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北京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商周的国家组织原则是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
这说明了商周官制的显著特点是( )
A. “血亲为主”
B.“礼法融合”
C.“亲贵合一”
D.“礼刑并用”
2.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
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曾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4.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5.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C.“学者须先立志”
D.“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一是何怀宏《选举社会》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
所占比例变化表”。
该变化折射出()
A.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参政机会逐渐广泛
C.知识阶层日益扩大
D.官员素养逐步提高
7.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
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8.胡宥在万历六年(1578)指出:“世日隆而民日众,风日开而用日繁,必有无相通而民用有所资,匪(非)商能坐致乎?守令固当加意于民,商其可不加之意耶!廛法不兼行,使商悦而愿藏其市,此恤商之道可见矣。
”这一主张表明()
A.政府调整了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政策束缚了经济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D.万历年间的世风每况日下
9.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在此倡导的是()
A.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
B.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
C.树立统一的“天下之法”
D.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起来
10.据地方志记载,上海开埠通商后,浙江省的长兴县蚕业“岁入百万计”,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载家桑矣”;安吉县“山乡亦皆栽桑”。
上述现象折射出()
A.丝织业开始走向近代化
B.浙江成为近代丝织业中心
C.自然经济解体趋势明显
D.丝织品是市场的主导产品
11.有学者指出:“对慈禧太后来说,义和团事件是一场痛苦的经历。
基于对政治的敏锐和精明的本能使她意识到,除非自己表露出
某些后悔的样子和制定政治改革的措施,否则就难以重新得到外国的尊敬和国人的敬仰。
”这反映了慈禧太后()
A.对义和团的痛恨
B.对侵略者的依赖
C.推行改革的决心
D.实施新政的目的
1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称:“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新三民主义”宣称“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上述变化反映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A.随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而调整
B.以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为转移
C.与中国革命任务的联系更紧密
D.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属性特征
13. “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
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新的高潮”( )
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
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对下面两个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外国在华投资1936年比1914年增幅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
产值分布
A.对华投资是列强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
B.列强获得了对中国重工业的独占地位
C.民族资本在列强重压下仍有较快发展
D.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垄断中国工业生产
15.1936年7月,沈均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要求国民党联合红军共同抗日,指出“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对敌人有利,表示坚决站在救亡阵线的立场,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而奋斗。
这反映出()
A.联共抗日成为社会的共识
B.抗日救亡运动取得新发展
C.国共两党关系开始缓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
16.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信里说,中国的私人工业都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它们的成品,需要银行提供贷款。
这一时期私人工业对国家的依赖()
A.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为和平改造私营工
商业准备了条件
C.说明国家完全控制了私人工业生产
D.体现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7.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
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
A.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
C.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
18.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
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述材料说明()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19.法学家博登海默说:“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且永恒的。
罗马的法和雅
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
”这说明自然法()
A.影响全世界法律的制定
B.体现的精神具有普适性
C.蕴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D.立法技术较高难以超越
20.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
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
A.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C. 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21.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
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君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22.翟振明在《启蒙反思的可能误区》里这样认为:真理没有被
理解是没有价值的……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结果。
材料意在强调()
A.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C.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D.理性使人们生活更幸福
23.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
这实质上表明()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C. 新经济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D.列宁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
24.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这说明万隆会议( )
A.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B.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结盟的需求
C.具有不结盟思想的特征
D.加强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5.有学者写道:“很多人相信,随着欧元区和美国经济的停滞,
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
在美国滞留不去的经济危机也被看作是美国霸权终结的开始和新强国出现的信号。
”据此,该学者认为()
A.美国霸权世界的野心在逐渐消退
B.金砖国家推动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崛起
C.多极化趋势有效抵制了霸权主义
D.多元化经济实体促进多极化趋势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27题各25分,共50分)
26.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踏上了近代化的征途。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西式工业化的改良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
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材料二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
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
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
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场“自救”运动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两场“自救运动”的历史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说明两场运动的结果。
(1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尼克松上任伊始,美国外交内外交困。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
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
……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尼克松希望将美国与共产主义世界对抗和战争边缘政策转变为与共产主义世界的和平共处。
——摘编自夏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重新强调民主和人权在美国外交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更加愿意通过干涉来促进美国的价值观和输出民主。
这不仅因为冷战后美国具有空前的实力,还因为在冷战意识形态斗争中美国价值观的“胜利”极大地加强了美国人对美国自由民主制度普世性的信心。
正如有学者注意到的,经过美国国内数十年的外交政策的辩论之后“到90 年代初,美国应该而且能够输出民主的思想实际上在华盛顿的决策圈中已经没有异议。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传播民主与自由一贯是民主党的外交口号,而自里根时代,共和党新保守主义也打出输出民主的旗帜,标志在这一问题上两党共识的形成。
——摘编自王立新,《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时代美国外交“内外交困”的表现,并概括尼克松在外交政策上进行的调整。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9分)
(3)我们应如何认识冷战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27题各25分,共50分)
26.(1)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4分)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
(8分)
(2)影响:前者: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办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
(3分)
后者: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抗日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6分)
结果: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打断了中国起步的近代化进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摧毁了中国再次起步的近代化运动。
(4分)
27.
(1) 表现: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国内反战运动高涨;苏联与美国形成核均势局面;西
欧、日本、中国成为美国新的竞争对手;(任答3点6分)
调整:由两极对抗转变为重建大国间均势;将美国与共产主义的对抗转变为和平共处(4分)
(2)特点:突出自由与人权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通过干涉输出美国价值观和民主(3分)
原因: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冷战中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增强了美国对自由民主制度的普世性信心;国内舆论和两党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6分)
(3)冷战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基于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以称霸世界为目标;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6分)
24.( 全国Ⅱ卷)图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5.( 全国Ⅱ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 全国Ⅱ卷)北朝时,嗜
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7.( 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8.( 全国Ⅱ卷)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9.( 全国Ⅱ卷)1913 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30.( 全国Ⅱ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
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31.( 全国Ⅱ卷)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 万人,至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719 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2.( 全国Ⅱ卷)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33.( 全国Ⅱ卷)13 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34.( 全国Ⅱ卷)1800 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35.( 全国Ⅱ卷)20 世纪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41.( 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
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 世纪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
42.( 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表1 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5.( 全国Ⅱ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
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7 分)
46.( 全国Ⅱ卷)[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 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