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以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目标:
1. 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按照每个人的劳动量和质量来确定收入分配的原则,鼓励人们劳动创造财富,实行劳动价值决定收入的分配方式。

2. 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

除了按劳分配,国家还实行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差异。

3. 建立健全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以确保社会公平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加强财富调节和收入再分配。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对高收入人群适度调节和再分配财富,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5. 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开透明。

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分配过程公开透明,防止不正当手段和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收入分配制度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所得原则,通过调节和控制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终目标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资制度: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根据工人个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工资水平,劳动者按照其劳动量和质量得到相应的报酬。

2. 职务工资制度:根据劳动者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给予相应的工资水平。

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将获得较高的职务工资。

3. 分配差别制度:区分不同劳动者的付出和贡献,对于工人的分配差别进行一定的调控和调整。

通过一定的分配差别,激励和鼓励各类劳动者积极工作,提高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

4. 公共福利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5. 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平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教育公平,在分配上给予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平等,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的
公平。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职务工作的重要程度以及个人贡献等因素进行分配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两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均衡。

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结果要体现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由不同的所有者投入,因此必须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而按劳分配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标,需要建立对按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伴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分配体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格局。

相应地,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也由“坚持按劳分配”调整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

并进而在“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显然,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实状况,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主要思想,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以期能进一步明晰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问题的认识。

一、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经济意义研究分配问题的意义,在于不同的分配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有着不同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分配机制会对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人具有不同的激励作用,是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是由利益驱动的,即所谓“经济人”假设,尽管人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但现实中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表现出的趋利避害的自利倾向仍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说课稿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说课稿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一份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调研,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
2.设计一份关于个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提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阅读一篇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经济论文,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解。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关心民生问题的情感态度。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同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2.生生互动:我会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问题,相互交流想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板书顶部,清晰地标明本节课的主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内容区则按照教学内容的主线,从“个人收入分配的含义”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再到“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逐条列出关键点和子点。总结区位于板书底部,用于概括本节课的核心思想和重点内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以清晰的逻辑线条连接各个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抓住重点,便于课后复习。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在课前会预先设计好板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板书的条理性和层次感。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三权: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经营权
(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也属于合法 的劳动收入。 (2)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收 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其收入为按劳动要素分配收 入。 (4)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包括:土地补偿收入、红利收入、租金收入、土 地转包收入。 (5)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制度保障 分好 多种途径
公平合理
完善举措
议题一:探究个人收入分配的 制度保障?
学 习 目 标
(一)国民收入 1、国民收入的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P45名词点击) 分什么
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 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的收入。
城乡收入分配 差距大
地区收入分配 行业收入分配
差距大
差距大
【该如何是好?】
行业内部收入分配 差距大
1.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 P47末段
①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②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 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共享 发展理念,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 的持续健康发展。
(4)不能认为“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 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5)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因此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 入属于按劳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内容摘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与特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四、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正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作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一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体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同时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3.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减少贫富差距。

4.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按照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贡献,合理确定收入水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

2.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

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4.强化税收调节作用,加强财政支持。

完善税收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等。

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

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

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政治学科中有不少相似的概念,我们咋准备高考的时,要不断总结知识点。

理清知识概念之前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政治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简述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原因?(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A.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B.意义:①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的非按劳分配包括哪些分配方式?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认清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性质与作用;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实现和调节。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内容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4、贯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内容2、贯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教学方法:讲叙法、举例法、启发法、提问法教学课时:4个学时教学内容:第四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将使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一)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和经济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当时并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对自身否定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必然在以下两个方面创造出对自身否定的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物质条件;2、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阶级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4章第1节《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4章第1节《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课件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答案】D
• 7.假设农民张某一家收入23000元,其中承包耕地所
获得的收入为152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为4000 元,农闲时打零工收入30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 等转移支付性收入800元。下列关于张某一家的收入分 配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 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所得 • ③农闲打零工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 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
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定分配方式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关系 决定
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某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村办企业 红红火火,每年的集体分红让人羡 慕。村民不仅耕种自家承包的土地, 而且在村办企业领着一笔不菲的工 资。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也 早早享受到免费的教育和医疗。该 村富裕后,还不忘带动周边的乡村 共同富裕。
•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 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 • 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答案】B
• 4.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把蛋糕
做大固然重要,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分配状况如 何,既取决于财富的增加,也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 。下列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准确的是( ) • 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 原则 • ②按劳动的数量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③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重点内容讲解(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所谓按劳分配,就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存在很大差异。

一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不仅不可能实行统一的社会所有制,而且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不可能按同一劳动标准进行按劳分配,即使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由于公有化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差别,也难以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标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只能通过价值形式和市场机制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来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具有了新的特点和实现形式。

首先,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提供的直接社会劳动时间量进行消费品的直接分配,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借助于价值形式,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

其次,按劳分配不能由一个社会中心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尺度来实现,必须通过企业和企业竞争过程来实现。

最后,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并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量来衡量,因而不能借助于劳动券来进行收入的分配,只能通过价值形式和市场机制来实现。

从马克思非市场型的按劳分配发展成为市场型按劳分配不是对按劳分配本质的否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在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中,一方面,消灭了阶级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私有制分配关系,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现实可行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的劳动计量方式,使按劳分配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培训讲学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培训讲学
1、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根据职工的工作时间,按照工资标准、等级计算和支 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可分为:周工资制、日工资制和小时工资制。
计时工资额 = 单位时间工资标准 * 实际工作时间
适用范围:由于直接以劳动时间计算报酬,简单易行,便于计算;
同时,各种劳动均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所以计时工资的适应性强, 实行范围广泛,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各类工种、岗位均可采用。
1、生产要素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各种因素,它包括资本、劳
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才能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
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它包括三层含义:
(1)参与分配的主体多是拿要素多所有得者,,依少据拿是要少素所得有权;
2020/6/27
7
第二节 劳动工资
一、劳动工资的含义及构成比
① 基本工资:也称标准工资。是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国家及企业规 章制度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
② 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 括:1.生产奖;2.节约奖;3.劳动竞赛奖;4.机关、事业单位的奖 励工资;5.其他奖金。
③ 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 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 贴及其他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 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基本工资占大头,增长速度较快;其次是奖金;再次是津贴和补贴。
2020/6/27
8
二、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020/6/27
9
2、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 算的工资。它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报酬,而是用一定 时间内的劳动成果来计算劳动报酬。 适用范围:不如计时工资广泛。只适用于劳动工序相对独立的、 对产品数量和作业量能够以个人或班组作为单位准确计算的、 能对产品质量和规格明确标准的工作和作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本文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国家政策与个人收入分配、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财产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在实践中维护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政策对个人收入分配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收入水平和激励机制。

财产和资源的再分配也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收入结构。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必须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实现。

通过该文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该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国家政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财产再分配,资源再分配,收入公平性1. 引言1.1 引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个人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相关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受制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方式、财产和资源再分配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收入产生影响。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国家政策与个人收入分配、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财产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2. 正文2.1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关键环节。

在这种体制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人劳动及其收入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思维导图-高清脑图模板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思维导图-高清脑图模板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内涵
按劳分配
内涵
各尽所能
,即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实行按劳分配,就意味着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
多种分配方式
在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中,特别是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并不是按照按劳分配的
原则进行的,而是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把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获得报酬的。

分类
私营企业主获得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作为管理者获得的劳动报酬,但是大部分收入是根
据投入的资本获得的投资报酬。

居民个人通过持有股票、债券和房产等资产而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产分配,或者叫财产
性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部分居民个人或家庭还可能获得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或者福利
性收入,这种收入既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也不是财产性收入,而是再分配性收入。

坚持的方法
要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按劳分配制度,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避
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也要重视保持合理的分配差距,避免差距过大的分配格局。

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两个同步”,
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要逐步完善技术、知识、数据、资本、土地等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保障及监管制度。

要完善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通常包括三种主要形式:市场分配、政府调节和社会调节。

市场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根据个人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情况,确定个人的收入水平。

政府调节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和引导收入的分配。

社会调节是指社会组织、企业等非政府机构通过工会、合作组织等方式,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和分配。

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要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税收政策: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税收政策,可以调节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财富差距,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高收入者往往需要承担更高的税收责任,以支持低收入者获得更多的社会福利和补贴。

2.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和权益而设立的制度。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对失业、生病、残疾等情况下的个人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支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3.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制度是指政府为了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而设立的制度。

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可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防止他们受到过度剥削。

4.劳动合同和社保制度:劳动合同和社保制度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制度。

通过规定劳动合同和社保制度,可以确保劳动者获得应有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实现公平、效率和可持续的收入分配机制。

只有通过不断
完善和调整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分配中如何处理个人收入的问题,它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由社会对他们进行公正合理的报酬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获得收入的基本途径。

第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实现劳动报酬的合理差别。

劳动者付出的劳动越多,其收入也越多;反之,付出的劳动越少,收入也越少。

这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生产资料的统一。

人们只有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才能获得劳动收入的分配权。

这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第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劳动成果的统一。

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越多,其收入也越多;反之,劳动成果越少,收入也越少。

这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个人消费的统一。

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不仅要用于自身消费,还要用于家庭消费和其他社会消费。

这是个人收入与个人消费相统一的具体体现。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个体劳动者收入分配。

个体劳动者是自己劳动成果的唯一所有者,按照自己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个人对自我劳动成果的占有权,又体现了个人对自我劳动成果的支配权。

第二,私营企业主收入分配。

私营企业主是私营企业的所有者,按照其在企业中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获取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又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第三,国家公务员收入分配。

国家公务员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按照其职务等级和工龄获取工资报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2)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缺陷 权力过分集中,企业、职工被剥夺了参与个人收入分
配的权力; 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作用,导致企业在
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市场需求、不讲成本,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 过分平均的分配结果无法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生产 效率低下; 单一的分配方式脱离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
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之外,企业发 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债权取得债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 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 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 分非劳动收入。”并且明确了,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 就应当允许”。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
(2)第二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时间:1993-2002 标志: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人 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背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后果:一是对非劳动收入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是拉大了收入差距。
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意义: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 平等关系,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以劳动为尺度,承认能力和利益的差别,提供了有效的 激励和约束机制;
等量劳动交换,构成了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 要基础;
按劳分配要求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 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 入分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任何人不能凭借其生产资料的垄断特权获得消费 资料,这就决定了社会成员只能以劳动为尺度平等地获得消费资料,即按劳 分配。
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实际 需要,因此,只能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第三、现阶段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由于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使人们的劳动存在着质和量的重大差别; 二是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依然是谋生的手段。
(3)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 2、劳动者按劳分配所获得的收入,不仅取决于个人提供的劳动量, 而且取决于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按劳分配是借助货币形式来实现的,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 (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 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 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3、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意义
① 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 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 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 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调动资本、技术所有者投资经 济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
②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提多种 所有者,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庆的收 入是合法的,使生产要素的贡献成为确定收入份额的依据。这种适应市场经 济发展的分配体制,一方面能激励要素投入者更多地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 面还可激励要素使用者节约的积极性,因为作为商品买入的生产要素,都必 须按照市场购买价格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代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投入和产生 的高效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八种基本形式
四、工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平均收入的高 低程度。
工资水平 = 工资总额/在业的职工人数
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
在职工人人数与工资水平Fra bibliotek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五、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之后所得到的货币额。反映名义 上获得的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资的货币额能够实际购买到的消费品和劳务量。 它是反映劳动者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何如避免物价变化对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 一补,即物价补贴。 二稳,即稳定物价。 三挂,即工资与物价挂钩。(明挂&暗挂 全挂&半挂)
第四章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 度
第一节 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A.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B.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 的个人消费品。
•社会总产品 -(社会生产基金+社会消费基金)=用于分配的 个人消费品部分.
•社会生产基金(补偿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追加;应付不 测事故的后备保险基金)
基本工资占大头,增长速度较快;其次是奖金;再次是津贴和补贴。
二、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根据职工的工作时间,按照工资标准、等级计算和支 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可分为:周工资制、日工资制和小时工资制。
计时工资额 = 单位时间工资标准 * 实际工作时间
适用范围:由于直接以劳动时间计算报酬,简单易行,便于计算;
第二节 劳动工资
一、劳动工资的含义及构成比
① 基本工资:也称标准工资。是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国家及企业规 章制度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
② 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 括:1.生产奖;2.节约奖;3.劳动竞赛奖;4.机关、事业单位的奖 励工资;5.其他奖金。
③ 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 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 贴及其他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 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必要性
1、生产要素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各种因素,它包括资本、劳 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才能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 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它包括三层含义:
(1)参与分配的主体多是拿要素多所有得者,,依少据拿是要少素所得有权;
•社会消费基金(社会管理费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如学校、 医院所需的费用、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C.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 ——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 • ——在量方面以社会平均劳动量为尺度。
(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原因)
第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同时,各种劳动均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所以计时工资的适应性强, 实行范围广泛,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各类工种、岗位均可采用。
2、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 算的工资。它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报酬,而是用一定 时间内的劳动成果来计算劳动报酬。 适用范围:不如计时工资广泛。只适用于劳动工序相对独立的、 对产品数量和作业量能够以个人或班组作为单位准确计算的、 能对产品质量和规格明确标准的工作和作业。
三、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多种分 配方式。这是因为: 1、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公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必须允许各种生 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