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包头市一模]《管子·地员》篇把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物(种),并记述了各种土壤上栽培的作物。如粟土,“尽宜桐柞,莫不秀长。其榆其柳,其糜其桑……群木蕃滋数大,条直以长。”此外,对其他十七种土壤,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反映出我国早期农业() A.作物种植趋向多元化

B.已产生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C.生产关系正发生质变

D.生产力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2.[2022·渭南市一模]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臿,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北方耕作技术落后于南方

B.农业生产的范围拓展

C.铁制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已走向成熟

3.[2022·安顺市二模]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竞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此车为求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该“车”的使用()

A.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播种效率

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C.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D.推动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4.[2022·自贡市一模]下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5.[2022·榆林市三模]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四民月令》记述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这反映了当时()

A.耕作工具明显进步

B.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C.编写农书蔚然成风

D.政府对农业极为关注

6.[2022·乐山市一模]据记载,唐朝建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仓廪系统。这些仓廪建造科学、分布合理,各仓场容量大、利于防火防潮。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太仓、正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根据实际需要随地设置,转运仓依据水陆运输的需要节级设置。据此可推知,唐朝的仓廪建设()

A.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B.表明朝廷重视技术传承性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满足了百姓对粮食的需求

7.[2022·延安市二模]有学者说:“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不能把它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由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C.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动

D.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8.[2022·安康市二模]197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66.9%,而林、牧、副、渔业仅占33.1%,在主产粮区,粮食商品率仅为20%,占国土60%的土地上只提供了10%的农业产值,有12亿亩宜林荒山没有绿化开发,有70%的浅海、滩涂没有利用。基于上述状况,当时我国()

A.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B.大力引进外资加快土地开发

C.集中国家力量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农业生产

9.[2022·银川市三模]近年来,各村级基层组织将宗族力量所凝聚的大量社会资源整合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把传统的宗族治理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全新体系中,开创了一

种制度更完善、覆盖更广泛的群众自主管理模式。材料强调了()

A.宗族在广大乡村的权威性

B.传统政治力量的现实意义

C.城乡二元政治体制的建立

D.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历程

10.[2022·石嘴山市二模]彝族山歌被称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主要流传在盘州市盘北地区的淤泥、乌蒙、坪地、鸡场坪等地区。其中淤泥乡的彝族山歌最具代表性,其中的一首山歌唱道:“淤泥河来好地方,包产到户喜洋洋;自从盘古开天地,种田不用交公粮。”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

B.国家取消两千多年的农业税

C.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D.农村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11.[2022·内江市一模]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

B.体现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

C.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

D.突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12.[2022·咸阳市一模]如图为1978—2012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变化,这一变化反映()

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

B.农村农业人口的逐步减少

C.农村扶贫标准的逐步提高

D.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重视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2·遵义市三模]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中国社会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村落是特定区域内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在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乡土文化、家族文化与礼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村落文化。

材料二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认为“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业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卢作孚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龙头,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十几年问,他修建铁路、治理河滩、疏浚河道、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建设电站、开通邮电、建立农场、发展贸易、组织科技服务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中国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梁漱溟和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的侧重点,并说明该项运动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