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偏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方案选择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助中医辨证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组分别为60.0%、93.3%,经统计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积极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方案选择;临床效果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等,症状轻微者在病情急性发作后稍作休息即可改善,症状严重者不仅无法休息,还会出现面目苍白、恶心呕吐、出汗等情况。

本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

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还会增加厥证、中风、脱证等危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而中医通过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对症给药,则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

对照组男患者8例,女患者7例,患者年龄42-73岁,平均(56.2±2.5)岁。

其中肝阳上亢证4例,瘀阻脑络证6例,痰浊上蒙证2例;治疗组男患者6例,女患者9例,患者年龄43-77岁,平均(57.2±2.4)岁。

其中肝阳上亢证5例,瘀阻脑络证6例,痰浊上蒙证3例。

两组自然资料经比较,组间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即予以中成药通天口服液治疗,第1d给药量:立即、服药1h、2h、4h后服用10mL,然后间隔6h服药10mL;第2d、3d给药量:10mL/次,3次/d。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助中医辨证方法治疗,其中肝阳上亢证予以通窍熄风汤治疗,由石决明、生龙牡、菖蒲、蔓荆子组成,3次/d,10d为1疗程;瘀阻脑络证予以通窍活血汤治疗,由郁金、白芍、白芷及当归、丹参组成,3次/d,10d为1疗程;痰浊上蒙证予以通窍祛痰汤治疗,由天麻、川芎、白术、半夏等组成,3次/d,10d为1疗程。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30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30例临床疗效分析

患 者 的 发作 频率 、 最 长持 续 时间与 治疗 前 比较 , 均 有 显著 性差 异 聚 集抑 制 剂 ,能 选 择 的抑 制 A D P与血 小板 聚 集 ,也 可 抑 制 非
( P < O . 0 5 ) 。详 情见 表 1 。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胸痛发作频率 及最 长持续时间( i s )
表 2 两组患者, 电图变化情况 比较( n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参考 文献
『 l 1 王斌. 氢 氯吡 格 雷联 合 辛 伐 他 汀 治 疗急 性 冠 状 动脉 综 合 征 的 疗 效观察 【 J 1 . 中 国医药指 南, 2 0 1 1 , 0 9 ( 2 4 ) : 1 8 8 . 【 2 ] 胡静 涛 , 赵春 红 . 阿托 伐他 汀与 氯吡 格 雷联 合 治 疗 急性 冠 脉 综 合征 3 O 例 疗效观 察[ J 1 . 中国现 代 药物 应 用, 2 0 0 9 , 3 f 1 4 1 : 1 4 0 — 1 4 1 .
抗凝 血酶 Ⅲ的 亲和 力也 随之 减 弱 ,但 仍 能有 效 催化 抗 凝血 酶 Ⅲ 对x a的灭活 , 在 有效 的抗 血栓 作 用的 同 时 , 因抗凝 血作 用 弱 , 出
血 副作用 较少 ,已有 临床 试 验证 实低 分 子 肝素 疗效 优 于普 通 肝
注: 与对 照组治 疗后 比较 - P < 0 . 0 5 , 与组 内治疗前 比较 a P < 0 . 0 5 。 素, 且 安全 性高[ 2 1 。 本研 究 显示 : 在 常规 治疗 的基 础 上 , 氯吡格雷、
2 2
内蒙古 中医药
激酶 1 5 0万 u静 脉 溶栓 治疗 ,观察 组 在对 照 组的 基础 上加 服 氯 2 . 3 两组 治疗 前 、 后血 小板 数 目变 化 情况 比较 : 观 察组 血 小板 数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病例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中医分型下,针灸、草药等治疗手段对偏头痛的疗效存在差异。

讨论部分分析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以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数量较少等。

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引言、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临床应用、研究局限性、结论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传统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头痛”范畴,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阴虚阳亢、气滞血瘀、肝火上冲等。

当前,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正逐渐成为临床上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分型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综合运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肝清热的目的,从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目前,对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医内科分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探讨不同中医分型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中医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不同中医分型在偏头痛患者中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以便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2. 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最佳的治疗策略。

3. 探讨中医内科分型在治疗偏头痛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中医传统治疗在偏头痛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借鉴。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内科分型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为中医传统治疗在头痛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1.3观察指标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期间患者眩晕未发作或发作≤2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随访期间患者眩晕发作≤5次;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随访期间患者眩晕发作>5次。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中的所有计数资料均选择n(%)表示,计量资料选则()表示,所获取的结果分别用x2以及t进行检验。P<0.05,则证明了两组间所存在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n(%))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偏头痛性眩晕与肝脾肾失调、经络瘀滞有关。在脏腑失调中,肝虚为发病之本,风、痰、瘀三邪是偏头痛性眩晕反复发作的诱发因素[3]。偏头痛性眩晕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风痰上扰型、瘀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和肝阳上亢型。风痰上扰型患者表现为头痛昏蒙、舌苔淡白、脉弦滑,本药方合用可熄风化痰、通络止痛;瘀血阻络型患者表现为头痛经久不愈、舌苔紫黯、脉弦涩,本药方合用可活血祛瘀、通络利窍;肝肾亏虚型患者表现为头痛势缓、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本药方合用可滋补肝肾、易精活络;肝阳上亢型患者表现为头痛且胀、舌红苔紫,脉弦有力,本药方合用可平肝潜阳、通络止痛[4-5]。本研究结果得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眩晕持续平均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偏头痛性眩晕患者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眩晕持续平均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风 所导致, 之后敖 恒血行不畅 、 气滞血瘀 、 脑 络 阻滞 , 因 而 中医 辩
对 照 组 采 用 西 医 治疗 , V J 服 尼 莫 地 平片4 0 mg , 3 次/ d , 对伴 发
白芷 、 全蝎 通 络 止 痛 , 采 用 赤芍 、 红 花、 川 I 芎 病症 对症 治疗 , 疗 程 为1 个 月。 观 察 组 采 用 中医辩 证 治疗 : ① 肝 肾亏 证 治 疗 主 要 采用 地 龙 、 白芍 、 柴胡、 苦 参 清肝 泻火 。 虚: 头 痛隐 隐 , 时轻 时 重 , 舌 红 少苔 , 口干, 脉 弦细 ; 药方 ( 大 补元煎 加 通 畅 脑 络 ,
2结 果
1 . 1一般 资料
资料 来 源于 2 0 1 0 年6 月一 2 O 1 2 年6 月来 该 院治 疗 偏 头 痛 的患 者
观察组痊愈2 0 例, 显效 l 4 例, 有 效4 例, 无效2 例, 总 有 效 率 为
8 O 例, 随 机 分 成 观 察 组 和 对 照组 两 组 , 每 组4 O 例, 观 察 组 采 用 中医
3 7 . 5 岁, 病 程6 个 月~ 2 4 年 不等 , 平 均5 . 4 年; 对 照 组 采 用 常 规 西 医治
疗, 男性 1 6 例, 女性 2 4 例, 年 龄在 l 8 ~ 5 8 岁之 间 , 平均 年 龄 3 8 . 1 岁, 病 程 6 4 " 月~ 2 5 年 不等 , 平均5 . 2 年。 其 中左 侧 头 痛2 5 例, 右 侧 头 痛2 4 例, 前 额头痛1 l 例, 双 侧交 替 头 痛 1 5 例, 部位 不 定5 例。 两 组 在年 龄 、 性别、 病史、 病 程 等 一 般 资料 上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P>0 . 0 5 ) 。 1 . 2临床 诊 断 标准

中医辩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研究

中医辩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08 期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临床研究·
中医辩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研究
项启旺 1,谢道俊 2*
(1.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
摘要:目的 运用观察和对照研究探究前庭性偏头痛在中医辨证治疗中发挥的疗效。方法 将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 诊患者登记,可明确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将其随机分成 2 组,每组各有 35 例患者,分别确立为(1. 对照组 2. 观察组),让对照组患者 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的患者则可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进行辨证方药治疗,控制其疗程为 3 周。结果 数据显示中对照组有效率为 71.4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5.7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对比疼痛视觉模拟表格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评分,数据可见对照组比 观察组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对比疼痛消失时间、门诊治疗时间,由数据可见对照组均较观察组长,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可有显著疗效,由试验数据表明其能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和疼痛 消失时间。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辨证;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8.098
(1.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Anhui;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Hefei

44例针灸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44例针灸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 2 】 张淑 兰 , 刘卫 静, 章宏 伟, 等血 必净 治疗 重 症肺 炎 的疗 效观 察 [ J ] .
中国基 层 医药, 2 0 1 3 , 2 O ( 1 4 ) : 2 l 5 2 — 2 1 5 4 .
赤 芍 、红花等有效成 分 ,均 具有 良好 的活血化瘀 、清热解 毒功效 _ 4 】 。 不 少临床 实践应用 也证实 j ,血必 净注射 液可有效改 善微循环 ,发挥
4 4  ̄ I ] 针灸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邓 国鹏
( 贵州省安顺市 中医院 ,贵州 顺 5 6 1 0 0 0 )
【 摘 要】 目的 对 针 灸结 合 中 医辨证 治疗 偏 头痛 的 临床疗 效进 行 分析 。方 法 资料 选 自 2 0 1 2年 3月至 2 0 1 3年 3月在 我 院接 受 治疗 的偏 头痛
可起到 较好的抗炎效 果 ,缩短临 床症状 缓解时 间,且不会增 加不 良反
应 ,是治疗脑卒 中相 关性肺 炎的理想药物 ,值得推广 。
参考 文 献
[ 1 ] 朱春 然, 李伟 , 张勇, 等. 血必 净联 合 抗 生 素治 疗颅 脑 外伤 后 肺 炎 4 8 例 临 床观察 [ J 】 . 江 苏 中医药, 2 0 1 1 , 4 3 ( 1 ) : 3 6 — 3 7 .
差 异明 显 ,有统 计 学意 义 ( P< O . O 5 ) 。结 论 偏 头痛 的病 症治疗 时 , 医师 需对病 情及 患者体 质 进行 具体 分析 ,并通过 中医辨 证施 治 ,加 上
中药与针 灸,能 有效 减 少头痛 发作 的次 数、频 率和 时 间 ,有效 改善 患者 的症状 ,药效期 长久 ,能彻底 根 治头痛 病症 。 【 关键 词 】针 灸 ;中 医 ;辨 证 治疗 ;偏 头痛 ;临床 疗效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转移率 。
参 考 文献 :
[ 1 1 中国 抗 癌 协 会 乳 腺 癌 专 业 委 员会 q - 国抗 癌 协会 乳 腺 癌 诊 治指 南 与 规 范U 1 . 2 0 0 7版 . 中 国癌 症 杂 志. 2 0 0 7 . 1 7 ( 5 ) : 6 —1 2 . 1 2 】 万崇华, 张冬梅, 汤 学良, 等 乳腺癌 患者生命 质量测定量表 F A CT ~ B 中 文
医学信 息 2 0 1 3年 2月第 2 6卷第 2期f 下半月) Me d i c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 F e b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2
术、 放 疗和化疗 所致 引起 气阴两虚 、 脾 胃不 和的乏 力 、 食 欲不振 、 浮 肿等症 状, 使患者 生活质量得 到显著改善 , 并 提高免疫力 、 降低复发
气虚 头痛 型 以及 血 虚 头痛 型 等 临 床 分 型 , 并 根 据 患 者 分 型 情 况 选 用 不 同 中 医治 疗 方 法 对 症 治 疗 。 根 据 患 者病 情 变化 情 况 判 断 其 治 疗 效 果 。 结 果 2 3例 偏 头 痛 患 者 经 中 医辨 证 治 疗后 , 治 疗 总有 效 人 数 为 2 2例 , 治疗总有效率为 9 5 . 6 5 %。 结 论 对 于 偏 头 痛 患 者进 行 临床 治疗 时 . 应 根 据 患 者 具
9 3.
版的f f ̄ r o ] 中国 理卫 生杂志 . 2 0 0 3 , 1 7 ( 5 ) : 2 9 8 — 3 ( ) ( )
编辑/ 申磊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 的临床效果分析
付 春玲
f 云 省 宣 威 市 第二 人 民 医 院 中 医科 , 云 南 宣威 6 5 5 4 0 0 1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61234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0 引言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因素多与药物、激素、天气、运动及家族遗传等相关,该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经济压力以及环境压力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1]。

本文主要通过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西医治疗组和中医辨证组,各30例,西医治疗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6-64岁之间,平均年龄(32.32±2.62)岁,病程7个月至11年,平均(3.32±2.62)年,本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中医辨证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7-67岁之间,平均年龄(34.50±3.31)岁, 病程5个月至12年,平均(3.68±2.75)年。

本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1.2.1 西医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本组患者给予口服西比灵胶囊,1粒/d,治疗时间为一个月。

1.2.2 中医辨证组患者治疗方法(1)风寒外束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舌红苔白,脉相浮紧以及枕后疼痛,畏寒。

采用散寒疏风,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

具体配方为:白芷、藁本 、荆芥、防风剂量均为10克,羌活、蔓荆子剂量均为12克,白芍、川芍剂量均为15克,甘草剂量为5克,细辛剂量为6克,蜈蚣2条,少许清茶。

(2)肝肾亏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耳鸣,且乏力神疲,头痛目眩。

采用滋补肝肾、益精活络的方法治疗。

具体配方为:僵蚕、巴戟天、当归、杜仲、茱英构祀子剂量均为10克,熟地、龟版、人参叶、川芍剂量均为15克,鳖甲剂量为9克、细辛剂量为4.5 克、蜈蚣2条。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中药2282013.12偏头痛作为一种具备反复性发作特点的搏动性头痛,其病症一旦发作,患者在某时间段会感受较为强烈的病侧头部疼痛感,严重时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该症状发作过程或发作前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神经或者精神功能障碍。

为了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选取6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分别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和中医辩证治疗,现将两种治疗方式获得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于2011年10月-2013年0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上述选取对象病症确诊标准均依照《颅胸痛、颜面痛、颈痛国际诊断标准》:存在搏动性头痛,并伴有轻重程度不一的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排除因脑外伤、高血压、颅内病变等病症引发的头痛症状,排除存在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

60例头痛患者中,右侧、左侧、额头、双侧交替以及部位不定头痛人数依次为20例、19例、6例、10例和5例。

采取数字标记法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5.7±3.1)岁;病程5个月-21年,平均病程(4.7±2.1)年;观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6.8±3.4)岁;病程6个月-22年,平均病程(4.4±3.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头痛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西药进行治疗:40mg 尼莫地平,口服,每天3次;存在并发症患者同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疗程持续1个月;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中医辩证这治疗:①对于肝肾虚亏引发的头痛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隐痛,轻重间断持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且脉玄细;给予大补元煎加味剂方治疗:山药、熟地黄、党参各15g ,山茱萸、枸杞子、杜仲各12g ,当归、川芎各9g ,制何首乌30g ;②对于头痛反复发作,疼痛部位或右或左,脉弦涩、舌暗紫症状患者,属于“瘀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何玉芳怒江州中医医院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673100【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应用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价值。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疼痛性疾病,其发作时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光、声、气候变化敏感等症状。

其病因复杂,目前西医治疗并不能完全根治疾病,且一些人可能存在耐药性或不良反应。

相比之下,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以下是本人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

一、病证辨析:偏头痛是中医眼中的“头痛”类疾病,其证型可以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进行病证辨析。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偏头痛可分为肝阳上亢、肝火犯、肝肾不足3种证型。

1、肝阳上亢型:主要以头部胀痛、眩晕、牙痛、颈项拘急、面赤、目赤、脉弦为特点。

此证型多因烦恼、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原因引发肝阳上亢,导致头部疼痛、眩晕等症状。

治疗应以疏肝解郁、降阳清热为主,如丹参、郁金、龙胆草、生地黄、菊花等中药或针灸疗法。

2、肝火犯型:3、肝肾不足型:主要以头痛、眩晕、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脉细弱为特点。

此证型多因年龄增长、过度疲劳、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头痛、眩晕等神经症状。

治疗以滋阴补肾、疏肝平肝为主,如当归、白芍、桂枝、红枣、阿胶、针灸、艾灸疗法等。

二、治则用药:具体治疗时,应针对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治疗,如:丹参、郁金、柴胡、龙胆草、薄荷、生地黄、白术、甘草等中药可以降肝阳、平肝气、止痛,达到治疗目的。

黄芩、夏枯草、龙胆草、赤芍、柴胡、丹参等中药可以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治疗肝火犯的偏头痛十分有效。

当归、熟地、枸杞、桂枝、白芍、当虫、阿胶等中药可以滋阴补肾、疏肝平肝、扶正祛邪,治疗肝肾不足的偏头痛。

结语: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体认可,且中医治疗具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所选的药物组方也不同,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但需要临床大量实践和经验总结,需要中医师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方能更好地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偏头痛。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效果分析目的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3月接受治疗偏头痛的患者75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实行中医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94.74%明显较对照组70.27%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标签:中医内科;偏头痛;效果偏头痛是由于患者的神经血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症状,它是临床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当患者出现偏头痛时,会表现为患者头部一侧或者双侧出现神经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临床治疗偏头痛常常是控制其症状,暂无可以治愈的方法。

本文就实行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3月接受治疗偏头痛的患者7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3.2±1.8)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5±0.5)个月。

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2.5±0.5)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4±0.5)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发现,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瘀阻脑络型瘀阻脑络型患者有12例,该病患者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头部固定位置的疼痛,患者还会有刺痛感,经常在夜间发作,检查发现,患者舌头部分有明显的青紫症状,还会出现瘀点、瘀斑,因此瘀阻脑络型的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1]。

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它的药物组成有:川牛膝、酒洗地龙、桃仁、赤芍、佛手及川芎各10 g,生牡蛎、生龙骨、葛根及丹参各30 g,红花5 g,加入400-500 ml水煎服,可以益气活血、疏通经络。

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20-08-10T03:39:59.223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7期作者:张雁麟[导读] 分析在偏头痛中应用针灸联合中药辨证的治疗价值。

昆明市晋宁区人民医院云南晋宁 650600摘要:目的:分析在偏头痛中应用针灸联合中药辨证的治疗价值。

方法: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人数40例。

前者应用传统的中药辩证治疗,后者施行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以辨证分型的结果为依据,为患者构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结果:观察组中,40例患者经治疗后,效果较为理想,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显然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偏头痛患者应用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中医的药物选择与配伍,能明显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采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偏头痛;疗效偏头痛具有突然发作、疼痛剧烈且复发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一大风险因素,对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困扰。

临床显示,将中医的针灸及中药辨证应用到偏头痛的治疗中,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针对性的药物配伍方案,辅以针灸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实现机体调理和疾病治愈的双重效果[1]。

为探讨中医针灸及中药辨证在偏头痛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择80例偏头痛患者为分析对象,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门诊部80例偏头痛患者为本次实验的研究样本,时间范围为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

依据自主抽签法将所有患者依次纳入两个组别内,每组各有患者人数40例。

一组别名为对照组,有男性人数23例,女性人数17例;年龄最大值为72岁,最小值为18岁,以(47.29±14.32)岁为平均年龄;辩证分型:10例患者为瘀阻脑络,11例患者为肝肾亏虚,5例患者为风阳上扰,6例为肝郁气滞,8例为肝阳上亢。

另一组别名为观察组,有男性人数22例,女性人数18例;年龄最大值为71岁,最小值为19岁,以(47.32±14.37)岁为平均年龄;辩证分型:9例患者为瘀阻脑络,10例患者为肝肾亏虚,7例患者为风阳上扰,8例为肝郁气滞,6例为肝阳上亢。

偏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偏头痛患者40例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40例偏头痛,临床控制20例(50.00%),显效13例(32.5%),有效4例(10.00%),无效2例(5.0%),临床总有效率为95.0%。

结论:偏头痛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疗效良好,临床症状改善。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辩证;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100-01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特征。

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恶心、呕吐、畏光等;间歇期一切如常人。

偏头痛归属于中医学中的“头痛”、“头风”、“雷头风”等范畴[1]。

中医对偏头痛大体可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与风、火、痰、瘀、虚有关。

外感头痛以邪实为主,治疗首当祛邪,据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诸邪多以风邪为首,故强调风药的使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偏头痛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3~68岁,年龄36.5±2.5岁。

其中轻微头痛18例、中度头痛12例、重度头痛的有10例。

中医辩证分型:风寒外袭型7例,肝郁气滞型16例,痰湿上蒙型13例,瘀血阻络型6例。

1.2 方法1.2.1风寒外袭型时发头痛,恶风寒,无汗,口不渴,面白,苔薄白,脉浮紧。

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加味,方药柴胡10克、杭菊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荆芥6克、薄荷6克、甘草6克,防风8克,细辛5克,丹参30克,清茶1撮为引。

1.2.2肝郁气滞型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疏肝理脾,解郁泻火。

丹栀逍遥散加减,方药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川芎10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杭菊12克,蔓荆子15克,薄荷5克,丹参30克。

浅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浅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浅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37例偏头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均经中医内科治疗,并对其疗效加以评价。

结果:经上述治疗后,13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34/37)。

结论:中医内科辨证治疗偏头痛有良好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疗效偏头痛是一类周期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偏侧搏动性头痛,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还会出现精神性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不利影响。

本文选取37例偏头痛患者,对其进行中医内科的辨证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后确诊,符合中医内科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病前患者主诉有视力下降现象,且肢体活动出现异常;发病时四肢无力、以前额疼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受损症状。

入选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3.49±3.66)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病程(3.27±1.08)年;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肝郁气滞型15例,瘀阻脑络型10例,肝肾阳虚型9例,气血亏虚型3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根据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

肝郁气滞型:珍珠母20g、川穹10g、丹参15g,炒枳壳、郁金、醋元胡、白芍各8g。

瘀阻脑络型:丹参、生龙骨各25g,桃仁、川穹、牛膝、地龙各15g、生牡蛎10g、红花5g。

肝肾阳虚型:熟地、山药、茯苓各20g,枸杞子、山茱萸、丹皮各15g,天麻10g。

气血亏虚型:人参、当归各15g,白术、防风、甘草各10g,柴胡、白芷各8g,陈皮5g。

取上述药物以水煎服至200-350mL,每日一剂,早晚各服用1次。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43例。

常规组患者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控制21例(48.84%)、显效14例(32.56%)、有效6例(13.95%)、无效2例(4.65%),常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控制13例(30.23%)、显效15例(34.88%)、有效7例(16.28%)、无效8例(18.60%),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可有效减轻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改善患者脑部神经及血管障碍,且安全性及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偏头痛;临床效果偏头痛为临床常见头痛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与人体神经及血管功能出现障碍有关,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痛,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

目前,临床上尚未有对此症完全治愈的方法,常规治疗以减轻患者头痛程度为主。

随着中医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祖国医学大放异彩,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成为患者的选择[2]。

本次研究通过对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本科进行偏头痛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探究采用中医内科方法治疗偏头痛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本科进行偏头痛治疗的86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46例,平均年龄(36.39±2.95)岁,平均病程(6.82±3.79)年,全部患者均符合西医对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存在严重心、脑等器官器质性病变及存在严重意识障碍等情况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

常规组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93±2.51)岁,平均病程(6.53±3.25)年。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方法及效果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方法及效果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摘要】目的:评价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效果,为偏头痛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的对照组以及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各45例。

对比两组偏头痛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头部疼痛指数评分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偏头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头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偏头痛行中医辨证治疗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中医药;偏头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4-0225-02偏头痛属于周期性头痛,是人体神经以及血管发生的功能障碍,患者有头部偏侧、双侧头痛表现。

针对偏头痛,以用药缓解头痛、减少头痛发作次数为最佳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在治疗偏头痛方面效果显著。

基于此,本文就中医治疗偏头痛患者为例,总结一下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对象选自2017年7月—2018年7月,总计90例。

纳入标准:(1)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2)患者自愿参与实验。

排除标准:(1)严重意识障碍患者;(2)器官器质性病变患者。

进行分组且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例数相同。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20~73岁,中位数(45.3±5.6)岁;病程6个月~10年,中位数(7.0±1.3)年。

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20~72岁,中位数(45.9±5.2)岁;病程6个月~12年,中位数(7.3±1.2)年。

两组偏头痛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0mg/次,2次/d。

观察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思考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思考

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思考1.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第一步是确定病人的辨证分型。

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偏头痛分为风寒、风热、血虚、气滞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例如,风寒型偏头痛表现为头痛发作时伴有寒凉感,舌苔白重,脉象沉弦等特点;而风热型偏头痛则表现为头痛发作时伴有发热、口渴、大便燥结等症状。

2.病因诱因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还需要考虑病因诱因。

偏头痛的发作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偏头痛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状况,并指导病人调整日常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偏头痛发作的因素。

3.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偏头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可以使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型偏头痛,可以选用薄荷、桂枝等药物进行解表祛寒;对于气滞型偏头痛,可以选用柴胡、香附等药物进行行气活血。

同时,中药还可以配合针灸治疗,进一步促进气血的畅通,提高治疗效果。

4.针灸治疗针灸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额部的太阳穴、印堂穴等,颈部的风池、肩井等。

针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中药联合使用,相互增强疗效。

5.调整生活方式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还需要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其次是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此外,还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缓解精神压力。

6.个体化治疗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分型、病因诱因的思考,选择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并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推广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偏头痛采用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例,均为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偏头痛的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划分,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加强中医辩证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针灸治疗,依据远部配穴及局部取穴原则,对头部及颈项部穴位行针灸治疗,掌背部、前臂、足部相关穴位可联合应用,可取得理想效果。

针灸隔天行1次操作,1个疗程为10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依据偏头痛中医辩证分型,外感型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肝风型采用清空膏或散偏汤加减;血瘀型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湿浊上泛型采用五苓散治疗。

上述药方均遵医应用。

1.3 效果评定痊愈:偏头痛及临床伴随症状呈完全消失表现,行半年随访无复发病例;显效:偏头痛及临床伴随症状呈基本消失表现,行半年随访偶有发作病例;有效:偏头痛程度及临床伴随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发作次数呈明显减少表现;无效:上述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
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偏头痛病因及发病机制现代医学研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遗传因素、血管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神经精神因素等相关,还可能因头部和颈部肌肉持久收缩导致。

中医学称偏头痛为少阳头痛,其病因与肝胆火郁、经气通行不畅、经脉失调、阴血不足相关。

好发于女性,以青春期为高发时期,诱因多为情绪激动、失眠、天气变化、月经等,多突然发病,反复发作[2]。

以单侧类偏头痛居多,也存在两侧类病变类型,以额颞为主。

剧烈疼痛时,呈现搏动痛或胀痛,或锥钻痛、裂开痛。

发作前伴有烦躁、视线模糊、闪光,伴面色苍白、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畏光、心率变慢等症状。

发作间歇同常人,但有思维不集中、乏力、头晕、情绪暴躁、抢眼多梦、记忆减退等症状。

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的要点为按外感和内伤划分。

若疼痛时有情志忧郁、肝气郁结、精神紧张伴发,持续日久即化火伤阴,阴伤致阳亢,气血上挠,使患者出现阵发性剧痛、胀痛,这是与外感型偏头痛区别的关键,也是内伤型头痛的表现。

头侧经络因瘀痰阻涩也会引起内伤偏头痛。

临床以疼痛为锥刺感,痛处固定不变为临床表现。

因偏头痛多向头单侧偏,故多与胆经相关,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3]。

虽采用镇定剂或解除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可起到一定效果,但药物易引发多种副作用,如嗜睡、肠胃不适等,若长期应用严重者
甚至对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影响。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如川芎可实现活血化瘀、通络及缓解血管痉挛等效果,白芷具有止痛作用,菊花可清肝明目,使内阳上扰所致的头痛有效改善[4]。

针刺采用远端取穴和局部取穴结合,共起理气活血、清利头目、涤痰通络的功效,使脑部血流增加、毛细血管扩张、脑的血液循环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依据患者不同体质,结合针灸和中药,可有效减少头痛的时间、频率、发作次数,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药效可持续到头痛消失,显著提高了治愈水平[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偏头痛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预后获得明显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树茂.偏头痛的中医治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8,66(16):209-210.
[2]董慧君,卢小龙,张燕,等.针药结合治疗变形性偏头痛28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7,23(4):427-429.
[3]王峥.辩证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120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5):544.
[4]王立君.针刺治疗偏头痛83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8(3):110-115.
[5]陈泽林.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0):45-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