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的线索⑴物线:以具体事物或是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人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事线:以中心时间为线索,如《变色龙》以景观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感情线: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时间、地点线: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见闻线: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3、记叙的顺序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4、表达方式:记叙(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议论(1)描写从对象分:@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肖像)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作用:烘托氛围或人物心情社会环境作用: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
(3)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4)记叙文中的抒情#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抒情(5)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画龙点睛(6)记叙文中的说明作用: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5、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铺垫、象征、伏笔、烘托、照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像等6、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作用: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的情感。
(2)借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分代整体)路上走来两个红领巾(特征代整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具体代抽象)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专有名词代泛称)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
阅读文体知识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记叙
(1)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2)线索:以时间为线索
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
以感情的变化
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尾再交待前面发生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
3、插叙(叙事过程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心
2描写方法:
分类: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白描
细描
作用:
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社会根源)
3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增强文章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抒发真挚情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4议论
两类:立论和驳论
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点明人物事件的意义
突出中心
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比喻法、对比法
5说明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知识1.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
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回忆录、游记等文学作品,也包括史传、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和故事等,还应包括新闻报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等。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
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与读者没有距离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
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容自由能从更多的方面来叙述。
4.记叙文的线索以某个人物为线索的叫人线;以某一事物为线索的叫物线;以某一事件为线索的叫事线;以某个景物为线索的叫景线;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叫情线。
5.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爸爸的花落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小说三要素:1、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占主要地位。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2、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衍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3、环境:(1)社会环境:定义:对特定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描写范围大至整个社会、一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
作用:①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
(2)自然环境:定义: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表现人物性格;⑤推动情节发展;⑥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三、记叙顺序顺序:特征: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插叙:特征: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旨;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倒叙:特征: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
说明 抒情
议论 表现手法
(相关知识梳理详见表现手法)
1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常见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指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以突出人物性格牲的一种描写方法。 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侧面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 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 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 的思想感情,揭露人物的内存隐秘世界,以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单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 法。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当时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作用是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方人物性格 描写作铺垫。
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 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 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 继续叙述。 作用
插叙
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记叙结构
排比
反问
小说相关知识梳理
人物 情节 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小说的情节贵 在曲折、跌宕。 指的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生活环境。 对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 大至整个社会、 整个时代, 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渲 染环境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4、推动情节发展;5、深化主题。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等。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2、渲染环境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4、 表现人物性格;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文体知识汇总
记叙文文体知识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
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
1、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要写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事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
如果不交代清楚,记叙就不完整,内容就说不明白。
这就是记叙的“六要素”。
2、记叙文的体式。
我们这里所说的“体式”,是指文章的不同样式,是文章外部形式上的特征。
记叙文的体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等。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为了认识和学习的方便,这里将比较复杂的记叙划分出来,称为“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抒情类记叙文,与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又是一脉相通的,很难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
(1)记人叙事类记叙文。
这是一般记叙文的主体。
记人、叙事密不可分。
记人,就要写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无不表现为事件;叙事,就要写事件的过程,而任何事件的过程,又无不是人物活动的体现。
所以记人和叙事类记叙文是很难截然划分的,有时甚至可以看成同一类型。
尽管如此,记人和叙事,毕竟是两种不同倾向的记叙文,有必要加以区别。
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写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有所不同。
记人的记叙文着眼于写人,叙事是为了通过人物的行为、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面貌、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无须过多地渲染事件本身。
(2)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和抒情类记叙文。
写景为主和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比较容易区别,困难在于写景状物类记叙文与抒情类记叙文的区别。
这是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因此,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两类文章在体式上具有两重性:作为一般文章,被视为记叙文;作为文学作品,则可称为散文。
(完整版)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件。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如:《地下森林断想》中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后写它的胜利。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与之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如:《故乡》中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使闰土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挖掘了主题思想。
)(4)补叙:也叫追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如:《智取生辰纲》中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的过程。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他们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如:《孔乙己》中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3.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4.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作用:叙事完整,条理清晰,便于读者迅速掌握事件全过程;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突出主题;插叙的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叙事的人称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好处: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受,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人称:运用第二人称代词展开叙述;好处:便于倾诉,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事件、情节或场景;好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作更加自由灵活。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7.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8.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情③衬托人物形象④铺垫照应⑤推动情节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代背景9.小说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10.小说根据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等。
11.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12.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13.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神不散”(“神聚”)是指散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
14.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15.小说中的“我”都不是作者自己,只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散文中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16.记叙文内容概括的方法=人物+事件17.记叙文是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建议背诵)一、记叙文六要素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作用: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二、记叙文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对人或事的叙述与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知和感受。
侧重于从叙事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2、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3、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4、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是一种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情节(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记叙文常见线索定义:指串起事件发声及发展过程的事件或情感等。
记叙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常用来做线索的有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
时间线: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
事件线: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情感线: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物线:以某一件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四、记叙文人称1、第一人称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1)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2)叙述亲切自然;(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定义:用“你”“你们”的口吻叙述。
作用:(1)增加亲切感。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定义: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1)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2)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势比较灵活自由。
五、记叙文的记叙顺序1、插叙定义: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插叙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
记叙类文本文体知识梳理
内在逻辑联系叙事。
倒叙把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到前面,再按故事发生、发展顺序来叙述。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
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结构紧凑又跌宕多姿。
朱自清《背影》,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
《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对这一故事作了一个总结。
记叙文人称第一人称用“我”来记叙。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鲁迅《孔乙己》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
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魏巍《我的老师》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魏巍《我的老师》记叙文线索核心人物以人物为线索,连缀故事环节。
鲁迅《孔乙己》核心事物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以事件为轴心,展露故事情节。
莫怀戚《散步》思想感情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杨绛《老王》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事件、人物串联在一起。
鲁迅《孔乙己》人物活动的地点以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来展开情节。
鲁迅《藤野先生》此外,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往往存在明线和暗线。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记叙文结构时序贯穿式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再塑生命》中“那天中午”“第二天早上。
晨”“这天上午”等。
空间转移式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作者或者处于固定的观察位置,然后由此分别观察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处于行动之中,按照行动路线,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
专题11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4.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②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
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3.记叙文的要素六要素。
4.记叙的顺序(一般有三种):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
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5.记叙文的线索(板块:线索细说)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
记叙文的线索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6.记叙的人称记叙文中的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 (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辨析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举例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语言感情的激烈,给人以深刻印象。
答题规范
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排比
作用
①句式整齐,富有美感;②便于抒情,增强气势。
抒情散文
定义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
《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
定义
衬 托
特点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品质。
烘托、渲染
特点
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突出。
举例
朱自清《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形象生动。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拟人
作用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语言描写
描写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他人交谈)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推动情节发展。
动作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
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征、性格气质、精神状态,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答题格式】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举例
《白杨礼赞》 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 征
特点
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等。
作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荷叶·母亲》一文中,荷叶象征母亲,红莲象征被母亲庇护的孩子。
辨析
把物当人来写。
举例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小山当作人来写,突出小山的可爱。
答题规范
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夸张
作用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一颗小桃树》的结尾,表明作者的情感激动到了极点,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第三人称
(“他”“它”“他们”)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孤独之旅》,客观地展现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过程。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情感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⑤暗示人物命运;⑥,为……作铺垫/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
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②人物描写
描写种类
特点
作用
交代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举例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铺 垫
辨析
问话形式,自问自答。
举例
杨绛《老王》:“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运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了“我”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答题规范
运用设问的修辞,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对偶
作用
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的六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举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作用
外貌描写
描绘人的身材、容貌、衣着等
以形传神,揭示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神态描写
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
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心理描写
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愿、思想斗争……),揭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的复杂情感,深化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辨析
整齐匀称,词性相对,节奏感强的短语或句子
答题规范
运用对偶的修辞,强调了……的感情。
反复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辨析
某个词或某个句式重复出现
答题规范
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的内容(主旨、心情)。
(2)描写方法
①环境描写
特点
作用
自然环境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特点
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
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举例
《皇帝的新装》中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多么喜爱新衣服,这就为后文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做了铺垫。
前后照应
特点
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同一情况或内容做出解释、说明。
举例
《背影》一文中,作者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展开回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6.记叙文的语言
(1)修辞角度
比喻
作用
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辨析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事线
(明线)
定义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举例
《散步》,通过散步这一事件,描写了关好的家庭生活
情感线
(暗线)
定义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举例
《紫滕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我”情感变化为线索,抒写赏花之情到惜花之憾再到思花之感,脉络分明,层层深入。
实物线
定义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举例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
小说
定义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设置背景;埋下伏笔) ;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辨析
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举例
刘成章《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答题规范
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反问
作用
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举例
《故乡》一文中,插叙儿时与少年闰土相处的片段,与再次见到被生活的重压折磨摧残后的闰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人物性格变化更加突出,深化了文章主旨。
顺叙
定义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作用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
宗璞《紫藤萝瀑布》: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引出人生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活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记叙的线索
时间线
定义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举例
都德《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地点线
定义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举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再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人物线
定义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