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是三分教

合集下载

如何做好一名家长

如何做好一名家长

如何做好一名家长?第一:教育要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第三: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第四: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

作为一名家长,不应该时刻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而是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

要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只管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在适当时候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第五:为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

家庭教育不仅要靠说服教育,更重要的是做好榜样。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潜移默化。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往往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就要做到。

第六: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家庭如果经常充满欢声笑语,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富有健康美好的情趣,孩子自然会乐在其中,身心就能得到健康成长。

做好一名家长需要避开的误区:1、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

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运用“三分”教学法的构想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运用“三分”教学法的构想

业课与音乐理论 、 教学法课程相结 合 , 增强学生表 演与教学 能力 。有 条件的院校可定期 聘请 外教 、 乐学 院的教授 讲 音
学 , 学生全 面提 高 ; 使 中班 : 教学 方 法要 灵 活多 变 , 循序 渐 进 。教师要首先对 这部 分学生进行系统 的音乐专业 与理论 知识 的讲 解 , 授课语言和 内容不能 太难 , 营造有利 于学 生参 与实践的机会 , 充分 调动 学生 的学 习积 极性 , 激发 学 习兴
1 实施分级教学 .
() I 将学生按专业程度划分 进校初 , 组织专业课程摸底考试 , 将学生分为快 、 慢 中、 三级程度 , 结合各个学校 的具体情况 , 对学生的演奏 、 演唱 、 即兴伴奏、 音乐理解能力等等进行综合考核 , 然后参照学 生 的高考专业成绩 , 将他们 分为快 、 慢三级教学 班 : 快 班 中、 “ ( 基础好 , 具有较 强 的 自学 能力 和专业 水平 的学生 ) 中班 、
教育 的需要 。同时在前两 年 的专业 基础课 程学 习阶段 , 由 于公共必修课程较多 , 高师 音乐专业 的教学 带来 一些干 给 扰, 使得其课 型设 置不尽合理 , 课时分布不科学 , 效果 不佳。 二、 高师音乐专业实行“ 三分” 教学法的必要性 音乐学 院的培养 目标是 专业 的演奏表 演人才 , 他们 的 学生 以专业课 的学习为主 , 除少数文化课 以外 , 专业 课程在 学习 中占据大部分学 习时间。 由于定位不 同 , 专业学 科 受 特点 的影响 , 高师音乐 专业 的培养 目标 以培养学 生 的实际 专业应用能力和未来 的教育工作者为主。 高师音乐专业 的“ 三分 ”教学法 , 就是 本着 因材施教 , 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 , 根据学 生实际水平 能力 以及个人 的 专业素养 , 将学生划 分为不 同层次 , 确定不 同的培养 目标 , 制定不同的教学 目标 、 教学计 划 、 学方案 、 教 学生 管理制 度 等, 采用不 同的教 学方 法进 行 教学 活动 , 在讲 授 、 导、 辅 练 习、 检测和评估等方 面充分体现层次性 , 其最终 目的是让 学 生在各 自不 同的起点上分 别进 步。从教学 实践来看 , 对 针 学习者不同语言能力 、 习态度 和性格等个 别差异 施行 不 学 同的教学要求 、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 有助于使学生尽快 达 到较高或更高要求。随着教学 改革 的不断深 入 , 生在 知 学 识发展等方面也明显地表现出多层 次性 。这是他们成长 中 的必然趋势 , 也是个 性发展 的典型表现 。只有 适应 并促进 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才是最 有效 的教育 , 三分 ” “ 教学 法 恰恰符合这一发展。 三 、 师音乐专 业教 学中运用“ 高 三分” 学法 的构想 教

教育:三分教诲,七分等待

教育:三分教诲,七分等待

教育:三分教诲,七分等待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凌桥小学宋德祥晚上下班回到家,孩子正在做作业,我注意到孩子拿钢笔的姿势已经很正确了,不再象一周以前那样:手一直握到钢笔尖,不好写字不说,还一做作业手就带“彩”,字没写多少,满手都是钢笔水,握笔姿势正确了,写出的字也整齐、漂亮了许多,我适时的表扬了他,小家伙高兴得很,埋头写字认真劲就更足了。

同样一个问题,对门的小王就不是这么处理的,他的儿子用钢笔写字姿势和我的孩子犯一个毛病。

他呢,前天说过,第二天看到孩子还那样,第三天还是依然如故,上去就把孩子揍了一顿,听到孩子歇斯底里的喊叫声,我的心也是一阵阵地揪紧。

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长远的事情,是百年大计,要经得住等待,切不可急功近利。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我们儿时在乡下劳动,父亲发现冬小麦叶子泛黄了,说是缺少肥料营养,于是,就会在雨天时提上一袋磷肥,到田地洒一遍,可是第二天,小麦并不没有返青,我就说这肥料失效了,没有发生作用,父亲呵呵一笑说:“孩子,肥料刚施下去,还没有融化、分解,小麦还没有吸收到营养呢,怎么就能够立竿见影显效了呢?要学会等待,种田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果然,过了一周时间,小麦全部返青,碧绿的麦苗好像脱胎换骨一样。

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有一句名言就是:教育,三分教诲,七分等待,说的教育过程和我父亲的种田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孩子也是一棵庄稼,一棵小树,每一次教诲,就是一次施肥,他总要有一个分解、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我们老师、家长和社会就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们吸收真、善、美的营养,然后进行分解、吸收,把身上的陋习一一改正,让智慧花一一盛开,走向完美和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对于孩子,我们不能要求象我们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同一个加工工序,一刀下去之后就能变成一件合格产品,内在因素的千差万别,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断雕刻,在雕刻过程中,更要学会等待,雕刻中的精益求精是给雕者——教育者一个去粗取精,不断美化作品的思考过程,也是给教育对象——孩子们一个接受、分解、吸收、成长、抛弃丑和劣的过程,开出真、善、美之花的孕育过程。

父母规-注释版

父母规-注释版

《父母规》子初孕之时,亦是父母诞生之日.然自古及今,重子女之教训.而轻父母之规,之戒,之法。

且自古及今,凡子女之误,多自父母教育之失。

教育是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以家庭教育为根,为源。

何以失家教?轻家教?而家教之重在父母之规.上正则下正,父母正则子女正,则家正,则国正,则天下正。

父母之规.关乎子,关乎家,关乎国.关乎天下,期之欲出!令《父母规》之使命,构筑中华家庭教育之完整体系,令长幼互敬爱,身修家齐国正天下平。

开篇诵天大地大,父母恩最大山好水好,儿女孝最好千教万教.父母最重要今为父母,责任重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上孝父母,下爱儿女长幼互敬爱,合家欢乐家和万事兴,天下太平第一篇父母重父母者,大人也,为父母,责任重[1]。

子不教,父母过,子有失,父母耻。

[1]者强调;做事业,享生活,育子女,同重要,君不见,“败家子”,“坑爹儿”.古与今,比皆是,继家业,续辉煌,古与今,多典范。

十贤子,兴家难,一不肖,败有余。

但是作者认为,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即使是所谓“败家子、坑爹儿”,根本原因也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做好造成的,所谓子不教,父母过。

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或者是缺少智慧与方法,或者是缺少责任与重视,或者是缺少爱与耐心。

人之初,性本空,零习染,无善恶。

生之基,命之础,父母造,一生带。

子女者,亲密伴,善恶缘,父母结。

结善缘,一家福,结恶缘,全家苦。

小家国,大国家,小家安,大国定。

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

第二篇父母责健康身,第一要,妊娠期,保护好。

寝不侧,坐不边,立不斜,险不处。

不食邪,不食臭,少食药,食按时。

不视邪,不听淫,夜诵诗,道正事[2]。

婴幼时,母乳好,小疾病,勿烦恼[3]。

亲自然,多爬跑,促发育,身体好。

饮食者,适量好,深加工,多避绕。

睡眠者,养规律,少睡害,多睡懒。

危险地,勿接近,陌生人,慎搭理。

水火电,须远离,马路上,要注意。

电视网,节不溺,每一次,三刻止。

三分靠教学 七分靠沟通

三分靠教学  七分靠沟通

三分靠教学七分靠沟通一开始,文章的标题初步定为,三分靠教学,七分靠管理。

因为在我们眼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总是爱调皮、惹麻烦和偷懒的,需要人管理和约束。

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孩子也“要面子”,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

如果不蹲下身子,不平视孩子的眼睛,我们就不能跟孩子平等对话,我们的话就说不到孩子的心坎里去,孩子也不会真心话讲出来,我们更不会看到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想到这些,我就用“沟通”取代了“管理”。

虽然只有一词之差,但却大大降低了英语教育教学的身高,温柔了英语教师令人生畏的冷峻面孔。

在社会上,英语老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在英语课堂上,你却是主宰着孩子们的幸福指数,一个不屑的眼神,可能会让孩子沮丧一节课,郁闷一整天,甚至一辈子都讨厌英语。

一、教学基本功不是唯一先看两个真实的案例:【案例一】沈佳(化名),就读于上海某著名高校。

当谈起她的高中英语老师时,却毫无感激之情,甚至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评价:陈老师虽然毕业于某名牌外国语大学,出过国,口语好,语音语调好听。

但是,她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她的许多过激言辞和做法深深地伤害了我们的心,同学们都不喜欢她,甚至有人还恨她。

我们都喜欢隔壁班的“笑面虎”黄老师,他在管理学生和为人处事方面有一套。

在陈老师眼里,我们是考试机器;在黄老师眼里,学生是人。

【案例二】黄老师,师专毕业,教学基本功一般。

刚开始,学校里的同行和领导并不是看好他,但是后来发现,他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两手,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市遥遥领先。

私下里,同学们都喜欢称他为“笑面虎”,关于这个绰号的来头,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为黄老师属虎;有的说是因为他总是面带微笑,平时笑嘻嘻的;还有学生认为,他笑中透着威严,同学们对他又爱又怕。

现实教学中,许多类似案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不高。

如果教师自己教学基本功不过硬,在教学内容上经常犯科学性的错误,那样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

论体育教学的“三分法”系统

论体育教学的“三分法”系统

论体育教学的“三分法”系统近代体育教育历史自创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以来,学校体育工作者一直对体育教学进行着探索,由于研究体育教学的视角和时代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有差异,由此而引发出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不同的体育教学手段、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升到课程改革研究的高度去认识体育教学,成为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参与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成为本文对体育教学分类、分段、分层的系统进行研究的思想基础。

笔者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将体育课程理念分成八个方面作为对体育教学分类、分段、分层系统研究的基本理念。

一是“定性”:体育教学的性质一定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一门课程。

二是“定论”:体育教学的理论一定是以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基础。

三是“定向”:体育教学的主体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定法”:体育教学研究的方法一定是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研究,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是“定位”:体育教学的评价一定是以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目标为依据。

六是“定型”:体育教学的课堂类型一定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而选择和设计的。

七是“定量”:体育教学的课时量一定是按照水平一为四个学时、水平二至水平四为三个学时、水平五和水平六是两个学时。

八是“定人”:体育教学的发展一定是首先关心人的发展,特别是关心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当然,上述八个方面并不能完全代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内容,本文概括为“八定”也仅仅是为分析和研究体育教学“三分法”系统的参考和依据。

一、体育教学“三分法”的理论基础1.哲学的思想基础列宁曾对人的认识发展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也就是说,外界客体的生动表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行感知而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加工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因素,形成概念与理论、知识与技能之后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人的认识是否正确。

教育:三分教诲七分等待

教育:三分教诲七分等待

教育:三分教诲七分等待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如何读懂孩子这本书,如何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妨听听专家们如何作答。

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问:前一阶段有人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新概念,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您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呢?关鸿羽: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

教育必须讲究辩证法,不能提极端的口号。

我赞成多赏识、多表扬、多鼓励,但是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而是综合教育的结果,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家庭教育包括家长身教、家庭环境、教育方法,而这方法中有表扬也有批评。

无原则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以至于不适应将来的社会。

问:也就是说,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要给以必要的教育甚至惩罚?关鸿羽:对,也就是负强化。

一个没有受过批评和委屈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

负面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什么是不能做的,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孩子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我的观点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问:家长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往往具有很深的代沟与隔膜,在思想上不容易彼此理解和沟通。

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关鸿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是当家长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有些家长总想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他们变成个“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往往造成两代人的隔阂。

“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好得多。

问:父母由于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而提出过高的标准和要求,是否也可以用您的“阶梯理论”来化解?关鸿羽:不错。

教育中有一个现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

你的观点离孩子很远,不容易被孩子接受;你的观点和孩子相近,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初中生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生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生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者:曹云春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7年第07期初中阶段是一个过渡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

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的任务在于根据我国教育方针总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在这个学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盯、关、跟盯、关、跟,三者既有所侧重,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盯,就是盯住学生。

关,就是给予学生父母般的关爱、亲人般的关心。

跟,就是跟进学生,付出时间,付出情感。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很多事都要以身作则。

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树立正面引导,处处率先垂范,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抓好常规,抓好细节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做到盯、关、跟。

(一)“盯”,就是在原则范围内,盯住学生的错误,引导其及时改正1.盯住学生的行为习惯。

要求学生注重仪容仪表(例如,要求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留长指甲;在校园内不穿奇装异服、不穿拖鞋、背心等),注重动作、语言的文明,注重礼仪。

如果有违反规定的学生,就及时提醒,限期改正。

2.盯住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言行上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不说假话。

如果遇到有学生迟到,上课讲小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则应查明原因,限期改正或补上,如果没有按时限补来,应在第一次就盯到底,直到交来为止。

(二)“关”,就是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持久地进行关心、关爱、关注其成长变化1.要有慈母的爱,严父的心。

平时应多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接触,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随时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经常与他一起活动的是些什么人。

要多渠道了解学生情况,对症下药,进行个别指导。

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随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应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他们的不足,讲清他们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及危害性。

教育是“留白”的艺术

教育是“留白”的艺术

j i卷首语g满则亏,水满则溢。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

好教育就是要给孩d子“留白”,是三分教,七分等。

给孩子的犯错“留白”。

犯错是孩子成长中常有的事,对于犯了小错的孩子,最 好点到为止,让其明白错在何处即可。

斯霞老师曾遇到上课玲响后疯跑回来的学生依然大呼小叫喧闹不已的情形,但斯霞并未斥责,而是温和地说:“有人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坐好。

”接着便转身走出教室。

等她面带微笑回到 教室时,学生已经安静就坐。

她的暂时回避,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空,让大家因为深切 体验到教师的尊重而自尊自爱,留下一段杏坛佳话。

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值得再三回 味。

给孩子的学习“留白”。

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学会等待,把 思考的时间留给孩子;学会放手,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孩子。

孩子蕴含的能力是无穷的,教学,不需要把什么都教给他们,孩子自己通过查找资料能弄明白的,教师完全不需要告诉答案。

只有这样,孩子的习惯和思维才能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成长。

反之,如果老 师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可能节约时间,但也剥夺了孩子们内化和体验的机会,不利于 他们的发展。

给孩子的生活“留白’’。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和教师只能协助,不能代替。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 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在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我们应该学会留白,不能过分宠溺,事事包办。

要学会给孩子一些独立的时空,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索和感受身边的世界,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自由度和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与自己独处,从而建 立自信,形成自己的独立人生。

给孩子一些“留白”,是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萌生出自发的成长力量,让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世界的美好,用双手去创 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教育“留白”并非放手不管,而是一种智慧。

《学记》云:“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

”“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不是简省,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

为什么说:教育孩子,要三分教、七分等

为什么说:教育孩子,要三分教、七分等

为什么说:教育孩子,要三分教、七分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于焦虑,过于追求孩子的进步,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

因此,我们提倡下面这个“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理念。

三分教,意味着我们需要适当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这包括:
1、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等优良品德,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等。

2、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3、传授孩子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知识、社交技能、生活技能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七分等,意味着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这包括:
1、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不同。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世界、尝试新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等。

3、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或过度干涉他们的选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去爱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三分教育七分等待读后感

三分教育七分等待读后感

三分教育七分等待读后感《读〈三分教育七分等待〉有感》我最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三分教育七分等待》。

哎呀,读完之后,我心里就像有好多小鼓在敲,有好多话想说呢。

书里讲的这个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啊,就像是种小树苗。

我们都知道小树苗刚种下的时候,它又小又弱,你要是天天拔它,想让它一下子就长成大树,那可不行。

教育孩子就跟这差不多。

大人不能老是着急,想着孩子一下子就变得特别聪明、特别懂事。

我就想起我自己的事儿了。

有一次我数学考试没考好,我心里可难受了,就像有块大石头压着。

我以为爸爸妈妈会狠狠骂我呢。

结果呢,他们就坐下来,跟我一起看那些做错的题。

爸爸说:“孩子啊,这就像走路摔了一跤,咱知道为啥摔的,下次小心点就好啦。

”这就像书里说的,他们没有一下子就对我进行那种特别严厉的教育,而是给我时间去理解自己的错误,就像给小树苗时间去扎根一样。

我还有个好朋友叫小明。

他可喜欢画画了,画得也特别好。

可是他爸爸妈妈觉得画画会耽误学习,就给他报了好多课外辅导班,想让他一下子就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小明可委屈了,他跟我说:“我就像一只小鸟,想在天空里自由画画,可他们把我的翅膀绑住了。

”这就是没明白三分教育七分等待的道理呀。

要是他爸爸妈妈能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在画画中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说不定他学习成绩也能慢慢变好呢。

就像花园里的花,每一朵都有自己开放的时间,你不能催着它提前开啊。

再看看我们学校的老师吧。

我们班主任李老师就特别懂这个道理。

有个同学叫小红,她上课总是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声音也小小的。

要是别的老师可能就会批评她,说她不积极。

可李老师呢,她就会在课间的时候,温柔地跟小红聊天,问她是不是有什么担心的。

然后呢,在课堂上,李老师就会特意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小红回答,慢慢地,小红回答问题的声音变大了,也敢主动举手了。

这就是李老师用了那种等待的智慧啊。

这就好比你想让一个小种子发芽,你不能一直扒开土去看它发没发芽,你得给它合适的阳光、空气和水,然后静静地等它自己破土而出。

三分教七分等的读后感

三分教七分等的读后感

三分教七分等的读后感
读了“三分教七分等”这句话,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就像突然被人点醒了一样。

以前总觉得教育嘛,那就是要不停地给知识,不停地纠正,就像个监工一样,在孩子或者学生旁边不停地唠叨,“这个不对,那个要这么做”。

可是这“三分教七分等”却告诉我,我之前那种想法太傻太天真了。

就好比种一棵小树苗,你要是天天把它拔起来看看有没有长根,有没有长高,那小树苗估计还没长大就被折腾死了。

教育也是这个理儿。

我们总是急于看到成果,急于让孩子或者自己学会某个东西,却忽略了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这“七分等”啊,可不是干等着啥也不干。

它更像是一种耐心的守候,像个老农民守着自己的庄稼地一样。

你知道种子种下了,会发芽,会长大,但是你不能急,得给它阳光、雨露,然后静静地等待合适的时机。

在教育里,就是给孩子提供学习的环境,适当的引导,然后就等着他们自己去领悟、去成长。

我想到我自己学习一些新技能的时候,要是有人一直在旁边催我,“怎么还没学会啊,这么简单”,我就会特别烦躁,反而更学不好。

可是当我有自己的空间,自己慢慢摸索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开窍了。

这就说明了这等待的重要性啊。

而且这等待还带着一种信任呢。

就像你相信那只刚学飞的小鸟,它虽然一次次摔下来,但是总有一天能展翅高飞。

我们对待孩子或者自己学习的时候,也要有这种信任,相信他们内在的潜力,只要给足时间,就能像火山喷发一样,展现出惊人的成果。

总的来说,“三分教七分等”就像给我这个急性子的人开了一副良药,让我知道在教育或者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耐心等待才是智慧的做法,可不能再拔苗助长啦。

1969年法国母育学校“三分制教学”课程内容有

1969年法国母育学校“三分制教学”课程内容有

1969年法国母育学校“三分制教学”课程内容有
1969年,法国进行了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小学课程改革,设立了“三分制”课程。

“三分制课程”就是在小学各年级,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法,它将小学各年级设置的27个学时分为三大板块:15学时的基础教育,包括法语和数学;6学时的启蒙教育,包括历史、地理、手工劳动、公民教育、艺术教育;6学时的体育教育。

实行“三分制”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过于刻板、分割的传统教学法,课程设置更为灵活和整体化,改变法国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活动,实现学科间的融合,为教师间的协作提供了机会,帮助学生自觉地了解周围事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和情感。

三分教七分等的读后感

三分教七分等的读后感

三分教七分等的读后感读了“三分教七分等”这句话,真的是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在教育的迷宫里突然找到了一盏明灯。

以前啊,我总觉得教育就是不停地给知识、不停地讲道理,就像一个装满知识的大水桶,一个劲儿地往别人脑袋这个小杯子里倒水,也不管这个小杯子是不是已经满得快要溢出来了,还在那儿一股脑地倒。

结果呢,往往是事倍功半,不仅被教育的人累,我这个教育者(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老师啥的)也累得够呛。

但是“三分教七分等”就不一样了。

这就好比种庄稼,你把种子种下去了,施了点肥,浇了点水,这就是那“三分教”。

然后呢,你不能天天扒开土看看种子有没有发芽,有没有长大。

你得耐心地等,等阳光、雨露和时间慢慢地发挥作用。

教育孩子或者教别人东西也是这个理儿。

比如说教孩子学走路,你不能一直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告诉他先迈哪只脚,怎么保持平衡。

你只要给他示范几次,在旁边护着点,这就是“教”的部分。

然后就等着他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哪怕他摔了几跤,只要没什么大碍,那就让他摔呗。

等他自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找到了平衡感,学会了走路,那比你拉着他走一百遍都强。

再说到学习知识,你给孩子讲了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一个历史故事,别要求他立马就倒背如流,理解得透透彻彻。

给他点时间去消化,也许他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比如洗澡的时候或者在外面玩耍看到类似场景的时候,突然就明白了。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等待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啊。

不过呢,这个“等”可不是啥都不管,就在那儿干坐着。

你得像一个默默守护的卫士一样,在旁边观察着。

如果孩子在成长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偏离了轨道,走向了不好的方向,那还是得适当地拉一把,调整一下方向,然后再接着等。

总的来说,“三分教七分等”让我明白了教育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长跑,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

它就像一场和时间、和被教育者自身成长规律的合作,我们只要把握好那“三分教”的分寸,然后把大部分的信任交给时间和被教育者自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就像酿酒,你把原料准备好了,密封好,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最后打开的时候,那香醇的美酒就是最好的回报。

浅谈“三分教育”

浅谈“三分教育”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呢?受冯恩洪教授“合适的教育是减负提质的教育”专题讲座的启发,我采取“三分教育”(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和分类指导)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三分教育”的基本做法1.合作小组的组建是前提冯恩洪教授认为“卓越课堂的特征是三分教育”,我清楚地认识到“三分教育”的根本体现在一个“分”字上,因此我依据本班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知识水平等差异把学生分为提高组(学优生组)、拼搏组(中等生组)和跃进组(学困生组)。

并做到组间(优、中、差)按1∶2∶1的比例进行搭配,形成合作学习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

2.合作小组考核评比是保障合作小组分好后,还应加强组内评价和组间评比,因此我在分好组后及时制订了《组内学生评价细则》《合作小组学习评价标准》和《优秀合作小组奖励办法》。

我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组内主要从学生预习作业、巩固作业、特色作业和课堂测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组间主要从发言、展示、讨论、任务完成和违纪等方面进行评比,定期评选优胜小组予以奖励,这样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3.目标分层是学习动力的根本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我在备课时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拟定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管理与实践中,采取调整教学时间步骤,选择有梯度的习题和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实现层次目标,以充分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如,“跃进组”主要是理解教材的最基本内容,从培养识记能力入手,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拼搏组”和“提高组”以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

这样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分教七分学的意思

三分教七分学的意思

三分教七分学的意思
"三分教七分学"是一句中国古训,意思是教育只占学习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需要个人努力来完成。

它强调了学习是个人主动的过程,教育只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指导,而学习的成果还需要个人自己去努力实践和消化。

具体来说,这句话传达了以下几个意思:
1. 教育只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教育可以提供知识、技能和指导,但它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

学习的过程需要个人自己去思考、总结和练习。

2. 主动性和自我驱动:学习是个人主动的过程,需要个人有足够的自我驱动力和兴趣来投入学习。

只有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3. 学以致用: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4.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限于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

个人应该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分教七分学"强调了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提醒人们学习需要个人
主动参与和努力。

只有个人真正投入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取得真正的学习成果。

335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335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335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当前,教育教学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二、335教学模式的概念。

335教学模式是指以“三分教学、三分训练、三分实践”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

其中,“三分教学”是指教师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主要进行知识传授和讲解;“三分训练”是指学生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课后作业和自主学习;“三分实践”是指学生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实践性课程和实习活动。

三、335教学模式的特点。

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4. 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335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 优化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2. 开展项目式教学,通过项目设计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 强化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五、335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335教学模式的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六、结语。

335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等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考验的是我们做父母的耐心和细心!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阳光心态,从早起学习开始!
曾经以为培养孩子就是付出,现在发现培养孩子也是一种收获;
曾经以为是我们抚养孩子长大,现在明白是孩子让我们再次成长;
曾经以为教育就是能量的输出,现在领悟到教育其实是能量的交换。

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相互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唤醒,是种教育手段。

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

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的,往往不是大学,而是他童年的经历。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不过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世上没有偶然,所有的起始都已预兆了未来的方向。

与其不厌其烦地督促孩子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不如从小帮他形成健康的身心、独立的人格、乐观的性情、正向的思维和良好的习惯.
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是我们的爱,而不是我们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我们可以
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达到
的明天。

我们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因为生命不会
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致终将远离我们的孩子们!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对
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说在梦中等待,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
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证明了的作品,开始安静的阅读。

《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我们帮助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不再需要同样的帮助,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完成自我成长。

帮助只是给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和方法
上的启示,唤醒他内在的自觉。

真正去面对问题的只能是他自己,所以要给自己一个界限,我们是在帮孩子完成自我成长。

如果替代孩子解决问题,反而是在阻碍他成长。

“替孩子
等于害孩子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
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
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作家龙应台写给儿子的话雨
一个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平平,但只要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定比仅仅考高分的孩子走
得更远。

一种孩子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学,“这样的孩子肯定是愚昧无知的”;第二种
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第三种孩子只读教科
书不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可能成绩不错,但是却没有什么发展潜力;最后一种孩子是不
爱教科书只爱课外书,“这种孩子也许成绩不理想,但还是有希望的。


朱永新认为,网络、电影、电视大多只能带给人们一时的感觉刺激,这种快感是感官性的、短暂的,而阅读带给人们的既有丰富的感官刺激,也有感官之外的无尽想象,还有对
天地人生的深入理解,这种快感是全方位的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孩子的阅读也是一个阶梯式的、逐步过渡的过程。

”朱永新说,在最初的粉红色的阶段,阅读是以读、写、绘、儿歌、童谣
为主,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阅读则表现为大声朗读、复述故事、默读等形式,到了再高的年级,就要开展主题的探讨了。

科学家认为,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以前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

同时,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不是让孩子认识多少字。

而是在孩子爱上阅读这种形式、从阅读中享受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阅读、思考、专注的习惯。

读书久了会让人有种内心“平静”的状态存在,遇事沉稳,思维缜密,这些好品质直接体现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当中。

我们常常会在身边看到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一种“平静”,那正是内心强大的一种外在平和的形式。

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

”“人中人”其实就是“平常人”。

平常心虽平常,想要求的却不是平常之事!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认为自己并不平常,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该平常!可以说从孩子出生时家长就没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孩子在这么多年的不平常中又如何平常?所以,首先是家长们要锤炼平常心,然后才能让孩子有平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