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阅读理解《醉翁亭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理解文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掌握写作技巧,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
2.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主题和情节。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足。
2.分析文学作品,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组织讨论法: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朗读法:通过朗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介绍《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2)通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了解《醉翁亭记》的主题和情节。
二、阅读理解(1)教师提供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教师让学生讨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
(3)教师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教师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
三、总结回顾(1)教师回顾当天所学知识,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小结通过本次阅读理解《醉翁亭记》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⑴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通用3篇)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通用3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通用3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
《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
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
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
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
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2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
但是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
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
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
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谈论有机结合的写法;3、理解、评价“与同同乐”的政治主见和道德观念;【教学重点】1、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背诵全文;2、体会宽广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理想;【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与民同乐”的政治主见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介绍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觉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留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2、学生自由诵读;3、抽查局部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课下解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存: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推断句式:……者……也四、自由诵读五、作业按要求背诵语句:写山间早晨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黄昏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夏季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太守宴请来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来宾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课时一、按要求诵读二、总结各层意思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醉翁亭记》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醉翁亭记》的教学反思《醉翁亭记》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醉翁亭记》的教学反思篇1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
《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重点、难点)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
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
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
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
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
为以后的分析研读打下了基础。
对目标2的完成,是紧接着目标1而来的。
学生从文章的线索“乐”字入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的处境,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而也受到了有关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对待得失的人生教育。
对目标3的研读,与教师备课时的准备有出入。
对本文语言特色的赏析,备课时是着重从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入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10篇)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
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设计: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要求: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材料准备: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教学实录片段: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醉翁亭记》。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精选16篇)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精选16篇)《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咱们换个说法。
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
(学生背诵)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
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
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二、朝—暮—春—夏—秋—冬)(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1、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醉翁亭简介。
(一)、检查预习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
(配乐)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开启旅游模式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
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醉翁亭记》教案篇一“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
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在文中抒发的政整治想和流露出的多而杂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赏识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二、自学引导(一)——预习与交流1.引导同学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繁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遍布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暗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合;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设,摆开。
觥筹交叉: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聚合)太守归而客人从也(回家)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快)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欢乐”)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繁盛)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变关系,却)(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4)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
醉翁亭记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1.故事“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醉翁亭简介2.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二、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4岁丧父,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
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
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2.写作背景: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
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文化背景了解
部分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 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深入, 需要补充相关资料和讲解 。
学生反馈与评价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到大部分 学生对《醉翁亭记》的教学内容
和方法比较满意。
个别访谈
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他们 表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认同,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学习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通过 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们相互学习、 借鉴和提高。
主动发言
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发言, 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学生们能够相互交流、 讨论,提高了团队协作和 沟通能力。
学生理解程度
文本内容掌握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醉 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主 题思想,但在一些细节方 面还需加强。
情感表达理解
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 加强引导和讲解。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2023-12-31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内容反思 • 教学效果反思 • 教学策略反思 • 个人成长反思 • 改进建议与展望
01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醉翁亭记》的意境 和主题,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以及通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心理辅导师
除了教授知识外,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05
改进建议与展望
教学内容调整
教学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在教授《醉翁亭记》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诵读和语言的品味,积累语料,积淀语感。
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注重诵读和涵泳。
美读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精心组织学生美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潜入文境,尽情涵泳,自主体会名家名品的精妙。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反复诵读,体味“也”之精妙;背读课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吟诵美读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1.比比谁字音读得准首先提出举行一次读书比赛,看谁字音读得最准,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同时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问题。
5分钟后,比赛开始。
8分钟后,让学生齐读全文,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明确: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环节学生不仅在正音,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进行了初步感知,主动而自然。
)2.比比谁停顿得对先用2分钟时间讲授如何把握停顿。
如: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逗号比顿号长一点,接下来是分号、句号、段落间的停顿等。
接下来,进行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荣或乔臻等)的配乐朗读。
让学生感悟停顿的要领,时间约4分钟。
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学生评价,比较谁停顿的最好。
接下来举例为学生介绍划分句中停顿的方法和符号。
句中停顿有长短之分,大的停顿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划分,小的停顿根据句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划分。
初中课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精选9篇)
初中课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精选9篇)初中课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篇1一、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主问题设计力度不够现场回放:在省研修班学习时,我们小组曾就“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主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
经过两次赛课,我深刻地感受到:应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主问题。
在实验中学初中部上《醉翁亭记》时,我以“太守以什么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作为主问题设计,贯穿了课文的“赏析与研讨”部分。
当时,这个主问题很好地把一些文言知识点和语句疏通的难点串在了一起。
但是,这个主问题第一刀砍在“乐”上,当课堂推进到知人论世、作者情感这部时,这个“乐”显然过于浅显,根本无法触及作者悲喜兼有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节课,因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导致主问题设计“力度不够”。
磨课修改:省研究班学习归来,我买了7本有关欧阳修生平及作品研究的书,深入了解欧阳修坎坷悲喜的一生之后,回想起组里几位老师以及深圳几个区教研员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茅塞顿开!于是,四川那节课,我把主问题设计修改为“醉翁因什么而醉?”。
用江苏名师徐杰老师的话来说,抓这个“醉”字,正如庖丁解牛的第一刀,砍得很准。
这个主问题设计,不仅顺利地突破了一二三段(醉山水,醉百姓),也成功地帮助我突破了知人论世时的一个难点(醉自己)——太守醉也。
太守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时,一个醉字,有喜也有悲啊!在展示作者坎坷生平的基础上,我和全班孩子一起“变读”了这一句:一读,读出太守心中之喜——醉滁州山水秀美多姿,醉滁州百姓安居乐业,醉大治滁州的成就感;二读,读出太守心中之悲——贬谪异乡,回朝无望。
当时一个女孩子主动举手,请求读出作者之悲,当她用沉郁忧伤的语调读出欧阳修因政治不得意而悲叹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甚至评委之一的古新宇教授,也热烈地鼓了掌。
二、“学生无事做”时间过长——动态生成不足现场回放:实验赛课时,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突破了第一段写景的重点与难点:(板书设计如下)画板书时,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紧扣文本,指点我作画。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0篇)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0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
《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照旧可圈可点。
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1、理清课文构造,把握思路。
(重点、难点)2、体会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尝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的思路。
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学问链接,又为新学问的学习铺平道路。
整个分析过程,大局部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
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学问的把握,提高了归纳力气。
在查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2《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今日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呈现课,由于很多的缘由,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
但是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学问,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阅历教训。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生疏。
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约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表达合作互助精神。
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欢快,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
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展,可使师生关系变得格外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学到学问,提高力气。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
由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部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开放的。
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学习体会欧阳修在美景中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大屏幕展示)
1,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滁chú壑hè琅琊lánɡ yá潺chán酿 niànɡ僧sēn辄 zhé暝 mínɡ朝而往 cháo ér wǎnɡ 伛偻yǔ lǚ 蔌sù射者中shè zhě zhōnɡ觥筹ɡōnɡ chóu 翳yì
2,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2班葵花向日张伟玉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本课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也、而、于、之、名、辄、乎、寓、风箱高洁、水落石出、颓然、谓。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内容。
3.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探究“醉翁”这一命名的由来,体会“醉”的内涵。
4.能有情韵地朗读课文。
《醉翁亭记》反思
通过培训,我重新审视这节课,有以下反思:
优点:
能把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
如:抓住标题发出三问:“醉翁亭”的由来?为何称为”“醉翁”?作者如何阐释“醉”?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体会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并掌握了抓关键词句探究作者情感的方法。
缺点:
本节课因书写乱而导致板书没有美感,不能彰显教学的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朗读注重得不够。
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
如:《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
“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有感情的朗读则能将学生带入那个情境,因对朗读重视不够,设置不多而导致学生对本文章法上的优点体会不深,也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