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杂粮病害概括课件
杂粮作物病虫害防治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 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
生物防治
01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虫等,以虫治虫 ,以菌治虫。
02
使用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井冈霉素等,对病 虫害进行防治。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 等诱杀害虫。
色板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设置黄板、蓝板等诱杀害虫 。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 代谢产物防治病害, 如使用芽孢杆菌、木 霉菌等生物制剂。
化学防治
在必要情况下,使用 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应选择针对性强、低 毒、低残留的农药。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 、湿度等条件控制病 害,如使用温汤浸种 、紫外线消毒等措施 。
虫害防治方案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精耕细作、及时清除 田间杂草等措施,降低虫害发生。
杂粮作物常见病虫害识别与
02
诊断
病害识别
锈病
叶面出现黄色或橙色的锈斑,通常在叶片 表面出现。
炭疽病
叶面出现黑色或棕色的斑点,通常在叶片 表面出现。
霜霉病
叶面出现白色或灰色的霜状物,通常在叶 片背面出现。
病毒病
叶面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叶片扭曲变形 ,植株矮化。
虫害识别
蚜虫
以吸取植物汁液为生 ,可使叶片卷曲、皱 缩,严重时影响植株
02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物理防治技术 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研究展望三:生物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如 寄生性昆虫、捕食性螨类 等,研究其生态学特性和 应用技术。
发掘和利用微生物资源, 如细菌、真菌等,研究其 作用机制和应用技术。
第三章杂粮病害
4.病原物: 玉米大斑病:半知菌亚门凸脐蠕胞属 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玉米小斑病:半知菌亚门脐蠕胞属 Bipolaris maydis 玉米灰斑病: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Cercospora zeae-maydis 玉米弯胞霉叶斑病:半知菌亚门弯胞霉属 Curvularia iunata 玉米褐斑病:鞭毛菌亚门壶菌属 Physoderma maydis
课题 课型 对象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小结 练习 参考资料
玉米(瘤)黑粉病 理论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 让学生掌握玉米黑米黑粉病的发生规律 叙述/讨论 多媒体
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 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 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1.发生与为害:
小结 练习
参考资料
6.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消灭菌源,改进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1)选育抗病品种, 玉米灰斑病: 玉米弯胞霉叶斑病: 玉米褐斑病:
(2)消灭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 (4)药剂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1 在田间如何识别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 2.玉米叶斑类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1.陈捷.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金盾出版社.1999 2.刘建议. 沐川县玉米大斑病大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中国农技推广》2004 年第 2 期 3.唐海涛.荣延昭.杨俊品.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玉米科学.2004 年 12 月 4.玉米新病害——弯孢菌叶斑病。广西农业科学 2002 年第 2 期 5. 杨信东. 高洁. 于光. 玉米大斑病发生及防治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 学学 报.2004,26(2):134—137 6.陈捷.吕国忠等.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金盾出版社 2001 年 6 月:189 7. 朱 东 安 , 赵 民 军 . 玉 米 纹 枯 病 的 发 生 规 律 与 综 合 防 治 对 策 . CROPRESEARCH 2002(4):188-189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为检疫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检 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植物检疫工作的准确 性和有效性。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有害生物控制
农业植物病理学通过有害生物控制的 理论和实践,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修复
利用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 恢复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
精准诊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 、显微观察等,对病害进行精准 诊断,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治理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 手段,综合施策,降低病害的危 害程度。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抗病育种
通过基因工程、分子标记 等技术手段,选育具有抗 病性的农作物品种。
品种搭配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 的病害发生情况,合理搭 配种植不同抗病性的农作 物品种。
在植物检疫中的作用
检测外来病原体
农业植物病理学在植物检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外来的病 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保护本国农 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制定检疫标准
根据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疫 标准,对外来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处理, 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线虫性病害
由植物寄生线虫引起,如花生根 结线虫病。
细菌性病害
由细菌引起,如水稻白叶枯病菌 、柑橘溃疡病菌。
病毒与类病毒病害
由病毒和类病毒引起,如烟草花 叶病毒、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类病 毒。
病害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
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病
1
害发生有重要影响,如稻
瘟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
农业植物病理学-精品课件
21
22
三、病症类型
➢霉状物:病部形成各种毛绒状的霉层,如 霜霉、绵霉、青、绿、黑、灰、赤霉等
➢粉状物:以孢子为主,如白粉、黑粉、红 粉;
➢锈状物:病部形成锈色小疱斑,破裂后散 出锈粉
➢粒状物:病部产生大小、形状、着生状各 异颗粒状物,如针尖大小的子囊果、较大 的有菌核、线虫的胞囊;
23
➢索状物:病植物的根表产生的深色菌 丝索;
➢脓状物:细菌病害部表面形成黄褐色 菌脓、菌胶;
➢菌蕈:木材腐烂菌在病组织上形成大 的子实体
• 本章重点:植物病害、病症、病状、 症状类型、侵染病害和非侵染病害 的主要区别。
24
玉 米 矮 花 叶 病 MDMV
稻曲病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 绪论 •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 • 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第三节 植物病原病毒 • 第四节 物病原线虫 • 第五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
37
•
•
绪论
• 一、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共生 共栖 颉颃 寄生
38
• 二、寄生性和致病性: • 1、寄生性、寄生物、寄主:一种生
物从其它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 为寄生性,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parasite, 而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 2、腐生性、腐生物:一种生物从死的
生物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腐 生性,这种生物称腐生物saprophyte
8
马铃薯晚疫
1945-1946:爱尔兰大饥荒 饿死几十万人, 150万逃荒到北美洲
葡萄霜霉病
1880: 法国波尔多地区爆 发葡萄霜霉病, 酿 酒业濒临破产。
水稻胡麻斑病
1943年: 印度孟加拉邦 水稻胡麻斑病大流 行,饿死200万人, 数百万人逃荒。
杂粮病害
病原
• 属担子 菌亚门 真菌, 轴黑粉 菌属。
六、玉米锈病(Puccinia sorghi) 症状:
主要为害部位: 叶片; 主要症状:受害 部位初形成、乳 白色至淡黄色的 夏孢子堆,后变 褐色乃至红褐色, 散生。夏孢子堆 表面破裂后,散 出锈状的夏孢子, 后期在夏孢子堆 附近形成黑色的 冬孢子堆。
十、高梁紫斑病(Cercospora sorghi)
症状: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主)、 叶鞘也可受害; 主要症状:叶片病斑短圆形 或椭圆形,中央淡紫色,边 缘紫红色,多数限于叶脉之 间。严重时病斑连成云形, 布满叶片,导致叶片早枯。 叶鞘上病斑椭圆形。
• 半知菌亚门尾孢 属真菌
十一、高梁炭疽病
症状: 为害时期: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
病,抽穗灌浆期发生严重; 为害部位:主要是叶片、严重时 可侵染叶鞘、苞叶、果穗及籽粒。 主要症状:叶部发病初为水渍状小 点,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 颜色较深。
叶部病斑因品种不同表现三种类型: 1.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扩展受叶脉限制,有明显的 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2.椭圆形或纺锤形,扩展不受叶脉限制,一般无明 显的边缘,有时病斑上出现轮纹; 3.病斑为黄褐色坏死小点,一般不扩展,周围明显 有黄褐色晕圈。
病原物: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 分生孢子梗:2-3根束生,橄榄色至褐色,直或曲膝状,不 分枝,孢痕显著,具3-15个隔膜。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褐色,两端钝圆,多向一侧弯曲,中 间粗两端细,多6-7个隔膜;脐点凹陷。
三、玉米瘤黑粉病(Ustilago maydis )
症状: 为害时期:整个生育期 为害部位:幼嫩组织 主要症状:发病部位细胞强烈增生, 体积膨大,形成肿瘤,肿瘤外包有一 层白色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大 量黑色粉未状的冬孢子。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研究领域
包括病原体鉴定、病害发生规律、抗病机制等。
重要性
农业植物病理学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体种类
1 真菌
包括霉菌、锈菌、腐霉菌等。
3 病毒
如烟草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
2 细菌
如黑穗病菌、细菌性斑点病菌。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
果树病害的预警系总结和展望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 深入,我们有望更好地应对病害问题,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病原鉴定
通过病原体形态、生物学特 性等进行鉴定。
病害监测
利用野外观测、实验室检测 等方法监测病害发生情况。
防治措施
研究病害防治的有效方法和 策略。
农业植物病理学应用实例
1
番茄斑点病的防治
利用合理的旋转种植、耐病品种筛选等方法控制病害发生。
2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
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发高效的防治措施。
《农业植物病理学》PPT 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农作物疾病的起源、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的科学。
写作目的
通过这份PPT课件,我们旨在向大家介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以加深对 该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定义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包括对植物病原体、宿主植物 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杂粮病害
病原
1. 分类:病原物为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自然界未发现。无性态为大斑病突脐蠕 胞(Exserohilum turcicum), (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Bipolaris turcica, Drechslera turcica)。 2. 形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5根束生,褐色、不分 枝,自气孔伸出。分生孢子梭形、褐色,脐点明 显、突出。 3. 寄主范围: 病菌除为害玉米外,尚能侵染高粱、苏 丹草(Sorghum sudanense),约翰逊草 (Sorghum halepense)、野生玉米等禾本 科植物。
病害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 玉米大斑病菌以休眠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株残 体里越冬,其还可以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 随风传播,直接入侵或气孔入侵。在田间侵入玉米 后10天左右便可在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 重复侵染 。
影响发病的条件: 1. 气象条件:高湿度利于病害流行。大斑病的分生 孢子在20~28℃产生,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 下。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利于发病;在气温正常 年份,玉米生育期多雨则急剧发病,蔓延十分迅 速,容易引起病害大流行。在气温15℃以下,相 对湿度小于60%,持续7天以上,病害的发生将 受到抑制。 2. 品种: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3. 寄主发育状况:氮肥不足利于发病;晚播有利于 病害的发展流行;连作地一般发病重。
抗病品种上产生黄褐色坏死小斑点,有黄色晕圈, 表面霉层很少。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 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高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灰 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穗染 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 子发黑霉变。
病原
1. 分类:病原菌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无性态为小斑离蠕孢 (Bipolaris maydis, )(Helminthosporium maydis, Drechslera maydis)。 2. 形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自 气孔伸出。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褐色、多胞, 脐点明显、凹入基细胞内。 3. 寄主范围: 病菌除为害玉米外,尚有其他几种 自然寄主。但国内外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杂粮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观察36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杂粮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观察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第五章 粮食作物病害-杂粮病害
病害循环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及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
年初侵染源,其中以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最重要,
可以存活2~3年且越冬量大。冬孢子经牲畜消化道后 或病残体未充分腐熟,仍保持活力。带菌种子不是主 要初侵染源,但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种子萌发、冬孢子萌发 侵入胚芽或根 病菌
病害循环
玉米大斑病菌以休眠菌丝体在病株残体里越
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其分生孢
子也可以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也是初次侵染
源之一,在田间侵入玉米后10~14天便可
在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
飞到其他的无病玉米上,进行重复侵染,蔓
延扩大。
发病因素
1 品种抗病性 2 气候条件 一般7-8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光照 不足,可造成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3 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
症 状
为苗期系统侵染病害,一般到穗期才表现症状,有 些品种或自交系在幼苗6~7叶时就表现明显。 症状:病苗矮化,株形弯曲,分蘖增多、叶色浓绿、 叶片密集,5叶以上叶片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 雄穗受害多数为小花被侵染,花器变形,颖片增长 为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形成菌瘿外包 白色膜状物。病果穗粗短,基部膨大,多不抽花丝, 全部果穗转变为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 仅留寄主丝状维管束,故名丝黑穗。
症
状
本病在甘薯苗床、大田和贮藏期皆可发生,主要为 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侵染地上部分; 薯苗染病,多在近地表茎基部现近圆形、黑色凹陷 斑,其幼茎、须根亦变黑腐烂,终致死苗“烂床”, 严重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 大田期和贮藏期薯块染病初呈黑色小圆斑,扩大后 呈不规则形轮廓明显略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 初生灰色霉状物,后生黑色刺毛状物,病薯具苦味, 贮藏期可继续蔓延,造成烂窖。
禾谷类杂粮病害课件PPT
02
禾谷类杂粮常见病害
养分运输。
详细描述
锈病主要在叶片上产生黄色或绿色的小斑点,随后发展成疮痂状,导致叶片枯 黄、早落。锈病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运输,导致产量下降。
白粉病
总结词
由真菌引起,主要侵害植物的叶片和茎部。
详细描述
白粉病在叶片和茎部产生白色粉状物,随着病情加重,粉状物逐渐变为灰白色, 并出现黄色或褐色的小点。白粉病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叶片枯萎,严重时会导 致植物死亡。
纹枯病
总结词
由真菌引起,主要侵害植物的叶鞘和 茎部。
详细描述
纹枯病在叶鞘和茎部产生云纹状病斑 ,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并 向上和向下蔓延。纹枯病会导致植物 生长受阻,叶片枯萎,严重时会导致 植物死亡。
赤霉病
总结词
由真菌引起,主要侵害植物的花序和 果实。
详细描述
赤霉病在花序和果实上产生粉红色或 紫色的霉层,导致花朵腐烂、落花、 落果。赤霉病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对 人和动物有毒害作用。
黑穗病
总结词
由真菌引起,主要侵害植物的穗 部。
详细描述
黑穗病在穗部产生黑粉状物质, 导致穗部畸形、变黑、坏死。黑 穗病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产量 下降,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03
禾谷类杂粮病害防治方法
Chapter
农业防治
0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病害具有较高 抗性的品种,提高作 物的抗病能力。
02
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
根据病原生物的不同,禾谷类杂粮病害可分为真菌 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线虫性病害等 。
病害发生的原因
01
02
03
气象因素
第五章杂粮病害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丝黑穗病
二、病原
病害 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
Corn smut
玉米丝黑穗病
Corn head smut
Ustilago maydis (DC.) Corda 病原物
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 hn) 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 Langdon et Full. 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担子菌亚门团散黑 暗褐色,厚壁,表面有 粉菌属.冬孢子在土 细刺。冬孢子萌发产生 壤,病残,种表越冬. 4个无色 纺锤形的担孢 幼芽期侵入→生长 子。有再侵染. 点→花芽和原始穗, 形成丝黑穗.无再侵 染.
玉米大斑病主要分布于世界气候相对较凉爽的地区,近
年来由于病菌新小种的出现及某些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
大斑病又在全国玉米生产区重新抬头。 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玉米南方叶枯病.由于感病自交 系的引进及大面积种植感病杂交种,使小斑病成为玉米生 产上的重要叶部病害。
一.症状(Symptom )
1.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maize)
玉米丝黑穗病
Corn head smut
症 状 特 点
局部侵染,在玉米全 系统性病害,只侵害雌 生育期任何地上部分 穗和雄穗.颖片增长呈 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 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 叶片受害常出现成串 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 排列的病瘤,外膜破 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 后散出黑褐色粉(冬 黑粉(冬孢子),发病 孢子).严重时全穗形 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 成大的病瘤 . 成黑穗。
初 期
为 害 苞 叶
后 期
分 生 孢 子
玉米小斑病
叶鞘和果穗苞叶 上的病斑较大, 纺锤形或不规则 形,黄褐色,边 缘紫色或不明显。
第八章 杂粮病害
第八章杂粮病害我国的杂粮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谷子、糜子、小杂豆等,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而居第三位。
世界玉米病害90多种,我国病害有30多种,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10%。
危害较重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茎基腐病、丝黑穗病、黑粉病、弯孢霉叶斑病、灰斑病、纹枯病、病毒病等。
全世界报道高粱病害近60多种,中国报道约30种,以黑穗病类危害较重。
全世界报道谷子病害近50种,发生较重的白发病、锈病、谷瘟病、纹枯病等。
一、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概述:1876年首次报道以来,世界各玉米产区发生普遍。
1899中国东北地区最早报道。
东北、华北北部和西部等温度较低地区及南方山区发生较重,71-75年代吉林就有3年大发生,感病品种减产50%。
80年代初中期,有所控制。
80年代末期,再度发生严重。
(一)症状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阶段抗病性,苗期很少发病,到后期,尤其是在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二)病原2、生物学:病菌要求较高温度,菌丝发育温度范围10℃-35℃,最适为28℃。
分生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15-33℃,适温为23-25℃。
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26℃-32℃。
同时孢子形成和萌发亦要求较高湿度。
3、病菌生理分化:病菌也可侵染高粱、稗草、苏丹草等。
根据致病力不同分为两个专化型,即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
玉米专化型存在着生理分化,根据对玉米含有不同显性单基因(Ht1、Ht2、Ht3和HtN)的致病力不同,又分为5个生理小种。
目前,我国发现前3个生理小种(四)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决定于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耕作制度等。
品种抗病性:无免疫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气候条件:在具有足够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大斑病的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
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气温大多适宜发病,因此,降雨是病害轻重的决定因素。
杂粮病害
病原
1. 分类:病原物为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无性态为大斑病突脐蠕胞(Exserohilum turcicum)。
2. 形态:分生孢子梗单生 或3-5根束生,褐色、不分枝,自气孔伸出。分生孢 子梭形、褐色,脐点明显、突出。 3. 寄主范围: 病菌除为害玉米外,尚能侵染高粱、苏 丹草(Sorghum sudanense),约翰逊草 (Sorghum
病害识别 • 发病时期:苗期-成株期,但以抽穗灌浆期发 生严重。 • 症状特点: 苗期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或两 端具褐色水浸状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 叶片迅速死亡。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椭圆形或 纺锤形,较大,不受叶脉限制,灰色至黄褐 色,病斑边缘褐色或边缘不明显,后期略有 轮纹。在一般品种上,多在叶脉间产生椭圆 形或近长方形斑,黄褐色,边缘有紫色或红 色晕纹圈。有时病斑上有2一3个同心轮纹。 多数病斑连片玉米大斑病菌以休眠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株残 体里越冬,其还可以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 随风传播,直接入侵或气孔入侵。在田间侵入玉米 后10天左右便可在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 重复侵染 。
影响发病的条件: 1. 气象条件:高湿度利于病害流行。大斑病的分生 孢子在20~28℃产生,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 下。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利于发病;在气温正常 年份,玉米生育期多雨则急剧发病,蔓延十分迅 速,容易引起病害大流行。在气温15℃以下,相 对湿度小于60%,持续7天以上,病害的发生将 受到抑制。 2. 品种: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3. 寄主发育状况:氮肥不足利于发病;晚播有利于 病害的发展流行;连作地一般发病重。
抗病品种上产生黄褐色坏死小斑点,有黄色晕圈, 表面霉层很少。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 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高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灰 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穗染 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 子发黑霉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小斑病菌: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 5
6 弯孢霉叶斑:新月弯孢菌
2. 病菌形态
小斑病菌
大斑病菌
弯孢霉叶斑病菌
3 病原生物学( ):
大斑病菌: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8℃;分生孢子形成 的最适温度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较适宜的温度 26-32℃。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都需要较高的湿度。
小斑病菌:菌丝发育最适温度28℃-30℃;分生孢子 形成的最适温度23-25℃;萌发的最适温度26-32℃; 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均需要高湿条件。
2.玉米小斑病: ( )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 果穗和籽粒。病斑初为水渍状小点,后渐变黄褐色 或红褐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病斑,边缘颜色较深。天 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会产生灰黑色霉层。
3.弯孢菌叶斑病( )
主要危害玉米叶片。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 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黄色病斑 。外围具半 透明黄色晕圈,有时多个斑点可沿叶脉纵向汇合而形成大斑, 甚至整叶枯死。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 状物。
纹枯病、茎基腐病、苗枯病
全株性病害
矮花叶病、粗缩病
一. 叶部病害
玉米大斑病
炭 疽 病
高粱紫斑病
谷子锈病
二. 穗部病害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丝黑穗病
高粱丝黑穗病
玉米穗粒腐
谷子白发病
二. 根部病害
玉米茎基腐(青枯)病
玉米纹枯病
玉米苗枯病
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
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病日趋严重, 目前已成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等玉米主产 区的重要叶部病害。该病在玉米抽雄后扩展蔓延迅速,重病株 叶片布满病斑,甚至干枯,对产量影响很大。
二 .症状():
1.玉米大斑病( )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或灰绿色小斑点,后形成黄褐色或灰 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汇合 连片,致使植株过早枯死。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 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
•
玉米叶斑病发生与那些因
素有关呢?
什么情况下会 流行?
四. 全株性病害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粗缩病
第二节 玉米叶斑病
一 发生与危害
玉米大斑病( ):
世界性病害,我国以三北地区和冷凉山区 发病较重。上世纪80年代,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应用, 大斑病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由于病原菌小种的演 变,大斑病再度严重发生。
2.玉米小斑病( ):
世界性病害,我国黄淮地区发生严重,是玉米上的重要叶 部病害。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危害曾一 度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由于某些品种抗性较差、秸杆 还田面积增加,某些玉米产区小斑病仍时有严重发生,损 失严重。
弯孢霉叶斑病菌:病菌生长最适温为28~32℃,分 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饱和 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
4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5 大斑病菌:有两个专化型,即玉米专化 型和高粱专化型。在玉米专化型中,根据 对玉米中含有的显性单基因1、2、3和的致 病能力的不同,又分为5个生理小种,其中 我国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2号小种逐年增 加,3号小种只在个别地区发现。4、5号小 种只在美国发现。
病害名称 危害部位
三种叶斑病区别
大斑病 叶片为主
小斑病 叶片,叶鞘
黄斑病 叶片
病斑大小 数量
病斑形状
最大, 多单生
梭形
较小,较多 很小,密生
椭圆、长圆
圆形,
病斑颜色 病征
初灰绿色,后 黄褐色
常见黑色霉层
红褐色至黄褐色 少见,灰黑色
黄色为主
极少见,灰 褐色
三 .病原物( ):
1 学名及分类
2 大斑病菌:无性态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 菌
6 小斑病菌: 国外根据小种对不同类型细
致病机理( ):
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性主要 是产生致病毒素(、三肽和5-羟甲基-2-呋喃甲醛等) 和一些酶类(果胶甲酯酶、纤维素酶等)。
玉米小斑病菌:玉米小斑菌在寄主体内和体外都可 产生致病毒素,T小种毒素(毒素)。
四 侵染循环
越冬/夏
传播
再侵染
侵入
:
1.
• 病原菌在何处越冬?
2.
• 病原菌怎样传播的?
3.
• 病原菌如何侵染的?
• 有无再侵染?
4.
1 越冬( )
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种 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成为来 年的初侵染来源。
2.传播( )
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和 气流传播。
3.侵入(初侵染, )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幻灯03
第三章 杂粮病害
. & .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
第三章 杂粮病害
本章学习重点:
1. 杂粮病害的种类和危害; 2. 玉米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
防治技术; 3. 玉米茎腐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
防治技术; 4. 玉米黑粉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
术
第一节 杂粮作物病害概述
叶斑病、
茎腐病、大斑病、 黑粉病、弯孢霉
病毒病等
2. 谷子病害 50多种 30多种 10多种 白发病、锈病、 纹枯病
3. 高粱病害 50多种, 约30种 10多种 黑穗病、炭疽 病、紫斑病
叶部病害
杂粮病害
穗部病害 根茎部病害
叶斑病: 大斑、小斑、 弯孢霉叶斑病
锈病
穗腐病、白发病 黑穗病:丝黑穗、瘤黑粉
一 杂粮作物的地位和重要性
二
三 1. 重要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
四 2. 辅助的粮食作物
五 3. 种植面积:玉米:全国2000多万公顷,河南省200万公顷
六
谷子:全国300多万公顷,河南省40万公顷
七
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杂粮生产
二 杂粮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
世界 中国 河南
主要种类
1. 玉米病害
100多种 30多种 20多种 小斑病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首先产生 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侵入丝大多 从玉米表皮细胞或表皮细胞中间直接侵入,少 数也可从气孔侵入。
4.再侵染( )
病菌侵入后,在潮湿的条件下,分生孢子 梗从气孔伸出,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又可随 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 进行多次再侵染。
五 流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