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 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苏教版
了解土壤-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了解土壤-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物质混合而成的。
2.理解土壤对人类、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
3.能够简单地描述土壤的特征和组成。
4.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颜色、成分、特征及其重要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播放PPT、视频或图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土壤有个初步认知。
2. 学习与探究(30分钟)2.1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土壤样本,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自行探究土壤的成分与特征,收集一些土壤样本并描述其特点。
2.2 让学生合作探究土壤的重要性,发现土壤对人类、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列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几点。
2.3 学生观察种植芝麻的土壤样本,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和水分等情况,理解芝麻种植需要哪些条件。
3. 学以致用(25分钟)3.1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收集到的样本和草稿纸,绘制不同成分、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板,让同学判断这是什么类型的土壤。
3.2 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己动手制作芝麻饼干,并探究芝麻如何在适宜销毁条件下生长。
3.3 总结回顾:学生讨论本节课的内容,并回答一些针对课程内容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土壤样本、探究土壤重要性、绘制土壤样板、制作芝麻饼干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土壤特征和组成,并了解了土壤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性。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资源,避免破坏环境和生态环境。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愿意探究问题的背后原因。
土壤教学反思
土壤教学反思土壤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从聚焦问题:这颗桂花树依靠什么长大?引出本课主题“土壤”。
在本节课,我选择带学生去学校小花园中分小组进行实地探索,上一节户外课。
由于本节课我会先花5-10分钟让学生互相反馈交流上节课活动手册的内容,并且还会抽几名学生上台分享,所以剩余时间较少。
而且要带学生去小花园,所以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少,重点放在了对活动手册的讲解和户外探索的要求。
针对如何“细致、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我找了一个教学视频,可以直观地让学生学习观察步骤以及观察方法,并且重点强调不能伤害小动物和将自己小组挖的坑填平。
二年级的小朋友对学校小花园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几乎不会出现疯跑乱玩的现象,大部分小朋友都能听从组长指挥,对活动手册进行细致记录。
本周由于天气原因,土壤潮湿,学生能观察到的土壤里的“居民”也较多,有蚯蚓、蜈蚣、蜘蛛、蜗牛.....但我也发现了大部分学生只对生活在土壤里的动物敏感,而忽略了土壤表面的植物,对于一年级户外课认识的一些植物更是视而不见,我觉得需要在下节课的交流总结中讲一讲。
在上过的.几个班中,本节课的探索时间控制在8-10分钟,若有多余的几分钟(几乎没有),我会让小组内讨论并完善科学活动手册,选择将课堂研讨环节的两个问题放在下节课。
土壤教学反思2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
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三年级科学下册《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 三年级科学下册《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年级科学下册《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年级科学下册《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包逢祺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卷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耶本(每组一份)、白纸、烧椰杯、水、搅拌棒、土块、渗筑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燥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诀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弯、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蜒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鱼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曰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浙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
关亦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监还想知道些什么呢?1/ 62、学歼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梆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励研究、了解土壤。
〔反晾思: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实源地,以明确观察的目标性兴,增强真实性。
〕二、探究寺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蛊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贼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咸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骚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舆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坞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序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巷,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嚏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蝶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面交流,互相评价。
反思塞: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童仔细观察。
体会两种观察方私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力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割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妨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事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斗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丘象特征。
三年级科学下册肥沃的土壤1教学反思苏教版[本站推荐]
三年级科学下册肥沃的土壤1教学反思苏教版[本站推荐]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肥沃的土壤 1教学反思苏教版[本站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肥沃的土壤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解放孩子”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得出结论。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我一直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第二篇: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范文模版)《了解土壤》教学反思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
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种土壤的特性。
教学时我首先对教材、学生作了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各个层面,这样接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学教学设计: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和组成;2.学生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3.学生掌握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形成和组成;2.土壤对植物的作用;3.保护土壤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土壤吗?土壤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回答。
教师指出回答中的正确和错误之处,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探究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每组准备一个玻璃瓶,将一层沙、一层泥和一层腐叶堆依次放入瓶子中。
然后用清水慢慢的倒入瓶子中,观察瓶子中不同层次的水渗透情况,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层次的土壤的作用。
3.呈现知识(15分钟):教师通过探究活动引出土壤的组成和土壤的作用,并通过图片和图表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土壤。
4.拓展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或家附近的土壤,比较不同地点的土壤颜色、质地和湿度,并让学生思考土壤的形成原因。
5.小结(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写一篇关于土壤的小短文,包括土壤的形成原因、组成成分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和组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然而,课堂时间可能会有些紧张,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生的探究活动。
再次教学时,可以考虑扩大课堂时间。
但是,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土壤的认知有一定的偏差,有些学生认为土壤只是泥巴,没有意识到土壤还包括其他成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土壤,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此外,在探索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活动的目的和方法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前进行更加明确的解释和示范。
《了解土壤》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了解土壤》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一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苏教版下册的教材并不是这学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所以本人只是根据新研修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这堂教学课并没有真真实施教学具体的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只有待于教学后才能编写。
指导思想:《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做中学,以观察为必要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截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弹性的要求实施。
并以大纲要求认识事物现象来设计教学。
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了解土壤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二个教学内容。
在本课学生将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主要教学内容是观察土壤;认识土壤的特征;研究土壤成分;研究土壤种类;调查学生家乡的土壤等几个内容。
2、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山村,对土壤的表象都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
并且这一课是在学习了《我们周围的土壤》后教学的,学生己经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了土壤里有什么。
但是他们对于土壤的成分、类型等具体的土壤特征了解较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上。
3、教学策略本课本着便于学生操作和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使用多种感观和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探究、鉴别,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的乐趣。
4、活动准备(1)、让学生亲自到野外采集几种土壤:黏土、砂土、腐殖土。
(2)、大小相同的杯子,漏斗,水,纱布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砂、黏土、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B,了解土壤中砂、黏土、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C,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D,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作物。
2、过程与方法A,能够运用多种感观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B,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的成分。
C,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特性。
D,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保护 (4)教案与反思
4.土壤的保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动植物及人类跟土壤有相互依赖的关系;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2.能够对有植被的土壤和没有植被的土壤的蓄水能力做出预测。
3.意识到土壤是动植物及人类共同的家园;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愿意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4.初步意识到人类应该保护土壤,爱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动植物及人类对土壤的依赖。
人类的行为对土壤会造成怎样的破坏作用。
【教学难点】成功做好演示实验,探究出有植被的土壤和没有植被的土壤的蓄水能力存在巨大差异。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土流失实验材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大家对土壤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大屏幕出示图片,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讲解)2.教师借势小结: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科学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表层土,需要100年甚至更长时间。
而地面上可用于耕作或种植的表层土仅10至30厘米,需要几千年的自然演变才能形成。
(引入课题)3.出示课题:因此,哪怕是一小捧土壤,也是十分珍贵的。
(出示课题——《土壤的保护》)二、动植物及人类对土壤的依赖,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探究鼹鼠、草根与土壤的相互依赖关系。
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
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指导学生用上述思维方法,仔细看图并想一想:土壤与植物、动物以人类存在怎样的依赖关系?3.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探究结果,总结:土壤为植物提供了什么,为动物提供了什么,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粮食、制作物品的原料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
《了解土壤》的教学反思
《了解土壤》的教学反思《《了解土壤》的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了解土壤》的教学反思导语: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了解土壤》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活动一:观察土壤1、在观察土壤这个观察实验中,我先让同学们观察土壤,再讨论土壤的特征,如:土壤中有草根、有石子等。
学生的观察结果只是土壤的一部分,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进行观察,简单的管擦活动为学生起到了一个热身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1、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通过近几年的科学教学,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是三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例如教师告诉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土壤用力握,观察纸巾上出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前两步很简单,而为什么会这样则需要学生的思维。
2、腐殖质的'概念说的不够清昕,在这里可以拓展一下,土壤正是因为有这种物质,使我们周围的土壤更加的肥沃。
说到“腐殖质”时,可以从图文解字来讲这个概念。
说到“腐”你想到什么?说到“质”你又想到什么?说到“腐”这个字时,同学们一定想到了“腐烂”这个词;说到“质”同学们一定想到“物质”这个词。
那么什么会在土壤中腐烂呢?同学们一定能想到植物的叶、根还有小动物的尸体。
那么什么叫做“腐殖质”呢?植物的叶、根和小动物的尸体腐烂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
3、板书设计,应当将实验与结果充分结合,让学生有意识的将其发现与成分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在学生有了充分的切身体会后,帮助其加深印象。
2、了解土壤餐巾纸湿了水分出现小气泡空气搅拌后漂浮在水面上的动植物残留物水变浑浊了比较轻的粘土水底有一层比较重的沙土4、在作业完成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来说,学生会写相关的作业。
而科学,他们只认为语文、数学、英语要进行毕业考试而科学不考。
小学科学_《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了解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中含空气、水、沙土、黏土、腐殖质。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土壤的组成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了解土壤的成分能自行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教学准备】课件、酒精灯、三脚架、火柴、蒸发皿、壤土、烧杯、放大镜;纸巾、筷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黑板上有一个字,大家认识吗?为什么这么写呢?一横一竖一横?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我们中国的汉字都是象形文字,这些文字都是从实物中演化而来的,出示ppt)生1:两横是地上的土,一竖代表小树苗生2:最长的是土,上面的是树杈师:两种说法你觉得哪个最有道理?它们都有哪一个共同特点呢?学生回答,最下面都有土谈话:我们可以把下面的横加的更长(板书画一画)师:土上面为什么会长处大树、小草呢?你认为土里有什么?学生回答,种子师:还有其他的东西吗?学生再回答,小石子、沙粒、树枝、树根......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土壤吧!二、探究土壤的成分师:土壤里究竟由什么组成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吧!向学生介绍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包土、一双筷子、一把小勺、几只杯子,把你找到的土壤里的物体挑出来,分类放入烧杯。
注意桌面的整洁,三分钟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现在分组开始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师;时间到,哪个小组想来汇报一下,你们找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树根、树叶、杂草、小石子、深颜色不知道是什么的物质......小结:......教师板书谈话:大家观察力真强啊,一下子在土壤里找到了这么多东西。
但是,仅仅靠我们的肉眼只是对土壤的初步了解,我们要想更深入一些,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实验。
师:做实验之前我们得先来动手制作实验材料,什么材料呢?需要做四个泥团。
向学生介绍做法和注意事项(往土壤里加水,一次加一点水,不要太多,最后揉成团)学生动手制作,结束后展示师:我们的材料都做好了,面对着这几个泥团,你打算如何去对待它呢?可以看看我们桌子上的实验器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三下教学反思《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反思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亲近土壤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土壤的内容。
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学生经过亲自对土壤的观察之后,其实对土壤的成分已经稍稍知晓,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的基础。
《了解土壤》教学反思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
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种土壤的特性。
教学时我首先对教材、学生作了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各个层面,这样接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而教师则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让学生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1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与反思
1.我们周围的土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2.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3.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采集并观察土壤。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每组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挖一挖,找一找。
1.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3.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4.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5.小组合作,到室外挖土。
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3.下面大家就可以把土放在白纸上研究了。
为什么要放在白纸上?4.大家开始研究吧,别忘了做个记录?5.小组合作研究。
6.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7.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8.小组交换研究。
9.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
10.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11.小组汇报。
三、拓展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
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在他们的眼中,科学具有无穷的奥秘,科学和实验在一起,科学是很好玩的事情,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
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反思: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了解土壤》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了解土壤》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土壤”,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课时。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土壤的重要性,接着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土壤,培养他们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学会简单的土壤观察和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如何运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土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故事《土壤的悄悄话》引入,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2.探究土壤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探讨土壤的质地、颜色、气味等特征。
3.实验:分组进行土壤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如水分、空气、微生物等。
4.总结土壤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5.保护土壤:讨论如何爱护土壤,保护环境,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土壤的性质与特点1.质地:沙质、黏土、壤土2.颜色:黑色、棕色、黄色等3.气味:微腥、腐殖味等4.成分:水分、空气、微生物等5.肥沃程度:与养分、水分、pH值等有关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小学科学_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了解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学生对土壤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用摸、握、烧、闻等多种方法研究土壤的成分,认识土壤的种类,用实验证明不同的土壤渗水性不同,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学生在探究中交流,并分享探究合作的快乐,从而亲近土壤、关心家乡土壤,意识到土壤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本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资料搜集汇报,了解土壤。
通过课前利用网络学习,查阅书籍的方法,了解有关关于中国土壤种类,以及土壤中小动物的作用等,初步了解土壤知识。
第二部分:观察土壤,先用眼睛看,在做记录,体会观察方法,知识整合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认识土壤的成分,进行教材上的几个实验:将土裹在纸巾里用力挤压,通过纸巾上的水迹说明土壤里含有水分;将土壤放到水中,通过冒出的气泡说土中含有空气;将水中的土壤充分搅拌、静止,出现分层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大小不同的颗粒;观察课件灼烧土壤,通过图片介绍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第四部分::课后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相同的土壤中,倒入相同的水,观察在相同时间内的渗水性。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了土壤里面有些什么,但对于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类型的知识比较少,所以本节课将学习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基本了性,并以学校的特定地方的土壤为样本展开一系列的对比实验。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认识土壤。
2.会用简单的实验鉴定土壤的成分。
3.会观察、描述土壤,会记录观察结果。
4.能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土壤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探究土壤奥秘的热情。
2.关心学校,家乡的土壤,关注学校土壤的现状。
3.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意识到土壤养育了我们人类,养育了动物和植物,地球是生物的母亲。
4.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土壤的组成成分。
课前准备:分小组确定研究问题,初步进行资料搜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土壤 (3)教案与反思
1.我们周围的土壤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2.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3.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采集并观察土壤。
【教学难点】记录并描述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土壤样本、放大镜、小铲子、小勺子、多媒体视频课件、实验记录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一张台湾同胞阿城跪拜亲吻大地的照片,老师讲述照片的来历。
2.提问:为什么对祖国的土地这样热爱呢?3.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是的土地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
二、采集土样,研究土壤1.提问:关于土壤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呢?2.播放学生外出采集土壤的视频,学生观看。
3.提问:他们都是在哪里采集的土壤呢?采集土壤前应该做那些准备?4.学生回答。
5.老师总结。
采集完了土壤以后,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学生思考,说一说观察土壤的方法。
用眼睛看土壤的颜色,土壤里有什么。
用手摸土壤的湿润度,软硬度。
用鼻子闻土壤的气味。
提醒学生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6.学生回答完观察方法后,老师总结。
出示课件温馨提示,提示学生实验是要做好实验记录。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好分工,进行观察。
8.填写实验记录单。
9.学生汇报实验记录三、了解土壤的作用1.课件出示植物的根的照片,说一说植物的根的特点及作用。
2.认识土壤对植物的重要性。
3.提问:有哪些小动物生活在土壤里呢?4.老师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们都在土壤里做什么呢?5.让学生认识到土壤是小动物的家,土壤对小动物来说也很重要。
四、观看视频,适当拓展1.老师讲述:土壤看上去脏脏的样子,其实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接下来我们要欣赏一段视频,了解一下祖国的土壤都有哪些类型。
《了解土壤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了解土壤》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生物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托。
通过了解土壤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珍爱土壤、利用土壤,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一起深入了解土壤的相关知识。
二、目标设定1. 了解土壤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2. 掌握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 能够提出珍爱土壤的方法和措施。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了解土壤的定义和组成成分1. 请同砚们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掌握土壤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2. 请同砚们列举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并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二步:掌握土壤的分类和特点1. 请同砚们了解土壤的分类方法,并简要说明各类土壤的特点。
2. 请同砚们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并描述其颜色、质地、湿润水平等特点。
第三步: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1. 请同砚们思考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例如为植物提供营养、吸收水分等。
2. 请同砚们讨论土壤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依靠性。
第四步:提出珍爱土壤的方法和措施1. 请同砚们思考当前土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土壤退化、污染等。
2. 请同砚们提出珍爱土壤的方法和措施,例如植树造林、合理施肥等。
四、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结合实际生活,分享自己对土壤的认识和体会。
2. 请同砚们讨论土壤珍爱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珍爱土壤计划。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我们对土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也认识到了当前土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希望大家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土壤珍爱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故里。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土壤的知识。
2. 完成一篇关于土壤珍爱的小议论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土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对环境珍爱的认识和责任感。
希望同砚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珍爱工作,共同建设美丽故里。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保护教学反思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保护教学反思苏教版土壤地保护反思一:本课以学生所熟悉地、随处可见地土壤为话题,从学生地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个生命地母亲,从而引出保护土壤地重要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地教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发现学习本课首先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地黄河录像.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猜测:黄河水为什么这么黄?①可能是因为没有树.②可能是因为许多树都被砍了.③可能是没有种草.④可能是没有花草树木地保护.┄┄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分析问题与现象之间地关系.激活学生地思维,捕足学生地闪光点.我不是口头上教给孩子一些现成地知识,而是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地画面,让他们自由选择,促进发现和探索地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重视儿童地学习意愿本课在探究黄河水为什么变黄?老师有意让学生用自己地方法进行探究,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找出各小组地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我只是听学生介绍他们实践新计划地经历,这些新计划对那些错误地看待世界地想法提出挑战.新技能地学习不是强制性地,而是由儿童地兴趣和意愿决定地.虽然这导致他们对黄河水为什么变黄?只做出肤浅地而非深刻地理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承认个别差异在进行实验时,我有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相互之间地平等交流,使一些不成熟地想法逐步成熟起来,不完善地想法逐步完善起来.从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地能力.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地快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反思二、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单元《土壤与生命》中地第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土壤地组成物质和土壤地种类,知道土壤是许多生物地家地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地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地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地伟大,产生对土壤地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觉地行为,使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地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地环境意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本课地内容是本单元知识地一个交流与运用.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地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地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周时间作些准备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两个主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可以是上图书馆和上网查资料,也可以是走上社会从自己地身边去发现;可以是独立完成这项任务,也可以是和同学、父母、老师合作完成;可以是用文字记录下调查结果,也可以用摄像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学生地这一调查过程必将触及学生地内心深处,引发学生地感慨,引起学生地反思.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类地重要性,感受土壤问题地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地行为中是否也有破坏土壤地现象,并由此引发学生地思考: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地行为,从关心身边地植物、身边地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地垃圾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地行列中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了充分地课前准备,课堂就顺利成章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地舞台,学生将自己所了解到地,观察到地或者实验所得到地结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落实到实处.这样地课堂气氛民主,讨论热烈,学生真正成了主人,他们不仅经历了调查探究地过程,并在交流中获得了展示自我地机会,享受到了成功地乐趣.教师不再是照本宣读教材,执行教案,而是根据学生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有效地推动学生地讨论交流,成功地充当了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地角色,使课堂充满生命地活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地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地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地世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地破坏情况及危害.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地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地苦果.还记得年地长江全流域地洪水,年席卷半个中国地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地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地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地措施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地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地、想做地,用文字或者用绘画地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地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地行列中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苏教版科学三下《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2)
苏教版科学三下《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2)教学目标1、明白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明白土壤能够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明白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预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
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明白些什么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反思: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看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看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差不多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伙儿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认真观看土壤样本,一个人观看,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觉土壤的特点,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形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判(哪组的发觉或记录价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认真观看。
体会两种观看方法的不同结果,明白工具的重要性,培养认真观看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形,并采纳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看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点。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才的观看活动,大伙儿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看。
要想明白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那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关心。
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刻,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用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观看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形,水里有什么?注意事项:1、土块要轻放。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案与反思
观察土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采集时间:__2_01_8_年_(__采集)地月点(:_
使用工具
小棒镊子放大镜筛网纸杯
三年()班第()组__________
把土块放到水里
三年()班第()组
实验材料
烧杯水小棒土块
实验过程
看到的现象
搅拌前
搅拌后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 察)
水面上漂浮着(), 沉在水底的土分()层, 上层土颗粒(),下层土颗粒()。
记录日期:2018 年()月()日 【素材积累】
结
土
土 _ ___
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 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 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 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苏教版科学三下《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了解土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种土壤的特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沙和黏土的颗粒大小时。
学生先通过看一看、捏一捏、握一握的方式探知沙和黏土的不同之处。
然后交流汇报。
生:我看到沙的颗粒小,黏土一块块的,颗粒比较大。
生:我用手捏了一下,觉得沙一粒一粒的,毛毛的。
黏土有的捏不动,有的捏得很细,还会粘在手上。
师:刚才同学的交流有了一些矛盾。
一个说沙的颗粒细,一个说黏土的颗粒细。
同意第一种观点的举手。
(生举手示意)同意第二种观点的举手。
我发现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
谁能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沙的颗粒大,因为沙是一粒一粒的,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
黏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
生:不是的。
我们看到的黏土是很大的,一块块的。
沙没有那么大。
你是把黏土捏碎了,所以觉得细了。
生:黏土是粘在一起的,所以看得大了。
应该捏碎了比较。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生:有师:比较就要公平。
我们一起把黏土和沙捏碎,再比较一下。
(学生开始新的探究活动)沙和黏土谁的颗粒大?对学生来说,往往通过观察到的表象做推断,显得黏土的颗粒较大。
事实上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
怎样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探究的不足呢?就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究,这样既能获得事物的认识,又能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了解土壤
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种土壤的特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沙和黏土的颗粒大小时。
学生先通过看一看、捏一捏、握一握的方式探知沙和黏土的不同之处。
然后交流汇报。
生:我看到沙的颗粒小,黏土一块块的,颗粒比较大。
生:我用手捏了一下,觉得沙一粒一粒的,毛毛的。
黏土有的捏不动,有的捏得很细,还会粘在手上。
师:刚才同学的交流有了一些矛盾。
一个说沙的颗粒细,一个说黏土的颗粒细。
同意第一种观点的举手。
(生举手示意)同意第二种观点的举手。
我发现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差不多。
谁能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沙的颗粒大,因为沙是一粒一粒的,看得很清楚,捏在手里有点硬。
黏土可以捏得很细,感觉软软的。
生:不是的。
我们看到的黏土是很大的,一块块的。
沙没有那么大。
你是把黏土捏碎了,所以觉得细了。
生:黏土是粘在一起的,所以看得大了。
应该捏碎了比较。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
师:比较就要公平。
我们一起把黏土和沙捏碎,再比较一下。
(学生开始新的探究活动)
沙和黏土谁的颗粒大?对学生来说,往往通过观察到的表象做推断,显得黏土的颗粒较大。
事实上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
怎样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探究的不足呢?就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究,这样既能获得事物的认识,又能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