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典例

合集下载

中国石拱桥教案优秀4篇

中国石拱桥教案优秀4篇

中国石拱桥教案优秀4篇《中国石拱桥》优秀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举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特征是方法。

2、理清全文由概括到具体、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说明顺序。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认识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

5、初步运用说明文知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文。

2、通过感知作品,把握课文重点,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几种常用说明方法。

3、通过比较阅读、问题探讨、展示提升等方式掌握课文应体现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其光辉成就。

2、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难点】1、认识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并把握其特点。

2、说明文相关知识的运用及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1、结合教材第49页单元提示第二段“表达方式”这一话题,让学生回忆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的名称。

2、以师对一个苹果的如下表述,学生判断各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1)今天,我来这里给大家上课,顺便带来了一个大苹果,准备把它作为一个小小的礼物,送给本节课表现秀的同学。

(2)这是一个质量上等的好苹果。

(3)它圆圆的、大大的,通体黄里透红,表皮光滑细腻,像胖娃娃的脸。

(4)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我多么喜欢它啊!(5)这个苹果整体呈球形,如成人拳头大小,通身粉红色,上半部比下半部颜色略深,整个苹果重约300克,属红富士超大型果种。

3、学生把教材翻到第92页,以对作者相关文学常识的了解,师引出本课的说明文体裁,并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结合先前的预习,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预习交流1、寻访文朋字友。

各小组在各自板块上展示预习时自选的6个字或词,然后轮流给出展示理由。

2、学生就预习过程中把握的说明顺序、遣词用字、语言组织、谋篇布局、感情寄予、说明方法等不同方面,结合整理形成的问题及研讨情况进行交流,教师及时指导。

中国石拱桥教案5篇

中国石拱桥教案5篇

中国石拱桥教案5篇中国石拱桥教案中国石拱桥教案(一):中国石拱桥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3、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计(一)一、解题:1、分析“中国石拱桥”这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心词——“桥”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问:桥有哪几类?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

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材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

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

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字词教学拱桥gǒng弧形hú洨河xiáo陡坡dǒu饮涧jiàn匀称chèn桥墩dūn郦道元lì张鷟zhuó佥事qiān惟妙惟肖xiào三、学习第一部分(§1—§2)§1介绍石拱桥的外形特点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

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

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2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1、加点词语的作用:“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为了准确地说明状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

这样表达,程度较轻。

2、“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3、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

“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有人提出,能否去掉“不但……而且”,或把“形式”“结构”先后次序颠倒一下。

单韵母拼音优秀教案(通用8篇

单韵母拼音优秀教案(通用8篇

单韵母拼音优秀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1. 单韵母a、o、e、i、u、ü的基本发音及书写;2. 单韵母在词语中的应用;3. 单韵母的拼读规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单韵母的基本发音和书写方法;2. 培养学生正确拼读含单韵母的词语;3. 培养学生运用单韵母进行简单的词语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单韵母ü的发音及书写,单韵母在词语中的拼读规则;2. 教学重点:单韵母的基本发音、书写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单韵母卡片;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拼音故事引入单韵母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单韵母的基本发音、书写和应用,结合PPT课件进行演示;3. 实践情景:分组进行单韵母卡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发音和书写;4. 例题讲解:以含单韵母的词语为例,讲解拼读规则;5.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含单韵母的词语,并进行书写练习;7. 课堂检测:进行单韵母听写比赛,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单韵母基本发音和书写;2. 单韵母在词语中的应用;3. 拼读规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含单韵母的词语,并标注拼音;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单韵母创作一个词语;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单韵母,进行拼音日记的写作,提高学生的拼音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单韵母ü的发音及书写;2. 单韵母在词语中的拼读规则;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

一、单韵母ü的发音及书写单韵母ü的发音是教学难点,其发音时嘴唇要放松,舌位要稍低。

在书写时,要注意ü的两个点要对称,且不能写得太远或太近。

1. 发音练习:教师可以借助PPT课件,展示单韵母ü的发音口型图,让学生模仿练习;2. 书写指导: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强调ü的两点对称,引导学生跟着书写。

高中物理典例教案模板人教版

高中物理典例教案模板人教版

高中物理典例教案模板人教版
1. 能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原理。

2. 能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3. 能够掌握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4. 能够应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一些实际现象。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第三部分:教学准备
1. 教学内容:光的反射原理。

2. 教学资源:投影仪、幻灯片、反射器材。

3.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笔记和教材。

4. 教师准备:备课,准备教案和实验材料。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光的反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授课:讲解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光的反射原理。

3. 实验: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学生实践验证反射定律。

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5. 拓展:引导学生应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实际现象,并进行一些拓展练习。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光的反射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例题和实验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典例教案高中数学湘教版

典例教案高中数学湘教版

典例教案高中数学湘教版
教学重点:掌握湘教版高中数学中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本、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述所学知识点。

2. 详细讲解湘教版高中数学中的重点知识,示范相关解题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督促学生互相讨论、合作解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

五、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本节课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湘教版高中数学中的重点知识,掌握相关解题方法,并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和合作解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范文模板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范文模板

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2)掌握窦娥冤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2)培养对悲剧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道德修养。

3.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

(2)运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2. 难点:理解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

【教学方法】:1. 教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法、讨论法。

2. 学法:朗读法、设置情境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课本《窦娥冤》【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比窦娥还冤”的成语来源,引入课题《窦娥冤》。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剧情。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 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2. 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三、深入分析,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反抗精神。

2. 学生结合课文,品味窦娥的语言艺术,体会其悲剧美。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窦娥冤案的原因。

2. 引入新课,分析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探讨主题,深化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窦娥冤案的社会背景,理解其悲剧意义。

2. 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价值。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窦娥冤案的历史意义。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窦娥冤》的读后感。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全套
课题:化学典例
任课教师:XXX
班级:高中XX班
时间:XX年XX月XX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典例的概念,掌握几个典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理解化学典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典例的概念及几个典型的化学反应;
2. 化学典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化学典例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化学典例的应用?”
2. 学习(30分钟)
(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化学典例的反应方程式;
(2)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反应机理;
(3)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化学典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进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与讨论(20分钟)
(1)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和感想;
(2)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化学典例的应用有哪些?”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自主选择一个化学典例,在家中进行实验(需家长协助),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板书设计】
化学典例
1. XXX反应方程式
2. XXX反应方程式
3. XXX反应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他们对于化学典例的印象。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典例教案高中化学系列丛书

典例教案高中化学系列丛书

典例教案高中化学系列丛书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原理;
3. 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意义;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原理;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意义;
2. 如何准确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原理;
3. 如何灵活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发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意义;
2.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原理。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老师演示氢气和氧气的氧化还原反应;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1.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案例;
2.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五、讨论总结(10分钟)
学生就本节课内容展开讨论和总结,梳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通过讨论总结和课堂作业,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实践探索,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背景、词牌知识;理解词中意象的含义,把握词的主旨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中表达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词中意象的含义。

2. 把握词的主旨情感。

教学难点:1. 分析词中蕴含的哲理。

2. 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长沙美景视频,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引入课题:《沁园春·长沙》。

二、作者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毛泽东,简要介绍其生平和主要成就。

2. 介绍词牌“沁园春”,解释其来源和特点。

三、朗读与赏析1. 学生齐读《沁园春·长沙》,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意象的含义,如“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

3.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情感体验1. 学生结合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中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二、哲理分析1. 引导学生思考词中蕴含的哲理,如“万类霜天竞自由”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哲理的内涵。

3.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词中哲理的深刻性。

三、爱国情怀1. 引导学生思考词人的爱国情怀,如何体现在词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中哲理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读后感。

高中数学典例教案电子

高中数学典例教案电子

高中数学典例教案电子教学目标:1. 理解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解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本次教案将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主要内容,包括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判别式和根的关系等。

教学步骤:一、复习让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定义,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及应用。

二、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例如:某地负责人在管理中发现,一项计划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可以用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表示。

如果希望计划提前完成,需要如何调整?三、讲解1. 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2 + bx + c = 02. 讲解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的方法:(1)使用求根公式:x = (-b ± √(b^2 - 4ac)) / 2a(2)使用判别式:Δ = b^2 - 4ac,如果Δ > 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Δ = 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 < 0,则没有实根。

3. 解释根与系数的关系,如两个根之和等于-b/a,两个根之积等于c/a。

四、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包括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判断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以及应用题等。

五、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二次方程的求根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来解决,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些求解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七、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科书上相关习题,并写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更好地理解二次方程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_典例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_典例教案模板

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生平事迹。

(2)掌握《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

3.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把握《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 学法:阅读法、笔记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生平事迹。

2. 简述《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二)阅读指导1. 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了解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三)讨论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比,分析她们的性格特点。

(3)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2. 总结上节课的讨论成果。

(二)深入分析1. 学生阅读《红楼梦》第六回至第十回,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总结与拓展1. 学生总结《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并拓展以下内容:(1)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2)作品中的家族兴衰。

(3)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荷花》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

(3)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3.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难点:(1)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写作法、多媒体教学法。

2.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教材3. 生字词卡片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朱自清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词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4. 教师讲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5.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荷花的美丽图片,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1. 学生仿写文章,用描写景物的方法,描绘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课文,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1. 预习下一课。

2. 课后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高中数学典例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典例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典例教案模板
主题:直线与圆的关系
目标:
1. 了解直线与圆的相关概念;
2. 掌握直线与圆的性质和定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直线与圆的相关概念,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主题;
2. 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圆的可能关系。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直线与圆的性质和定理;
2. 通过实例讲解直线与圆的相关推理过程;
3. 强调注意事项和解题技巧。

三、实例演练(20分钟)
1. 给学生几道相关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尝试解答;
2. 老师逐步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互相讨论解决一个较难的问题;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总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做好备考准备。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提醒学生根据课上的讲解和总结,及时复习相关知识。

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是否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实际情况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范文模板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范文模板

课题:《红楼梦》年级:高中一年级课时: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作品背景。

2. 掌握《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理解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掌握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了解作品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讨论。

3. 分析法:指导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作品。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讨论。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2. 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作品,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阅读《红楼梦》原著,完成一篇关于人物形象或主题的读书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分析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读书笔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典例教案高中数学

典例教案高中数学

典例教案高中数学
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方程的定义及几何意义
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截距式和一般式方程的转化方法
3.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写出直线方程
4.能够应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点斜式、截距式和一般式方程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案、教材、黑板、粉笔、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条不同直线的图形,让学生描述这两条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直线方程的概念。

二、讲授(15分钟)
1.教师讲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形式Ax+By+C=0的定义及意义。

2.介绍点斜式和截距式方程的定义和转化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三、练习(20分钟)
1.让学生练习将点斜式和截距式方程转化为一般式方程。

2.让学生通过实际题目练习应用直线方程解题。

四、讨论(10分钟)
1.让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和解题思路。

2.让学生总结直线方程的转化方法和应用技巧。

五、拓展(5分钟)
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直线方程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练习册P.50-51的相关题目。

评价: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直线方程的转化方法和应用技巧,能够独立解决相关的题目和问题。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全套模板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全套模板

高中化学典例教案全套模板
教案名称: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以及受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达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影响因素的掌握是难点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玻璃容器、试管、烧杯等)、实验物质(Na2S2O3、HCl等)、实验记录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反应速率为什么是化学反应的重要指标。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介绍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实验1:观察Na2S2O3和HCl反应的速率,记录反应时间并绘制反应速率曲线。

2. 实验2:改变温度、浓度等因素,比较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1. 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2. 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2. 提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带给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

教学反思:在本课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讲解,深入理解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并在分析结果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模板人教版

高中语文典例教案模板人教版

一、课程名称:人教版高中语文二、年级与教材:高一上册《沁园春·长沙》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毛泽东的相关知识。

(2)理解词中描绘的意象,体会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学会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互动性。

(3)通过对比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毛泽东的相关知识。

(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学会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中的深层内涵。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背景资料、作者简介、词中意象分析等。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毛泽东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词中的意象,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

(3)思考词中的深层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以及词的背景资料。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词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分析其特点。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词中的深层内涵。

4. 课堂展示(1)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对词的鉴赏。

教案典例

教案典例

教学反思 • 本节课内容适中,但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有点难度; 加之里面涉及的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是本课 的要点,新课程目标倡导“轻语法”,这并不意 味着不涉及语法知识;同时我所面对的是年纪较 小的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颇感兴趣。为此我从 精讲多练的角度,从身边的小动物说起。教学活 动穿插进行,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大量 的语言操练便于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安排比较合 适。所要调整的是:第一,板书应适中,便于学 生做笔记。第二,教学环节中应适当设计让学生 亲手绘画生活当中所见动物,可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同时可调动学困生的参与热情。
• • • • • • • •
Step 8:Practice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The elephant is _______(dream). The monkey is ________(swim). The tigers are ______(eat) meat. Tigers ______(not eat) bananas. Let’s ____(go) to the zoo to see animals.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习题,学生讨论完成,交流订 正答案,强调要点和方法) • Step 9:Homework: 用现在进行时时态写5句话。
教案背景
• 本课的对象是刚进初中不久的七年级新生,心理上,他们 好奇、好表现;生理上,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注意 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 本课涉及的内容---动物是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 都有切身的体验和认识,因而他们对本文所描写的内容不 会陌生。通过小学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eat、sleep等 动词以及如何表达已有了一定的掌握。 • 但根据平时上课的观察了解,由于缺乏必要的语言基础, 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整体英语语言 运用能力偏低,对某些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 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 • 抓住这些特点,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 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积极调动课堂气 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他们勇 于张嘴,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 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 言应用能力。

典例教案初中

典例教案初中

典例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能够领会背影所蕴含的父爱主题,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领会背影所蕴含的父爱主题。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生过让你们印象深刻的事情?2.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你们有没有感激之情?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2. 讲解背影所蕴含的父爱主题,引导学生领会父母的爱。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爱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父爱主题。

2. 提问学生,你们是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意的?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渲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写作练习1. 让学生以“背影”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作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分享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作文,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背影所蕴含的父爱主题。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表达对父母的爱意,培养感恩情怀。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学生对父爱主题的领会和表达。

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一节光的折射(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目标表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分组实验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学生回忆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积极思考。
学生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积极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做两个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光的折射”的感性认识。同学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针对初中生思维的直观性和心理上追求效率的习惯,及时阶段总结,同时培养类比能力。
三、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分组实验1:光斑为何想左移动?
分组实验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
提示学生可通过画图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
《物理评价手册》中的“当堂评价”1~3题。
1.本节实验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硬币放入水中后,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实验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3.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学生画完毕后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学生在下面作图。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实验。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实验。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作图。其他学生在下面作图。
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一方面实验与作图相夹杂,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认识到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实验是为了找出规律;一方面针对初中生生理特点,多种活动间隔进行,使学生不会觉得闷。
助学方案课前复习:光在不均来自的介质中传播方向是否发生改变?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及光的反射规律内容有几条?
课前预习: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中的相关名词?类比光的反射规律内容初步写出几条光的折射规律?初步了解生活中出现的折射现象。
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光的折射知识,分析、讨论、归纳、作图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折射现象,教师做补充。
学生讨论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光的折射定义。
学生举例,并观看投影片。
开门见山,通过实验让学生对于“光的折射现象”有个感性认识。通过学生感知生活,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让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交流。
想一想:
1.当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砖表面时,传播方向会怎样变化?
2.当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入时,折射光线变化有什么规律?
小结:
5.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
6.光折射时光路可逆。
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1.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
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展开讨论,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
制定依据
课标考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的折射的规律。
一、光的折射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
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通常叫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
讨论光的折射定义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就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反思

重建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琐碎一些,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都是围绕教学目标主要展开教学,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铺开教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对学习的内容稍作加深,如通过作图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归纳总结:无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或是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
分组实验1:把激光笔靠在碗边固定不动,按下按钮,发现在碗底有一个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学情分析
学生有什么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
学生缺什么
学生不能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来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表述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原因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光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它的产生是陌生的,此外光的折射规律本身内容由很多,折射情况取决于先后两种介质的种类,尤其是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没有前面所学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那样简单,所以本节课只有在光的反射及光的反射规律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类比学习才能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教材分析
本节既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后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定义;2.光的折射规律;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课后作业
巩固练习
1.《物理评价手册》中的“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
2.课本“3W”中的1~5题。
预习设计
1.预习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
2.预习第2节“透镜”。
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折射
下面我们首先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出现的光的折射现象。并用作图法作出光路图。
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做出猜想:略。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
提示:
1.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小结: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