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路径探究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路径探究
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 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 为加强和创新 社会 管理 提供重要支撑 。
( 二) 创 新农村社 会管理 是我 国城乡一体化 建设 的题 中 之意
济基 础上推行 超阶段 的重工业 优先发展 战略 。改 革开放 以
来, 虽然 这 种状 况有 所 改观 , 但“ 价格 剪 刀差 ” 因素依 就存 在 。工农 业发展 差距拉 大严重 制约 了我 国农 业及 整个 国民
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其 次 , 城 乡基 本公 共服务供给非均等 矛盾突 出。长期 以来 的“ 重城轻 乡 、 重工轻农 。 的基本公共服
全 面建 成小 康 社会 是 我们 到 2 0 2 0年要 实 现 的奋 斗 目 标 。当前 我 国正 处在新农 村建设 的关键时期 。 由于农 村发
第2 7 卷第 2 期
2 0 1 4 年2 月
长春理 工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e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务体 制造 成 了我 国城 乡基本公 共 服务存 在非 均衡性 问题 。 农村公共服务供 给严重缺位 , 农 村基本公共服务供 给不 足问
展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 的影 响 , 使农村 在经 济 、 文化 、 基础设 施建设 等诸多方面 的发展相对落 后 , 城 乡发展不平衡 问题突 出 。过 去的城 乡二元管理 体制 已很 难适应 当前农村 的社会
当前创新农力、 和谐 共处, 求同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

数量不足 、 质量 不高。同时 , 本应 由政府 提供 的公共服 平方面有无法代替的作用 。然而 , 政府机构供给公共服
务或 由政府 与农 民共同承担的公 共服务成本 ,却完全 务 同样存在低效率 的问题 。政府部 门的生 产缺乏竞争 由农 民承担 , 造成农 民负担沉重。因此 , 在现行 的供给 机制导致效率损失 。市场竞 争迫使 私人企业设法 降低 体制 下 ,政府作 为农村公 共服务提供主体并不名副其 成本和提高效益 ,那些不 以最 高效 率的方式来有效使 实 。在基层 政府职能重塑和构建有效服务型政府 的背 用资源的企业最终将被淘汰 出局。然而 , 在政府机构 中 景下 ,由于政府 职能调整 不到位 和社会 组织等发育滞 却没有这种优胜劣汰 的竞争机制 。政府直接供给公共 后 , 能形成政府 与社会 组织 、 未 私人部门共 同提供农村 服务是 以垄断 的形式 出现 的 ,这种垄 断多半是法定垄

学难 、 上学贵 、 看病难 、 看病 贵 , 医疗 保障程度 低 , 民 农 因病致贫 、 因病返 贫现象 逐年增 多 ; 农村社会保 障覆盖 长的需求 已成为制 约农 村 经济社会 发展 的重 要矛 盾 。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 困境
对于什么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 学者们观点 不一 。 率低 , 人均社会保 障费少 , 公共 服务匮乏与农 民 日益增 有学者将我 国 目前主要 的农 村基本 公共服务体 系项 目 分 为基本生存保障类 、 生产活动支持类 、 基础性设施 与 农 村公共 服务过度依 赖 中央政府 和地 方政府 பைடு நூலகம்供 给 , 服务类 、 生活条件改善类等 。也有 学者认 为义务教育 、 但在实际操作 中 ,中央政府 与地方政府 的责任划 分并 公共卫生和基本 医疗 、 基本 社会 保障 、 公共 就业服务是 不尽合理 , 出表现在公共服务供 给错位 、 突 缺位 , 事权 、 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 内容 。笔者认为 , 能有 财权不对称 。本应 由上 级政府 提供的公共服务却强 制 利于促进农业发展 和提升农 民福 利的公共服务 都是现 下级政府提供 , 导致下级政府事权 大于财权 , 受财力 限 阶段农村应有 的基本公共 服务 ,其 中主要包括义 务教 制 , 公共 服务不能提供或不 能完全 提供 , 致使服务产 品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路径之研究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路径之研究

4 农 民科 技 文化素 质低 。 、
5 农村 社会 事业 发 展水平 低 。 . 6 生 态农 业 面临严 峻挑 战 。 .
二、 实现 农村 小康 社会 建设 目标任 重道 远
1 小康社 会 的 目标 实 现 程 度低 、 . 差距 大 。据 国家 统 计局 测算 ,0 4年全 国农 村全 面小 康社 会 实 现程 度 20 仅 为 2 . % 。其 中 ,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实 现 程 度 为 16 农 1 . % , 村 社 会 发 展 的实 现 程 度 为 3 . % , 村 民 21 农 31 农 主法制 的实 现程 度为 2 . % , 村 人 口素 质 的实 现程 87 农 度为 1 % , 民生 活 质量 的实 现 程 度 为 2 . % , 村 5 农 87 农 资源 环境 的实现 程度 为 2 . % 。 24 2 制约农 业 和农村 经济 发 展的一些 深 层次矛 盾 尚 . 未消 除 。突 出的 问题 主 要 表 现 在 : 一是 资 源 短 缺 与 提 高农 业综 合生 产能 力 的矛 盾 ; 是 农 户 小规 模 生 产 与 二 实现 农业 集约 经营 的矛 盾 ; 三是 农 村 劳 动力 大 量 富 余 与 提高农 业劳 动生 产率 的矛 盾 ; 四是 农 业 和农 村 投 入 不 足与农 村要 素外 流 的矛盾 。
农 村建 设面 临 的问题 和 发 展路 径 , 加快 推 进 新农 村 建
设 , 是一 项重 大 的科 研课 题 , 是一 项 紧迫 的现实任 既 也
务。
新 农村 建设 面临 的 问题 1 农村 基础 设施 建设 薄弱 。 .


2 .农 村综 合 改革滞后 。
3 .土地 流失 现象严 重 。

农村社会管理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农村社会管理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 1 2 ・ 4
城市 的求学 和教 育 也 没 有 稳定 的政 策 支 持 。最 后 , 农 村是 城市 商 品的市 场 , 多 产 品 所 需要 的原 材 料 很 也大都 来 自农村 , 很 多农 村 地 区却 不 得不 承 受 工 但 业 污染 的副 产 品 , 没 有 得 到合 理 补 偿 。所 有 这 些 并 区域与 群体 的非均 等 化 现 象 , 需 要社 会 管 理 加 以 都
碍 着 农 民 生 活 质 量 的 提 高 。 其 次 , 家 对 于 农 民 社 国 会保 障 的财政支持 远远落后 于城市 , 种长达 6 这 0年 的非 国 民待 遇 造 成 了 不 公 平 的 后 果 , 民 的 全 面 发 农
单一 、 管理 方式僵 化和管理 技术滞后 , 尤其 是存在 的
管理 的权 责不清 与制 度供 给 不足 等 问题 , 本无 法 根 满 足农 村 日益增 长 的公 共事务 管理 的需 要 。要 提高
农 村 社 会 管 理 效 率 , 治 理 的逻 辑 下 , 确 社 会 管 理 在 明
的价值定 位是前 提 , 寻找 动力 机 制则 有 助 于发 现 而
下 , 村 社 会 管理 的有 效 路 径 有 : 显 以财 政 为 基 础 的 政府 主导 作 用 , 育 农 村 的 公 民社 会 , 展 农 村 的社 会 保 障 , 农 彰 发 拓
促 进 农村 的社 区发 展 等 。
关键 词 : 村 社会 管 理 ; 府 主 导 ; 会 性 动力 ; 现路 径 农 政 社 实
村 为城市发 展提供 了土地 和人 力 资 源 的支撑 , 却 但 承担 着不对称 的义 务 , 农村基 础设施几 近空 白 , 农村 不能享有 城市化 的 积极 成果 ; 民赖 以生存 的农 业 农 为工业发 展提供 着政 策 规定 的廉价 原 材料 , 却很 少 能够享受 到工业 商 品 的优惠 , 刀差 的直接 后果 阻 剪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农村社会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同时,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农村社会管理需要进行创新与发展。

一、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要想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治理体系应围绕农村社会管理的目标,形成统领全局、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同时,也需要注重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四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网络化和社会化。

其次,加强乡村自治能力建设。

在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要建立村集体自治、规划规范、文明生态等方面的基础制度机制,调动和激发农村社会治理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管理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实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将信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农村社会管理中,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更有效的技术支持,也能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更加高效、更智能的管理手段。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和村民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

三、促进社会服务创新加强农村社会服务创新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农村社会服务方面,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有针对性地推动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提升村民收入水平、保障村民生活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要依靠大数据分析、智能设备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高农村社会服务创新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发展的保障。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制度体系,构建有效、高效的法律环境。

同时,要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引入辅助技术和严格执法,使农村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得到更加有效的执行,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法治水平和法治化程度。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解析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解析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解析一、背景与概述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动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二、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可以采取培育特色农产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等多种途径。

此外,也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应注重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农村物流和信息化水平,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四、农村教育与文化建设农村教育与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同时,要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五、农村卫生与医疗保障农村卫生与医疗保障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机制。

农村地区应加大卫生院建设力度,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农村综合医改,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应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效益,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农药农肥的合理使用。

七、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保障。

应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升村级自治能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提升农村社会稳定水平。

八、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农村人才引进与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培养机制建设,吸引有志于农村发展的人才返乡创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农村发展的智力支撑。

九、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应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提高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水平。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农业资源向城市要素转换。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管理制度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管理制度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管理制度创新一、引言当前,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社会的重要议题。

而社区管理制度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背景分析在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其次,群众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较小。

最后,农村社区管理制度相对松散,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社区自治及自治组织建设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社区自治理念。

通过设立自治组织,让社区居民能够自主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社区事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民主程度。

四、信息化建设与社区智能化管理为了提升农村社区管理的效率,可以借助信息化建设来实现社区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建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人员,物资,资金等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五、社区服务与便民设施建设农村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需要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便利设施。

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教育、文化、户籍等综合服务,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

六、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七、农民产权保护与合作社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产权保护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升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八、社区文化建设与宣传教育为了提升农村社区的文化内涵和全民素质,需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等形式,培养居民的文化意识,推动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

九、法治建设与纠纷调解规范农村社区的管理行为和纠纷处理机制,是农村社区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加强纠纷调解和纠纷预防工作,推动农村社区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新农村建设社区化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个 逐 渐 转 变 人 们 观 念 的过 程 。 是 一 个 深 刻 的 体 制 创 新 、 织 又 组
创 新 过 程 . 完 善 村 民 自治 、 大 基 层 民 主 的 有 效 载 体 , 传 统 是 扩 把
村落 建 设 成 为 规 划 科 学 、 济 发 达 、 化 繁 荣 、 境 优 美 、 务 健 经 文 环 服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 最 终 目标 。 f 键词】 农村建设 ; 村社 区; 理体制 ; 关 新 农 管 运行 机 制
能 进 一 步 弱 化 。 “ 人 管 事 , 钱 办 事 , 章 理 事 ” 度 成 为 乡 村 无 无 无 一
治 理 的 难 题 , 弃农 厌 农 现 象 所 表 征 的 “ 农 问 题 ” 由 三 日益 突 出 。
全、 理民主 、 会和谐 、 活 富裕的新农村 。 管 社 生
不 是 服 务 。 源 稀 缺 、 务 不 够 , 然 影 响 农 村 人 口的 生 产 、 活 资 服 必 生
和 交 往 质 量 的提 高 。导 致 农 村 核 心 价 值 进 一 步 外 向 化 , 三农 问 “ 题 ” 然存 在。 依
1 新农 村建设 迫 切 需要 管 理体 制 创 新
在农 村 发 展 问题 上 , 去 几 十 年 的 实 践 操 作 中 , 往 看 到 外 过 往 界力 量 自上 而 下 的 主导 干 预 作 用 ,而 忽视 了 发 展 主体 自主 发 展
的 心 声 与 能力 ,农 村 微 观 管 理 和 组 织 体 制 已经 无 法 满 足 建 设 社
1 3 农 村 社 区 管 理 体 制 需 要 创 新 .
在社 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中, 须寻 求基 点 、 台和抓手 , 必 平 迫

构建中国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

构建中国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

动农 村土地 流转 、 新 乡村 治理模 式等 改革 的深入 , 创 给农 村社 会稳定 增加 了难度 。因此 , 善农 村社会 管 完
理 职能体制 , 加强农 村社会 管理 , 于维护农 村社会 稳定 , 对 促进农 村 经济社 会 全面 发展 , 动社 会 主义新 推 农村 建设 、 面建设 小康社 会具有 重要 的现实意 义和历 史意义 全
了行 政村 建制 。从 而确定 了我 国乡 、 民族 乡是农 村基 层 行政 区划 , 乡政权 是农 村基 层政 权 , 我 国国家 政 是 权体 系 的有机组 成 部分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各级 人 民委 员会组 织法 》 乡 、 对 民族 乡等基层 政 权 在管 理农 村 文化 、 育 、 生 、 抚和 救济 工作 ; 护公共 财 产 、 护公 共 秩 序 、 障公 民权利 和少 数 民族 的平 等权 利 教 卫 优 保 维 保
基 于 社 会 转 型 期 存 在 的 问题
郭 泽 保
( 建 行政 学 院 , 福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0 2
摘 要 : 国新 农 村 建设 中面 临 诸 多 的 社 会 问题 。构 建 我 国 现 代农 村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 须 依 法 整 合 我 必
乡 村 关 系 , 现 “ 政 村 治 ” 良性 互 动 , 效 地 协 调好 “ 委 ” 系 , 分 发 挥 各 自应 有 的 功 能 , 善 村 民 实 乡 的 有 两 关 充 完 自治 制 度 , 护 广 大农 民 的 民主 权 利 , 大 社 会 管理 的 主体 , 养农 民参 与 意 识 。 维 扩 培
则 》确认 行政村 与 乡为一级地 方政权 机关 , , 在土地 改革 未 完成 的地 区 , 乡农 民代 表 大会 或 乡农 民代 表会 议代行 乡人 民代 表会议 的职 权 。与此 同时 , 国家 还 对 乡 ( 行政 村 ) 政 区域进 行 了 两次 大 的 调整 。1 5 行 94

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

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

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乡村发展的需求,亟需新的路径选择来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本文将围绕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展开论述,旨在为乡村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加强乡村治理主体建设乡村治理的主体建设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当前,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乡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组织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

加强乡村治理主体建设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应该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乡村治理中的干部队伍是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效果。

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治理工作。

应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中的基本主体,其组织力量和管理水平影响着乡村治理的运行。

应该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促进其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提高其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当前,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着体制陈旧、机制僵化、政企权责不分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治理的发展。

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应该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

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乡村治理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乡村治理的行为,使其更加规范和有序。

应该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乡村治理中存在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机制不够灵活、效率不高。

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优化乡村治理机制,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当前,乡村治理体系中存在着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社会效益分析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社会效益分析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社会效益分析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生活环境,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分析新农村建设路径带来的社会效益,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经济效益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电供应等条件,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新农村建设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了农村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这些举措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社会效益新农村建设从社会层面上也产生了积极的效益。

首先,它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医疗和教育条件,增加了农村居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机会。

此外,新农村建设还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提升了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三、环境效益新农村建设也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效益。

一方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减少了污染和环境问题,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了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压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此外,新农村建设还通过合理利用农田、森林和水源等资源,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使农民能够通过更多的工作机会获得稳定的收入。

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还通过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增加了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渠道和利润空间,带动了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

五、农村社会结构升级新农村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改变了农村社会结构。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中涌现出更多的创业者和专业人才,农村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文化管理:新农村社会管理的现实路径

文化管理:新农村社会管理的现实路径

政村 治” 模式的制度性缺 陷 E l 显 。基 于此 , 众 多社会管理专 家提 出了一 系列新的 管理模式 , 其 中蕴含 着丰富的文
化 管理理 念 , 如法 治、 文治和 多元化的 民生理念 。而文化管理作为路径选择一旦成行 , 将 有利于农村 自治力的提
高和 “ 公 民社 会 ” 的成型。
我 国是一个 “ 以农 立 国” 的文 明古 国 , 乡村社 会 是 国家旺盛 生命力 的来 源 , 为 了“ 摄 取 乡村 资源 ” 和
“ 降低治理成本 ” , 逐渐 形成 了“ 官 民共 治 ” 的 乡里社
会 。而乡里社会最 具影 响力 的社会 治理 即为士 绅宗 族治理 , 即“ 国权不下县 , 县下惟宗族 , 宗族 皆 自治 , 自 治靠伦理 , 伦理造士绅” 。 因而乡里社会是一种差序
基层 的有效政治整合 和重塑 自身政治合法性信 仰 , 我
国在农 村实行了 民主建 政原则 下的政 治社会 化治理 。 人 民公社时期 , 为加 强对 基层 的控 制 , 实现 国家 与社 会 的完全 同构 , 又实行了纵向的具有行政强 制性的全 能主义 ( T o t a l i s m) 治理 , 社会 自主性 完全湮 没在 强大 的 国家权 力渗透之 中, 农村失 去了 自主权。公社体制 解体后 , 为还权于 民, 逐渐 形成 了当下的 “ 乡政 村治 ” 模式 。 就体制而言 , “ 乡政” 突出一个 “ 政” 字, 强调乡镇 政府在政治事务 、 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方 面的纵 向领 导管理 。“ 村治” 重 在一个 “ 治” 字, 特指村 级组 织对 村域事务在 自治 基础 上的横 向民主管理 。从形 态上 说, “ 乡政村治 ” 是一个 倒 “ T ” 形状 , 是纵 向行政 管理 与横 向民主管理 的有效 对接 。因而辩 证 看 , “ 乡政 ”

浅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浅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提 。推 进 社会 管 理 创 新 ,必 须坚 持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以 法 治 为 原 则 ,
阶 层 的关 系 和 利 益 ,促 进 社 会 和 谐 :
法 治建 设 是 以 实 现 和 谐 、公 平 、有 序
以建 立 与 经 济社 会 发 展相 适 应 的社 会
管 理 体 系 为 目标 .树 立 正确 的社 会 管
为要 义 。两 者最 终 目的都 是 实 现 社 会 和 谐 。二 是基 本 任 务 的 同属 性 。社 会 管 理 的基 本 任 务 是规 范 社 会 行 为 、解 决 社 会 问题 、化 解 社 会 矛 盾 、促 进 社 会 公 正 、应对 社 会 风 险 等 .这 与 推 进 依 法 行 政 、加 强 法 治 建 设 根 本 的任 务
置 于 法 治 化 轨道 .坚 持 以 法 治 理 念 为
用 、社 会 协 同作 用 、公 众 参 与作 用 ,
以此 解 决 影 响和 谐 稳 定 的源 头性 、根 本 性 、基础 性 问题 。 四是 保 障 作 用 的
建基 层社会服务新模 式等5 个 方 面 问
题 .确 立 了3 7 个 创 新项 目 .取 得 了 较 好 成效
这 是 推 进社 会管 理 创 新 良性发 展
的根 本保 障 。社 会管 理 涉 及 方 方面 面 的利 益 .推 进社 会管 理 创 新 必 须健 全
依 法 、常 态 、有序 的长 效 管理 机 制和
指 导 。以 法律 规 范 为支 撑 .实 行依 法 管 理 。笔 者在 多年 的基 层 工作实 践 中 .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与 法 治建 设 具 有 点
与 面 、基 础 与 保 障 、具 体 与 宏 观 、指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也开始发展起来,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并给出相关建议。

一、引言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推动农村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设活动。

其中,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是保障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展开论述。

二、社区治理的现状目前,农村社区治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社区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农村社区管理效果不佳。

其次是社区治理的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手段。

再次是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导致社区自治的实效性不高。

三、社区治理的重要性社区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区治理是实现农村民主自治的基础。

其次,社区治理是农村发展的保障。

最后,社区治理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社区治理的理念与模式社区治理的核心理念是以居民为中心,实现自治、法治和服务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具体而言,可以引入社区委员会,由居民选举产生,负责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五、社会管理的现状农村社会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导致管理水平不高。

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管理失误和腐败问题。

再次是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无法协调管理各方的利益。

六、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社会管理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社会管理是保障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其次,社会管理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础。

最后,社会管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七、社会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机构和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其次,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强化管理的约束力。

再次,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发挥组织的调节和协调作用。

八、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的互动关系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系统工 程 , 毛泽 东 、 小平 、 泽 民到胡锦 涛 , 届 党 和 国家 领 导人 对 此都 有 深 刻 的论 述 。党 的十 六届 从 邓 江 历 五 中全 会提 出 了要按 照“ 产发 展 、 生 生活宽 裕 、 乡风 文明 、 容 整洁 、 村 管理 民主 ” 的要 求 , 扎实 稳 步推 进 新农 村 建设 的重 大决 策 , 国务 院相继 出 台了“ 予 、 取 、 活 ” “ 面取 消 农业 税 ” “ 本 建 设投 资 向农村 倾 多 少 放 、全 、基
证 , 法按 程序 , 依 以相对独 立 的经济 社会 区域 为单 元整 体 , 学 编 制 本 区域 的《 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 设 总 体 科 社 规划 》 。凡事预 则立 , 不预 则 废 。社 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 是 一 项 具长 期 性 、 局性 的宏 大 社会 系统 工程 , 全 没 有规 划 , 没有建 立在 深入 调查 研究基 础 上 的科 学 规划是 绝对 稿不 好 的 。编 制规 划须 注意 三 点 : 第一 、 划 规 的对 象应 当是 一个 相对独 立 的经济 社会 区域 , 可 以是 一个 村庄 , 它 一个 乡镇 , 可 以是一 个经 过 上级 政 府 也 协调 的跨 乡镇 、 县 ( ) 跨省 区 的交汇性 大 区域 , 跨 市 、 它立 足于 目前 的行政 区划 , 注重 自然 、 济 和文 化 形 更 经
态 的有 机联 系 。第二 、 编制 规划 要具 有科 学性 、 整体 性 、 先进性 、 瞻性 和特 色性 。所 谓科 学 性 , 的是 规 前 指
划 的内容 和制 订规 划的程 序 和方法 ; 所谓 整体 性 , 的是它 既要 涵盖农 村 经济建 设 、 治建设 、 指 政 文化 建设 、 社会 建设 等诸 方面 , 又要贯 彻 于新农 村建 设 的全部 近 、 、 中 远期 整 个过 程 ; 谓先进 性 , 的是 它 的起 点 要 所 指 高 , 有现 代化 的眼 光 , 合农村 经 济 和社会 现代化 的 发展趋 势 ; 要 符 所谓前 瞻性 , 是思 路 、 就 布局 和措 施 要有 预见性 、 前性 , 超 为未 来 的发展 打好 基础或 留足空 间 ; 谓特 色性 , 所 就是要 根 据不 同 的 自然 、 会 、 社 民族 、 历 史、 文化特 点 , 因地 制宜 , 农业 发展 模式 、 舍建造 样式 、 民活 动形式 上 独具特 色 , 在 房 村 避免 千 村一 律 、 百镇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社会治理机制建设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社会治理机制建设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社会治理机制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是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意义、推进路径、重点任务、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法治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共治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农村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求,亟待改革。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就是在加快农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重要举措。

二、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农村发展规律、能够实现农村振兴的管理制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其意义在于为农村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路径推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需要秉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的理念,遵循“差异化、分类化、资格化”的原则。

要确立改革的具体路径,既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又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创新。

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社会组织改革等。

其中,土地制度改革是核心内容,需要突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束缚,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有机统一。

五、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中,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要加强农村管理的组织和领导,确保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同时,要充分发扬农民积极性,吸纳农民的智力和资源。

通过政府与农民的合作,促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法治建设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前提是法治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村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

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

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当前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长期以来落后的生产力、传统的文化观念、信息闭塞等因素,导致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现状。

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农村组织发展不健全、村民自治意识薄弱等问题,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构建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目标。

构建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首要目标是实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民主性。

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应当是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民主参与为基础,以依法治理为准则,全面推动基层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政府在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中应当起到正确的引领和作用,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基层农村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支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组织机构,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另外,民众的参与和支持也是构建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

农村居民应当树立自治意识,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增强基层自治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同时,农村居民应当深入了解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治观念,形成依法治理的良好氛围。

除此之外,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还需要注重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相关政策法规和政府工作,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激发农村社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推动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此外,基层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组织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村(社区)自治组织和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明确各项职责和权利,加强组织协调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职业 技 能和三 产 服务培 训 为主要 内容 . 大力 实施 “ 农 民 知识 化 ” 工程 . 努 力 提 高农 民 的科 技致 富能 力 、 市 场 竞 争能 力 和 自主发展 能力 。 再次 , 开展 大学 生 “ 三下 乡 ” 支
村 建设 中 , 我们 应 重点把 握 哪些关 键 问题 呢 ?


பைடு நூலகம்
以农 村启 蒙教 育为 先导 , 培 养 内动力
教 活动 . 夯 实 新农 村 建 设 教 育基 础 。 中共 中央 办公 厅 、 国务 院 办公厅 在 《 关 于引 导和鼓 励 高校 毕业 生 面 向基 层就 业 的意见 》 中指 出 , 积极 引 导和 鼓励 高校 毕 业生 面
“ 三农” 问题 的核 心是 农 民问 题 新 农 村 建设 最 终
步 推进 新 农 村建 设 ” 这 一 阐述 清 晰 地 表 明 . 社 会 主义
富 口袋 . 先 富脑 袋 ” , 为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提供 精 神
动力 和智 力支 持
新农 村 建 设是 集 经 济 建设 、 政 治建 设 、 文化 建 设 、 社 会
建设 于一 体 的发 展 战 略 : 是落实“ 三农” 政 策 的 总方 向 和新 目标 。 党 的 十七 大报告 也指 出 , 解决 好农 业 、 农村 、
农 民问题 . 事 关全 面建 设小 康社 会 大局 , 必 须始 终 作为
全党 工作 的重 中之重 。 党 的十七 届 三 中全会 通 过 的《 中
共 中央 关 于推 进 农 村 改革 发 展 若 干 重大 问题 的决定 》 更 是新 农 村建 设 时期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 统筹 城 乡发 展 、

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的社会效益与公共参与

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的社会效益与公共参与

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的社会效益与公共参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方案对于社会效益的影响以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的社会效益农村地区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进一步拉平城乡发展差距。

这一方案的实施将带来以下社会效益:1.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包括改善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文化设施、提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一系列举措,将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将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广农业科技等,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 缓解城市压力: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鼓励城市人口返乡创业,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减少农民外出务工,从而缓解城市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公众参与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公众参与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对于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来说,公众参与尤为重要。

1. 保障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公众参与可以促进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案。

2. 提高方案的执行效果: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更加积极参与管理方案的执行过程,从而提高方案的执行效果和成效。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公众参与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因管理方案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三、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为了实现公众参与的目标,农民应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1. 参与制定管理方案:农民可以通过参加座谈会、调研访谈等形式,向相关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新农村建设管理方案的制定过程。

农村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与计划分析评估

农村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与计划分析评估

农村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与计划分析评估一、背景介绍农村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是指在农村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计划,以提升农村的管理水平和促进农村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流失等。

因此,设计和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农村管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问题分析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电力等设施不完善。

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缺乏新兴产业和创业机会。

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天气和自然条件,收入不稳定,致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3. 农村人口流失农村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机会和条件,导致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失,主要流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农村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人口结构失衡。

三、设计方案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发展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

建设农村道路、供水管网和电网,推动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

2.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依赖于传统农业。

要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注重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同时,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推进可持续发展。

4.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培育新品种、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5.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等。

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增强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6. 加强农村治理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治理能力建设的力度,完善村级组织的运作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研究彭炼才【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会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保持农村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其中新型城镇化是主平台,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社会管理。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需要在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社会管理;政府职能;实现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保持农村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其中新型城镇化是主平台,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加速推进湖南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社会管理。

本文基于省内部分市县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分析,对加强我省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作些许思考。

一、部分市县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的成功探索(一) 常德津市五个模式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在深入推进“党员当先锋,群众创星级”活动过程中,津市逐步探索形成了党群共创的五种农村社会管理实践模式:党群干群工作互动模式;活动平台建设规范模式;社会管理组织构建模式;社会矛盾沟通调处模式;民德民风教育管理模式。

这些模式,加强了基础建设,夯实了群众基层。

通过深入开展党群共建,乡村阵地、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

目前,全市84个行政村村村有阵地,村村都建立了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培育发展了一批种植、养殖等专业协会组织和村民理事会等群众组织,村级组织“一体两翼”构架更加健全。

实现了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农村文化信息共享站点、农家书屋全面覆盖,基层基础更加坚实。

(二) 湖南攸县: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推行村级联合办公攸县在村级管理制度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行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制度。

即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定期在村部,以支村两委成员为主,乡镇办点干部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针对村级重要事务、影响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等开展联合办公。

通过入户走访排查、大面积收集民情,开展联合办公、多渠道解决民求,强化跟踪督查,全方位落实民生等实践表明,推行村级联合定期办公制度,为解决基层群众诉求、化解社会隐患矛盾、提升村级社会管理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一种有效探索。

(三) 安化“民情直达”走出社会管理新路子2011年,安化在全县所有村、社区设置民情直达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3名以上县乡干部和党支部书记、村(社区)主任参加。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施了县城道路改造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人民医院扩改、城镇廉租房建设、柘溪库区“两乡一场”电网改造等10大民生工程,组织调解纠纷1650余起,资助156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帮扶1160多户特困家庭渡过难关,切实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居住、就医、上学、用电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受到群众称赞。

“民情直达”活动还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党员和群众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同时,通过开展“民情直达”活动,该县对村级班子软弱涣散、矛盾突出、财务管理混乱、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混乱等“五类村”,加大了整治力度,注重探索和建立加强基层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出台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党务公开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文件,切实规范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四)芷江县"111"服务中心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湖南芷江县是个山地占60%以上、农村人口占89%的农业大县。

针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乡村干部难找、事情难办、路难走等问题,县委、县政府按照“群众的一个嘱托,我们服务一条龙,不收一分钱”的原则,在28个乡镇设立了“111”为民服务中心,在302个行政村设立了“111”为民服务代办点,专为群众代办各类证件,发放各种支农惠农资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农业生产项目申报和贷款等多项服务,并公示办事指南、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引入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让群众明白怎样申请办事,由谁承办,什么时候可以办结,变“群众跑腿办事”为“干部跑腿服务”。

通过广覆盖的为民代办服务网络,确保“琐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探索出一条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新路子,架起一座党群、干群“连心桥”。

3年来,全县“111”为民服务中心和各代办点已累计接待群众咨询9.7万人次,受理群众办理事项9000多起,办结8750起,为群众直接减轻经济负担40多万元,发布农业、法律等各类信息2万余条,解决“三农”贷款资金1.2亿余元,成功调解各类矛盾300多起。

二、上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实践的启示(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深化,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农村社会管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连。

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村级经济实力,从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人手,抓好软硬件建设,包括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改善社会保障、加强安全防范、加快村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循序渐进地探索完善管理与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管理,着力点在于建立制度和机制。

农村社会管理从不完善到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加以推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不断探索完善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健全村级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机制。

使村民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的要求具体化、常态化、制度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农村社会管理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让居民得实惠摆上突出位置。

让群众得到实惠,才能够有效地引导群众参与到农村管理工作中来。

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上,一定要把为民办实事摆在突出位置,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等具体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我省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政府的四项基本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近几年特别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农村社会的管理也要以此为重点,通过社会管理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因此,乡村基层政府要进行管理理念上的更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管理模式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乡村基层政府要真正成为上衔政府、下联农民并为农民服务的机构,由重统治向重服务转变,由行政命令向与农民沟通协调转变;各部门明确自己的职、权、责的范围,贯彻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避免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保障农民权利、协调农村社会利益、维护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农村安全网建设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

(二)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上衔政府、下联农民,具有进行农村社会管理的独特优势。

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社会管理的职能,必须强化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

要让那些政治素质高、有能力、勇于创新、农民信得过、能为农民谋利益的人进人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划和充实工作内容,使党支部、村委会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

二是明确党支部、村委会的农村社会管理职能,积极发挥作用。

要在各级党委政府指导下,做好农村党建、基础设施建设、倡导乡风文明、村庄环境治理、加强社会治安等工作;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制定《乡规民约》和《文明准则》。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加强农民自我管理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群众性社会组织对农民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所以,农村社会管理要大力发展各种群众组织。

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是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组织。

农村社会中介组织是农民自我管理、相互扶助、共同提高的非政府组织。

要积极培育服务农村的社会中介组织,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成立农村合作社,发展各种农业协会,开展经济技术服务,提供法律援助、财务咨询等,使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村官民选、村务公开、村事民议、村务民管等制度,拓宽广大农民民主参政的渠道,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是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

要建立健全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咨询制度,坚持村务定期公,在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机制上下工夫,使村务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是健全民主选举制度,保障村民的选择权。

要从法纪上明确,在村委会直选过程中,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

同时,对村委会班子候选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年龄、文化水平、遵纪守法情况和组织领导能力等方面的条件也要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四是健全民主决策制度,保障村民的决策权。

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规定哪些属于重大问题需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要规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程序、内容,明确规定,凡涉及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由村党支部召集村委会召开联席会议协商研究,提出方案,然后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表决通过后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

五是完善管理民主的监督机制,保障村民的监督权。

要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提高村务活动的透明度,强化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建立并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五)培养农民参与意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挖掘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巨大力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努力和水平的提高。

一是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确保村民有序参与村务管理。

要通过教育,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农民参与民主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通过加强民主法制宣传,致力于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和法治观念,并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民主政治活动,敢于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要加强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懂法,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到守法并敢于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六)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客观地说,当前的农村社区应该被称为村落,并非是社会管理范畴下的“共同体”概念,因此社区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现代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