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书记信箱与征婚诉求”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记者实名举报”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记者实名举报”问题?
闻的报道者,通过扎实专业的采访调查,形成客观的新闻报道。
报道出来后,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作出结论,进而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应是法治社会的正常状态。
事实上,记者在媒体刊发新闻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比自己单独出来举报要安全得多,毕竟组织承担风险的能力,要比个体承担风险的能力大得多。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往往并不顺畅。
当拿到大量的调查材料而不能顺利刊发时,记者似乎只剩下两个选择:其一,无奈之下,弃之不管;其二,铤而走险,以公民的身份行使监督权。
在网络时代和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崛起后,选择后者似乎成为一种趋势,并在成功者示范效应下得到强化。
坦率而言,目前我国对于举报人的保护尚不够完善。
宪法第41条明确规定公民有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条例》、《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国务院《信访条例》、《人民××院举报工作规定》等也对举报人保护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规定有时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无论是罗昌平还是王文志,之所以选择公开实名举报,也是寻求借助舆论力量来降低风险,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希望这些层出不穷的网络反腐给我们以警示,不断畅通反腐路径,推进制度反腐,大力改善舆论监督环境,
切实落实举报人的宪法权利。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信息公开升级与廉洁政府建设的关系”问题?-最新教学文档
如何看待“信息公开升级与廉洁政府建设的关系”问题?时事评论背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重点从9个方面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文件的内容,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公开透明是新一届政府施政所秉持的重要理念。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信息公开升级与廉洁政府建设的关系”问题?今年两会后李克强总理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就提出,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
之后,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反腐倡廉六项要求之一,此次又专门出台文件具体部署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透过这一系列举措,可以发现一种将透明与廉洁有机结合的思路:用公开透明的阳光与正能量,推动廉洁政府建设。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透明之于廉洁的意义愈发凸显。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5年来,从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到网络、微博问政的方兴未艾,既让政府信息越来越走近百姓,又通过公众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形成了规范权力运行的倒逼机制。
比如,预算公开后,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花钱不像封闭状态下那么自由随意了。
“三公”经费公开后,在公众审视的目光下,大手大脚、公款私用等不良现象的生存空间正在压缩。
这说明:让权力公开透明,也是最有效的防腐剂。
虽然政府信息公开的进展有目共睹,但也应看到,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在提升,期望也在提高——既要“看得见”,更要“看得懂”;既做接受者,更要做参与者;既看政府公布的,更想看自己关心的。
面对新的需求和期待,政府信息公开需要“升级版”,廉洁政府建设需要在一个更加阳光透明的环境中进行。
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的安排看,公开行政审批等信息、新增116个城市公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推进征地拆迁信息公开,丰富了公开内容;既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也督促市县级政府加快晒“三公”,深化了公开进程;用好报刊等传统媒体搞公开的同时,积极发挥网站、政务微博等新媒体作用,则拓展了公开渠道。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非法新闻整治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非法新闻整治问题”?
站的版式和结构,将其“原创”的见不得阳光的虚假信息藏于海量正规资讯之中;观其手段,大肆违规设立“记者站”“地方频道”发展喽啰,或颠倒黑白,或以假乱真,或敲诈勒索,或蒙骗弱小,达到非法敛财的目的。
有关部门下猛药治顽症,对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作用明显。
但是,必须看到,这场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传播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确有独特作用,在敛财之心的驱使下,不法分子改头换面以求在夹缝中生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另一方面,在一些“国字头”不法网站无处藏身之时,仍可能有部分“漏网之鱼”或隐匿于境外,或藏身于基层,尚未被发现。
这就需要下决心进一步理顺和强化从中央到地方互联网管理的体制机制,迅速构建一张让非法网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全方位、立体式“法网”。
时事评论(2013.7月14号)
城管们需要尊严,也同样需要一个基本劳动权益保障,如何让他们同样有劳动者权益的活着,而不是连最起码的“最低工资标准”也达不到?应该读懂城管的“柔情”,他们也有艰辛也有普通劳动者应该保障的基本权利。除严格根据“劳动法规”加强执法监查外,应该从根本上考虑适应城市管理现状适当增加财政编制问题。此前2009年,面对同样的“上访”,济源市采取了临时工每月补100元,企业编制每月补200元,自收自支编制每月补300元的方案。但这类增加工资的方案最多是一个“应急方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像尊重普通劳动者一样尊重和看待城管人员,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况且,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充裕,也能力和财力完全解决好这部分一线执法人员的收入问题。一则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GDP增速7.8%,在这一庞大的财富增长数据之下让“临时工(合同工)”实现同工同酬,关键是真正落实与否的问题。
城管队员总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其正规编制由于种种原因相对滞后。而有编制就意味着有财政保障、吃财政饭,而“无编制”就只能自筹资金自行解决工资。如此一来,造成的现状就是有编制的工资高,而无编制的“临时工(合同工)”不仅待遇低,还无保障。所以说,一些城管队员囿于上级命令在外出执法的“张牙舞爪”的背后,实际上是自己权利权益在“内部管理”的孱弱,这部分“上访求待遇”的上访城管,同样是弱势群体的一种,只不过是相对的不弱势而已。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信息消费”问题?-精选教学文档
如何看待“信息消费”问题?时事评论背景:近日中国新闻网的一条报道被广泛转载。
报道称,按照国家××局数据,1978年到2019年34年来的平均物价消费指数为5.42%,而住房公积金的年利率远低于这个数值,这意味着住房公积金在贬值。
可是,由于住房公积金在很多地方只能用于买房,而一些人还没有能力买房,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贬值却取不出来。
一些投资理财公司等中介机构却能帮助提取公积金,但要按比例收取不少的费用。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信息消费”问题?近年来,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用于购买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的支出显著增加,家庭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的一大亮点。
工信部研究报告指出,信息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最活跃的消费热点,预计2019年,我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促进新型信息消费加速智慧经济发展今年,国家提出要将扩大内需提到下一步经济工作首位,并强调要开发和培育信息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
与此同时,信息消费发展对改善就业也有积极的意义。
信息消费其涵盖领域广泛,具有涵盖行业多、覆盖人群广、就业需求大等特点,不仅能带来直接就业岗位,更能拉动间接就业。
虽然信息消费发展前景明朗,但目前我国消费政策主要是鼓励有形产品的消费,对信息内容与服务方面的激励政策尚属空白。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应采取措施刺激信息消费发展。
信息消费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离不开高速宽带网络和智能平台的支撑。
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不仅是拉动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四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遥望未来,我国信息消费领域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特别随着4G牌照的发放、民营资本的进入、不对称管制的开放等举措,通过释放信息消费的“改革红利”相信能够进一步拉动信息消费产业的规模发展,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第 1 页。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居民收入增速跑输GDP”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居民收入增速跑输GDP”问题?
观规律决定的。
但也要看到,在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还是坚定推进结构性减税,体现了中央政府减税让利、还利于民的诚意。
其次,要理性看待因经济增幅放缓导致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的现实。
××局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年报数据中,处于经济数据核心地位的GDP增速为7.6%。
对于这一GDP增幅数据,××局发言人表示是中央“主动减速”的结果,是为了调结构和转方式,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同时,财政支出并未减少,在一些领域还在不断增加。
民生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提高居民收入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
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就必须加快调结构促改革。
同时把经济增长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努力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再次,随着近年来居民收入增幅,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增加,居民收入基数也在增大。
在居民收入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从绝对值来看,居民收入较小的增长率也能带来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对于改善居民生活有重要意义。
比如两个居民都同样增长了800元,但是基数为1.1万元增长率为9.1%,但对于基数为1.3万元增长率为7.7%,下降1.4个百分点。
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目前居民收入增幅放缓,苦练内功,依靠调结构促改革守住増速底线。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回家看看入法”?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回家看看入法”?
感上冷漠和忽视老人,又应怎样诉诸法律?相较于刑法中的遗弃罪和虐待罪,精神赡养问题缺乏实际操作性,还需继续细化。
此外,在落实带薪休假等方面,也需要劳动法规的进一步支撑,进行配套。
另一方面,子女作为养老的第一责任方,许多时候的情形往往是,有孝心难表达,有意愿没时间。
既有探亲休假权利难获落实的苦衷,又有工作忙碌分身乏术的无奈,还有打拼糊口压力山大的窘迫。
现实中,老年人失护问题频频,很难说全都是道德滑坡所致,反过来,仅靠道德和法律约束来推动敬老孝老,恐怕也会遇到这种现实困境的阻击。
今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大关,空巢老年人也将超过1亿人。
来势汹汹的老龄化社会,遭遇一对夫妻一个孩的独生子女时代,碰撞出了“倒金字塔形”的养老困境,激荡起了直线上升的山大压力。
养老既是个人责任,也是社会问题,“常回家看看”式的精神尽孝能否得到严格保证,入法硬性约束之余,还要仰仗社会体系的分担效应实现减压,使个人有心亦有力。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稳定与发展”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稳定与发展”问题?
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使市场主体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同时通过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优化投资安排,用好金融资源增量,盘活金融资源存量,努力使民生工程、环保产业、信息消费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下好“先手棋”,并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使经济增速、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稳中有为谋发展,还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系。
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前一时期,通过降速度“倒逼”调结构,使许多存在问题的项目和企业被迫退出。
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快,服务业贡献大,消费增长稳健,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要坚持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为抓手,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同时,加快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被迫受贿”问题?-最新教育文档
如何看待“被迫受贿”问题?时事评论背景:7月23日,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原镇党委副书记郑敏华在佛山受审。
佛山市人民××院指控,郑敏华受贿人民币40万、港币90万元,为企业谋利。
郑敏华表示悔罪。
但又觉得自己有些委屈,称如果不收钱,怕引起吴湛辉(东莞市虎门镇原书记,已被双规)的猜忌和为难。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被迫受贿”问题?对于贪官们的“被迫受贿说”,舆论多数时候抱以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态度,左一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右一句“‘被迫受贿’涉嫌侮辱法官和公众的智商”。
这些说法固然没错,贪官落马也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冷静下来想一想,郑敏华“怕得罪领导”的申辩,何尝不是在反映官场的“另一面真实”?这些年,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一再强调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环境,公务员法也以法律条文形式保障了“上级违法、犯错,下级可说‘不’”的权利,但贪污大案窝案依旧层出不穷,甚至像广州市白云区那样,由于主要领导纷纷涉案落马,以致“区政府常务会议都不够人数”的情况也不鲜见。
腐败正呈现由个体犯罪向群体化、窝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对此,尽管可以口念“世上没有拒绝不了的‘礼’”的“道德经”,但问题是,官员并非圣人,也有七情六欲,更何况,官场的封闭特征决定了内部人员之间行为处事的高度关联性。
身处这样的环境,个人行为容易受到身旁人的影响,一旦大部分人贪腐受贿,而你选择“独善其身”,那就立马会被边缘化,受到挤兑打压甚至是栽赃陷害。
要想扭转目前这种不正常的“官场生态”,杜绝“被迫受贿”的情况,除了继续加大对于贪污腐败的查处与打击力度,断绝部分官员的侥幸心理,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于官场新秩序的建构,增加民意在官员升迁中的分量。
诚然,现行的干部考核机制中也包含有“民意测评”、“群众意见”的部分,但事实上,这里的“群众”多是指机关内部的“职工群众”,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
只有当社会民意能够对官员的前途产生实质影响,那些内心不愿腐败的官员才有可能、有动力挣脱领导、同僚的牵绊与挟制,不同流合污,甚至主动检举贪腐。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合理区间论”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合理区间论”问题?
较低增速。
相比之前动辄两位数的增速,确实差距甚大。
但考虑到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五年前、十年前相比,现在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都大不一样。
当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是客观规律,目前增速放缓也是我国政府“有意的”政策选择。
不能片面追求GDP,也不可能不讲GDP,只有摆脱“唯GDP论”的心理枷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才能推动我国经济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防通胀是经济运行的“上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按照今年初设定的目标,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要控制在3.5%左右。
目前外部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正走向尾声,国内政策信号明确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监管层加强了对流动性的管理,下半年国内货币供给以及社会融资规模将放缓,央行公布的二季度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显示企业和居民通胀预计进一步减弱。
另外,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远低于年初制定的目标。
因此,在不出现大的意外波动情况下,防范通货膨胀的“上限”目标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当然,经济速度不是一下子降下来的,要避免大的波动,也是客观规律的需要。
经济合理增长的“下限”不是“底线”,“底线”是经济增长7%。
“下限论”实
际上是一种“底线思维”——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但不能低于潜在增长率,主动调结构但不能危及经济稳定。
如果突破底线,决策层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
在这种判断的背后,是一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市场不应再因短线视角陷入底线思维的误区。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信息安全”?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信息安全”?
截至5月底,全国3G用户达到3.04亿户,渗透率达到26.1%。
网络“召集”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社会行为网络化越来越深;二者,2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64亿,“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实施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日趋增多,行政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加大。
保护网民隐私,当下而言起码具有三重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张扬网络的“善治”属性,扬长避短,为公民的网络化生存提供一个清洁有序的环境;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实践中为网络行为厘清边界,譬如建立并完善谣言举报处理机制和辟谣机制等,遏制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更为重要的是,在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过程中,也能使互联网不至成为高科技信息战中的牺牲品,传扬正能量、恪守底线安全。
当然,“集中清理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三类信息”是大势所趋,也是众望所归。
但要让情理效果常态化,还得依赖法制兜底的制度建设:既要以立法的形式推动个人隐私保护的“建章立制”,也要以公平的姿态对侵犯公民隐私的个人及公司行为一视同仁。
毕竟,在这个“微”时代,隐私安全无小事。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次生丑闻”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次生丑闻”问题?如何看待“次生丑闻”问题?时事评论背景:当下热点事件中有一种舆论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个地方曝出某个大丑闻后,这个地方常会连续性地曝出多起丑闻,可以称之为“次生丑闻”。
比如,某地因一起街头激烈冲突酿成血案,引发举国媒体关注后,也将当地混乱的官场生态暴露于阳光下,媒体跑到其政府官网上找信息时偶然发现,当地政府领导在编制上严重超标。
血案与“编制超标”本不相关,但血案让当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编制严重超标”的丑闻也被顺带挖了出来,这就叫“次生丑闻”。
地震灾难之后会有泥石流之类的“次生灾害”,地方丑闻之后,举国媒体云集关注接力“扒粪”,官场生态被置于舆论监督的放大镜下,很多平常被掩盖和忽略的问题都被“扒”出来,形成一波又一波躺着中枪的“次生丑闻”。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次生丑闻”问题?问题早该被曝光和揭露,可因为监督机制的问题而被遮掩,成为监督缺失下“沉没的问题”,曝出来对公众当然是好事。
虽然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却也是一种舆论监督的突破途径。
“次生丑闻”主要有四种暴露的方式。
第一种是舆论监督“报复性”的曝光。
网友不满某第四种是顺藤摸瓜式的次生丑闻,案中有案,由一起事件在深入调查后发现有更深的水、更深层次的问题,背后有更大的“老虎”。
这些次生丑闻往往都带着很大的偶然性,仿佛都是意外中发现的,充满了戏剧性。
这暴露了舆论监督的局限,更暴露了常态监督的缺位和无力。
一个地方的很多问题,本地媒体无法监督,甚至形成监督的真空,只有当这个地方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时,问题才被异地媒体“顺带”地发现并曝光。
当社会问题的曝光基本靠这样的“顺带”和“不小心暴露”,当我们的日常监督机制失效和失灵的时候,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中央巡视组”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中央巡视组”问题?
什么王侯将相,都不在其话下。
权力越大,反贪的能力就越大,这基本上也是我们的一个特色。
当然,一劳永逸的办法,终归离不开法制。
而无论是权力,还是法制,在反腐工作中,群众路线都是必须走的。
纵然群众举报所打的多是些“苍蝇”,但对中央搜捕“老虎”工作,仍大有裨益。
如报道所示,新余市一名落马官员在狱中发出了举报信,举报该市原市委书记,在网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而狱中的赣州市于都县原县委书记胡健勇,一个人就举报了300多人,引起了巡视组的注意。
这些落网“苍蝇”,往往与上层官员有较多利益纠葛,他们的举报无疑非常有助于中央巡视组找到“老虎”。
但是不少“苍蝇”身陷囹圄,举报“老虎”并不十分方便。
特别是中央巡视组的进驻已令藏身官场的“老虎”如临大敌,难保他们不对落网的“苍蝇”特别警惕。
可见,巡视组若真正想查到更多关于“老虎”的行踪,应亲身前往监狱,多向“苍蝇”们约谈。
现实中,“苍蝇”举报取得成功者,大有人在。
譬如,原东星航空董事长兰世立举报武汉市副市长袁善腊;原全国人大代表、粤北首富朱思宜举报了近百名与之有经济往来的领导,其中有31名是厅级干部。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有效的检举揭发属于立功行为,加之许多落马官员还存在找人“陪坐”心理,因此可以预见,
巡视组多与“苍蝇”接触,必然是行之有效的。
很多时候,“苍蝇”举报比群众举报更有针对性,有效率也要高得多。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唐慧胜诉”问题?-word文档
如何看待“唐慧胜诉”问题?时事评论背景:7月15日上午9点,唐慧案二审在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唐慧胜诉。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对于上诉人提出的书面道歉申请,没有法律条款予以支持。
对上诉人提出的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和要求永州市劳教委赔偿侵犯人身自由的赔偿金1641.15元予以支持。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唐慧胜诉”问题?历经一波三折,历经千辛万苦,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一案,终以湖南省高院的终审判决胜诉告终。
“上访妈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迎来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公平与正义的阳光最终洒落在这个坚守者身上。
这也是法治的胜利。
对此,律师徐利平对判决结果回应称,对唐慧个人来讲,这个判决具有很大的进步和意义,今后唐慧的个人生活就可以往平静方面发展了。
众多理性者认为,从目前来看,个案的胜利也仅仅是属于个人,在劳教制度没有被废除的情况下,唐慧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唐慧是不幸者中的幸运者——正是以其不幸和坚持,才获得了民意的广泛支持。
在强大的舆论监督下,为其获得最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胜利,也仅是一个打折的胜利。
正如有媒体评论的那样,法律是非已定,道歉何以还那么难?永州劳教委似乎还欠唐慧一纸公开的道歉。
中国不是采取的欧美法系,“判例”对于其他类似的案例,并不能发挥法律指导作用。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为此求全责备,妄自菲薄。
在为个人胜利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胜利所传递出的积极意义。
首先,唐慧案的胜诉有利于构建全民共识,使大家看到社会监督的巨大作用,以及对法律公平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虽然并非所有的个案,都能成为公共事件,但以更多的力量参与到这种监督中,并发挥个人的作用,同样可以产生机制矫正的作用;其次,唐慧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不放弃自己的权利,不失去最后的信念,总会获得应有的公正待遇。
虽然这个过程极为艰难,其压力也空前巨大,若坚持还有一丝希望,放弃就会永远没有机会;再次,透过个案也让全社会再度看到劳教制度的不合理性,并因此成为废除劳教制度的又一推力。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葛兰素史克案”问题?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葛兰素史克案”问题?
以利益引诱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不正当竞争甚至是违法行为时,有些医护人员就可能铤而走险,“利益联手”之下,直接间接地推高了药价。
从这个角度上说,去除“以药养医”的顽疾,不仅必然,而且还应提速发力。
客观说,跨国药企的研发实力普遍高于国内企业,一些创新药品正是治病救人所急需的,价高也符合市场规律。
不过,葛兰素史克案件再次提醒我们,价高背后,还包含着不当的,甚至是违法的成本。
必须举起利剑刺破虚高。
现在整治外资药价高企更适逢两大机遇。
一是国内企业研发能力逐步增强,经过多年混战,国内涌现出一批接近世界水平的企业,国产新药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外资品种相抗衡。
二是随着医改的深入,以往难啃的公立医院改革逐渐推进,阻碍改革的症结逐步暴露并消除,对医药商业贿赂动刀正当其时。
就在上个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对制药企业成本调查,其中涉及大量外资企业。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对比这些药品和国外同款药品的价格,指导其在中国的销售价格。
成本调查和价格比较的开展,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实际的政策。
中国不会纵容靠非法手段做生意的企业,无论内资还是外资。
因为,一个竞争的市场,也必定要成为一个公平的市场。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电视问政”问题?-最新教育文档
如何看待“电视问政”问题?时事评论背景:近来一些地方热衷于电视问政,一场又一场,看起来很热闹。
作为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一种执政方式,电视问政本意是通过构建公众参与政务监督的互动平台,回应百姓关切,解决实际问题。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有的电视问政与老百姓的期望相差甚远。
比如,一些“被问政官员”前呼后拥走进直播间,台上一番信誓旦旦,“马上就办”,动静闹得很大;台下却照样走过场,有些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个别“老大难”问题“问政”了一年又一年,仍旧顽症难除。
有人质疑:这些地方的电视问政是否已经流于形式、走了样,成了官员们的又一个“秀场”,成为官员与媒体的另一场“狂欢”?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电视问政”问题?要想不让电视问政沦为新的形式主义,必须做到“问政重在问责”。
不可否认,电视镜头下的逼问,可能会对某些部门负责人有所触动,也会解决一两件问题。
但缺乏问责机制的电视问政,难免“一问了之”的弊端。
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将问政与问责紧密结合,问政要动真格,问责要追究到底,该处理人就处理人,该摘乌纱就摘乌纱,这样才能树立问政的威力,打造政府的公信力。
电视问政方式也需要创新。
时下的一些电视问政越来越模式化:先放一段暗访短片,接着主持人考问,穿插一两个专家或市民代表的提问,再就是官员的“对答如流”。
观众都有点看腻了。
某些官员的应考也已经“套路化”:先认错、表示改进、承诺“马上就办”“明天就到现场看看”。
其实,电视问政可以搞一点“突然袭击”,特别要加强与群众互动,甚至不妨走出直播间,把官员拉到问题现场,面对更多群众采访问答,众目睽睽之下兑现承诺。
电视问政的关键作用还是要倒逼政府部门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各级干部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电视问政也是一面镜子,官员们要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当前,许多官员的思维仍停留在“曝光一处、查处一起”的阶段,“点”的问题是解决了,没被曝光“面”的问题该怎么办?老百姓平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何其多,总不能都等到问政时集中解决吧?让各级干部走到群众中,跟群众面对面,把问题解决在日常工作中,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才是电视问政应当追求的功效所在。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记者实名举报”问题?-word文档资料
如何看待“记者实名举报”问题?时事评论背景:7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等高管在收购山西金业资产的百亿并购案中故意放水,致使数十亿元国资流失,宋林等已构成渎职,并有巨额贪腐之嫌。
这是继去年12月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实名举报副部级官员刘铁男之后,媒体记者再次通过微博形式实名举报官员。
作为国资委旗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华润集团的董事长,宋林同时也是一名副部级的国家公职人员,如果举报属实,那么从级别而论算得上一只“老虎”。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记者实名举报”问题?从以往经验看,实名举报人往往承担着巨大风险,一方面可能因为举报失实,误伤被举报人而被追责,另一方面,也可能面临来自被举报人的打击报复,甚至遭遇生命安全的威胁,而且,高调的举报还可能造成证据隐匿灭失,并不利于案件的查办。
无论是罗昌平还是王文志,相信都深知这些巨大风险,但他们为什么仍然选择通过公开实名举报来“高调反腐”?媒体乃社会公器,负有舆论监督的职责,监督是记者坚信正义、守护正义的表现。
但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每个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边界。
一般而言,记者应该是新闻的报道者,通过扎实专业的采访调查,形成客观的新闻报道。
报道出来后,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作出结论,进而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应是法治社会的正常状态。
事实上,记者在媒体刊发新闻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比自己单独出来举报要安全得多,毕竟组织承担风险的能力,要比个体承担风险的能力大得多。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往往并不顺畅。
当拿到大量的调查材料而不能顺利刊发时,记者似乎只剩下两个选择:其一,无奈之下,弃之不管;其二,铤而走险,以公民的身份行使监督权。
在网络时代和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崛起后,选择后者似乎成为一种趋势,并在成功者示范效应下得到强化。
坦率而言,目前我国对于举报人的保护尚不够完善。
宪法第41条明确规定公民有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书记信箱与征婚诉求”问题?
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书记信箱与征婚诉求”问题?时事评论背景:7月10日,网友@墨客天静在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发帖抱怨称,“绵阳书记信箱”网管服务人员以“来信收悉”糊弄网民,太不称职了。
对此,绵阳市网信办工作人员回复称,“您先后给我们信箱来信8封,大多是建议,并很不错。
我们信箱是政务信箱,至于您另有几封要求给您介绍一位男友的信件,实在超出我工作职责范围与能力水平。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书记信箱与征婚诉求”问题?的确,按照“绵阳书记信箱”的服务内容和定位,即“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和市民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对我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工作提出您的意见、批评、建议、设想和请求”。
市民的征婚诉求似乎不在“绵阳书记信箱”欢迎之列。
但问题是,在没有弄清楚该市民为何要致信市委书记信箱帮征婚之前,作为“绵阳书记信箱”网管服务人员,凭什么断定该市民的婚恋问题与该市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就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如,一些地方只重视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却无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市民婚恋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致使一些年轻女性错误地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再比如,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量农村男青年到城市打工,一些农村妇女成为留守女性,她们的婚恋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
“百姓利益无小事”。
市民个人婚恋状况,对善于“干大事、谋大事”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说,可能只是小事,但具体到每位市民身上,显然是其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几件大事之一。
作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的“政务信箱”,怎么就可以贸然拒绝市民的婚恋诉求呢?政府本质上是个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府。
这个意义上,只要“帮征婚”的市民诉求不是恶搞,政府工作人员都应该满腔热情地尽力满足其愿望。
即便是“市委书记信箱”无法满足市民的愿望,也应该将其意愿转交给其他相关部门办理,而不是漠然拒之。
1。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信息安全”?
2013年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信息安全”?
如何看待“信息安全”?
时事评论背景:
来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消息:自4月下旬部署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清理了网上大量虚假信息,关闭了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客账号和网站,查处了一批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人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为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从6月27日起,将集中清理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三类信息。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信息安全
在我们为住宅安装最好的防盗门的时候,可能很难意识到,个人隐私性的网络行为却在电脑、手机等数据终端前“裸奔”。
这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正如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所言,就譬如网络反腐,在拍苍蝇与打老虎中功勋卓著的同时,也确实因鱼龙混杂而陷入混沌无序的状态。
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既反对教条主义对网络的污名化,也不能罔顾事实、规避隐私保护等现实问题。
如果没有边界与规则,越自由的网络,越发酵巨量风险。
规范网络行为、保护个人隐私,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命题:一者,来自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5月,移动电话用户保持月增千万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书记信箱与征婚诉求”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7月10日,网友@墨客天静在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发帖抱怨称,“绵阳书记信箱”网管服务人员以“来信收悉”糊弄网民,太不称职了。
对此,绵阳市网信办工作人员回复称,“您先后给我们信箱来信8封,大多是建议,并很不错。
我们信箱是政务信箱,至于您另有几封要求给您介绍一位男友的信件,实在超出我工作职责范围与能力水平。
”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书记信箱与征婚诉求”问题?
的确,按照“绵阳书记信箱”的服务内容和定位,即“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和市民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对我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工作提出您的意见、批评、建议、设想和请求”。
市民的征婚诉求似乎不在“绵阳书记信箱”欢迎之列。
但问题是,在没有弄清楚该市民为何要致信市委书记信箱帮征婚之前,作为“绵阳书记信箱”网管服务人员,凭什么断定该市民的婚恋问题与该市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就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如,一些地方只重视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却无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市民婚恋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致使一些年轻女性错误地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再比如,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量农村男青年到城市打工,一些农村妇女成为留守女性,她们的婚恋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
“百姓利益无小事”。
市民个人婚恋状况,对善于“干大事、谋大事”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说,可能只是小事,但具体到每位市民身上,显然是其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几件大事之一。
作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的“政务信箱”,怎么就可以贸然拒绝市民的婚恋诉求呢?
政府本质上是个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府。
这个意义上,只要“帮征婚”的市民诉求不是恶搞,政府工作人员都应该满腔热情地尽力满足其愿望。
即便是“市委书记信箱”无法满足市民的愿望,也应该将其意愿转交给其他相关部门办理,而不是漠然拒之。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