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

合集下载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尼克松主义尼克松总统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

其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2、现实威慑战略1969—1980年,美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军事战略。

其基本主张是,美国“不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来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在保持和威慑的同时,仍以常规力量为“剑”,与苏联进行争夺;适当收缩亚洲兵力,着重加强欧洲战略重点;一旦进行战争,由同盟国打头阵,本国置于二线,必要时以海军、空军力量进行支援。

3、星球大战计划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

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的一次著名演说。

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

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的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4、中美苏战略三角三角关系是在冷战时期三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状态,是形成于两级对抗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

在这一结构中,美苏两国起着主导性作用,而中国作为平衡美苏实力对比的重要一环。

5、《反导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

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础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这两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球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方的核威慑,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6、《美苏贸易协定》美苏于1972年签订的协定,美国为了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以退为进的缓和政策。

《协定》把双方间的粮食贸易问题同中东、柏林等政治问题上相联系,这一贸易协定有利于美苏两国政治关系的缓和,也兼顾了双方的社会经济利益。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

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了审判。

法庭对22人作了宣判。

美国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城还进行了后续审判。

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3.东京审判(Tokyo trials)又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1946年5月3日-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

东条英机等七人被判处绞刑。

4.五国和约(1947.2)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盟国对德、日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签订了五国和约。

条约的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赔偿条款。

五国和约是战后初期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

5.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乔治·凯南(Kennan,George Frost),曾为美国驻苏代办。

1947年7月,他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文章分析了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理论根据、政策目标,提出必须把苏联看成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并提出了美国应实施的遏制对策。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

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苏、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合并英、美占领区,并筹划在其成立德意志国家,实行币制改革。

苏联因此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并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

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

1948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

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局势一时十分紧张。

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苏解除对柏林的封锁。

然而柏林已成为两个城市,即东柏林和西柏林。

杜鲁门主义: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

1947年3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

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方案)》的通称。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

战后国际关系史试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试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
思考题:
1、关于冷战的起源有哪些解释?
2、你认为冷战的发生是否必然?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又为什么?
3、冷战具有哪些特征?
思考题:
1、冷战在欧洲和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各有哪些表现?
2、“缓和”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3、“新缓和”与七十年代缓和的异同点有哪些?
思考题:
1、冷战时期危机处理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第一次柏林危机与第二次柏林危机有何异同?
3、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是什么?
思考题:
1、朝鲜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2、美国卷入和扩大越南战争的动因是什么?
3、大国因素对中东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4、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
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非殖民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2、冷战对第三世界的影响?
3、如何看待不结盟运动?
4、如何看待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思考题:
1、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什么?
2、苏东关系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思考题:
1、二战后美欧关系有什么特点?
2、如何看待美日同盟?
3、如何看待北约的作用?
思考题:
1、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2、战后东西方经济关系具有哪些特征?
3、战后南北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家主要分为哪些类型?
思考题:
1、冷战结束对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有何不同点?
3、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和新问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国际关系考研简答题

国际关系考研简答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问答题及参考答案4.维也纳体系述评。

答题要点:建立背景:拿破仑战后的欧洲与法国局势,法国恢复正统王朝统治,欧洲反法联盟获胜,英俄普奥,尤其是英俄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欧洲民主与民族解放高涨。

建立过程: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等。

结果:领土调整,恢复旧秩序,解决国际问题的条款。

意义:大国强权政治,任意宰割弱小民族,政治保守,均势格局的客观作用。

6.评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推行大陆政策的原因及结果)。

答题要点:俾斯麦以均势外交为原则,推行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霸权地位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德国总的对外政策。

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俾斯麦的这项“大陆政策”的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体系的关键。

俾斯麦“大陆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在欧洲建立了一个蜘蛛网式的大陆联盟体系,通过三个三国同盟和两个《地中海协定》和一个《再保险条约》,相当成功地实现了他的外交构想,为德国赢得了20年的和平时间,使德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

7.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答题要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时代大背景,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的力量平衡导致均势体系僵化是国际体系方面的原因,德国的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奥匈和奥斯曼帝国的民族危机等是国家层面上的原因,从决策者个人来说,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性格特点等也起了重要作用。

战争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9.试对凡尔赛体系做出评析。

答题要点:1、凡尔赛体系建立的背景: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结束;欧洲国家的革命和民族运动高涨;战胜国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美日崛起,英法等衰落。

2、美英法日意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宰割战败国及其殖民地;反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并尽快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奴役世界的“新秩序”。

国际关系史复习

国际关系史复习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教皇子午线、国际关系行为体、三十年战争(5)、“掷出窗外”事件(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8)、让•博丹、《比利牛斯条约》(14)、《乌得勒支和约》(23)、《圣斯特法诺和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20)、北方大战(36)、《尼什塔特和约》、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24)、七年战争(28)、1756年外交革命、武装中立同盟、美国独立战争、根特和约、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正统主义原则、《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亚琛会议、特洛波会议、莱巴赫会议、门罗主义、梅特涅、奥斯曼帝国、东方问题(50)、克里米亚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俾斯麦、1878年柏林会议、1879年德奥同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再保险条约》、《地中海协定》、光辉孤立政策、两C计划、利奥波得二世、法绍达事件、法俄同盟、中日甲午战争、三国干涉还辽、美西战争、英布战争、“门户开放”政策、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英日同盟、英法协定、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

二、问答题:1、近代国际关系史体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2、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3、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4、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6、试述17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国际关系史的特点。

7、试述18世纪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及影响。

8、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9、简析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10、简析克里米亚战争后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

11、评评1873年三皇同盟。

12、简述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中德法双方各自的活动。

13、俾斯麦结盟体系是怎样形成和调整的?14、俾斯麦体系为什么会瓦解?15、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16、英布战争爆发前英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准备活动?17、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其后果。

二战后国际关系史问答题

二战后国际关系史问答题

二战后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是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

1、首先,它造就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登上了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宝座。

由于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美国不仅没受到多大的损失,还利用出售军火发了战争财,经济力量空前发展。

战争还刺激美国军事力量的膨胀。

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世界各地拥有军事基地,还垄断着原子弹。

2、其它帝国主义国家降为资本主义二流国家。

德意日作为战败国,经济、政治上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英法受法西斯侵略影响,国力大大削弱。

经济上依赖美国,使美国乘虚而入,逐渐开始了对西欧的控制。

3、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崛起,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由战时合作迅速转为冷战。

大战给苏联造成了严重损失,经济损失达4850亿美元,人口死亡2000万。

苏联对二战胜利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随着二战胜利结束,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

4、给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英法等殖民主义国家陷于战争,大大削弱,各被占领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相继独立。

5、一方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军事需要促进了科技发展,如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40年代末起,美国便发生了技术革命。

这也使得科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空前明显。

二、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苏联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战后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为恢复战时严重受损的经济,保障自身安全,苏联采取了安全保障战略。

总体上对美英不干涉美英事务;在苏联控制的东欧不准美英干涉,杜鲁门上台后,苏联采取妥协的态度避免矛盾尖锐。

1、强调维持大国合作,主张把战时同盟维持到战后,以苏美英三大国合作为基础,赞成建立联合国。

国际关系学院历年真题(完整版)

国际关系学院历年真题(完整版)

国际关系学院年考研题目一名词解释:,普法战争,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德黑兰会议,肯尼迪和平战略,北约伙伴关系计划,日本关于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纲领二:简答题,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试述世纪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背景行动及成果?三论述世纪年代美国中立法,以及租界法案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世纪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的成因的内容以及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简答简述东亚峰会的意义简述中日关系僵局的原因短论论事件的影响简述一下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普法战争,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德黑兰会议,肯尼迪和平战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二:简答题,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建立并评价其作用\,试述世纪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背景、目标及成果。

三论述\世纪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中立法》与《租界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世纪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政治)专业综合一、简答(每题分)试析首届东亚峰会的意义简析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二、短论(分)评估恐怖事件的影响国际政治专业综合一、名词解释、“文明冲突论”、欧洲一体化、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国际政治行为体、民族主义、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二、论述题、什么是世界格局?试论世界格局划分的基本理论及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试析当前中日关系及中国关于中日关系发展的主张。

、试论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流派及意义。

国际关系专业(文传)方向专业综合一、名词解释、博客、把关人、公众、意见领袖、财经传播、遣唐使、文艺复兴、和平崛起二、简答题(前题选答道,第题必答)、试结合信息社会中因特网这一传播新媒体,简析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当今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中有所谓“管理学派”、“语艺学派”和“整合营销传播学派”,请选择其中一个学派,简述其对公共关系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主要的学术代表人物。

战后国际关系史课后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课后题

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11日,美、苏、英三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并带有一些条件。

该文件有损中国的主权利益,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1)背景: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2)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

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

(3)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1)背景: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形成过程:逐步形成(苏德战争,美英支援;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苏、美、英召开莫斯科会议,《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阿卡迪亚会议;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3)意义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1)形成过程: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的苏、美、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反对法西斯的《联合国宣言》。

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在莫斯科发表了《普遍联合宣言》,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

1943年二战形势扭转后,在开罗和德黑兰会议上,盟国首脑对新组织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罗斯福是建立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者。

1944年8月在敦巴顿橡树会议公布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正式建议新组织命名为联合国,并提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建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召开旧金山制宪会议,讨论制定联合国宪章。

(2)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

(3)作用:联合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遍和广泛原则的国际组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年试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年试题

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990年试题第一部分国际政治概论一、简答、简述题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及其作用3、裁军与发展的关系4、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6、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二、论述题:1、争取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2、战争的根源与性质第二部分国际关系史1、试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2、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裂的原因,经过及其统一的前景。

第三部分中国外交一、简答题:1、“亚罗“号事件2、契约华工在古巴3、中印边界问题4、中日关系正常化三原则5、中美“上海公报“二、问答题: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及其意义。

2、分析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其特点。

91国际政治概论一、简答题:1、国家利益2、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3、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要素4、和平与发展的主题5、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特征二、论述题:1、怎样认识当今世界所处的时代?2、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角度论述当今世界美、苏、中、西欧、日本间相互关系的实质。

国际关系史一、简答题1、七年战争2、地中海协定3、三国干涉还辽4、蒙特勒海峡公约5、中东“六〃五”战争6、纳尔逊〃曼德拉二、论述题1、试述本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2、试述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

中国外交一、简答题:1、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央关于外交的“三大决策”2、建交前的中美大史级会谈3、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原则4、中法建交5、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原则二、论述题:1、试述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年间的中苏两国关系2、试述周恩来与万隆会议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992年试题国际政治概论一、简答题1、国家主权2、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演变的三个时期3、东西关系的实质4、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5、OPEC二、论述题1、试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2、试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国际关系史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2、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3、第二次鸦片战争4、意土战争(1911)5、欧洲共同体6、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二、论述题1、试述1941年日美谈判和太平洋战争爆发2、试述布什的人权外交及其实质中国外交一、简要回答下列个题: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南北通商大臣职务的设立2、马嘉理事件简况3、所谓“麦克马洪线”的由来4、“西原借款”的主要内容5、国民党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运动及其实质6、比较《中苏不侵犯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7、关于台湾省沦为殖民地和回归祖国的简要经过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哪三大基本方针?周恩来对其内容是怎么阐述的?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请完整准确的写出其内容10、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各国建交原则和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二、试评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经过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及香港问题的解决三、试述我国的旅顺、大连(简称“旅大”)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是怎样被外国掠夺以及新中国完全收回其主权的曲折过程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993年试题国际政治概论一简答题1、强权政治2、雅尔塔体制的确立3、新技术革命4、东西关系中冷战的产生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二论述题1、试论解决南北关系问题的根本途径2、评析“人权高于主权论”的实质国际关系史一、简答题1、北方战争2、四国同盟(1815)3、柏林会议(1878)4、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5、杜鲁门的第四点计划6、日本北方四岛问题二、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从中立国反对德国法西斯方向的演变三、试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的意义及其批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中国外交一、回答下列各题1、叙述中国关税大权落入外国人之手的简要经过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从关余问题和商团事件的解决简要评析孙中山的外交主张4、简要叙述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同苏联的断交与复交经过5、简要回答“迪克西使团”赴延安这件事,为什么称作“迪克西使团”6、新中国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特点怎样,从政治上和国际法上作出解释7、按地理顺序写出同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的名字,指出哪些国家已经与我国解决了边界问题,哪些国家正在同我国进行边界问题的谈判8、中美签订的三个公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年来美国在哪些问题的做法上公然违反上述公报的精神?二、试述前苏联(包括苏俄)在中东铁路,长春铁路的特权的几次重大变化以致最后全部放弃的过程三、试析八十年代初全面调整后的我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因素。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体系格局I. 1945-1949:从二战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形成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三次会议和签署的文件形成了雅尔塔体制。

1、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配合作战、全面打垮法西斯国家和战后安排问题。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雅尔塔举行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巨头会议,对处理战后重大问题,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都作出了重要决策(会议一是讨论了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的计划,商定了共同作战部署,并确定德国受降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共同占领;二是讨论了对波兰的边界划分原则,波兰新政府的产生、联合国机构组成等具体问题;三是美苏做成牺牲中国主权的秘密交易)。

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

(此乃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最重要环节)3、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至8月2日,在柏林波茨坦召开了战时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确定了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决定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彻底摧毁纳粹主义,重建德国的民主制度。

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重新划定波兰边界。

此外,还讨论了对战败国意大利和追随德国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的政策问题。

会议最后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协定书》。

此次会议基本确定了欧洲的新格局。

雅尔塔体制的影响和意义:1、第一次由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这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和进步。

但是它将欧洲一分为二,德国分成两个国家,亚洲的朝鲜变为北、南两个国家,形成了东西方对抗的初步形态。

两个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也直接影响了战后国际形势发展,造成两国四十多年的对立和对抗;2、采取军事占领方式来划分势力范围,使许多小国和弱国的主权和利益受到了直接侵占和损害;3、其积极方面是对德国法西斯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参与势力铲除较为彻底,保证了欧亚更好的和平发展条件;4、其建立过程中成立了联合国,在维护战后国际正常秩序和促进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完整版)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

(完整版)国际关系学院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问答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一、问答题:1.乔治·凯南“遏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凯南认为,苏联有一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导致苏联为了自己的安全利益推行扩张政策。

在他看来,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

因此缘故,当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它都可以轻易的退却。

因此,如果对方拥有足够的武力,并表明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

如果对方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

”凯南认为,“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久而耐心地,同时又坚定而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经过长期的遏制,“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

2.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1)国际因素(即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士政治●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

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

●“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2)国家因素:战后初,美苏试图维持战时的合作关系,主要出于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和斯大林对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考虑。

但美苏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国家利益也是相悖的。

●苏联的国家利益: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部和东部边境的安全;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美国的国家利益: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历舞台;遏制苏联3)领导人个人因素:综上所述,战后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两国领导人与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3.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和第一次中东战争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巴勒斯坦地区原来是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栖息之地。

在古代,犹太人几经流放,散居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领土,大量阿拉伯人移入,逐渐形成阿拉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地区遂亦成为他们的家园。

战后国际关系史—问答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问答题

①由于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在战略态势上苏联处于不利的境地,苏除继续加强对东欧控制的同时,在亚洲积极倡导建立亚洲安全体系,扶植越南亲苏政府,支持它侵入柬埔寨,将越南纳入其战略轨道,此外,苏还同印度签订友好条约,拉拢印度,抵御英美。

②中苏关系上,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双方处于严重的军事对峙之中,但以塔什干讲话证明勃在执政后期有意改变中苏关系。

总之,勃时期苏的对外战略从缓和到争霸,其实两个阶段本质都是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战后国关史考试资料

战后国关史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1富尔敦演说二战之后,欧洲列强丧失霸权地位,美苏开始争夺世界霸权。

对苏“遏制政策”成为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来到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讲。

演说中,丘吉尔提出“铁幕”的概念,强调苏联的共产主义对英美等国构成严重威胁,呼吁西欧国家“团结一致”,与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保护自身安全。

演说引起了极大轰动,表达了英国企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在欧洲抗衡苏联的愿望,美国政府借此演说说出了自己的主张。

斯大林回应了该讲话。

富尔敦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2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问题是美英与苏联的斗争焦点。

冷战爆发后,美苏对德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行动。

1948年6月美英法对西占区单方面的货币改革,引发政治危机,奏响德国分裂的序曲。

随后,苏联出兵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杜鲁门总统通过空运物资使美军继续留在德国,同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

年底柏林已经分裂为两个独立城市。

1949年1月苏联领导人首先发出和解暗示。

苏美英法四国政府达成协议解除封锁,决定商讨德国问题。

美国利用柏林危机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加紧分裂德国。

6月,德国问题的商讨失败。

东西德的相继建立,标志着德国的正式分裂。

3杜鲁门主义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对苏方面,美国政府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由此,杜鲁门发布报告系统阐释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设想。

1947年,英国照会美国承担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杜鲁门在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咨文,声称希腊受到共产党领导的威胁,一旦失陷将危及全世界。

都1949年,希腊的革命烈火被扑灭。

杜鲁门主义实质是一种新的世界范围的门罗主义,是美国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美苏冷战爆发。

4冷战“冷战”指的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与较量。

战后国际关系史课堂作业

战后国际关系史课堂作业

战后国际关系史课堂作业战后国际关系史课堂作业一、填空1、二战后美国不仅在经济上独占鳌头,在军事上还是头等的强国。

年美国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年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苏联也不甘示弱,年、年苏联先后拥有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2、1945年月日《联合国家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这一天作为“联合国日”而载入史册。

3、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了审判。

4、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战胜国对德、日盟国签订了《五国和约》。

5、战后德国被盟国分区占领。

德国东部地区由占领,西南部地区由占领,西北部地区由占领,西部地区由占领;整个柏林(或称大柏林)也由四国分区占领。

1945年6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占领军司令组成,接管德国的最高权力。

6、1945年8月28日,美军先遣部队进驻日本,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

太平洋美军总司令为同盟国军最高司令官。

美国排除其他盟国,单独制定占领日本的基本政策,即这年9月6日杜鲁门总统批准了《》。

该文件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的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使日本成为“支持美国的目的”的忠实属国。

7、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8、战后美国的战略目标包括:。

9、1944 年7月45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通过了控制世界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一项综合性协定,从而确定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

10、年2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内瓦签订了协定,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总协定的宗旨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11、1947年7月,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的文章,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12、年3月,美国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即所谓“ ”。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缓和时期的东西方关系一、缓和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缓和代替了“冷战”。

缓和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政治气氛比较和缓,东西方各国领导人特别是美苏首脑频繁接触,达成许多协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经济关系普遍得到发展,贸易往来有了很大增长,签订了各种长期贸易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军事方面举行了一系列军备控制谈判,美苏之间达成了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

缓和局面之所以出现,首先是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

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遭到伤筋动骨的削弱。

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3000多亿美元,伤亡几十万官兵,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侵越战争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

这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来一维持侵略战争的基础。

从1967年起美国全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连美国统治阶层也不能不承认侵越战争的失败。

由于巨额军费开支,美国的经济日趋恶化,财政赤字扶摇直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美国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也被彻底动摇。

相反,苏联则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机,加紧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经济上,美苏两国的差距大大缩短。

军事上,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全力发展军事实力,全面扩展军备,实力增长很快。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实力已赶上(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

苏联还利用美国陷入越战之机加紧在世界各地渗透,美苏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东西方缓和的基础。

其次,西欧、日本崛起,它们已不再是美国俯首帖耳的小伙伴,而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戴高乐首先向“美国治下的和平”发起了挑战。

联邦德国也提出了“新东方政策”。

西欧在许多问题上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屈从美国,它们或批评美国的越南和中东政策,或微波美国意愿与苏联、东欧打交道。

日本则在经济上同美国发生激烈的摩擦。

现代国际关系史—问答题

现代国际关系史—问答题
3)日本全面侵华后,华盛顿体系遭彻底破坏,美日矛盾开始激化。但实际上美国为了维护美日贸易并未对日本采取措施。
4)日本在远东的步步紧逼,最终导致美日矛盾的总爆发—太平洋战争的开始。
①两国在中国争夺日益激烈。美蒋集团和日汪集团的争夺也随之尖锐化。
②日本的南进战略和军事部署使斗争升给。日本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着手南进计划,威胁到美在东南亚的利益,也使全球反法西斯斗争变得严峻起来。
③日本的南进行动最终导致日美谈判,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的扩张要摧毁美国着手建立的华盛顿体系,因此,美日矛盾是无可调和的,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一矛盾的演变过程中,美国的孤立主义从中起到很大作用。
7、简述一战后到冷战前美苏关系的发展
一战后,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扩张的背景下,两国又从对手变成伙伴直到二战结束冷占的爆发。
6、简述一战后至太平洋战争前日美矛盾的发展
1)建立凡尔赛体系,美日矛盾暂时被掩盖,实际上是美对日本在远东的压制,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拆散英日同盟并与各国签订《九国公约》达到了对日本的压制目的。
2)20年代末日本制定争霸世界的计划,法西斯势力上台,公然发动入侵中国“九、一八事变”,从而使美国着手建立起的华盛顿体系遭到破坏和威胁,美日矛盾开始显露并深化,但美国却实行“不承认主义”对日侵华实行纵荣。
2、论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崩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形成的欧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的建立和崩溃是当时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首先,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经过巴黎和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形成的。它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签订一系列掠夺性条约的基础之上的。
1)签订凡尔赛对德和约,完成对待国殖民地的瓜分、领土分割,军事上的限制及经济上的掠夺。为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一、问答题:1.乔治·凯南“遏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凯南认为,苏联有一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导致苏联为了自己的安全利益推行扩张政策。

在他看来,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

因此缘故,当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它都可以轻易的退却。

因此,如果对方拥有足够的武力,并表明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

如果对方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

”凯南认为,“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久而耐心地,同时又坚定而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经过长期的遏制,“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

2.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1)国际因素(即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士政治●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

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

●“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2)国家因素:战后初,美苏试图维持战时的合作关系,主要出于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和斯大林对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考虑。

但美苏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国家利益也是相悖的。

●苏联的国家利益: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部和东部边境的安全;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美国的国家利益: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历舞台;遏制苏联3)领导人个人因素:综上所述,战后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两国领导人与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3.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和第一次中东战争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巴勒斯坦地区原来是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栖息之地。

在古代,犹太人几经流放,散居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领土,大量阿拉伯人移入,逐渐形成阿拉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地区遂亦成为他们的家园。

而犹太人民长期遭受居住国,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统治阶级残酷迫害,民族权利倍受践踏;犹太人对犹太教的虔诚信仰、殖民主义的鼓吹和支持,促进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产生。

1947年11月,在美、苏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分别建立阿拉伯国(面积为11203平方公里)和犹太国(面积为14942平方公里)的决议。

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同一天,“犹太国”以色列宣告成立。

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不仅没少领土,反而侵占了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五分之四,致使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流落在各阿拉伯国家。

联大决议中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没有建立。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不断向阿拉伯国家侵犯,阿拉伯各国不断反抗,中东陷入长期的动荡和冲突。

第一次中东战争使巴勒斯坦问题更加复杂,民族、宗教、历史问题纠缠在一起。

直至今日,巴勒斯坦问题仍看不到解决的迹象。

2)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委任统治,以色列国当天下午宣告成立。

美苏立即予以承认。

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由于美国的压力,英国停止支援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很快掌握了战场上的优势,并向阿拉伯国家大举进攻,迫使各国签订停战协定。

通过战争,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面积的五分之四和耶路撒冷新城,比分治决议分割给以色列的领土又多出了6000多平方公里。

加沙地带被埃及占领,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为外约旦占领。

分治规定建立的阿拉伯国始终未能建立起来。

4.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1)背景: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推翻了亲美独裁的巴蒂斯塔证券,引起美国对古巴的严重敌视。

1960年6月开始,美国对古巴实行经济制裁,尔后又全面封锁。

1961年1月,美古断交。

随着美苏关系的恶化,苏联逐步涉足古巴的政治、经济、军事,试图在拉美建立一个据点同美国角逐。

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

2)过程:1961年4月发生吉隆滩事件,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

10月中旬,美国的侦察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

10月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

24日,美国军舰在空军和航母的护卫下开始在古巴周围设置封锁线。

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

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

11月8—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对船的观察”。

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

至此,古巴导弹危机平息。

3)影响:①对苏联,达到了以撤走导弹换取美国保证不再入侵古巴的目的。

苏联由于实力不足在危机中处于下风,促使苏联领导人下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与导弹。

②对美国,由于在危机中忽视欧洲盟国的利益,热衷于与苏联进行“越顶外交”,使西欧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

③对古巴,美古关系没有改善的迹象,苏古关系也陷入紧张。

古巴意识到完全依靠苏联不是长久之计,转而想拉美推行“游击中心主义”,希望用拉美来牵制美国精力。

5.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万隆会议,即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开幕共有来自亚洲和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

1)会议召开的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亚非许多国家仍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状态,他们面临着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的共同任务。

③中国、朝鲜在朝鲜战争中取得胜利,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的胜利,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亚非国家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

2)过程:①首先是一般性发言阶段,大多数国家表达了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表示希望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

但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手美国挑拨,把矛头指向中国和共产主义。

对此,周恩来总理重新准备了发言稿,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②然后是分组讨论阶段,各国代表分成经济、文化、政治委员会三个小组进行主体讨论,虽然争论很激烈,但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引下,最终达成了协议。

③1955年4月24日,会议通过最后公报,是会议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总结。

3)历史意义:①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讨论自己的命运和问题的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亚非国家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②开创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奋斗的局面,增进了各国的了解,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③万隆精神,即亚非国家为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建立和发展友好团结合作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而求同存异,共同斗争的精神成为指引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奋斗的指针。

6.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施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

戴高乐坚决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在他的执政期,法国的外交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是:着重打破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地位;由法国充当西欧盟主;维护法国在原法属殖民地各国的利益;同中苏对话来解决世界事务。

1)政策的形成背景:①战后法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法国在经济、政治上受到美国的限制,希望能有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②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

美苏冷战使法国感受到安全的威胁。

③戴高乐个人同美国关系不好。

美国二战期间没有支持戴高乐,使其怀恨。

2)主要内容:●促进法国外交上独立自主:①反对美国的霸权,维护民族的独立,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

主要反对美国大西洋联盟的霸主地位。

②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戴高乐认为美国灵活反映战略是与欧洲盟国脱钩,对美国保卫欧洲的能力表示怀疑。

认为法国在北约中有损法国的国家利益。

③主张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

1960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

●加强法德合作,推动两欧的联合。

戴高乐认为德国的分裂及美苏对峙对德的控制使德国不能成为法国的威胁,而且欧洲联盟的建立也不能缺少法德。

1963年法德签订《法德合作条约》,实现历史上的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调整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①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②对苏联既保持警惕,又希望建立缓和谅解的合作关系,扩大法苏经贸合作,通过向苏联靠拢摆脱美国的控制。

●非殖民化的问题,使法国赢得有利的国际地位。

3)实施:为实现这些主要目标,戴高乐一改第四共和国追随美国外交政策的做法,果断地采取了重大的主动外交行动。

①实行独立的核政策,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

法国拒绝参加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以及美英苏三国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②采取一系列步骤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

1959年3月,法国从北约撤回其地中海舰队;1963年,法国大西洋舰队从北约撤出;1966年2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限期北约的最高司令部撤出法国。

③在外交上独树旗帜,冲破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顾美国的反对主动改善同苏联的关系。

1960年,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并提出愿同苏联合作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示意要把美国排除出欧洲事务之外。

法国还冲破了西方的统一反华阵线,与1964年在西欧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④法国改变了对联邦德国的态度,试图通过联合德国而使自己恢复“欧洲中心”的地位。

在对待殖民地方面,法国也出台了一些新政策,修补了同法属非洲的原殖民地国家的关系,以便同美国在第三世界竞争。

二、名词解释:1.富尔敦演说1946年月3月,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在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丘吉尔鼓吹英美联合,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