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哈利·波特》中女性“他者”身份的解构-精品文档

《哈利·波特》中女性“他者”身份的解构-精品文档

《哈利·波特》中女性“他者”身份的解构在以男权制文化价值观为主宰的社会体系中,“他者”这个概念由来已久。

法国存在主义女权作家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对“他者”进行剖析:“他者”就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人。

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女性被视为没有发言权的“他者”和被征服与统治的对象,被文化和男性视为异己,完全被放逐到低级领域。

在传统的统治秩序中,女性永远处在边缘、被动、附属和失语的位置。

而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罗琳可以说是将女性的“他者”身份进行了巧妙的解构,赋予女性角色更加生动、真实的特征,女性的弱势地位被“完美平等”的原则取而代之,女性并不是作为陪衬和表现“自我”的“他者”,而是“自我”本身。

一.“他者”与女性文学观“他者”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可以归因于主客体“二元论”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二元论认为,主体居于优势地位,而客体则处于劣势地位,许多哲学家对女性的看法没有脱离这一观点。

根据拉康的理论,由于女性仍停留于镜象阶段,不能认同并完全接受父权制社会的“象征秩序”①,因此,“女性总是困于男性的语言—象征系统之中,也总是困于男性中心的形而上学之中”②。

“他者”的概念在后来被引入女性文学领域。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明确指出了“他者”对于女性主义的影响。

她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古老的神话中,便已有了对“二元性”的表达——“自我”和“他者”,“他者”在尚未理论化的阶段便已开始影响人类的思维活动,当然也影响着其中的女性主义。

据此,波伏娃将大多数人对女性的看法作了简洁的归纳:“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

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

”③文学批评家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曾对19世纪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概括,认为这些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女性形象总是趋于两极化的呈现状态:天使与妖妇。

浅析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贠楠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摘 要:与男权意识不同,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独立与自由,倡导人人自由平等,反对性别歧视、种族歧视。

在西方文学中,女性主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西方女性主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作为西方文学的代表,英美文学得到广泛关注,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往往随着思想解放、文化传播而不断发展。

关键词: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女性主义;影响作者简介:贠楠(1991-),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132-01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女性这一群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女性主义开始在英国文学中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开放性国家,其文学作品也往往源于民风民情,女性主义自融入文学作品之后,便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出发,分别阐述英美两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并进一步分析女性主义的影响。

一、英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文学作品,人们对男性主导地位总是很少质疑。

这一点从未改变,因此女性主义最早在英国文学中萌芽时,并非一致称赞。

特别是刚开始发展时,质疑声不断攻击着女性主义。

例如,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品《傲慢与偏见》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在这一作品中,伊丽莎白面对婚姻没有自主权与选择权,即便自立自强却也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从这一角度,我们能够明显看出女性的弱势地位,不禁为其惋惜。

女性主义在英国文学中主要通过改变女性形象来得到体现。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往往性格独立又不失温柔,对爱情、事业有着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在女性形象上,与之前的人物塑造有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就是这一现象的写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在经历了层层外界因素的影响之后,终于在自我突破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人格上的自由,展示了自尊、自立、自信的女性形象。

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探微

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探微
底层 。虽然 说女 性 的地位 发生 改变 以后 , 很 难 获得 咸 性形象更是得到了作家的认可与赞誉 , 甚至凭借她们 鱼 翻身的机会 。但是 , 随着女权 意识 的不 断提升 , 尤其 自身的人性而超越了同时代 的男性形象 , 站在了当时
是近现代 以来 ,女性在社会上的低贱地位有所转机。 社会 的先 进位 置 , 比如说 主张 不分种 族 肤色人 人平 等 这个时代的恶魔型女性形象 但是 , 女性对于 自身社会地位的改变有着不同的感受 的苔丝狄蒙娜等。同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再现了人类发展史从野蛮到文明迈进的每一步。 在
切祸害的根源。 另据西方的《 圣经》 所言, 女人是上帝 因此 , 无论是古希腊 人类 发展 史上 , 女性 在男 权社 会 的主 流意识 形态 下具 为了给男人找个伴而创造出来的。 有较为悲惨的命运 , 无法真正与男性达到相互需要和 神话 还是圣经 ,它 们宣扬 的观点都是 说女人是男 人 的 男人才是人类的中心所在 , 是女人的主人 。从 相互 依存 的两 性协 调 的关 系 , 而是 长期 处 于一种 被男 附属物,
但是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男 影 。因此 , 本 文将 主要探讨西 方文学 中 的女性 形象 , 在 能而具有一定的女性权威。
并最终 成 为人类社 会 的实 际统 不断的否定过程中逐渐完善和丰润文学创作 中的女 性地 位 日益 凸显 出来 , 治者 ,由此也开启 了女性社会地位迅速下降的序幕 , 性意识 , 揭示了女性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轨迹。 女性 也 因此 而步入 了处处受男性 支配 的配角地位 。后
( 南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江苏 南通 2 2 6 0 0 1 )

要: 在西方文学领域 中, 很 多作 品都描述 出了不 同的女性形 象, 她们是数 千年 男性文化发展 历程 中的重要 组成

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

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

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作者:王玉珏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4期摘要:在西方文学创作领域里,不同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在西方社会发展及文化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对男女两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推动人类精神的发展和提高,真正实现两性的平等。

关键词:西方文学;女性形象;男权社会西方文学领域里,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挣扎与崛起记录了人类从落后向文明的迈进,是西方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印记。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较为低下,长期被男性压迫,难以与其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女性为了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影响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开始对女性的地位以及怎样有效处理男女关系加以关注。

然而,在西方,以男权为主体的社会体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成为社会进步的缩影。

西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其经历的各种困难和痛苦就是女性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体现了她们对当前所处困境下的不满和对自由与幸福的企盼。

然而,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她们的命运长期被男人们所操纵。

所以,在西方文学领域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大都体现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苛求。

若某些女性符合男性的审美标准,那这些女性形象将会被赞美,若是对现实不满而奋起反抗的女性形象,将会受到无情的批判。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最终走上了解放女性的女权主义道路。

女权主义不仅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所以,在男权社会中,应该将文学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内涵分为男、女两类作家来加以分析。

一、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西方文学领域中,男性作家是男权社会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传统且守旧,他们塑造女性形象时,不自觉的会具有一些男权意识的倾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安提戈涅》的女性主义解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安提戈涅》的女性主义解读

叁整堂型竺兰:望!!竺竺■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安提戈涅》的女性主义解读徐洁(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安提戈涅》拥有古希腊文化的各种原初叙述,虽然它不免铭刻上男权中心的思维.但它仍然保留了丰富的歧异,这使我们可以对它进行重新诠释,寻出父权文化体系发端的蛛丝马迹.以及潜藏在男权文化历史地表下女性的欲望与言说。

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下重读《安提戈涅》,不难发现它是一部关于两性之间关系的探索.而“觉醒”的主人公安提戈涅则成为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自强自立的先驱。

关键词:《安提戈涅》父权社会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目前,我国关于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以下简称《安》剧)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安》剧的法理学意义的解释,如“论法的人伦精神——关于‘安提戈涅之怨’的法理思考”(《唯实》2002年第4期),“古希腊法律文化视野中的《安提戈涅》”(《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等;二是用亚里士多德《诗学》原理来分析《安》剧的悲剧意识,如,“《孔雀胆》与《安提戈涅》”(《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1期),“关于《牡丹亭》和《安提戈涅》”(《戏剧文学))1998年第4期).“《安提戈涅》中的悲剧意识”(《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7期)等。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的话,《安》剧向读者展示的则是剧中女主人公深藏在“叛逆”之下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正是这种“叛逆”消解了父权社会中对女性形象的规约.颠覆了“男权统治”,解构了父权社会中关于“女性”这一概念及其范畴,唤醒了女性们的群体意识。

同时也赋予了那个时代新的文化含义。

父权文化在索福克勒斯生活的时代早已相当成熟,社会学、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男权意识。

父权制关门,深奥佛道之入121。

后来白居易在《宿竹图》中写道:“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

”所指相同。

“胜事那能说”是纯粹的佛教语言.佛教中多有“胜因”“胜友”“胜行”之类的言语。

论《荷马史诗》的女性形象

论《荷马史诗》的女性形象

论《荷马史诗》的女性形象作者:李婧妤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9期摘要:《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史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得出《荷马史诗》中有贤妻良母型与红颜祸水型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这两类女性形象成为后世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范本。

同时史诗所表达的对于这两类女性形象的态度,也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过程中的社会现状。

关键词:荷马史诗;妇女观;男权;女性地位《荷马史诗》包括了《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相传是由一位叫荷马的盲乐师所做,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它一直被看做是西方哲学、文学、伦理学等领域内一切重要学说和思想的源头。

同样,古希腊人的妇女观念也萌芽于这部不朽的史诗。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中不仅详细的记述了特洛伊战争中众多英雄的事迹,展示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同时也生动的刻画了一副女性群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英雄时代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希腊人对妇女的看法和态度。

法国著名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考察西方的文学史,不难发现从《荷马史诗》开始确立了西方社会男权视野中的两类女性形象:一、贤妻良母型此类女性在史诗中的代表无疑是安德洛马克和佩涅洛佩。

安德洛马克是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之妻,在特洛伊城邦遭受希腊联军袭击之时,赫克托耳以自己的刚强勇武去保卫特洛伊城邦和人民。

在史诗中有一个场面的描写最为感人,就是赫克托耳和妻子在城墙上的那番告别,在这个场景中我们无疑看到了一个成熟、精明、刚强、英武、富裕责任感和人情味的王子,但我们同时也无法忽略那个一往情深的安德洛马克。

当赫克托耳看着儿子时,她的妻子泪流不止的唤着他的名字说:“不幸的人啊,你的勇武会害了你,你也不可怜你的婴儿和将做寡妇的苦命的我……你一旦遭了厄运,我就得不到一点安慰,只剩下痛苦……赫克托耳,你成了我的尊贵的母亲、父亲、亲兄弟,又是我的强大的丈夫。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形象解读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形象解读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形象解读《哈姆雷特》是一部关于复仇和伦理的文学作品,颇具人文主义色彩。

戏剧写于1601年,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最终与弑兄娶嫂篡夺王位的叔叔同归于尽的故事。

《哈姆雷特》历来为众多文学批评家关注,但围绕这部作品展开的文学批评往往由男性主导,女性相对较少,研究的焦点常常投射到哈姆雷特身上,而针对剧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相对匮乏。

雅克·拉康指出,男性批评家对奥菲利亚这一人物本身不感兴趣,除非是将其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充分揭示了女性被视为性工具的被动地位。

但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疯女人”被视为受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奥菲利亚开始进入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视野,1980年,肖瓦尔特在《再现奥菲利亚:女人、疯狂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职责》中分析了奥菲利亚的“疯女人”形象;1986年,怀特在《无辜的牺牲品:莎士比亚悲剧中诗意的不公平》中强调,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中最无辜、最值得同情的角色。

奥菲利亚的角色虽常被隐形化处理,但事实上不容忽视。

国内有部分学者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奥菲利亚的形象,叶倩对奥菲利亚经历的“常态—疯癔—死亡”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认为后两阶段是奥菲利亚对男权制社会反抗的体现,延续了“疯女人”研究的热潮。

宋声泉认为从男性中心视域分析奥菲利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误区,并分析产生误区背后的原因,强调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奥菲利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但仅关注作者的行文立场,未能从故事中不同人物视角展开分析。

李艳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奥菲利亚的“自我”意识进行分析,并探索奥菲利亚悲剧的现代启示,只分析了奥的形象本身,而未对形象形成过程及原因展开深入讨论。

基于此,本文结合波伏瓦对女性地位的认识,尝试解读男性凝视下奥菲利亚的形象构建过程,揭示奥菲利亚在沉默和疯癫两种状态下被“她者化”的真相。

一、作为“她者”的第二性法国哲学家普兰·德·拉巴尔认为,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值得怀疑,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威廉•福克纳,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19部长篇小说以及3部短篇小说集。

由于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小说多植根于“南方”,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①这一系列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南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揭露了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罪恶和腐朽。

因此,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中夹杂着极度厌恶之感。

而今,福克纳已成为一位现代经典作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意识。

就其写作技巧而言,他是一位勇敢的试验小说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等人一起,大胆运用新的写作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受弗洛伊德等人影响,他在作品种大量运用了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此外,福克纳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时代精神。

他的小说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扭曲与异化的问题。

一般认为他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悲惨的一生,充满悬疑,耐人寻味。

许多批评家认为“它是美国哥特小说的一大杰作。

”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既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以及写作技巧在当时社会都是的独一无二的。

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爱米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可否认,福克纳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作用不可小觑。

如《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管家迪尔西,《八月之光》中的莉娜•格洛夫等,她们善良﹑活泼,体现了人性传统的美德。

通过作品,福克纳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南方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而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一个反传统的女性形象—爱米丽。

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与欣赏。

以《飘》为例探讨女性价值观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以《飘》为例探讨女性价值观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以《飘》为例探讨女性价值观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飘》是一部西方文学经典,它通过女主角斯嘉丽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女性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价值观。

通过斯嘉丽一路经历的亲情、友谊、爱情、婚姻、事业等种种挑战,揭示出女性在那个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社会角色的种种限制。

本文将探讨《飘》中女性价值观的表现及其对西方文学的意义。

首先,《飘》中的女性都是强势的人物。

主角斯嘉丽生活在南方社会的男权化氛围中,她与她的家庭成员、一些男性角色和她的敌人们在漫长而艰难的内战时期中都有着不同的冲突。

她在这些困境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才干,并且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女性形象。

除斯嘉丽外,小雏菊、梅兰妮等女角色同样表现出女性的毅力和勇气。

她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信念,意志坚定,不顾周围的反对和阻碍,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们的价值观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刚强的意志,敢于追求自由与独立。

其次,《飘》中的女性价值观强调了家庭与友情的重要性。

在那个时代,家庭是女性的重心,她们优先考虑他们的家庭和家庭成员的福利和安危。

许多女性角色都有非凡的母爱和家庭责任感,小雏菊对自己的孩子慈爱且照顾备至,梅兰妮为了照顾他的丈夫,即使短暂地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幸福。

而友情则强调了女性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在斯嘉丽和梅兰妮的友谊中,梅兰妮慷慨为朋友牺牲,而斯嘉丽则竭尽全力去保护和帮助她的好友,这种友情强调了女性互相支持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三,《飘》中的女性价值观主张婚姻是平等和神圣的。

在这部小说中,婚姻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而且是女性的另一种身份和自我认同。

她们不仅继承了丈夫的姓氏和财产,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他们的爱和尊重。

斯嘉丽不等侯爱人亚希伯·威尔克斯回来,而是选择了索恩·巴特勒。

她选择了一个婚姻伴侣,是因为他能够与她共同建设家庭和事业,而不是因为他的贫穷和没有受过教育。

同时,在梅兰妮和斯嘉丽的婚姻生活中都得到了丈夫的真心付出和支持,他们的婚姻中体现了男女平等和互相尊重的理念。

《傲慢与偏见》中叙事视角的女性特征-5页精选文档

《傲慢与偏见》中叙事视角的女性特征-5页精选文档

《傲慢与偏见》中叙事视角的女性特征叙事视角有时也称为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

按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的定义,叙事视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景和事件”。

在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上,奥斯丁为建立一种女性写作传统,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通过建构一个全知视角下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叙述格局,完成了对男权社会中文学经典模式的超越。

这不仅意味着对传统男性叙述方式的颠覆,还隐含着批判既存意识形态的意义――解构男权中心主义,张扬女性意识。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依托,分析奥斯丁小说中叙事视角的女性特征。

一、传统的全知叙事视角类型全知叙事是读者十分熟悉的一种传统叙述方式,它的特点是“上帝”般的全知叙述者可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以高高在上俯瞰全貌,又可以同时对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明察秋毫。

《傲慢与偏见》前十章明显呈现为“全知”的叙事视角,叙述者大于人物,叙事者似乎赋予了一双上帝般的“眼睛”,因而这种视角可以居高临下而又从容地讲述故事,臧否人物,自由自在地全方位支配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甚至有能力使小说内容变得通体透明而一览无余。

叙事者通过遣词造句所表达出的语气、立场、态度以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或对于加强主题意义对作品产生很大影响。

如《傲慢与偏见》的开篇第一句话宣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真理”绝不是真理,而是庸俗的世俗偏见。

尽管叙事者用了“举世公认”这样的词语,但叙事者并未将自己人物化,而是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

读者很快发现这是叙事者对那些以嫁女儿为生活目的的狭隘、庸俗人物的一种嘲弄,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很快了解此书的婚姻主题和反讽的写作手法。

小说前十章中,叙事者全方位观照着事件和人物,以一种自信冷静的态度将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引入我们的视野。

疯癫与理性_英美文学中女性疯癫形象的变迁

疯癫与理性_英美文学中女性疯癫形象的变迁
近 30 年来,以布莱尔·肖瓦尔特和 卡箩·斯密斯·罗森伯格为代表的女权主 义历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关注到,对于 一些女性来说,疯癫是他们摆脱“贤妻良 母”的家庭重压的逃避方法。从被男性作 家同情的“疯女人”奥菲莉亚到为女性作 家所不耻的“疯女人”伯莎,从女性作家 笔下反抗男权社会的“疯女人”安托瓦内
在近当代的英美文学中,随着女性 主义的崛起,女性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 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失去话语权的“他 者”到为追求自由平等的勇士,从等待骑 士爱情的富家千金到为家庭婚姻烦恼的 家庭妇女,女性的形象日趋丰富多彩。其 中“疯女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更是丰富了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在中世纪文学中最为读者们所熟悉 的“疯女人”莫过于《哈姆雷特》(1601)中 的奥菲莉亚。单纯的她深爱着哈姆雷特, 然而敌对的政治立场注定了他们无望结 合。最终被哈姆雷特作为疯狂复仇的工 具,被无情抛弃。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彻 底击垮了她的神经,导致她沦为“疯女 人”,失足落水而亡。由此可见在这个时 期的“疯女人”是不幸的化身,她们本身 纯洁而善良,却抵不过世俗的压力而又无 力反抗,她们的悲剧是社会压迫的结果。
变化。纵观女性疯癫形象的变迁,“疯女人”不仅仅是描绘楚楚可怜的生病女性,更多地展现的是独立女性对于社会压迫的一种消
极反抗。
[ 关键词 ]疯癫;社会准则;男权社会
[ 中图分类号 ]C9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1190-(2010)03-0134-01
18 世纪末,疯癫被确定为一种精神 疾病。至此,疯癫人和理性人之间的对话 就彻底破裂了。人们抛弃了疯癫与理性 之间用于交流的没有固定文法的支离破 碎的语言。精神病学的语言成为了关于 疯癫的理性独白,但精神病学的语言是 建立在疯癫的人失去话语权的沉默之上 的,所传递的只是单方面的判定。关于疯 癫的研究在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著名 哲学家福柯的《文明与疯癫》。在此书中, 福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疯癫并非 心理上或者身体上的病变,而是在社会 影响下的一种反应。所谓的疯癫只是违 背了理性对于秩序、肉体和道德的约束, 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美狄亚、娜拉以及爱普莉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西方女性,她们的故事也迥然不同。

但三者均为男性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且作家都被誉为在维护女性权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尝试细读文本,对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再次予以解读。

关键词:《美狄亚》;《玩偶之家》;《革命之路》;男性视角欧里庇得斯现存的十八部剧作,有关女性题材的多达十二部,享誉世界的《美狄亚》历来被女性主义者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发出最早的女性声音;在十九世纪后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易卜生创作了以《玩偶之家》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引起了剧坛轰动,为妇女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今由著名导演山姆·门德斯根据查德·亚特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革命之路》上映,因提出女性生存状态以及堕胎等一系列尖锐问题而备受关注,票房收入一路飙升。

前两部作品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对女性的关注也被公认;后一部因多位巨匠倾情打造一举摘取了金球奖的桂冠,成为奥斯卡的提名影片,获得一致好评。

这三部作品均出自男性作家之手,我们无意否认一些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男性文学曾经给予女性巨大的震撼,也无意否认,在妇女的解放历程中,男性知识分子曾经担当过启蒙者的责任。

但是,正因为如此,妇女的解放从一开始就必然与男性讴歌相伴相随。

女性的解放离不开男性的理解和支持,但也决不能依赖男性的拯救,否则,妇女解放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男权文化的陷阱。

虽然每一位作家都声称本着客观的宗旨创作,但我们仍然不难从作品内部觉察到男性视角的残留痕迹。

下面就是笔者尝试着按照女性主义批评家鲁斯文指出的批评方法“检查一部文学作品,从中找出构成它的意识形态的蛛丝马迹,看它的作者对此是否有所了解,进而指出作品字面上讲出的东西与通过精读而揭示出来的东西有何矛盾。

”①来解读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一、《美狄亚》欧里庇得斯在《美狄亚》一剧中通篇洋溢着对古代雅典社会妇女的同情。

通过女仆、歌队以及美狄亚的独白和对话将她的不幸表达的淋漓尽致。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谫析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谫析
关键词:西方文学作品;女性形象;特征分析;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11-0037-03
人物形象塑造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构成,其 不仅是构建作品框架的基础,也是营造意境的关键 主体。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社 会发展、时代背景、作者阅历等。西方文学作品中 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明显的分界点,在 20 世纪 前塑造出来的女性人物形象都高度融合了当时背景。 例如,在 19 世纪中期,女性地位得到极大提升,男 尊女卑的社会风气也悄然改变。因此,该时期的文 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围绕社会地位的转变来 刻画的,更有甚者女性在部分作品当中充当着主角 身份。西方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独到理解和刻画, 给近代西方文学作品附上了特别的色彩。
收稿日期:2019-11-06 基金项目: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2018/07/079)。 作者简介:吴晓艳(1984—),女,江苏盐城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团委书记,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盐 城市教学能手、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现当代文学和教育管理研究。
二、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特征分析 时代特征、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这三大要素 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意境的营造。文学作品与时代 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时,需要 结合时代特征,考虑社会环境,如此才能真正感受 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更 加有血有肉。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其所描绘的女性 形象呈现出下述特点。 (一)女性独立思想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男女平等是一大核心观念, 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分歧者》便是典型代表。 女孩碧翠丝生活在芝加哥,这是一个以派系划分为 制度的城市,每个人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否 则就会被排斥在社会之外,沦为“无派系”者。每 个人在 16 岁时需要接受考验,按自己的性格,选择 适合自己的派系。在这个城市,派系大于人权,即 制度大于人权。这个城市并不需要有独立思想的人, 只需要按部就班、听话的人。作为本部作品的女主, 碧翠丝却对男女间的区分不予认同,而是坚持自己 的思考方式,最终通过了考验,如愿以偿地实现了 自己的理想,也完成了自我成长。在该作品中,作 者对女性的独立思想予以重点描述,创设了一个无 私、无畏的女主形象。这部文学作品以倡导男女平 等为核心观念,凸显了女性对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 和自我主宰的独立思想。 (二)女性自我意识 文学中对人物自我意识的描述往往会让读者产 生共鸣,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同时, 作品对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会将隐藏的社会历史文化

西方文学中的两类女性人物形象

西方文学中的两类女性人物形象

西方文学中的两类女性人物形象作者:何玉蔚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0期内容摘要:“屋子里的天使”和“屋子外的交际花”是西方十九世纪文学中比较令人注目的女性人物形象,比较一下这两类女性形象,我们就会发现:“屋子里的天使”主要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屋子外的交际花”不仅仅是在努力取悦资助她们的男人,她们的很多才华都用来反抗、挑战当时的环境,她们在这类事件中创造了魔力,创造了传说,表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灵魂,一个独立的、不可预料的神秘个体,同时她们还体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勇气。

关键词: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屋子里的天使” 交际花双性同体一.屋子里的天使“屋子里的天使”是西方文学中理想化的妇女形象,这种“理想化的妇女形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圣母玛利亚。

”[1]圣母玛利亚在基督教世界里原本是一个慈悲的、救苦救难的女神,经过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加工改造,到了十九世纪,一种纯洁的女性典范便从侍奉于天国的圣母身上脱胎为“屋子里的天使”了。

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但丁和歌德功不可没。

意大利诗人、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丁的《神曲》中的贝亚特丽丝既是诗人的恋人,又是圣母的化身。

她美若天仙,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诗人灵魂的天使。

正是从她开始,西方文学中理想型女性形象身上开始放射出神性的光圈。

贝亚特丽丝的崇高在于她是天父与人子的中介,是登天的阶梯和导引,她的价值并不在于她自身,而是来自她所象征的观念。

这正说明了女性处于局外人的地位,被男性作为“他者”来欣赏。

德国文豪歌德一生塑造了不少心思单纯的女性,她们的单纯与无私的奉献紧密相联。

早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他就推出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绿蒂;而在另一部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又推出了无私的马佳丽。

透过那诗意的描绘,明眼人不难看出,所谓心思单纯的精神生活,实际上是处于无知无识状态的结果。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合上拜伦的诗,打开歌德的书,乃是严父慈母教导淑女的话,就塑造“屋子里的天使”的功绩而言,歌德的确是个“ 歌德”派。

《弗兰肯斯坦》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兰肯斯坦》的女性主义解读

《弗兰肯斯坦》的女性主义解读作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弗兰肯斯坦》中女性形象丰富、寓意深刻,折射出这部作品所蕴藏的玛丽·雪莱极具洞察力的、极具远见性的女性观,其中包括对十九世纪初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的奴化与反抗意识以及对女性出路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研究,揭示此部小说中体现的女性主义精神。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女性主义作者简介:黄桂南(1988-),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湖南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本文第一作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2作为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Mary Shelley, 1797- 1851)身出名门,父母均为当时社会的知名人士。

而她本人作为英国小说家的身份主要是通过其最知名作品《弗兰肯斯坦》(另译《科学怪人》)确立的。

西方文学批评界一致认为,该作品乃是科幻小说之滥觞,是为最优秀的哥特式浪漫主义小说。

作为一部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学名著,它的产生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呕心沥血之作,而是在游戏中创作产生的,成为名垂青史之作颇为意外。

作品篇幅不长,且具哥特式小说特点,但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怪诞。

形式是书信体,可谓颇为传统。

该小说从三个叙述者的视角,讲述一个“科学怪物”的诞生、存在和灭亡。

历史上的女性主义批评,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对父权制度以及男性霸权主义进行猛烈地反抗和批判。

因此,以传统女性主义为视角对文本进行阐释与批判,其最为关键的点就在于:寻找到文本体现了对男性霸权主义反抗的几个层面。

具体而言,《弗兰肯斯坦》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体现了对男性霸权主义反抗。

第一,揭露了男性为中心的霸权统治。

以弗兰肯斯坦为代表,男权首先表现为对女性生存空间,精神领域和情感世界的侵犯。

弗兰肯斯坦不只物化女性,据为己有,一面把女性囚禁于家庭等私人领地,一面以残忍的语言强歼女意,而且主导对女性情感经历的讲述,述说女性餍足于现实情况。

安德鲁·马维尔《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的女性“他者”

安德鲁·马维尔《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的女性“他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21安德鲁·马维尔《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的女性“他者”赵玉存(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摘 要:在英国诗人安德鲁·马维尔的爱情诗《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女性不仅是男性凝视的对象,而且以负面的形象存在,甚至丧失了话语权。

借用“他者”理论,对深入探究诗歌中隐藏的男权意识和女性的三重“他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致他的娇羞的女友》;女性;“他者”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48-02英国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 的经典诗作《致他的娇羞的女友》[1]155(T o His Coy Mistress)是以男性口吻书写的,该诗呈现出了强烈的男权意识,体现了男性的主导地位和对女性的控制,使诗歌中的女性被迫沦为“他者”。

法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指出:“男人并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

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

”[2]作为父权制文化下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的女友是一个典型的“他者”形象。

在男性叙述话语中,她不仅成为被凝视的对象,而且以负面的形象存在,甚至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一、男性叙事视角下被凝视的女性“他者”《致他的娇羞的女友》采用男性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于诗篇中体现了男性的权威和两性关系的不平等。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女性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旨在解决和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主义作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从艺术作品到音乐,女性主义作品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西方女性主义作品,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西方文学中有许多女性主义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简爱》。

这部小说由夏洛蒂·勃朗特创作,讲述了一个女孩简·爱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奋发图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简爱》被认为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因为它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以及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

另一个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人》。

这部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通过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视角,伍尔夫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除了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在电影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部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是《色戒》,由导演李安执导。

这部电影改编自王佳芝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战争年代的中国社会中的生存与挣扎。

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性别和权力的关系。

《色戒》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

在艺术领域,女性主义作品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著名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芙里达·卡罗是女性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以女性的身体和性别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艺术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卡罗的作品通过女性的视角,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和反抗,同时也呼吁对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关注和反思。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音乐领域中的女性主义作品。

著名的女性主义音乐人比约克是女性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音乐作品以女性的声音和情感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音乐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文学中的独立女性形象塑造

文学中的独立女性形象塑造

文学中的独立女性形象塑造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往往借助于各种人物形象来展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在文学中,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些独立女性形象以她们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典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文学中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

首先,独立女性往往展现出坚强的内心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论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还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简·爱,都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形象。

她们不会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轻易妥协。

她们在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时能够冷静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展现出自己独立的思维和精神。

其次,独立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主角演绎了一个独立女性在自我价值探索中的艰辛与坚持。

她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时毅然决然选择了追求个人的事业和自由,不为外界舆论所动。

她的选择和坚守为她赢得了内心的自由,并且给了她独立自主的生活。

此外,独立女性的形象还经常体现出她们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过程中的坚持和勇气。

乔治·艾略特的《中尉的女儿》中的玛丽安和简·奥斯汀的《爱玛》中的爱玛都是这样的例子。

她们不会因为社会的期待而随意选择婚姻对象,而是要找到真正值得她们爱和依赖的人。

她们在爱情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需求,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我。

最后,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往往呈现出一种对于社会角色和身份的思考和反抗。

苏珊·费尔曼的《罗曼诺夫夫人》中的女主角玛丽亚·罗曼诺夫娃正是如此。

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生活,却不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和对女性的规定。

她通过写作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争取了在社会中有声音和地位的权利,成为了自由女性的代表。

独立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塑造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年代或背景,她们代表着一种坚韧、自信和自立的精神。

重现”疯女人“——伯莎·梅森

重现”疯女人“——伯莎·梅森

英美文学文化通识课程论文(2011年春季学期)重现“疯女人”—伯莎·梅森胡婉玲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TQLQA111100006“疯女人”这一形象群体在西方文学世界中历史由来已久,当文学被男权社会所垄断的时候,“疯女人”是作为配角的配角存在的。

“疯女人”处于边缘地位,相对于男性故事的存在而存在。

没有男性的故事,“疯女人”的故事便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如伊莱恩·肖瓦尔特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奥菲利亚的《哈姆雷特》,但如果没有哈姆雷特,奥菲利亚将毫无故事可言”1。

那些非天使即魔鬼的女性形象也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们被扭曲变形,涂脂抹粉,披上了虚假的面纱。

男作家们总是全知全能,居高临下地肆意操纵着疯女人们的命运,从让男人们着迷的天使型疯女人“奥菲利亚”(16世纪)到用魔鬼型疯女人“郝维香小姐”,无不受着父权和夫权的压迫至死。

只有当女性拿到了文学的笔,她们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疯女人”形象终于得以真实地呈现,自主地表达。

恩格斯说过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妇女运动便无从谈起,而19世纪以前的妇女是没有财产权的,法律规定女性财产婚后全归男方所有。

19世纪,随着妇女走向社会,她们逐渐意识到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妇女与男性社会的对立也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

西方女性进入了累积了几个世纪的压迫最为深重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

这时一种新型的疯女人形象出现了。

她们跳出了男性文学的偏执,对统治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的“疯女人”形象群体进行反驳和颠覆。

《阁楼上的疯女人》认为:“翻检19世纪女性作品,人们会发现:疯女人的形象一再出现。

即便是外表最为保守的妇女作家,也会着迷似地创造出强悍有力的、独立的女性角色来,竭力要摧毁被作家和女主人公视为理所当然的父权制社会结构。

这种反叛的冲动不是投射到主人公身上的,而是通过疯女人体现出来的,表现出女作家既要接受父权社会的评判,又有意想抵制和拒绝它的双重心态。

”21伊莱恩·肖瓦尔特:《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830到1980)》陈晓兰杨剑锋译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243页2 Gilbert Sandra and Gubar Susan: A Madwoman in the Attic(M)Yale University Press而这一颠覆的代言人就是阁楼上的疯女人原型—伯莎梅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合理看法 , 哪一些又表 现了男性 对女性 世界的不 合理 的 霸权 意识 。
学史上的虚假镜像 , 而寻找女性 的真正 自 。 从 我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 象 , 际上就是男性 对女性 世 实 界的想象和男 性对 女性 世界 的价 值判 断。这 句话 有古 老 的神话为证 :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其 名著< 变形记》 中曾讲
种类 型 :天使 型” “ 妇型” 恶魔 型” 说明这 3种类 型是男权心态在文学 中的折射 。 “ 、妖 和“ , 关 键 词: 男权社会 ; 天使 型; 妖妇 型 ; 恶魔型 ; 西方文学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0 I6 1
文 章 编 号 :6 1 94 2o )9 12 5 17 一o2 (o6 o —04 —0
型”妖妇 型) 类型 。国内学者 一般 把西 方传统 文学 中 ( 2种 的女性形象分为 3种类型 : 一类是 以美貌 、 忠贞 、 温顺 、 富于
像, 并且 爱上 了她。在他虔 诚 的祈祷 下 , 雕像变 成 了 一个 有生命的美女 : 一个 完全 按 照他 的意愿创 造 出来 的女性 。 由此可见 , 以男 人 的意志 和想 象来 塑造 女性 , 正是男 权 这
社会 的所为和男性 的集体理 ” ; 型 一类是 以美色加淫 荡
为主导特性 , 以至“ 国” “ 城 ” “ 颜祸水 ” ; 3类 倾 、倾 的 红 型 第

收 稿 日期 _ 0 —0 —0 ' 6 6 5 2 0
不管是灰姑娘还是小公主都被表现为消极等待的人物正如睡美人必须由美王子唤醒一样她们只有被男子启蒙之后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0lj57综上所述透视西方文学中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类型在文学史上的虚假镜像其目的是为了从性别视角来重新审视女性在男权传统文化中的角色意义从而使女性从扭曲割裂的人格中走出来重新整合为不再是道德符号而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自我
。 钾 1 、 q
Fe a e I g s u e i e Ch u i im n W e t r Lie a u e m l ma e nd r M l a v n s i s e n t r t r l
YANG a .in Xio 1a
( eate tf ie ,S ha t ntnl t i n e i , D pr n Is i unI e a oa S d sU i rt a m o Qlle c nri ue v sy f 0 3 ,h a l4 0 C i ) g0 1 n
维普资讯
第2 o卷
第9 期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J unlo h n qn s tt o e h oo y o ra fC o g igI tue fT cn lg ni
20 0 6年 9月
S p. 0 6 e 20
v 12 N 9 0 .O o.
【 语言文学】
西 方 文 学 中男 权 视 角 下 的女 性 形 象
杨 晓 莲
( 四川外语学 院 中文系 , 重庆
。 。 ‘ 。 2 杂 幺
40 3) 00 1
京 勿 幺 锯 肃 :
摘要 : 女性 主义的角 度 , 从 以西方传统 文学为例 , 分析 男权社 会 中男 性作 家笔下 的女 性形象 的 3
的性 别 观 念 是 否 正 确 , 如 哪 一 些 表 达 了 男 性 对 女 性 世 界 比
这种情况还被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 , 又反过来规 范和压抑 了
现实 中的女性 。笔者拟从女性 主义的角 度 , 以西方传统 文 学为例 , 来分析 男权 社会 中男 性作 家笔下 的女 性形象 , 以 便透视西方文学 中男权 视角 下 的女性形 象类 型及 其在 文
自人类进 入父权 社会 后 , 女性 的地位 一落 千丈 , 入 跌 了社会的底层 , 女性 不仅 在社 会上 受到歧 视 与压制 , 且 而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 象 , 然反 映了现实 中女性 的 虽 状况 , 但这 一种 反映 经过 作家 心灵 的折 射 , 就带 上 了作 家 的主观 印迹 。所 以 , 我们在 阅读 男性 作 家的 作品 时 , 必须 要考察他们对女性的想象和 价值判 断是否合 理 , 察他们 考
过一个皮格马利翁的故事 : 塞浦路斯 的 国王 皮格 马利 翁感 慨于女人 天性 中 的不 足 , 自动 手 塑造 了一个 美 丽的 雕 亲
1 男性作家笔下的 3 种女性 形象
苏珊 ・ 利帕曼 ・ 尼伦在 其《 科 小说 中的妇 女形 象》 书 一
中, 把西方传统 文学 中的女性 形 象分 为 “ 使 型” “ 魔 天 和 恶
a e f e lsi ew in so lsi ae c a vn s s cey n e- p e c a t s 。 p d d v g so mae t r ig f f nh t mae n a m l h u i i m o i :a g l y e, n h r st e a e 。 t t n e y n i tp ,a d e p an e rf cin o a e c a vns i i r tr . l y e n x lis t l t fm l h u iim l e u e - h e e o n ta Ke r s o it o l h u ii ;a g l y e n h t s ・ p ;d vlt e y wo d :sc e f y mae c a vn s n e・ p ;e c a r st e e i・ p ;w s r tr tr m ・ t n e ・ y ・ y e tn l e u e e ia
Ab Wa t rm e nitp rp c v s c :F o fmi s es e t e,ti a e k swe tr i r tr se a l o a ay e te t re i i h sp p rt e se l eau e a x mp et n lz h e m。 a n t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