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关系
国际案例
国内外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案例分析
要点一
要点二
要点三
丹麦公共财政体系构建
• 背景介绍
• 构建过程及主要措施
国内外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案例分析
• 对丹麦社会和谐的影响及启示
日本公共财政支持老年人福利
• 背景介绍
国内外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案例分析
• 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
• 对日本社会和谐的影响及问题
感谢观看
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
公共财政支持提供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 ,保障了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增强了社会 的整体健康水平。
基础设施
公共财政投资于道路、桥梁、交通、水利等基础设 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也为社会提供了便利 。
公共安全
公共财政还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责任 ,如警察、消防、灾害防治等,确保了社会 的安全和稳定。
间的发展差距。
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投资科研和教育
公共财政通过投资科研和教育,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 ,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扶持中小企业
公共财政通过扶持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 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公共财政通过支持创新和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 升级,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公共财政通过加大对欠发达 地区的投入,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减少地区间的发展差 距。
和谐社会对公共财政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需求变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社会需求发生变 化,对公共财政的支出方向和规模产生影
响。
政府间财政关系
和谐社会要求政府间财政关系协调,保证 各级政府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对公共财 政体系的建设产生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财政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财政研究前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已经开始了功能转型,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更多的公共服务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财政也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中,公共财政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公共财政角度来辩证分析公共财政的意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要走的公共财政路径。
公共财政的意义公共财政是从财政学基础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学科。
其作用是能够成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基础。
在宏观政策设计中,公共财政的作用不可忽视。
无论是经济扶持、拓展社会保障、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都离不开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在社会管理和社会调节机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税收、财政支出等方面的调整,政府可以调节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大众的福利和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而这些都离不开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实施与开展,堪称社会治理和建设的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财政路径1.加强财政收入管理要想实现公共财政持续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财政收入的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财政收入,比如税收、经济税费、行业基金、国际援助等。
此外,政府也应该对收入进行分配以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
2.加强财政支出优化对财政支出进行优化是使公共财政实现更为高效率的手段。
政府应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的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开支的效益,使得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优化财政支出不仅要考虑社会公益性,更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既要保证社会服务的实施,也要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快速高效。
中国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很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公共利益。
3.建立公共财政风险管控机制建立公共财政风险管控机制是确保公共财政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包括建立财政预算、审查机制、财政评估等措施,保证财政资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发挥市场监管作用保障公共福利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行政监管,也需要市场的监管。
和谐社会需要公共财政(一)
和谐社会需要公共财政(一)【内容提要】近年来,“公共财政”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尤其财政政学界和法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对公共财政的概念、职能、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体现了和谐社会“利益均衡”的法律原则,得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推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主题词:公共财政和谐社会一、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实现?正可谓见仁见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做出回答。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该概念提出的源头及背景上加以考察,“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论断。
笔者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上,倾向于赞同吴鹏森在《公平:和谐社会的柱石》一文中提及的观点。
和谐社会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结构的和谐,包括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民族和睦、劳资关系都要处于和谐状态。
”“第二个层次是微观结构的和谐。
微观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第三个层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2]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均衡和协调的社会。
3]“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承认社会矛盾为前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识到当前社会的种种不和谐现象。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
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依赖于法律所调整的政府与公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利益上的差异和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这种差异和矛盾不会导致社会冲突,就需要从利益机制上加以调整,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实现公共利益,通过收入、支出和债务来组织和管理社会资源的一系列活动。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目标,是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体。
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
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财政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公共财政提供了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保障。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求不再仅仅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涉及到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
公共财政通过为这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金融资源,保障了人民基本权益的实现。
其次,公共财政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
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通过征税的方式对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调节,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
通过税收征收与财政支出的结合,国家可以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实现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公共财政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区域的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矛盾。
公共财政通过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公共财政也可以用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要实现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其中包括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公共财政通过筹措资金,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失业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提高。
但是,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竞争,使得公共财政面临着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难以掌控的困境。
和谐社会需要公共财政_1
和谐社会需要公共财政【提要】近年来,“公共财政”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
尤其财政政学界和法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
本文从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出发,对公共财政的概念、职能、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体现了和谐社会“利益均衡”的原则,得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推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主题词:公共财政和谐社会一、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实现?正可谓见仁见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做出回答。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该概念提出的源头及背景上加以考察,“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1]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论断。
笔者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上,倾向于赞同吴鹏森在《公平:和谐社会的柱石》一文中提及的观点。
和谐社会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结构的和谐,包括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民族和睦、劳资关系都要处于和谐状态。
”“第二个层次是微观结构的和谐。
微观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第三个层次是人与的和谐。
” [2] 毕业论文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均衡和协调的社会。
[3] “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承认社会矛盾为前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识到当前社会的种种不和谐现象。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
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依赖于法律所调整的政府与公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利益上的差异和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这种差异和矛盾不会导致社会冲突,就需要从利益机制上加以调整,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简述完善公共财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完善公共财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言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财政活动的总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完善公共财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述完善公共财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推进这一过程。
完善公共财政的意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公共财政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缩小收入差距;通过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稳定。
这些都是完善公共财政所能实现的目标,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具公平正义的社会。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也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可以提升整体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通过合理调节税制和财政政策,引导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完善公共财政也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密切相关。
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投入,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通过加强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这些都是完善公共财政所能推动的,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推进完善公共财政的途径加强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公共财政的完善需要加强财政体制改革。
首先,要优化政府预算管理,确保公共财政收支的透明、规范和效率。
其次,要加强财政与税收制度的改革,提高税收征管和征收效率,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压力。
另外,还要推动政府债务管理的改革,控制债务规模和风险。
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完善公共财政需要适度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
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和规模。
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协调社会利益中的重要作用
染 引发 的群体性事 件等 等 :这些矛 盾和
问 题 , 成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 带 有 经 济 羊 其 既 十 会 发 展 的 客 观 必 然 性 ,也 与包 括 公 共 财
社会 公共 资 源的 配置 ,关 系到地 区 、 行 业 、 门、 部 阶层 之 间 利 益 关 系 的 调 整 , 关 系 到 和谐 社会 建 没 的进 程 :
20 05年 ,浙 江 人 均 G P达 到 30 D 40
职能 , 通过 推进财政公共 化改革等措施 , 加大收入 分配调节力度 ,使不同社会群
1亿 元 ) ,着 力 解 决 贫 困 和 欠 发 达 地 区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和 贫 困 学 人 学 问 题 ; A 20 0 5年 起 至 2 0 0 7年 , 政 府 又 增 加 々项 省 资 金 3 元 ,在 全 省全 面 实 施 家 庭 经 济 亿
E益 增 长 的 公 共 需 求 :从 浙 江 省 目前 的 t 财 政 状 况 看 ,也 完 全 有 条件 在 公 共 财 政 加 大 社 会 发 展 领 域 投 入 ,在 促 进 社 会 利 益协调方面做得更好 :
城乡一体化格局 逐步形成 、科 技教育投
入 不 断 增 加 、资 源 和 环 境 乐 力 E益 加 大 t
一
浙 江 省 公 共 财 政 在 协 调 社 会 利 益 方 面 的 基 本做 法
当前 ,浙江社会 总体上是 和谐 稳定
的 , 是 市 场 与 政 府 共 同作 用 的 结 果 :一 这 方面 , 于经济市场 化改革起步较早 , 由 社
和谐社会中的财政学——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讨论
和谐社会中的财政学——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讨论益关系的分化和矛盾。
引发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歌阶层的利益进行协调。
综上可以认为,各个学者的提法只是细节上的差别,只有重点和条目的不同,根本上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内涵再审对于公共财政的定义通常的界定是: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中,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即是说,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其具有如下几点特征:第一,政府是公共财政分配的主体,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第二,公共财政分配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第三,公共财政收入取得具有个体的无偿性和整体有偿性;第四,公共财政分配具有公共性和非赢利性特征。
从这个定义出发和上述“和谐社会”的含义做对比会发现推进公共财政建设与创建和谐社会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两者间的关系体现于,公共财政建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和物质基础,体现着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创建和谐社会决定和规范着公共财政建构的方向和重点,并对公共财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两者密切联系,并统一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
其次,应该明确,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
公共财政的收入具有公共性,“取众人之财”。
占收入主要来源的是税收,绝大部分来于非国有经济实体。
公共财政的财政收入应该反映整个政府的全部收入来源,包括预算内外资金。
因此,公共财政的收入应该集中管理,不同于以前的分散管理,财力分散。
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具有公共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该主动退出竞争性和赢利性领域,政府的财政支出集中于非竞争性和非赢利性领域,集中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领域。
财政支出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支持。
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翟玮平财政是庶政之母,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保证。
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支持转型跨越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日,笔者围绕这一课题,深入泽州县部分乡镇、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使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公共财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完善公共财政的体制机制,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关系到地区、行业、部门、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公共财政在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分配关系,因此,公共财政应是和谐财政。
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是由经济体制转轨与发展模式转型所决定的。
两者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财政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二是公共财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三是公共财政体制必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作为政府运行基础的公共财政,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的意义。
第一,和谐社会要求以民主政治作为其基本的政治制度环境,公共财政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公平正义,公共财政作为市场失灵的补充,更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
第三,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良好的公共财政制度能够强化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培养公众的纳税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和谐社会要充满活力,而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立生动活泼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五,和谐社会要求安定有序,公共财政通过规范的支出体系,维持对社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的职责。
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保护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公共财政要为此建立起稳定的环境保护支出项目。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
内容摘要:一、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全新要求从20多年的财政实践看,我国倚重的“反周期”财政政策,对抑制经济波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变化,原有政策惯性对历史路径的依赖开始受到冲击,政策所产生的沉淀成本对经济与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
必须抓住新时期财政发展的重要转机,进行财政政策目标层次、选择视野、运用艺术的积极调整和完善,以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式”发展。
一、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全新要求(一)财政政策目标层次需要提升,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潜力。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以来情况较为复杂、决策较为艰难的时期,经济运行中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背离程度不断拉大,不均衡、不和谐等因素潜伏的风险,将影响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使得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出现严重分歧,政策取向再次受到严峻考验。
突破财政政策的现有目标层面并使之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成为抉择财政政策取向的关键所在。
从长远发展来看,财政政策的目标不能拘泥于平抑经济波动的短期效应层面,而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关注于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和均衡性,通过大力支持研究与开发,促进人力资本开发和积累、增加公共投资、增强适应开放经济的主动性,既提高社会发展的和谐水平,又改进经济发展的速率和效率。
(二)财政政策选择视野需要拓展,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
在当前财政政策实践中,政策选择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临时应急措施多,长期制度建设少;单一、僵化的措施使用多,多元、高效的工具集合少;原则与抽象概念多,可操作、有实效的内容少。
特别是在宏观调控中多次运用政府主导型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容易破坏稳定的市场预期和社会和谐,导致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关财政政策的选择多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又往往习惯于运用行政性的投资扩张来刺激经济。
因此,需要拓展财政政策选择视野,在改革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财政政策手段,不断完善和创新其实现方式,在政策制定和操作上降低“随机性”而增强规则性、强调“协同性”而淡化“依赖性”、注重“丰富性”而避免“单调性”。
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
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篇: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_财政论文[内容提要]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适时调整公共财政政策取向,包括:公共财政应真正公开化;公共财政应为国民提供均等的致富机会;公共财政必须适度规范财政分权;公共财政必须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公共财政必须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稳定社会。
关键词公共财政和谐社会财政调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时地调整公共财政政策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与发展三大职能,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公共财政虽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在总体经济持续繁荣的背后,也逐步积累了诸多“不和谐因素”,如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三农”问题非常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
这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和存在,与转轨时期公共财政政策的不完善不无关系。
(一)财政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一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公共品供给较为缺乏,对边远地区、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用于脱离实际的非生产性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投入较多、行政经费开支不断膨胀等。
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1985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1.86倍,2004年为3.25倍。
财政部门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财政部门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矛盾也逐渐突出,特别是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如医疗、教育、住房、环境等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紧迫任务之一。
而财政部门作为国家的重要机构之一,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财政部门应加大财政力度,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部门在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加大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上应尽力让整个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应加大对基层社区、农村、贫困地区等投入力度,特别是需求较少、资金较少的地方,保证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二、财政部门应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利用效率财政部门应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利用效率。
防止因资金过度浪费、利益输送、奢侈浪费等原因造成财政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社会公共服务的所需资金投入。
三、财政部门应对社会活动提供支持与引导财政部门应向公众提供社会活动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于那些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同时,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社会活动的引导,提高社会活动的规范化、文化化水平。
四、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市民生活保障的支持财政部门应大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对低保户、五保户、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流浪乞讨人员和特殊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
同时,加强对环保和文化体育建设的投入,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五、财政部门应加强与民众沟通与互动财政部门应与民众沟通,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将各方面财政投入的方向和使用反馈及时告知社会,特别是建立一个能够及时反映社会问题的渠道,进一步增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财政部门发挥重要的作用。
财政部门应该合理利用财政资源,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提高扶贫救助的力度、改善民生的方向和方式,为实现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财政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财政摘要: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存在不足,应着力构建和谐财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税牧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建设生态财政。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财政:构建1和谐社会与和谐财政“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所谓和谐财政政策,是指既能有效支撑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又能保证财政体系自身和谐循环的财政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
与以往的财政政策相比,和谐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公共产品配置的公平,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更加注重财力分配的基本均衡,缩小地区间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财力差异;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公平公正,为各种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
2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建设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是和谐财政政策,它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
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如就业形势严峻、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和公共卫生制度不完善以及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等。
财政政策对于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
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3财政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制约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运用公共财政手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运用公共财政手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内容摘要: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
公共财政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发挥好公共财政手段的有效作用。
从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入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着力推进收入分配的和谐。
着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着力推进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着力推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关键词:公共财政,和谐社会,财政调控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
在财政运行机制作用下,公共财政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
全面的和谐,不是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
具体说来,是追求和不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济,宏观,政策-[飞诺网]一、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第一,公共财政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公共性。
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必须介入。
因此,公共财政应力求有效解决市场经济外部性和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的资源过度开发。
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
公共财政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财政所追求实现的是社会整体。
全面的发展,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以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第二,公共财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物质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这就需要公共财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安居乐业,总体上一片和谐气象。
但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和谐社会需要公共财政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的关联性
• 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公共财政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为社会的全面发 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和谐社会也为公共财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发展内涵。
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提供物质基础
公共财政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等手段,为和谐社会的 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 、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提供。
保障公平正义
公共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措施,促进社会公平 和正义,缩小收入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财政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政策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 和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维护社会稳定
公共财政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手段,维 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公共财政制度的优化与完善
优化
为了提高公共财政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制度。 这包括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同 时,还需要加强财政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公共财政的安全和稳定。
完善
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监管和风险防范 ,提高公共财政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公共财 政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公共财政的公平和透明。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公共财政作为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维 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财政可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为社会 的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和谐社会需要公共财政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共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支持法律制度建 设、反腐败斗争等措施,维护社会公 正和法治秩序。
公共财政还可以通过支持文化、教育 、体育等领域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 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03
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中的实践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01
02
03
优化支出结构
公平税负
加强税收公平性,避免税收不公和财富积累,缩小贫 富差距。
税收优惠政策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行业给予税收优惠,鼓 励创新和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保制度
建立健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 伤、生育在内的全面社保体系。
提高保障水平
促进社保资金保值增值
加强社保资金管理,实现社保资金的 保值增值,确保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
02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与 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
03
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 “市场缺陷”。
特点
公共性
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 品和公共服务,不偏重于某个特定的阶层或群体。
公平性
公共财政要求在财政分配中遵循公平原则,确保每个公民 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避免财政资源的不合理倾斜。
逐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满足人民群 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04
公共财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财政收支矛盾
财政收入与支出需求不匹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需 求不断增加,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导致收支矛盾。
财政赤字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满足支出需求,政府可能会采取赤字 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保障与公共财务——价值观、资源和原则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保障与公共财务——价值观、资源和原则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以一定的方式来保障公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需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人们的贫困和不公,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而社会保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足够的财政资源的基础上,因此,公共财务的路径也必须与此相对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以及在这个关系中重要的价值观,资源和原则。
一、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是一个政策领域,需要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来承担,其中包括医疗保障、社会保险、福利保障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险,这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础。
然而,社会保险所需的巨大财政支出,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支撑,并且必须能够保持持续的财政稳定性。
这就需要公共财务领域中的一些原则得到重视,例如财政规划,征税与财政支出控制等。
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才能够有一个稳定的财源,并长期得到执行。
二、价值观社会保障的实现,涉及到许多的价值观念。
首先,社会保障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保护性实践,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够获得基本的保障。
其次,社会保障是对社会公平的一种实现,保证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此外,社会保障也是对社会和谐的一种促进,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这些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政府愿意出钱和精力去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响应、认同和支持。
三、资源社会保障的实现,依赖于多种资源,例如财政、人力、技术等。
其中,财政资源是最重要的。
政府需要拨出相应的经费来支持社会保障,这些经费来自于税收、财政调拨、国家债券等途径。
社会保障的实现,必须根据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并确保公共财政的稳健性。
四、原则社会保障的实现,必须遵循一系列原则。
首先,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利益的原则。
其次,是公平和平等原则,保障人们按需分配和共享社会保障福利资源。
还有义务分摊的原则,即每个公民应该自觉参与和分担社会保障的费用。
除此之外,包括保证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保护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等等原则也有重要意义。
公共财政: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公共财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发表于《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1年第24期摘要:。
公共财政关键词:公共财政;和谐社会;财政体制改革所谓财政,简言之,就是“以财资政”,“以政促财”。
具体来说,财政就是国家为保障政权正常运转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政治等目标的顺利实施而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同时为实现上述目的国家又会通过政治权力或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其它手段以确保足够的财力供应而进行的一种分配和管理活动。
它是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直接和集中体现。
财政体制、政策总是与国家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目标相一致。
在我国已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特定背景下,探讨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以及公共财政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就显得极有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是矛盾的统一。
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
社会也不例外,其本质就在于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他深刻地概括出了“和谐社会”的六个重要特征。
从内容上来看,“和谐社会”主要体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与上述的六个特征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离开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社会也不复存在。
人与人的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首先,平等是人们和谐相处的前提,诚信是人们和谐交往的准则。
离开平等,人们相处时就会因高低贵贱之分而难以相互尊重;离开诚信,人们交往时就会因为欺骗、倾轧而相互猜疑、相互提防,人与人的和谐也就难以实现。
其次,团结互助是人与人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必然要求。
团结就是要人们求同存异、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形成“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和人际关系。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
这些目标事关国计民生。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文章就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社会和谐;公共财政制度;混合经济模式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110086-01PublicScience管理科学刘权,钱玮(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谐"蕴含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协调、和睦之意。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较好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状态的本质内涵。
"和谐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协同、协调、适应关系",进而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
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显然不是相互孤立、彼此隔绝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地加以把握和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魏志甫发表于《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1年第24期)关键词:公共财政;和谐社会;财政体制改革所谓财政,简言之,就是“以财资政”,“以政促财”。
具体来说,财政就是国家为保障政权正常运转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政治等目标的顺利实施而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同时为实现上述目的国家又会通过政治权力或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其它手段以确保足够的财力供应而进行的一种分配和管理活动。
它是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直接和集中体现。
财政体制、政策总是与国家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目标相一致。
在我国已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特定背景下,探讨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以及公共财政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就显得极有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是矛盾的统一。
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
社会也不例外,其本质就在于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他深刻地概括出了“和谐社会”的六个重要特征。
从内容上来看,“和谐社会”主要体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与上述的六个特征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离开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社会也不复存在。
人与人的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首先,平等是人们和谐相处的前提,诚信是人们和谐交往的准则。
离开平等,人们相处时就会因高低贵贱之分而难以相互尊重;离开诚信,人们交往时就会因为欺骗、倾轧而相互猜疑、相互提防,人与人的和谐也就难以实现。
其次,团结互助是人与人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必然要求。
团结就是要人们求同存异、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形成“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和人际关系。
关系融洽、和谐了,人人都会感到心情愉悦、精神百倍,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这决定了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一致的。
社会的进步或者倒退,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存、荣辱、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促进社会进步为出发点。
同时,社会也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是人的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客观前提。
这些前提条件主要指物质充裕、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社会安定、守则诚信、积极向上和人文关怀等。
只有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还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
社会本身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它囊括了全部的社会生活、关系及其结构。
其中,有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有经济、政治、思想、血缘及伦理关系等;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在这个有机体中,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彼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
因此,社会发展是一个更为全面也更为科学的概念,它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进步等等。
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充分、和谐发展,社会发展才具有了其真正意义。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开垦的土地,呼吸的空气,饮用的甘水,享用的资源等等,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
失去了自然环境,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其次,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由于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
①人与自然的这种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二、公共财政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和管理活动。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上面提到,财政体制和政策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目标相吻合。
在不同历史时期,财政作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和管理活动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运行特征。
公共财政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不断解决政府与市场之间,人与经济、社会、自然、政治以及思想意识之间的相互矛盾中应运而生的。
因此它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
或者说,和谐社会体现在国家财政上就是公共财政模式。
(一)公共财政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和谐。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公共财政理论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和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形成并逐渐完善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要致力于市场理论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主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越少越好,国家对社会资源的需求应该仅限于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基本职能的需要,以及那些不能由私人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的供给②。
这一时期的财政职能可归结为收入职能和配置职能两个方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贫富两级分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市场失灵的问题日益突现。
为此,有不少经济学家开始着手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当时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著名财政学家瓦格纳主张政府应对个人所得征税以矫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在这一主张的影响下,为了缓解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了个人所得税制。
这一时期的西方财政职能在简单的收入职能和配置职能基础上,增加了收入分配职能。
由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色彩逐渐显露。
20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最广泛、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失业问题极为严重,人们对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以经济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实践为标志,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干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
直到20世纪70年代,因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滞胀”局面而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结束。
也就是在此期间,马斯格雷夫将财政职能归纳为配置、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此时,古老的“收入职能”已不再作为一种单独的职能,而是蕴含在其他职能之中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布坎南③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开始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一理论的贡献之一在于,它揭示了市场缺陷并不能成为政府进行干预的充分条件,因为政府也存在失灵问题。
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并没有否定政府调控的必要性,而是为了强调政府进行经济干预时必须把握好限度、范围和内容,政府干预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要取代市场机制。
通过考察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西方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总体上是循着政府少干预——政府干预——政府适度干预这一脉络演进的,而体现国家分配关系的财政在职能上也随之不断变化。
公共财政理论发展的基点就在于积极寻求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方式,有效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目前,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也正面临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
吸取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教训,借鉴西方的公共财政理论,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和谐运行,既避免由于过度市场化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也避免出现政府越位、缺位、错位以及虚位问题,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持续和快速发展。
而且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政府与市场的和谐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我国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必然的。
(二)公共财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人、社会的和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展开激烈的竞争,甚至不择手段,再加之禀赋条件的差异、起点和机会的不公平等客观因素,市场自发竞争的结果必然是贫富差距悬殊,产生各种不公平的现象。
而且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公平与正义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但是,公平与正义又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作为政府职能体现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在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运用税收手段对收入分配加以调节。
譬如,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配,等等。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均衡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福利水平。
公共财政通过收入分配的调节,通过公平与正义的维护,力求达到个体效率最优与社会效率最优的一致,既能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公共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和谐。
“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根本属性,它的基本立足点就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公共需要,从而也决定了公共财政是非盈利性财政。
这就要求政府及其财政必须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不能直接进入一般竞争性生产领域,应该从事与国家利益、安全相关的“国家事业”和具有社会利益性质的“社会事业”,同时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其次,公共财政也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这决定了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必须平等对待所有的经济主体,并通过公平税负、打破垄断等手段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规范、有序的良好经济环境。
再次,公共财政还是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是以公民权利平等、政治权利制衡前提下的规范的公共选择作为决策机制。
④因此,政府必须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另外,公共财政也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和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不可分的,二者的改革进程需相互协调。
而且从意识上,公共财政理念也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观念,从而有利于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总之,公共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和谐,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四)公共财政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