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传》笔记

合集下载

《丁甘仁医案》要方备查学习体会

《丁甘仁医案》要方备查学习体会

《丁甘仁医案》要方备查学习体会
承颖亮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中旬刊)》
【年(卷),期】2010(5)10
【摘要】@@ 丁甘仁医案为明代明医丁甘仁所著,其中篇末的十个方剂针药并用,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前三方由病情轻重开透疹消肿口服方,透邪散为外用方,藿香正气散为腹中壅滞等证方[1],后面又详列3个具体探吐应用方,又详列针刺法在喉科急症中的应用,学习之后,受益非浅.
【总页数】2页(P3045-3046)
【作者】承颖亮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丁甘仁医案》中使用鲜药的规律与特点分析 [J], 胡小勤
2.丁甘仁医案研究进展 [J], 唐健嫩;李其忠
3.《丁甘仁医案》要方备查学习体会 [J], 承颖亮
4.《丁甘仁医案》精神生态思想论 [J], 常如瑜
5.《丁甘仁医案》辨治痰饮病特色探析 [J], 陈冲;魏栋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甘仁 证治经验

丁甘仁 证治经验

丁甘仁证治经验一、伤寒类1、在三阳方面:应用麻黄、桂枝、小青龙等法外,又有表寒里热的桂枝白虎汤、大青龙法,以及生津清热、下则存阴、承气等法;妇人经水和适来,邪热陷入血室。

瘀热交结,用小柴胡加清热通瘀之法。

2、在三阴方面:有寒已化热,热又伤阴心烦少寐,渴喜冷饮,用生津清热之法(包括黄芩、黄连、生地、竹叶之类);又有邪陷太阳再传少阴的呕呃便溏,四肢逆冷,用四逆汤等法(加丁香、柿蒂、厚朴、橘皮、半夏)。

3、在表里两感方面:有太阳少阴同病,发热微寒,遍体酸楚,腰痛如折,脉浮而数,偏重于表寒的,用阳旦汤加细辛、葱头之法;又有寒多热少,身疼腰痛,脉沉细而迟,偏重于里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延胡索、五灵脂、生姜之法。

诸如上述,他是根据伤寒邪从外来,循着六经传变规律,辨别其夹杂情况,而后施以适当治法,故能随机应变,进退有序。

二、风温类1、综观风温治案中,可以看出温邪从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有急剧的变化。

丁氏尝谓:“本病利在速战,加风以阳,温化热,两阳相劫,病变最速;尤其是伏湿化火伤阴,来势更急,这是与湿温根本不同之点。

”除常峁的风温侵袭肺胃,熏灼气分的病例应用桑菊、银翘、白虎等法外;又有发热、咳嗽气急,喉有疾,苔黄,脉滑数,甚至抽搐咬牙之风温痰热交阻肺胃的重症,急用麻杏石甘汤加竹沥芦根之法;又有舌尖红干涸,痰热内陷心包,肺炎叶枯,化源告竭的危症,用黄连阿胶汤清燥救肺汤等法,得以转危为安;又如舌前半光绛,中后腻黄,脉数不静。

阴液已伤,阳明府垢不得下达,用调胃承气加花粉、芦根等存阴通府之法;又如表热不扬而里热甚炽,神昏谵语,狂乱,唇焦,渴不知饮,甚则角弓反张,温邪伏营,肝风骤起,用犀角、羚羊角、鲜石斛、竹沥、紫雪等清营息风生津涤痰之法。

2、风温证身汗不解,咳嗽痰多,大便溏泄,迭进辛凉清解润肺化痰之剂,其邪不从外达而反陷入少阴,见神识模糊,汗多肢冷,脉象沉细等症,阴阳脱主离,即在目前,急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回阳救逆之法;服后肢温汗止,其脉渐起,危症得以挽回;迨阳回之后,阴液大亏,再见阴虚燥热之象时,继用救阴润燥之剂而收全功。

丁甘仁流派章次公传承脉络的研究

丁甘仁流派章次公传承脉络的研究
仁先 生 的器 重 。丁 师是 江 苏孟 河 人, 在 清代 , 孟 河 名
丁甘 仁 ( 1 8 6 5 — 1 9 2 6 年) 先 生是 江 苏 省武 进 县通
江 乡孟 河镇人 , 早 年勤学 深研 , 继承孟河 前辈费 、 马、 巢 诸 医 家 专 长 。初 在 苏 锡 等 地 行 医 , 后 定 居 上
身上。上 海市 中医医院承担 的海派 中医传 承建设项 目 是属 于丁氏 内科流 派 1 1 个子项 目 之一 , 成为 丁氏内科 门人 章
次公 学术 思想研 究基地 组。章次公是 我 国开创传 统 医学革新 的先驱者 , 采取现代 学理谋求科 学发展 中医药学的创 导人 。 了解其后继传人情 况, 研 究其前后脉络 , 有助 了解其学术恩想的传承 实际概 况。如今调查研 究证 实: 章 次公 自
传及再 传弟子遍及世 界各地 , 真 可谓 达到桃 李满天下的全盛境地 。
关键词 : 海派 中医 丁甘仁 丁氏 内科
章 次公
传承脉络
由于 丁甘 仁 及其 流 派 的弟 子 多 是上 海 名 医 , 因 此, 丁 氏 内科 流 派 的传 承研 究 , 更 多 地 把 重 心 放 在 了他 的弟 子 以及 深 受 其 影 响 的 上 海 名 医 身 上 。 所 以, 丁 氏 内科 就 形成 了一个 涵盖 1 1 个 子项 目的庞 大
中医文献 杂志

流派研究 ・
丁甘仁流派章次公传 承脉络 的研 究木
上海市 中医医院章次公研究室( 上海, 2 0 0 0 7 1 ) 王羲明 赵凡尘 李 雁 任建琳
摘要: 近 年来随着海派 文化 交流的深入 , 带动海派 中医工作 的开启 , 在海 派中 医内科领 域 , 由于丁甘仁及 其流派 的弟子 多是 上海名 医, 因此 , 丁氏 内科 流派 的传 承研 究 , 更 多地把 重心放在 了他 的弟子 以及深 受其影响 的上 海名 医

丁甘仁医案卷二

丁甘仁医案卷二

丁甘仁医案卷二卷二霍乱案陈左夏月阳外阴内,偏嗜生冷,腠理开发,外邪易袭。

骤触疫疠不正之气,由口鼻而直入中道,以致寒暑湿滞,互阻中焦,清浊混淆,乱于肠胃,胃失降和,脾乏升运,而大吐大泻,挥霍撩乱。

阳邪锢闭于内,中阳不伸,不能鼓击于脉道,故脉伏;不能通达于四肢,故肢冷,两足转筋。

一因寒则收引,一因土虚木贼也。

汗多烦躁,欲坐井中之状,口渴不欲饮,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此阴躁也。

形肉陡然削瘦,脾土大伤,谷气不入,生化欲绝,阴邪无退散之期,阳气有脱离之险,脉证参合,危在旦夕间矣!拟白通四逆加人尿猪胆汁意,急回欲散之阳,驱内胜之阴,背城借一,以冀获效。

生熟附子(各三钱)淡干姜(五钱)炙草(一钱)姜半夏(三钱)吴萸(七分)川连(三分)赤苓(四钱)陈皮(一钱)陈木瓜(五钱)童便(冲服,一杯)猪胆汁(冲服,三四滴)复诊吐泻烦躁均减,脉伏肢冷依然,加炒潞党参四钱。

罗左触受寒疫不正之气,夹湿滞交阻,太阴阳明为病,清浊相干,升降失常,猝然吐泻交作,脉伏肢冷,目陷肉削,汗出如雨。

脾主四肢,浊阴KT 盘踞中州,阴气不能通达,脉伏肢冷,职是故也。

阳气外越则自汗,正气大虚则目陷肉削。

舌苔白腻,虚中夹实,阴霍乱之重症。

亟拟白通四逆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以期转机为幸。

熟附子块(二钱)淡干姜(一钱)清炙草(八分)姜半夏(三钱)吴萸(七分)童便(冲服,一酒杯)炒潞党(三钱)生白术(二钱)赤苓(四钱)制川朴(一钱)川连(三分)猪胆汁(冲服,三、四滴)灶心黄土(一两)阴阳水煎。

朱右疫疠之邪,由口鼻而直入中道,与伏暑湿滞互阻,脾胃两病,猝然腹中绞痛,烦躁懊,上为呕吐,下为泄泻,四肢厥逆,口干欲饮,脉伏,舌苔薄腻而黄。

清气在下,浊气在上,阴阳乖戾,气乱于中,而为上吐下泻,湿遏热伏,气机闭塞,而为肢冷脉伏,热深厥深,霍乱重症。

亟宜萸连解毒汤加减,辛开苦降,芳香化浊,冀挽回于什一。

上川连(八分)淡吴萸(二分)仙半夏(二钱)枳实炭(一钱)黄芩(一钱五分)藿香梗(一钱五分)六神曲(三钱)赤猪苓(各三钱)炒白芍(一钱五分)玉枢丹(磨冲,四分)阴阳水煎二诊昨投萸连解毒汤,吐泻渐减,脉息渐起,四肢微温,佳兆也。

丁甘仁治遗精验方

丁甘仁治遗精验方

丁甘仁治遗精验方
遗精,又名遗泄、失精。

在梦境中之遗精,称梦遗;无梦而自遗者,名滑精。

梦遗有虚有实,有先实而后虚。

病程日久以虚证为多见,或虚实夹杂。

虚又分阳虚与阴虚。

病位主要在肾,阳虚则精关不固,多由先天不足、自慰过频、早婚、房事不节而致;阴虚则火旺,精室被扰而遗精。

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备要·遗精篇》中说:“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色失位,精液而出者……”至清代,又将遗精分为梦遗和滑精,后世医家多沿用至今。

临证辨治中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之为遗精。

常用名医丁甘仁在《新编经验方》中创立的益肾固精方加味治之。

方药:
生地黄、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山药、泽泻、牡丹皮、金樱子、茯神、天冬、芡实、黄柏、远志、白蒺藜、女贞子、莲蕊须各50克。

用法: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10克重,早中晚各服1丸,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体会:
治疗遗精,因其病程已久,病因虚实错杂,汤剂难取速效,故用丸剂缓图之。

方中用六味地黄丸(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加金樱子、女贞子,补肾气以固本原,用金锁固精丸(芡实、莲须、龙骨、牡蛎、白蒺藜)补肾益精,固涩止遗。

再加远志、茯神、天冬宁心神,黄柏清肾经之火。

方中通(泽泻、茯神、牡丹皮)涩(龙骨、牡蛎、莲须)并用,补(山萸肉、山药、生地黄、金樱子、女贞子)清(黄柏、天冬)兼施,标(止遗)本(补肾)同理。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丁甘仁1

丁甘仁1

丁甘仁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

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

家世业医。

丁甘仁初拜圩塘马文清为师,又从业于名医马培之,兼收并蓄马培之内科、外科(包括喉科)之长。

同时常与其族伯丁松溪(为费伯雄门人)切磋医学。

由于勤奋好学医术日精。

丁氏学成之后先行医于无锡、苏州,后到沪上,医道大行。

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

1915年。

向北洋政府申请备案,获得教育部嘉许,并在内务部注册备案。

该校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

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尔后并开办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

丁氏研究外感热病,宗法仲景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其治法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之长,用药轻灵,以轻去实。

丁氏行医之时烂喉丹痧流行猖獗,亲身诊治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经验。

著有《喉痧症治概要》。

丁氏兼通内、外、喉科。

治学不偏执一家之言,对前贤经验择善而从,而以审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见长。

丁氏医疗风格以“和”、“缓”为特色。

丁甘仁的子孙及闻人继其医业。

丁氏学术流派在江南医界颇有影响。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

学有渊源,先受教于其兄松溪(费伯雄之徒),继受业于圩塘马仲清,又从巢氏习外科,故通晓内科及外、咽喉科。

丁氏先行医于苏州等地,后徙居沪上,先后设诊所于仁济善堂及凤阳路等处,临证多佳效,声誉日隆。

1915年始,与夏应堂、谢利恒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又兴办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又为学生实习奠定基地,从此各省求学者闻风而来,年有增加,因之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丁氏内科医学得以逐步形成。

他还出任上海中医学会会长,并发行《中医杂志》。

常与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同道相交往,吸取各家之长。

丁氏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至暮年仍坚持出诊,不以为劳。

著作有《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等。

民国中医教父——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

民国中医教父——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

民国中医教父——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民国中医教父——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吾太师丁甘仁为清末名医,学识经验,俱极丰富。

不仅擅治温热病,对内伤杂病的辨证立法亦颇有创见。

现撷其精要,略作浅述。

o胃以通为补丁师曾谓:“暴痛属寒,久痛属热,暴痛在经,久痛在络”。

应以通法治之,而通又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分。

丁师的经验是凡气痛为窜痛、胀痛,痛无定处,多以金铃子散为治;血痛为刺痛、绞痛,痛有定处,每以旋覆新绛汤为法;遇寒而痛属寒痛,可佐肉桂、煨姜;胃痛灼热属热痛,则加左金、山栀;痛极而厥,宜急救苏合香丸以疏通气机。

“胃以通为补”的经验不仅用于胃痛实证,亦适宜胃痛虚证。

丁师治安庆人韦某,脘痛已有两年,空腹则痛剧,食下痛缓而腹胀,前后服大小建中汤约数百贴,均未应效,丁师诊为虚寒气滞作痛,仍投以小建中汤,并加入小柴胡汤、妙香散以通补兼施,守方不变,服药十五贴,胃痛霍然。

o宣肺气以疏肝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强,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之为病,郁证最为常见。

论治之法,历代多宗《内经》“木郁达之”之意,以逍遥、越鞠、左金、四七之类疏肝解郁理气方药为主,丁师匠心独运,在肝郁的治疗中另辟蹊径,主张“宣肺气以疏肝”,立言清彻,别具一格。

丁师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司百脉之气,若肺失其职,不仅影响肺的宣降,并可导致全身气机的紊乱,故《内经》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谓。

宣者,通也,宣可去壅,通可行滞,宣肺既能宣发肺气,亦复疏通肝郁气滞,凡郁证用疏肝法治疗无效者,丁师辄投以宣肺之法,俾清气升,浊气降,则不治肝而肝得制,未疏肝而气自顺。

丁师认识到肝为风木之脏,易于化火动风,治疗“不可过用风药,风能助火,风药多则火势有更烈之弊”,因此在运用宣肺气以疏肝时,多选辛凉轻清之品,取其辛可开郁,轻可去实之功,常用药物如薄荷、桑叶、菊花、银花、枇杷叶等。

其中薄荷、桑叶、菊花皆归肺、肝二经,味辛气凉,质轻而浮,功能宣肺解郁,因气滞日久必致郁热,故常加银花既宣且清,兼泄肝火,肝气肝阳易于上升,故每用枇杷叶既通且降,兼治肝逆。

《丁甘仁医案》_痹

《丁甘仁医案》_痹

《丁甘仁医案》_痹
手足痹痛微肿,按之则痛更剧。

手不能招举,足不能步履,已延两月余。

脉弦小而数,舌边红,苔腻黄,小溲短少,大便燥结。

体丰之质,多湿多痰。

性惰躁急,多郁多火。

外风引动内风,挟素蕴之湿痰入络。

络热、血瘀不通,不通则痛。

书云∶阳气多,阴气少,则为热痹,此症是也。

专清络热为主,热清则风自熄,风静则痛可止。

羚羊片(先煎,一钱)鲜石斛(三钱)嫩白薇(一钱五分)生赤芍(二钱)
生甘草(五分)茺蔚子(三钱)鲜竹茹(二钱)丝瓜络(二钱)忍冬藤(四钱)夜交藤(四钱)嫩桑枝(四钱)大地龙(酒洗,二钱)
【复诊】前清络热,已服十剂。

手足痹痛,十去六七。

肿势亦退,风静火平也。

惟手足未能举动,舌质光红,脉数渐缓,口干欲饮,小溲短少,腑行燥结。

血不养筋,津液既不能上承,又无以下润也。

前方获效,毋庸更张。

原方去大地龙,加天花粉(三钱)。

又服十剂。

痹痛已止,惟手足乏力。

去羚羊片、白薇、鲜石斛,
加紫丹参(二钱)、全当归(三钱)、西秦艽(一钱五分)、怀
牛膝(二钱)。

丁甘仁先生临床常用方剂歌诀(感冒)

丁甘仁先生临床常用方剂歌诀(感冒)

丁甘仁先生临床常用方剂歌诀(感冒)孟河丁甘仁遗方歌括(摘选)歌括作者/李重人疏解/黄觉汉已故名医丁甘仁,江苏武进县人,其祖其父都是名医,其乡有孟河与运河通,故又有丁孟河之称。

我久仰其名,惜未见其人。

1955年夏,我奉调赴蓉,得与名老中医李重人聚处一室,巴窗夜话,请益良多。

当论及医不执方,立法应以清灵为贵时,重人老师即出其所著《孟河丁甘仁用药法歌括》一文见示。

名下无虚,实获我心,因录之手册,以备肘后。

临床用之,每多良效。

1971年我参加巡回医疗,某县血吸虫病医院医护同志要求教学中医,在讲到立法用药时,因以丁氏遗稿应之,取其守法不泥方,用药清灵而无弊,既有歌括便于记忆,内外妇儿,治方简备,若能详加体会,触类旁通,临诊辨证,自有游刃有余之妙。

只凭口授,记者难全,因加方疏及类解,庶更便学。

现将我二十多年在临床实践中用之有效的孟河丁甘仁遗方103法中,选一些常见病(感冒类四法)常用各法方药及类解以饷读者。

1.疏邪解表法疏邪解表晚蚕沙,苏苓枳曲桂兰加,前胡豆卷姜葱配,感冒寒邪治不差。

方药组成:蚕沙,苏梗,茯苓,枳壳,神曲,桂枝,佩兰,前胡,豆卷,生姜,生葱白连根。

方疏:本方适于风寒外邪初感,证见头昏畏风,一身酸疼,微恶寒,舌苔薄白不干,二便正常,脉弦细微数,无汗上腹满闷等证。

如见苔黄尿黄不畏寒,鼻涕见稠无汗,则桂姜宜去,加大青叶、淡竹叶,或改用银翘散加减。

2.和营达邪法和营达邪谷佩芩,蚕沙夏芍赤茯苓,苏佛枳桂鲜荷叶,姜枣煎之寒热平。

方药组成:谷芽,佩兰,黄芩,蚕沙,半夏,白芍,赤茯苓,苏梗,枳壳,桂枝,荷叶,生姜,红枣。

方疏:本方适宜于前证二三日不解,风寒入营,有恶寒发热,胸痞食少,涕清或微黄稠,苔薄黄,脉弦数或紧,无汗一身痛,如热偏重,宜去姜桂,加淡竹叶、大青叶,或桑菊饮。

大便秘加瓜蒌仁。

3.疏邪化痰法疏邪化痰薄荆桑,枳桔前胡杏夏良,荷叶橘红与苏梗,赤苓象贝加牛等。

方药组成:薄荷,荆芥,桑叶,枳壳,前胡,杏仁,半夏,荷叶,橘红,苏梗,赤茯苓,川贝母,牛蒡子。

《丁甘仁医案》吐血案

《丁甘仁医案》吐血案

《丁甘仁医案》吐血案包左仲秋,上失血下便血,治愈之后,季冬又发,吐血盈盆,便血如注,发热形寒,头痛骨楚,咳嗽胁肋牵疼,艰于转侧,舌苔罩白,脉象浮滑芤数,良由阴分大伤,肝火内炽,蓄瘀留恋,复感新邪,蕴袭肺胃,引动木火上炎,损伤血络,血不归经,邪不外达。

书云∶夺血者不可汗,然不汗则邪无出路,病已入险,用药最难着手。

暂拟轻剂解表,以透其邪,清营祛瘀,引血归经,冀其应手为幸。

炒黑荆芥(一钱五分)桑叶(二钱)丹皮(二钱)清豆卷(四钱)薄荷叶(八分)茜草根(二钱)炙柏炭(一钱五分)川象贝(各二钱)马勃(八分)鲜竹茹(三钱)白茅根(去心,二扎)白茅花(包,一钱)参三七(另研末冲,三分)藕汁(冲服,二两)【二诊】服药后,烦躁得汗,表热头痛均已减轻,温邪虽有外解之势,而吐血不止,咳呛胁肋牵痛,寐不安,便血依然,舌苔转黄,脉弦芤而数。

此阴分素亏,君相之火内炽,逼冲任之血妄行,假肺胃为出路。

肺受火刑,肺炎叶举,清肃之令,不得下行,颇虑血涌暴脱之险!亟拟养阴凉荣,清肺降气,冀水来制火,火降气平,气为血帅,气平则血自易下行。

然乎否乎?质诸高明。

西洋参(一钱五分)粉丹皮(二钱)炙白苏子(二钱)玄参(二钱)桑叶(二钱)茜草根(二钱)羚羊片(煎冲,四分)川贝母(三钱)侧柏叶(二钱)甜杏(三钱)犀角尖(煎冲,四分)鲜竹茹(三钱)茅芦根(去心节,各一两)【三诊】投养阴凉营清肺降气之剂,吐血大减,咳呛依然,里热口干,内痔便血,舌边红苔黄,脉芤数不静。

此坎水早亏,离火上亢,肺金受制,清肃之令不得下行,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移热于大肠,逼血下注,内痔便血,所由来也,虽逾险岭,未涉坦途。

既见效机,仍守原意扩充。

西洋参(一钱五分)羚羊片(煎冲,四分)生石决(八分)冬桑叶(二钱)丹皮(二钱)茜草根(二钱)侧柏炭(一钱五分)槐花炭(三钱)川贝(三钱)甜杏(三钱)鲜竹茹(三钱)冬瓜子(三钱)枇杷叶露(后入,四两)蚕豆花露(后入,四两)活芦根(去节,一尺)【四诊】吐血渐止,便血亦减,而咳呛内热,胁肋牵痛,动则气逆,舌质红苔黄,脉芤数不静,血去阴伤,木扣金鸣,肺炎络损,清肃无权。

《丁甘仁医案》伤寒案

《丁甘仁医案》伤寒案

《丁甘仁医案》伤寒案姜左外寒束于表分,湿痰内蕴中焦,太阳阳明为病。

寒热无汗,头疼,胸闷泛恶,纳谷减少,脉浮滑,苔白腻。

拟汗解化滞,重用表药。

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淡豆豉(三钱)赤茯苓(三钱)炒枳壳(一钱五分)净麻黄(四分)生姜(二片)姜半夏(二钱)六神曲(三钱)青防风(一钱)广陈皮(一钱)炒谷芽(三钱)炒赤芍(一钱五分)孔左外邪袭于太阳,湿滞内阻中焦,有汗恶风不解,遍体酸疼,胸闷泛恶,腹内作胀。

宜疏邪解肌,化滞畅中。

川桂枝(八分)仙半夏(二钱)炒枳壳(一钱)白蔻仁(八分)炒赤芍(一钱五分)陈广皮(一钱)大腹皮(二钱)六神曲(三钱)紫苏梗(一钱五分)苦桔梗(一钱)赤苓(三钱)制川朴(一钱)生姜(二片)张左寒邪外束,痰饮内搏,支塞肺络,清肃之令不行,气机窒塞不宣,寒热无汗,咳嗽气喘,难于平卧,胃有蕴热,热郁而烦躁,脉浮紧而滑,舌苔薄腻而黄。

宜疏外邪以宣肺气,化痰饮而清胃热,大青龙加减。

蜜炙麻黄(四分)云苓(三钱)橘红(八分)炙款冬(一钱五分)川桂枝(六分)象贝母(三钱)半夏(二钱)石膏(三钱)旋复花(包,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生甘草(六分)王左脉郁数,苔薄腻尖红,身热不扬,烦躁不寐,时欲呕,此无形之邪,与有形之痰滞互阻阳明,阳明经邪,不能外达也。

宜疏达伏邪,而化痰滞。

淡豆豉(三钱)薄荷叶(一钱)鲜竹茹(枳实同炒,三钱)炒谷麦芽(各三钱)黑山栀(一钱五分)朱茯神(三钱)荆芥穗(一钱五分)象贝母(三钱)净蝉衣(一钱)苦桔梗(一钱)地枯萝(三钱)清炙枇杷叶(去毛、包,三张)吴左发热不退,胸闷呕吐,舌中有一条白苔,脉弦滑而数,太阳阳明未解,痰滞逗留,中焦气滞,宣化失司。

当拟栀豉汤疏解表邪,温胆汤蠲除痰饮,俾得邪从外解,饮从内化,则热可退,而呕吐自止。

淡豆豉(三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二钱)炒谷麦芽(各三钱)赤芍(二钱)生姜(一片)川桂枝(四分)竹茹(一钱五分)陈皮(一钱)鸡金炭(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伤寒两候,太阳之邪未罢,阳明之热已炽,热熏心包,神明无以自主,发热谵语,口渴欲饮,脊背微寒,脉浮滑而数,苔黄。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读书笔记模板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这是《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 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科
甘仁
医案
验方
内容提要
先生
绪言
流派
下篇
教授 流派
验方
丁甘仁
内科
病种
系列丛书
医话
生平
优势
内容摘要
裘沛然为首届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1930~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 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本书上篇介绍裘沛然生平史略,中篇讲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验方,下 篇选述经典医案、医论。
目录分析
海派中医内科 1
丁甘仁流派系 列丛书编委会
2
主编简介
3
内容提要
4
绪言
5
上篇生平史略
下篇医案医话
中篇学术钩玄
附篇流派速览
一、裘沛然传略 二、儒医结合的成才之路 三、人物故事 四、主要传承人简介
一、裘沛然学术思想 二、裘沛然临证经验 三、优势病种 四、经验方
一、经典医案 二、经典医话
一、丁氏内科流派——裘沛然分支传承谱系 二、裘沛然编年 三、裘沛然主持编写的著作
读书笔记
这是《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 容摘录。

读医撷菁(5)清·丁泽周

读医撷菁(5)清·丁泽周

读医撷菁(5)清·丁泽周沈右气升呕吐,止发不常,口干内热,经事愆期,行而不多,夜不安寐,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左弦右涩,弦为肝旺,涩为血少。

良由中怀抑塞,木郁不达,郁极化火,火性炎上,上冲则为呕吐,经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是也。

肝胆同宫,肝郁则清净之府岂能无动,挟胆火以上升,则气升呕逆,尤为必有之象。

口乾内热,可以类推矣。

治肝之病,知肝传脾。

肝气横逆,不得舒泄,顺乘中土,脾胃受制。

胃者,二阳也。

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以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而细推营血之化源,实由二阳所出。

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又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又云:营出中焦。

木克土虚,中焦失其变化之功能,所生之血日少,上既不能奉生于心脾,下又无以泽灌乎冲任,经来愆期而少,已有不月之渐,一传再传,便有风消息贲之变,蚁穴溃堤,积羽折轴,岂能无虚。

先哲云:肝为刚脏,非柔养不克,胃为阳土,非清通不和。

拟进养血柔肝,和胃通经之法,不治心脾,而治肝胃,穷源返本之谋也。

第是症属七情,人非太上,尤当怡养和悦,庶使药达病所,即奏肤功。

不致缠绵为要耳。

生白芍(二钱)朱茯神(三钱)仙半夏(一钱五分)川石斛(二钱)炒枣仁(三钱)代赭石(二钱)旋复花(包,一钱五分)银柴胡(一钱)青龙齿(三钱)广橘白(一钱)茺蔚子(三钱)丹参(二钱)鲜竹茹(一钱五分)生熟谷芽(各三钱)左金丸(包,七分)二诊气升呕吐未发,夜寐不安,经事行而不多,苔灰黄,按脉弦细而涩。

皆由营血亏耗,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胃失降和为病。

昨投养血柔肝,和胃降逆,助以调经之剂,尚觉获效。

仍拟逍遥合覆赭二陈加减,但得木土不争,则诸恙可愈。

清·丁泽周《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医案》序及别传价值研究

《丁甘仁医案》序及别传价值研究
家达、 秦伯末 四人是 丁甘仁 的弟子 , 属 孟河 医派传人 。 习习 闻丁 甘仁先生 之名 , 客 夏 旧患 便血症大 剧 , 镇海 金
此外 , 《 丁甘仁医案 》 还附有曹家达撰 写《 丁甘仁别传 》

君雪 塍语余 , 非求 治于丁先 生不可 , 因为预 言其处方 治 乃驱车往访 , 至则遇先生 于门 , 盖已 日旰罢诊 篇 。《 丁甘仁 医案 》 的序及别传是研 究丁甘仁 及相关 病事甚悉 , 历史人物生平及 学术思想 的重要文献 , 其价值 主要 体现 矣 。越 数 日而讣 至 , 匆匆 一 面 , 竟 成千 古 , 自怅求 益 之
摘 要: 《 丁甘仁 医案 》 序及别传是考察丁甘仁及相关人物事迹 的重要文献, 对研究丁甘仁及相关人物的 学术思想具有重要 价值 , 主要从人物生平研 究价值 , 医案文体研 究价值及丁甘仁 学术思想研 究价值三个方面 体现。本文主要 对《 丁甘仁 医案 》 序及别传的价值进行探讨, 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 究提供新视 角。 关键词 : 《 丁甘仁 医案 》; 序; 别传 ; 价值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6 )1 1 0 0 0 1 — 0 2
1 9 2 6 年8 月 6日, 丁甘仁先生病逝于上海 。 《 丁甘仁 医案》 年担任商务印书馆《 小 说月报》 和《 妇女 》 杂志主编开始 , 乃是为 了纪 念他 由其孙 丁济 万整理编辑并 于 1 9 2 7 年 出 王蕴章便 长期居 住在上 海 ,1 9 2 5 年 因五卅 运动被 迫辞 版。作序之 人有许半龙 、 秦 之济 、 王仲 奇 、 曹家达 、 陶可 职 , 后赴南 洋 。关 于其何 时赴南洋 , 尚未发 现有 资料言 箴、 王蕴章 、 夏绍庭 、 马福祥。其 中, 许半龙 、 陶可箴 、 曹 明。但 《 丁甘 仁 医案 》 的序 言提 到 :“ 余 频季 客海 上 ,

丁甘仁治疗内伤咳嗽的学术思想浅析

丁甘仁治疗内伤咳嗽的学术思想浅析

丁甘仁治疗内伤咳嗽的学术思想浅析摘要】孟河医家丁甘仁,广闻博览医术精湛,备受后世推崇。

《丁甘仁医案》详尽列数了丁氏治疗内伤咳嗽的相关病例,体现了丁氏治疗咳嗽方面丰富的经验。

其对于咳嗽的治疗上继承先贤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融汇伤寒和温病两大学说,熔经方及时方于一炉,精于脏腑辨证,注重后天之本脾脏,综合运用健脾和胃、清肺润燥、温阳逐饮、佐金平木等多种治法,疗效卓著,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关键词】丁甘仁;咳嗽;经验总结;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360-021.推崇经典,融合经方时方丁甘仁先生勤研经典,博采众长,上至《内经》、《难经》,下至唐宋诸方书,金元明清诸家、温病学派的著述,无不博览而取精,兼收并蓄。

他对咳嗽的诊治、辨析机理颇有独到之处,立法遣药严谨而新颖。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临证之源泉。

其中有关咳嗽的论述很多,有《素问•咳论》的专篇,更多的则散见于各篇。

《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肺为咳”,《素问•咳论篇》又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指的是其他脏腑受邪,皆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其传变规律是,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传于六腑,从脏腑表里关系相传。

孟河医家费伯雄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致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列出相应的方剂治法,丁甘仁在继承费氏经验的基础上又加以发挥,完善了对咳嗽的脏腑辨证方法。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和发展,《伤寒论》论述外感热病,《金匮要略》阐述内伤杂病,丁甘仁指出临证有两大法门:一为《伤寒》之六经病,二为《金匮》之杂病,皆学理之精要、治疗之准则。

此两书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缺一不可。

丁甘仁临证推崇仲景学说,重视六经辨证,吸收了《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咳嗽的思想加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在丁氏治疗咳嗽的医案中,他应用经方得心应手,常以黄芪建中汤、小青龙汤、桂苓甘味汤等化裁,灵活多变,造诣精专,形成了独特的用药经验。

丁甘仁治中风,看前辈如何医治(有古文基础进)

丁甘仁治中风,看前辈如何医治(有古文基础进)

丁甘仁治中风,看前辈如何医治(有古文基础进)作者:丁甘仁(民国名医)其孙丁济万整理编辑 / 钱秀华⊙ 校对 / 许奇医案1罗左年甫半百,阳气早亏,贼风入中经,营卫痹塞不行,陡然跌仆成中,舌强不语,神识似明似昧,嗜卧不醒,右手足不用。

风性上升,痰湿随之,阻于廉泉,堵塞神明也。

脉象尺部沉细,寸关弦紧而滑,苔白腻,阴霾弥漫,阳不用事,幸小溲未遗,肾气尚固,未至骤见脱象,亦云幸矣。

急拟仲景小续命汤加减,助阳祛风,开其痹塞,运中涤痰,而通络道,冀望应手,始有转机。

净麻黄(四分)熟附片(一钱)川桂枝(八分)生甘草(六分)全当归(三钱)川芎(八分)姜半夏(三钱)光杏仁(三钱)生姜汁(冲服,一钱)淡竹沥(冲服,一两)另再造丸(去壳研细末化服,一粒。

)【二诊】两进小续命汤,神识稍清,嗜寐渐减,佳兆也。

而舌强不能言语,右手足不用,脉息尺部沉细,寸关弦紧稍和,苔薄腻。

阳气本虚,藩篱不固,贼风中经,经痹塞,痰湿稽留,宗气不得分布,故右手足不用也。

肾脉络舌本,脾脉络舌旁,痰阻心脾之络,故舌强不能言,灵机堵塞也。

虽见小效,尚不敢有恃无恐,再拟维阳气以祛邪风,涤痰浊而通络道,努力前进,以观后效。

熟附片(一钱)云茯苓(三钱)川桂枝(八分)姜半夏(二钱)生甘草(六分)枳实炭(一钱)全当归(二钱)光杏仁(三钱)大川芎(八分)炙僵蚕(二钱)生姜汁(冲,一钱)淡竹沥(冲,一两)【三诊】又服三剂,神识较清,嗜寐大减,略能言语,阳气有流行之机,浊痰有克化之渐,是应手也。

惟右手足依然不用,腑气六七日不行。

苔腻,脉弦紧渐和,尺部沉细,肾阳早亏,宗气不得分布,腑中之浊垢,须阳气通,而后能下达,经腑之邪风,必正气旺,始托之外出。

仍拟助阳益气,以驱邪风,通胃涤痰,而下浊垢,腑气以下行为顺,通腑亦不可缓也。

生黄(三钱)桂枝(八分)附子(一钱)生甘草(五分)当归(三钱)川芎(八分)云茯苓(三钱)风化硝(五分)全栝蒌(三钱)枳实炭(一钱)淡苁蓉(三钱)半硫丸(吞服,一钱五分)【四诊】腑气已通,浊垢得以下行,神识已清,舌强,言语未能自如,右手足依然不用,脉弦紧转和,尺部沉细,阳气衰弱之体,风为百病之长,阴虚之邪风,即寒中之动气,阳气旺一分,邪风去一分。

群文汇读《药性辑要(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群文汇读《药性辑要(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群文汇读《药性辑要(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群文汇读(18分)谈到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莫过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但中华传统文化覆盖广泛,中医药学也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

丁甘仁是民国时期江南名医,翻阅他的《药性辑要》,了解中药,也感受氤氲的药香。

药性辑要(节选)◆丁甘仁【茶叶】甘、苦,微寒,入于心、肺。

茶叶无毒。

禀土之清气,兼得初春生发之义,故其所主皆以清肃为功。

然以味甘不涩、气芬如菊、色白如玉者良。

茶禀天地至清之气,产于瘠砂之间,专感云雾之滋培,不受纤尘之滓秽,故能清心涤肠胃,为清贵品。

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事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者耳。

故入药须择上品,方有利益。

【酒】苦、甘、辛,热,入于肺、胃。

通血脉而破结,厚肠胃而润肌,宣心气忘忧,助胆经以发怒。

善行药势,可御风寒。

酒有毒,陈久良。

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消愁过饮则损胃耗血生痰动火。

故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重则亡身。

此大禹所以疏仪狄、周公所以著酒诰也。

6.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兼得初春生发之义() 2不受纤尘之滓秽()3方有利益() 4此大禹所以疏仪狄()7.请将“以”“者”“之”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3分)A. 为清贵品B. 宣心气忘忧.C. 陈久良8.请用三个标点符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消愁过饮则损胃耗血生痰动火。

9.请翻译《药性辑要》(节选)【茶叶】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然以味甘不涩、气芬如菊、色白如玉者良。

10.中药药材既是治病的良药,也点缀在浩瀚的生活长河中,成为具有较为常见的符号。

请列举任意四种你知道的中药药材名。

(2分)11.我们常用“医者仁心”来赞扬医生的医德。

请从【茶叶】和【酒】两个文段中分别摘录一句原文,分享你从文句中感受到的“医者仁心”。

(2分)12.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含有“茶”“酒”中任意一字的古诗文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甘仁传杨忠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p7丁甘仁出身于孟河医派,孟河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

孟河医派起源于1621年。

P13 1866年2月8日(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

P99 1896年,丁甘仁买下了位于福州路中和里的一处二层楼的大宅子,成为他在上海的第一个诊所。

同年初冬,沪上流行“烂喉痧”(类似与现代医学上的猩红热),是一种传播极快的传染病,不及时治疗,不日毙命。

当时中西医诊所都人满为患,因不得其法,大多无功而返,唯有丁氏诊所疗效甚佳。

P100《丁氏套方》:“温湿症多发于春夏。

病因暑必挟湿,急者当时为患,缓者邪伏于阴阳经,秋后发作,为伏气之疾。

若与五六月间发生名为暑湿者略异。

故春秋二季如症见身热不解,早轻暮重者,多数湿温症。

治以宣气化湿,表里双解法为主。

叶天士云:’湿热为黏腻之邪,最难骤化。

’”(叶天士是吴医温病派创始人。

)“本病发于北省,继而蔓延南方,多发于冬春两季,病因为疾毒之邪自鼻吸入,与肺胃蕴热相结,以致热毒上攻咽喉,急骤出现咽痛、红肿、腐烂、热毒外溢肌表,则全身皮肤发疹痧,与白喉不同。

上海一隅,人烟稠密,工厂林立,最易传染本症。

方药主张大剂量清温透疹,间参解毒利咽。


P102 1898,戊戌变法,改良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医面临着自它诞生以来的第一次危机与挑战。

不少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开设医院和西医学堂。

圣约翰书院医科(1880光绪4)
天主教圣文森·保罗教会修女团管理的“公济医院”(General Hospital)设在法租界外滩柯贝尔路(今新永安路),该院章程规定:“只收欧美病人,中国病人一律不予受理。


P115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出逃。

丁甘仁决定由次子元彦“传承衣钵”。

P116 丁甘仁要求丁元彦背诵《古文观止》中的100篇文章,每天一篇,还要求背诵《伤寒论》、《汤头歌诀》、《难经》等经典。

《申报》:上海名医丁甘仁诊所昨被无赖打砸,副题:首犯交代,有人指使。

“呼吁社会各界,保护在沪名医,发扬国医传统”
p139 1907年10月13日,天主教江南教区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开设西医广慈医院,丁甘仁是少数的几个被邀请的名医之一。

酒会上,美租界西医馆的内科大夫约翰因中西医孰优孰劣问题与丁甘仁发生了争执,约翰提议在广慈医院里摆擂台。

院长为了羞辱中医,也为自己的医院打广告,选择使用伤寒病作为打擂病种。

P142 西医认为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经消化到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P143 丁甘仁:温病用参、附、龙、牡等,是治其变证,非常法也。

盖人之禀赋各异,病之虚实寒热不一,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化寒,皆随邪势的转变而转化。

此证初在肺胃,继转少阴,阳素亏,故阳热变为阴寒,迨阳既回而真阴又伤,故前后方法各殊。

若犹拘执温邪不能投温剂,势必不起矣。

P144 20天后,丁甘仁的病人史密特已经痊愈,而约翰的病人未见好转,《申报》:《国医胜擂洋医败北》,丁甘仁的名声达到了顶峰,据记载:“丁氏诊所,其业务之繁忙,门庭若市,上午门诊,下午出诊,常至深夜回家,全年诊金可达十万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