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专项指南完整版
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为了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我国提出了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本专项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建立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标杆企业,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推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三、重点任务。
1. 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大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应用,提高智能制造的技术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
2. 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和经验的示范推广。
通过示范基地和标杆企业的建设,推动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智能制造人才的快速增长。
4. 完善智能制造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同时,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为智能制造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智能制造的资金投入。
2. 加强对智能制造领域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创新。
3. 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技术规范化水平。
4. 加强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人才储备。
五、推进路径。
1. 制定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申报指南分解
附件1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一)实施内容1、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包括:标准体系试验验证;术语和定义;语义化描述和数据字典;参考模型;集成与互联互通;功能安全和工业信息安全要求和评估;人机交互与协同安全;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及成熟度模型;智能工厂(车间)通用技术要求;工业控制网络/工业物联网技术要求;系统能效评估方法;工业云服务模型、工业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架构,搭建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体系。
2、关键应用标准试验验证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应用标准试验验证,包括:重点行业的智能工厂(车间)参考模型;通用技术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试验大纲);评价标准及方法;工艺参考模型;一致性和互操作要求;工业安全要求和评估方法;搭建关键标准试验验证体系。
(二)考核指标1、技术规范或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形成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草案/国家标准草案/国际标准草案;2、建成部件和系统级试验验证测试体系;3、在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中的应用。
二、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1、实施内容重点支持智能制造新模式中智能工厂发展的集成应用,支持智能光电传感器、智能感应式传感器、智能环境检测传感器以及数控加工装备与机器人大规模协同安全可控应用,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要求。
2、考核指标1)综合指标:传感器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移动终端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5%。
2)技术指标:传感器智能制造新模式:产品设计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工序在线检测和成品检测数据自动上传率超过90%,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立生产过程数据库,深度采集制造进度、现场操作、设备状态等生产现场信息;建立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10种以上产品/规格混合生产的排产和生产管理;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实现供应、外协、物流的管理与优化。
智能制造的行业标准和指南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
汇报人: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01
智能制造是一种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的制造方式
智能制造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实现 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能制造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制 造、物流配送、使用维护全过程
智能制造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个性 化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定义:智能制造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精益生产等先进技术的制造模式 目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基本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以网络为支撑,以智能为核心 指导思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
02
工业1.0:机械化 生产,标准化和规 模化
工业2.0:电气化 生产,自动化和流 水线
工业3.0:数字化 生产,计算机和互 联网
工业4.0:智能化 生产,物联网和大 数据
智能制造术语和 定义
智能制造系统架 构和参考模型
智能制造系统评 估和评价方法
智能制造系统安 全和可靠性
智能制造系统互 操作性和集成性
技术壁垒:不同厂商的技术标准和协议不同,导致互通性和兼容性差
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智能制造行业标准,导致各家厂商 各自为政
安全性问题:智能制造涉及大量数据和信息交互,面临网络安全和数据泄 露等风险
人才短缺: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目前市场 上人才短缺
建立完善的标准 体系,提高标准 的可操作性。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一、定义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一种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模拟仿真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制造工艺。
它将为制造企业的管理、生产以及科技创新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制造能力与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制定智能制造规划
1、选择适当的技术平台:选择适当的技术平台,这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
技术平台包括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模拟仿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平台。
2、构建贯穿全过程的智能制造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需要构建贯穿全过程的智能制造体系,将智能制造的各个细节统一,从而使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能够更好地实现。
3、落实技术方案:落实技术方案,并采用最新的技术,同时考虑安全性、高效性以及灵活性。
4、建立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能力,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制定全面的操作规程,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智能制造的实施
1、与企业现有的制造工艺对接:将智能制造的技术与企业现有的制造工艺进行对接,在现有的制造能力基础上进行升级,以实现更大的工作效率。
2、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建立统。
工信部2024年智能制造专项申报指南
一、申报背景智能制造是国家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为了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工信部特别设立了智能制造专项,以支持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研发和应用。
本指南的目的是介绍申报智能制造专项的相关要求和程序,以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申报过程。
二、申报范围1.智能制造技术研发项目:包括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研发等项目。
2.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包括智能制造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示范。
3.智能制造产业链项目:包括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链的建设和优化。
三、申报条件1.申报单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国内机构。
2.项目要求:申报的项目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有望对国家智能制造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3.资金配套:申报的项目需提供一定比例的自筹资金,工信部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资金配套。
四、申报流程2.填写申报表:申报单位需按照要求填写申报表,并提供项目的详细信息、技术方案和预期效果等资料。
3.申报材料评审:工信部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
4.项目筛选和公示:工信部将根据评审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项目,并在工信部官网进行公示。
5.基金拨付和项目实施:工信部将根据公示结果,拨付资金给符合条件的项目,并监督项目的实施过程。
6.项目验收和结题:项目完成后,申报单位需进行项目验收,并提交结题报告和相关成果。
五、申报时间本次申报的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31日,过期不予受理。
申报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相关材料,并按照流程进行申报。
六、注意事项1.申报单位需按照要求填写申报表,并提供真实、准确的项目信息和资料。
2.申报单位需注意保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项目的技术和成果不受侵犯。
3.申报单位需及时关注工信部官网的公告和通知,了解相关政策和流程的变动。
总结:本指南是为了帮助企业了解并顺利完成工信部2024年智能制造专项的申报过程。
只有具备一定技术含量和创新性的项目才符合申报条件,并需提供一定比例的自筹资金。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附件3智能创造工程实施指南(2022-2022)为贯彻落实《中国创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创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创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创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创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创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创造发展,以重塑创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创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创造2025》,并将智能创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哺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创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创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创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创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创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创造2025》明确将智能创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创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辟、标准制定、新模式哺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创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创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创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创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创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坚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创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创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创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创造普及、智能化创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持续推动传统创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创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创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行业自动化操作指南
智能制造行业自动化操作指南第1章智能制造概述 (4)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4)1.2 智能制造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4)1.3 智能制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第2章自动化设备选型与配置 (5)2.1 自动化设备类型与功能 (5)2.1.1 设备 (5)2.1.2 自动化生产线 (5)2.1.3 自动化仓储系统 (5)2.1.4 检测与测试设备 (5)2.1.5 控制与管理系统 (6)2.2 设备选型原则与方法 (6)2.2.1 需求分析 (6)2.2.2 设备功能 (6)2.2.3 兼容性 (6)2.2.4 成本效益 (6)2.2.5 售后服务 (6)2.3 设备配置与布局 (6)2.3.1 设备选型 (6)2.3.2 设备数量 (6)2.3.3 布局设计 (6)2.3.4 接口设计 (6)2.3.5 安全防护 (7)第3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7)3.1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7)3.1.1 传感器工作原理 (7)3.1.2 传感器分类 (7)3.2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7)3.2.1 温度传感器 (7)3.2.2 压力传感器 (7)3.2.3 流量传感器 (8)3.3 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8)3.3.1 执行器工作原理 (8)3.3.2 执行器分类 (8)3.4 常用执行器及其应用 (8)3.4.1 电动执行器 (8)3.4.2 气动执行器 (8)3.4.3 液压执行器 (8)第4章控制系统设计 (9)4.1 控制系统概述 (9)4.2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9)4.2.1 设计原则 (9)4.2.2 设计方法 (9)4.3 控制器选型与参数设置 (9)4.3.1 控制器选型 (9)4.3.2 参数设置 (9)4.4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 (10)4.4.1 仿真 (10)4.4.2 优化 (10)第5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10)5.1 数据采集技术 (10)5.1.1 传感器技术 (10)5.1.2 数据传输技术 (10)5.1.3 数据存储技术 (10)5.2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10)5.2.1 数据清洗 (10)5.2.2 数据整合 (11)5.3 数据分析与挖掘 (11)5.3.1 描述性分析 (11)5.3.2 关联性分析 (11)5.3.3 预测性分析 (11)5.4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 (11)5.4.1 数据可视化 (11)5.4.2 报告 (11)第6章智能制造执行系统 (11)6.1 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概述 (11)6.2 生产计划与调度 (12)6.2.1 生产计划 (12)6.2.2 生产调度 (12)6.3 生产线自动化控制 (12)6.3.1 设备集成 (12)6.3.2 控制系统 (12)6.4 质量管理与设备维护 (12)6.4.1 质量管理 (13)6.4.2 设备维护 (13)第7章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 (13)7.1 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 (13)7.1.1 平台架构概述 (13)7.1.2 边缘计算层 (13)7.1.3 平台层 (13)7.1.4 应用层 (13)7.2 设备联网与数据传输 (13)7.2.1 设备联网技术 (13)7.2.2 数据传输协议 (14)7.2.3 设备数据采集与处理 (14)7.3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14)7.3.1 数据存储与管理 (14)7.3.2 数据分析与挖掘 (14)7.3.3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14)7.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4)7.4.1 数据安全策略 (14)7.4.2 数据隐私保护 (14)7.4.3 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14)第8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14)8.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14)8.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15)8.2.1 机器学习基本原理与算法 (15)8.2.2 深度学习基本原理与算法 (15)8.2.3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应用场景 (15)8.3 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 (15)8.3.1 计算机视觉技术概述 (15)8.3.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概述 (15)8.3.3 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15)8.4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案例 (15)8.4.1 生产过程优化 (15)8.4.2 质量检测与故障诊断 (15)8.4.3 设备预测性维护 (15)8.4.4 智能调度与物流 (15)8.4.5 售后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16)第9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调试 (16)9.1 系统集成概述 (16)9.2 硬件系统集成与调试 (16)9.2.1 硬件系统组成 (16)9.2.2 硬件系统集成 (16)9.2.3 硬件系统调试 (16)9.3 软件系统集成与调试 (16)9.3.1 软件系统组成 (16)9.3.2 软件系统集成 (16)9.3.3 软件系统调试 (16)9.4 系统功能评估与优化 (16)9.4.1 系统功能指标 (16)9.4.2 系统功能评估方法 (16)9.4.3 系统功能优化 (17)9.4.4 系统维护与升级 (17)第10章智能制造未来发展展望 (17)10.1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7)10.2 智能制造在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17)10.3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 (17)10.4 智能制造政策与产业生态构建 (18)第1章智能制造概述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附件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专项指南
智能制造专项指南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附件1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决定联合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工作,有关事项要求如下:一、主要支持内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将围绕2类项目:一是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类项目;二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
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优化升级。
纳入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的项目,先预拨一部分财政补助资金,如期实现目标并通过项目验收的,将给予后续财政资金奖励;未如期完成项目验收的,将收回已补助资金。
对于项目承担单位擅自调整实施内容或项目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除将收回已补助资金外,还将进行业内通报等处理。
三、项目组织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申报项目评审,择优遴选。
所有申报项目需经项目建设所在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意见,中央企业申报项目需额外出具推荐意见。
四、项目申报条件(一)申报项目的单位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须由用户、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等组成的联合体联合申报。
联合体成员间须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联合体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成员单位具体权责、任务分工以及长期发展计划等。
联合体的牵头单位作为项目的申报单位。
(三)每个申报单位只允许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或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中牵头申报一个项目。
已承担过项目但逾期未验收的,项目牵头单位不得申报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一、前期准备
1.确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确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营收、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等;
2.明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范围:明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信息化建设、精益生产实施、机器人、工具、自动化和互联网应用等;
3.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明确工程的范围、内容、资金投入、计划实施期限等要素;
4.组织管理团队:组织管理团队,将企业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等参与其中。
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1.组织人员培训:根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范围等,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员工理解智能制造的意义,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在智能制造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2.制定详细规划:根据制定的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针对智能制造的范围,制定更详细的规划,明确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模式、实施资源、费用预算等。
3.开展实施项目:根据制定的详细规划,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及专家团队。
工信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完整版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2015 年 12 月目录一、 总体要求.........................................................................................1 (一) 指导思想.........................................................................................1 (二) 基本原则.........................................................................................1 (三) 建设目标.........................................................................................2 二、 建设思路.........................................................................................4 (一)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 (二)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 .......................................................... 11 (三)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13 三、 建设内容.......................................................................................15 (一) 基础共性标准 ..............................................................................15 (二) 关键技术标准 ..............................................................................18 (三) 重点行业标准 ..............................................................................28 四、 组织实施.......................................................................................30 附件 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 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 2025》的主攻方 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 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 关键所在。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的指南(2016_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
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
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
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 .。
2024年智能制造专项实施指南
一、宗旨
2024年智能制造专项旨在推动有效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智能制造
的战略作用,提高制造业的总体效率,促进制造业的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加快智能制造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
信息安全,行业协调,网络支持,资源共享,功能开放,实现对实体设备
的远程监控管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智能制造技术联合创新,技术支撑,推动行业分类创新,支
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推动智能制造技术联合创新,实现制造业的整体
升级,促进中小企业融入网络信息服务,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
3、加强智能制造的培训建设,支持培训机构的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配备有关规范和管理办法,提高智能制造技术的实施和应用水平,推动
制造业的发展。
4、推动智能制造场景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的落地
应用,支持企业的技术装备更新,推动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
的建设,实现智能制造的标准化,质量可控,管理效率提高。
三、创新机制
1、通过政策创新。
2024年智能制造行业培训资料专业指南
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通过 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实现整体 效益最大化。
协同管理方法
包括信息共享、协同计划、协同执行 和协同控制等方法,促进供应链各环 节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运作。
智能物流系统构建和运作流程
系统构建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物流系统,实现物流信息的实 时感知、智能分析和优化决策。
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贸易的深 入发展,智能制造将实现全球化布局和协 同发展。
02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工业机器人定义与分类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靠自身动 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 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
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
培养策略制定
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结果,企业应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引进、校企合作等 多种途径,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契合。
团队组建、激励和考核机制设计
团队组建
智能制造行业强调团队协作和跨 学科融合。企业应重视团队组建 过程中的专业互补性、经验传承 和创新能力,打造具备竞争力的 项目团队。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创新
产业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智能制造将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和智 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制造将与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等 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链。
绿色制造
全球化发展
智能制造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案例三
还有一家企业重视跨学科融合和团队协作,通过组建多学科背景的项目团队,并引入敏 捷开发等先进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团队的研发效率和项目成功率。
2024年智能制造技术行业培训资料专业指南
市场需求与前景展望
市场需求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消费者对个性化定 制的需求增加,智能制造技术的市场需求不 断增长。企业需要引进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 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 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
前景展望
未来,智能制造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 势,不断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智能制 造技术将实现更加智能化、柔性化、自适应 化的生产模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 时,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 链的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系
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正朝着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未来将更加注重人机协同、自适应 生产、智能决策等高级功能。
核心技术及应用领域
核心技术
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包括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 术和智能技术。其中,先进制造技术包括高精度加工 、增材制造、机器人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工业互联 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 器学习、深度学习等。
供应链协同机制
建立供应链协同机制,包 括信息共享、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等方面的规划和 实施。
采购策略制定和执行
采购需求分析
分析企业采购需求,确定采购品种、数量、质量等要 求。
供应商选择和评估
选择和评估合适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档案和评估体 系。
采购合同管理
制定采购合同,明确采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采 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价值流图
价值流图是一种可视化工具,用于描述产品或服务从概念到交付客户的全过程。 它帮助识别过程中的浪费、瓶颈和改进机会。
应用
价值流图分析可应用于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领域。通过绘制价值流图,企业 可以了解产品或服务的当前状态,发现浪费和潜在改进空间,并制定相应的改进 措施。
智能制造装备专项重点领域指南
智能制造装备专项重点领域指南一、离散型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一)基于机器人的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自动根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实现多种车型任意顺序混流生产,生产过程控制实现程序化、数字化、远程遥控化,生产中自动车型识别、焊装设备运行状况智能故障诊断及报警。
年生产纲领20万辆以上,实现3个以上车身产品平台、6种以上车型的柔性生产;白车身柔性主拼焊装台可快速切换6种以上车型、各种车型切换时间8秒;实现多车型共线,工位间传输时间5~6秒。
2、关键智能部件伺服点焊焊接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机器人智能视觉识别系统,机器人智能协同系统,基于工业总线技术的可编程控制系统,智能切换定位装置(重复精度0.05),闭环伺服位置传感装置(重复精度0.1),白车身实时在线检测装置。
(二)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实现各种设备自动协调运行,针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及设备工况变化调整自身及设备之间的配合运行参数,实现煤炭开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采煤机总装机功率至2200,截割功率900。
液压支架移架速度<8架,寿命>60000次工作循环,自动耦合响应时间<3s。
智能化传输网络的速度达到100,单点故障时网络自愈时间小于20;无线传感网传输速率达到250。
网络传输延迟小于1。
刮板输送机装机功率达到2500以上,输送能力3500。
2、关键智能部件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支架围岩智能耦合电液控制系统、支架与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设备的协调决策机制与系统、刮板运输机智能控制系统、软启动及其控制装置。
(三)高效织造智能生产线1、智能功能与技术参数编织工艺参数控制实现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工作参数的自动调节和工艺数据的实时采集、传递、设备故障诊断和维护,具有断纱自动停止功能。
无缝衣裤最高400条,原料:锦纶、氨纶、棉、麻,经编机速度600 ,脱圈板半径:0.05-2,幅宽:44”-140”。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2023年实施指南
附件1智能制造装备进展专项 2023 年实施指南一、数字化车间〔一〕机械制造数字化车间1、总体描述主要针对金属切削、铸造、锻压、焊接、装配等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建设机械制造数字化车间,包括柔性制造和柔性装配生产线、智能化及大尺寸在线检测装置、物流及仓储系统、信息化生产治理系统。
2、技术参数承受数控化的生产及物流设备和信息化生产治理系统,实现设备的互联与集中监控,到达机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绿色化。
关键设备数控化率 8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 50%以上,能耗降低 30%以上,产品制造精度和稳定性显著提高。
3、智能功能与关键智能测控部件智能功能:自动化上下料,均衡化混流生产,加工参数优化,生产过程实时监控,数字化物流跟踪,在线高精度检验,设备故障自动预警,MES/ERP 治理。
关健智能测控部件:上下料机械手、装配机械手,数控系统、自动导引小车,智能传感器,智能识别系统,在线检测装置。
〔二〕智能化数码印刷车间1、总体描述针对图书印刷生产工艺过程,建设数码印刷〔生产〕车间,包括作业流程掌握系统、数码印刷设备、联线装订系统、在线检测装置、物流及仓储配送系统、信息治理系统,从最低经济批量生产转为按需印刷。
2、技术参数关键设备数控化率100%,印刷幅宽≥ 520mm,印刷速度≥150m/min,区分率≥600dpi,装订速度可达 1500 本/小时。
3、智能功能及关键智能部件智能功能:基于 JDF/PDF 全流程集成治理与掌握,印刷参数优化,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印刷品缺陷在线检测、自动排废、设备故障自动预警及智能故障诊断等功能。
关键智能测控部件:智能信号检测、掌握系统,张力检测装置,自动纠偏装置,印后机械手,自适应法规调整系统,印刷品缺陷检测装置,错贴检测。
〔三〕棉纺及印染数字化车间1、总体描述针对棉花或棉型纤维混合、梳理、牵伸、卷绕等纺纱和筒子纱的染色、配料、脱水、烘干等工艺过程,建设棉纺及印染数字化车间,包括清梳联、粗细络联生产线和筒子纱智能染色生产线,智能化在线检测、物流及仓储系统、信息化治理系统,实现纺纱和筒子纱染色过程的智能化掌握、车间环境智能监控、物流自动配送。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的指南(2016_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 (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 》.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 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 》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 》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 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专项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附件1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决定联合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工作,有关事项要求如下:一、主要支持内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将围绕2类项目:一是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类项目;二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
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优化升级。
纳入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的项目,先预拨一部分财政补助资金,如期实现目标并通过项目验收的,将给予后续财政资金奖励;未如期完成项目验收的,将收回已补助资金。
对于项目承担单位擅自调整实施内容或项目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除将收回已补助资金外,还将进行业内通报等处理。
三、项目组织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申报项目评审,择优遴选。
所有申报项目需经项目建设所在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意见,中央企业申报项目需额外出具推荐意见。
四、项目申报条件(一)申报项目的单位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须由用户、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等组成的联合体联合申报。
联合体成员间须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联合体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成员单位具体权责、任务分工以及长期发展计划等。
联合体的牵头单位作为项目的申报单位。
(三)每个申报单位只允许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或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中牵头申报一个项目。
已承担过项目但逾期未验收的,项目牵头单位不得申报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四)申报项目须能够在2020年底前完成项目验收。
其中,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应包含标准研制及其试验验证两部分内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须为已开工在建项目。
(五)申报项目应具有知识产权归属明确的核心技术,项目的技术参数和功能有重大突破,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项目验收前完成有关主管部门对知识产权申请的正式受理。
(六)申报项目应具有需求迫切、经济效益显着,目标产品具备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征。
五、申报程序和要求(一)申报单位根据指南和项目申报书(详见附1、2)内容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一式5份(附电子版);附件请按规定顺序装订一式1份,并报送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
申报单位对所报文件及材料的真实性负全责。
(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后,于2018年XX月XX日前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报送推荐文件(推荐项目汇总表详见附3),逾期将不予受理。
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项目不超过15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中央企业推荐项目不超过5项。
中央企业项目通过项目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申报,推荐文件同时抄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详见附件2)。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进行联合评审,并批复2018年智能制造项目立项建议书。
对于已批复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央财政按照预算管理等规定,审核并预拨一部分补助资金。
(四)智能制造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认真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并通过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提出后续补助资金申请。
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认真组织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项目的申报、审核和推荐工作,加强项目监管,监督项目承担单位如期完成项目实施目标。
联系电话: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叶猛: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刁诚诚:附: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指南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申报书(格式)3.各地方2018年智能制造推荐项目汇总表4.中央企业2018年智能制造推荐项目汇总表附1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指南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一)重点方向1、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并对项目进行试验验证。
重点方向包括:(1)基于数字仿真的可靠性测试方法标准;(2)可编程控制器异构平台文件交互标准;(3)智能工厂数字化交付标准,智能工厂制造资源虚拟映射模型标准,基于模型的检验标准;(4)网络协同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标准;(5)时间敏感网络(TSN)与用于工业控制的对象链接与嵌入统一架构(OPC UA)融合关键技术标准;(6)面向制造的机器视觉系统检测标准,基于AR的装配、维修标准,面向制造业的边缘计算系统架构标准,工业知识软件化标准。
2、行业应用标准依据智能制造相关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成果,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同时适当兼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重点领域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标准研究,并就标准研究的内容进行试验验证。
重点方向包括:(1)关键技术装备远程运维(故障模式识别、预测性维护)标准;(2)基于大数据的产品质量分析标准;(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群协同设计/制造标准,基于产业链协同的智能制造管理平台标准;(4)面向行业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集成标准;(5)面向行业基于风险分析的工业控制安全要求。
(二)实施内容1、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基础性标准制定,重点开展试验验证,包括标准试验验证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含软、硬件),以及试验验证的方法和结论等内容。
2、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成为本行业或其他制造业领域推进智能制造标准贯彻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考核指标1、技术规范或标准(格式)全过程试验验证,形成行业标准草案/国家标准草案/国际标准草案;2、标准草案必须在试验验证平台和至少三个企业中,对标准全部内容进行试验验证。
二、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适当兼顾优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工业软件在关键环节的应用,建设工业云等服务平台,突破和应用关键短板装备,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生态,提升供给能力和支撑能力,满足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需求,探索和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一)重点方向1、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集成电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先进计算与存储设备,5G通信关键器件,新型显示核心材料、器件及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网关、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关键设备,智能LED照明设备、智能光伏、智能安防监控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精密刀具,工业机器人及控制器、视觉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3、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大型客机关键部件,涡轮叶片、传动单元、回转部件等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无人机,火箭发动机,新一代卫星关键部件。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船用动力系统及关键部件,超大型复杂结构件、电气控制单元、高端阀门、管道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部件。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制动器、轴承等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部件,机车检修车间,盾构机等施工装备。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大功率充电设备,节能汽车电动空调、汽车电子、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
7、电力装备领域:燃气轮机及其关键部件,风电装备,高效太阳能电池,超低氮环保锅炉,智能电器及用户端设备,大容量储能装置,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高效电机,高效节能变压器。
8、新材料领域: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纤维新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合金材料,电子专用材料,含能材料(民用爆炸物品)。
9、农业机械领域: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复式农机具,山地丘陵农机,播种机,养殖装备,高端农机用发动机、液压件。
10、医药等民生领域:高性能医疗器械,制药装备,药品,食品饮料,木材与纸制品,家居,日化,纺织服装,塑料,皮革制鞋,化肥,电梯,环保装备,纺织装备。
(二)项目建设内容1、离散型智能制造。
车间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和仿真;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设计与仿真,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关键制造工艺的数值模拟以及加工、装配的可视化仿真;先进传感、控制、检测、装配、物流及智能化工艺装备与生产管理软件高度集成;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高效协同与集成。
2、流程型智能制造。
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和仿真;生产流程可视化、生产工艺可预测优化;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网络化控制与分析、在线检测、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在生产管控中实现高度集成;实时数据采集与工艺数据库平台、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
3、网络协同制造。
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或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信息数据资源在企业内外可交互共享。
企业间、企业部门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实现集聚与对接,实现基于云的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环节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4、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产品可模块化设计和个性化组合;建有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各层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能提供用户需求特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产品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实现集成和协同优化。
5、远程运维服务。
建有标准化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自动诊断系统、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模型和故障索引知识库;可实现装备(产品)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智能远程无人零售;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平台、核心配件生命周期分析平台、用户使用习惯信息模型;可对智能装备(产品)提供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
(三)考核指标1、综合指标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以上。
网络协同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应用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应用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