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撰文解析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三大方面内容
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参考Word)
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有关《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些相关问题。
一方面要讲中国收入差距问题。
另外,再讲一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一)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一般趋势现在,让我们先看一下,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一般趋势。
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我把它分成五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部分,看一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第二部分,看一下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为什么把城市和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动分开来讨论?这是因为我国经济还是一个二元经济,农村的收入决定和城市的收入决定有很大的不同,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
主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农村和城市实行了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以及一些社会保障政策。
所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有它自自身的一些特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也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
所以,要讨论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农村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分别加以讨论,这样才能够认清我们国家收入分配以及收入差距的一些基本特点。
第三方面,讨论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把农村和城市放在一起看一看,我们全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变动趋势当中。
第四部分,刚才提到了,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收入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如何变动的。
第五方面,就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因为在20年前,我们国家城镇内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比较小的,但是,这种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处在一个不断地扩大当中。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的问题是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的垄断行业有过高的收入差距。
一方面表现为这些垄断行业、垄断企业、高管的高收入;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这些垄断行业一般员工的工资远远高于市场化水平,所以造成了这样一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
现在,先看一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2021届高考 经济生活 一轮复习 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实行当前分配制度的原因(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分配属于生产关系)
2、直接原因: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决定。(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 配方式。)
3、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 极性)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参与分配的方式(主要针对企业 聘用的经理或总经理)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按信息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获得的收入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获得的收入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1)必要性: ①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意义: 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知识、人才、劳动和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 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辨析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基本经济 制度,直接由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含义,必然性,意义,实现形式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 主体地位(公有制占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占主体59页) 2、含义: 在公有制经济中( 前提和范围 ),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 者的劳动质量和数量为尺度(分配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分配内容 ),多劳多得,少劳 少得 ( 分配结果) 3、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教材经典解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新版
【教材经典解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2016-07-01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即主要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内部进行的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三大收入,即劳动所得(工资)、政府所得(税收)和资本所得(利润)。
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就要理顺政府、资本和劳动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适度、同时降低政府所得和资本所得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劳动所得的比重。
但是,降低政府所得必然会增加财政收支压力。
降低资本所得则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政府所得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 2015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单位:亿元)■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发生于初次分配之后,是政府把在初次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形成财政收入,再依据法律和政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其主要手段为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方面的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
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⑴按劳分配的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按劳分配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
⑶按劳分配的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④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社会成员获取收入的一种分配体系。
这一制度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工资、薪金收入的分配。
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技能水平,以及工作单位的性质和规模等因素,确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
同时,通过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等形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经营收入的分配。
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合作社等个人经营者通过经营活动获取收入。
我国鼓励和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减税、贷款等政策措施,提高个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对个人经营者的监管,防止非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
再次是财产性收入的分配。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护私有财产权益,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合法手段获取财产性收入。
同时,加强对财产的保护和监管,防止财富集中和非法侵占。
此外,我国还推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保障。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为了进一步推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调控力度,通过税收、财富管理等手段,防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总之,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断完善中,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通过这一制度,我们可以实现收入的公正分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继续加强监管力度,防止收入分配不公和财富集中的现象,使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完善和健全。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与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我们国家必然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当前收入分配的几个特点(一)收入差距全方位扩大从全国的情况看,调查数据显示1988年基尼系数为0.38,到2002年上升到0.45,被认为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
如果以其他国家的数据为参考,超过0.45的国家,亚洲只有菲律宾达到0.47。
根据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家机构公布的数据,印度的基尼系数为0.42。
(二)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突出城乡之间的差距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城乡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
第二,城乡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
第三,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全国收入差距中的重要性,即城乡收入差距占全国收入差距的比重。
(三)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最近几年,地区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北京、上海、广东、深圳与中央国家机关统一的公务员制度脱钩,实行了公务员“3、5、8、1”工资制度,而西部地区受制于财力的限制只能逐步地增加。
因此,地区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远远大于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四)教育收益率的提高带来的不同文化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教育收益率表示多接受一年教育工资的增长幅度。
到2002年时教育收益率接近8%,基本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
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学历和低学历的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五)竞争部门和垄断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现在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收入分配不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大分配制度
中国的三大分配制度是指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按需分配。
1.按劳分配:按照个人或家庭的劳动贡献来确定收入分配的制度。
这种制度强调个人或家
庭的付出和努力与收入的关系,通过工资、奖金、绩效考核等方式来体现。
2.按资分配:按照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本或财富来确定收入分配的制度。
这种制度认为
财富和资本的积累与收入的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股权分红、资本收益等方式来实现。
3.按需分配:根据个人或家庭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收入分配的制度。
这种制度注重保障人民
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福利,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这三大分配制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有所运用,以平衡社会的公平和效率,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些分配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工资制度:根据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各地区设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水平,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该标准,以保障劳动者的最低生活保障。
2. 工资分配制度:根据不同企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和盈利情况等因素,实行按劳分配、按岗位分配或者综合分配等不同的工资分配制度。
3. 社会保险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并由雇主和劳动者共同承担保险费用。
4. 税收制度:国家通过税收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对高收入人群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税率的企业所得税等,以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5. 扶贫政策:中国实行扶贫政策,通过减少贫困人口,提高贫困地区的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分配的均衡。
6. 教育和公共服务:国家提供普惠教育和基本公共服务,为所有公民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降低收入差距。
总的来说,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旨在实
现收入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则是什么分配原则:确立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意义:(1)改变了以往的“大锅饭”做法,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
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如下特点: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同,按劳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质上反映出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了收益分配。
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劳动要素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受重视的部分。
分配原则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时,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体现公平正义。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
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二、复习预习大家一起来跟我回忆下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有哪些:1、储蓄存款的含义、利息、利率及计算方法2、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3、股票的含义和特点4、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5、商业保险含义和分类6、比较这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三、知识讲解考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PPT课件
按管理要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 素分配 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按技术要 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土地要 素分配
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土地的租金、出让金等)
[易错易混]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 金收入而言的。按劳分配是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的劳动所 得,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但是劳动收入未必都是按 劳分配收入,公有制经济外的收入如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外资 企业中的劳动要素收入,都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3)怎么办: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提高 效率,促进公平。
2.按劳分配
阐释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 性质 基本原则(只有在公有制经济或者公有制性质的经济
中,才存在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 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
新课标解读 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与合法途径; 2.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新素养生成
1.通过学习,明确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政治认同;
2.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我国居民获得收入的合法途径和方式, 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图串知·成体系]
议题一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探究分享] 材料 下表是 2018 年小明家的收入情况。
项目 父亲在国企的工资薪金收入
母亲在外企的工资收入 父母购买国债利息收入 家中闲置房租金收入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入分配公平性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公平的水平。
因此,许多关注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者都希望研究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来实现的。
财政政策是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一切基本原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总和。
财政政策既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也包括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指所得税、消费税和社会保险费等,而财政支出政策则主要指公共支出、补贴等。
财政政策对于收入分配的不同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影响,如财政政策的实施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收入分配架构。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对某种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限的经济、法律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类型分为五类:医疗保障、失业保障、低保、住房保障和高龄护老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以及时有效的方式实现收入的分配,使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构得到稳定的发展和维护,以保障国民群众的基本福利。
就业保障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实施政府的就业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就业增长;二是实施就业维权保障,主要是确保就业者的劳动权益。
就业保障制度一般分为就业创造政策、就业保障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就业创造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通过政府对就业市场的调节,借助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行政审查、贸易保护等政策来促进就业。
就业保障政策主要是以保护劳动者为目的而实施的政策,其中常见的有劳动合同法、劳动权益保护法、职工福利制度等。
而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以保障就业者收入为目的而实施的政策,其中包括低保保障、职工福利补贴、收入恢复补助等。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通过财政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等多种政策实施实现的。
此外,我国还引入了收入公平机制,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收入公平机制以国家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的公平分配和劳动力收入分配为主要内容,旨在解决收入失衡、收入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点
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点
个人收入分配是指个人所得的财务资源如何分配和使用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入来源:个人收入来源可以包括工资、奖金、投资、股息、遗产等,不同收入来源在税收和财务规划方面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2. 税收:个人的收入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根据收入水平
和婚姻状况等因素不同,税务局可以提供相关的计算工具和申报流程。
3. 财务规划: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生活需求进行合
理的财务规划,包括储蓄、投资、理财等,以达到稳健增长和风险控
制的目的。
4. 消费和债务:个人的收入需要用于满足生活需求和消费,同
时需要注意债务管理和还款计划,不超过收入的合理比例。
5. 慈善和捐赠:个人收入也可以用于公益和慈善事业,根据自
己的信仰和价值观选择适合的捐赠方式和渠道。
个人收入分配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持合理的消费和投资,
提高收入水平和财务状况。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一篇: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
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
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
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
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
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统编版高中政治优秀课件
命题点一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探究活动 落实素养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命题点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考点一
考点二
6.思维聚焦
考点一
考点二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题点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例题❶】 (2020·全国Ⅰ卷)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首次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等并列,将其列为生产要素。数
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考点一
考点二
四、崇尚劳动 1.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求: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 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 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考点一
考点二
(4)三个阶段: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
、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①是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措施 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③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中国基本分配制度
中国基本分配制度
中国基本分配制度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中,由国家和社会共同实行的对社会成员进行基本分配的制度。
其主要包括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再分配制度等。
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中国实行了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的工资制度,以国家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为基础,通过集体协商和企业自主协商等方式,实现工资的合理分配和调整。
同时,还建立了以缴费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
在收入再分配方面,中国采取了多种方式,如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总的来说,中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实施,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福利保障和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 1 -。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题目)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1.根本原因:决定的。
2. 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坚持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
(二)按劳分配1.地位和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决定的。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包括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
2.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让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2.意义:这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促进经济发展。
3.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与劳动精神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从个人获得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
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
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地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措施:(1)要坚持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2)在方面,要坚持,着重保护,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的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撰文解析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三大方面内容 2003年10月07日 13:41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10月7日电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指导与政策规定。
然而,怎样准确认识和把握这种分配制度的理论内涵,人们却见仁见智,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
光明日报今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的文章,分析了怎样把握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全文如下: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的实物分配。
由于他预计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消亡了,价值、价格、货币等范畴和关系不再存在,因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后,不再是获得货币工资,而是领得一种劳动证券,上面载明他提供了多少小时的劳动(社会扣除的部分已除外),凭这种劳动证券从社会储备中领取含有相同劳动量的个人消费品。
而且,根据马克思的设想,由于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按劳分配也是按照全社会统一的标准实行。
作为分配标准的劳动尺度,是根据平均的劳动技能、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量的。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特点,同马克思当初设想的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既然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因而价值、价格、货币、买卖、市场等范畴和关系会同时存在。
每个社会成员向社会提供劳动后,根据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获得货币工资,再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工资不仅仅用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进行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等,也可以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或流通资料,组织生产或流通,创办企业。
第三,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实现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还存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存在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不可能实行全社会统一的按劳分配标准。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全行业统一的劳动报酬标准也被打破了,即使同一行业的不同国有企业,由于各自的经济效益不同,工资、奖金与各企业的效益挂钩,因而企业间的劳动报酬便有差别,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按劳分配原则,只能在各个企业内部实行。
有的学者说按劳分配以劳动价值为依据,现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应否定劳动价值论,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
作者认为,这种理论不能成立。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与事实依据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前提;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特点,这是决定性因素,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劳动又存在差别,包括先天的差别与后天的差别,因而劳动不仅要求获得报酬,而且要求劳动报酬上的差别;社会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既不能实行原始社会公有制下的平均分配,也没有条件实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
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
同理,实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并不表明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等都是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正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完全实行以按资分配为核心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生活中,批判了萨伊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创建劳动价值论的。
怎样理解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由于把劳动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提出,人们很容易把技术和管理同资本放在一起,看作是非劳动要素。
有人把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收入同资本收入搁在一起,都算作非劳动收入。
这并不符合事实。
其实,管理也是劳动。
马克思把管理称作指挥劳动、监督劳动。
如同一个乐队需要指挥一样,社会化生产的共同劳动需要指挥和管理。
管理劳动是一种高级复杂劳动,在现代生产中,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显得重要。
厂长、经理、车间主任等的个人收入,是管理劳动收入,并不是非劳动收入。
至于技术因素,应分三个层次:一是技术工作,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工作属于科技劳动,而且是复杂劳动,他们的收入也是劳动收入;二是科技发明与创新,发明与创新的成果,凝结着科技人员的复杂劳动,其成果转让的收入也是科技劳动的收入;三是技术入股,技术是劳动成果,但技术自身不等于劳动,因而是非劳动生产要素。
技术入股可能获得高额收入,其中除去技术发明成果的劳动收入外,其余的高额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在现代生产中,科技劳动、科技发明与创新,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现代生产中的技术工作要素并使其获得与贡献相应的收入。
劳动有狭义广义之分。
与技术、管理并列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即一般工人的劳动。
而广义的劳动,还包括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以及其它脑力劳动。
马克思的“总体劳动”概念中,就既包括了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也包括了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既包括了一般工人的劳动,也包括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
为什幺要将劳动与技术、管理等并列,作为不同的生产要素呢?其一,这是按照生产要素内容在发展中逐步扩大和分别提出的历史事实而将其并列的;其二,是现代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技术与管理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将其作为独立的要素予以凸显,具有现实意义。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里所说的“贡献”是指什幺?是指创造价值即作为价值源泉的贡献,还是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的贡献?不言而喻,工人的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既创造财富,也创造新价值。
但资本作为非劳动要素,无论是货币资本或生产资本,虽然也是生产价值与财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试问:纸币自身作为货币资本会创造出新价值幺?厂房、原材料等作为生产资本会增大自己的价值幺?资本究竟怎样创造新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
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或“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
他们赞同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
构成财富实体的是劳动与劳动对象。
比如,裁缝将布料做成衣服,衣服作为财富,是由裁缝的劳动和布料构成的。
衣服的价值中包括布料转移过来的价值,但布料本身不会创造新价值,创造衣服的新价值的是裁缝的劳动。
因此,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贡献,不能理解为与劳动一样,也是价值的源泉,而是指它在生产财富中的贡献。
因此十六大报告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并不能认为资本也是价值的源泉。
怎样理解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个人收入,可分为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两大类。
劳动收入又可分为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法的劳动收入两类。
非劳动收入也可分为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与非法的非劳动收入两类。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又可区分为无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与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两类。
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又有合法与非法的区别。
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也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其劳动与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受到保护。
凡是有害于社会的“劳动”,如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盗版图书音像制品、生产与贩运毒品、走私贩私之类的“劳动”及其收入,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惩处。
凡有益于社会或经国家允许与认同的非劳动行为及其收入,都是合法的。
如居民储蓄获得利息,购买债券和股票等获得收入,困难居民获得救济,参加保险获得赔偿,学生读书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等,都是受到保护的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这种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不具有剥削性质。
此外,还存在有害于社会的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如贪污受贿,抢劫盗窃、偷税漏税,敲榨勒索、欺诈行骗等犯法行为的收入。
这种非劳动收入同样要受到严厉处置,受到法律的制裁。
即使是具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也有合法非法之别。
如放高利贷进行盘剥,地主剥削农民,在封建社会是合法的,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则是非法的。
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只能消灭封建制一类剥削,还没有条件消灭一切剥削。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的结果。
比如,我国还存在外资企业等资本主义经济,经营者只要遵纪守法,正当经营,即使其中存在一定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也是政策上允许的、合法的。
另外,我国还存在私营企业。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作为民族资本主义的私营企业,既鼓励其经营与发展,又确认其存在剥削,但只允许合法剥削,不允许非法剥削。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与三大改造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完全相同,它的地位与作用有新的规定与特点。
私营企业主管理企业的劳动,从事科技工作的劳动,也是创造财富与价值的劳动。
但其高额利润中,也包含一定部分的剥削收入。
但不要把剥削与不道德、罪过和罪恶等同起来,一讲剥削就要消灭之、剥夺之。
只要对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有利,只要符合“三条有利于”的标准,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合法经营与发展,即使存在一定的剥削,哪怕凭资本所有权获得收入成为亿万富翁、百亿富翁,也是合法的,会受到保护。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孤立地仅从道义原则去评判剥削的是非功过。
他们认为,剥削方式也有进步落后之分。
马克思还特别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926页) 对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应有正确的了解,不应随意解释。
非劳动收入有合法非法之分。
十六大提出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怎幺会“替代劳动价值论”呢?所谓“过去把一切非劳动收入看作剥削”,也无根据。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来没有讲过非劳动收入都是剥削。
即使在我国“左”的时期,政策上也允许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存在,如储蓄存款利息、助学金或奖学金,困难补助金、救济金、遗产继承等,并没有也不会有人视之为“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