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社会榜样教育的理性解读_黄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3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 a r ,2010
第2期(总第144期)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Y o u t h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C a d r e s C o l l e g e N o .2M a r .N o .144
收稿日期:2009-12-29
作者简介:黄娟(1977-),女,陕西安康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化社会榜样教育的理性解读
黄 娟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传统榜样教育的示范效应逐步弱化。

这需要明晰榜样教育的时代意义,客观认识榜样教育的时代境遇,重塑新时期榜样教育的时代形象,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对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社会;榜样教育;时代
中图分类号:D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0)02-0078-03
A b s t r a c t :M o d a l e d u c a t i o ni s a b a s i cm e t h o do f p o l i t i c a l 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 p l u r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y ,t h e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m o d a l e d u c a t i o n h a s b e e n w e a k e n i n g ,s o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m a k e c l e a r i t s t i m e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b j e c t i v e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t i m e s s i t u a t i o n ,r e -s e t u pt h e t i m e s i m a g e ,a n d m a k e f u l l u s e o f i t s f u n c t i o nt o p r o m o t e s o c i a l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p r o g r e s s .
k e yw o r d s :p l u r a l i s t i c s o c i e t y ;m o d e l e d u c a t i o n ;t i m e s
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楷模,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使人们受到启迪和鼓舞并进而仿效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榜样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大众民心的凝聚,高尚人格的塑造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战争年代的革命英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人民公仆,爱祖国、爱人民的先进典型等“大公无私”的崇高形象,曾经带给全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感动,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楷模。

这一潜在的“软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必要推动力。

然而,时至今日,传统的榜样教育再也不可能一呼百应,榜样示范效应的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榜样的力量还是无穷的吗?”的质疑,“英雄不再”的结论掀起了对榜样教育的挑战。

当前,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使人们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的多元化,这使得传统榜样教育单向度的价值取向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从而缺乏实效性成为必然,但这种必然并不等于不需要榜样教育。

相反,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的出现更需要我们在传统榜样的基础上
塑造体现当代时代精神的榜样人物和榜样形象来引
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重塑新时期的榜样教育”已成为重大的时代性课题。

一、多元化社会榜样教育的时代意义(一)榜样引导人完善自我,塑造自我。

在理论上,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些编码信息指导行动。

人的发展正是由无数个行为发展组成的,可以说,一个人所处环境中的榜样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在社会交往、社会学习和模仿中逐步成为“社会人”,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

热带丛林中的“野孩子”正是缺乏模仿和交往的对象,才终止了其社会性的发展。

因此,教育者在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层次地树立人生榜样、道德榜样,引导人们了解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并习得道德行为。

在实践上,当前人们处于多元化时代,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和多元化价值取向,常常使人面临着价值选择与行动的困惑。

这时,榜样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引导便成为必要。

榜样
教育是生动、形象的正面教育,所树立的榜样都代表着向上的时代精神,都旗帜鲜明地张扬着社会公认的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都体现社会主流或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榜样会在人们的生活氛围里,形成无形的向上拉力,激发人内心向上追求的冲动,引导人不断完善自我,塑造更有价值的生命。

(二)榜样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谐发展。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一个社会需要树立榜样来张扬某种价值观,培育社会的共同认同感。

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化时代,各种思潮激荡、碰撞,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

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

这些消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冲击,是引发“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主要因素。

正因为如此,在社会多元化时代尤其需要作为社会道德和良知的典范———“榜样”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以便从道德的层面对公众行为进行调节。

与此同时,一个时代也需要一些鲜活的榜样人物或榜样形象来体现时代精神,从而树立起社会价值的坐标。

借助于树立榜样,建立起一种共同的社会价值范式,维护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指引民众前进的方向。

“大多数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

[1](P63)“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

[1](P49)对班杜拉的思想可以这样理解:有了榜样就有了社会心理扩大效应,社会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公民的整体素质获得提升,整个社会不断进步。

因此,榜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与道德风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多元化社会榜样教育的时代境遇
(一)传统榜样形象的时代滞后性。

榜样是一定的具体社会生活条件的产物,反映特定时代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曾经树立或者推出代表着不同时代精神的榜样人物和榜样形象,都发挥了榜样的巨大作用。

这体现了榜样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精神的这一基本特征。

时代变化了,人们就需要新的榜样人物和榜样的精神来寄托着自己的人生诉求或者激励自己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变革引起了社会的全面转型,也相应改变了传统意识中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

对过去传统的榜样人物也重新进行审视和取舍。

单纯的倡导“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标准在人们的思考中逐渐动摇,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传统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也不再是惟一的社会价值取向。

人们开始需要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

而传统榜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实”,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轻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基本需求,没有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协调与契合。

传统榜样教育中宣传的单纯的不顾及到个人诉求的“大公无私”式的“圣人道德”已经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很难再得到人们的心理普遍认同。

一位刚刚看完电影《焦裕禄》的中学生说:“看的时候真是很激动,泪流满面,但一走出电影院,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

”可以看出,新时期我们所树立的榜样如果不具备现代人的特质,还局限于树立“有病不看型”、“不顾家人型”、“发扬风格型”的榜样而游离于人们生活视线之外,是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的。

(二)榜样教育目标的超现实性。

本文“超现实性”主要是指代表着在特定历史阶段下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最高道德标准的榜样形象超出了其所在的社会发展阶段,超出了社会成员整体性状和需求,导致榜样教育目标脱离实际。

其一,表现在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过分强调以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作为榜样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目标,超越了普通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缺乏教育的普适性。

当然,作为榜样人物必须具有高于普通民众的理想人格和价值追求的先进性,具有超越普通民众的坚定信仰和远见卓识的超前性,但先进性决不能代替一般性的要求,超前性决不能脱离现实性的基础。

也就是说,先进性必须建立在一般性的要求之上,超前性必须以现实性为基础。

否则,榜样教育就会蜕变为极少数人的“孤芳自赏”,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其二,表现在榜样超出了人性的本质。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总喜欢树立道德上至高、至全,人性上近乎完美的榜样,以为只有把形象塑造得“高、大、全”才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殊不知,当榜样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现实性、亲切感、甚至真实性的时候,会使人们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因为根本就无从学起,无法模仿。

人们在榜样身上看到的永远是“完美自我”,这个“自我”无可挑剔,但对于学习者而言,却无法实现这个“自我”,目标太高倒让人觉得难以实现,从而放弃了追求的努力。

三、多元化社会榜样教育的重塑路径
(一)深化榜样教育的内涵。

榜样教育应深化
榜样的内涵,深入挖掘先进榜样的精神。

第一,延续传统榜样的精神内涵。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榜样形象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是我们绝不能武断地用时代的变迁去否认榜样的巨大作用。

英雄深邃的思想精髓,楷模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榜样那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精神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扬这些精神。

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二,凸显新时期榜样的精神内涵。

新时期榜样的树立不能仅仅限于对先进典型的某种言行的宣传,最重要的是要使个体能够把握先进典型的思想内质和精髓。

如果榜样教育只限于对楷模具体事例的模仿,那么教育只会流于形式。

这样不仅导致教育范围狭窄、教育内容肤浅,而且教育效果也不会长久。

(二)加强榜样教育的凝聚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融合了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方式和全球化、网络化的特殊际遇,使得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榜样教育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中,彰显着社会和个体的现代特质,必然朝着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向发展。

第一,多元化时代要求榜样的多样化。

树立的榜样既要有道德层面的榜样,又要有才能、业务方面的榜样。

现代社会如果仅仅以德来立榜样,很容易扼杀个性,抑制创造力,使得衡量人的标准单一化、模式化,择人的标准片面化,不利于社会多角度多元化发展,也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第二,多元化时代要求榜样的多层次。

邓小平同志曾经论述过,对于不同的人应以不同的道德规范进行要求,对先进人物以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对于大多数民众则以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我们要树立不同层面的榜样,以适合不同层次的人群,这就需要将人群的不同要求与榜样的个体差异相结合,让每个群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

第三,多元化时代要求榜样的多维度。

现实社会存在的方式赋予了人们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性格与气质特征。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密切关注着自身利益,并自觉发挥和储备全部能量为之不懈地自我奋斗,这种“现代人格”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表征,也是人们能够心灵交融的基本平台。

榜样身上也体现和承载着时代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树立的榜样形象不能仅仅局限于“贡献型”、“无私型”的榜样,还可以选择“奋斗型”、“维护合法权益型”的榜样。

多维度的榜样更符合社会与个体的发展实际,也会起到更有效的导向作用。

(三)加强榜样教育的心理认同感。

内化,即要求大众与榜样对话,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榜样的认同感,用心去感受与领悟榜样的真正内涵。

这一过程,教育者应做些什么呢?第一,真实生动地塑造榜样。

实践证明,过去我国的榜样教育曾出现随意拔高和神话榜样形象的现象,不仅没有增强榜样教育的成效,反而使人们产生怀疑甚至否定。

因此,榜样教育应当毫无偏私地展露楷模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而不能以偏赅全,言过其实。

第二,榜样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发展。

我国的榜样教育一直是正面的灌输教育,这种方式对正确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倡立是十分必要的。

而如今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样的个性彰显的新时期,独立性和自主性被看作个体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特质,我们的榜样教育如果忽视社会和个体的特质,不能及时进入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就会大大影响个体学习的积极性,教育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思想和行动的建构是一个“平衡化”过程,是一个“交互动因”而不是个体向社会单向的被动地接受影响。

强调“个体能够积极地选择着自己的生活环境”。

这对我国在新时期的榜样教育有着有益的启发。

特别是在给青少年提供正面榜样的时候,我们应首先让他们来自主选择与学会思维方法。

其实,掌握思维的工具与学会选择在道德教育中比单纯的教化要重要得多要有效得多。

在这个信息来源日趋多样化的社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选择,从而学会负责是更为根本的教育。

因此,新时期的榜样教育既要坚持正面灌输,又要注重个性培养;既要强调社会规范,又要鼓励自我教育,努力形成我国榜样教育的自身特色,提升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A.班杜拉(林颖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孙书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