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总则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套针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二、组织与管理1. 建立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由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部门共同参与。
2. 制定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控效果。
3.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岗前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防控技能。
四、一般预防措施1. 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
2. 严格控制诊疗场所的人员流动,避免患者过多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预防感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手卫生规范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解除患者衣物及实施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 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少1分钟。
3. 禁止戴手套进行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手消毒。
5. 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等,确保手卫生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6. 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六、防护用品1. 根据医疗操作风险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诲患者注意小我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带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良,有效下降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8年7月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XXX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本规定旨在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中存在的感染风险,包括但不限于针灸、中药煎煮、污染物清洁等环节。
第三条定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是指在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中,患者或医务人员因接触感染源、路径或感染源载体而导致的感染。
第二章预防措施第四条设备消毒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设备消毒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设备消毒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设备的消毒达标。
第五条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相关防护用具,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第六条环境卫生中医医疗机构应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加强消毒工作,定期检查污染物清洁情况,确保环境卫生符合相关标准。
第七条感染监测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感染监测机制,定期进行医疗技术操作相关感染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感染风险。
第三章控制措施第八条感染隔离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中医医疗机构应当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扩散或交叉感染。
第九条培训教育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第十条病例报告对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病例,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配合开展调查和追踪工作。
第四章处罚与责任追究第十一条违规行为对于违反本规定的中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相关部门将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二条试行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试行,有效期为三年。
第十三条解释权本规定的解释权归中医医疗主管部门所有。
结束。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消毒灭菌规范1.所有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使用前必须达到规定的消毒或灭菌要求。
2.使用的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并定期检测其浓度和使用效果。
3.对不耐热、不耐湿的医疗器械,应当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
4.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手卫生管理1.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前、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后,必须执行手卫生。
2.手卫生设施应当方便使用,并配备足够的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剂。
3.定期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测和评价,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三、器械使用与管理1.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2.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
3.器械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应当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四、环境卫生监控1.定期对治疗室、手术室等重点区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2.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五、患者隔离措施1.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2.对需要隔离的患者进行标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六、医护人员防护1.医护人员应当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等。
2.在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当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3.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
七、废弃物处理流程1.医疗废弃物应当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
2.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中,避免刺伤。
3.废弃物应当定期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2.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当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3.对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指南发布
2017年7月3日,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 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该指南将被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消毒伤口
无菌操作要求
(一)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1、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 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2、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 双手,遵循洗手指征。
3、皮肤消毒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
2、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 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手卫生设施
1、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 2、洗手5件套:充足干手纸,流动水、洗手液、贴画 、垃圾
桶。 3、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4、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 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全行业专项 整顿活动。
全国没有统一规范
目的: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控制中医医疗技术 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
添加您的标题
简单了解下常用针灸器具
毫针
最常用的针灸针 血疗法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一、背景- 中医医疗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 由于中医医疗技术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 为了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相关的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标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三、制度内容1.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流程和措施。
2.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要经过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3.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在进行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感染源筛查,确保治疗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4.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要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等感染防控规范,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5. 中医医疗机构要定期对设备、工具和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6.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源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感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7. 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职业暴露和感染源评估。
四、责任分工- 中医医疗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感染源相关工作。
-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负责遵守感染防控规范,积极参与培训和评估。
五、监督与评估-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 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实施。
六、总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医疗机构和技术人员要共同努力,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要求,确保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是为了指导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有效防控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的性感染而发布的一项指南。
本指南包括性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措施等内容。
首先,指南强调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预防第一、患者中心、科学规范、综合管理”的原则。
这意味着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从源头上尽可能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要将患者的需求和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操作,并实施全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管理。
指南还详细列举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
其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等多种感染途径。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应针对不同的感染途径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要注意保持手部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要做好空气消毒和通风等措施;对于血液传播的感染,要加强注射与穿刺操作的规范等。
指南还对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其中包括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环境卫生管理、消毒与灭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方面内容。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全员参与,所以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医务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提高个人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水平;同时,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医疗设施和器械的安全可靠,并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减少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的发布对于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效防控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的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指南提供了基本原则、感染种类与感染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相关内容,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制度,以确保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目标- 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减少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职责与义务医疗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从业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定期检测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加强消毒灭菌操作规范的执行,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监测和报告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从业人员- 严格按照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遵守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定期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升防控意识和技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遵守手卫生和穿戴防护装备的要求;- 及时报告疑似感染病例,协助医疗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控制措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传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彻底消毒灭菌;2. 加强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3. 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4. 加强患者管理,严格执行隔离措施;5. 定期检测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换;6. 加强信息共享,及时报告疑似感染病例。
总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相关防控制度对于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共同努力,严格执行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与管理规定》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与管理规定》
目的
本规定旨在规范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预防、
控制与管理,以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医门诊、中医饮片加
工厂等。
感染防控措施
1. 感染预防宣教:中医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感染预防
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和患者对感染防控的认识。
2. 环境卫生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应保持清洁、整洁的环境,定
期进行清洁消毒,防止感染的传播。
3. 医疗器械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无菌状态。
4. 患者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采取必要
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交叉传播。
感染管理
1. 感染监测与报告: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监测和报告感染病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 感染应急处置: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做
好感染的快速反应和处理,防止感染的扩散。
3. 感染管理评估:中医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感染管理评估,对
感染防控措施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法律责任
中医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开
展感染防控工作。
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将依法给予处罚。
以上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与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请各中医医疗机构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实施和执行,确保中医医疗工
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课件
监测方法与内容
监测方法
采用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自查 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医医疗技术 相关性感染进行全面监测。
监测内容
包括感染病例的发现、诊断、治 疗和预后情况,以及感染源、传 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等。
报告制度与流程
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要求相关人员 及时报告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病 例,并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汇总和上报 。
05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的 未来展望
防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监测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感染风险的实时监 测和预警,提高防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抗菌药物的研发
针对多重耐药菌等新型病原体,加强抗菌药物的研发,提高感染治 疗的疗效。
新型消毒灭菌技术
研发更加高效、环保的消毒灭菌技术,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次性用品的安全使用。
医务人员防护
配备防护用品
为医务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如口 罩、手套、隔离衣等。
加强培训教育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教育,提高防控意识。
健康监测与免疫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并按照规定进行 必要的免疫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03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监测 与报告
分类
根据感染源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主要是由于 患者自身存在的病原体,在操作过程中传播;外源性感染则是由于操作过程中 接触到的污染物或医疗器械携带的病原体。
感染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直接接触传播
在中医诊疗过程中,患者 与医务人员的手部、医疗 器械等直接接触,导致病 原体传播。
生活方式。
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 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防控能力。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的保障。
按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中医医疗技术的科室及门诊。
一、实施中医医疗技术的科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人预防与控制》等相继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范、标准以及本院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暴发。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院感防控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定期督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实现持续改进,同时做好记录,资料保存完整。
三、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与控制指南》要求,熟练掌握中医医疗各项技术诊疗操作规程及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时不应实施中医医疗类技术操作。
四、诊疗科室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合格个人防护用品。
中医技术操作时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执行手卫生。
发生职业暴露时,遵循我院《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流程》给予紧急处理、上报,评估、追踪。
五、实施中医医疗技术的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环境整洁、无积灰、无异味。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后的诊室应及时进行空气消毒。
六、诊室应配备完善的洗手设施包括流动水、快速手消毒剂、洗手流程图、干手设备等,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七、各项中医医疗技术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中医针刺类技术:适用于我院开展的毫针、耳针、三棱针、芒针、揿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等针刺技术(1)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一、前言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院、中医诊所及其他中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2.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指在中医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操作、设备使用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2.2 中医医疗技术:指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刺、火罐、药物煎煮等。
2.3 相关性感染:指与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相关的感染。
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3.1 感染控制责任3.1.1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感染预防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3.1.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措施。
3.2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措施3.2.1 执行严格的手卫生制度,包括手洗和手消毒,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和操作不同患者之间。
3.2.2 使用无菌的中医医疗器械,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器械。
3.2.3 根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2.4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特别是对于接触患者的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3.2.5 规范中草药的煎煮和制备,确保无菌操作。
3.3 患者管理措施3.3.1 严格执行患者分诊制度,将有传染性疾病或高风险患者单独处理。
3.3.2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感染预防的意识,如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内弯遮掩口鼻等。
3.3.3 在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后,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隔离、限制访客等。
四、监督与评价4.1 中医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监督感染防控工作的实施。
4.2 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和改进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指导手册2:中医医疗器械清单3:感染风险评估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制定本法。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防控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防控制度1. 简介本制度旨在规范中医医疗技术医院的感染防控措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制度内容涵盖感染防控的各个方面,包括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理等。
2. 职责和义务2.1 医院管理层- 负责制定感染防控相关政策和制度;- 指定感染防控工作的责任人;-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培训。
2.2 感染防控责任人- 制定并执行感染防控计划;- 组织感染防控培训和知识宣传;- 监督检查感染防控工作的执行情况。
2.3 医务人员- 遵守感染防控相关政策和制度;- 掌握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防护措施的正确使用。
2.4 患者和家属- 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工作;- 遵守医院的感染防控规定;- 如实提供个人健康信息。
3. 感染防控措施3.1 感染预防-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培训和指导;- 提供足够且适宜的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 积极开展病房、器械设备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3.2 感染监测-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进行感染情况的实时监测与记录;- 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室、病房和手术室进行感染监测;- 报告感染情况并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3.3 感染报告和处理- 即时报告发现的感染病例;- 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 进行感染原因的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培训和宣传- 定期开展感染防控培训和知识宣传活动;- 向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感染防控的相关教育资料;- 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解答相关问题。
5. 惩罚措施- 对违反感染防控制度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向患者或其家属提供投诉渠道,并及时处理投诉。
6. 附则- 本制度应与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医院应定期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以上是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中医医疗领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医疗技术在为患者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一、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一)操作环境中医诊疗场所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情况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
如果环境不整洁、消毒不彻底或通风不良,空气中的病原体容易滋生和传播。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针灸针、拔罐器、刮痧板等中医医疗器械和器具,如果未经严格消毒或重复使用,可能携带病原体,导致交叉感染。
(三)操作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如果不规范洗手或消毒,容易将手上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传递给患者。
(四)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皮肤破损、患有传染性疾病等情况,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一)操作环境的管理1、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地面、桌面、窗台等的清洁和消毒。
2、加强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定期对通风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
3、合理布局诊疗区域,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避免交叉污染。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的消毒与灭菌1、针灸针、三棱针等侵入性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
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方法。
2、拔罐器、刮痧板等接触皮肤的器具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可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进行消毒。
3、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器械和器具,确保其性能良好、无菌状态可靠。
(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应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必要时使用手消毒剂消毒。
2、操作过程中,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无菌物品和有菌物品,防止交叉污染。
3、操作结束后,再次洗手或消毒双手。
(四)患者管理1、接诊患者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传染病史等,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对于皮肤破损、有感染病灶的患者,应暂缓相关中医医疗操作,待病情恢复后再进行。
中医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2017年7月3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计 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 南(试行)的通知》
七个部分: 1、《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6、《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7、《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部清洁。
治疗部位存在皮肤感染、破损及出血倾向等,不 应进行微创、刮痧治疗和敷熨熏浴等技术。
♀♂♀♂
三、空气通风与消毒
空气通风与消毒(一)
通风
•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 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消毒
• 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 进行空气消毒
• 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 • 空气消毒器。 • 紫外线灯照射。 •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中医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技术VS感染预防控制
2012年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针灸诊疗医 院感染防控指南》
2015年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器具清 洗消毒技术规范(试行)》
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WS/T 508-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 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解读
2021/10/10
15
9.2 修针
9.2.1 用75%的乙醇棉球包裹针具沿针柄 至针尖方向单向反复擦拭,去除残存的污渍, 将轻微弯曲的针具捋直。
9.2.2 严重弯曲变形、针尖有倒钩或毛刺的 针具应废弃不再使用,作为损伤性医疗废物 直接放入利器盒。
刺伤。 10.2.4 整理针具插入衬垫时,应整齐排列,方向一致。 10.3 针刺伤处理及报告 10.3.1 在诊疗或针具清洗消毒过程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害,立即使用皂液和流动清
水反复冲洗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 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10.3.2 按照本机构内医务人员针刺伤处理流程报告有关部门。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2021/10/10
5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 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 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 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8.2 实施手卫生,实施洗手及手消毒。 8.3 医务人员应当戴帽子、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
宜的无菌单。
8.4 皮肤消毒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 8.4.1 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 8.4.2 碘酊原液擦拭2遍,作用1min~3min稍干后70%~80%乙醇脱碘。 8.4.3 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擦拭2遍。 8.4.4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遵循说明书使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机构内所有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相关活动,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煎煮、中药注射、穴位埋线等中医医疗技术。
三、组织管理1. 成立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由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和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感染情况、开展感染教育和培训等。
3. 设立感染管理小组,由医务人员、感染管理科人员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本科室和本部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四、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2.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要求在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污物前后必须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3. 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管理,确保其安全使用。
4. 加强医疗环境的通风和消毒,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卫生。
5. 加强患者的管理,要求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个人卫生清洁,如洗头、沐浴等。
6. 加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管理,要求其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7. 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8. 开展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五、感染事件的报告和处理1. 医务人员发现感染事件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并积极配合感染管理科进行调查和处理。
2. 感染管理科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感染原因和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对感染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报告,及时向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汇报。
4. 对感染事件进行总结和评估,完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精选全文完整版
一项做不到扣1分
3)医疗废物的收集人员与科室工作人员登记、交接记录详实(医疗废物登记内容包括:产生科室、产生日期、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交接双方签字等)。
3
一项做不到扣1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医诊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检查表(100分)
时间:科室:得分:检查人:
项目
检 查 内 容
分值
考评及评分方法
扣分原因
扣分)
1、科内每月开展中医诊疗技术感染相关知识培训、考核,按质量考核标准检查相关制度落实情况,有检查、分析,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有记录。
5
一项做不到扣1分
6、灸类、推拿技术环境、手卫生、无菌操作符合要求、使用的治疗巾一人一用一更换,
5
职业
暴露
及防
护(10分)
1、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防护用品配备齐全,佩戴方法正确,用后处置规范。
2、医务人员熟练掌握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处置规范。
5
5
一项做不到扣1分
一项做不到扣1分
医疗
废物
管理(
5
资料不全扣1分,制度未落实扣2分
2、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与感染的防控措施。
5
1人未掌握扣1分
诊疗
环境
管理
(10分)
1、诊疗室环境清洁、通风良好,每天定时通风换气
2
做不到扣2分
2、每天诊疗结束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有记录,登记规范(紫外线灯强度≥70uw/cm2,每周用75%酒精擦拭灯管2次)。微创治疗室按照门诊手术室管理或在介入手术室进行。
2
一项做不到扣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是制定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制度,旨在规
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感染防控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
的安全。
范围
本控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医疗技术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
但不限于中医医生、中医护士和医技人员。
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加强患者感染预防措施,建立积极主
动的感染防控体系,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
2.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定期对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度。
3. 严格个人卫生规范:中医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洗手、佩戴口罩、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
4. 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医医疗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5. 加强感染监测与报告:及时开展感染监测工作,发现疑似感染病例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感染防控措施
以下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的感染防控措施:
1. 洁净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前应进行手卫生,并佩戴清洁的手套。
2. 患者管理: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隔离措施等。
3. 器械消毒与灭菌: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对中医医疗技术所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和灭菌。
4. 床单及衣物清洁:定期对床单、被套、工作衣物等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卫生。
5. 医疗废弃物处理: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对中医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
6. 健康宣教: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宣教,提高感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监督与评估
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对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措施的监督与评估工作,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的达到。
修改与更新
本控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更新,修改后的文本将在内部通知中发布,确保相关人员能及时了解修改内容。
附则
本控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并有权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