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捷生:父亲贺龙向我讲起李昌叔叔

合集下载

走完长征的婴儿

走完长征的婴儿

化 有 教 养 的 女人 来 管 管 我 。蹇 先 任却 不领 贺 龙 的情 ,说 她 毛 泽 东就 把 孩 子 送 给 了老 乡。 当军 团 长 的 贺 龙 自然 也 不 例
作 为一 个 红 军 战士 ,应该 接 受贺 军长 的领 导 ,但 在 婚姻 大 外 。 因此 ,在 妻 子 临产 时 ,他把 她 送 回 老 家桑植 县 官地 坪 ,又
说 ,他 明 媒 正 娶 ,决 不把 蹇 家女 儿 当二 房 ,这 才说 动 老 人 上 女 儿 远征 。
酉 还在 月子里的母 亲抱着 贺捷生随军团卫生部伤 员 队一 起行 军 。走 到澧 水河 边 ,几 架敌 机 飞来 轰 炸 , 拉屎 一 样扔 下 无 数颗 炸 弹 。河 面上 水 柱 冲 天 ,小船 被 掀翻 了 ,许 多人 落 进 了水 里 。驮 着贺 捷 生 的小 骡 马 在 岸边 惊 得前 蹄 腾 空 ,差 一 点把 摇 篮掀 翻 了。贺 捷 生 Ⅱ下得畦 哇 大 哭 。军 团 卫生 部 长贺 彪 急得 跳 上 岸来 ,把 贺 捷 生 从 摇 篮里 抱 出来 ,塞 在 她 母 亲 的手 里 ,自 己撑 一 只船 把 他们 送 过 去 。船 到 河 中心 ,贺捷 生 还 在哭 闹 , 母亲急忙用襁褓 的一角捂住她 的嘴。警报解除后 ,听 见 孩 子 不 哭 了 ,打开 襁 褓 一 看 ,贺 捷 生 被 憋 得 满 脸 青 紫 ,只 剩下 哀 哀 的一 口气 了。 因为母 亲 的 身体 实在 太 虚 弱 了 ,有 时搂 着 贺捷 生 骑 在 小骡 马上 赶路 。贺 龙看 见 了 ,大惊 失 色 ,说 这 怎 么 行 啊 ,倘 若 骡 马 受惊 ,一 摔就 是 两 个 ,还 是 我 来 抱 吧 。 说 着 从 妻 子 手 里 接 过襁 褓 ,在 马屁 股 上 狠 狠 抽 了一 4S 鞭 ,在 山野 间狂 奔 。几 天后 ,贺 龙 想 出一 个办 法 :勒紧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_1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_1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叮铃铃……”上课啦!中央一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开始了。

有三位红军,他们来到了现场,一位是梁天文爷爷,九十四岁;一位是胡正先爷爷,九十九岁;还有一位是秦华礼爷爷,已经有一百零四岁了。

这些老红军分别讲述了他们在长征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怎样去克服的感人故事。

在这期节目中,令我最感动的是“她”,仅仅出生十八天,就踏上了长征之路。

她叫贺捷生,她的爸爸是贺龙将军。

当贺捷生出生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

贺龙将军说:“叫捷生”,“捷生,捷生,贺捷生!”大家都说好。

开始长征了,贺龙不愿丢下她,于是就把她放在筐里,骑在马背上走,但是因为路不平坦,所以她差点儿就翻了出去,贺龙很担心,于是把她放在了胸前。

在途中遇到了敌人的袭击,贺捷生又弄丢了,后来是几个伤员在草丛里找到了她。

听完了老红军讲的故事,主持人念起了《七律·长征》,我也不由得跟着背了起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着念着,我脑袋里不由得就浮起了长征路上的各种画面,想到他们吃的苦,受的磨难,我就想,我们现在在学习中,在生活里遇到的困难算什么呢?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管我遇到什么事情,也要像长征路上的红军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9月3日上午9点,我们班上的同学们在正副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共同收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以“美就在你身边”为主题,共分为“探索美”、“创造美”、“传递美”、“和谐美”四个篇章。

这是一场美的盛会,航天英雄刘洋、奥运冠军刘诗文、焦刘洋,以及平民英雄吴斌,一次次带给同学们美的震撼,不少同学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家梽是我们班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开学第一课》他看得非常认真,感动之处多次落泪。

当看到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和哈尔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时,家梽同学在观后感里写道:“美需要传递,要把小美变成大美,然后向别人传递,为别人奉献是一种美。

共和国少将贺捷生

共和国少将贺捷生

襁褓中"走"完长征路参赛单位独山镇中心小学参赛选手:许启艳贺捷生是贺龙元帅的女儿,是一位在襁褓中“走”过长征路的女将军。

她从一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靠的不是父亲的荣耀和光环,而是父辈赋予她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她待人总是那么温和善良,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微笑,没有一点军人的威严。

尤其是说起话来语调柔和、谈吐文雅,仿佛在给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1935年11月19日,以贺龙为总指挥的第二、第六军团(后改为第二方面军)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

长征前的11月6日,湖南省桑植县的一个农家大院传来一声婴儿啼哭,贺龙的夫人蹇先任在红军捷报频传的锣鼓声中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贺捷生。

孩子出生的消息电告给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贺龙,贺龙听后非常高兴。

比贺龙还要高兴的是孩子的母亲,因为红二、六军团正准备长征,如果孩子能生下来,她就能跟随丈夫参加长征,若孩子生不下来,就不能参加长征。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由于形势严峻,部队一律不准带小孩,包括毛泽东也把孩子寄养到老乡家了。

红二、六军团长征前,贺龙找到一位乡亲,要求把孩子寄养到他家,这位乡亲说回家和老婆商量一下。

一周后,贺龙再去找他,他的家已经搬走。

无奈,贺龙做好了带孩子长征的准备。

他向党委作了汇报,经党委研究,贺龙可以带孩子长征,路上遇到合适的人家,再把孩子寄养出去。

就这样,一个出生不到半个月的婴儿,在父母、战士的怀抱中,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参加”了举世闻名、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大人吃不上粮食没有奶水。

开始贺捷生还能吃点父母节省下来的口粮制成的面糊糊。

到了草地,面糊糊也少得可怜。

由于第一方面军比第二方面军早一年长征,过草地时已把能吃的草几乎吃光,二方面军到达荒芜泥泞的草地时,新草又没长出来,所以在草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饿死了许多人。

当时,贺捷生还没有长出牙齿,不能吃树皮、草根,一位战士见她饿得哭不出声来,便把草叶捣碎煮熟喂她吃,她不吃。

以女儿的名义(贺捷生)

以女儿的名义(贺捷生)

以女儿的名义贺捷生苍山如海。

站在他早年生活的院落,我仰起头,像仰望父亲那样仰望他。

春阳洒在他深色的皮肤上,泛出凝重而幽美的光芒,这使他更显得坚毅,沉勇,历经沧桑,仿佛通体都是用意志铸造的。

那清癯的脸,高耸的额头,深邃明亮如星星镶嵌在夜空的眼睛,一如从前,让我怀疑这不是一尊铜像,而是那个活生生的人。

憋在嗓子眼里的呼唤,差点就要当众喊出来。

共和国十大元帅,九位是南方人,只有徐向前一个生在北方。

来到山西,我不能不到五台山下他的故乡去看他,去看曾经哺育他的山川、河流、田野和村庄,看他住过的被松明火和桐油灯熏黑的屋子。

临行前,我在太原的花店精心挑选了一只花篮。

我知道他也爱花,就像他终生热爱那支他亲手参与缔造的军队,热爱这片美丽却饱经沧桑的大地,热爱在这片国土上生活着的每个人。

我希望通过这只花篮,那些花朵送出的幽香,穿越时空,表达我对他深深的崇敬和怀念。

我是十大元帅其中一位的女儿。

除了害死我父亲的林彪,我把其他的都视为父亲,把他们从战火中带过来那支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当成父辈。

虽然我和他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可我精神血脉中的血,每一滴,都是从他们身上汩汩流过来的。

他们也不仅把我当成贺龙的女儿,也当成自己的女儿,军队的女儿。

就像徐帅,我每次见到他,他都叫我闺女。

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叫。

他说闺女,让你受苦了,回到爸爸身边,再吃点苦攒把劲吧,把过去欠下的学业补回来。

他又说闺女,你太瘦弱了,怎么老不见长啊?是不是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他还沉痛地说,闺女,我们无能为力,没有保护好你爸爸,让他过早地在冤屈中离世……记得我已年近花甲,也是个将军了,他还叫我闺女。

记忆最深的那次是在他家里。

当时我和老伴李振军在军事科学院负责《叶剑英传》的编写工作,确定选题后,被告知徐叶两位老帅对长征途中张国焘的那封密电有不同看法。

他们相约当面交换了一次意见,最终达成协议:此“公案”宜粗不宜细。

幸运的是,这次交换意见的整个过程,我们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实际操作者,始终在现场,不禁为两位元勋的赤诚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折服。

贺捷生:唯有信仰不灭 用忠诚捍卫信仰

贺捷生:唯有信仰不灭 用忠诚捍卫信仰

贺捷生:唯有信仰不灭用忠诚捍卫信仰历史已留在昨天,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历经沧桑的贺捷生更愿意往前看。

当年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斗,走过那么艰难的岁月,正是希望这个国家和民族能一步步往前走,他们的忠诚和信仰也需要子孙后代去传承发扬。

贺捷生说,对她而言,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是个老军人、老党员,当然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光明和正义,这是不会改变的,到死都不会变。

大雪纷飞的湘西山道旁,是漫天遍野顽强挺立的芭茅草,枯黄的叶片上覆着积雪,锋利的芒刺却仍探出头来。

1975年的那个严冬,走在湖南桑植县通往芭茅溪镇的崎岖小路上,贺捷生心里百感交集。

这是父亲贺龙少年时当骡子客走过的山路,也是他抄起两把柴刀闹革命的地方,沿着父亲的足迹走进山岭深处,那山间的石头、泥土、芭茅草,仿佛还带着父亲的气息。

贺捷生委员军装照(资料图)如今,这个深情仰望父亲的女儿也到了耄耋之年,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眼里仍洋溢着无限的温情。

这是我和父亲的合影,你看我和他长得像吗?贺捷生指着一张照片,笑着问记者。

照片上的少女头戴蝴蝶结发卡,偎依在魁梧的父亲身旁,一派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

我父亲看似粗犷,其实是个非常细致的人,因为带兵打仗容不得半点差错,他也很讲究仪表,总是穿得整整齐齐。

贺捷生说。

作为贺龙的大女儿,贺捷生的人生充满曲折和传奇,刚出生18天就跟着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被寄养在湘西,颠沛流离中度过孤苦惊惶的童年,15岁时被母亲蹇先任找了回来,发现自己成了共和国元帅的女儿,文革中又经历了家破人亡的痛楚。

似乎是命运让她拿起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写下风云际会的往事和历久弥新的信仰。

我不想老说一些大道理,总把自己那点经历挂在嘴上。

零零碎碎写那些东西,也从来没有想过去打动谁,教育谁。

当然,如果读者能从我的文字里读到历史,读到岁月的沧桑,读出老一辈的伟大和光荣,进而对我们这个党,我们这支军队,还有我们这个日益强大的国家,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也是我愿意看到的。

老人的声音很低,却又充满力量。

走完长征的婴儿

走完长征的婴儿

走完长征的婴儿作者:贺捷生来源:《祝你幸福·午后版》2016年第07期(前情提要:跟随父母“走”长征的路上,过雪山时,贺捷生差点被父亲贺龙弄丢了……)草地遥遥在望。

往渐渐平坦的雪线下走,就像穿过地狱,终于看见了曙光。

当然,官兵们已弹尽粮绝,身形枯槁。

互相看看劫后余生的面容,男人只剩下蓬乱又旺盛的头发和胡子,女人只剩下两个深陷的眼窝。

身上的衣服被风雪撕得丝丝缕缕的。

嗓子也是哑的,交流全凭眼神和手势。

1936年6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在这里,父亲高兴地见到了共同发起南昌起义的老战友朱德,也见到了张国焘。

7月1日,两支部队在甘孜喇嘛寺前席地而坐,举行庆祝大会。

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作为红军两大主力的最高指挥员,父亲和张国焘坐在了一起。

张国焘向台下望去,看见红二六军团的指战员筚路蓝缕,面黄肌瘦,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

父亲把张国焘的表情看在眼里,低身捅了捅他,对他耳语说:“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朱德以红军总司令的名义宣读了党中央的电令:红二六军团从此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会师后部队休整10天,红二方面军开始过草地。

依然马蹄声碎,依然残阳如血。

草地上天高地旷,荒无人迹,满目苍凉,到处是腐烂的草,浑浊的水,冒着水泡的沼泽地深不可测。

因长期浸泡着各种动物的腐尸,水面呈酱紫色,漂浮着一块块铁锈,脚泡在水里或被杂草划破,随即出现浮肿和溃烂。

队伍再难以成建制前进了,各自择路而行。

水一脚,泥一脚。

许多人感觉迟钝,发现自己像纸那样在飘。

从阿坝到包座,连续几天都走这样的水草地,行进极为缓慢,走一步,滑一步,此起彼伏地摔跤。

“嘀嗒嘀嗒”的马蹄声也变得绵软起来,游移起来,仿佛钟表的发条松弛了,走得忽快忽慢。

母亲在她从未示人的回忆录中,帮我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载:“我抬头向草地中间望去,沼泽的泥更稀。

贺捷生:长征我的生命之歌

贺捷生:长征我的生命之歌

贺捷生:长征我的生命之歌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

那时,我刚刚出生十九天。

红二、六军团将要离开湘鄂西的行动,从九、十月份就开始准备了。

我母亲蹇先任正怀着我临产在即。

当时,父亲贺龙和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军团领导人都在为母亲的临产而焦急万分。

如果长征出发时母亲还没有分娩,那母亲就必须留下来。

留下来,意味着什么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敌人会用百倍的疯狂来报复,苏区将面临一场浩劫。

因此,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父亲贺龙不断通过电报关切询问我母亲的消息。

部队出发的日期越来越近了,母亲更加焦急,她恨不得我快快出生。

十一月一日,照顾她的卫生员因事外出,屋里只剩下她一人的时候,我突然出世了。

因为屋内无人,母亲只好自己用剪刀剪断脐带。

当我来到人世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候,母亲笑了。

因为我终于赶在长征之前出生,她可以随队长征了!父亲在前线听到我出生的消息,极为高兴。

刚好前线打了大胜仗,真是喜上加喜。

他风风火火地快马赶回洪家关的贺家老屋,一进房门就把正在熟睡的我抱了起来。

我一下被他的胡须扎醒了,可能那时候的我,把他的爱当做对我的侵犯,哇哇地大哭起来。

父亲喊着:“哭吧!哭吧!我天天盼着听你这小毛毛的哭声呢!这一下可好了!你哭出来了!哭出来了!好哇!”为了祝贺我的出生和刚刚取得的一场胜利,父亲、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伯伯、叔叔一起喝起酒来。

父亲说:“小毛毛出生了,还没有起个名字呢。

”萧克说:“小毛毛一出生部队就打胜仗,好兆头,就叫捷生吧。

”这就是我名字的由来。

我哭着来到了这个世界,可难为了戎马倥偬的母亲。

部队长征在即,我这刚出生的婴儿是随行,还是忍痛割舍?父亲把一位最忠厚、最亲近的亲戚找来,对他说:“部队这次走得很远,要越过千山万水,越往前走,气候会越冷。

毛毛刚刚出生,实在是没法带走,留给你抚养,好吧?!”亲戚满口答应,说,回去找个奶妈,过两天来接。

分手时,父亲还给了他一些钱,可是左等右等,那位亲戚没来接。

贺龙有感无畏沉着大气的世界

贺龙有感无畏沉着大气的世界

贺龙有感无畏沉着大气的世界
贺龙是开国元帅,有着勇感无畏、沉着大气的精神。

也是一位父亲,他在长征路上,喜得千金,她就是后来的少将贺捷生。

那时贺捷生还才出生18天,是跟着长征的最小的红军,当时长征路非常艰险,许多士兵都叫贺龙将她托给别人,但贺龙却说道:“我们是要建设新中国的人,如果连一个孩子都保护不好,那还谈何保护国家?”说着,贺龙就将贺捷生搂入了自己的衣服里。

就在与敌人正面交锋时,贺龙不小心将贺捷生甩了出去,于是就直直地带着大部队冲向了敌营。

当贺龙大败敌军正忙着喘气时,军中突然有士兵惊奇贺捷生不见了,这时贺龙就慌了神,脸色都吓得苍白,于是快马加鞭地去寻找贺捷生,还好当时有个伤员找到了她,当贺龙看见时,大叫:“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孩子!”
一位严厉的军人,他能在战场上临危不乱,但却在谈论到孩子时就惊慌失措,这不正是一位父亲的慈祥吗?
想想我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

爸爸像保温瓶一样,外面冷,里面热。

记得有个雨天,我刚刚放学,就看见雨雾中一个熟悉的身影。

啊!是爸爸,他刚下班,就骑车来接我。

当他看到我只穿了件短袖时,立刻脱下自己的衬衫给我穿上,自己只穿了一件背心,自行车在雨中行进,无情的雨点抽打在爸爸的身上,股股暖流却流进入了我的心田。

一眨眼,我已经上了初中。

那天爸爸又来接我,风轻轻撩起他的头发。

我惊奇地发现他曾经乌黑的头发中有几根已经白了。

我连忙说:
“哎呀!爸爸,你已经有白头发了。

”他只是轻轻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他把风霜留给了自己,把淡然和微笑留给了我。

家严和家慈,其实有时也可以替换它们的意思,因为父亲也会有慈祥的一面。

贺捷生-“最美姑姑”贺捷生情系桑梓

贺捷生-“最美姑姑”贺捷生情系桑梓

贺捷生-“最美姑姑”贺捷生情系桑梓蹇先任、贺捷生与贺捷生姨母蹇先佛在延安合影古色古香的雕花木楼、盘旋交错的石板路、清澈见底的沅水……“出生18天就参加长征”的贺捷生将军,多少次梦回那个度过苦难童年的湘西洪江,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幕幕仍让她记忆犹新。

而湘西人民对她也是魂牵梦萦,男女老少都叫她“姑姑”,贺捷生因为其传奇经历成为乡亲们心中“最美姑姑”。

“一定要把湘西这块红土地建设好!有时间我会经常回家乡看看!”作为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家乡。

自2016年4月3日贺捷生回家乡为贺龙元帅扫墓,笔者先后与她见面3次,每次都感慨万千……“捷生可以改姓,但千万不能改名”1937年7月,驻扎在陕西富平县庄里镇的红二方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

这时,党中央组织一批资深革命家的夫人和孩子去苏联学习,蹇先任告别了贺龙和不到两岁的女儿贺捷生,与贺子珍、陈琮英等一道启程。

两个月后,八路军一二○师正要东渡黄河深入抗日前线作战,当年跟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的两个老部下秦光远和瞿玉屏,从湖南赶到庄里镇,请求重回部队杀鬼子。

南昌起义时秦任师长、瞿任团长,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延安亲自接见了他们。

但周恩来交给了他们另一个任务,回湖南从事兵运工作,并且想办法把湘西王陈渠珍争取过来。

秦、瞿二人出发之时,贺龙忍痛割爱,把贺捷生托给他们带回湘西抚养。

贺捷生贺龙对两个老部下说:“二位兄弟,我就要带领部队去和日本人决一死战,孩子就请你们多操心了,将来你们只要告诉她,她父亲是贺龙、母亲是蹇先任,做你们谁的女儿都行。

捷生可以改姓,但千万不能改名。

”贺捷生向笔者描述这一段往事时,不禁泪流满面。

贺捷生被秦光远和瞿玉屏从庄里镇抱回湘西洪江,因秦光远有3个孩子,生活比较困难,而瞿玉屏刚好无儿无女,于是决定由瞿玉屏做她的养父。

瞿玉屏的妻子杨氏有抽鸦片的恶习,整天待在家游手好闲,瞿玉屏怕暴露贺捷生的身份,对杨氏谎称是从育婴堂抱回来的孤儿,并让贺捷生从此姓瞿。

《开学第一课》视频的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视频的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视频的观后感《开学第一课》视频的观后感(通用11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学第一课》视频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开学第一课》视频的观后感1听完开学第一课,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红军相比真是生活在天堂呀!不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吧,但想吃什么爸爸妈妈就给做什么,有时感觉不对自己的口味时,还会发发小脾气,“一颗黄豆当口粮”简直是无法想像;衣服鞋袜,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穿上感觉不舒服就弃之再买,红军长征时穿着简陋的草鞋,一天最远行军达240里,和他们相比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难当。

在我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也像红军遇到的大雪山、大草地一样,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

比如升入初中后总分中有体育成绩,我平时不爱好体育锻炼,虽然在体育课上也按老师要求进行锻炼,但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时成绩非常不理想,体育满分70分,我只考了44分,把总成绩从期中考试的年级20多名一下掉到50名,对我的打击很大。

但面对挫折我没有灰心,积极想办法调整,在寒假里参加体育训练班,第一天老师先教了一些基本功,因体能差,当两个小时的训练结束时,累得筋疲力尽,头发被汗水打湿,衣服也被汗水浸透,腿疼的不能正常行走,回到家我真的不想再练了。

可是看到成绩单上的分数,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咬牙坚持,决不放弃!每天坚持不懈地出现在体育训练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锻炼,在初一下学期体育成绩提高到56分,虽然不是特别理想,但有进步了。

现在已升入初中二年级,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争取达到65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在学校的操场里自觉锻炼30分钟以上。

我相信只要面对挫折能及时调整自己,定下目标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们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同时也要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浪费一食一物,接过老兵的旗帜,传承长征的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开学第一课》视频的观后感2今天晚上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开学第一课》。

最新-贺龙女儿贺捷生父亲与周恩来的一诗之谊 精品

最新-贺龙女儿贺捷生父亲与周恩来的一诗之谊 精品

贺龙女儿贺捷生:父亲与周恩来的一诗之谊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父亲贺龙同我谈到他与周恩来总理的患难之交,突然问我,女儿,你知道历史上有个张皞如吗?我搜肠刮肚,一时答不上来。

这似乎在父亲的意料之中,他马上说,不怪你女儿,这个叫张皞如的人,我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老先生,蛮有学问,也蛮有骨气。

民国初年,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首诗,题目叫《伤时事》。

诗写得很好,你想办法找来看看。

回到我就读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我立刻向近代史老师请教,然后钻进学校图书馆,费了很大力气,才从故纸堆里查到那首诗。

原来是首七绝。

诗前面有段附言九月二十八日阅报,见徐州会盟,祸已近眉睫,政府犹用敷衍主意。

国家生命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不禁掷书流涕,遂成口号。

下面是诗的原文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

孤客天涯空有泪,伤心最怕读新闻。

透过悲愤而又低沉的诗句,仿佛能看见一个身穿长衫的中年男人,以歌当哭,正在烟云飞渡的天空下独自徘徊。

面对军阀当道,枭雄窃国,他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失望和悲伤。

但他却无所畏惧,敢于在诗里藏刀,痛斥窃国者的倒行逆施,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

这首七绝刊登在1916年天津出版的《敬业》杂志上。

因杂志的发行量十分有限,我在北大图书馆没有查到它的原刊,只查到《伤时事》最早刊登于这本杂志的记载。

但看到1916这个年份,我蓦然想到正是在这一年的2月,我父亲贺龙在故乡桑植带领他的12个弟兄,揭竿而起,用两把菜刀其实是两把柴刀砍了芭茅溪盐局,夺了官府的12枝枪,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难道这是一种巧合?接着,我开始追踪张皞如先生的足迹,希望能找到他写下《伤时事》的前因后果。

我想,父亲文化不高,也没有诗词方面的造诣,可他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得这首诗,记得写这首诗的张皞如先生,其中必有原因。

后来我获得了如下资料张皞如,名穆熙,字皞如,1878年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大许孝子村,于1905年离家赴保定深造。

由于他天资聪慧,进取心强,成绩优异,受到美籍英语教师麦伽利先生的器重。

贺捷生:一岁“走”完长征路的女将军

贺捷生:一岁“走”完长征路的女将军

贺捷生:一岁“走”完长征路的女将军作者:梅子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12期梅子贺捷生老人今年81 岁。

她是贺龙元帅的女儿,一位在襁褓中“走”完长征路的女将军。

她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靠的不是父亲的荣耀和光环,而是父辈赋予她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1935 年11 月1 日,刚刚打完胜仗的贺龙得知妻子蹇先任生下了他们可爱的女儿,无比欣喜。

为了祝贺女儿的出生,贺龙与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同志一起喝起酒来。

贺龙说:“小毛毛出生了,还没有起个名字呢!”前敌副总指挥、后来成为贺龙连襟的萧克将军(萧克之妻为蹇先任的胞妹蹇先佛)说:“小毛毛一出生部队就打胜仗,好兆头,就叫捷生吧。

”贺龙夫妇觉得这个名字既响亮又很有纪念意义,于是欣然接受。

长征就要开始了,按当时的情况是绝不允许未满月的婴儿随红军长征的。

贺龙与妻子商量后,决定把女儿暂时寄养在一户亲戚家。

可一个星期下来也不见那位亲戚来接。

当他们来到亲戚家时,大门紧锁,人去屋空。

贺龙决定带着未满月的女儿一道长征。

在前敌总指挥会议上,贺龙如实向红二方面军将领谈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长征途中如遇到愿意收养孩子的人家,就随时将女儿寄养在老乡家里,绝不拖累大家。

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政治部主任王震、副政委关向应等经过集体讨论,终于同意破例带小捷生一起参加长征。

1935 年11 月19 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

那时,刚刚出生19 天的贺捷生成为这支出征大军中最小的成员。

长征途中,小捷生在妈妈怀里被抱得很紧很紧,她当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

每天行军时,母亲怕树枝划伤女儿,就用布袋子兜起捷生,把布袋挂在胸前,这样可以时时照看着。

在过敌人封锁线时,贺捷生的嘴被紧紧地堵住,几次因挤压过度差点窒息。

由于蹇先任没有了奶水,每到一个宿营地,她就抱着小捷生四处找老乡要奶吃,同时,还给他们讲革命道理,讲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父亲作文之贺捷生讲述父亲贺龙他入党被问的第一个问题

父亲作文之贺捷生讲述父亲贺龙他入党被问的第一个问题

贺捷生讲述父亲贺龙他入党被问的第一个问题父亲贺龙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部书,一部博大精深的书。

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用心灵去读他,用我沿着他的足迹孜孜不倦的跋涉和寻找去读他。

而在我用几十年生命读懂的几个篇章里,南昌起义前后投向党的怀抱,是他写下的最激动人心的一章、最耐人寻味的一章。

如果给这个章节取个题目,我想,非“忠诚”二字莫属。

对旧式军服心生烦忧在人们的印象中,留着两撇小胡子的父亲身材伟岸,手里总是握着一只大烟斗,动如虎,静如松,是个无所畏惧又敢于担当的人。

他生于民风强悍的湘西,长于军阀混战的乱世,一旦给他一个机会或一片天地,他便会像苍鹰那般翱翔,像蛟龙那般甜飞,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我查过民国时期的史料,1916年2月,当他带领不甘为奴的弟兄们端了芭茅溪盐局,在故乡湘西桑植建立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时,三湘震惊,朝野惶恐。

当时的湖南省长曾继吾后来在《湖南各县风俗调查笔记》中写道:“桑植地处偏僻,昔年风俗淳朴,民性耿直,自民五(1916年)军兴,匪风颇炽。

贺龙以贩夫走卒,揭竿作乱,不数年荣绾军符,总领数千,身跻显要,名震乡帮……”父亲出身贫苦,13岁就出外赶马谋生,养家糊口。

曾继吾说他是“贩夫走卒,揭竿作乱”,虽然口吻轻蔑,但与事实大体相符。

问题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正是“贩夫走卒”这样的劳动人民才会被逼得走投无路,揭竿而起。

至于曾继吾说父亲“不数年荣绾军符,总领数干,身跻显要,名震乡帮”,我倒要感谢他如实道来,为历史记录下了父亲在那个远去的年代,曾怎样的叱咤风云。

父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在南昌起义前的十几年,他追随孙中山,自告奋勇地站在讨袁护国和护法的旗帜下,东征西讨,屡建奇功。

他几起几落拉起的人马,也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磨砺中发展壮大。

但是。

穿着那身挂着乱七八糟零碎的旧式军服,他却心生烦忧,对狗咬狗般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深恶痛绝,尤其不忍看到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啼饥号寒。

上世纪20年代初,四川南北两军形成对峙,父亲奉命率领一团人马入川作战。

贺捷生

贺捷生
她总是讲,百科全书是一座知识的里程碑,被誉为精简的图书馆,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编纂《全书》是一 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她十分强调《全书》的质量,认为质量是《全书》的生命所在。她对全书的每一 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周密论证,经常教导部下要善始善终,认真、认真、再认真。为广开言路,她经常开展以小 型学术研讨会为主要形式的学术活动,在学术领域反对搞“一言堂”、“家长制”。她认为,对于争议较多的重 大学术问题,尤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对于政治性、政策性、法规 性以及涉外和保密方面的问题,应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认真研究解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贺龙任八路军第一二Ο师师长,战事繁忙,同时,母亲蹇先任受组织委派 去苏联红军大学学习。贺龙几经考虑,决定将小捷生送回湖南老家桑植,托付给南昌起义时的两位部下秦光远、 瞿玉屏,并再三叮嘱:“乱世岁月,祸福难料,如遇不测,捷生可以改姓,但千万不能更名。
文革经历
贺捷生“文革”中,贺龙等一大批开国元勋成为首先被打倒的对象,贺龙元帅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 贺捷生也成了文革中第一批遭受磨难的受害者。
林彪自取灭亡后,她回到北京。由于历史学家胡华的帮助,得以安排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同时,她奔走 呼号,顽强抗争,为父亲贺龙的平反,多次上书周恩来总理,显示出可贵的胆识和勇气。
文学创作
后来在邓颖超等的关怀下,她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并与湖南省委书记李振军结婚。她先后调入 军事科学院、总政治部、武警部队等单位从事研究和宣传工作,发表了多篇回忆贺龙元帅的文章。80年代,她在 从事军史研究的同时,又开始文学创作。
1984年在《昆仑》、《人民文学》分别发表了《共青畅想曲》《击毙二王的报告》《祝你一路平安》3部报 告文学作品,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和撰写了长篇人物专访。

《贺龙全传》读后感

《贺龙全传》读后感

《贺龙全传》读后感当代军旅作家刘秉荣先生的力作《贺龙全传》受到了我由衷的喜爱,我是通过最敬爱的评书泰斗单田芳先生的演播而欣赏这部小说的,煌煌大作虽然只听得了不足三分之一的部分,但早已被书中的故事人物所打动,感悟也自是不少。

近日微信上又有一则文章加教师们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从新学期伊始就扎稳脚跟,做足育人的准备工作。

这几方面汇集到一起,更使我百感丛生,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来一下梳理和归拢,把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乃至个人思想状态和倾向进行具体的阐述。

传统文化,说起来它的范围实在很广很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如大浪淘沙一般,传下来的精华就蔚为大观,丰富绚烂而难以穷尽。

这令中华儿女无比地骄傲和自豪,在当代,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又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它的传承和发展又得到了倡导。

习总书记都认真学习、以身作则,治国理政、常资借鉴,从齐家治国、国家未来、民族复兴的高度予以提倡;那么,作为炎黄子孙,人们本就应该对祖先的宝贵财富予以继承,何况我们又是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有所悟有所获有所行,并且引领孩子们聚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环之中,沐浴文明的熏陶、汲取文化的滋养,熔铸良好的品性,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为他们的人生灿烂和幸福奠定基础。

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翼。

它和四书五经之类的文化理论知识有所区别但又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现在把它单提出来,是为了论说的方便,也是为了论题的突出。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正在收听的《贺龙全传》这部大作,想藉此来谈谈怎样承继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论题。

贺龙元帅在开创革命事业、缔造新中国的过程中,其卓越才干、丰功伟绩自不待言,早已为万众敬仰,而他作为伟人之一永远彪炳千秋,其中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崇高的品质和光辉的人格,正是这些道德精神让他自然成了后世爱戴和学习的榜样。

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来走近他、学习他的,并且又以此作为德育的版本来熏陶育人。

贺龙1896年出生于湘西的穷乡僻壤之地桑植县北部的洪家关,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困苦生活的磨砺,幼小的心灵中却有着反抗压迫和暴政、崇尚正直和正义、追求光明理想的美好情操。

贺龙女儿贺捷生,出生18天开始长征,最小长征成员,如今官至少将

贺龙女儿贺捷生,出生18天开始长征,最小长征成员,如今官至少将

贺龙女儿贺捷生,出生18天开始长征,最小长征成员,如今官至少将刚出生十八天的婴儿能做什么?标准答案是吃了睡,睡了吃,然后再有事没事哭上两嗓子,但是,有一个婴儿,在出生的第十八天,就成为了长征中的一员,这个婴儿就是写出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原》的著名女作家贺捷生。

贺捷生出生于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但是贺捷生出生的日子却很好,因为他出生的时候,贺龙刚好打了一场胜仗,因此,贺龙很高兴的和战友萧克等人讨论给女儿取什么样的名字,作为贺龙的副指挥且是孩子的姨父萧克就首先提议:孩子应大捷而生,干脆就叫贺捷生。

这个名字的寓意让贺龙当即定下了女儿的名字,只可惜,这个本该被父母好好宠爱的孩子却在十八天的时候,被迫参与的长征,而小小的贺捷生在长征中经历过摔下战马,也经历过被捂着嘴巴只为不能发出声音暴露行迹。

好几次,贺捷生都走到了死亡的边缘,但奇迹般的,她坚持了下来,等她再长大一些后就被寄养在了湘西,直到十五岁才回到父母的身边,父母却已离异。

但或许是自小的颠沛流离让贺捷生学会了坚强,在她所有的军旅文学中,困苦是有的,创伤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希望和人性之美。

或许,所谓的破茧成蝶就体现在她的生活与创作之中,早年的她是一只蛹,在茧中挣扎,后来,她成功的从中飞了出来,文字成为了她的翅膀,她挥舞着文字,给人们描述着更真实也更美好的军旅的模样。

因为出色的写作能力和对军旅生活的了解,贺捷生在1986年被委任主持并参与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撰和出版,这对于贺捷生还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也是她兴之所在,她很高兴的接下了这份委任,而这部书,一编就是十年。

编写军事百科的第十个年头,她六十一岁,书编写好了,她也从研究军事百科的部长的职位上退了下来,此后,她则一心扑在了军事历史的研究和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上,而在1996年,她这个编了十年军事百科的“老太太”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虽然她有军籍,但是她因为自幼颠沛,腿脚是跛的,根本无法参与战斗,只能从事文职,因主持编撰军事百科而获得荣誉是贺捷生意料之中,但是获得少将的荣誉军衔,却是贺捷生的意料之外。

沈从文与贺龙

沈从文与贺龙
在沈从文的助手王亚蓉编著的《沈从文晚年口述》(陕 西师大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第一版)一书里,可以查到沈从 文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二十六日与金介甫有关贺龙的
青年作家 | Young Writers
8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九二六年,奔向了北京的沈从文,已经可以在报刊上
开始发表作品了。 一九二七年,奔向南昌的贺龙,以起义总指挥的身份向
旧体制打响了第一枪。 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七年,沈从文出版了五十多本小说、
散文,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最多产的作家。 而在一九三五年,贺龙就已经是红军一方面军的司令了。 ……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们敬爱的贺龙元帅已含冤含辱 去世十来年了。沈从文以古稀之年的奇迹却还在蛛网密布的 一个领域里自我陶醉地忙着。
年的助手,了解沈,更能听懂沈先生的谈话意思。这一段访
谈是这样的:
3
金:贺龙将军你记不记得?他是什么样的人?
沈:年轻的时候长得蛮漂亮的,在陈渠珍下面最先是做
据《贺龙年谱》(李烈编,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1 月版)《第
警卫营长。到桃源的时候做警卫团长。
二章 民主革命的斗士》中记载:
金:他原来是地方军阀?
家乡。一九四九年随“湘西王”陈渠珍起义。一九五一年在“镇 反”中被枪决。一九八三年平反。
沈叠余高大英俊,风流倜傥,且喜欢与文化人交往。西 南联大搬去昆明,闻一多、林徽因等一大批教员从湘西经贵 州去云南,路经湘西沅陵时就受到了沈叠余好几天的热情接 待。沈从文特别喜欢这个弟弟。当沈叠余受重伤在湘西养好 伤登船复又上前线抗日时,沈从文追着弟弟的船满眼热泪地 跑了很远。
后来,我在沈先生的日记里看到,沈先生与李振军(凤凰人, 曾任武警总部政委)、贺捷生夫妇也有过相聚,说是找个机会, 几家人一起回家乡看看。

以女儿的名义(贺捷生)

以女儿的名义(贺捷生)

以女儿的名义贺捷生苍山如海。

站在他早年生活的院落,我仰起头,像仰望父亲那样仰望他。

春阳洒在他深色的皮肤上,泛出凝重而幽美的光芒,这使他更显得坚毅,沉勇,历经沧桑,仿佛通体都是用意志铸造的。

那清癯的脸,高耸的额头,深邃明亮如星星镶嵌在夜空的眼睛,一如从前,让我怀疑这不是一尊铜像,而是那个活生生的人。

憋在嗓子眼里的呼唤,差点就要当众喊出来。

共和国十大元帅,九位是南方人,只有徐向前一个生在北方。

来到山西,我不能不到五台山下他的故乡去看他,去看曾经哺育他的山川、河流、田野和村庄,看他住过的被松明火和桐油灯熏黑的屋子。

临行前,我在太原的花店精心挑选了一只花篮。

我知道他也爱花,就像他终生热爱那支他亲手参与缔造的军队,热爱这片美丽却饱经沧桑的大地,热爱在这片国土上生活着的每个人。

我希望通过这只花篮,那些花朵送出的幽香,穿越时空,表达我对他深深的崇敬和怀念。

我是十大元帅其中一位的女儿。

除了害死我父亲的林彪,我把其他的都视为父亲,把他们从战火中带过来那支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当成父辈。

虽然我和他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可我精神血脉中的血,每一滴,都是从他们身上汩汩流过来的。

他们也不仅把我当成贺龙的女儿,也当成自己的女儿,军队的女儿。

就像徐帅,我每次见到他,他都叫我闺女。

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叫。

他说闺女,让你受苦了,回到爸爸身边,再吃点苦攒把劲吧,把过去欠下的学业补回来。

他又说闺女,你太瘦弱了,怎么老不见长啊?是不是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他还沉痛地说,闺女,我们无能为力,没有保护好你爸爸,让他过早地在冤屈中离世……记得我已年近花甲,也是个将军了,他还叫我闺女。

记忆最深的那次是在他家里。

当时我和老伴李振军在军事科学院负责《叶剑英传》的编写工作,确定选题后,被告知徐叶两位老帅对长征途中张国焘的那封密电有不同看法。

他们相约当面交换了一次意见,最终达成协议:此“公案”宜粗不宜细。

幸运的是,这次交换意见的整个过程,我们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实际操作者,始终在现场,不禁为两位元勋的赤诚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折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捷生:父亲贺龙向我讲起李昌叔叔
作者:
来源:《中国民商》2013年第09期
编者语:
今年清明,4 月4 日,李昌先生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家乡——湘西永顺古溪州塔卧镇的轿顶山陵园。

李昌的女儿李玉告诉本刊,塔卧镇的“雷家老屋”是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当年红军湘鄂川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省委驻地,父亲出生的那间屋子门前至今挂着的牌子上有“劳动部”三个字。

雷家的祖居老宅,建于1884 年,占地1480 平米,现在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纪念馆。

附近另一座老宅,称为“雷家新屋”,建于1926 年,1600平米,红军时期,用做红军第四分校校址,现在也是纪念馆。

李玉对本刊回忆,那一天,县委书记李平等州县领导、父亲生前老战友耀邦叔叔的长子胡德平、父亲的学生哈工大杨士勤校长及先后四任校长书记、父亲许多远道而来的年轻朋友以及镇子里众多的父老乡亲,都来为父亲送别,伴随着“送别”、“十送红军”、“父亲”等乐曲,人们在大雨滂沱中踏着上山的石阶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天地同悲,送别的场面壮观而感人。

那一天,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将军本来也要亲自前往,但因生病只好派武警总部文艺创作室刘秉荣主任代表她参加安葬仪式。

李玉说,贺捷生姐姐还亲笔写下书面发言,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渊源。

值此纪念李昌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贺捷生将军亲笔签字同意,由本刊独家发表她的这篇文稿。

让我们共同缅怀敬爱的李昌先生。

我和李昌叔叔首次见面是在上世纪80 年代,那是我参加一次活动,吃饭时和李昌叔叔坐在了一起,当我问他名字时,他说叫李昌,我当时惊喜地说:“你是李昌叔叔?”他问我是谁?当我说是贺捷生时,他也惊喜地说:“是捷生啊!哎呀呀,我们还是老乡啊!相见太晚啦!”
李昌叔叔我们是相见较晚,但他的情况我在小的时候就知道了。

我是1935 年11 月1 日在桑植出生的,出生后19 天就随红二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经九死一生到达了陕北,七七事变爆发后,我父亲贺龙的把兄弟、参加南昌起义的师长秦光远和团长瞿玉屏找到我父亲,他们想参加八路军,而党中央要他们回湖南搞统战工作,二人再返回湖南时把年仅两岁的我也抱回湘西洪江,从此瞿玉屏就成了我的养父。

瞿玉屏是永顺人,他对李昌叔叔和他家里的情况很熟悉,记得在我上小学时他对我讲,说永顺塔卧雷家老屋的14岁孩子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并说这是湘西偏乡僻壤的第一个清华生,养父鼓励我好好学习,将来也像李昌那样,考上清华等名牌大学,只要我考上,他一定供我完成学业。

1944 年,养父在给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运送物资时,被日军飞机炸成重伤而离世。

养父去世后,我和养母回到了乾城、永顺、保靖。

我在保靖上中学时,又知道了李昌叔叔的许多情况,知道他原名叫雷骏随,家里是大财主,1928 年14 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先后到杭州、上海等地求学,后到北平考入了清华大学。

再后来参加了革命。

当我再次详听李昌叔叔的情况时是解放初了。

1953 年我考入了北京大学。

入学之际,父亲贺龙对我说:“你是我们湘西的第二个上名牌大学的学生,第一个是李昌,他当年考入了清华大学。

”听父亲说到李昌,我眼一亮问他:“你也知道李昌?”父亲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他?他在我手下工作了好几年呢。

”接着父亲给我讲了李昌叔叔的情况。

从父亲口中,我得知李昌叔叔在清华大学上学时,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李昌叔叔积极参加了这一学生的爱国运动。

并成为北平学联组织的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第三团的先遣队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昌叔叔去了延安,不久被党中央派到了武汉长江局工作,1942 年到1944 年,他被派到晋绥抗日根据地兴县任县委副书记。

直接在我父亲领导下工作。

这一时期,是晋绥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李昌叔叔和晋西北军民一起,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残酷“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同时,他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兴县的整风运动。

1944 年11 月王震、王首道奉党中央命令率部队南下,李昌叔叔也随军前往,到达鄂豫边区的礼县时任县委书记。

父亲还告诉我,李昌叔叔在1946 年5 月调到了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又到了晋察冀军区的第4 纵队任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集宁战役、夺取清风店和解放石家庄战斗和战役,为新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父亲说,李昌不仅是个知识分子,也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是难得的人才。

母亲蹇先任也给我讲了许多他知道的李昌叔叔的情况。

一次,我突然问起父亲:“塔卧是红军的根据地,李昌家是大财主,红军一定打了他家的…土豪‟吧?”。

父亲说:“他家是大财主,但是开明财主,我早年拖队伍后,还得到他父亲的帮助,因为我了解他家的情况,红军到塔卧后,就没有打他家的…土豪‟,只是要他家里人搬出宅院,宅院成了红军的指挥部了。


由于机缘不遇,我一直没能同李昌叔叔谋面,但李昌叔叔的情况我却从方方面面得到了了解,知道他在“文革”中受了磨难,在1975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中也受到了批判。

1975 年秋,我因反映电影《创业》的问题受到“四人帮”的追查,为躲祸我到了革命老区,一方面躲避追查,一方面搞革命文物的调查。

在永顺期间,我到了塔卧,看到当年设在李昌叔
叔家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遭到破坏,很心痛,就向县委建议保护好李昌叔叔故居——雷家老屋,指出这所故居是革命文物。

县领导很重视我的建议。

1982 年,李昌叔叔当选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纪委书记,此时,我的母亲和姨母骞先佛也都是中纪委委员,从毋亲和姨母的口中,我又听到了不少关于李昌叔叔的佳话。

我至今记忆尤深的是母亲讲到李昌叔叔坚决反对把雇主超过7 人的党员开除党籍的意见,母亲说,当时对这一问题中纪委内争论得非常激烈,曾六次召开常委会讨论,李昌秉持异议,独唱反调,并为此陷入孤立境地。

母亲是坚决支持和赞同李昌观点的。

他们认为,要开除带头致富的党员会动摇党在农村和城市推行的改革政策。

这一争议最后提交到中央书记处,最后邓小平拍板讲了“不提倡、不阻止、不宣传”才罢休。

实践证明,李昌叔叔和我母亲的意见是正确的。

母亲还告诉我,说李昌叔叔还反复强调: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一定要做好。

可惜今天的许多信访部门却把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推出去,有的甚至派人把上访人员抓起来,甚至打死,若李昌叔叔在世,得知此情,一定会拍案而起的。

而今,李昌叔叔同我母亲一样远离了我们,但李昌叔叔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眼前,依然笑昧眯地对我说:“哎呀,你是捷生呀!”
李昌叔叔,你虽然已离开了我们,可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精神财富就是你那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坦荡胸怀。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留下的这宝贵精神财富更为难能可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