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知识点优秀版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详细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免疫调节知识点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1、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① 抗原(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②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B 浆细胞 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胸腺 T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淋巴因子(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4、体液免疫抗原吞 噬 细 胞 (处理) (呈递) T 细胞 细胞 (识别) B 细胞B 细胞 形成沉淀(二次免疫)效应阶段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高二生物关于调节知识点
高二生物关于调节知识点
调节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一系列反应,以维持内部
稳定的过程。
在生物学中,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
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做出适应和反应的过程。
本文将从激素
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激素调节
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由内分泌腺分泌产生,并通过血液传递
到靶细胞,调节细胞功能和整个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激素调节通
过调整机体的代谢、生长和繁殖等生理过程来保持内部稳态。
例如,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并促进葡
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以维持血糖稳定。
二、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是调节体内外环境的主要调节系统之一。
它由神经元
和神经纤维组成,通过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并控制身体各器官的活动。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
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过相互作用来调节心脏的收缩和
松弛,从而控制心率和血压的稳定。
三、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机体对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一种重要机制。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
在免疫调节中,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例如,淋巴细胞可以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而细胞因子则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总结起来,调节是生物体为了适应和反应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一系列反应。
在生物学中,调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机制,为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稳定做出努力。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免疫调节必背知识点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免疫调节必背知识点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
⑴、二者各有独特作用,亦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役效应。
⑵、体液免役主要针对细胞外毒素,依靠特异抗毒素完成。
⑶、体液免役主要是抗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⑷、细胞免役针对异体组织,或吞噬或消化溶解,或将其释放到体液中去。
⑸、二者共同针对细胞内寄生物时:体液免役先发挥作用,阻止其传播和感染。
若已经完成感染,则细胞免役将抗原释放到体液中再由体液免役消灭。
高二生物期末考试免疫调节必背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1)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4)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5)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 定义形成 反射中枢举例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眨眼反射条件发射 生活中通过训练形成的后天性反射通过训练逐渐形成 大脑皮层望梅止渴感受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4. 反射弧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 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
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吸钾排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吸钠排钾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1)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4)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5)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 定义形成 反射中枢举例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眨眼反射条件发射 生活中通过训练形成的后天性反射通过训练逐渐形成 大脑皮层望梅止渴感受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4. 反射弧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 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
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吸钾排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吸钠排钾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免疫调节的知识点高三
免疫调节的知识点高三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对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免疫反应能力。
它由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两部分组成,通过调节、协同作用,帮助机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本文将从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各种调节机制及相关免疫调节疾病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免疫调节是指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细胞因子等多种免疫组分的产生及其协调作用,使机体适应各种免疫应答,并使免疫反应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的过程。
免疫调节不仅可以帮助机体抵御感染,还可以控制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
二、免疫调节的机制1. 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主要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
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活性T细胞生成素(IL-10)、转生长因子β(TGF-β)等,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2. 抗体免疫调节:抗体免疫调节是指通过调节体液免疫系统中的抗体(免疫球蛋白)产生和功能,达到调节免疫反应的目的。
免疫球蛋白主要由B淋巴细胞分泌,其中IgM和IgG是最常见的抗体类型。
抗体可以结合病原体或有害物质,激活免疫细胞,诱导免疫炎症反应,并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的清除和修复过程。
三、免疫调节的功能1. 免疫平衡:免疫调节可以帮助机体维持一定的免疫平衡状态,避免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也避免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发生。
2. 自身免疫控制:免疫调节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自身免疫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组织破坏和疾病发生。
3. 免疫监视:免疫调节可以提高机体对致病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监测能力,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降低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
四、免疫调节疾病1. 免疫缺陷病: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免疫缺陷病发生。
免疫缺陷病是机体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异常,易于发生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2. 自身免疫病: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高三生物讲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第八讲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8. 1神经调节知识点睛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如图)。
2.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传入神经反射弧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的传导方向: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引起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侧传导。
传导形式: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根据细胞膜电位的状态及变化过程,可分为:名称状态机理极化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状态K+外流去极化极化程度减弱Na+内流反极化去极化超过0电位,细胞膜内正外负状态Na+内流复极化从反极化状态恢复成极化状态K+外流超极化膜两侧的极化程度加剧动作电位后的超极化K+外流抑制性神经递质Cl-内流①静息时,电压变化敏感的Na+通道和K+通道均处于关闭状态,而只有非电压变化控制的K+通道开放。
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而膜内的负离子(主要是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
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
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上升支的产生是因膜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Na+内流导致膜发生去极化直至反极化。
上升支的顶点接近于Na+平衡电位。
上升程度取决于膜内外Na+离子的浓度差。
③动作电位下降支的产生是因Na+通道开放后迅速失活,而电压敏感的K+通道延迟开放导致K+外流,细胞膜发生复极化。
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编号:理13(文12)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免疫调节一、核心知识点检测(一)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结构基础:3、写出人在寒冷时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感受器→→→→。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静息电位:正负。
主要是离子流(注:静息电位不是零电位)(2)动作电位:正负。
主要是离子流(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特点是:。
与膜(内、外)方向一致。
自我检测: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
其中正确的是()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
包括、、。
(2)突出类型:和。
(3)传递特点:。
原因:(4)在突触上的信号变化:(5)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特别提示:1、神经递质分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它们各自的及时效应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作用一次后马上被相关的酶灭火。
3、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从突触前膜中被释放出来,突触间隙为组织液。
4、突触小体中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数量比较多。
自我检测1、.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的单方向的,其根本原因是A、只有感受器才能感受刺激B、冲动在神经中枢中的传导是单方向的C、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D、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下列关于兴奋的传递,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B.兴奋的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C.兴奋由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能量变化是:电能―化学能―电能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二)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组成。
2、免疫系统的调节分为免疫和免疫。
B 细胞和T 细胞是由 分化来的,产生场所 B 细胞成熟场所 T 细胞成熟场所3、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第 道防线(包括 )和第 道防线(包括 )其特点是: 特别提示: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均不属于体液,故其中的杀菌物质所起的作用不属于第二道防线4、特异性免疫:(1)组成: 免疫和 免疫。
免疫调节常考知识点
免疫调节常考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
- 种类: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例如,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 免疫细胞。
-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在特异性免疫中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
- 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在体液免疫中也能识别和呈递抗原。
- 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B细胞主要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
-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球蛋白,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 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如白细胞介素 - 2等,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 溶菌酶:可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存在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 非特异性免疫。
-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皮肤和黏膜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其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 过程:- 感应阶段: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 反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 效应阶段: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一、免疫调节概述1. 免疫系统的定义: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系列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总称,它们协同工作以识别和防御外来病原体。
2. 免疫调节的重要性:确保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作出适当的反应,避免过度反应或免疫不足。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先天免疫:提供即时的非特异性防御。
- 物理屏障:皮肤、粘膜。
- 化学屏障:胃酸、抗菌蛋白。
- 细胞屏障: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2. 适应性免疫: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反应。
- B细胞:产生抗体。
- 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T细胞。
三、免疫应答过程1. 抗原呈递:抗原处理细胞将抗原片段呈递给T细胞。
2. 免疫反应的激活: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
3. 免疫反应的效应:抗体的产生和细胞毒性作用。
4. 免疫记忆: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四、免疫调节机制1. 免疫耐受:机体对自身抗原的非反应状态。
2. 免疫抑制:通过调节性T细胞等机制防止免疫反应过度。
3. 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起到关键作用,如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
五、免疫失调疾病1.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的过度反应。
2. 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
3. 免疫缺陷疾病: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易感染。
六、疫苗与免疫预防1. 疫苗的作用机制:通过模拟感染过程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记忆。
2. 疫苗的类型: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
3. 群体免疫:通过疫苗接种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减少疾病传播。
七、免疫学的应用1. 免疫诊断: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疾病诊断。
2. 免疫治疗:使用免疫学方法治疗疾病,如单克隆抗体治疗。
3. 移植免疫学:研究如何克服移植排斥反应。
以上是高二生物课程中关于免疫调节的知识点概述。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关键的概念和定义,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免疫调节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构建免疫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学习更高级的生物医学知识至关重要。
免疫调节知识点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通过一系列精密复杂的机制,调控免疫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确保对病原微生物的有效防御,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引发过度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这些器官负责免疫细胞的生成、分化和成熟。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
2.免疫应答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不针对特定抗原,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化学屏障(抗菌肽、溶菌酶等)、吞噬作用和补体系统等。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针对特定抗原,由B细胞和T细胞主导,包括体液免疫(B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来清除血液及体液中的病原体)和细胞免疫(T细胞直接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者通过辅助其他免疫细胞发挥功能)。
3.免疫调节过程:T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二次免疫应答中,记忆T细胞能迅速识别再次入侵的相同抗原,并激活记忆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或帮助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
免疫抑制和增强:某些细胞因子、受体分子和免疫检查点蛋白参与了正向和负向调节免疫应答的过程,例如CTLA-4、PD-1等检查点抑制剂在癌症免疫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自身耐受: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并忽略“自己”,防止对正常组织发起攻击。
4.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于自身组织成分的非反应性状态,这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
当这种自我识别和耐受机制失效时,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免疫记忆:经过初次接触抗原后,部分T细胞和B 细胞会转化为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使免疫反应更快速、强烈。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一、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对生物体产生的免疫力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其对敏感物质的相应反应,以改善或消除可能出现的某些病症。
它是通过某种调节机制,以抑制免疫反应或增强免疫反应来实现的。
二、免疫调节机制
1、免疫原分泌:它指遗传免疫应答的分泌过程。
当遇到遗传免疫抗原时,它可以促使身体产生特定的抗体,以防止感染有害微生物。
2、抗原处理:它指的是对抗原进行特定处理,从而抑制其免疫原特异性的反应,从而有效地控制免疫反应。
3、免疫抑制:它是指在生物体内,通过特定的抗原及其衍生物(如免疫球蛋白、抗体及其他免疫细胞等)的发挥,可以部分或完全抑制特定的免疫反应,从而避免或减轻可能出现的免疫性反应发生。
4、免疫促进:它是指通过特定的抗原及其衍生物(如免疫球蛋白、抗体及其他免疫细胞等)的发挥,能够促进特定的免疫反应,从而有效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免疫性反应发生。
三、免疫调节的主要作用
1、促进免疫应答:通过合理的调节,可以加强敏感性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抗原抵抗力。
2、减少过度免疫应答:过度强烈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丧失,从而降低生物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功能。
通过适当的免疫调节,
可以减少或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
3、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合理的免疫调节,可以提高生物体的自身免疫力,从而更有效地抵抗外界侵染。
4、预防免疫毒性:过度的免疫应答可能造成免疫毒性,即自身的免疫反应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可能会引起免疫性疾病。
通过合理的免疫调节,可以预防这种免疫所带来的毒性反应。
免疫调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四节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指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
一、免疫系统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功能和清除功能1、监控功能:免疫系统能及时发现机体出现的衰老、病变等异常的细胞。
清除功能: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和异常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系统第一、二道防线可以抵御大部分的病原体,抵御不了的由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
3、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过程:A、抗原: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B、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特点:特异性识别抗原抗体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
(2)细胞免疫过程:体液免疫消灭处理的是位于细胞外液中的抗原,细胞免疫处理的则是入侵到细胞内部的抗原。
两种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各种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情况无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浆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的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注: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4、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原理:是某种抗体吸附在某一些细胞或组织的表面所引起的。
过敏反应发生在第二次接触相同过敏原之后。
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就成为自身免疫病。
例子: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理:免疫系统将自身的一些组织或细胞当作抗原来处理而引起的。
生物体内调节与协调知识点总结
生物体内调节与协调知识点总结生物体内调节与协调是维持生物体内稳态的重要机制,它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之间的协同作用。
本文将从内分泌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三个方面进行知识点的总结。
一、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输来调节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内分泌腺和它们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1. 下丘脑垂体系统下丘脑垂体系统分泌的激素有促进和抑制两种调节方式。
其中,促进类激素有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和肌肉生长)、卵泡刺激素(促进卵巢发育和卵泡发育)等;抑制类激素有抗利尿激素(抑制尿液生成,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等。
2.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能够调节生物体的代谢水平,促进体温升高和机体能量消耗增加。
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则参与钙离子的调节。
3. 胰岛胰岛中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这两种激素协同作用,调节血糖水平,维持机体内的能量平衡。
二、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递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生物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和行为反应。
以下是神经调节中的重要知识点:1. 神经递质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它们分别负责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调节,如肾上腺素参与应激反应,多巴胺参与情绪和奖赏的调节。
2.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机体的生理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应激反应和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促进消化和休息等恢复活动。
三、免疫调节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维持机体内的稳定环境。
以下是免疫调节中的重要知识点:1. 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是体内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抗体等来调节免疫反应。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体内免疫系统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炎症调节能够平衡炎症反应,防止过度炎症引起的损伤。
综上所述,生物体内的调节与协调是由多个系统和器官共同完成的。
内分泌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是其中重要的调节机制。
免疫调节知识点优秀版
免疫调节知识点优秀版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态。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主要)、监控和清除监控和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损伤)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防卫: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或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一)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细胞名称功能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浆细胞分泌抗体○2多数情况下,抗原物质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阻隔于人体之外。
(三)抗原和抗体(1)抗原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
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4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5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图解比较项目免疫类型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主要作用细胞B细胞T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抗体淋巴因子产生效应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如细菌外毒素等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胞破裂(2)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关系(1)两种免疫的起点有一定联系,都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参与(2)当抗原进入细胞中,由于抗体不能进入细胞,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破裂,抗原释放到内环境中,被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作用后消灭(3)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4)对于细胞水平的抗原(如癌细胞、移植器官、衰老病变细胞、入侵细菌等),细胞免疫发挥作用(3)二者相对独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10神经调节与免疫调节
高中生物一对一辅导讲义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在 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 、 、 、 和 组成。
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请写出上图a~f 的名称。
a ;b ;c ;d ;e ;f 。
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A ) 结构: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做 纤维。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 ) 3.1传导过程 (1)静息状态①静息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细胞膜的电位表现为 ,称为静息电位。
如图所示:②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K +浓度明显 于膜外,而Na +浓度 于膜外。
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上的Na +通道关闭,K +通道打开,造成K +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形成静息电位,即 。
(2)刺激状态①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 变为 ,形成动作电位。
如图所示:②形成原因: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增加,Na +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 。
课 题: 十、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神经元 (神经细胞)细胞体 突起(较长)树突4(3)传导状态由于兴奋部位与其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了差,于是就产生了局部,即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
如图所示:(4)兴奋传导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静息电位。
如图所示:注意:兴奋地传导方向与膜电流方向一致。
3.2传导特点:向传导4.突触的结构特点(A)4.1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小体。
含有突触小泡,内有。
4.2突触(1)概念: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笔记)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免疫器官:淋奉迎、胸腺、脾、骨髓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B细胞(起源于骨髓,也在骨髓中成熟。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2、免疫细胞的起源吞噬细胞、 T 细胞、 B 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注:①鉴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吞噬细胞(无特异性)、T 细胞、 B 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效应T 细胞;②浆细胞不鉴别抗原】3、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功能:抵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1)防守功能(2)监控功能: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
(3)除去功能:除去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伤害细胞或癌变细胞一.特异性免疫1.抗原:凡是能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都属于抗原。
抗原的特点:(1)异物性:非机体自己成分,以及自己衰老、死亡、癌变的组织细胞。
(2)大分子性:抗原绝大多数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000。
细菌、病毒等被免疫细胞鉴别为抗原,是因为它们表面有特其他糖蛋白。
癌细胞表面也有异常的糖蛋白,进而被效应 T 细胞鉴别。
(3)特异性:一种抗原有特定的化学企业(抗原决定簇)2.抗体(1)看法: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 2)化学本质:免疫球蛋白(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
( 3)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乳汁)中。
抗原与抗体在内环境中发生特异性结合。
( 4)别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 5)抗体的合成需要那些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分泌蛋白:消化酶、抗体、蛋白质类激素。
3.体液免疫①参加细胞:吞噬细胞、T 细胞、 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知识点
神经系统的调节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应激性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
(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言语区:W,V,S,H区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免疫调节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1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的免疫方式)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知识点优秀版神经系统的调节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应激性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
(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言语区:W,V,S,H区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免疫调节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1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的免疫方式)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抗原(抗原决定簇)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特异性)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浆细胞抗体骨髓造血干细胞胸腺T 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效应阶段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成。
(实例: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后最吞噬细胞消灭。
)6,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过敏原理:刺激吸咐过敏原抗体细胞再次过敏原释放组织胺血管通透增强,毛细血管扩张,4.体液免疫噬胞(呈递)T细胞细胞(识别)B细胞B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二次免疫)5.感应阶段使靶细胞裂解(二次免疫)反应阶段①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②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③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抗原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
4.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来源:都来源于效应B细胞成分:都是球蛋白分布: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作用机理:免疫作用的中的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再次入侵的抗原相结合,表现出过敏特征。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7、免疫失调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HIV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8,免疫学的应①免疫预防: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②免疫治疗: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③移植器官: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HLA(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HIV病毒,攻击人类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病毒存在于: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潜伏期:2-10年.后得病.2年内死亡.HIV病毒:RNA病毒。
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病毒的增殖过程: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①达尔文父子研究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及结论:插有明胶片的苗发生向光弯曲现象,插有云母片的苗则不弯曲。
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③温特实验充分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2、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3、植物向光生长的愿意:外因:单侧光照射内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向光侧少,背光侧多)4、生长素的运输: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尖端下部:生长素只能极性运输(主动转运)(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5、生长素作用的特点:(1)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作用效果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如: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原理即在于此。
(由于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因此,茎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
如果是在太空中的空间站中生长,植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水平横向生长。
)(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做除草剂,除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6、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侧枝、根也存在此现象)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因此侧芽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从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应用:行道树修剪整枝增加遮阴面积等。
7、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2,4-D浓度。
因变量:插枝生根情况(根的总长度)①实验原理: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成活率。
②实验步骤:分组→插枝浸泡→测量根长度→绘制曲线③实验结论: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枝条生根,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8、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植物激素分类名称作用存在或产生部位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脱落酸乙烯9、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植物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平衡协调作用(他们的相对浓度)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如: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合适,会分化出根茎叶,两者过少只生长不分化,细胞分裂素太多只分化出茎叶,生长素太多只分化出根。
10、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人们常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1)、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生根(特别是用于林木的扦插繁殖): 生长素类等(2)、无籽果实的形成:生长素引起无籽果实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3)、果实的催熟:乙烯(4)、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细胞分裂素(5)、除草剂的合成与应用:应用最广的是2,4-D用于禾谷类的田间,以杀除双子叶杂草。
11、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和侧芽的浓度大小在曲线图中的相对关系下图所示:12、例题:①若曲线示植物的幼苗,其出现向光性时,且测得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大于m小于M。
②若曲线表示植物的茎,在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时,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m。
③若曲线表示植物的根,在植物水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时,且测得其根的远地侧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浓度范围应为:大于i。
④若曲线表示植物的芽,在顶端优势中,且测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为m,则侧芽的浓度范围为:大于i。
验证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方法1、遮盖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生长2、暗箱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小孔)生长3、插入类①向右侧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光生长④向光生长4、移植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左侧生长③④中生长素的含量a=b+c,b>c5、旋转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生长③向小孔生长④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H+、等的调节【区分: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内分泌腺:没有导管,通过体液运输分泌激素外分泌腺:有导管,通过导管运输,分泌消化酶(肠腺,胃腺,唾液腺,汗腺,泪腺)二、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I)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