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名词解释
高中必修二生物的名词解释
高中必修二生物的名词解释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化规律。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们需要理解并掌握许多关键性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解释一些高中必修二生物的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1. 细胞膜(Cell membrane)细胞膜是位于细胞外层的一层薄膜,由磷脂、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组成。
它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并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细胞膜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和相互作用。
2. 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是细胞中的一种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携带着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并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传递给下一代。
人类的染色体呈现出一对一对的特点,其中包含有关遗传特征和性别决定的基因。
3. 基因(Gene)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的单位,由DNA序列编码。
它们决定了生物的特征和表型,包括外貌、性状、身体功能等。
基因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而且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化。
4.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一些细菌利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ATP和NADPH,然后使用这些能量去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能量和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同时也释放出氧气。
5.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改变其性状和功能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插入、删除或修饰基因,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以实现人类的需求。
基因工程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药物的生产、农作物的转基因改良等。
6. 进化(Evolution)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的遗传变化和适应性逐渐改变的过程。
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突变等因素,有利的性状将得到保存和传递,从而使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名词解释生物是指所有能够繁殖自己的有机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通过进行代谢和遗传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有机体群体,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动物:动物是指多细胞、异养的有机体,它们能够主动地在环境中移动,以摄取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动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 植物:植物是指多细胞、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
植物主要分为维管束植物和非维管束植物,维管束植物具有坚硬的植物组织,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
3. 微生物:微生物是指体积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可以生活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甚至在其他生物体内。
微生物在地球上起着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化学作用。
4. 变态生长:变态生长是指某些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经历多个形态和生活史阶段的现象。
例如蝴蝶的生命周期中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变态生长的好处是可以使动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生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两个生物个体结合,互相交流基因来繁衍后代。
这种繁殖方式能够产生基因的重新组合,增加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有性繁殖常见于细胞有核的生物体中,如动物和植物。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生物个体自身繁衍后代,不需要与其他个体结合。
这种繁殖方式可以高效地产生后代,但遗传多样性较低,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冲击。
无性繁殖常见于原生动物、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中。
除了繁殖方式的不同外,生物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遗传是指生物通过基因的传递将自身的特征传递给后代。
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了控制生物形态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生物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形成各种不同的物种。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同裂酶:识别相同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称为~。
它们的切割位点可能不同同尾酶(Isocaudarner):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产生的末端是相同的,切是对称的,即相同的粘性末端星星活性:在极端非标准条件下,限制酶能切割与识别序列相似的序列,这个改变的特殊性称为~(star activity)。
klenow片段: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经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后,分割成两个片段,其中大片段称为~。
具有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核酸外切酶: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s)是一类从多核苷酸链的一头开始按顺序降解核苷酸的酶。
质粒的不亲和性:也称不相容性,是指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两种亲缘关系密切的不同质粒,不能够在同一个寄主细胞系中稳定共存的现象。
α-互补: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是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末端的短片段,它同失去了正常氨基末端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时,便会产生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
于是便可以应用X-gal和IPTG显色技术检测转化子。
重组子为白斑,非重组子为蓝斑。
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plasmid vector):是一类有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活的质粒载体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plasmid vector):是一类有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活的质粒载体基因文库:来自于某种生物的不同DNA序列的集合基因组文库:用于构建文库的DNA来源于基因组DNAcDNA文库:用于构建文库的DNA是mRNA群体的拷贝(cDNA)基因治疗:A.对有基因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B.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恢复正常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低拷贝数的质粒:每个寄主细胞中仅有1-3份拷贝,这类质粒为严谨型复制控制的质粒(stringent plasmid)高拷贝数的质粒:每个寄主细胞中可高达10-60份拷贝,这类质粒为松弛型复制控制的质粒(relaxed plasmid)回文结构:DNA局部双螺旋以某一对称轴旋转180度后,与另一侧的互补片段的顺序完全的DNA结构粘性末端(cohesive end)识别位点为回文对称结构的序列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末端为粘性末端,形成的两个末端是相同的,也是互补的同序同切酶: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置都相同同序异切酶(Isoschizomer) 识别序列相同,但切割位点不同. 结合型质粒(conjugative plasmid),又叫自我转移质粒,除了具有自主复制所必需的遗传信息之外,还带有一套控制细菌配对和质粒结合转移的基因非结合型质粒(non-conjugative plasmid),又称非自我转移的质粒,具有自主复制的遗传信息,但失去了控制细胞配对和结合转移的基因,因此,不能从一个细胞自我转移到另一个细胞质粒的迁移(mobilization),由共存的结合型质粒引发的非结合型质粒的转移过程,叫做质粒的迁移作用。
大学生物学名词解释
大学生物学名词解释1. 细胞膜 (Cell Membrane)细胞膜是包裹着细胞的一层薄膜,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免受外界的伤害,并调节物质的进出。
2. 细胞核 (Cell Nucleus)细胞核是位于细胞的中央,由核膜和染色质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3. 染色体 (Chromosome)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它们携带着细胞的遗传信息,并在细胞分裂时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4.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是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的化合物,它包含着遗传信息。
DNA由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嘌呤)构成的双螺旋结构。
5. RNA (Ribonucleic Acid)RNA是细胞质中的一种核酸,与DNA密切相关。
它参与了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合成指令。
6. 基因 (Gene)基因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理功能。
7. 细胞分裂 (Cell Division)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它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用于产生新的细胞。
8. 基因组 (Genome)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集合。
它包含了生物体所有的遗传信息。
9. 进化 (Evolution)进化是生物种群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突变,物种可以发展出新的形态和特征。
10. 克隆 (Cloning)克隆是通过复制个体的遗传物质来产生与原个体相同基因组的新个体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细胞核移植等技术实现。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的大学生物学名词的简单解释。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学名词解释1. 组织(Tissue):由相同类型、特定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比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2. 器官(Organ):组织的结合形式,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组成,具有独立的功能,比如心脏、肺等。
3. 系统(System):多个相互合作的器官组合而成的功能单位,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4. 基因(Gene):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编码。
5. 突变(Mutation):基因发生的变异,可以是某个基因座上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或整个基因的结构发生变化。
6. 有丝分裂(Mitosis):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通过产生两个基因组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7. 减数分裂(Meiosis):生殖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通过两轮分裂,产生具有半数染色体数目的四个非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8. 显性遗传(Dominant inheritance):指一个个体只需要拥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9. 隐性遗传(Recessive inheritance):指一个个体需要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10.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论,指环境选择有利于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从而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11. 进化(Evolution):在物种几代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累积和改变。
12. 基因型(Genotype):个体基因的全部信息,通常用字母代表不同的等位基因。
13. 表型(Phenotype):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指个体的形态、生理特征。
14.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基因的永久遗传性改变,可能由于DNA序列突变引起。
15. 表达型(Expression):指基因在表型上产生的效应。
16. 基因组(Genome):一个个体的全部基因信息,包括DNA分子中的全部基因。
17. 纯合子(Homozygote):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杂交: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相交。
自交: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
侧交:杂种与隐性亲本回交。
显性遗传: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遗传叫做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把未显现出来的遗传叫做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遗传:假如操纵某种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且基因是显性的,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操纵的疾病或性状的遗传确实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可传给下一代。
不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是遗传的;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一样只表现于当代,不能遗传下去。
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操纵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变异: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确实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确实是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形状和功能上各不相同,然而携带着操纵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如此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
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进而培养成新的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
单倍体育种:植物育种手段之一。
即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从而选育出新的品种。
转基因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细胞学部分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活物质,是生命的物质体系。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亚细胞结构。
细胞骨架:细胞内的骨架结构,由微丝、微管、中间丝组成,用于维持细胞形态结构与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被动吸收:由于膜内外浓度差和电位差导致离子由膜外向膜内运动的过程。
主动吸收:提供能量的前提下,离子逆化学势和浓度差由膜外向膜内运动的过程。
胞饮作用:质膜内陷包围营养物质小囊泡脱落游离于细胞质内的过程。
遗传:生物的基本特征信息由父母传递给子代的信息传递过程。
细胞周期:一个细胞从分裂结束到下一个分裂结束为止的全过程。
细胞凋亡: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
细胞的全能性:一个有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成套遗传物质,含有发育为完整个体或分化为其他细胞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具有分化的潜能。
干细胞:一类增殖较慢但能维持自我增殖的细胞,可产生另外一群有限、分裂迅速的转移细胞群。
二、植物学部分开花: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中的胚囊成熟,花萼和花冠打开,露出雄蕊和雌蕊的现象。
传粉:花粉囊中的花粉散出,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传送到同一朵花或另一朵花的柱头的过程。
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两枚精子,其中一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以后发育为胚,另一枚与胚囊中央的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为胚乳的现象。
真果: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果实。
假果:除子房壁外,花其他部分也参与发育的果实。
单果:单雌蕊形成的果实。
聚合果:一朵花中复雌蕊形成的果实。
(草莓)聚花果:由花序形成的果实,又称复果。
(菠萝、无花果)肉果:成熟时果皮肉质化的果实。
干果:成熟后果皮干燥无汁的果实。
种子的寿命:一定条件下种子保持活力的最长期限。
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后在适宜条件下仍不能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才能萌发。
生活史:种子从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又形成新一代种子的过程。
什么是生物的名词解释
什么是生物的名词解释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而生物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丰富而复杂的生命存在形式。
生物在地球上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进化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生物的名词解释,以此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本质和特点。
一、生命的起源首先,为了更好地理解生物这一概念,我们需要了解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推测,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原始海洋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化学物质逐渐组合形成了基本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脂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子逐渐形成了更复杂的结构,进而形成了原始生命的基本单位,也就是细胞。
二、生物的特征生物作为有机体,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首先,生物是可自我复制的。
生物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传递,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这种自我复制的机制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确保了物种的延续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次,生物具有代谢活动。
代谢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能量的获取、转换和利用。
通过代谢活动,生物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生长,以及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具有适应性。
生物能够通过基因突变和选择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使得生物能够在环境变化的压力下生存下来,并且进化出适应战胜困难的特征。
最后,生物具有发育过程。
生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从胚胎到成年,生物经历了一系列有序的发育过程,最终形成成熟的体态和器官。
三、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种类繁多,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生物,科学家将其进行了分类。
生物的分类主要基于其形态、结构、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特征。
生物学家根据这些特征将生物分为五个大分类: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细菌界。
动物界包括了所有的多细胞动物,从小到大,从昆虫到哺乳动物。
植物界则包括了所有的多细胞植物,如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真菌界包括了真菌这一类生物,如蘑菇、酵母和霉菌。
原生生物界包括了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如阿米巴和剧毒藻类。
生物学名词解释 (超全)
生物学名词解释 (超全)1.细胞 (Cell)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维持着生物体的功能。
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后者在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2.基因 (Gene)基因是指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储存在DNA分子中。
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表达方式。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3.进化 (___)进化是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基因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机制,生物体可以逐渐获得新的适应性特征,形成新的物种。
4.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5.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及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和氧气。
6.细胞呼吸 (Cellular n)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内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通过分解有机物,细胞可以产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能量供细胞自身使用。
7.蛋白质 (Protein)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基本分子,由氨基酸组成。
在细胞内,蛋白质承担着多种功能,如催化化学反应、传递信号和提供结构支持等。
8.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具有双螺旋结构。
它通过碱基配对的方式储存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DNA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
9.RNA (Ribonucleic Acid)RNA是一种与DNA密切相关的核酸分子,通过转录过程将DNA上的信息复制成为可识别的形式。
RNA在细胞内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10.突变 (n)突变是指DNA分子内的遗传信息发生突然而持久的变化。
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个体的特征、适应性以及物种的进化。
生物教学论名词解释
生物教学论名词解释
生物教学论是研究生物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生物教学中的各种概念和名词的解释,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几个常见生物教学论的名词解释:
1. 生物:生物是指地球上的有机体,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
它们通过生命活动维持生命并遗传。
2.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包含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3. 遗传:遗传是指物种在繁殖过程中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变异。
4. 进化: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适应环境改变而产生的新特征和新种类。
5.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的关联。
6. 能量流:能量流是指能量在生物圈中传递和转化的过程。
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生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
7. 维持稳态:维持稳态是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动态平衡。
生物体通过调节体温、水分、血液pH等来
维持稳态。
8.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程度。
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论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解释和实践应用,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 细胞(cell)是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基本单位的含义即包括结构上的,也包括功能上的。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2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生长、运动、遗传、变异、分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的学科。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3以人体或医学为对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或学科。
4.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且遗传信息量小,因此进化地位较低。
5.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主要特征是有细胞膜、发达的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体系。
6.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也称多聚体,由许多小分子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
7. 多肽链(polypeptide chain)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组成的肽称为多肽链。
8. 细胞蛋白质组(proteome)将细胞内基因活动和表达后所产生的全部蛋白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在正常或异常情况下,某种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功能状态,从而阐明基因的功能。
9. 拟核(nucleoid)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核仁,DNA位于细胞中央的核区就称为拟核。
10. 质粒(plasmid)很多细菌除了基因组DNA外,还有一些小的双链环形DNA分子,称为质粒。
11.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所组成的生物膜。
12.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人们把生物膜和细胞内各种模性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13. 单位膜(unit membrane)生物膜在电镜下呈现出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电子密度较低的中间层。
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名词解释IPS细胞:即诱导多能干细胞,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人或动物体细胞,使体细胞直接重构为胚胎干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同化作用:又称合成代谢,生物体从外界摄取物质,构建自身,储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又称分解代谢,是生物分解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一级: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是肽链中相近氨基酸残基间主要靠氢键维系的有规律,重复有序的空间结构三级: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空间结构四级:蛋白质的各个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相互排列组装而成的立体结构必需氨基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背诵口诀:笨/蛋/来/宿/舍/晾/一晾/鞋)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磷酸二酯键: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既与自身戊糖第5位碳原子一酯腱相连,又与另一个核苷酸的戊糖第3位碳原子以酯腱相连形成磷酸二酯腱。
细胞学说:1一切生物体,包括单细胞生物、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所有细胞在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3生物体通过细胞的活动反应其功能○4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是一种可塑的、流动的、嵌有蛋白质的脂类双分子层结构。
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磷酸分子一疏水性尾部相对排列于膜的中央,极性头部朝向膜的表面;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脂双层中,有的附着在脂双层的表面;膜的两侧分部不对称。
,膜脂和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
强调可塑性、不对称性、流动性。
被动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方向通过细胞膜,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
包括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物质运输方式。
生物的名词解释
生物的名词解释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奥秘和生命现象的科学。
在生物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我们去了解和解释,下面我们将对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命和生物学。
细胞(cell)细胞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也是生命的起源。
细胞可以分成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和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两大类。
原核细胞是最原始的细胞形式,没有真核细胞的核膜和内膜系统。
而真核细胞则具有明确的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是生物学中最小的生物单位,拥有自我复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基因(gene)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它是一段DNA分子,携带了生物个体遗传信息的指令,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功能和特征。
基因不仅影响个体的外表,还决定了许多遗传疾病的发生。
基因通过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其遗传功能,进而影响个体的发育和变异。
进化(evolution)进化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描述了物种在长时间内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产生和物种形成的关键机制。
通过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等途径,物种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发展出适应性更好的特征和结构。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环境和物质能量循环组成的生态单位。
生态系统是生物世界中各种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关键元素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生态因子等。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重要的影响。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将生物体应用于生产、医学和环境等领域的技术。
生物技术包括了基因工程、细胞培养、酶工程等多个领域。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也为解决人类社会的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遗传学(genetics)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遗传规律和遗传机制的科学。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1. 动物: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细胞有机体,能够自主活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生物类别。
2. 植物: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细胞有机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水和养分,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生物类别。
3. 真菌:指一类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微生物,具有分枝的菌丝体结构和生殖器官,能够通过吸收有机物质进行营养获取。
4. 病毒:指非细胞微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5. 细胞:指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包括代谢、生长、分裂和遗传等。
6. 基因:指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特定顺序的核酸分子组成,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7. 染色体: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线状结构,携带着遗传信息,参与细胞分裂和遗传的过程。
8. 遗传:指通过基因传递的方式,将父母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使得后代与父母具有相似的性状和特征。
9. 进化: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经历的遗传和生态适应过程,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需求。
10. 物种:指具有相同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能够通过自由交配繁殖的个体群体。
11.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物社会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生态位等。
12.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包括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
13. 生态平衡:指生物群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使得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维持在较为平衡的状态。
14. 氧化:指物质在与氧气接触时,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能量的过程。
15. 内源性:指生物体内产生的物质或现象,例如内源性激素、内源性代谢物等。
16. 外源性:指生物体外部输入的物质或现象,例如外源性毒物、外源性刺激等。
17. 抗生素:指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化学物质,常用于医学和农业领域。
18. 免疫系统:指机体内的一套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用于识别和消灭外来的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健康。
生物名词解释
37、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8、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39、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43、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44、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45、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93、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自养型。
94、异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氧型。
50、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即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51、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52、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60、吸胀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生物学科名词解释
生物学科类名词解释A1.乙酸营养型(Acetotrophic):能利用、消耗乙酸的营养型。
2.乙酰辅酶A途径(Acetyl-CoA pathway):一种自养营养型固定CO2的途径,广泛存在于专性厌氧的产甲烷细菌、同型乙酸和硫酸盐还原细菌中。
3.酸性矿排出的水(Acid mine drainage):微生物氧化硫铁矿产生的含有H2SO4的酸性水。
4.嗜酸菌(Acidophile):生物体能在较低pH下生长得最好。
5.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使底物达到反应状态所需的能量。
6.激活蛋白(Activator protein):一种调控蛋白,在正调控中,它与DNA上专一位点结合,激活转录。
7.急性(Acute):短期感染,通常是以剧烈发作为特征。
8.好氧菌(Aerobe):生物体在呼吸中利用O2,一些生长时需要O2。
9.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不能呼吸氧气但是有氧气存在时也不会影响生长的微生物。
10.藻类(Algae):光合营养型真核微生物。
11.嗜碱菌(Alkliphile):能在高pH下生长得最好的生物体。
12.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具有两个结合位点的酶。
这两个位点分别为活性位点(底物结合位点)和变构位点(效应物结合位点)。
13.阿米巴样运动(Amoeboid movement):生物体以细胞质流动进行移动的一种运动方式。
14.氨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一组酶,每一种酶能催化一种正确的氨基酸与tRNA连接。
15.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coside):同链霉素相同的一类抗生素,含有糖苷键连接的氨基糖基团。
16.合成代谢(Anabolism):细胞内所进行的全部生物合成反应。
17.厌氧菌(Anaerobe):生物体在呼吸中不需O2,它们的生长可以被O2抑制。
18.厌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由SO42-或NO3-等物质代替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
生物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遗传率: 遗传变异×100%遗传率(%)= ---------------------------------------------总变异(遗传变异+环境变异)糖酵解: 葡萄糖或糖原在组织中进行类似发酵的降解反应过程。
最终形成乳酸或丙酮酸,同时释出部分能量,形成ATP供组织利用。
基因突变:细胞中核酸序列的改变通过基因表达有可能导致生物遗传特征的变化,这种核酸序列的变化称为基因突变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开始到后一次分裂开始,这段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细胞凋亡:因个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一部分细胞必定在一定阶段死去,称细胞凋亡细胞死亡:因环境因素突变或病原物入侵而死亡,称为病理死亡,或细胞坏死。
基因工程:将不同生物的外源DNA(基因)插入到载体分子上,形成“杂种”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中扩增和表达,从而得到期望的由这个外源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技术基因组:是指某一种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的总和,分为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错义突变:是编码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经碱基替换以后,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使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
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链是一系列电子载体按对电子亲和力逐渐升高的顺序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生命:生命是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病毒: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和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指物质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及三磷酸腺苷(ATP)的过程,又称细胞氧化。
生物名词解释
1. 物种——“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
2. 亚种——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种内的一些群体,但彼此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染色体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且有不同的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间的个体可以互相交配,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地理隔离)。
3. 品种——指来自同一祖先,具有为人类需要的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稳定一致,能满足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及科学研究目的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的群体,品种是人类干预自然的产物。
4. 类器官——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分化形成的特殊结构,执行着类似高等动物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如:鞭毛、纤毛、伪等都是运动的类器官。
5.包囊——原生动物在休止状态或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自体外围分泌一种蛋白质的膜,度过恶劣环境,称包囊或“胞囊”,后生动物如某些原环虫,也能形成包囊,度过干、寒等逆境。
6.生物重演律——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种族的系统发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一引起状况特征的现象。
例如:哺乳类的怪胎,在一定时期出现相当于鱼类的鳃裂。
这一现场是由德国博物学家弥勒和海克尔提出。
7.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
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指整个生物界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即生命在地球上起源以后演变至今的整个进化过程;也可指一个类群(如各个科、属、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8.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等过程。
个体发育除了包括胚胎期的发育以外,还包括胚后发育。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功能、组织结构、器官形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9.网状神经系统——“散漫神经系”:神经系统的原始阶段,属于腔肠动物,全身只有神经细胞的突起互相交结成网状,没有主干神经部分,身体任何部分受外来刺激,全体都起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名词解释应激性:生物体能够感受变化(温度,压力,光线)并作出有利于保护期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称为应激性。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稳态:生物体内新城代谢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条件(T,ph等)被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
生物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来保持内部条件的相对稳定,并且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个特性叫做稳态。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分。
原核细胞: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
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真核细胞:细胞核具有明显的核被膜所包围的细胞。
细胞质中存在膜相细胞器。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有关的纤维网络。
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促进运输:也叫自由扩散(free diffusing),特点是: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渗透:当利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浓度较低的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自动地透过半透膜流向浓度较高的溶液,直到化学位平衡为止的现象胞吞: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
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胞吐:胞吐(exocytosis)与胞吞相反,有些物质在细胞内被一层膜所包围,形成小泡,小泡逐渐转移到细胞表面,小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在一起,并且向细胞外张开,使内含物质排出细胞之外,这种现象叫做胞吐。
桥粒:相邻细胞间的一种斑点状黏着连接结构。
其质膜下方有盘状斑,与10 nm粗的中间丝相连,使相邻细胞的细胞骨架间接地连成骨架网。
精密连接:精密连接是指两个相邻的细胞之间的细胞膜紧密靠拢,两磨之间不留空隙,使胞外的物质不能通过。
器官:器官是动物或植物的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如心、肾、叶、花),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结构一起组成各个系统。
植物的器官比较简单,最高等的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而其他的植物并不是都有这六大器官的。
动物的器官十分复杂,数不胜数,很难具体地列出有哪些器官组织: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由一群形态和机能相同的细胞,加上细胞质里组成的基本结构。
生物体的进化程度越高,组织分化就越明显。
种子植物有分生组织和永久组织;高等动物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通常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细胞周期;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
染色体组型:. 色体组型(Karyotype):描述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信息的图象。
这种组型技术可用来寻找染色体歧变同特定疾病的关系,比如: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增加、形状发生异常变化等同源染色体:二倍体细胞中染色体以成对的方式存在, 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并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含相似的遗传信息减数分裂: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2n→n)的特殊细胞分裂方式联会: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形成双阶染色体,即一对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但仅有两个着丝点,是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联会丝复合体:联会复合体(lianhuifuheti)减数分裂Ⅰ的偶线期中,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
它对于维持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稳定性,以及同源染色体的局部交换,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细胞分化一个尚未特化的细胞发育出特征性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干细胞:动物胚胎和成体组织中一直能进行自我更新、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
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生物学)。
在生物化学中也指一个代谢反应的终产物(或某些中间产物)对生化反应关键酶的影响自养生物:在同化作用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的一种新陈代谢生物类型。
异养生物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只能从外界摄取的现成有机物制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的生物。
营养素能提供动物生长发育维持生命和进行生产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元素或化合物。
代谢率机体内通过有氧和无氧代谢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热和机械功的速率。
基础代谢率温动物在静止、清醒、空腹状态下,其热中性区内的代谢率必需脂肪酸能被细胞或机体以相应需要量合成或从其膳食前体合成,而必需由膳食供给的多不饱和脂酸。
对哺乳动物而言,亚油酸与亚麻酸皆是营养必需的。
必需氨基酸体内合成的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其氨基酸种类与机体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有关,成人维持氮平衡必需的是亮氨酸、异亮氨酸等8种氨基酸,儿童生长必需的还有精氨酸和组氨酸。
胞内消化整个摄食过程。
摄入,消化,吸收和排出都在一个细胞中进行,这种消化食物的过程叫做胞内消化肺循环肺循环(小循环)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经过肺动脉得肺动脉在肺内的各级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内各级肺静脉属支,再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
肺循环的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体循环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两种循环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两种其中体循环(大循环)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入主动脉,又经动脉各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然后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壁,借助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
经过交换后,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再经过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血液沿着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
体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
体循环的途径:动脉血从左心室泵→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心搏、由于心脏的收缩而引起的波动。
心动周期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一个心动周期中首先是两心房收缩,其中右心房的收缩略先于左心房。
心房开始舒张后两心室收缩,而左心室的收缩略先于右心室。
在心室舒张的后期心房又开始收缩。
如以成年人平均心率每分钟75次计,每一心动周期平均为0.8秒,其中心房收缩期平均为0.11秒,舒张期平均为0.69秒。
心室收缩期平均为0.27秒,舒张期平均为0.53秒。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
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
为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又称肋式呼吸法、横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单靠肋骨的侧向扩张来吸气,用肋间外肌上举肋骨以扩大胸廓。
其甚者,吸气时双肩上抬,气息吸得浅,因此又称为肩式呼吸法、锁骨式呼吸法或高胸式呼吸法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肺活量是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学生的必测项目。
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恒温动物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体温维持在较窄范围内变化的动物。
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肾单位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管是细长迂回的上皮性管道。
通常分为三段:第一段与肾小囊相连,称近端小管,依其走行的曲直,又有曲部和直部之分;第二段称为细段,管径细,管壁薄;第三段称远端小管,分直部和曲部,其曲部末端与集合管相连。
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与远端小管的直部连成“u”字形,称为髓袢,又称Henle袢或肾单位袢(nephronloop)肾小体肾小体是肾单位的组成部分。
由血管球及其外围的囊(称“肾小囊”)构成。
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每个肾脏约有一百多万个肾单位。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入球小动脉入肾小囊后分支成毛细血管网,在肾小体内卷绕而成球状,构成血管球,然后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离肾小体。
肾小囊是双层薄壁的杯状囊,内层密贴血管球,上有小孔,有利于血浆中尿液的滤出;外层与肾小管上皮相延续,内、外两层间的腔隙称“肾小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
当血液流经肾小体时,血浆中的某些成分,经血管球壁和囊壁内层析滤出来,形成原尿。
故肾小体是滤尿的生理单位。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即机体区分自己与非己进而排除异己的功能。
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有害。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
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