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登崖州城作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一)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释】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

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因遭弹劾被罢官回归故里之时。

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故地重游,从“自悠悠”可见诗人心境悠然自得。

B.颔联中“沧波”言水之澄碧;“浩荡”言水面广阔壮大,“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 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 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3.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4. 这首诗情感起伏有致,撼人心扉。

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客夜与故人偶集①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②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了诗人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B.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城中),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主观比较鉴赏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主观比较鉴赏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4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主观比较鉴赏试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48分得分: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案:【答案】张诗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千红万紫”是对冬去春来的渴望和喜悦,“只待新雷第一声”充满了对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龚诗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诗人以“落红”自喻,化春泥而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一腔热情。

【赏析】《新雷》是清代文学家张维屏于道光四年(1824)年早春在松滋任上作。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春天与充满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迫切愿望。

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

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

明智的士大夫,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既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

《新雷》正是寄寓这种复杂情绪的产物。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

“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

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

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在最难熬的时刻,自然界会冬去春来,带来温暖。

不仅如此,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

这一切,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就出现了。

自然四时运行,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情绪可言。

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

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试卷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试卷答案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试卷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初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漫兴(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初三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

初三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

初三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阅读答案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阅读答案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阅读答案1.经典诗文默写。

(10分)(1),皆出酒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3),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呼啸状。

(魏学洢《核舟记》)(4)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5),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6)常恐秋节至,。

(汉乐府《长歌行》)(7)东皋薄暮望,。

(王绩《野望》)(8),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9),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0)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1.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共16分)脚下的流沙①放学回到家,母亲在院子里看到我回来了,抬头看了看我,皱起了眉头,说道:“怎么?放学后又到小河边玩去啦?”②我心中慌乱地赶忙回答道:“没有啊,一放学我就回来了。

”③母亲听了,脸一下子拉下盎了,她有些生气地说道:“你撒谎,你脚下的流沙告诉了我,你到小河边玩耍去了。

”④母亲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吓得我赶忙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下,这一看,不禁令我大吃一惊,只见两只鞋边粘上了点点粒粒的沙子,没想到,这粘在鞋上的沙子,竟成了无可抵赖的证据。

我无话可说,只好羞愧地低下了头。

③母亲走了过来,拿来一双干净的鞋,让我将脚上的鞋换下来。

母亲将那双鞋拿到水池边,边洗刷鞋上的流沙,边说道:“脚踩到哪儿,流沙就跟到哪儿,即使细小到你眼睛看不见,但别人也能看得见。

流沙,就是一个人的足迹,也是一个人的人生。

”⑥我惊讶地望羞母亲,没想到,我那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竟说出了这么富有诗意的话来。

那一刻,我感到母亲好聪明,甚至好伟大。

那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流沙这个词,原来流沙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伴随在人的脚下。

⑦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用“沙”这个字组词,班上同学大都组成了沙漠、沙发、沙子、沙滩、沙地??只有我一个组成了“流沙”这个词,当时课本上还没有学过这个词。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2)、请说说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有远大前途的人,被摧残、砍杀的现实;无人赏识的悲 哀。
2、阅读唐朝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诗中的渔翁有着怎样的特点?
清高孤傲、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2)、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通过描写渔翁的居住环境,概述他的生活条件,以及他 的所作所为(生活细节)这三个方面来刻画人物.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万家.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 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 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 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上, 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
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 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伤感。柳诗之“望” :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 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 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四、归纳做题要点: 1、理解题干提示的鉴赏角度。 2、读懂古诗词,捕捉答题信息。 3、组织语言,连缀成文。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巩固练习: 1、阅读唐朝杜荀鹤的《小松》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说高。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43】(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43】(含答案解析)

阅读一百天43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渡荆门送别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介绍了什么内容?答:2.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意境。

3、对本首诗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B.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C.诗题中的“送别”是指送别朋友离开荆门,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二、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户:(2)念.无与为乐者念:(3)相与..步于中庭相与:(4)但.少闲人但: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6. 选文中描写庭中月光美丽澄澈的句子是。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7.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结尾句中“闲人”的含义。

答: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迟子建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完时,长舒了一口气。

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

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修辞角度: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炼字角度:“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

描写角度: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1.赏析诗句。

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歌通过歌颂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2.阅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3.“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 (2)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 (2)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相同元素不同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相同元素不同手法

诗歌专题训练----相同元素不同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2.两诗都写到了“山”,但运用的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①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3.这两首送别诗在抒发送别之情时,均借助了景物,但具体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注:【1】颜:指颜某。

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

【2】渤澥(xiè):指渤海。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1】(北宋)苏轼万人鼓噪【2】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3】。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共五首。

【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

【3】老阿童: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曾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词《登崖州城作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
亲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些中考生在古诗词阅读上总是难以得高分,想要解答好古诗词阅读需要大家做练习题,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答题经验,下面为大家带来中考古诗词《登崖州城作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助中考生在古诗词阅读上取得高分。

登崖州城作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歌鉴赏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1)两诗都着一望字,它们所起作用有何不同?(2分)
(2)两诗都写到了山,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答案:
(1)两诗都着一望字,它们所起作用有何不同?(2分)
a、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b、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a、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b、诗曰尖山似剑铓,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