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民生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民生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民生问题1.近些年来,一批批聚焦人民之所想的电视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山海情》再现扶贫故事;《小欢喜》演绎家长里短;《大江大河》讲述改革发展;《人世间》书写时代沉浮。

这些电视剧的脱颖而出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坚持A.以市场经济为指导 B.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C.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 D.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答案】C【详解】材料提到的电视剧作品均聚焦于人民关注的事件,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D项。

故选C项。

2.1601年,英国出台的《济贫法》,认定贫困的根源来自个人,贫困是“个人责任”,国家不应该承担救助的责任。

这表明当时英国A.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B.没有根本解决社会贫困问题C.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D.减轻了下层民众的后顾之忧【答案】B【详解】由材料中英国《济贫法》的内容可知,在自由和社会公平及正义之间,英国选择了前者,这表明当时英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B项正确,排除CD两项;材料中缺乏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信息,A项中“率先”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项。

3.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浙东大饥,朱熹借常平米600石,在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开耀乡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社仓事目》(即社仓章程),于淳熙八年(1181年)奏请孝宗批准推行全国。

后人把这个《社仓事目》连同开耀乡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

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创立“社仓”,其主要目的是①维护社会稳定 ②灾年赈济,扶植生产 ③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 ④提供社会保障,造福百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制定《社仓事目》” “朱子社仓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其创立的“社仓”,维护了维护的社会稳定;在灾年进行赈济,扶植稳定了生产;同时通过立法,为提供社会了保障,造福了百姓,①②④符合题意,B 项正确;其创立“社仓”无法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③错误,排除A、C、D项。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17热点聚焦热点3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改善民生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17热点聚焦热点3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改善民生
热点问题命题特点 前瞻性 现实性 人文性 隐藏性 表现 既能体现当今社会战略性价值,又能符合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的热点问题 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关系到老百姓民生的大事和热点问题 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文知识和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 与现实热点问题相联系的隐性知识点
PART 03
关注民生——聚焦“三 农”问题,改善民生,构建和 谐社会
知识 衔接
ZHISHI XIANJIE
4.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 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 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 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 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 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 (3)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 ②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4)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考向 预测
KAOXIANG YUCE
【例】 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 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 解析▶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 朝时期中国并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对老人的赋役优待, 并未出现相应的数字比例说明唐朝人口老龄化问题,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 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对老人的赋役优待,体现了统治者以孝 道治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 D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三篇热点解读热点二关注三农问题重视民生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三篇热点解读热点二关注三农问题重视民生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创新
包括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 料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是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需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 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同时注重培 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他们的科技素 质和技能水平。
03 农民生活与权益保障
农民收入增长途径探讨民生改善在乡Fra bibliotek振兴战略中地位
基础地位
民生改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 和前提。只有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 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才能激发他们 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实施。
VS
优先领域
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民生领域, 要优先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活水 平和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
农民工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就业问题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加强 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
农民工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农民工权益保障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加强劳 动监察和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农民 工合法权益。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强农民 工城市融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 。
04 民生改善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意义
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 要求。
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聚焦社会热点一 重视“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聚焦社会热点一 重视“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

专题三聚焦社会热点热点一重视“三农”问题,强化立国之路热点演练1.(2012·武汉模拟)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2012·深圳模拟)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3.(2012·汕头模拟)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4.(2012·新余模拟)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 )。

A.推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收政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5.(2012·苏北四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

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大生》2008年8月材料二1936年2月国会通过了美国农业部制订的《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

该法案通过给予农场主一定的土地撂荒补贴,限制土地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这次只不过是以土壤保护的名义出现而已,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30热点二关注“三农”和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热点背景】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30热点二关注“三农”和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热点背景】

热点二 关注“三农”和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热点背景
【素材1】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素材2】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2014):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三农问题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三农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三农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3.掌握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一些基本措施。

4.结合地理知识归纳和概括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而人文因素包括政策、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劳动力、工业等。

高考预测:1.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古代经济史考查的一个热点;2.结合古代水利事业的建设及成就作为考查热点;3.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与特点,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与税费改革的热点进行考查;4.考试往往将各个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江南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考查;5.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建国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考查;学法指导:1.注意进行纵向比较;2.注意树立各个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特点;3.要纵向地、系统地、简明扼要地梳理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轨迹,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哲学观点加以剖析,深化认识。

并能联系当今时政热点,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对中外农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农学著作、农业政策、生产工具、优良品种等等)要予以注意;5.注意中外历史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总结当代中国农业发展快与慢的历史原因、历史教训与经验。

考题回放:(2005年全国文综卷Ⅱ·12-1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1—3题。

1.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水利工程位于 D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2.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

这一段是 C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3.简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C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知识整合: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高考热点05 关注民生,和谐共生(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高考热点05 关注民生,和谐共生(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 列项中,反映孔子古民代本民本思思想想的是(
C 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1、A儒.家无:为而治
D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相生相胜”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①孔C.子:反“对仁”苛主政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教无
【探究拓展】古代中国开发江南过程?
①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
②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
南移打下了基础。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
③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新,北上方千转款模移板到选南择总方有,一其中太湖流域成为全国著名的
民生问题出现原因
(1)列强入侵导致近代中 国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自然经济受到破坏, 手工业者破产,民众生计 出现问题;不平等条约签 订,巨额赔款转嫁到民众 身上,加剧了民众的负担。 (2)近代的通货膨胀问题: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 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 命打击,也给民众的生活 带来极大的不便。
②孟子:“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
根据材料“‘仁无者为爱而人治’是的道思家想老体子现的在思政想治,伦主理张上顺就是民 “ 民 于暴本减本 政 当 政民”轻思 以 关”意人想 德 注“识民,负虐” , 人虽担民结 抨 民然,”合 击 的“根改。战 而 “所 残 疾兼应 治本善(复国 相作学 暴 苦爱上民自理末 生始为知 统 和”是生然封的期 相识 治 需“为。建,观的 胜可 认 求了)非社不邹 ”点巩知 为 ,攻会求解衍固, “ 尽”的有统用释统孔 苛 力是所治历五治子 政 满战,作行史思主 猛 足国但为想发相张 于 人时很,而展生“ 虎 民多期儒使相现措仁 ” 的墨家天象克施者 , 利子思下在、,想爱 认 益的得客即终普人 为 ,观到遍” 君 反上含, 王 对有有为 应 苛利“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热点 寻突破 主题六 (专题提升)关注三农,重视民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热点 寻突破 主题六 (专题提升)关注三农,重视民生

主题六关注三农,重视民生热点专项练1.(2015·湖北孝感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为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

(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

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 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 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

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材料三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指标——《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4年12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战国时期“关中为沃野”“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新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确立,以及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包头市一模]《管子·地员》篇把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物(种),并记述了各种土壤上栽培的作物。

如粟土,“尽宜桐柞,莫不秀长。

其榆其柳,其糜其桑……群木蕃滋数大,条直以长。

”此外,对其他十七种土壤,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反映出我国早期农业() A.作物种植趋向多元化B.已产生了因地制宜的思想C.生产关系正发生质变D.生产力发展呈现不平衡性2.[2022·渭南市一模]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臿,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

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北方耕作技术落后于南方B.农业生产的范围拓展C.铁制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已走向成熟3.[2022·安顺市二模]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竞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此车为求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

”该“车”的使用()A.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播种效率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C.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D.推动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4.[2022·自贡市一模]下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

画作反映了()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5.[2022·榆林市三模]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四民月令》记述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

这反映了当时()A.耕作工具明显进步B.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C.编写农书蔚然成风D.政府对农业极为关注6.[2022·乐山市一模]据记载,唐朝建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仓廪系统。

这些仓廪建造科学、分布合理,各仓场容量大、利于防火防潮。

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太仓、正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根据实际需要随地设置,转运仓依据水陆运输的需要节级设置。

据此可推知,唐朝的仓廪建设()A.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表明朝廷重视技术传承性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D.满足了百姓对粮食的需求7.[2022·延安市二模]有学者说:“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不能把它与集体统一经营割裂开来。

”由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C.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动D.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2022·安康市二模]197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66.9%,而林、牧、副、渔业仅占33.1%,在主产粮区,粮食商品率仅为20%,占国土60%的土地上只提供了10%的农业产值,有12亿亩宜林荒山没有绿化开发,有70%的浅海、滩涂没有利用。

基于上述状况,当时我国()A.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B.大力引进外资加快土地开发C.集中国家力量保障粮食安全D.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农业生产9.[2022·银川市三模]近年来,各村级基层组织将宗族力量所凝聚的大量社会资源整合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把传统的宗族治理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全新体系中,开创了一种制度更完善、覆盖更广泛的群众自主管理模式。

材料强调了()A.宗族在广大乡村的权威性B.传统政治力量的现实意义C.城乡二元政治体制的建立D.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历程10.[2022·石嘴山市二模]彝族山歌被称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主要流传在盘州市盘北地区的淤泥、乌蒙、坪地、鸡场坪等地区。

其中淤泥乡的彝族山歌最具代表性,其中的一首山歌唱道:“淤泥河来好地方,包产到户喜洋洋;自从盘古开天地,种田不用交公粮。

”这反映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B.国家取消两千多年的农业税C.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D.农村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11.[2022·内江市一模]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

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

该作品()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B.体现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C.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D.突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2.[2022·咸阳市一模]如图为1978—2012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变化,这一变化反映()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B.农村农业人口的逐步减少C.农村扶贫标准的逐步提高D.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2·遵义市三模]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中国社会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

村落是特定区域内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在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乡土文化、家族文化与礼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村落文化。

材料二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认为“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

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业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

卢作孚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龙头,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十几年问,他修建铁路、治理河滩、疏浚河道、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建设电站、开通邮电、建立农场、发展贸易、组织科技服务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中国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

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梁漱溟和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的侧重点,并说明该项运动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应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4.[2022·张掖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关键词(节选)时间关键词1949~1956年土地改革法、征收公粮、互助组、农业合作化1958~1976年以粮为纲、人民公社、农村纠“左”、调整、农业学大寨、发展农村副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8~1986年包产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2004~2021年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表格中选取一个阶段,并概述与评价所选取阶段的农业政策。

(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取的阶段,对所选取阶段的农业政策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严谨)1.B根据材料“记述了各种土壤上栽培的作物。

如粟土……”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早期农业能根据土色、酸碱度和肥力,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在各种土壤上适宜种植和栽培的农作物的情况,反映出我国早期农业已产生了因地制宜的思想,B项正确;作物种植多元化是指一个地域在原有的基础上种植更多的作物,这与题干强调不同地域因自然条件不同而种植不同作物的主旨不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我国早期农业生产关系质变、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等信息,排除C、D项。

故选B项。

2.C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与材料中“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臿,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相符,C项正确;材料中南北方都有铁农具出土,并未体现孰优孰劣,排除A项;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材料中涉及的生产范围不是春秋晚期才拓展,排除B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春秋晚期精耕细作尚未成熟,排除D项。

故选C项。

3.C依据“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竞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可知该“车”是指翻车,翻车需要人力运转,或用手摇,或用脚踏,它是一种灌溉工具,有利于抗旱,从而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C项正确;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而非播种工具,提高农业播种效率的是耧车,排除A项;翻车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但不能据此证明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推动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而翻车发明于三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4.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

材料《康熙御制耕织图》是康熙年间遵从统治者意志绘画的《耕织图》,这反映了统治者对于小农辛勤耕作的推崇,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治者推崇小农辛勤耕作,不是体现创作者的思想追求,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社会状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社会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农业耕作工具并没有取得突破性发展,排除D项。

故选B项。

5.B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可知,当时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着重强调耕作工具明显进步,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四民月令》这本农书的内容,无法得出编写农书蔚然成风,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四民月令》这本农书的内容,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的关注,排除D项。

故选B项。

6.C根据材料“仓廪建造科学”“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根据实际需要随地设置”“依据水陆运输的需要节级设置”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的仓廪建设科学、有计划、实用性强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果,C项正确;仓廪主要是为了存储粮食,与农产品的商品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朝廷重视技术的传承性,排除B项;“满足了百姓对粮食的需求”的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7.C依据材料“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属于集体经济的范畴,只不过是经营形式不一样,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农民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