤寒论·伤寒例》中大量论述了风、寒、热、火、湿等外邪引起的头痛机理,认为寒邪、湿邪为导致头痛的主要原因。
早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偏头痛的治疗主要以理疗、按摩、针灸及外敷药物等对症治疗,口服药物种类及用法介绍很少[1]。
而张仲景《伤寒论》中已经较为系统的记载了对外感头痛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
《伤寒论》首次将头痛的论治按六经分型,伤寒经认为只有上行头部的三阳经和厥阴经才会产生头痛,不直接上行头部的少阴、太阴两经则不会产生头痛[2]。
三阳经中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及厥阴经发生病变则会产生头痛。
《兰室密藏》中提到“头半边痛者”为偏头痛,古代对偏头痛并无详细论著,但对头痛的研究却源远流长,为了方便论述,在此将头痛作为主要论述对象,本文就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头痛略论于下。
【汉唐经方】六经为病提纲
【汉唐经方】六经为病提纲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
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古人以之比如大将建旗鼓,便士卒望之而知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
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
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
由是观之,六经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六经的提纲证,首先必须弄清六经辨证的对象和范围。
我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是以邪气伤人而立论的,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柯氏把六经辨证,视为百病而立,实能先获张仲景之心,因而也就扫清了只治伤寒一病的俗见,扩大了六经辨证的范围。
简而言之,这部书包括了两类疾患:一类是急性热病的伤寒,二类则是慢性疾患的杂病。
两者发病虽异,而医理则通,都不能离开六经之制节。
所以本书的内容是以六经辨证为宗旨。
六经本身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六个系统,它们属于物质范畴,故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反映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辫证的方法,就是按照六经的客观规律去分析疾病,去认识疾病,务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就达到辨证之目的。
然而,辨证一定要言之有物,丝毫不能离开物质的存在,六经绝非空洞的名词游戏,它既有受邪之体,又有所病之因。
有能有所,以见证由体生,证由体定之理。
因为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故每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
这就为辨证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应该看到,六经所反映的证候,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证侯的产生,决定于六经的阴阳对立变化的规律。
所以,阳与阴对立,有阳证也就必有阴证,表与里对立,如有表证也就必有里证,寒与热对立,若有寒证也就必有热证.虚与实对立,故有虚证也就必有实证。
这种相对而生的八个证候,它们既是疾病中的阴阳矛盾产物,又是疾病对立的统一。
因为它们不超出相对而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古人就叫做“八纲”辨证。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相关条文的总结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先河,其中的六经辨证更是把经方派和医经派做了完美的融合。
是集大成的一部巨著。
不仅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实践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知道作用,被各世医家奉为圭臬。
其中对于一些症状的相关性经行了高度的概括,每一个主症必然是此疾病的核心症状,并且把症状与病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了《伤寒论》的行文特点。
后世医家们根据条文中的症状,进行方症对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头痛作为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经常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原发头痛较少见,诊断也十分的模糊。
《伤寒论》按照六经辨证对疾病经行了分类,其中有不少条文提到头痛,说明头痛对应的病机也可以出在各条经的疾病中。
现在把其中的与头痛相关的条文经行整理,收集各医家的注解。
希望可以从中找到各经头痛的病机,也是对头痛按照六经经行一个很好的分类,并且得到治疗各类头痛的有效方药。
临床上头痛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且《伤寒论》中写作手法也有省略和互文等,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把“外证未除”、“项背疼痛”、“郁冒”、“头眩”等一些症状也经行了摘录,希望读者可以经行参考。
文中引用医家注解:【成】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明。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清。
钱潢《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柯】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张】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森】森立之(日)《伤寒论考注》【鉴】《医宗金鉴》清。
吴谦等。
参考书目:《伤寒论考注》森立之(日)。
著。
郭秀梅、冈田研吉(日)、加藤久幸(日)。
翻译校点。
崔仲平。
审订。
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2001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7-5077-1887-5《伤寒论集注》清。
张隐庵。
注释。
清。
高士宗。
纂集。
张金鑫。
校注。
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00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40223号《伤寒论条辨》明。
方有执。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风寒
方药
治法
病机
症状
二、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寒邪的致病特点
四逆汤加味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恶寒战栗,肢体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 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 皮肤隐紫。 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润燥;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化痰止咳。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凉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桑叶杏仁豆豉宣肺透邪;贝母化痰;栀子清热;沙参
清宣凉润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脉细数。
. 因“脾恶湿”,湿盛则伤脾,故外湿与内湿有 一定的联系,可以 互为因果。
二妙丸加味
薏苡仁汤加减
藿朴夏苓汤加减
方药
芳香化湿
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 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 大便稀溏,白色淡黄。 舌苔白腻,脉浮数。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 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陪补人体得正气, 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王明福主任医师辨证论治头痛经验
关 节 而止 痛 。臣 以藁 本 , 太 阳经 , 风 胜 湿 , 善 止 头痛 。 以 人 祛 且 佐
或 太阳穴两侧 , 在头项部 。 痛性质多为隐痛 、 痛 、 痛等 , 或 头 胀 刺
按 : 师 认 为 本 例 其 证 多 由汗 出 当 风 . 王 或久 居 湿 地 . 湿 之 风
每 次 发 作 可 持 续 数 分 钟 , 者 更 长 时 间 , 反 复 发 作 等特 点 , 或 呈 可
独 活 偏 于 祛下 半 身 湿 邪 ,防 风 偏 于疏 风 不 宜 ,故 临床 上 减 去 独 活、 防风 。 中 羌 活 为君 药 , 苦温 燥 , 辛散 祛 风 , 方 辛 其 味苦 燥 湿 , 性 温 散 寒 . 皆可 祛 风 除 湿 、 利 关 节 。 中羌 活 善祛 上 部 风 湿 , 故 通 其 能 散 一 身上 部 之 风 湿 , 利 关 节 而 止 痹 痛 ; 通 臣以 藁本 , 太 阳 经 , 人 上
中 图分 类 号 : 2 9 R 4 .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 2 1 3 — 2 8 A 1 0 — 4 X( 0 1 1 — 9 5 0
【 键词】 头痛 关
辨证论治王明福源自经 验 3 辨证 论 治
王 明 福 先 生 为北 京 市 密 云 县 中 医 医 院党 委 书 记 、 任 医 师 , 主
11 多风 多 湿 .
太 阳行 头 之 后 , 阳 行 头 之 侧 , 明行 头 之 前 , 少 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前额、巅顶、枕部、项、背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 头痛,如:
《丹溪心法》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 头两边痛……项似拔……。”
足太阳经脉循行图
手太阳小肠经脉循行图
2.病因病机:外邪侵袭太阳经脉、劳损气 血筋脉。外感内伤皆常见,外感为主;体 位不当、劳倦太过……
(三)三阴三阳六病病机与经脉循行的结合
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更能适应临床需要 这种认识由来已久:
《症因脉治·头痛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 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 三阴,皆有头痛。”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 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 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 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 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
(一)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
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
太阳头痛 阳明头痛 少阳头痛 厥阴头痛
所有疾病不出六经范畴
太阳头痛: “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 太阴头痛: “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少阳头痛: “头痛之属于少阳经者。” 少阴头痛: “头痛之属于少阴经者。” 阳明头痛: “头痛之属于阳明经者。” 厥阴头痛: “头痛之属于厥阴经者。”
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 六经各有见症……。”
“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其病不是外感就是内伤。
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病因 病机有机结合,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切合临床 实用。
1.六经兼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气…… 2.六经重在气化
丁元庆.《兰室秘藏》论治头痛简介,河南中医,2001,(2):36-37
2.少阴头痛
《兰室秘藏·头痛门》 “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 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至此,六经头痛的证治趋于“完整”
六经病—(不同体质人群的外感病)
六经病头痛是六经病的症状之一 六经——三阳三阴
《伤寒论》有关头痛的记载,主要论述的是 外感病的证治,故头痛就成为《伤寒论》六 经病常见症状。
这些头痛症状称为六经病头痛。
三阳病皆可发生头痛 三阳病皆由外邪引发,属外感病 三阳头痛与经脉循行关系密切
三阳病头痛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六经分证论治头痛举要
五、六经分证论治头痛举要
六经头痛 合病头痛
丁元庆.头痛六经分证,中国中医药报 2005.8.22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前额、巅顶、枕部、项、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 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 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 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 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
《灵枢·寒热病》:“阳明头痛,胸满不得息, 取人迎……”
《兰室秘藏》补出的太阴、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即包括外感头痛,也包括内伤头痛 头痛就病位而言,涉及脏腑及其经脉 对六经头痛单从任一方面理解都不全面
3.属性:实证居多,虚证常见。 4.太阳头痛证治
(1)经脉不利
症状: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 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 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当归。 风药是治疗太阳头痛的常用药
四、六经头痛的病因病机
(二)六经头痛的主要病理因素
头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涉及风寒、火热、气郁、 痰阻、血瘀、经脉痹阻,正虚、扰神
《医学发明》:“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 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盖主血 故也。”
《伤寒论》有关头痛的论述 《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 六经与六经辨证 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头痛的病因病机
丁元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 齐鲁伤寒流派学术传承工作室 卢尚岭教授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伤寒论》有关头痛的论述 《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 六经与六经辨证 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头痛的病因病机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举要
一、《伤寒论》有关头痛的论述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 等疾病过程中。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265)
厥阴头痛的发病与足厥阴肝经循行有关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
枢·经脉》)
《伤寒论》有关头痛的论述
《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
六经与六经辨证 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头痛的病因病机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举要
二、《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
1.太阴头痛
《兰室秘藏·头痛门》 “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 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六经头痛——发生于三阳三阴、以头痛为主要 症状,通称为六经头痛
百病不出六经藩篱,六经头痛囊括全部头痛病证
《伤寒论》有关头痛的论述 《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
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头痛的病因病机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举要
三、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一)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 ()与三阴三阳(六经)病机相关的头痛 (三)三阴三阳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合二为一
化生营卫气血、储藏阴精阳气 通行营卫津液、传化排泄糟粕 抵御外邪 六经一体
《伤寒论》有关头痛的论述 《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 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六经头痛病因病机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举要
四、六经头痛病因病机
(一)外感、内伤皆可导致六经头痛
1.外感:以风为主,风挟寒热湿暑邪气上犯清窍 2.内伤:情志、饮食、久病等 3.劳神伤心,形神失和 4.外伤导致筋骨、脑髓、肌肤、气血、经脉、元 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