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专题十五-“三农”问题

合集下载

时政热点分析-“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分析-“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分析“三农”问题背景材料1、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①从农业生产布局看,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

②从农产品结构看,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化专业化水平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③从农村产业结构看,林、牧、副、渔比重小,非农产品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殖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2)农民收入问题。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

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乡镇企业效益下降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投入的能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不仅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从近期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受冲击最大;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2、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是指困扰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一、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农业问题主要指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指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偏向和关注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1. 农业现代化滞后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渠道,导致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农村仍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4.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严重,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三农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合理的利润。

农民的产出无法直接面向市场,而是通过中间环节出售,利润被削减。

2. 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断加剧,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什么是三农问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 “三农”问题 人教新课标版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 “三农”问题 人教新课标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三农”问题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二、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世界史农业问题1、俄国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

因此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2、美国①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②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3、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时,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4、苏联(苏俄)十月革命时期,苏俄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考点1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4、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③影响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解读“三农”问题

解读“三农”问题

解读三农问题一、认知“三农”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何谓农民?具有农业户口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

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而不仅仅指从事农业劳动人口。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首“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

二、“三农”问题现状及分析1、农业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

2、农村问题: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出。

3、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4、“三农”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造成农业效益低,从而使农民收入低下。

(2)农业人口过多、素质过低。

我国“三农”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过多的农村人口与过少的农业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

城乡二元结构成因:①由于城市承载力低,资源稀缺,工作岗位有限,粮食需要配给,客观上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

②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

现实情况促使修宪,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

(4)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2012大学生村官考试复习资料-三农问题及对策“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三民”问题我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社会的“老大难”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受到国家上下、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

各级各种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放关于“三农”问题的文章和节目不计其数。

说“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头号”大问题也不为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业是农民从事的劳动职业,但从事农业的并不都是农民,如原国营农场的职工不叫农民却称为“农业工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产品短缺,计划经济下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低价格问题,农业劳动低生产率、低收入问题,农民劳动低积极性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计划控制过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许多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抗灾能力低,但农民劳动积极性低的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了,反而出现了农产品剩余、卖难;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提高了,但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劳动资源严重浪费,归根到底导致农民低收入问题不得解决。

农村是农民居住、劳动、生活的场所,农村的卫生环境脏、社会治安乱、文化教育条件差,无非是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处境脏、乱、差,农村的贫困、落后无非是农民的贫困、落后。

所以说,农村问题归根到底也还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表面看来是“农”的问题,而其实质是“民”的问题,是“三民”问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低,新的就业门路少,收入少;卖难、买难,消费水平低;缴税重、缴费多,负担沉;出入行路难,就医看病难,子女上学难,文化素质低,是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民生”问题。

城市的招工常有“城市常住户口”条件,农民就业备受歧视,因为身份的限制缺乏劳动就业选择权;居住受户籍制度的制约,长期以来动辄被收容遣送,没有迁徙权;农民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一旦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没有“避风港”,甚至失去“生存权”;计划经济下对自己的产品没有讨价还价权即自由处置权;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即使经营权也常受侵犯;对本应是自己的土地没有自由处置权,只有辛勤种植或被动接受“国家”低价征用的义务;农民还没有组织自己协会的权利。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一.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XX 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XX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这是在近6年连续发出的第6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通篇贯穿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应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挑战、做好新一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初三历史专题:三农问题docx

初三历史专题:三农问题docx

专题:三农问题一、民生措施1、孔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3、西汉盛世局面有:(1)文景之治以民为本的思想: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民生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2)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的民生政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减轻农民负担;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统一铸五铢钱4、唐朝盛世局面有:(1)唐太宗贞观之治材料:唐太宗李世民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①“舟”和“水”形容什么关系?君和民的关系。

②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从隋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不能过分的压榨农民。

③唐太宗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注重“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④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局面?贞观之治。

(2)唐玄宗开元盛世措施:任用姚崇等人为相,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崇尚节俭,不用奢侈物品。

5、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6、建国后的“三农”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启示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2、改革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中央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政策。

三、世界史的三农问题1、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

2、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高三政治课件-三农"问题专题 精品

高三政治课件-三农"问题专题 精品

高三政治专题复习资料:三农问题一、背景材料:(一)“一号文件”引领9亿农民努力增收“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意义。

1982年1月1日,党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为“双包”制正了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开辟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中国农村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此后,中央又连续发了4个“一号文件”:1983年,“一号文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84年,“一号文件”强调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使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1985年,“一号文件”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1986年,针对怀疑否定农村改革的种种倾向,“一号文件”肯定了必须贯彻执行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5个“一号文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厚望和心声,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

几千年温饱不保的中国农民,在历史的瞬间,越过了贫困,从温饱线上逐步向小康迈进。

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再次面临一个新关口,与农村经济相伴随的是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后,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已连续7年低速增长,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

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谷*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影响粮食的供给,农民增收进入最严峻的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左右,扩大到3.1:1。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近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日益明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考研政治:三农问题

考研政治:三农问题

考研政治: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是什么1、农村改革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历史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农村存在的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问题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⑵城镇化水平低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二、怎么说三农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三个“没有,就没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三、怎么干1、解决三农问题:⑴目标: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⑵具体措施有:1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2为农民进城镇变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⑶还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⑷“加快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例题: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怎么说:三农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怎么干: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具体措施、新农村建设要求、目标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为什么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高三政治课件-高考专题复习之“三农”问题 精品

高三政治课件-高考专题复习之“三农”问题 精品

二、农民收入问题
4、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 5、措施:
1)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农民增收的根 本途径; 2)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改革; 3)广泛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降低生产成本; 4)国家要加大对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推行税费改革; 5)加深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6)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中二、三产业及乡 镇企业,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Hale Waihona Puke 核心: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规范承包当事人
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保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保护农民
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 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3年1月7日至8日,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在北 京举行。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要坚定不 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 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据此回 答: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 议体现了什么政治现象? (2)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分析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 经济结构调整? (3)你认为应如何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
(二)涉及书本的主要知识 1、农业的地位、作用――农业存在的问题――农业的出路: 产业化经营(“公司+农户”或“订单家农业”) 2、粮食问题和重要性:主食、重要战略物资、只能依靠自给, 重视粮食安全关系国家自立――确保粮食安全:措施:稳定 耕地面积、坚持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把发展生产与农民增 收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等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 积极性。 3、“三农问题” 农业问题:基础地位脆弱――解决措施:产业化经营 农村问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解决措施:结构调 整、优化布局、发展二、三产和乡镇企业、加快城针化步伐、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劳动力。 农民问题:减负增收、调动积极性――解决措施:“多予、 少取、放活”、税费改革、逐步取消(5年内)农业税。

高考政治备考专题:“三农”问题课件

高考政治备考专题:“三农”问题课件
二、措施 ①要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 ③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④要积极引导农村中出现的新现象——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以利于农业科技和先进农用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更加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作水平。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发挥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力争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⑥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⑦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⑧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2、农民分化 • 一是职业分化。农民内部的分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家 庭经营以后就开始了。首先是职业分化,农民已经不是单一的农民了,1989 年我国以职业为标准把农民划分为8个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个 体工商户,农村知识分子,乡企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这些年 农民分化更加迅速了。 • 二是财产和收入分化。农业户口里有些人已经相当富有,有的人已经是亿万 富翁,有的还很穷。过去在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大队里,大家一起生产,一 起生活,收入相差无几。现在在同一个乡,或一个村里,少数人很富,住上 了别墅式房子,但大多数人还贫穷,住着平房,相差悬殊。根据国家统计局 调查,2004年,农民年收入600元以下的2.25%;601--1000元的占6.07%; 1001--3000元的占51.37%;3001--5000元的占25.29%;5001元以上的占 15.02%。
• 6,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我国现在建立起来 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但这张网主要是覆盖城市居民的, 农村养老主要靠家庭养老。少数省份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7,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 8,住房的差距。城镇民拥有的住房有房产证,也有长期使用的地产 证。这个住房城镇居民可以出租、出卖、抵押、遗传。而农民不同 ,即使是祖传几代的老房,因为宅基地被宣布为集体所有,农民可 以居住,也可以出租,可以遗传,但不能出卖,也不能抵押,到银 行贷款作抵押物就不行。
• 4,教育方面的差距。自1960年代实行严 格限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 以后,农民的子女就学被严格限制在本村、本乡、本 县受教育,农村青年不能报考城市里较好的初中和高中,实际也就限 制了他们到高校受教育的机会。自此,校中的农村学生的比重逐年减少 • 据统计: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学历状况相比较,城市居民的高中学历是农 民的3.5倍,中专为16.5倍,大专为55.5倍,大学本科为281.5倍,研究 生为323倍。 • 5,医疗差距。众所周知,城乡医疗差距本来就很大,因为城市居民可 以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民则不享受公费医疗。国家仅有的医疗资源, 85%放到只占人口30%的城市,而占人口70%多的农村,只得到15%的 医疗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城乡差别的恶果已经影响到下一代身上 。据2000年第三次全国营养普查:6岁儿童的身高,农村是110公分, 城市是113公分,16岁青年,农村是158公分,城市是164公分,相差6 公分。有关方面发现农村的医疗方面“缺医少药”的状况比文化革命时 期还严重。

三农问题专题

三农问题专题

现在我国的农村仍然落后,请问解决这个问题对我 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4、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1、要从农村经济出发,实事求是 2、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3、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三农问题专题
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 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1、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 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会、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保等。 8、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启示 1、调整农村政策要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 2、要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高三政治-三农问题 最新

高三政治-三农问题 最新

三农问题:主要涉及的问题有:粮食安全的意义;保护耕地的意义、措施;农民增收的意义、措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教育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

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的经济学意义有哪些?(4分)答;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决定的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③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④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4分)(思考:本题即“为什么要重视农民增收问题?”)(2)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

(5分)(2)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

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维护社会稳定职能②体现了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号文件”体现了将农村经济工作纳入法制轨道③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④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⑤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原则(5分)2、(12分)黑龙江省富裕县位于世界奶牛生产带,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

但这里多年来以种粮为主,“富裕不富”的顺口溜广为流传。

县政府领导和农民算了笔帐,种8亩玉米,一年收入约800元,养一头奶牛一年收入约3200元,相当于32亩玉米的收入。

近两年,县里成立了奶牛产业化管委会,把奶牛产业作为重点工程,引导农民与上海光明乳业公司“结亲”,让奶牛产业这个“铁秆庄稼”落户贫困农区,一举破解了农民增收难题。

如今,全县农民奶业年收入达2亿多元,县财政增收近30%,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主副换位”的好典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⑴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该县政府是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

(6分)⑵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评析该县政府领导农民实现“主副换位”的工作思路。

(6分)答:⑴①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主副换位”,大力发展畜牧业。

(2分)②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立奶牛产业化管委会,引导农民与乳业公司“结亲”。

高考政治必背术语:“三农”问题

高考政治必背术语:“三农”问题

2015高考政治必背术语:“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必背术语]
1、是什么:“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2、为什么
(1)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基础地位脆弱,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的环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这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视“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3)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重视“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4)重视“三农”问题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3、怎么办
(1)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体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加大财政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

(3)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4)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二、三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三农”问题
专题要点: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世界史农业问题
1、俄国
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

因此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2、美国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人
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3、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时,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4、苏联(苏俄)
十月革命时期,苏俄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