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

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分析摘要: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又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旅游已成为经久不衰的旅游资源,从而成为了旅游业的内核和本质。

文章就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旅游文化特征含义未来前景一.旅游文化的概念当下,我们本土的旅游文化研究已经轻车熟路,出现了很多关于旅游的书籍和剧作,而且有许多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是人们在一些场合或者一些地方上使用“旅游文化”或是“文化旅游”这一词汇的时候,对于它本身的定义或者外部意义都是不知道的,或者是说不清楚的。

笔者就就自身研究的和所查到的一些认识和大家研究研究。

闭上门,自己说国内的旅游文化大家对概念比较不清楚、国外的就更不知道了。

所以可以看出,国外旅游文化研究大都处于“先生下孩子,不给取名字”的一种情况,所以说绝大多数的论文虽然有旅游文化之实,但是却毫无旅游文化之名。

笔者觉得: 要是按照人类的说法,旅游文化是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全能性的综合性的系统。

很多文化的主体碰撞是广义的旅游主体,包括旅游者在内的一切旅游参与的人,通过他们一些五彩缤纷的快乐自在的旅游活动,旅游文化才能出现和生存。

我们将冻结在旅游和文化事件或形成阶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区别。

于是区分定旅游游文化就简单多了。

旅游文化是自己我发生的能够自我调节的一个系统。

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最初始的集体性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说它是独立的文化,尤其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第一,我们要注重旅游文化的内在发生。

这还得不包括他们借助的一些外界的东西,如一些名胜遗迹、烈士陵墓等有形文化和一些什么宗教信仰、舞台乐曲等无形的文化,因此不属于旅游文化。

第二,作为一个游客,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论旅游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论旅游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7一、旅游人类学的定义和产生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等方面都应是其研究的内容。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中,可分为如下的研究方向: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可见,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

为了研究他人,人类学者常常把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文化)进行比较,而且通常是在一个能囊括所有相关人员在内的广阔背景之中作比较。

这些传统方法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得到保持。

从国内外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

一般认为西方人类学者加入旅游研究的标记是1963年人类学者努涅斯(Nunez )发表的论述,《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一篇论文。

20世纪70~80年代,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旅游人类学的主流。

其中70年代,以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为主。

进入80年代后,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旅游对西方发达社会的影响,并把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联系起来,考察如何使二者更好地互动。

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达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学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系列研究,形成了3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关注目的地社会的人类学者认为旅游引发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因而把旅游看做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式从游客出发;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结构、功能与人生经历仪式(Rites of Passage )相似,因而旅游可以看做一种世俗仪式;为了弄清楚旅游的成因,学者到客源地社会寻找答案,认为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依赖于其他更为根本的社会因素的。

二、旅游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纪文哲通过对近十年的核心期刊中的相关论文的统计和分析,指出我国对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旅游与人类学_研究与实践

旅游与人类学_研究与实践

2008年第4期第34卷№14,2008Vol 134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澳]Trevor Sofield,徐红罡3摘 要:旅游快速发展的50年内,旅游和人类学学科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矛盾而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一直被用来批评旅游以及阐述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大众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到指责。

但是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人类学的理论开始用于指导旅游的发展、减少旅游对社区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旅游发展;旅游影响一、关于应用人类学美国的著名人类学家Radcliffe B r o wn 在1930年发表的“Anthr opol ogy as Public Service and M a 2lino w ski’s Contributi on t o It ”中最先引入了应用人类学这个概念。

①虽然应用人类学的定义不断地变化,但其本质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学术的贡献。

自应用人类学产生以来,人类学的学界就分成了两派,一是学术导向的,一是强调为发展服务即应用导向的。

1941年,M argaret M ead 等人为了抗议应用人类学受到美国人类学会的边缘化待遇,成立美国应用人类学会,并出版全球第一本“应用人类学”杂志,宣称应用人类学者要为他们政策建议的后果负责。

②1983年成立美国国家人类学实践学会(NAP A ),主要针对在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实践者。

③1999年和2006年出版两本重要论文集,目的是缩小研究导向和应用导向人类学的差距,加强两者的关联和认同感。

④2006年论文集反映了应用人类学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⑤二、旅游人类学的四个平台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历程也可以看出人类学的学术之争。

1973年人类学家Jafar Jafari 创办的《旅游研究纪事》就很重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该刊现在成了世界最有影响的旅游学术期刊。

⑥1977年S m ith 编著了影响重大的旅游人类学著作《主体与客体:旅游的人类学》,⑦其后Nash 在《现代人类学》发表了《旅游:人类学的一个课题》。

文化构成要素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原则

文化构成要素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原则

要: 从终极 意 义上讲 , 旅游既 是一项社 会活动 , 叉是一 项获取异样 生活方式和 异样精 神 感受
的 消费活动 在民族旅 游 中, 这样 的 消费活 动 必然 会跨 越 不 同的 民族 文化 氛 围 , 于是 民族 文化
的 差异势必要 贯 穿于整个旅游 的全过程 这就 导致 旅游 的每 一 个环 节都得 与不 同的 民族 文化 打
素 。其 中人 文因素事 实上就 是指 民族 文 化 的运
作过程和运 作产物 ” 。 由于 各 民族 的 文化 差 异 具 有 无 比的 复 杂 性 , 而游客的旅 游活动 总是来 也 匆没有必 要 , 没 有可 能 安 排 游 客全 面 地 认 识 也
][lI ,) j。 E o o 1 ( J c 1 ̄ f № r1
t c 1 J N (l毗 【f
原 生 态 民 族 文 化 学 刊
文化 构成 要素在 旅游 资源 开发 中的地 位及 其开发原 则
罗 康 智
( 生态 民族 文化学刊 编辑部 , 州 凯里 原 贵 摘 56 1 ) 5 0 1


不言而 喻 , 游部 门在 完成这 一使 命 时 , 须 旅 必 得考 虑游客 本 人 的 因素 , 又 不 能 无原 则 地 对 游 但
客 有求 必 应 。这 样 做 , 使 它 的投 资 不 胜 重 负。 会
及 其 原 则
1 显性文化要 素在旅 游资源 开发 中的地 位 . 显 性文化要 素主要 是指 那些 与特 定物 质 关 系
交道 、有鉴 于此 , 照游客对 民族文化 构 成要 素感 知 的 易难 程度 去 确 定旅游 资 源的 开发 对 象, 按
可以减 少旅 游部 f对 民族旅 游资源 开发 的盲 目性 - ] 关键词 : 文化 构成要 素 ; 游 资源 ; 旅 民族文化 ; 游开发 旅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析——以西北省区甘肃省为例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析——以西北省区甘肃省为例
关键词 : 民族地区 ; 旅游资源 ; 开发 ; 人 类 学 中 图分 类号 : F 5 9 0 . 3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0 8 — 0 8 9 4 —0 3
An t h r o p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i n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o f T o u r i s m R e s o u r c e s i n Mi n o r i t y Re io g n
2. T o u i r s m C o l l e g e , No a h w e s t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L a n z h o u 7 3 0 0 7 0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Th e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o f e t h n i c t o u is r t r e s o u r c e s s h o u l d b e t h o u g h t mo r e r a t i o n a 1 . I n t he v i e w o f he t a n hr t o p o l o g y, b a s e d o n he t s t u d y o f e t h — ni c t o u is r m i n Ga n s u Pr o v i n c e, hi t s p a p e r p r o v e d t h a t s o me p r o b l e ms e x i s t , s u c h a s t h e l a c k o f s p e c i ic f i t y a n d a u he t n t i c i t y o f he t e t h n i c t o u is r t p r o d u c t s a n d t h e p r o d u c t i n n o v a t i o n n a r r o w l i n e o f t ho u g h t , or f m a s i n g l e. An d he t n, t h i s p a p e r pu t f o r wa r d 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 a n d s u g g e s i t o n s or f he t s u s ai t n a b l e d e —

旅游人类学(5篇)

旅游人类学(5篇)

旅游人类学(5篇)旅游人类学(5篇)旅游人类学范文第1篇在文化人类学讨论当中,其特别重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且在长期的进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以文化讨论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也存在一些优秀的讨论案例。

那么在开展旅游文化讨论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也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讨论现状国外学者与旅游文化学有关的讨论起步比较早,在长期的讨论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学科分野讨论,并且在识别出多种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实证分析,如:均质化、人造景观、麦当劳化、游客注视、文化真实性、旅游族群性、文化商品化等。

其在开展旅游文化的讨论过程中,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文化的解释上。

而我国与国外的讨论相比,在旅游文化有关的讨论方面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并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旅游文化本体认知上,其认为必需要先明确的界定出旅游文化的概念,才能够将其应用详细的旅游文化现象中来,但是始终未能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也使得关于旅游文化的讨论存在肯定的迫切性,并且旅游文化也被给予了工具性的特点。

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进展,其中产生了大量的旅游文化之实,只是还没有形成名正言顺的旅游文化之名。

这也是我国旅游文化学讨论所面临的逆境,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学科讨论成果无法通过旅游文化学整合;另一方面旅游实践当中存在的许多案例都没有在文化视野下降进行考察,这也是导致旅游文化本体始终模糊不清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总的来说,国内外在开展旅游文化讨论时,在讨论重点及喜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讨论所面临的逆境在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当中,对于旅游文化具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能够明确的界定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但是当前不管是在学者的讨论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旅游文化一词消失的频率颇高,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随着各项讨论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在查找一种能够摆脱旅游文化认知逆境的方法,于是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端详旅游文化的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以文化人类学视野来探究旅游文化就是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典型代表。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教案(第14次课 2学时)一、授课题目: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况,理解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开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1)民俗旅游资源;(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教学设计:第一节民俗旅游资源旅游业,是资源利用型行业,如果没有旅游资源,旅游的开展无从谈起,本章阐述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探讨民俗转化为民俗流资源的要件,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的表现分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十大特点及其类型划分,并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一)旅游资源保继刚、楚义芳、彭华认为∶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

它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握的文化因素。

杨振之认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设施;对旅游地来,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

傅文伟做了如下归纳∶凡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景象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也就是说,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之总称。

上列诸家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些基本点∶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既可以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也可以是潜在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旅游观念的更新,新的旅游资源将不断涌现,旅游资源将更加宏富。

旅游资源必须具有"有用性"。

一方面,对旅游者来讲,旅游资源应当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旅游企业而言,旅游资源及其升级产品应是它们开展旅游经营的主要依据。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在不同形式下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重点放在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的研究,其次是以人类学的整体观综合研究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文化及东道国人民和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西方学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系列研究,形成相应理论、观点。

早期的民俗旅游和旅游人类学研究关注以下几个话题:一是旅游对旅游地文化造成的影响,二是介绍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的个案相结合,三是在旅游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这些话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一直被不断提及。

近十余年间,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开始探讨许多新话题,本文主要对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综述。

一、旅游人类学与旅游文化我国学者以旅游人类学视角对旅游文化展示、不同文化的交流、旅游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赵红梅从旅游地区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游客的角度来探讨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和人类学家所关注的文化真实性问题。

颜姿分析了影响广西宾阳炮龙节文化展示的主要因素,提出民俗文化展示的建议。

王德刚、周灿和钟小勇等分别探讨了台湾布农族、德昂族龙阳文化文化保护与传承。

周星、韩晓兰、周霄和雷汝林等分析了旅游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

何睿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之后的各种变化和表现。

宗晓莲和戴光全以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为案例,对节事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旅游影响进行分析解读。

李四玉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群认同三个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

郭凌对乡村旅游发展前后的乡土文化变化从结构到解构的过程,最终达到“和而不同”的城乡文化一体进行分析。

彭兆荣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

二、旅游人类学与民族旅游我国学者对旅游学视角下的民族旅游研究主要表现为民族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一、引言民俗特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它以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

然而,要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明确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一)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独特元素和现象。

这些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定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营销等活动,将潜在的民俗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并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文化性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文化,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2、参与性游客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亲身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增强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原真性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让游客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民俗风情。

4、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一)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和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经济分析的工具。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宁夏旅游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宁夏旅游

关键词 : 旅游人 类学 ;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宁夏旅游
中 图 分 类 号 :5 2 7 F 9 .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 83 20 )4— 0 6— 4 10 2 8 (0 6 0 0 8 0
旅游人 类 学是人类 学 的一个 分支 , 也是 人类 学学科 中一个新 兴学科 , 它是伴 随着 当代世 界旅 游 业 的兴起 和发 展而逐 步产 生并成 熟 起来 的 。2 0世纪 7 0年代 , 国和 西方 的 人类 学 界掀 起 了一 场 美
通 过旅 游者 常年 不断 的游动 、 行走 , 实现 了不同文化 和“ 地方 性 ” 知识 的多 向交流 和涵化 。
当今世 界各 地互 联 网和电视 网等 资讯 技术 的发 达 和快 速传递 , 中 国的各 个地 方 和世 界 各个 使
地区的人们 , 在极短的时间里 、 极远的空问里能够彼此享受旅游资源的美妙和无穷快乐 。如宁夏的 贺兰 山岩画、 西夏王陵、 镇北堡影视城等 , 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 , 而快速地成为全 国乃至世界各地人 们 共 享 的人 类 文化 资源 , 而且越来 越吸 引着更多 的外来者 来宁夏 进行观 赏和旅 游 , 行旅 游文化 的 进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4期 总第7 2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Junlf e n ot e nvrtfr ai ai s ora e c dN r ws U i sy o N t nli o So h t ei o t e
No 4, 0 6 . 20
G n. . 2 e Ⅳ0 7
民族 学 ・ 人类 学 ・
旅 游 人 类学 视 野 中的宁夏 旅 游
成 媛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刘赵平,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J],旅游学刊1998(1), 全华,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开发区的区域社会效应[[ J],经济地理, 1994, (4). 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J],思想战线2002, 28(1), 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J],中南民 族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6) 马波.《现代旅游学》第一版.山东 青岛出版,2001 张波.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 24(4):68—71 黄建军.昆明旅游犯罪研究.旅游学刊,2000, (3):60—64
谢谢 观赏
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
民俗风情 结语
旅游对目的地民俗风情的影响
居民
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 位在消极影响方面。
胡绍林(1999 )等人对张家界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民俗风情粗糙低俗的现 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规范发展民俗旅游的对策。 马晓京((2002)则认为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视为旅游对民族文 化的消极影响过于片面,指出在商品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民族地区,旅 游对接待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其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积极影 响主要有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实现民族文化的良性 变迁;加速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等方面。 于岚(2003)对旅游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研究民俗旅游 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时,应侧重于真实性的体验而不是本体意义上的真 实。 徐乐娜(2007 )认为广西文化旅游的开展对当地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 的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
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 民俗风情 结语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晋商文化旅游解析与深度开发探讨

晋商文化旅游解析与深度开发探讨

48[基金项目]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22018);山西省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晋教高[2011]11号)。

[收稿日期] 2012 - 08 - 16[作者简介] 宋鹏飞(1978~ ),男,山西长治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学基础理论、遗产旅游和旅游管理。

一、前言晋商500年的辉煌历史,是明清中国商业经济和世界贸易发展水平的缩影。

晋商文化以及传承的晋商精神闪耀晋中大地,被誉为瑰宝,永远激励每一代人。

通常所指的晋商,即是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而晋商延续的晋商文化厚重而影响深远,被广泛利用和开发为旅游产品,展现了晋商丰富的旅游资源内涵和强烈的旅游吸引物特点,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和传播晋商文化的历史必然。

而如何为“出售”旅游“真实”表达晋商文化旅游的内涵和价值,就构成了晋商文化旅游“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也是旅游教育普及的必要环节。

凝视晋商,则是深入解读晋商文化,并赋予晋商文化以旅游符号,以及完全解剖晋商晋商文化旅游解析与深度开发探讨宋鹏飞(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摘 要:在解析晋商文化旅游概念基础上,本文首先从晋商精神、晋商商路、票号、晋商影响于百姓生活、晋商与建筑文化、晋商名门、名人等方面阐释了晋商文化旅游资源,其次从晋商文化旅游重新定位、形象设计、保护性开发和旅游营销等4个方面提出了深度开发的策略,最后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晋商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文化旅游;晋商;凝视;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12)11-0048-05Discussion on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Jin Merchants Cultural TourismSong Pengfei(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 03003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s of Jin Merchants Cultural Tourism concept, the paper firstly interpreted Jin Merchant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by spirit of Jin Merchants, Jin Merchants trade road, exchange banks, Jin Merchants’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Jin Merchants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 Jin Merchants ancestry and celebrities, etc. Secondly, Strategies of In-depth Exploration of Jin Merchants Cultural Tourism were presented from four aspects of re-positioning, image design, protected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marketing.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were give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se of Jin Merchant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future.Key word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Jin Merchants ;gaze ;tourism exploring精神的重要前提,也是进一步解译、规划和开发晋商文化旅游的关键。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理论一、旅游资源简述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滨海、高山、湖泊、温泉、森林、峡谷、动植物、气候等等,可以概括为地貌、水文、生物、气候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美食、购物、民俗、现代建筑等等,可以概括为人文景观、文化传统、民俗风情、体育娱乐和新兴娱乐五大类,也有学者划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层面的文化风情,意识层面的文化艺术.国内对于旅游资源的理解有一重要的相似性,即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如保继刚教授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而西方把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包括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甚至包括旅游交通等.二、旅游资源开发概述(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旅游资源开发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在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完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功能,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从而进一步地发挥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所进行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建议活动.(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1.通盘考虑,合理配置的原则统筹兼顾,分工协作的原则2.遵纪守法、分期实施的原则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效应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5.突出特色与坚持创新的原则独特性、特色性原则6.以人为本原则7.市场导向原则8.保护性原则(三)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地域性2.多样性3.综合性4.永续性5.文化性6.系统性7.阶段性8.层次性9.技术性 10.基础性三、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4)现代人工吸引物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按投资主题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政府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2)企业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民间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4)外商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按地域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东部地区的精品开发模式2)中部地区的特品开发模式3)西部地区的极品开发模式4.按资源、区位和经济条件综合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价值高,区位优,经济条件好:全方位开发模式2)价值高,区位一般,经济条件差:重点开发模式3)价值高,区位、经济条件差:特色开发模式4)价值低,区位好,经济条件好:参与性游乐开发模式5)价值、区位、经济条件都一般:稀有性开发模式四、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借鉴和学习许多学科和领域已经形成的理论及方法.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应该遵循美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仅是单纯资源的“空洞”开发,应该具有色彩、样式、类型的转变和融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很多地方都十分类似,缺乏地方特色和视觉上的美感,因此还需要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人员具备美学的思想和底蕴.。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八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集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介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基础理论、基本模式、主题定位、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有关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把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最新趋势,学会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涉及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市场分析、主题定位、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具体的方式方法,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并对统筹规划与部署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体系、基础理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方法、旅游主题定位、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旅游开发的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历史、趋势及研究热点等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和设备条件尚不具备,需指导学生自学完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旅游规划图件及其制作两方面内容。

(四)教学时数1.时数:3课时/周,总计:54课时2.进度:(五)教学方式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研究、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内容期末研究论文(20%)、闭卷考试(40%)与平时成绩(含讨论、作业等成绩,共占40%)结合。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二、本文导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和旅游规划的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旅游文化开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旅游业不断地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拓展,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开发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使得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这一任务,我们展开了一次旅游文化开发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旅游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类型和数量以及其价值。

2.了解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包括开发模式、经营状况、管理方式等。

3.探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空间资源、人才队伍、政策法规等方面。

4.研究如何利用旅游文化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调研步骤本次调研涉及的范围较广,为了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1.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对多个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光、乡村旅游等方面。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还了解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和难点。

2.问卷调查针对游客和旅游者,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满意度、旅游出行目的、线路选择等方面进行了问询,并收集了大量反馈意见和建议。

3.访谈调查我们还邀请了多位业内专家、旅游从业者进行访谈,询问了他们对旅游文化开发现状的认识、对旅游文化开发模式的评价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等问题。

四、调研结果1.旅游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我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具有地域特色,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自然风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不少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故宫、长城等。

2.旅游文化开发现状我国旅游文化开发模式丰富多样,包括自主创新开发、与外资合作开发等。

不过,旅游文化开发中普遍存在着规模化与精细化的矛盾问题,大部分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差异化和精细化。

旅游管理系统专业阅读书目

旅游管理系统专业阅读书目

旅游管理阅读书目思想类图书:1、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这是一本了解游的精神的经典读本,很值得一读!】2、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学,2005.【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学生去认真阅读,对于我们理解旅游大有裨益!】3、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张晓萍,何昌邑等译.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这本书有些的地方写得不够好,但是对于深入理解旅游还是特别值得一读。

】4、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 新星出版社.2005.【这是一本哲学著作,很经典,值得细读!】5、梯利著.《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9.【如果有来生,我或许会选择哲学专业,因为哲学让我们学会深刻思考,而这正是我们文科生工作的利器】6、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们没有阅读过,但据朋友介绍很好。

很多读者评价也相当高——值得一读!】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7.【这其实是一本介于经济学和哲学的论著,很有思想性。

也许某些观点过时,但作者思想过程永远值得学习。

】8、王宁著.《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消费现象。

王宁这本书写得很好,值得一读】9、纳什著.《旅游人类学》. 宗晓莲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纳什是著名旅游学者,这本书也是他的经典著作之一,很值得我们经济管理出生的学子一读。

】10、尤瑞.《游客凝视》. 杨慧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这是一本经典,对于我们认识旅游大有帮助,被誉为后现代的经典之一】11、(美)契克森米哈赖著,《生命的心流》,陈秀娟译,中信出版社,2009.【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也是我们常说的“flow 理论”。

我看过三遍,是一本值得细读的经典,对于你的幸福人生一定大有裨益!】12、科恩(Cohen,E.)著.《旅游社会学纵论》.巫宁,马聪玲,陈立平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科恩是国际知名旅游学者,尤其是旅游社会学的权威,这本书则是他的经典之作,我们一起阅读吧。

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130资源环境与节能减灾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经济产业。

它牵涉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文化事项。

由于这种综合性,旅游规划也必然是一门多学科参与的工作,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学科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文化事项就已经被列入旅游规划的内容,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相关的社会文化内容更广泛地渗入旅游规划工作中。

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人类学关注、也善于研究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

因此,旅游规划需要借助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和研究成果来解决规划中的相关问题。

当然,人类学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深化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双方可以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目前很多学者已经把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等应用到旅游规划中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分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其他影响,例如对目的地居民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并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因而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日益为旅游规划者所重视,而不仅仅是把文化作为旅游规划的内容,产生旅游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按照旅游人类学与旅游规划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旅游规划划分为三阶段:1.1 旅游规划与旅游人类学无交集阶段旅游规划是伴随着旅游的产生而产生的,早在人们有意识的去发展旅游时,就有了旅游规划。

旅游人类学则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引起人类学家的注意并进行研究产生的,是人类学和旅游学的交叉学科,一般以1963年人类学家努涅斯(Nunez )发表的一篇关于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的论文为产生标志。

显然旅游规划的出现早于旅游人类学,即使在旅游人类学产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旅游规划与人类学也是没有交集的。

在这个阶段,各种文化只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规划的内容之一。

1.2 旅游规划与旅游人类学初步交集的阶段早期阶段,旅游规划更过多的是关注经济利益和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1期思想战线THINKING 第 28 卷  SIXIANG ZHANXIAN No .1,2002Vol . 28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张晓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 要:旅游人类学理论指出,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化旅游”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旅游文化”是为旅游和游客而制作文化,或是为文化而制作旅游和游客。

文化旅游者将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旅游文化应更多地适应旅游者的需要。

开发旅游资源,应考虑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变迁;旅游人类学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 (2001)01-0031-05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Viewed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ZHANG Xiao -ping(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China )A bstract :It is pointed out in the theories of the tourist anthropology that cultural tourism and tourist c ul -tur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ions .“Cultural tourism ”is a kind of tourism that involves partic ipating in and experienc ing the local c ultures .“T ourist culture ”is a kind of c ulture created for tourism and tourists ,or it is tourism and tourists created for culture .The cultural tourists should have a deep and ex tensive contact with the loc al people ,and tourist culture should satisfy the demands of the tourists .When the tourist resources are de -velop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c 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changes ;tourist anthropology 对任何一个旅游开发地区来说,文化是否能作为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历来是西方旅游人类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

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是一种固有的不能随意改变的资源。

破坏了这些资源,也就破坏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和谐。

同时,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髓、象征和代表。

这样的文化如被破坏了,那么该地区的旅游业也将丧失其吸引力和生命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且不说为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文化开发也将给该地区带来“文化复兴”,并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增强地区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

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如何开发出这些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在开发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好旅游与文化,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些都是旅游人类学①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在讨论旅游与文化之间关系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一个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文化?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上百种,这里也不必一一引述。

著名的西方人类学家博厄斯(Boas )和格尔茨(Geertz )认为,“文化是一组基础的思想和意义,它们来自于过去,但却重新塑造了现在。

而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深入理解和诠释①旅游人类学是近一二十年在西方兴起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游客的旅游动机及旅游业发展对东道国地区及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上的影响,重点放在对文化影响的研究上。

收稿日期:2001-11-22基金项目:台湾中流基金课题。

作者简介:张晓萍(1957-),女,白族,云南洱源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英语与旅游人类学研究。

这些思想和含义,以便其他的人能更好地理解。

”泰勒(Tylor)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中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这些都是构成文化定义的基本要素。

”因此,如果我们在某一特殊的领域,如就旅游业来谈论文化的话,那它一定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含义。

例如,有些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在旅游业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商业资源或旅游产品,因为文化被当作商品出售给了游客。

游客不仅花钱购买“他人”的文化,同时也“消费”这些文化。

对于游客来说,下列方面都可被认为是文化的范畴:手工艺品、语言、传统、饮食、艺术,其中包括音乐、舞蹈、雕塑、历史遗迹、建筑、宗教、服饰等等。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其中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reen Wood)所指出的:一味谈论文化是“传统的”,这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所以,对于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因为它涉及到了许多问题,如文化转型问题,文化多元化问题,艺术的发明与再创造,传统文化的变迁等等。

这些问题正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然碰到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文化旅游更多指的是一种旅游方式,对此许多西方人类学家做了大量的分析。

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Valene Smith)把旅游方式分为五种:“民族旅游”,主要是以奇异的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历史旅游”,主要是参观历史遗迹,古建筑等;“环境(生态)旅游”,主要是指到边远的地方去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纯净;“娱乐性旅游”,是指到大自然中享受太阳、沙滩、大海等纯娱乐活动。

以色列人类学家科恩(Cohen)把游客也分为五种,他们分别为:“娱乐型的”、“转移型的”、“体验型的”、“尝试型的”和“现实型的”。

而就我来看,除了“娱乐型”的游客和“娱乐型”的旅游,其它的旅游都可以叫做文化旅游,因为进行这样的旅游,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长知识,缅怀历史,了解异地的风土人情。

这种在旅游活动中追求知识、文化的经历,是20世纪游客所向往的经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

而不同的旅游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游客的追求。

对当代文化旅游者来说,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许多游客已对过多讲究物质追求的现代生活感到厌倦,因为他们认为现代生活带来了许多的虚假、枯燥及繁重的负载;按西方旅游人类学家的说法,那就是现代人与现代社会产生了“疏离感”(alienation),于是他们就想通过旅游,摆脱世俗的生活,到外面的世界去享受一种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全新的生活,去追求近乎“返朴归真”的东西,去“经历一种变化”。

有些西方人类学家甚至把旅游称之为“现代朝圣”,因为他们认为旅游与朝圣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地方,即都要去追寻某些精神上的东西,如宗教或文化。

可见旅游给现代人带来的神圣意义。

实际上欧洲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之旅”①就是文化旅游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文化旅游实际上就是去亲自接触异质文化,了解异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艺术工艺品、文化遗迹等等。

因为这些东西真正代表了东道国和地区的文化及历史。

换句话说,文化旅游的目的,就是去接受教育,扩大知识和开扩眼界,但同时又获得许多的乐趣,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这样的游客被西方旅游人类学家称之为“民族志旅游者”(tourists of ethn ography),即游客不仅只是一般地走马观花,而且是到异地亲自观察并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中,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文化。

(二)旅游文化那么什么是旅游文化呢?根据西方旅游人类学家的观点,旅游文化主要是指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操作者及东道地区的人生产或发明和有目的地制造某种文化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

美国人类学家克瑞克(Craik)认为有两种策略,一种就是为旅游和游客而制作文化,另一种是为文化而制作旅游和游客。

前者指的是发展和制造特殊的产品,如旅游艺术品,可以通过博物馆、艺术走廊等来对其进行展示和宣传;或者制造有关的旅游节日,如莎士比亚艺术节,电影节、土著文化节等。

而后者却刚好相反,后者指的是改变原旅游吸引物以及潜在的旅游目的地,以体现和加强其文化特征。

换句话说,人们为迎合游客而制作发明或改变文化及其内涵,这一过程就叫做旅游文化。

然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有些问题往往容易产生,如文化真实性问题(authentic ity),文化涵化问题(acculturation),文化商品化问题(commoditiza-tion),文化传统的再创造和再发明问题,文化的变异性等等问题。

这些都是文化人类学家最关心的问题。

正如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社会学家马康耐(Mac Cannell Dean)指出的那样,旅游业不仅担任了现代产品的角色,并且还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它包括了一种“现代的生活观点”,而这些现代又与传统、与文化真实性有紧密联系。

因为现代旅游者在旅游中试图寻求所谓“传统和真实”的东西。

可是他们所发现的往往都是些再造的“传统”和舞台上的“真实”。

这种困境常常出现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代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面临的迫切的任务。

总之,不管是哪一种旅游形式,不管是哪一种旅游者,旅游业与文化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在开发中的困境文化旅游本身也具有许多特殊性和矛盾。

如与娱乐旅游者相比,文化旅游者将更深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因为他们要到村庄和遥远的地方去参观、访问,有的学者认为,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剥削”①欧洲之旅(Grand Tour):指的是中世纪,欧洲国家的上流社会的子弟在结束学业前到欧洲大陆旅游,以便毕业后为从政做准备。

和“破坏”,旅游者被这些地区的纯朴的乡村生活及没有遭到破坏的宁静的环境所吸引,于是他们是去旅游、作调查、深入当地人的文化,这样难免会给当地人的文化造成影响,甚至造成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