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降粘剂的评价
微生物对原油降粘效果室内评价
2 细菌 代谢 产物 的作 用烃 类 和 1生 裂 石 蜡 , 原油 粘 度 、 固 点 降 低 , 而 降 低 原 油 流 动 使 凝 从
阻 力 , 善原 油流 动性 能 。 改
维普资讯
第1卷 第8 8 期
石 工业 术 督 油 技 监
计量技术
() 物 在 地 层 的 生 长 代 谢 过 程 中 , 时 产 生 2生 同 C 2N 、 2 C 4 体 , 些 气 体 能 保 持 和 增 加 油 0 、 2H 和 H 气 这
维普资讯
计量技术
石 业 术 油工 技 监督
22 月 0 年8 0
微生物对原油降粘效果 室内 评价
王 新 陈 勇 耿 雪 丽 鞠 玉 芹
胜利石油 管理局 采油工艺研究 院 ( 东营 2 7O ) 5O 0
摘
要
详 细 阐述 了微 生物采油技 术机理 , 介绍 了微 生物 对原油 降粘作 用 的室 内 实验研 究方法 , 论 了影响 讨
实验 效果的 因素。通过 对 实验结果 的分析 , 出结论 : 得 各种 微 生物对 于不 同产地 的原 油具 有 不 同程度 的降粘 效果 , 降粘率最 大可达 5 .4 , 7 0 % 最小也达 6 1 % , .8 大部 分油 井的原油降粘 率达 2 % ~3 %。 o 0 主题 词 微 生物 原 油 降粘 影 响 因素
作 为碳 源 , 其是 原 油 中的大 分 子 烃类 , 细 菌 的降 尤 经 解 作用 , 使 部分 大 分 子转 化 为 小 分子 , 可 在一 定 程 度
上 改善 原 油 的 流动性 , 而提 高 产 量 。 从 ( ) 些 细菌 在 控制 条 件 下 可 以芽 孢 形 式 存 在 , 2有 芽孢 体 积 比细 菌 细 胞 体 积 小 很 多 , 芽 孢 注 入 地 层 将 控 制其 营养 , 以让 芽 孢 在 高渗 带 迅 速 长成 细 菌 , 可 用 于选 择 性 封堵 地 层 高 渗 区 , 高 注 入 水 的 波 及 体 积 提
原油降凝降粘剂在原油开采和集输中的应用
原油降凝降粘剂在原油开采和集输中的应用原油降凝降粘剂是一种用于抑制原油中水的发生和凝聚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原油开采和集输系统中,以避免原油的凝结和结垢,可有效保护吸水和滤器设备,减少生产系统的维护成本。
一、开采系统中的应用
在开采系统中,原油伴有大量的水,水中含有沉淀物,会形成结垢,降低系统的效率,甚至系统停产。
因此,采用原油降凝降粘剂可以有效的抑制原油中的水的形成,从而降低沉淀物的沉积,防止结垢,保护采油设备的性能。
二、集输系统中的应用
在集输系统中,原油会在管道中移动,如果管道设施中含有水,水中的沉淀物可能会在管道中凝结,阻碍管道的正常运行,影响系统的效率,甚至导致系统停产。
因此,采用原油降凝降粘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原油中的水,降低沉淀物的凝结,防止凝结,保护管道设施的性能。
原油降粘剂的评价
原油降粘剂的评价降粘剂;流变性;降粘机理;性能评价前言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采出量平均不到原始地质储量的50%,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地下。
在未发现既要经济又丰富的石油代替物之前,要保持石油稳定供给,不仅要在勘探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现有油藏的生产能力。
随着对石油开采程度的加深,原油变稠变重成为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降低原油的凝点和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高凝高粘原油开采和输送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降粘剂的应用研究比较多,世界各国的降粘剂研究成果推动了原油流动改进技术的发展。
降粘剂包括乳化降粘剂和油性降粘剂,前者是指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作为原油乳化降粘剂,因其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粘度大大降低,可实现常温输送以节能降耗,因此,乳化降粘输送工艺发展比较成熟,然而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有关油性降粘剂的应用研究较少,由于使用油性降粘剂具有可直接加剂降粘,改善原油流动性以节能降耗,同时又不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等优点,目前油性降粘剂的开发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经过较长时间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矿场应用阶段,在大庆、冀东、吉林、南阳等大中型油田,均获得了明显增油效果。
该技术对处于中、高稠油的油田开发持续稳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和指导性作用,在三次采油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结合理论从实验的角度对降粘剂降粘机理进行初步的了解。
实验采用的L1和L2降粘剂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其对吉林多矿多井原油样品的粘度降低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对原油添加的降粘剂L1和L2降粘性能明显,大大降低了原油的粘度,使其易于流动,而且该法操作简便,可以大量的节能降耗。
本研究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第1章概述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
受气候和河流频繁摆动的影响,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泥质含量高,泥砂交错分布,油藏非均质性远高于主要为海相沉积的国外油田。
新型稠油降粘剂的评价与应用
新型稠油降粘剂的评价与应用摘要:对研制新型高效降粘剂进行性能评价,该降粘剂具有较强的降粘能力,70℃下,降粘剂浓度为1~2%时,与稠油的降粘率接近90%;同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130℃下使用污水时降粘率仍能达到89.6%,随着温度升高,降粘效果略有增加。
驱替试验和现场单井试注试验表明,新型高效降粘剂具有较强的降粘和洗油性能,能够显著降低突破压力,提高油井产能。
关键词:降粘剂性能评价驱替试验单井试注一、前言胜利油田稠油资源丰富,分布较广。
稠油含蜡高,粘度高,且断层多,油藏类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大了稠油油藏开发难度。
如何对低渗透稠油油藏开采,使之成为可动用储量,是一直研究与探索的世界性课题。
大量科研和生产实践证明,化学驱油是解决低渗透油藏和稠油油藏开采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从浓度、温度和水质等方面对新型高效降粘剂进行性能评价,物模试验表明,该降粘剂能有效提高采收率。
在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进行单井试注,共注入降粘剂12t,累计增油520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实验材料、仪器及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2.实验方法粘度测量:将降粘剂与原油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后,在70℃下保持一定时间后,采用布什粘度计测量样品在70℃,7s-1下的粘度。
三、新型高效降粘剂性能评价1.浓度对降粘剂降粘效果的影响浓度是影响降粘剂降粘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使用效果及投入产出比情况。
按降粘剂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0.5%、2%、4%、6%,分别将降粘剂加入稠油中,充分混合后,放置在70℃烘箱中,间隔一段时间取出,用布氏粘度计测粘度。
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降粘剂剂后,稠油的粘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稠油的粘度呈现出先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说明降粘剂降粘速度快,且降粘后稠油样品的粘度始终保持稳定。
可以看出,随着降粘剂含量的增加,油品的粘度逐渐下降,降粘效果明显。
2.温度对降粘剂降粘效果的影响油藏条件不同,油藏之间的温度差异也较大。
浅谈对原油粘滞性降解的分析
浅谈对原油粘滞性降解的分析摘要:高粘度重质稠油的开采是扩大石油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必须寻找一种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开采和储运方法。
因此,合理开发降粘剂就成为开采扩大石油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国内外所关注的问题;降低原油的粘滞性对产品的系列化、产业化将会取得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原油降凝降粘剂红外光谱研究在原油中合理的加入降凝剂,降凝剂分子会与石蜡分子发生共晶,从而增加石油的降凝效果,降凝剂还能破坏胶质、沥青质分子平面重叠的聚集体,使聚集结构变疏松,聚集有序性降低,是原油合理的降粘作用机理.一、材料与方法1.仪器和试剂电光分析天平;自动调节烘箱;4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二甲苯(分析纯),甲醇(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原油(大庆);苯乙烯(分析纯),顺丁烯二酸酐(分析纯),丙烯酸丁酯(分析纯)。
2.样品分离与纯化称取样品于烧杯中,加入10ml二甲苯,加热溶解,边搅拌边加入50ml甲醇,用滤纸过滤,滤出物用甲醇洗涤数次,于红外灯下烘至恒重。
另取2.00g样品置于烧瓶中,加热蒸馏,收集馏分。
3.红外光谱分析将样品均匀涂于溴化钾压片上,测得红外谱图,再将其于红外灯下烘烤数分钟后,测红外光谱图,以分离提纯后的高聚物于二甲苯中配制成pH=5的溶液于溴化钾压片上形成液膜,在红外灯下挥发掉溶剂,形成聚合物薄膜,测其红外谱图.一并汇于图1。
取两滴样品馏分于两块溴化钾晶体间制成液膜,测其红外光谱图,并进行图库检索。
4.降凝剂的使用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丙烯酸丁酯三聚物的合成.量取苯乙烯23ml、顺丁烯二酸酐5.0038g、丙烯酸丁酯43ml和甲苯溶剂100ml加入四口烧瓶中,加热至40℃,待原料溶解后加入引发剂AIBN0.6981g,继续升温至85℃,反应8小时,整个过程冷凝回流并在氮气保护下进行。
反应完毕将反应器内产物转移至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进行沉淀,分离后再用丁酮进行提纯,所得产物在真空干燥箱中于80℃干燥72小时。
高效原油降凝剂
4
凝固点及粘度 大幅度下降, 原油亦可在管 道内常温下流 动。
5
一、主要技术指标
指标名称 外观 pH 值 密度(20℃)g/cm3 闪点 ℃ 降凝幅度℃ 溶解性
指标 浅黄色或棕红色液体
6.0~8.0 0.75~ 0.95
≥60 ≥8 溶于低碳醇及有机溶剂
6
二、使用方法
2
当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管道输 送原油时,采用逐站加热工艺对原油进 行升温降粘,以保证原油有较好的流动 性,根据估算燃料动力消耗约占输油量 成本的55%,同时原油中轻质油组份挥 发严重。
针对以上情况,我公司与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高
3
效降凝剂、该产品由改性丙烯酸烷基酯、 马来酸酐、苯乙烯多元共聚物聚合而成。 该系列原油降凝剂组分可与原油中析出 的蜡质发生共晶,吸附在蜡结晶表面上, 破坏蜡的结晶行为和取向性,原油中的 蜡不能附着于其上,形成极性表面层, 改变了蜡晶的形状和尺寸,避免了蜡晶 间粘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阻止蜡晶的
序 药剂名称 加药量 实验温
号
mg/L 度℃
1 CH-01A复 100
合降凝剂
80Leabharlann 2 空白015min ℃
——
30min ℃
24.0
33.0
45min ℃
21.5
降凝幅 度℃ 11.5
—— 8
对乍得油田Ronier 4-2单井原油降凝效果如下:
序 药剂名 加药量 实验 15mi 30mi 45min 降凝幅
号
称
mg/L 温度 n ℃ n ℃ ℃
度℃
℃
1 CH-01A 100
—— 11.0 9.0
大庆高蜡原油降凝效果评价
1 h o l gr t o . ,c oi aefr0 5℃ / n,s e rrt 0 r mi.Co rs 0 dn l e r ae qn i vso i o aey tbe a d n mi h a ae 6 / n re p n igy d c e sd Da igol ic st f rsfl ,sa l n y
大 庆 高蜡 原 油 降凝 效 果 评 价
周 浩 , 赵 德 智 , 戴 咏川 , 石薇 薇
( 宁石 油 化 工 大 学 石 油 化 工 学 院 , 宁 抚 顺 1 3 0 ) 辽 辽 10 1
摘 要 : 对 大 庆 高蜡 原 油 降 凝 效 果 进 行 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 大庆 原 油在 添加 加 强 型 降 凝 剂 质 量 分 数 为 8 g g 0# / , 热处理温度 7 O℃ , 热处 理 时 间 1h 冷 却 速 率 0 5℃/ n 剪切 速 率 6 / n的 工 艺 条 件 下 降 凝 效 果 最 好 , 点 降低 , . mi, 0rmi 凝
H ih W a q n u e O i Dr p Co g a in Efe tA s e s e t g xy ofDa i g Cr d l o a ul to f c s s m n
ZH OU a H o,ZHA O — z ,DA IYo De hi ng— c a hu n,SHIW e — we i i ( c o lo toh mia giern S h o f Per c e c lEn n ei g,Lio i gShh a Un v riy,Fu h nLi o i g 1 3 0 , R. h n ) a nn i u ie st s u a nn 1 0 1 P. C ia
稠油降粘机理及降粘剂的筛选评价 (2)
稠油降粘机理及降粘剂的筛选评价摘要:本文分别对稠油的降粘方法和降粘机理进行了论述,其中降粘方法包括物理方法(轻质原油稀释法、加热降粘法)和化学方法(水热催化降粘法、乳化降粘法、油溶降粘法)。
并研究了降粘剂的降粘机理以及对几种降粘剂的筛选评价。
关键词:稠油降粘机理降粘剂筛选评价目录前言 (3)一、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 (3)(一)物理降粘法 (3)1、轻质原油稀释法 (3)2、加热降粘法 (3)(二)化学降粘法 (4)1、水热催化降粘法 (4)2、乳化降粘法 (4)3、油溶降粘法 (5)二、降粘剂的筛选评价 (5)参考文献 (10)前言脱气原油在油层温度下的粘度大于100mPa·s的原油被称作稠油。
稠油的粘度高,流动阻力大,不易开采。
但稠油在一些国家的储量较大,不解决开采的技术问题,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的原油中稠油的比例很高,现在的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达107吨,稠油开采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一、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稠油因为常温时保持固体形态,所以运输成本较高且工艺较复杂,所以对于稠油的利用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降低稠油的凝固点和粘度。
稠油降粘剂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首先自身的分子与酰胺集团结合,然后结合体再与极性基(如:胶质)组合成氢键,这样的机构不仅确保了结合体能够分散到片状的沥青结构中,最终的目的是减少分子间的作用力,保证原有的结构更加容易分离。
目前降低稠油粘度的方法主要表现在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
(一)物理降粘法1、轻质原油稀释法物理降粘法一种方法是靠对稠油的稀释来达到降低粘稠度的目的,这种方法是将低粘度的汽油、原油或煤油等加入到稠油中,使得稠油的聚集体结构浓度和重质组分浓度降低,最终达到降低稠油粘度的目的。
稀释剂的加入会有效的降低稠油中蜡质的浓度,并限制蜡质在低温环境中的析出,达到降低稠油凝固点和粘度的作用。
这种降粘方法目前应用十分广泛,在委内瑞拉、美国、我国的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中都有使用。
普通稠油降黏驱油剂的室内性能评价
精度±0.5℃;干燥器:装有干燥剂,直径30cm ;恒温干燥箱:可控范围30~200℃,精度±2℃;旋转滴界面张力仪:TX-500C 或同类仪器;离心机:800D 型或同类仪器;具塞刻度试管:50mL ;称量瓶:40mm ×25mm ;锥形瓶:100mL 。
1.2 性能评价(1)降黏率。
将原油放置恒温水浴中加热至70℃,恒温1h 后取出,用流变仪(剪切速率60s -1)在70℃条件下测定稠油油样黏度μ0。
用目标区块注入水配制成0.3%的样品溶液100g ,在磁力搅拌器上以300r/min 的转速搅拌15min 后待测。
称取配制的样品溶液30g 放入小烧杯中,加入目标区块油样70g ,密封后置于干燥箱内,在油藏温度下恒温2h 。
取出样品,用玻璃棒搅拌使油水充分混合,用流变仪(剪切速率60s -1)在70℃条件下测定稠油油样黏度μ。
按式(1)计算降黏率:f =(μ0-μ)/μ0 (1)式中:f 为降黏率;μ0为油藏温度下稠油油样的黏度(mPa·s);μ为油藏温度下油水混合物的黏度(mPa ·s)。
(2)自然沉降脱水率。
用目标区块的注入水配置成0.3%的样品溶液100g ,在磁力搅拌器上以300r/min 的转速搅拌15min 后待测。
取配制的样品溶液9mL 放入50mL 的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目标区块21mL ,旋紧后置于恒温干燥箱内,在油藏温度下恒温1h ,读取试管下部水相体积V 0。
摇晃试管使油水充分混合后置于恒温干燥箱内,在油藏温度下静置1h ,读取试管下部出水体积V 1。
按式(2)计算自然沉降脱水率:X =V 1/V 0 (2)式中:X 为自然沉降脱水率;V 0为油水混合物的含水量(mL);V 1为油水混合物静置1h 后的出水体积(mL)。
0 引言近年来,随着石油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以及常规油藏原油的开采量不断的减少,稠油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提高稠油的开采效率,在国内外蒸汽驱已成为大规模应用化的稠油热采技术,而国内稠油藏深,注气压力高,地层温度高,干度低,储层厚度薄,边低水活跃,严重影响了稠油蒸汽驱的开采效率。
原油降凝剂PVMO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
原油降凝剂PVMO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18卷增刊1996年9月江汉石油学院JOURNALOFJIANGHANPETROLEUMiNsTlTUTEV ol18Sup.Sep1996原油降凝剂PVMO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矿旷刘付臣(辽河石油勘探局钻采工艺研究院,盘锦124010),摘要根据降凝剂的作用机理t呆帛溶剂法合成了一币}厚油降凝剂——甲基丙烯酸商碳酸酯一马来酸商碳醇醋一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筒稗PVMO).用谖聚台物对江汉厚油,大庆原油和馏分油进行了降凝实验.结果表明,它对原油的降凝蚊果较好当PVMO的加量为0?3时,大废原油的凝固点可降低18℃+江汉朦油可降低14c.此,还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降凝减粘效果的影响.在热处理温度为35℃,剪切速率为553I1时,舔加0.2的PVMO,可使江援厚油的表观牯度从100mPa?s降到295mPa?s,降幅约达70.同时,其流变性也得了改善. 嚣TE345端.了泅髓中国法分类号Tt.f'r,第一作者简介郑延戚,男,1965荦生,1989年大学毕业t讲师原油管道输送是当前普遍采用的最为经济有效的输送方法.近年来,由于高含蜡原油的开采量日益增加,在石油开采及集输过程中,此类原油的降凝减粘及防蜡措施也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注热水,热油,沿地埋设伴热管线或其他措施都会带来很大的能量浪费,而且只能清除蜡堵于一时,不能确保原油顺利输送于永远.因此+寻求一种简单,经济的常温输送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采用添加降凝剂降低原油凝固点的方法是最为引人注目或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原油降凝剂是基于馏分油降凝剂发展起来的,其作用机理有二n—一是吸附机理;二是共晶机理.根据以上理论,原油降凝剂应是一种高聚物,分子中应具有直链烷烃结构和极性结构,直链烷烃基可位于主链或侧链上,链的长度应与原油中蜡分子链匹配,以便与蜡分子共晶或吸附.据此,笔者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马来酸高碳醇酯一醋酸乙烯酯(即PVMO)作为原油降凝剂,并对它进行了降凝减粘的效果评价.lPVMO的合成11单体的台成1.J.1马来酸十八酯称取~定量的马来酸酐和十八醇(摩尔比为1:2)倒人三口瓶中,加人溶剂甲苯,催化剂对甲苯磺酸和阻聚剂对苯二酚,装好辅助设施后升温到100c,进行单酯化反应,1h后再加入定量的对甲苯磺酸进行双酯化反应,2h后酯化产物经减压蒸出残余反应物和溶收稿日期1995—0520.改圊日期1996—0723江双石油学院第18卷剂,然后用浓度为10的NaOH溶液冲洗2次,除去阻聚剂和催化剂,分出水相,将油相置于真空烘箱中干燥后作为中间产物11.2甲基丙烯酸十八醋将甲基丙烯酸和十八醇按摩尔比 1.2:1加入三口瓶中,并加入溶剂,催化剂和阻聚剂,装上必要的设施后回流5h,当分出水的量与理论值相当时,则表明完全酯化;然后经洗涤,减压蒸馏出反应物,溶剂以及干燥而得中间产物.1.2共聚物的合成将马来酸十八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和醋酸乙烯酯按重量比15:60:25倒人四口瓶中,加入溶剂甲苯,装好温度计,搅拌器,冷凝管和加料漏斗.将引发剂配成一定浓度的溶剂溶液,从加料漏斗缓慢加入,控制温度在11O~120℃之间,在氮气保护下反应一段时间,抽真空,除溶剂,干燥后得到淡黄色的马来酸十八酯一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一醋酸乙烯酯三元共聚物.2PVMO的性能评价2.I稀释剂的影响由于PVMO为半流动性物质,为加剂方便起见,将它与矿物油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筛选出的矿物油对试验用原料油凝固点影响如表1所示.裹1稀释荆对试验用油凝固点的影响由表1可知,稀释剂对试验用油的凝固点影响不大.2?2PVMO的降凝效果评价实验裹2PVMO对试验用油降凝效果的影响采用GB51O规定的方法?对PVMO进行了降凝效果评价试验.试验中测定了加入PVMO前后的凝固点.另外,试验中采用了成都仪器厂生产的NXS一1型旋转粘度计测定处理前后原油的表观粘度.车报■增刊郏廷成等:原油降凝剂PVMO的台成及其性能评价由表2可知,PVMO对试验用油均有一定的降凝作用.但PVMO对原油的降凝效果优于对馏分油的效果.一般来说,降凝剂对原油降凝作用的大小与原油性质指表3大庆原油和江汉原油油样的主要性质指标堂塑堕宣堕坚堕皇!塑宣堕堕堕宣堕量江汉原油0.8736322-222?0122大庆原油0.87693508-!!标有关.表3列出了大庆原油和江汉原油的—些性质指标,其中影响降凝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含蜡量.大庆原油含蜡量高达25.4,凝固点较高(35c).对照表2和表3可以看出,在PVMO加量为0.3时,可使大庆原油凝固点降低18c,江汉原油凝固点降低14C.总之,原油烷基缸越长,降凝剂中酯基碳数越高,其降凝效果越好.PVMO对馏分油的降凝效果之所以较差(凝固点仅降低7~8℃),与馏分油中蜡分子量分布范围有关,馏分油中蜡分子量分布窄,在降温过程中,蜡会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大量析出根据降凝剂的作用机理,所加降凝剂必需在较窄温度范围内与大量蜡晶产生吸附或共晶,才能有效地降低凝固点.但是,由于降凝剂分子量分布范围宽,与馏分油中子不能产生有效的吸附或共晶,从而影响了它的降凝效果.相比之下,原油中蜡分子量分布较宽,其析蜡温度也较宽,加降凝剂后可以改善最初析出的蜡结晶和相继析出来的蜡结晶之间的相互作用,延迟了蜡空间网状结构的生成J,因而降凝效果较好.2.3评价试验结果讨论2.3.1PVMO的加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PVMO加量对试验用油降凝效果的影响见图1.由图1可看出,原油降凝效果随降凝剂加量的增加而迅速提高,当达到一定的数值(例如,对大庆原油加量约为0.25.对江汉原油约为0.3)后而趋于平缓;当超过这一值后,降凝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使成本增加.降凝剂对馏分油的降凝效果影响不大, 表明此种降凝剂不适合于馏分油,2.3.2原油预热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用江汉原油在加人降凝剂和不加降凝剂时进行了原油预热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试验(图2).由图2可知,未加降凝剂时,预热温度在60℃左右,凝固点升高;而随预热温度的增加,凝固点降低.这可用热处理降凝机理加以说明].原油热处理降凝就是在加热原油中蜡全部溶解,而后在所形成的晶体结构具有最小强度的情况下进行冷却,蜡晶析出,原油中的胶质沥青吸附包围在析出的蜡品周围,改变蜡晶结构,使原油凝固点降低;而在加热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低熔点的蜡在原油中溶解,脱离出来的胶质和沥.0_I.30j/\<\10~{\,———~,6284_】自江汉石油学院第18卷青质又吸附到高溶点石蜡晶体表面,冷却时,已溶解的石蜡又转变成晶体,胶质,沥青质的钝化作用降低,从而使晶体结构强度增加,凝固点升高.加人PVMO后,在同样的预热温度下,凝固点大大降低,峰值消失,在预热温度为7o ~80C时,加人降凝剂后的凝固点仅降低2℃.可见,PVMO的加人,不仅可使原油预热效果大为改善,而且还可使预热温度明显降低.2,4原油表观粘度及流变性江汉原油在加人降凝剂0.2前后粘度变化曲线见图3.由图3可看出,加剂后原油表观粘度明显下降且粘温曲线变得平缓,说明原油低温流动性能有较大改善.当温度为35c时,原油表观粘度降低达7O.图4为江汉原油加人降凝剂后的流变曲线由图4可看出,在试验温度范围(3o~5o ℃)内,温度升高,剪切应力下降,双对数座标图上的流变曲线斜率为一条接近于1的直线,这表明,加0.2的PVMO后,江汉原油流变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交舞o3O405060在剪切速率553s_1下加搏温度/"C图3江汉原油牯温流变曲线3结论2004006001000剪切速度率/s图4添加0.2PVM[舳江汉原油流变曲线1)用溶剂法合成的马来酸酯一醋酸乙烯酯一甲基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PVMO)对原油的降凝效果比对馏分油的降凝效果好.2)加人0?3的PVMOt可使大庆原油凝固点降低18℃,江汉原油凝固点降低I4℃.3)当原油中加人0?2%的PVMO,预热温度为50~85℃时,取得了较好的降凝效果; 且与70~80℃预热温度下的降凝效果相差不大,所以使用降凝剂可以降低原油预热温度,这对原油输送节能有着重要意义.4)江汉原油中加入PVMO后,可使35c的原油表观粘度降低7oG,原油的低温流动性和流变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柚l.0\倒霉譬增刊郑延成等:原油降凝剂PVMO的合成厦其性能评价8l?参考文献1樱井傻男石油产品添加剂.石油产品舔加剂翻译组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1980.363~3662李蕈球.原油蜡中饱和馏分含量及其分子量分布对原油降凝剂感受性影响的研究.石油(石油加工),1990,18(1)8~133古宾BE等.高粘高凝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输送脒袒泽译.北京:石油工业出敝杜,1987lo~15[编辑正丁]SynthesisofPourDepressorforCrudeOilandItsPourPointDepressingEffectZhengYanchengZhaoXiutaiLiKehua(Ji~nghanPetroleun~Institute.Jhagsha434102,China)LlUFUChen(L[aohePetroleumExplorationAdminiscration.Panjin124010,Chhaa) ABSTRACTBasedonthemechanismofpourpointdepressant,acopolymeris synthesizedwhichishigheralkylacrylates——maleicacetate—,vinylacetatecopolymer (PVMO),apourpointdepressant.Itsinfluencesonpourpointdepressionandviscosity reductionofcrudeoil.especiallyontherheologicalpropertiesoftheJianghancrudeoilare studied.Theresultsareasfollow:thepourpointoftheJianghancrudeoilloweredby12℃,apparentviscosityloweredby70at35℃(adding0.2PVMO);thepourpointof theDaqingcrudeoI1loweredby18℃(adding0.3PVMO).ItisshowedthatthePVMO iseffectiveinpourpointdepressionandviscosityreductionofcrudeoils. SUBJECTTERMSpourpointdepressant;viscosityreducing;copolymer;rheological proDerty。
超稠原油抗盐乳化降粘剂的研制及室内评价
提高稠 油单井 产 量 、 低单 位 开 采 成 本 和 提高 稠 降 油油藏 采收率 对 促 进 稠 油开 发 、 提高 稠 油 在石 油
能 源中 的地 位起着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 。我 国有丰 l 】 富的稠油 资源 , 已在 中 国东部 和西部 的 1 现 5个大 中型 含 油 盆 地 发 现 稠 油 油 田 , 计 储 量 可 达 预 2 tJ 5Gl 。稠油 是 指 油 层 温 度 下 脱 气 原 油 的粘 度 2 超过100m a s 0 P ・的原 油 。在稠 油 中 , 胶质 、 沥青 质 的含量 较高 , 这是 稠油粘 度高 、 流动 性 差的 主要原 因, 为了便 于稠油 开采 和运输 , 必须 降低 其粘 度 。 稠 油 的开采 难度 大 且 采 收 率 较低 , 开采 过 在 程 中 , 根据地 层 情 况 和 稠 油 的 性质 选 择 不 同 的 要 稠油 开采方 法 。常 用 的有 热力 开 采 、 稀 油法 及 掺
维普资讯
20 06年 7月
关 润伶 等 . 稠 原 油 抗 盐 乳 化 降 粘 剂 的 研 制 及 室 内 评 价 超
超 稠 原 油 抗 盐 乳 化 降 粘 剂 的研 制及 室 内评 价
关 润伶 朱 红 李 伟
( 京 交 通 大 学 理 学 院 化 学 所 , 京  ̄04 ) 北 北 00 4
5 .% , 70 含蜡 量 7 一1 % , 硫 0 6 % 4 含 . % 1 1 . %。
属 于高 沥青 高胶 质稠油 。
1 2 2 乳 化 降粘剂 制备 ..
加化 学药剂 降粘 法 , 两 种 开 采方 法 受 能 源 和资 前 源的限制 , 因而 采 用化 学 降 粘 剂 降 低粘 度 普遍 受
降黏驱用降黏剂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降黏驱用降黏剂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张艳娟,周英(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试验所,辽宁盘锦124010)[摘要]对稠油降黏驱用降黏剂的性能指标如界面性、乳化性、洗油性、热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建立适用于降黏驱的降黏剂性能评价方法。
[关键词]降黏驱降黏剂稠油评价方法性能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黏度大于100m Pa s 的脱气原油,其胶质和沥青质等含量较高¨J,这些重组分所含杂原子之间易形成氢键,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或胶团结构,从而导致稠油的高黏特性,给开采及管道运输带来困难。
目前油田上常采用加热、掺稀油、投加化学药剂等方法减阻降黏,其中稠油乳化降黏是指将乳化降黏剂和矿化水配制成活性水旧J,按一定比例注入稠油中,使稠油、降黏剂和水充分混合,形成以稠油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的O/W型乳状液,从而阻止油滴的聚结。
而且由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湿润作用,可在管壁形成环形流体作为润滑层,而黏度较大的重油则被水包围而不能与管壁接触,从而达到降黏作用,同时油层上吸附了一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亲水膜,可减少摩擦阻力,达到双重降黏作用。
乳化降黏剂一般为碱性化合物或表面活性剂【3J,或者该剂与其他药剂的复配物,目前国内已研制出多种性能优异的乳化降黏剂,其中界面微驱动降黏剂sL一2可有效降低稠油、超稠油的黏度,应用目前的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即可以实现该类油藏的经济效益。
1降黏驱油机理原油成分较为复杂旧1,可以看作油一蜡一胶质和沥青质体系。
当温度较高时,蜡溶解于油,胶质和沥青质悬浮分散于油中,原油的表观黏度较小;当温度逐渐降低时,胶质和沥青质稠化并发生缔合作用,增大体系黏度,同时蜡从油中结晶析出,蜡晶逐渐长大,并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将液态油包含其中,使体系黏度增大直至失去流动性。
当胶质、沥青质含量较少时,蜡对原油的流变性能起主导作用;随着胶质、沥青质含量的增加,其对原油流变性能的影响也将增大,此时胶质、沥青质与蜡共同影响原油的流变性能。
稠油自乳化降粘剂评价
128稠油开采常用的几种降粘方法有:热力降粘开采、掺稀油降粘和化学降粘等技术[1]。
其中,化学降粘中的自乳化降粘是一种较新的技术。
能够在表面活性剂和轻微机械能(如小幅摇动、轻微搅拌等)的作用下使稠油发生自乳化,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采收率[2]。
目前,对自乳化降粘技术的乳化机理及乳状液的稳定机理没有确切的认识。
乳化剂的结构及浓度、界面和体相之间的黏度关系还有油水相的中间层性质被认为是影响自乳化作用的主要因素[3-5]。
当满足油、水两相的超低界面张力和油水界面产生明显破裂这两个条件中的最少一个时,就能够在仅受到外界较小机械能时自发形成乳状液[6]。
渤海某油田部分油井存在井筒举升困难,产液量下降明显等问题。
前期研究发现,实验室内经充分搅拌后降粘效果良好的降粘剂,在现场应用时效果不佳。
分析认为现场井下加药时,并不具备充分搅拌的条件。
因此,考虑寻求一种无需充分搅拌就可发生自乳化的降粘剂产品。
本文针对该油田稠油,评价一种稠油自乳化降粘剂(ZR-03)的效果。
该降粘剂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1、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和NaOH复配而来。
1 实验器材及方法1.1 实验器材实验仪器包括:B13-3型恒温数显磁力搅拌器、Brookfield DV-Ⅱ黏度计、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样品包括:ZR-03稠油自乳化降粘剂、渤海某油田稠油及地层水。
1.2 实验方法自乳化降粘体系浓度优选 称取一定量的含水原油,放入65℃的恒温水浴中预热30 min,按油水比为6∶4,加入不同浓度ZR-03降粘剂,继续恒温65℃,静置30 min,然后用100 r/min 磁力搅拌器搅拌20 s,观察能否形成水包油(O/W)乳状液,测定其黏度。
油水比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按照优选出的降粘剂浓度,加入不同油水比(8∶2、7∶3、6∶4、5∶5、4∶6)体系中,采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观察不同油水比下能否形成水包油(O/W)乳状液。
温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按照优选出的降粘剂浓度和油水比配制乳状液,将乳化后的体系温度从65℃逐渐降低至25℃,每间隔10℃观察体系状态并测定黏度变化。
(2021年整理)风城油田稠油降粘剂降粘效果评价
风城油田稠油降粘剂降粘效果评价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风城油田稠油降粘剂降粘效果评价)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风城油田稠油降粘剂降粘效果评价的全部内容。
风城油田稠油降粘剂降粘效果评价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8年5月研制单位: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项目名称:风城油田稠油降粘剂降粘效果评价项目负责人:乐江华起止时间: 2008年5月~2008年6月主要研制人:乐江华、古丽扎帕尔审核人:技术负责人:目录1 任务来源2 降粘实验及效果评价2.1 原油含水率的测定2。
2 脱水原油粘度测定2.3 降粘效果评价2。
4 现场破乳剂对加降粘剂原油的破乳效果评价3 结论1 任务来源2008年5月受风城油田作业区委托,针对DF5055井原油,评价JY-2、 PPAT-1、KXDQ-10、RC—11四种稠油降粘剂的降粘效果,并考察35万吨原油处理站目前使用的原油破乳剂对加入以上4种稠油降粘剂后的原油的破乳效果。
2 降粘实验及效果评价2。
1 原油含水率的测定根据GB/T8929—1988《原油水含量测定法蒸馏法》标准,实验测得DF5055井原油含水率为18.64%。
2。
2 脱水原油粘度测定根据SY/T 0520-1993《原油粘度测定》标准,实验室使用DV-III布氏粘度仪测得DF5055井脱水原油样品粘度数据见表1:表1 脱水原油粘度表2.3 降粘效果评价根据新疆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Q/0506-2003《稠油降粘剂》中5.2.3降粘率规定,将JY-2、 PPAT-1、KXDQ—10、RC—11稠油降粘剂分别配制成浓度为2%、4%、8%的降粘剂水溶液,称取70g脱水原油与30g的稠油降粘剂水溶液,分别在60℃恒温水浴中恒温30min后混合搅拌,使用DV-III布氏粘度仪测定乳化后原油乳状液在60℃温度时的粘度,计算出JY-2、 PPAT—1、KXDQ—10、RC-11稠油降粘剂在不同浓度的降粘率,结果见表2。
97区稠油降粘剂评价
重油稠油降粘剂评价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2005-3研制单位: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项目负责人:乐江华专题名称:重油稠油降粘剂评价专题负责人:阿尔吐克起止时间: 2005年3月编写人:阿尔吐克报告批准人:2005年3月9日受油藏流体项目部委托,为97区98731井原油进行降粘剂评价,选用的降粘剂是委托方提供的FY/JNJ-MUP-1,分为A剂和B剂稠油降粘剂。
1. 实验情况在室温(50℃)下,用DV-III布氏粘度仪测量6东区三口井(61604,61587,61614)原油的粘度,其粘度为94380mPa.S,109000mPa.S,122000 mPa.S。
将降粘剂FY/JNJ-MUP-1中的A剂和B剂配制成1%的自来水溶液,称取一定量的A剂水溶液和B剂水溶液分别加入到30g地层水中,分别称取70g6东区三口井(61604,61587,61614)原油,在50℃下搅拌测其加剂后的粘度,结果见表1、2、3)表-1 FY/JNJ-MUP-1降粘剂对6东区61604井原油降粘效果当降粘剂浓度为:1.0 g 1% UP-1A + 0.09 g UP-1B,与30g地层水和70g 61604井原油混合搅拌时原油乳状液均匀,感观粘度小,放置后不分层,性能稳定。
从表1可以看出,降粘剂浓度0.045%UP-1A+0.300%UP-1B与70g原油混合,乳化较均匀,感观粘度小,放置后不分层,性能稳定。
建议现场使用0.045%UP-1A+0.300%UP-1B 的降粘剂。
表-2 FY/JNJ-MUP-1降粘剂对6东区61587井原油降粘效果当降粘剂浓度为:0.804g 1% UP-1A+0.087g UP-1B与30g地层水和70g 61587井原油混合搅拌时原油乳状液均匀,感观粘度小,放置后不分层,性能稳定。
从表2可以看出,0.0435 %UP-1A+0.29 %UP-1B与70g原油混合,乳化较均匀,感观粘度小,放置后不分层,性能较稳定。
原油降粘剂的合成及评价_吕超
16 和 PA 一 18。
提高,但是反应到 6h 后,降粘效果基本不随时间的增加而改变,
3. 降粘效果评价
所以反应时间选择 6h。
(1)降粘效果评价方法
(下转第 217 页)
2014 年 2 月
215
工艺管理
及其盐类; (4)经过提炼后的残渣放回焙烧炉中,进行二次焙烧,时间大
约为 180 分钟; (5)再将二次焙烧过的废料放入 100L 的王水浸出,接着再进
结论
为了节能,本文提出采取分步法富氧焙烧、将含有贵金属的
废料中的有机物及炭去除的新工艺。通过对比实验,表明分步富
氧焙烧方式比一次焙烧法可缩短焙烧时间 2 ̄4h,能耗从原来的
1. 05 元/kg 降低到 0. 76 元/kg,能耗降低了 27. 6%。与现有工艺
技术相比,分步法富氧焙烧的工艺具有工艺简单合理、节约能耗、
层无色,再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和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用 pH 试纸检 顺丁烯二酸酐单体配比 5: 1,6: 1,7: 1,8: 1,9: 1, 10: 1 分别聚合测
测分出酯层的酸碱性,加温热水反复洗涤,同时也洗去了催化剂 定各个聚合物的降粘率分别为 10. 5%,17. 6%,28. 7%,32. 4%,
和阻聚剂。将洗涤后的有机层倒入蒸馏瓶中蒸馏除去溶剂和水, 29. 3%,28. 6%。根据测定结果可以看出,烷基丙烯酸酯的用量所
得到产品 40℃真空干燥 6h,将所得产物置于烘箱中,在 50℃下干 占比例较大,随其加入量的增加,降粘效果越好,但达到 8: 1 以后
燥 8h 得白色蜡状固体即为丙烯酸十八酯。
大港、吉林和华北等油田,重质原油的地质储量约占总储量的 定量的水中,配成活性水。再将降粘剂溶于活性水中,充分搅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油降粘剂的评价降粘剂;流变性;降粘机理;性能评价前言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采出量平均不到原始地质储量的50%,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地下。
在未发现既要经济又丰富的石油代替物之前,要保持石油稳定供给,不仅要在勘探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现有油藏的生产能力。
随着对石油开采程度的加深,原油变稠变重成为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降低原油的凝点和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高凝高粘原油开采和输送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降粘剂的应用研究比较多,世界各国的降粘剂研究成果推动了原油流动改进技术的发展。
降粘剂包括乳化降粘剂和油性降粘剂,前者是指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作为原油乳化降粘剂,因其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粘度大大降低,可实现常温输送以节能降耗,因此,乳化降粘输送工艺发展比较成熟,然而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有关油性降粘剂的应用研究较少,由于使用油性降粘剂具有可直接加剂降粘,改善原油流动性以节能降耗,同时又不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等优点,目前油性降粘剂的开发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经过较长时间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矿场应用阶段,在大庆、冀东、吉林、南阳等大中型油田,均获得了明显增油效果。
该技术对处于中、高稠油的油田开发持续稳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和指导性作用,在三次采油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结合理论从实验的角度对降粘剂降粘机理进行初步的了解。
实验采用的L1和L2降粘剂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其对吉林多矿多井原油样品的粘度降低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对原油添加的降粘剂L1和L2降粘性能明显,大大降低了原油的粘度,使其易于流动,而且该法操作简便,可以大量的节能降耗。
本研究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第1章概述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
受气候和河流频繁摆动的影响,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泥质含量高,泥砂交错分布,油藏非均质性远高于主要为海相沉积的国外油田。
原油大多是高凝高粘原油,即含蜡高、凝点高、粘度高的“三高”原油,在较高温度下存在明显的粘度异常,必须对其进行降凝降粘处理,否则开采出来的原油无法外输,巨大的石油资源难以为世人所利用。
目前人们尚缺乏对高凝高粘原油流变学的充分认识,现有处理方法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即使是原油降凝降粘技术中被确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加剂处理方法,也存在着机理不清、处理剂通用性差、评价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以致于原油降凝降粘剂的开发和筛选评价既繁琐又盲目。
为此,本文对原油的降粘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为降粘剂的筛选评价和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的石油开采现状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采出量平均不到原始地质储量的50%,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地下。
在未发现既要经济又丰富的石油代替物之前,要保持石油稳定供给,不仅要在勘探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现有油藏的生产能力。
随着对石油开采程度的加深,原油变稠变重成为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降低原油的凝点和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高凝高粘原油开采和输送问题的关键。
原油集输是原油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经济高效的运行,特别是在季节性或水下等低温环境以及低输量和停输后再启动等特殊工况下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原油生产其它环节的正常运作和原油开发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因此,研究和解决原油管输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增加原油的流变性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中国陆上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
在增加原油的流变性提高采收率诸多方法中,降粘剂降粘技术已开始走上主导地位。
原油流变性等宏观物理性能主要取决于原油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
目前,在原油化学结构的研究方面,已经可以采用元素组成、分子量和结构参数等表征原油体系的平均化学结构。
但至今还不可能在单体化合物的水平上对其进行全分离和全分析,因此,也就不可能采用热力学公式或者经验关联式,通过纯化合物的物性来预测原油流变性。
在原油物理结构研究方面,己建立了描述原油体系的各种物理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热力学理论,但这些模型及理论尚不能充分解释原油体系的非牛顿性问题。
由于原油流变性异常多变、且影响因素众多,这给原油输送带来了极大困难。
因此,国内外对原油流变性及其流动改进技术的研究极为重视,并获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至今尚未根本解决输送问题。
与常规原油相比,高粘原油的粘度异常直接影响到输油管道工艺的设计与管理。
随着温度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高粘原油中蜡、沥青胶质等重有机物的状态将发生相应变化,当油温达到异常点时,体系中蜡晶浓度、蜡晶形状和表面性质的非对称性足以使蜡晶颗粒相互连接而形成结构,进而使原油粘度异常增大,甚至整个体系失去流动性。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降粘处理,否则难以满足节能降耗的管输要求。
本文从实验的角度对降粘剂降粘机理进行初步的了解。
实验采用了降粘剂L1和L2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其对吉林油田多矿多井的原油进行了降粘的实验,根据各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从吉林油田多矿多井不同原油加入降粘剂的影响,较为详细的研究了降粘剂在多种因素下的变化,并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具体的分析选用的降粘剂对吉林油田多矿多井油样降粘效果的影响。
因而,先从各个方面选取资料,对降粘剂等实验药品进行一定的了解,对降粘剂降粘机理系统的学习,着手进行大量实验,得到实验数据,进而分析降粘剂对吉林油田多矿多井原油油样降粘的性能评价。
第2章基础理论2.1 原油的流变性原油流变性等宏观物理性能主要取决于原油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
目前,在原油化学结构的研究方面,已经可以采用元素组成、分子量和结构参数等表征原油体系的平均化学结构。
但至今还不可能在单体化合物的水平上对其进行全分离和全分析,因此,也就不可能采用热力学公式或者经验关联式,通过纯化合物的物性来预测原油流变性。
在原油物理结构研究方面,己建立了描述原油体系的各种物理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热力学理论,但这些模型及理论尚不能充分解释原油体系的非牛顿性问题。
由于原油流变性异常多变、且影响因素众多,这给原油输送带来了极大困难。
因此,国内外对原油流变性及其流动改进技术的研究极为重视,并获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至今尚未根本解决高凝高粘原油的输送问题。
为此,本章回顾了原油流变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原油流变学研究现状,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1.1原油流变学原油流变学涉及流体流变学、化学、物理学、热力学、结晶学、石油管输工艺学等领域。
随着石油输送工艺技术的日益新型化和多样化,在原油输送的科研、设计和生产运行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流变学问题,原油流变学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在原油管输过程中,输量的下降可能引起压力持续升高,甚至造成凝管,这在国内外油田集输管道和长距离大口径输油干线上都曾发生过,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操作人员因缺乏原油流变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而未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由此足见原油流变学研究对于指导原油集输工艺设计和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原油大多是易凝原油,其流动性能差、流变行为复杂,而且不少输油管线的输量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低输量工作状态。
因此,加强我国原油流变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原油流变学的研究对象为非牛顿原油,其现有研究方法一般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不同热历史、剪切历史等条件下的原油流变特性,建立相应条件下的流变模式方程,并以此描述原油受力变形的关系。
非牛顿流体力学和流变学的进展为研究和改善原油的流变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原油集输中,原油流变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工业应用,获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尽管原油流变学研究没有正式被列入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原油流变学对原油集输、储存、钻采等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并为该课题的立项作了大量的技术储备[2]。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五”和“2010”科技攻关规划预案中,原油流变学被列为原油输送中的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课题。
原油流变学研究在国内外己有近40年的历史,目前己成为应用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国原油流变学研究始于60年代,到70年代才把原油流变学与输油工艺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80年代这项研究进入了工业生产应用阶段,目前这项研究己跨入深化扩展阶段[3]。
目前,国内外就原油流变学己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在原油流变性应用基础、工业应用和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了以下重要果:(1)含蜡原油流型变化规律以及表征其变化的温度参数;(2)含蜡原油触变性及其全流变曲线;(3)温度(热)历史、剪切历史(在不同温度区间)对含蜡原油流变特性的影响;(4)原油流变特性改性技术及综合处理管输工艺的实施;(5)原油流变特性评价标准体系(测试方法)的初步建立与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的初步研究。
然而,非牛顿原油具有触变性,且触变性和屈服应力又相互关联,这使原油流变学及其改性研究变得极为复杂。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宏观方法,这对揭示非牛顿原油流变特性的机理成效不大,以致于至今尚未完全把握原油改性的切入点,在原油管输过程中尚存在许多原油流变学的基础理论认识问题有待深入研究:(1)符合实际输油工艺的原油流变性研究方法;(2)原油触变特性变化规律及其数学表征问题;(3)原油组成和内部结构对其流变性的影响;(4)原油流动改进机理及改性效果在管输工艺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
2.1.2 原油流变性的影响因素随着温度降低,原油中蜡将不断结晶析出和生长,从而使原油表观粘度剧增。
由于原油本身的组成及性质(如烷烃碳数分布、沥青质胶质含量、溶解气体含量、体系的溶解能力等)和外部条件(如温度历史、冷却方式和剪切效应等)的变化,致使原油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流变特性。
因此,研究原油流变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将有助于认识其变化规律和揭示原油粘度异常的实质。
1、蜡的影响蜡是原油的基本组成(烷烃族、环烷烃族、芳香族)之一,其组成、含量及蜡在石油中的分散程度等对原油物理性质的影响极大。
即使原油中蜡含量相同,其流变特性也可能因蜡组成差异而不同,实质上这取决于蜡在原油中的种种状态—溶解、结晶和胶凝等。
2、沥青质和胶质的影响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应用NMR、XRD、IR、SAXS、SANS、凝胶渗析色谱、电子自旋共振、零剪切流变性法、质谱、界面张力法、化学降解法等先进物理仪器或现代分析方法,对沥青质的结构及其在石油体系中的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结果表明:沥青质是由数目众多、结构各异的非烃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它们的成分并不固定(因分离分析方法而异),性质也有所差异,是多种物质的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