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电影执行构想
佛教文化与泰国恐怖电影
自己独特 的风格 。 部优 秀 的恐怖 片 , 不仅能给观
一
众 以视觉上 的冲击 , 听觉上也应 该 在 有所取胜 ,从某种程度 上来说 ,声音 有 的时 候 比画 面更 能 生 出恐怖 的 气 氛 ,这 也就 是 为什 么 “ 震讲 鬼 故 张 事”如此 火爆 的原 因了。声音 的独 特 作用对于一部好 的恐怖 片是必不可少
一
采用木 制或竹 制结构 的干栏 式建筑 , 屋面 陡峭,四周 出檐 ,连续的室 内实 间与平 台或庭 院联接 , 地板的标 高按 照房 间的私密性 来定 , 地板 的逐渐 抬 高 ,表 示人逐 步进 入最私 密的房 间, 用 以强 调划分 空间的层次感 , 楼梯 和 厨 房置 于 室外 。这 种独 特 风 格 的建 筑 ,常常能增添恐怖 感 。当人 处于一 所层此 错落 的木 制建筑 中, 知道前 不 面通 向哪个房 间, 下的每一 步都伴 脚 随着地 板上发 出吱吱呀呀 的声音 , 再 加 上有的 民居 建在水上 , 更增 添一种 孤 独无依感 , 时 , 顿 一种恐惧 从心而 生,就算是没有 鬼的 出现 , 计也会 估 让 人有牙 齿发抖的感觉 吧。 《 香颂 鬼屋》 这部 影片 中就有这 样 一所建筑 。木制的结 构,长长走廊 的尽头 有一根 笔直 的柱子竖立 其 中, 让人不免 有点不寒而 栗。 问题恰恰 而 就 出在这 根柱子上 。 无数 个怨恨 的灵 魂被封 印在此 , 只要有 人来触碰 ,便 会惹祸 上身。可 以说 ,这是一部 与建 筑有 关的恐怖 片 ,与 目本 的 《 怨》 咒 有相似 之处 。影片 《 怨》 中的那 栋 咒 房子可 堪称经 典, 无数 观众想起 来还 是会心 有余悸 。同样 ,导演 正是利用 这 一点抓住 了人们 的心理 , 其是观 尤
“环”中悖论与逻辑因果-佛教因果的逻辑悖论
“环”中悖论与逻辑因果:佛教因果的逻辑悖论对于电影来说,时空穿越这一类型从几十年前的《回到未来》《终结者》到最近的《环形使者》,几乎可以说已经被编剧与导演绞尽脑汁设计剧情与表现形式。
幸好,拜导演与编剧的智慧,以上几部电影都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虽然我们还不能给时空做—个准确的定义,但电影艺术家们完全不需要过多考虑严谨的科学意义,他们只需要通过想象建立起自己的时空观,并以科幻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行了,不过这也导致许多穿越类电影的剧情设定在科学上的破绽百出,比如最近的大热门《环形使者》……混乱的平行宇宙我们知道平行宇宙是为了解释“外祖母悖论”而产生的一种假设:也许有许多平行的世界存在,如果改变某一段历史,一个世界的历史轨迹将会改变,而原本该发生的则会在另外一个平行的世界里发生。
例如: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外祖母,但这将导致世界进入两个不同的轨道,一条中有那个人(原先的轨道),而另—条中没有那个人。
很多人说,《环形使者》没有用到平行宇宙的假设,原因是主角小乔的朋友小塞斯封环失败,小塞斯被抓后被大佬在手上用刀刻字提醒老赛斯地点信息。
老塞斯与小塞斯原本是不同时空中的同一个人,自然他手上同样出现伤疤以提示他赶到某地。
同理,小乔也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告诉老乔会面的咖啡馆,甚至于最后为了阻止老乔杀死小唤雨师的母亲,以及小唤雨师在丧母之痛后走上歧途报复人类,小乔不得已将枪口对准自己,如此,老乔在自己的时空里应该就不存在。
好吧,这确实不是平行宇宙,这就是唯一的世界,显然只有这种假设才能解释这种剧情,否则导演和观众都杯具到找不到北。
坦率地说,导演显然是没玩好这些过于深奥的时空理论假设,为了说明因与果的循环往复这个重大的哲学命题,它先给出一个假设:小乔封环失败一老乔逃跑一小乔被杀。
紧接着,另一个假设中的循环启动:平行的世界里,小乔封环成功,老乔被杀,小乔开始享受自己剩下的30年,接着小乔变成老乔,被抓住并通过时空旅行发回到30年前封环,被送回过去给当年的自己杀死,然后30年前的小乔继续生活、变成老乔,30年后被送回杀死,再生活……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嵌套循环(强烈建议观众观看电影,电影里面的因果循环与时空交错在一起是有点失败的)。
中国电影中的若干意象分析
在中国电影的镜头中,有着许多独特的意象构造,它们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体现出了浓浓的佛味和禅趣。
一种是如寒雪、幽林、曲径、空山、扁舟一类能营造出古典淡雅的审美意境,寄托了创造者清高闲适的审美理想;另一种则是如晨钟暮鼓、油灯、莲花、寺庙、经幡、嘛呢轮、哈达等专属于佛教文化的富于宗教含义的意象,它们大量充斥于中国电影的画面中,既极大地丰富了镜语的表现力,也使得中国电影难得地呈现出了一定的宗教意味。
这在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度里确实难能可贵。
下面笔者挑选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来加以具体分析:一、冷月很少有民族象中国人这样对月亮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在艺术作品中将这种感情加以诗意的呈现。
可以说,是月亮的皎皎光辉映照了中国的美学世界。
月圆如轮,月弯如牙,月的境界,清冷,神秘,无限幽远。
月是佛教中无比重要的一个意象。
甚至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国家的名字也与月亮有着直接的关联。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中写道:印度者,唐言月。
月有多名,斯其一称。
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照!苟缘斯致,因而譬月。
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
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在中国佛教中,月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直观喻象,象征着本体佛性。
永嘉玄觉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
(《永嘉证道歌》)佛家著名的著作《指月录)就是以手指比喻借以证悟的法门。
而月亮就是如如不动的清静法体。
有关月亮的最著名的一个比喻我们可以在《大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中看到:‘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
而此月性实无没也。
转现他方,彼处忠实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
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
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
而此月性实无增减,常是满月。
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电影镜头分析案例
电影镜头分析案例进入电影剧情,主角之一琛哥(曾志伟饰)的出现镜头是紧接电影开头关于无间道的佛教片头开始出现的实景佛像开始,全景镜头的转移,赫然出现的是琛哥拜佛的背影,接着是琛哥潇洒地向一众小弟讲话的内容,在开头镜头中,突出了年轻的刘建明(陈冠希饰),在不断地讲话中,在琛哥和陈冠希中间的切换,自然切入刘建明进入警校学习的镜头,而且在切镜头的时候,充分运用了背景音效,使转换更显自然,观众的思维转换也更有节奏感。
在接下来的镜头中,陈永仁(余文乐饰)和刘建明的介绍中,更是运用了经典的对比镜头,在陈永仁被警校开除中,略显静止地对比两人的态度,配合台词,更让人对这改变两人人生开始的一刻印象深刻。
到开始正式叙事之前,也就是讲两个主人公年轻事件,完全可以说是用镜头讲故事,把各种陈永仁作为古惑仔打架和刘建明作为警察在警校训练的镜头快速的转换,以表现两人的成长过程,这一段紧凑而流畅,在这紧凑的镜头中还花了时间专门为以后故事作铺垫,对反光镜下刘建明是为之后故事中撞死MARY姐做铺垫,陈永仁的手指点墙特写则是为之后陈永仁卧底用摩斯密码报信作铺垫,镜头转换虽快但没有无用的内容,可谓短而精彩。
进入正题后,故事叙事从音响店的陈刘二人对话到天台见面,故事叙事节奏变慢,镜头稳而准确,主人公始终在镜头核心,而且在陈刘二人的见面,还分别很刻意地对比面对面两人眼中的对方的镜头,很快突出了两位主人公。
天台见面,黄警司(黄秋生饰)和陈永仁的见面是逐渐铺开,一开始是蓝色天空,空旷的天台和陈永仁,干净慵懒的镜头和故事正题叙事速度一致,而且使人感觉每一个情节的转换自然而使人有期待。
在两人天台争吵的内容提到过去时,每当切换到过去镜头时,背景音效的配合让短暂的黑白记忆镜头显得和叙事很和谐。
在电影交易毒品的逮捕行动一部分,随着情节紧张气氛的展开,镜头在各人之间的转换加快,而且有多处明显地随着叙事在采用运动镜头,也突出了电影开篇手指点墙的特写,动静结合,把整个逮捕行动表现的扣人心弦。
从佛法观点看佛化电影的成就——以《青蛇》和《白蛇传说》的比较为例
衡 阳师 范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5Vo1 . 3 4
Oc t. 2 0 1 3
中 ,无 论 经 过 多 长 的 时 间 ,如 果 没 有 化 解 将 永 远 存 在 下 去 ,并 且 其 后 果 总 要 显 露 出 来 , 就 如 同 一
表 达 。选 用这 两 部 电影 作 为 比 较 对 象 的原 因 ,首 先是 因为其手 法 相 同 ,是用 同一 个 故事 结 合 佛 法 ; 其 次是 因为 其 年 代 相 距 数 年 ,在 技 术 手 段 、人 的
物或 故 事 为 主 体 并 从 正 面 宣 扬 佛 法 的 电 影 , 如
2 0 0 5年 出 品 的 《 一 轮 明月 》及 1 9 6 7年 邵 氏 出 品 的 《 观 世 音 》 等 ; 而 佛 化 电 影 则 是 以 电 影 为 载 体 、 以
民间故 事 为 表 述 形 式 并 将 佛 法 要 素 及 精 神 灌 注 、 渗透 于其 中 的 电影 。佛 教 电 影 同然 可 以起 到 弘扬 正法 、普 济 世 人 的 目 的 ,而 对 于 世 俗 社 会 来 说 , 借助 于现 代 科 技 、声 光 电 及 动 画 技 术 并 用 现 代 电
观众 并让其 感 受 到 佛法 的伟 大 。本 文 选用 1 9 9 3年 出品的 《 青 蛇 》和 2 0 1 1年 出 品 的 《 白蛇传 说 》并 用其 对 比为 例 来 说 明佛 化 电影 成 功 与否 的 核 心 不
是 其 票 房 纪 录 , 而 是 对 于 佛 法 基 本 要 义 的 理 解 与
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导言: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给予了电影艺术以深厚的内涵和意境,为中国电影注入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佛教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交融以及佛教文化在电影叙事和主题创作中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第一部分:佛教哲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佛教哲学强调人性的解脱和超越,它通过对生死、苦乐、因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给予了中国电影精神上的寄托与启示。
佛教思想中的“生死观”与电影的叙事结构紧密相连,如通过佛教的生死观,电影能够在叙事中展现生命的无常性和矛盾性,引领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
同时,佛教的苦乐观念与电影情感的表达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电影通过佛教的苦乐观念,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苦难和快乐中获得灵感与启示。
第二部分:佛教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交融佛教艺术丰富多样,充满禅意与宗教情感,它的审美与电影艺术相契合。
佛教艺术中的唯美主义、宁静与高度浓缩的情绪表达方式,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例如,电影可以借鉴佛教艺术中的静态美和错误观察的美学效果,通过镜头运动与静态对比的方式,打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强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佛教艺术中的唯美主义还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色彩与表达方式,使得电影在灯光、服饰等方面更加追求审美的完美与和谐。
第三部分:佛教文化在电影叙事和主题创作中的影响佛教文化以其丰富的故事和寓言,对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与题材。
佛教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电影通过借用佛教故事的元素,能够更好地渗透人性的深处,展示普世情感与价值观。
例如,电影《卧虎藏龙》中,通过佛教文化故事的框架,巧妙揭示人性的矛盾和内心的追求。
此外,佛教文化还激发了电影艺术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促使他们将电影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播佛教思想的媒介,如导演李安就多次创作以佛教为题材的电影作品,传递出了佛教文化的智慧与和谐。
佛教文化在电影创作中的艺术体现
佛教 文 化 自从传 到 中 国,就 开始 与 宗 教学 等人 文科 学对 社会 带来 的影 响。 出超 脱 的气 度与 艺术 的感染 力 。在 电影 中国传统 文化 相融 合 ,并 逐渐 形成 了 与 将 佛 教文化 引入 到 电影 中 ,不仅 为 电影 的创作 过程 中,将 这些 具有 佛教 气息 的 印度 佛教 文化 具有 较大差 异 的 中国式佛 的创作 开创 了新 鲜 的题 材 ,还 能将 我 国 景 物和 建筑 融人 镜头 中,也 必定 会增 强 教文 化 。佛 教文 化 的传人 不仅 对 中 国人 的佛 教文化 进行 深 入 的传 播 与普 及 ,从 电影 的表现 力 。许 多 电影创 作者 时 常将
我 国早 期并 没有 本 土 电影 的存在 , 电影在 创作 中主 要融入 了佛 教 的思想 与 术 与手 法 由最初 的完 全模仿 与 学 习 ,到 电影 产业 完 全 由国外传 至 国 内。欧美 电 文化 ,该 类 电影 可 以深 刻体 现 出 电影创 后 期 的改革 与创 新 ,都 饱含 着 中 国电影 影 商发 现 了中 国巨大 的 电影 市场 ,于是 作者 的佛 学 修养 ,如 《 天下 无贼 》 《 非 人 的心 血 与智 慧。 当前 ,中国 电影 正 以
多元视域下金基德电影中佛学情节研究
影视观察孟晓涵:多元视域下金基德电影中佛学情节研究多元视域下金基德电影中佛学情节研究孟晓涵(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3165)【摘要】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均是刻画女性或边缘人物,每一部作品都在心理、性、佛的最深处进 行展示,成为韩国电影导演中独树一帜的“另类”。
本文从电影学的角度出发,以金基德的几部代表作品为例,研究金基德电影中佛学情节的具体表达和表现,认真系统地总结了金基德电影中这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佛学情 节的体现去展现金基德的世界观。
【关键词】电影;佛学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5-0097-01一、 金基德电影中的佛学情节表达在金基德的众多影片中,直白讲述佛学教育的情节还是 不少的,比如说他的经典代表作《圣殇》,在电影中,伦理 道德的不断碰撞,使影片显得深刻而具有意义,在乱伦的情 感和违反常规道德的世界中找到自己、摧毁自己,来向世人 展示自己的过错。
还有作品《撒玛利耶女孩》,女孩因为好 奇而去和男人发生性关系,这样的懵懂被金基德赤裸裸地搬 上银幕。
这些性与暴力充斥在影片中不是为了去表现男女主 角的性格特点,而是从反面角度来表达这是错误的、是违背 道德的,却是真实存在的。
金基德电影中的任何一个道具、任何一个物品都是有 其特有的寓意。
《雏妓》,这部电影当年在韩国引起了巨 大反响,剧中两位主人公都是女性,其中的男性配角都与 她们有过交欢,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女主角的她们,不觉得自己是妓女。
金基德在影片中将性描述得很美好,女二号最初嫉妒排斥性,认为这是件极度恶俗的事情。
后 来和女主角接触了,慢慢接受了女主角。
某天晚上,女主 角不在,她帮其接待了客人。
影片将这样一个偏离的题材 作为中心点,不是在排斥这样的事情,而是在接受,希望 得到理解,因为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这并不是件可 耻丢人的事情。
金基德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说:“残忍的 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
浅析电影《少林寺》反映的中国佛教文化
浅析电影《少林寺》反映的中国佛教文化作者:陈越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8期【作者简介】陈越,女,浙江衢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文学,英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项目号:CC13SW10)的阶段性成果。
电影《少林寺》海报“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想必会令无数人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电影《少林寺》。
该片于1982年初上映,国内观影人次达到5亿,在日本也创造了3000万元的票房收入。
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成功。
影片讲述了隋朝末年,叛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将神腿张杀害,其子小虎(觉远)逃出,投奔少林,为报父仇,落发为僧。
其间与牧羊女白无瑕产生一段纯真的爱情。
后来,觉远与众武僧协助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接受嘉奖。
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
片中武打场面真实,演员表演朴实自然。
尤其是李连杰和丁岚这对金童玉女的组合,电影一上映,立即成为无数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该片取材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故事,主要的拍摄场景,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名刹”美誉的少林寺。
中岳嵩山的风景秀美,千年古刹的壮丽巍峨,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都在影片中有很好的体现。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后发展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于西汉时期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的儒、道思想经过几百年的斗争、冲突与融合,终于在东晋时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文化主流。
据史料记载,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十九年(公元49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作为历代佛教兴盛的见证,少林寺可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佛寺,它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少林寺》不仅是一部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作品,更是弘扬佛教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金基德电影中的佛教意象研究
金基德电影中的佛教意象研究作者:柴干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35期摘要:金基德是韩国当代电影界最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导演,敏感大胆的题材和另类的价值观引起了一部分韩国国内观众的不适,但他在国际电影界上却享誉盛名。
这篇文章从金基德导演电影中的佛教意象入手,深入分析了佛教在他的电影所起的作用,其中最为本质的就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与世俗人世相互关照,突出了现实人生的痛苦、绝望、无法解脱的悲剧性的本质。
关键词:金基德佛教韩国电影一、幽暗人世中的残酷人性——金基德电影的“母题”笔者第一次看到“金基德”这个名字是接触到其电影作品《漂流欲室》时,后来再深入了解他的电影是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的,陆续看了《收件人不详》、《时间》、《悲梦》、《一对一》、《弓》、《撒玛利亚女孩》、《蓝色大门》、《莫比乌斯》、《圣殇》等电影,欣赏他所创作的影片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矛盾、纠结的过程。
一方面,电影中的赤裸的现实和直接的暴力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宿命主义和悲观思想(在某些电影中)折磨、虐待着观影者的神经;另一方面,他电影中的黑暗气质或是悲剧式的风格又时刻在诱惑着观影者继续观看。
这种奇特且矛盾的观影过程如同他电影中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般,既是施虐者又是受虐者,既渴望反抗压迫,又会恋上受到压迫的感觉。
他的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惊讶、出乎意料,暴力和性成为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与周围世界发生关联的仅有的两种手段,而这两种手段是人的动物本能的两个方面,即破坏欲和性欲,也是人最原始本质的特征,所以金基德电影中的人物有着一种野性,正如金基德导演自己所说:“我的电影的主人公虽然以大众的道德标准来看,难免有些奇异兼行为悚然之嫌,但若将‘人到底是什么’这一话题放在电影阅读的中心,围绕它去思考,我相信对影响的理解将是不同的”①。
这就是金基德电影的“母题”——对人本质的探究。
在这一点上,金基德电影与佛教思想有着共同之处,与此同时,金基德电影中同样有着浓厚的佛教情怀和佛教元素。
中国佛教电影探微
中国佛教电影探微作者:张慧文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4期[摘要] 所谓佛教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创作中,以佛教文化作为电影故事的叙事主体和艺术创作的主题载体,通过电影的各种表现手法,将佛教美学的瑰丽与传统文化的意蕴融为一体的主题电影,佛教电影能够反映一个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来源于小众生,却引导了大众的眼光和价值体系。
可以说,佛教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神学体系、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关键词] 佛教电影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精神文化1、梳理中国佛教电影发展概况的背景自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佛教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何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既敏感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曾一度把宗教看成是“自我意识”、“虚幻反映”、“精神鸦片”,在观念上属另一种思想阵地,难免会有政权、制度力量的限制和挤压。
因此对佛教电影的学术研究十分薄弱。
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经历了几多思想激辩和磨砺的过程,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重新认识并定位宗教的社会作用,佛教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片兴旺繁盛的景象,金碧辉煌的寺院、接连不断的法会、寺院的开光、法师的升座、各地的佛学研讨会和佛学著作的问世。
传统佛教也在向现代化转化,尤其是佛教电影有了较大的发展。
2011年5月 18 日,为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 2600 周年,国际佛教电影节开幕式在斯里兰卡隆重举行。
在这次电影节上,我国共有 10 部介绍中国佛教的文献纪录片参映。
从 2007 年开始在新加坡举办了首届亚洲佛教电影节,我国拍摄的再现了栖霞寺僧众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残暴侵略、救助大批战争难民的历史片《栖霞寺 1937》等片参展了该电影节,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亚洲佛教电影节是非盈利性质的,而是希望传递爱与和平的理念。
中国佛教界也正是以这一理念为宗旨摄制中国佛教电影的。
在此笔者对中国佛教电影的发展、内容、分类、形式和意义等作了一系列梳理和归纳。
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佛教文化对电影主题的影响佛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主题选择。
佛教教义以慈悲和智慧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于人类的本性、生活的意义以及社会问题等有着独到的见解。
中国电影在选题上常常选择以佛教文化为背景,表达人性的探索、人生的痛苦与追求,带给观众深思和启示。
例如,《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是一部以佛教故事为背景的电影。
影片通过唐僧、孙悟空等人物的经历,展现了他们面对种种困难与诱惑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
这部电影中佛教教义有机地融入了剧情中,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二、佛教文化对电影审美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超越,追求美的境界非凡。
中国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也注重表现个体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追求道义与美的完美结合。
佛教的禅宗文化更注重内观与内省,给予观众耐心的思考空间。
例如,《一代宗师》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武术和佛教文化为主题的电影。
影片通过主人公宗师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他在修行过程中内心的成长和境界的提升。
影片在视听效果上追求顿悟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禅宗的宁静与超越。
三、佛教文化对电影艺术的审美呈现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艺术呈现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倡导的“空”与“缺”思想,可以使人在观影过程中放下杂念,进入一种全新的心灵世界。
中国电影在影片的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含蓄、意味深长的表现方式,对于情感的凝聚与释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就充满了佛教文化的艺术呈现手法。
影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视觉效果,将观众带入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表演也充满禅意,通过寥寥数语和眼神交流来表达情感,带给观众一种深深的触动。
总结来说,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主题选择,影响了电影审美观念,同时也对电影艺术的呈现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电影在融入佛教文化的同时,将佛教的智慧和美学通过影像传达给观众,使得观众在享受电影艺术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启迪综上所述,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学电影观后感
佛学电影观后感佛学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界的一大热门题材,因为佛学这一古老的东方哲学体系不仅包含了深刻的生活智慧,还具备了丰富的人性探索和情感碰撞。
我最近观看了一部佛学电影,深受触动,想要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后感。
电影以佛学思想为核心,通过故事情节、视觉艺术和音乐声效等多种元素,将佛学思想融入到影片中,给观众带来了一次生动的体验。
电影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修行历程,展现了人性的种种追求和佛学对于人生意义的启示。
首先,电影通过剧情情节细腻而真实地描绘了主人公的修行历程。
主人公在电影中通过遇到各种困境和挑战,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修行的方式。
通过这个过程,观众也可以在电影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电影中的镜头切换和叙事手法将佛学思想融入其中,使得观众对于佛学的理解更加直观和深入。
其次,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乐声效也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电影运用了精美的摄影手法和特殊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了一个富有禅意和宁静感的画面世界。
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佛学的宁静和智慧。
音乐声效的运用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使得观众更好地进入电影的情境,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考和启迪。
最重要的是,电影通过探讨人性和生活的真谛,引发观众对于佛学思想的深度思考。
佛学强调人的内在修行,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电影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修行历程,呈现了人性的善恶、欲望和痛苦等方面。
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痛苦,同时也领悟到了佛学对于解脱和智慧的重要性。
电影的主题和佛学思想相契合,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观看这部佛学电影,我对佛学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佛学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智慧和生活方式。
佛学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困境和挑战,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同时,佛学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度的反省和修行,追求心灵的奇迹和超越。
电影将佛学思想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们深受启发和感动。
民族想象、历史认同与佛教印记:新时期泰国电影的主体性建构
摘 要 : 新 世 纪 以来 , 迅 速 崛起 的 泰 国电 影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重 构 了亚 洲 电 影 的 权 力 格 局 , 成 为 最 值 得 关 注 和 研 究 的 亚 洲 新 兴 区域
电影之一。泰国 电影的崛起有其历史 的必然性 , 是其百余年 电影发展 演进 的必然 结果。在 历史创 作经验 的积 淀下 , 新 时期泰
国际D O I 编码 : 1 0 . 1 5 9 5 8 / j . c n k i . g d x b y s b . 2 0 1 7 . 0 3 . 0 1 2
在 新世 纪 以来 的世界 电影 版 图 中 , 中 国、 日本 、 韩
而将 新世 纪 的亚 洲 电影 视 为 文 化意 义 上 的 , “ 更 具 亚
崔
颖, 朱 丹华
民族想象 、 历史认同与佛教印记 : 新时期泰国电影的主体性 建构
民族 想 象 、 历 史 认 同与 佛 教 印记 : 新 时 期 泰 国 电 影 的 主 体 性 建构
崔 颖 , 朱 丹 华
6 5 0 0 9 3 )
( 1 .昆明理工 大学 南亚东 南亚新 闻传播研 究 院 , 云南 昆 明 6 5 0 0 9 3 ; 2 .昆明 理 工大 学 艺 术 与传 媒 学 院 , 云 南
述、 宗教 传统 的书 写和关 照等 方 面。
影 一样 , 在好 莱 坞 电影依 然是 市 场主 导 并拥 有 毋庸 置 疑 的话 语 霸权 的背 景下 , 在 与好 莱坞 电影 近 身博 弈和 对 话 的过程 中 , 试 图确立 自身特 性 并 彰 显本 民族 的文 化 内涵 , 完成 民族 电影 文化 身份 的主体 性建 构 。 正如 学者 李道 新将 2 0世 纪 的 亚洲 电影定 义 为一
《悉达多》的佛教思想分析
《悉达多》的佛教思想分析
《悉达多》是一部描述佛陀生平和佛教思想的电影。
电影中的佛教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四圣谛:佛陀提出的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们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这些圣谛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本质、苦痛的原因、解决苦痛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途径。
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没有永恒的自性。
因此,佛教强调不要执著于物质世界,而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心灵的转化:佛教强调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可以被改变和转化的。
在电影中,佛陀通过禅坐和反思,逐渐摆脱了物质和欲望的束缚,实现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禅修和正念:禅修和正念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式。
在电影中,佛陀通过禅修和正念,逐渐摆脱了烦恼和纷扰,实现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布施和慈悲:布施和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电影中,佛陀通过慈悲和布施,帮助他人减轻苦痛,表达了佛教中关爱他人的精神。
总的来说,《悉达多》中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缘起性空、禅修和正念、慈悲和布施等。
这些思想强调了人类内心的转化和改变,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并且表达了佛教中关爱他人的精神。
转)佛教阿凡达《从当下出发》观后感。
转)佛教阿凡达《从当下出发》观后感。
转)佛教阿凡达《从当下出发》观后感。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从当下出发》,这部片子的名字起得太好了,以至于内容难以承受O(∩_∩)O~简单说三个优点,三个不足,为正心堂加油,哈哈!一、将佛教的根本"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四弘愿"讲出来,导演的发心是打破宗派之分、门户之见,意在整合佛教、寻根佛教。
发心是好的,但是一不小心还是落入了边见之嫌,太可惜了!也说三个理由吧:1、影片中的一条主线是"善",最后落在了"人间佛教"。
这样的逻辑推论,对于佛法是极其谬误的啊!讲出离心,只是出离了"恶",却没有出离"善"!未曾超越"善与恶"的"善",并不是佛教的"善",仅仅是世间的"善"。
2、影片中"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讲得好,但是"八正道、四弘愿"似乎草草就带过了,八正道的"正"和四弘愿的"基础",没有讲出来。
会让人误会为一般宗教意义上的"博爱"啊!【正】和【基础】是"空性见"啊,应从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引出来。
3、真正的"人间佛教"是,建立在"出离心"和"空性见"上的,也就是"菩萨行"。
我在看到最后的时候,心中一直希望能够用【寂静涅盘】或是【那一轮明月】引出"净土"的概念,但结果却放在了"世间",真是太遗憾了!也许导演的思维太跳跃了:超越轮回的是"净土",超越净土的是"当下",所以不如从"世间"这个当下出发吧O(∩_∩)O~恰恰忘记:如果净土算是一个法门,那么"人间佛教"更是一个法门,而"当下"才是那个超越万千法门的"不二法门"。
《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悉达多》是一部由印度导演阿希旺·高沙拉拍摄的电影,讲述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影片以佛教教义为基础,以寻求真理、解脱苦难为主题,深刻阐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
本文将就影片的故事情节、电影语言、影片所表达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电影《悉达多》所传达的信息。
首先,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生动、感人,它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和对场景的烘托,成功地将释迦牟尼的成佛历程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的王子悉达多,他在宫廷里过着富足而奢侈的生活。
但是,他对生命的真正意义感到迷茫,他开始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并开始寻求答案。
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他离开了王宫,开始了漫长的旅程。
在旅途中,他见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包括穷人、病人、老人和死人,这些人的存在让他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最终,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导师,他的教导和智慧帮助了许多人。
其次,影片的电影语言符合佛教思想,画面充满了禅意、清新和宁静。
影片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画面,比如说悉达多在树下冥想的场景,这个画面中,悉达多的脸上没有表情,但是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正是佛教所倡导的内心平静。
影片中的色彩使用也非常讲究,整个影片的色调都比较柔和,没有刺眼的颜色,这也符合了佛教所追求的和谐、平衡和自然。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影片更加感人动人。
最后,影片所表达的思想也非常深刻、丰富。
影片中,悉达多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最终发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消除苦难,寻求真理,以及帮助他人。
这些思想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教义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消除苦难,而消除苦难的方法就是通过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来达到。
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平和,以及关注他人的福祉,这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
总之,影片《悉达多》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美妙的电影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表达,成功地传递了佛教教义中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想
关于佛教类型数字电影的操作构想
1.前期筹备工作应该注意:
这类电影题材是国内尚属首次,因为国家对于政治,宗教等题材涉及到电影法等法律问题,国家审核也比较严格,我们在北京的分支公司有着与央视及国家广电总局良好的运营经验和管理渠道,可以先通过宗教办,及总局直至央视最大程度的完成影片的前期题材审核和申报工作。
2.编剧和拍摄需要注意的地方
该片表面上是说佛诵禅,是一部反映佛教文化的影片,我们必须要清楚,不能把庸俗或者封建迷信色彩凌驾于庄严的宗教文化之上,真正的核心是要通过佛教文化启迪观众,通过宏伟气度的画面,参悟哲理的对白,耐人寻味感叹人生的剧情,让受众感受到佛家大爱,弘扬当下社会的真善美,用禅宗慧灵的佛性去领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大家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让这部电影成为心灵的一次洗涤。
只有这样,该影片的投资和拍摄制作会更加具有意义,也能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一部典型代表。
以上,拙见,请斧正。
安徽天工联合影视文化传媒导演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