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2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2

四中国哲学1 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1)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2)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A. 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戴“天人合一”B. 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C. 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内圣外王]:人与社会的关系A. 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

“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B. 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C. 被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2.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

百家--各个学派,在古代常常是混杂统称的。

根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 道/ 墨/ 法/ 阴阳/ 农/ 名/ 兵/ 纵横/ 杂家(2)儒家代表人及其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道德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孔子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达”。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所以管理国家必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4)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4)

11.简述尊儒术兴太平⾸先产⽣结果的是在⽂学⽅⾯怕原因? 答:(1)汉初⽂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风发展。

到武帝尊儒以⼿⽂学风沿为之⼀变。

汉⼤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的经学的“主⽂⽽谲”反经以权,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法。

(2)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政府机构,可能秦代就有但是⽤这个机构⼤⼒采集民歌。

却是汉武帝的“独尊儒述”的表现。

(3)五⾔这⼀中国诗歌的重要的诗体,在汉代⼈的歌唱中养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们的极⼤兴趣,经过汉末⾄建成安时代的悲歌史慷慨,诗歌创作成了⽂⼈们最午要的精神⽵活之⼀ 12.⽞学对当时⽂化⽅⾯的影想? 答:(1)⼭⽔诗,⼭⽔画的兴起,⽞学贵⽆尚虚的准确含义是否定现实,⽽是超越现实。

亲⽞从⽆的要义是在胸襟的⾼旷培养起主观的暗界,超越现实⽽志天地⾃然相近这就是所谓道法⾃然。

易造成⼀种错觉仿佛⽼庄⽞⾔与⼭⽔计歌功颂德是对峙的两件事。

(⽞学诗)继⽽是以歌唱⼭⽔表⽰对⾃然的理会,是⼀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已⼭⽔画也⼤体是道法⾃然的风沿的产物,此外严寒有不可不提出的书法。

(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升能产⽣像王曦之那样的⼤书法家,与⼠族⽂化在那个时期的⾼涨,是有着⼤的关系的。

13.佛教职⼯的传播对中国⽂化的影响? 答:(1)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活和⽣存⽅式。

(2)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化的⽅⽅⾯⾯,敦煌⽯窟,龙门⽯窟,云岗⽯窟及寺庙建筑中⽓魄宏⼤,⾦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

(3)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的讲诵和演唱,促使⽤权新的⽂学体载体的产⽣(4)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

(5)佛教节⽇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

(6)寺庙和僧侣其⾄使⼀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什么是中国文化•定义:以汉族为主体,以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涵盖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技等方面的综合体中国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丰厚,涵盖面广泛,深厚底蕴•精神内涵独特,包含人文关怀、中庸之道、家国情怀等•多元化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文学、艺术、传统手工艺、风俗习惯等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和国际合作•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和价值观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尊重人的自由、平等、人权•和谐:和睦相处,和睦共处,和谐社会•中庸之道:平衡、和谐,适度、不极端•家国情怀:家庭至上,国家至上,爱国爱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文学:《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艺术:京剧、昆曲、民间歌舞、书法、绘画等•传统手工艺:陶瓷、丝绸、木雕等•风俗习惯:春节、中秋节、唐装、茶艺等如何推广和传承中国文化•隆重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如书画展览、音乐会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如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如文化课程普及,文化体验活动等结语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传承它,让它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上古时期•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有文字记载,发展出基本的礼乐体系和祭祀文化•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铸造出了“青铜器”代表,出现了舞蹈、音乐和卜筮等文化形态•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256年):发展出了官制和封建制度,出现了诗经和乐府诗歌中古时期•秦朝(221年-207年):统一文字和测量衡制,开创了儒家思想的传统•汉朝(公元206年至公元220年):弘扬儒家思想,注重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兴盛建筑和水利工程•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出现了唐诗和唐画,打造了大唐文化的黄金时代•宋朝(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诞生了宋词和宋画,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近现代时期•明朝(1368年至1644年):出现了长城、天坛、故宫等建筑,著名的《四大名著》出版•清朝(1644年至1912年):厘清了政治格局和边疆地带,兴建了故宫和颐和园•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推行“文化革命”,倡导文化自由和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降(1949年至今):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和传承结语中国文化沿革悠久,历经多次朝代,始终保持绵延不绝,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整洁便捷版)绪 论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 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 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重点)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4)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4)

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影响:⼴开牧场,实施屯⽥,搜刮民财:蒙古⼈是在南⽅经济持续⾼涨的情况下⼊主中原的,元朝统治伤害了这⼀发展势头。

这仍与蒙古贵族政治观念简单粗陋有关,被征服的⼟地既然是战利品,掠夺财富就是应该的了。

在北⽅,元朝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开牧场,实施屯⽥;⼤多数⼟地是强夺民⽥⽽来的。

在这些⼟地上盛⾏的是农奴制。

在江南,原来属于南宋的官⽥变成新王朝的官⽥,强占⼟地的现象同样严重。

地位最低的南⼈地区赋税征收⼗分沉重,政府财政收⼊的⼗分之七来⾃江浙。

特别是忽必烈后期⽤⾊⽬⼈阿合马执政,对江南的搜刮⼗倍于当初。

元朝兵权掌握在蒙古贵族⼿⾥,财权则操持在⾊⽬⼈⼿⾥。

阿合马执政期间,任⽤⾊⽬商⼈实施⼀种包税制度。

政府确定税额,主要由⾊⽬⼈和汉族官吏去包办,⾄于实际征收多少政府不问,剥夺民众达到敲⾻吸髓的地步。

阿合马还实⾏以清理官司钱财欺隐拖⽋为名⽬的所谓“拘刷”、“打勘”法,郑所南《⼼史》揭露“打勘”法为“骗财之术”,百姓受害,连执⾏的州县官吏也叫苦。

垄断铁、银矿业,实⾏盐铁专卖,所造的铁器质量粗劣,强⾏卖给百姓。

此外,滥发纸币作为搜刮民财的⼿段。

蒙古⼈对匠⼈⼗分尊崇,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福⽓,蒙古兵马所到,重要的⾏动是搜罗匠⼈,把他们集中到官府的作坊⾥去。

⽽元朝时期,被称作“驱⼝”的战俘奴⾪特别多,贩卖⼈⼝的现象相当突出。

元朝时期的⽂⼈与戏剧:在政治上失去前途,逼使着元代⼀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在⽂学上获得成功。

他们加⼊了在过去⽆论如何也看不起的艺⼈的⾏列,把两宋以来逐渐流⾏的戏剧剧本的写作,~下⼦推向⼀个⾼峰。

这就是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的杂剧剧本的创作。

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但若没有元代读书⼈的介⼊,它就不会发展那么快,⽂学⽔准那么⾼。

更重要的是他们独特的社会处境,避免了⼀种惯例的重现,即⽂⼈把⼀种艺术过分雅化,弄得⼀般百姓欣赏不了。

⽆杂剧的剧本即使在今天读起来,也可以看出它是把⽂⼈才⽓、⾼雅与内容上的贴近民众⽣活,完美地结合在戏剧特有的艺术⽅式中了。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5)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产⽣活⽂化 第⼀节中国传统的⽣产经济⽂化 中国的⽣产经济⽂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发展和连续传承的⼀种社会⽂化形态,⼜称农业⽂明。

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因素:中国的⽣产经济⽂化的基础,是农耕⾃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在我国历,农业⽂化与游牧⽂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社稷:“社”是⼟神,“稷”是⾕神,后来⽤“社稷”代表国家。

农耕⾃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给⾃⾜的经济。

中国⽣产经济与⽂化特征:(1)天时、地利、⼈勤的重农经验;(2)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理;(3)精打细算、知⾜节⽤的务农传统。

农耕灌溉⽂化: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产⽂化的主体内容。

农耕灌溉⽂化的主要部分:南⽅农业是稻作型农耕⽂化,主要标志是栽培⽔稻和整修⽥埂、⽔渠,使⽤⽔车等。

北⽅农业是麦⿉型农耕⽂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粱、⽟⽶、⾕⼦、裨⼦、⾖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

南北⽅的农耕⽂化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点就是⼆⼗四节⽓⽂化。

农业岁时历法的⽂化价值:⾄西汉中期,历法定型,⼆⼗四节⽓同时确定下来,成为统⼀的历法定制。

⼆⼗四节⽓是根据太阳、地球和⽉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种计时⽅法。

每到重要的节⽓来临,当朝皇帝都要亲⾃举⾏农耕⽰范意识,表⽰启动全国的农耕⽣产。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农民按照⼆⼗四节⽓安排农业⽣产⽣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四节⽓:⽴春、⾬⽔、惊蛰、春分、清明、⾕⾬、⽴夏、⼩满、芒种、夏⾄、⼩暑、⼤署、⽴秋、处暑、⽩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寒、⼤寒。

农书对农耕⽂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

其中⽐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绪论及对全文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

一、“文化”界说文:1、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故、礼乐制度。

【金岭-颜子文化可为其实例】2、有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3、再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1、改易、生成、造化2、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天文”是日月往来交错的道。

同样,“人文”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是人伦社会的道。

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格,具有纹理表象。

人文:以文教化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金岭-全域旅游项目可以定义为一次实践吗?】文化是人改造自然,人改造社会的活动。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物质|制度|精神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物态文化层: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

【金岭-汉绣的产品本身】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金岭-宗教文化相关】行为文化层: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金岭-民俗文化相关】心态文化层: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等。

【】狭义文化:排除物质,专注精神。

指第四层-心态文化层。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传统文化:1、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2、历史性、遗传性3、现实性、变异性四、学习文化的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评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总结姓名:班级: 学号:绪论【学习资料,收藏必备】一、文化的含义文化:1、人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文化教育)2、思想学术、文学艺术3、文明:①精神文明:道德、伦理、修养等②物质文明在古代,“文”和“化”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文:《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化:《庄子》“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易.系辞下》“男女精构,万物化生。

”《礼记》“赞天地之化育。

”“文”、“化”合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界说广义的文化(大文化),着眼与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分,认为凡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全部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

文化的三个层次文化涵盖所有成果,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艺术文化(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本质=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一切文化属于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范畴二、文化的分类物质生产文化、制度文化、精神心理文化(一)物质生产文化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二)制度行为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制度文化: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建立起来的国家管理制度行为文化:在制度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和节庆典礼等(三)精神心理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三、文化的功能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控功能(一)记录功能口头文学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物质文化的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夏、商、周的年代:夏,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9)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9)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化 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个历史概念,就⼴义⽽⾔,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中国传统天⽂学:中国传统天⽂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的知识和研究。

阴阳合历:亦称阴阳历、夏历,以⽉球绕地球⼀周的时间为⼀个⽉,但设置闰⽉,使⼀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

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朔三点。

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先是其应⽤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何学不发达。

(保留⾄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

) 中国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瑰宝。

中国医学的形成,⼀⽅⾯来源于对临床医疗经验的归纳,⼀⽅⾯与整体民族⽂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神仙⽅术、道教思想、阴阳学说、五⾏学说、宋明理学等,均对中国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相当深刻的影响。

(1)医学:在古代被视作“⽅技”,它包括、“神仙”、“房中”四部分。

后来 “经⽅”和“医经”逐渐成为传统医学的主体。

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筐架定型,直⾄今⽇。

后来相继出现了⼀些经典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两汉时还形成了中医的“四诊”的诊断技术,即望、闻、问、切。

其中的切创⽴了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

从汉到宋,医学理论⼀剖有了发展,相继出现了关于切脉、针灸以⾄于法医等专著。

明清时代在探索免疫治疗上有重⼤突破。

中国⾄少在16世纪时⽤⼈痘接种的⽅法预防天花。

(2)我国的药学是传统医学的⼀部分。

西汉时出现药学理论,出现了“本草”⼀词。

中国古代药学⼜称“本草”之学,主要是记述药物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保存等知识。

后来的“本草”著作中还附有治疗的范例。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集中药学⼤成的伟⼤著作《本草纲⽬》,这是⼀部中药学百科全书。

四⼤发明的内容、发明者与发明时间:造纸术,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印刷术,唐代初年,我国出现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药的发明⾄迟在唐朝;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以被⽤于航海贸易。

尚德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尚德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尚德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这个课程,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我国的文化特色。

在堂课上,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总是以一种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

还经常为我们唱歌,给我们介绍全国各地的民歌。

我觉得大学课堂就应该这样轻松而又欢快。

对比现在的大学课堂,只知道学习专业知识,不懂得学生的感受,压力大而又不风趣。

总之,很喜欢老师的课,以后我做教师了,也要学着幽默一些。

通过这门课的自学,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存有了更深刻的介绍,自学和掌控了儒、道、释、极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共同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重新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还有各个民族的不同风貌和文化习俗,他们热爱欢歌热舞,待客热情。

一首首当地民歌,一场场地道热舞,一次次欢快的聚会,都能够体现他们的风情万种。

在自学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对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其实并不十分明确,这学期,通过把中国文化做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说,我才存有机会从更深的层次回去碰触和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上,听到老师谈的最少,最为深刻的就是佛家思想,每一次听讲都使我感觉到自己重新认识的直白,敬佩先哲们的超然与伟岸,每一次都使我们更进一步的认知中国文化的辽阔,通过文字演变,书法艺术,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宗族文化的`自学,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佛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众生皆是佛,或者说有佛性。

佛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既深且广:印度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刺激和提升作用,使宗教的超越信仰开始补充、校正、融入以世俗主义为核心的本土传统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大量佛家名相与词汇,大大丰富了汉语语汇,融入我们日常用语,潜移默化地影响思维方式,比如:世界、实际、相对、绝对、觉悟、因缘、方便、解脱、彼岸、净土、平等、众生、现行、知识、唯心、慈悲、刹那、劫难,还有:口头禅、三生有幸、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六根清净、、花花世界、想入非非、一丝不挂、大千世界,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刘天阳建筑10002班012100622020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yin)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本书所指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方法: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人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

从而进人"文化"范畴。

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美系。

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两者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它的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而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yin)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怎样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

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

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 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耐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中国的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的东部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发达,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良好的农业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形成。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延续作用:地理环境优越,独特的农业文化发达,文明遥遥领先,同化其他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中心不仅距离遥远,而且隔着高山、沙漠、草原、海洋等一系列地理障碍,以至人员来往和交流难以进行。

少数的外来民在汉人的汪洋大海中既无数量上的优势,在地理环境改变的条件下也无质量上的优势可言。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举例: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却把海洋视为生活的必须和财富来源,不但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和海外的联系;西域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比农业民族更为严酷,,只能以迁徙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既有利于开放,又会导致封闭:首先,地理环境的封闭和开放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和封闭;其次,
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中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反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

思考题:1、历史上哪些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太简单,按上面知识举例答就行)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同上)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主体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