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学案3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学案3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学案3

鸿门宴【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古今义、词类的活用。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

2.把握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词注音释义。

飨():_________________ 素()善:_________________卮():_________________ 戮()力:_________________玦():_________________ 瞋()目:_________________目眦():_________________ 跽():_________________参()乘:_______________ 彘()肩:_________________啖():_________________ 俎():_________________间()行:_______________2.查注释,翻译以下句子。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具告以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之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籍何以至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导言《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常引用的故事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由秦朝统治者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策划。

本文将介绍该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同时提供一份优质的导学案,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

一、背景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建都后经过数年的改革,实现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

但秦朝皇室近亲之间的权力斗争依然存在,秦始皇驾崩后,由太子胡亥继位。

胡亥身边的丞相赵高和大将军扶苏相互倾轧,胡亥感到很难控制局面,因此他先后杀死了两位太监,用“反间计”终于除掉了赵高,但扶苏却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过程在这个背景下,胡亥决定对扶苏进行狙击。

“鸿门宴”是胡亥实施狙击的主要手段。

胡亥邀请同样受到太监迫害的扶苏前来宴会,表示要对他大事商谈。

扶苏这时正处于灰心丧气的状态,又得到消息称自己的亲戚和盟友都已被秦国认定为叛逆,于是决定前往宴会寻求再次制定国家大计的机会。

扶苏到达鸿门后,才发现胡亥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他手下的亲信也已遭到清剿。

扶苏感到危急,但已回天无力。

在举行了几轮酒令后,胡亥意图杀害扶苏,但属下却对扶苏下手失败。

这时,正在鸿门外守候的长安市民发现了异常的情况,扶苏感到时机已到,率领亲信冲到对面的韩国大营,此时的韩将项羽正好在,他马上批准将扶苏收留,并联合楚、赵等国的势力,展开了抗秦的斗争。

三、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经典案例之一,揭示了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形势急转直下的压力和挫折,以及个人情感的干扰。

此外,它还表达了古代中国推翻暴政的意志和民众依靠团结反抗的决心,为整个历史乃至社会手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导学案为了深入学习历史上的“鸿门宴”,学生需要对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进行全面的探索。

以下是一份导学案,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三课时

鸿门宴教案三课时

鸿门宴教案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悟人物性格。

3.领悟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悟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1.领悟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鸿门宴”吗?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吗?2.学生回答: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时期。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概括一下《鸿门宴》的故事情节。

3.学生回答:刘邦赴宴,项羽设宴,范增献策,刘邦脱险。

(三)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刘邦:刘邦为何能化险为夷,成功脱险?学生回答:刘邦聪明、果断、善于应变。

2.分析项羽:项羽为何未能杀死刘邦,反而放虎归山?学生回答:项羽骄傲、自信、轻敌、妇人之仁。

3.分析范增:范增为何未能帮助项羽杀死刘邦?学生回答:范增老谋深算,但未能说服项羽,反被刘邦识破。

(四)课文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分析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鸿门宴》在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方面有哪些特点?2.学生回答:文章采用对话形式,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2.探讨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2.探讨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一)历史背景分析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一下《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学生回答:秦朝末年,楚汉争霸,天下大乱。

(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探讨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学生回答:历史事件有楚汉争霸、鸿门宴;历史人物有刘邦、项羽、范增等。

《鸿门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鸿门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鸿门宴》学案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导入垓下歌大风歌项羽刘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大风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作。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作者简介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放录音,学生准确认读王()关中说()项羽曰好()美姬()为()击破沛公军楚左尹()毋()从俱死也且为所虏()樊哙()目眦()按剑而跽()卮()酒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完成作业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学案一、引言鸿门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投降,也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汉朝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一场重要交锋。

本学案的目的是通过对鸿门宴的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

二、学习目标1.了解鸿门宴的发生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鸿门宴的经过和影响;3.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习内容鸿门宴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鸿门宴的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对峙背景;•项羽拥立刘邦为西楚霸王的原因;•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和猜忌。

2. 鸿门宴的经过详细描述鸿门宴的经过,包括以下内容:•鸿门宴的召开地点和时间;•鸿门宴上刘邦的表演和表态;•鸿门宴后项羽的犹豫和再战刘邦。

3. 鸿门宴的影响讨论鸿门宴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鸿门宴标志着项羽和刘邦斗争的结束,刘邦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汉朝;•鸿门宴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石;•鸿门宴的发生也反映了古代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预示着中央集权的形成。

四、学习方法本学案主要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包括阅读、讨论和思考等。

1.学习前,阅读与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2.阅读学案内容,重点理解鸿门宴的经过和影响。

3.配合学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鸿门宴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思考并回答学案中的问题,深入理解鸿门宴的历史意义。

五、学习评价学习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来进行。

1.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够准确表达对鸿门宴的理解和观点。

2.学生能够回答学案中的问题,理解鸿门宴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3.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观后感或总结,展示对鸿门宴的理解和思考。

六、延伸阅读•《汉书·项羽传》•《史记·项羽本纪》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是一部历史悠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文艺作品。

它以明朝末年一个著名的故事为主线,围绕着英雄豪杰的忠肝义胆、恩怨情仇、家国情怀和爱恨情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达出爱国主义、崇尚英雄、尊重生命等一系列正面主题。

本文将以《鸿门宴》为主题,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广大高中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文艺素质教育。

一、整体情境预设1.1背景知识概括《鸿门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传统戏剧,产生于明朝末年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和《魏书》中汉献帝劝降曹操的历史故事之基础上。

全剧描写了刘、项两家的恩怨情仇,并通过曹操与汉献帝的心里描写,表达出正义、忠诚、爱国等思想。

1.2阅读目标与任务高一的学生首先应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同时还需要掌握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阅读《鸿门宴》这一文学经典作品,高一学生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3教学方法指导针对本导学案的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手段。

例如,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小组讨论、广场演讲、剧本编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阅读心得、文艺评论、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详细教学内容2.1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鸿门宴》描写了汉朝末年吴楚联盟与秦国段家的家族恩怨情仇,其中包括著名的英雄人物有:汉献帝刘协、吴王孙权、楚王刘备、段氏兄弟、曹操等。

此时,豪强地主借助秦王昭阳反汉的事情,兴风作浪,纷纷响应王诩、李傕等反汉集团,造成汉朝内乱,威胁到汉朝的安全。

西北边陲的军阀曹操,三顾茅庐地请将在隐居的草庐中的伟大领袖——孔明从绝境中解救出来,鼓舞了胆怯的汉帝和大臣,聚义团结,以保护祖国的安危为重。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3 《鸿门宴》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3 《鸿门宴》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3 《鸿门宴》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3 * 鸿门宴司马迁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法的运用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难点: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导学基础知识】一.1.交代双方的驻地和兵力。

这部分内容在叙述类型上属于什么?有何作用?这部分内容对上下文有补充说明的作用,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他的手中,为下文项羽和刘邦的种种表现做了有效的铺垫。

2.在楚军即将来袭、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只对刘邦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

张良的过人之处在于其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和项羽的关系,尤其是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及敌我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靠“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就能解决问题。

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的大惊失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3.张良告诉刘邦本来出于忠心,但是刘邦为什么却先反问“君安与项伯有故”?这说明当时形势比较危急,虽然张良也是自己的谋臣,但刘邦内心的那种多疑是不会变的,这就是刘邦的本性。

此话一则是要张良交代此事缘由,二则考虑项伯是否可靠。

4.项羽在听到项伯为刘邦说好话后反应并不强烈,这是为什么?一是因为说话的是自己的叔父,不好反驳。

二是因为项伯的分析也在理。

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羽性格自负,即看见别人臣服,便满足了自己的尊严感。

《鸿门宴》 教案(共3课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 教案(共3课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教案(共3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难点学习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骓,毛色青白间杂的马,项羽的坐骑。

逝,奔驰。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威名远扬的西楚霸王面对重重包围走投无路,吟出了《垓下歌》,并在战斗到最后一刻自刎乌江畔。

而出身市井的刘邦却一统天下,《大风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时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边防的忧心。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学生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 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20 岁以前在父亲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

这为后其写《史记》奠定了理论基础。

20岁后外出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

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藏书。

在写《史记》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 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余字。

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

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

《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练习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概括加工能力。

2.了解、把握历史人物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能够联系现实,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二、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的小组探究交流、展示为主。

2.以学生为主,老师恰当点拨,及时引导。

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激发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久违的情感。

2.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为自己的今后带来一点帮助。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讨论探究人物形象,明确人物特点。

2.难点:在师生的交流中能够从历史和他人的事实中有所收获,并能够联系现实和生活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做出选择。

课前预习,学案导学主持人引入(略)一、(检查预习)串联课文主要内容,明确故事情节。

(可以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由故事情节引出对人物的分析和探究。

在鸿门宴上的不同表现,使得这些人物都有了自己永久的光辉,辉耀着历史的天空。

请结合课文给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做出分析和评价。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感受最深的人物进行评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小组内交流,文字化成果,可以主动或派代表到黑板上板演并阐释。

师生互动,引导点拨四、联系历史、现实和生活,整理自己的感悟,交流自己的收获,调整自己的方向。

(小组为单位,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方向或其他同学和自己想到的独特的方面。

)例如,可以探讨以下的话题:1.性格与命运;2.意气与勇气;3.英雄的标准;4.人才的使用;5.团队的合力;6.优势劣势的转化;7.小节与大事;8.感情与理智;9.成功的要素……巩固练习,拓展提高五、通过练习检验、深化学习效果1.从课文中的人物里,选择一个你印象深刻的进行分析和评价2.写给一个人的评语和希望。

如:写给项羽例子:①风吹起,尘飞扬,骏马万里赴战场,将军手握天子剑,冲锋陷阵莫能挡。

尔虞我诈非英雄,真刀明枪好儿郎。

智谋非下诸葛亮,英勇不亚赵关张。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 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 学案

3 鸿门宴【学习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掌握文章1~2自然段重要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重、难点】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掌握文章1~2自然段重要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导学流程】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背景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孙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学案《鸿门宴》学案一.书声琅琅,诵读为本。

1、注意重音、停顿、语气。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3、扫除字词障碍。

中的难读字:飨()说()美姬()鲰()生卮()酒有郤()玉玦()瞋()目目眦()跽()曰参乘()彘()肩不胜()刀俎()二.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三.时代背景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鸿门宴》导学案3

《鸿门宴》导学案3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①人方为刀俎()②脱身独骑()③靳彊()④郦山()⑤桮杓()2、阅读课文,补全下列句子。

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方为刀俎,。

2、仔细阅读,梳理结构,概况第四段的内容。

第4段写宴后。

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宴后:刘邦逃席——范增破斗——无伤被诛)二、自主学习1、释义: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乃令张良留谢会其怒,不敢献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拔剑撞而破之竖子不足与谋2、找出下列通假字。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3、指出特殊句式,并翻译。

何辞为?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4、重点句子翻译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③竖子不足与谋。

三、合作探究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何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2、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工牛“‘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3、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

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

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3. 探讨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二、学习重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1. 探讨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四、学习方法:1. 阅读文字材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搜集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展开讨论。

五、学习过程:1. 学习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探讨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答案】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鸿门宴的主要人物是秦王政和刘邦,两位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下面将逐步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鸿门宴发生的背景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王政采取残忍的政策削弱各国势力,导致了一系列的民族、豪强抵抗运动。

刘邦作为刘家豪族的嫡系后裔,在受到秦朝苛政压迫后,勇敢地发动起义,成为抗秦动乱中的主要领导人。

事件经过是刘邦率领汉军攻破了秦王朝的咸阳城后,秦王政被困在鸿门宴的楼阁之中。

此时刘邦放过了秦王,而选择将秦朝的后方资源全部掌握。

刘邦巧妙地利用了商鞅的郁郁寡欢、担心政权被夺的情绪,提出了合作条件,将秦王政时刻置于压力之中。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成功的鸿门宴使得刘邦获得了秦朝的后方重要资源,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接铸就了西汉的建立。

其次,鸿门宴使得秦朝的统治基础进一步削弱,成为各地反秦势力蜂起的标志,为秦朝灭亡埋下伏笔。

最后,鸿门宴凸显了刘邦政治手腕的高明和秦王政的软弱无能,成为历史故事和文化艺术作品中常被描绘和赞颂的题材。

在文化艺术作品中,鸿门宴被广泛描绘,并且成为传世名篇。

例如曹操的《鸿门宴》、王传质的《鸿门宴》等,这些作品通过文字表述、戏剧舞台和绘画艺术等形式,展现了鸿门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将历史事件与艺术相结合,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

第3课鸿门宴教案3课时及练习

第3课鸿门宴教案3课时及练习

《鸿门宴》优秀教案(总3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1、作家作品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

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略)第一课时课文疏通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

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第二课时知识点归纳(可作练习用)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二、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完整版鸿门宴学案简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由刘邦主持。

本文将介绍完整版鸿门宴学案的学案及答案。

一、学案学案一:标题:鸿门宴前的背景与准备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能够:- 了解鸿门宴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鸿门宴前的政治局势;- 理解刘邦的策略和准备工作。

2. 学习内容:- 鸿门宴的意义和背景;- 秦汉之间的政治局势;- 刘邦的策略和准备工作。

3. 学习活动:- 小组讨论:鸿门宴为何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鸿门宴发生在哪一年?是谁主持的?- 观看视频:了解鸿门宴前的政治局势。

学案二:标题:鸿门宴的过程与结果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能够:- 认识鸿门宴的过程和具体细节;- 分析鸿门宴的结果及其影响;- 掌握历史人物之间的角力和斗智斗勇。

2. 学习内容:- 鸿门宴的场景和过程;- 鸿门宴后的影响;- 刘邦与项羽的较量。

3. 学习活动:- 观看模拟重演视频:了解鸿门宴的具体过程;- 小组研讨:鸿门宴对刘邦和项羽有何影响?- 阅读历史资料并写下关于刘邦和项羽的对比。

学案三:标题:鸿门宴的启示与思考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能够:- 思考鸿门宴的启示和历史价值;- 探讨权力与智慧的重要性;- 分析并归纳个人所得。

2. 学习内容:- 鸿门宴的启示和历史价值;- 权力与智慧的关系;- 个人经验和感悟。

3. 学习活动:- 小组讨论:鸿门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个人写作: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权力斗争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答案学案一:1.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由刘邦主持。

2. 鸿门宴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刘邦成功排除了项羽的威胁,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

学案二:1. 鸿门宴的过程是刘邦与项羽在鸿门会面,通过酒宴的形式进行较量和斗智斗勇。

2. 鸿门宴后,刘邦获得了项羽的支持和信任,成功夺取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精品】《鸿门宴》教案4篇

【精品】《鸿门宴》教案4篇

《鸿门宴》教案【精品】《鸿门宴》教案4篇《鸿门宴》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语文《鸿门宴》导学案(三)苏教版必修3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语文《鸿门宴》导学案(三)苏教版必修3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探究+讨论【学习过程】一、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杀人如不能举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哙拜谢(3)乃令张良留谢(4)张良入谢辞:(1)大礼不辞小让(2)卮酒安足辞(3)我为鱼肉,何辞为(二)、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2、道芷阳间行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4、拔剑撞而破之(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2、我持白璧一双3、沛公安在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2、相去四十里3、沛公则置车骑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5、沛公不胜杯杓(五)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2)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六)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七)文段分析思考1、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二、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作以分析。

三、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处于什么地位?四、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五、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学案3
一、交流探讨
(一)课文结构研讨
内容主旨:
本文共四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宴前。

主要写了五件事:
一是。

这是矛盾的“导火索”。

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

三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

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

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

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 )宴会上
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

二起。

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
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

二落。

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第三部分(4段)宴后。

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总结:
全文以“”为中心,以“”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二)人物形象分析研讨:
1、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
2、.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
主要人物性格: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

多谋善断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张良:老练多谋。

樊哙:忠勇豪爽。

粗中有细
范增:老谋深算:
二、文言知识梳理
(一)、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置之坐上。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山东
古:今:
2.非常
古:今:
3.河北
古:今:
4.河南
古:今:
5.寿
古:今:
6.细说
古:今:
婚姻
古:今:
(三)解释下列活用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

不可不语()。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四)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
(五)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六)句式变换: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
1.客何为者?()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籍何以至此?()
5.具告以事()
6.贪于财货()
7.此天子气也。

()
8.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9.亚父者,范增也。

()
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欲呼张良与俱去。

()
14.毋从俱死也。

()
15.奉厄酒为寿。

()
1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1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18.加彘肩)上。

()
19.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20.珍宝尽有之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七)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
(八)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巩固案3
一、课后检测:
1.对下列各句中的"为"的词性,注音和解释其中有错的一组是()
①皆为龙虎动词wéi;成
②为之奈何介词wèi;对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①介词wèi;替②动词wéi;做
④窃为大王不敢也动词wèi;以为
⑤我为鱼肉,何辞为①动词wèi;是②助词wéi;表反问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wèi;被
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介词wèi;为了
A.②④
B.③④
C.⑤⑥
D.①⑦
2、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典型的语言描写能形象地刻画人物个性特点.读下面语言片断, 试说明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恰当的填在各片断之后的括号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
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④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
A.刚愎自用
B.憨直磊落
C.豪壮威严
D.骄横气盛
E.忠直老谋
F.气急败坏
G.机敏狡诈H.不亢不卑
4.有些成语(包括熟语)表面看来意义似乎区别不大,但在具体语境中却不能互相替代。

请从面成语中选出适合下述语境的。

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②黄鼠狼给鸡拜年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口是心非⑤口蜜腹剑
⑥声东击西⑦指桑骂槐⑧指鸡骂狗
A.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 , 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

B.有人欣赏她的精明能干,有人羡慕她有势有权,但更多的人却是恨透了她的、阴险狠毒。

C.你那一番话, 大概是想让小刘和你一块去趟广州吧?
D.他这番话,冠冕堂皇,其实都是针对我的.无非是说我无能,该下台.我明白, 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