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联系

主要是 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图中字母代表能源 生产和输出地区,甲、 乙、丙为能源输入地 区,箭头表示能源输 送方向,回答下列问 题。
(2)为缓解上述问题,试从节流和开源两方面提出有
效措施,
开源: 能源跨区域调配、开发利用新能源

节流: 节约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

图中字母代表能源 生产和输出地区,甲、 乙、丙为能源输入地 区,箭头表示能源输 送方向,回答下列问 题。
(2)北路输送的主要是___火___(火、水、核)电,它 把___煤__炭___资源转化为电能输送,这种能量输送方式
与传统的火车输送煤炭的方式相比,优点是: __减__小_铁__路__运__输__压_力__,__减__少__污_染_____________。
(3)中路输送的是____水______电,该能源供应地的电
(5)西电东送可以将西部地区的____资_源______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东部而言, 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可以起到改善__环_境____的作用。
三、产业转移
1、转移原因: 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 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等
2、转移的方向和企业类型: 方向:发达地区 落后地区
企业类型: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
3、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式
沿海企业 向内陆迁移 台湾产业向 大陆 迁移 广东边远地区的 产业集群 效应
广东部分地区工业转移
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 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 分布
产 业 发展 移 中国 入 家或 地 地区
(二)西气东输
2004年8月3日技术工人在焊接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管道上的最后一道焊口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地理的特点对于其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的经济地理背景出发,探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各地区的特色产业。

一、经济地理背景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宽约5500公里,南北长约5300公里,地理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区特点。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以及南北部分地区,地形和气候条件福义不一,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同时,其地理位置也使得东部沿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的投资。

在东部沿海地区,像上海、广东等地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和出口业的中心。

这些地区以其高度的产业集聚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例如,浙江省的温州市以其轻工业和家电制造业闻名,成为国内外的重要产品供应地。

三、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内陆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相对欠缺,吸引外资的机会也较少。

因此,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西部内陆地区也拥有独特的优势。

西南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旅游业投资,例如四川的九寨沟和云南的丽江。

此外,西部内陆地区的能源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例如三峡水电站在中国能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四、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之间,地理位置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同时又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

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积极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例如,湖北省的武汉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中国内地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

此外,湖南和河南等地也因其制造业的发展而受到关注。

中部地区的崛起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思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思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思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不同国家、不同省份或不同市区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赖,形成共同的经济体系并共同追求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基本条件和发展思路两个方面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一、基本条件一、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水利、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交通和通信。

发达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内不同经济主体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提升经济运作的效率。

在这样的条件下,各国、省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将屡创新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需要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这样的条件。

这是因为贸易的自由化能够增加相互之间贸易往来的机会,进而提升经济效率,投资自由化则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支持经济发展。

基于此,许多地区或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促进本地区和外部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

三、政策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政策执行。

这包括税收、财政等方面。

政府应当为所有经济实体提供一致的政策和环境,这样所有参与方就都能够在受到公平的对待的同时获得充分的市场竞争性。

二、发展思路一、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思想。

只有在生产、销售、维护等方面协调一致,才能够使得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体相互促进,逐步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转移。

这依赖于一个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建立。

各个地区经济体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发展方向,有效协调各自之间的发展策略,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培育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可以有效地推进一个地区内的经济一体化。

这需要具备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中小企业的支持。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培育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同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税收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更好地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发展新产品和服务。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范围内,各地经济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通过合作与协调,共同发展的过程。

它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升地区竞争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系,通过深化市场一体化、推动区域一体化、加强产业一体化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发展的互补与协同效应。

下面是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产业一体化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通过建立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与互动,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和规模效应。

例如,各国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和服装等产业中相互合作,形成全球性的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的一体化和深度融合,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二、深化市场一体化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形式,打破贸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加强区域内市场的一体化和互联互通。

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市场,实现了货物、服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推动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优化资源配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最优配置。

通过建立产业专业化和地区分工,可以将各地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回报率。

例如,沿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互补,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合作,实现了区域内的协同发展。

四、增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和经济政策的协调,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例如,东盟国家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议(FTA),建立了东盟共同市场,通过共同发展和合作,增强了区域内的一体化程度。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趋势,也是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深化产业一体化、加强市场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强合作与协调,可以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跨国界、跨地区的联系与互动,而区域一体化则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等形式,实现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定义、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定义需要明确。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深和扩大,包括商品、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的跨国流动。

区域一体化则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等形式,实现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发展。

例如,欧盟是一个典型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其成员国通过建立共同市场和货币联盟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整合和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远。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跨国投资和跨国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其次,经济全球化提高了经济效率。

通过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形成,不同国家可以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再次,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跨国合作的加强,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共享。

然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获益较多,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则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失业问题。

其次,经济全球化加大了环境压力。

随着全球贸易和产业链的扩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随之增加,对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再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金融风险。

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使得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区域一体化的名词解释

区域一体化的名词解释

区域一体化的名词解释区域一体化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逐渐消除边界限制,实现经济融合、资源共享、市场一体化和政策协调的过程。

一、背景与概念区域一体化作为一种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地区内国家与地区间的互利合作,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

它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引起重视,旨在打破单个国家内部市场的局限,推动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并加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二、经济一体化的意义经济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要素,即打造一个统一的市场、实现资源、资本和人力的自由流动,以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加强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打破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1. 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通过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促进了区域内各国家间的经济联系。

这有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多样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增长。

2. 资源与产业合作经济一体化还可实现资源和产业的合作与共享。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对资源和产业进行合作,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区域内各国家的竞争力。

3. 投资自由化通过建立投资自由化的制度和机制,各国家可以享受来自外商的投资,提升区域内的发展潜力。

这有助于吸引国际上的投资和技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三、政治一体化的意义除了经济一体化外,政治一体化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区域内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合作与互信。

通过政治一体化,各国家可以加强对区域内事务的协调和管理,分享政策经验和最佳实践,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1. 政策协调政治一体化促使区域内各国家建立机制,通过协商和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政策,以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这有助于增强区域内国家的合作和相互依赖性,实现国际事务的协调与政策的一致性。

2. 和平与安全合作政治一体化还有助于加强区域内各国家之间的安全保障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指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实体之间,在政策、法律、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合作与整合,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一概念强调了地理区域内的经济互动与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等方式,实现经济整体的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建立和发展区域内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实现经济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这种合作可以包括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市场间的贸易往来等多种形式。

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不同经济实体可以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机遇,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跨国公司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发展、贸易壁垒的降低等因素,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通过合作与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技术创新的加速以及人才交流的深化,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例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也不尽相同,这给合作与整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可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造成阻碍。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建设,为区域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企业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和推动,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共同推动发展的合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地理区域内经济实体合作与整合的重要手段,具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潜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Pc+t Pb Pc
t
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 : 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 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 Da 向的转移。 Q3 Q1
Q2
0
Q4
(二)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Sa
关税同盟建立前后: C.S. P.S. a+b+c+d -a -(c+e) (b+d)-e
第八章 经济一体化理论
引言
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版图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1、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的概念
定义1:是指地理区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国家之间所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
经济组织。
定义2: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 上地理或经济制度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让渡自己的 部分经济或政治主权,建立起超国家的管理机构,以 集团的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内实行贸易投资自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最低级的形式
最高级、最终的形式
(一)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 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 其效果是: 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 费本国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 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 节省开支,提高福利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Ⅰ“关税同盟”阶段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欧洲共同体(1961年)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
— 欧洲煤钢共同体
德、法、意、比、荷、卢
*1950年5月,舒曼计划:联合经营法国和德 国的煤钢工业,并欢迎其他西欧国家参加。
*1951年4月,“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巴黎条约”)
中国-东盟(2010年全面建成) 中国-巴基斯坦(2009年签署协定) 中国-智利(2005年签署) 中国-新西兰(2008年签署) 中国-新加坡(2008年签署) 中国-秘鲁(2009年签署) 亚太贸易协定(优惠贸易安排) 中国-哥斯达黎加(2010年签署) 中国-冰岛(2013年4月16日)
三个候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
Ⅶ 第六次扩大(27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2007年
(二)欧盟的不断扩大
Ⅰ6国:德、法、意、比、荷、卢 Ⅱ 第一次扩大(9国):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丹
麦加入 Ⅳ 第三次扩大(12国):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
入;
Ⅲ 第二欧次洲扩经大济(一10体国化)向:南19扩81展年,希成腊员加国入的;经济差距扩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四、区域贸易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地理区域上 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实行的某 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 织。
2011年7月20日,WTO公布的最新2011年度报 告中指出: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快速发展不 仅能够满足调控全球生产的需要,并使非成员 方受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三十页,共42页。
1、打破分割,扩大市场范围,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小市场的恶性循环: 在狭窄的市场中,企业行为(xíngwéi)保守、新兴企业
无法进入,在这样一个缺乏竞争的垄断市场中,商 品价格高,社会公众缺乏购买力,因而销售量小, 致使企业资本周转率降低,无法大批量生产,为获 得高利润而又不得不采取高价格,这样就陷入了高 利润、高价格、低资本周转率、狭小市场的恶性循 环的怪圈之中。
一、关税同盟理论 二、大市场理论 三、协议性国际(guójì)分工原理 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第十三页,共42页。
一、关税同盟(ɡuān shuì tónɡ ménɡ) 理论
系统提出关税同盟理论的作者是: 美国经济学教授范纳(JaCob Viner) 李普西(K.G.LipSey)
范纳认为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三个条件: 完全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对来自成员国以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 通过(tōngguò)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第十页,共42页。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ɡuó jì mà o yì)的影响
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集团内经济贸易的增长 经济一体化促进集团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技术合作,
加速(jiā sù)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加
速(jiā sù)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增强和提高了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
的力量。 加速(jiā sù)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第十一页,共42页。
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bùlì)影响
第十二页,共42页。
第四节 区域经济(jīngjì)一体化理论介 评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将一个或多个地理相邻的经济区域,通过取消或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提高产业配套和资源整合水平等方式,促进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互动,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其目标是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提升全体居民的福利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促进区域内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并吸引更多的投资流入。

2. 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配套,促进区域内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3. 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区域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交通运输效率和信息流通速度,促进区域内人员、物资、信息的互联互通。

4. 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区域内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特殊地理条件和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1. 基本地理特征中国位于东亚,陆地面积广阔,东临太平洋。

其地理位置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稀土等,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 地形和气候影响中国拥有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从西南的高山腹地到东部的沿海地区。

这些地形和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例如,西南地区多山地,适合发展矿产资源、旅游业等,而沿海地区则更适宜发展制造业、国际贸易等。

3. 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重要的内陆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也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这些地区拥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同时,东部沿海地区还聚集了许多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创新中心。

例如,深圳和上海的科技园区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中心。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中部地区的发展。

例如,湖南、湖北等省份积极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

中部地区还受益于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区域。

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发达。

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例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扶持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

然而,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交通不便、人才流失等。

区域经济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是指地理区域上较接近的两个或以上的国家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一般是以地区经济合作为其核心内容,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合作。
一体化要求打破国界,实行紧密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并建立起一整套共同机构。
关税同盟理论
(二)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ting effect)
$3盟的动态效果
2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3
加强市场竞争,推动利益增长
4
刺激投资:市场扩大、商品流通、贸易壁垒
5
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关税同盟理论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一、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国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 二、协议性分工原理建立在成本长期递减理论基础上。
7
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
8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一、一体化的内部影响 (一)促进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欧共体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增长(10亿美元) (二)改变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三)有利于经济一体化国家整体贸易地位的提高 (四)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按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1
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 欧洲煤钢共同体
2
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 欧洲联盟
3
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4
水平一体化 horizontal integration 横向一体化

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理位置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理位置所处的地域条件、交通通达性以及自然资源分布等方面,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一、地域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域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一些位于沿海地区或河流流域的地区,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这为发展航运业、港口经济以及水利工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

相反,一些位于内陆地区或高山地带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会面临更大的发展困难。

其次,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分布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富含矿产资源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的藏南地区和云南的昆明地区,由于天然资源的丰富,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一些鲜有资源的地区,如西藏的拉萨地区和青海的西宁地区,则需要依靠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

二、交通通达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交通通达性是指区域内外交通条件的便利程度。

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联系和资源配置效率。

地理位置优越,并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

例如,中国的上海、北京等沿海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连通了全球重要的海上航线,成为了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此外,交通通达性还能够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和资源优化配置。

当地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发达时,企业可以更便利地进行物资和资金的流通,同时也有利于技术和人才的合作。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性,吸引了大量企业的投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地缘政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缘政治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互相制衡和影响的关系。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会对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战争、内乱等冲突将直接影响区域内经济的稳定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经济活动、产业、资源和市场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相互依存的区域经济整体。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各国家和地区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实现共赢。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加强地区内部的联系,进行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进而提高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例如,欧洲联盟内部的国家开放市场,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加快物资、人员、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使整个欧洲区域形成高优化的产业分工和内部互补的产业结构,有效地提高了欧洲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和互换日益增多。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使地区的经济活动发生联动效应,构建一个共同的市场和产业链,扩大市场规模,从而促进地区经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竞争已经成为日益激烈的现实。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规模、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创新力,从而提高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有诸多的优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社会制度、文化习惯和制度管理存在差异,导致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方面利益意识和力度不同,因此有可能出现竞争加剧和冲突问题。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不均衡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与政治目标,通过签订协议与协定而形成的携手发展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扩大市场规模和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主要影响是扩大了成员国的市场规模。

通过降低贸易壁垒、消除关税障碍以及推动贸易自由化,成员国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合作。

不仅如此,扩大的市场规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并推动公司的扩张与增长。

2. 促进投资和资本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为成员国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本流动。

由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投资者更容易找到潜在的投资机会,并更方便地进行跨国投资。

这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国际间的投资合作,有助于提高成员国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

3. 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也有积极的影响。

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成员国可以通过共享技术和知识,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种合作有助于提升成员国的创新能力,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传播,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4. 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能够促进成员国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升级。

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互补,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工的深化。

此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成员国还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整体的产业竞争力。

5. 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即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

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成员国需要共同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以实现各自国家经济目标与整体发展目标的协调。

政策的协调和合作为成员国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稳定的政策预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了保障。

地理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优化

地理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优化

地理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优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地理区位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愈发凸显。

地理区位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交通条件等方面因素。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往往与其地理区位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讨论地理区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地理区位。

首先,在地理位置方面,离海洋或河流等水域的接近常常能带来区域经济的优势。

海洋和河流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纽约市的地理位置位于哈德逊河口,使得它成为美国东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

纽约市的港口贸易和金融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其次,自然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能够依靠资源开发获取经济增长。

例如,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全球能源重要的供应地。

自然环境还可以吸引旅游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例如,马尔代夫拥有美丽的海岛和珊瑚礁,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

此外,交通条件是地理区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流动。

交通便利的地区能够更容易地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提升经济效益。

例如,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得益于其良好的港口和先进的交通网络,成为东盟地区的贸易中心。

然而,地理区位也可以带来一些挑战和劣势。

一些地区由于偏远或地处严重自然灾害风险地带,导致其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某些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面临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优化地理区位的影响,有几个方面可以考虑。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互联互通能力,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

这将有助于促进贸易流通和人员流动,提升经济效益。

其次,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经济,更要注重生态保护,以确保长期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地理与区域一体化

地理与区域一体化

地理与区域一体化地理与区域一体化是指地理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理与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地理与区域一体化的背景地理与区域一体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地理界限逐渐模糊,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加速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地理因素的认识和利用也越来越重要。

二、地理因素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1. 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自然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区域一体化有重要影响。

比如,地形的差异会影响交通网络的构建与发展,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的分布会对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产生影响。

气候也会影响农业、能源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根据不同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水文条件则会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是确保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2. 人文地理因素的作用人文地理因素包括人口、文化、产业等,也对区域一体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会影响区域间的人口结构差异和劳动力资源调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文化差异则是区域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产业的布局和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现代产业体系下,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对区域一体化至关重要。

三、地理与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案例1. 欧盟的区域一体化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短,文化交流频繁,经济紧密联系,是地理与区域一体化的典型案例。

欧盟的建立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整合,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边界消除和人员流动自由化。

欧洲国家间的区域一体化为欧洲大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中国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地理与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实践,它涵盖了长江流域的11个省市,连接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

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地理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可以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角度探讨地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地形影响地形的不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山地地形通常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却有利于水力发电和旅游业的发展。

平原地区则适宜农业和临港产业的发展。

不同地形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产业的种类和发展方向。

2. 气候条件影响气候条件对区域经济有着明显的影响。

气候的湿润与干旱、寒冷与温暖等差异,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种植。

例如,气候温暖而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而寒冷干旱的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粮食作物的种植。

3. 资源分布影响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区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差异。

例如,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了煤炭开采和煤化工产业,而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了水电产业。

二、人文地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决定了市场规模的大小,也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 城市化进程影响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城市集聚了人力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等要素,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还带动了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区域交通条件影响交通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物流运输、人员流动及产业链条的形成。

交通发达的地区通常有更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

4. 地方政策和制度环境影响地方政策和制度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

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差异和法律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区域研究名词解释

区域研究名词解释

区域研究名词解释
区域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领域,主要研究特定地理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研究的目标是深入了解特定地区的特点、发展趋势和挑战,为解决该地区的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学术支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域研究名词解释:
1. 区域:指特定的地理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州省、一座城市,或者更大的地理区域,如欧洲、东亚等。

2. 区域研究学科:指研究特定地理区域的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

3. 区域研究方法:指研究特定地理区域的方法论和研究工具,例如田野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

4. 区域经济:指特定地理区域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贸易活动、投资流动等方面的研究。

5. 区域一体化: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与合作,旨在促进区域内的合作与发展。

6. 区域冲突:指特定地理区域内或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冲突和紧张局势。

7. 区域发展:指特定地理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进程和趋势,以及为促进该地区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8. 区域文化:指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文化特点、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9. 区域治理:指特定地理区域内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各方
参与的治理活动和机制,旨在解决该地区的问题和促进发展。

10. 区域研究中心:指专门从事区域研究的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致力于研究特定地理区域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学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区域经济一体化【知识精析】【知识精析】一、资源调配1. 资源调跨区域调配思路分析(1)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线路选择(沿线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调入区、调出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图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2.资源调配线路图的判读方法(1)结合位置判断线路及调配资源根据区域图提供的经纬度、海陆轮廓等信息确定位置,由此分析区域内的资源种类、资源消费状况,以此确定所调配资源的类型及线路。

(2)对比资源输入区和输出区,探究资源调配的原因资源调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资源供需矛盾。

即输出区资源丰富,但需求量相对较少,供大于求;输入区资源缺乏,需求量较大,供不应求(可用下图表示)。

如西气东输线路中的新疆和上海、南水北调线路中的丹江口水库附近地区和华北地区。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①观察线路图中一些明显弯曲的地方,探究其弯曲的原因。

如西气东输线路图,线路选择时,需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补充气源等社会经济条件;有时图中显示一些重要自然保护区,为避免造成生态破坏,该处线路也会发生弯曲。

②充分考虑工程难度、线路的造价、需求程度等决定某些线路开工的时间早晚,如南水北调工程有三条线路,东线最先开工。

(4)探究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在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基础上,考查其产生的影响,答题时要注意从起点、沿线、终点三个角度,结合社会、环境、经济三方面影响进行分析。

①经济效益: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

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②社会效益: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

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③生态效益: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模板构建】1.资源调配的原因原因关键词答题思路资源多少气候特征资源分布位于××气候区(背、迎风坡),降水少(多);××资源贫乏(丰富)需求量大小;利用的合理性工农业、人口、浪费、污染位于××发达(不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稀少),资源需求量大(小);污染、浪费严重关键词答题思路消费能力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线路长短施工难度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影响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关键词答题思路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4.关键词答题思路对调入区的意义环境意义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意义对调出区的意义环境意义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社会经济意义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1.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主要驱动因素:(1)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2)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3)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2.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区域地理条件关系密切,下面以京津冀城市化为例,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京津冀城市化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分析:与京津冀城市化的关系分析自然条件城市化发展需要土地、水源、原料等自然条件,城市化发展改变土地、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环境城市化发展,使地理环境发生变化,产生城市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三废”污染“三农”城市化使农村景观、生活观念发生变化,城乡差距缩小;农村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人口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快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迁移造成农村“空巢家庭”出现,城市市中心人口膨胀交通城市化使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产业转移城市化发展,吸引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资源调配城市化发展,加剧水、能源等资源的消耗,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为城市化发展奠定工业基础,工业化、城市化协同发展一、选择题(2016课标卷I)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2.A 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佛山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原材料和市场需求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企业竞争加剧不是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

3.C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业基础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相比佛山市,景德镇在资金和交通方面没有优势,劳动力成本低是景德镇相对佛山一个优势,但不是主要优势,因为还有比景德镇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所以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陶瓷产业基础好。

(2016课标卷II)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4~5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A.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B.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 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4.B 由材料中“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工业化的经营模式”,说明农业资源为关键,某县在“获得“中国地理标志”标志认证的优质茶叶“的基础上建设了现代茶庄园,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扩大规模,增加产业涟,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才能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达便捷的交通网、高精尖的技术水平是可以促进茶园发展的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

5.C 结合材料和问题,对比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突出优势是品牌一个(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更多,效益更高,产品价格更高,投入多,生产成本高。

传统的茶园的产品主要以茶叶为主,现代茶庄园以茶为中心,延长了茶的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增加了产品种类,同时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庄园经济”为背景材料,考查现代农业向工业化经营模式转变的条件及优势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解决第一小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农业资源”及“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建设的现代茶庄园,说明庄园的建设首先要有市场认可的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产业链,发展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形成现代茶园。

第2小题从材料的“庄园经济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等关键词语中都可以分析出产品种类增多,产业经营多元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大提高。

无论第一小题还是第二小题,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最简单有效地解题方法。

(2016课标卷II)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 市场规模B. 劳动力成本C. 原材料成本D. 技术水平7.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8.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6.B 该题主要考察产业转移的原因。

家电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日资逐渐向经济水平较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和国家转移扩散。

考点:本组题考查产业转移知识,具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及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第1小题明确“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合图示信息,产业逐渐转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劳动力成本是转移的主要因素。

第2小题有材料可知,越南劳动力价格比中国具备了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市场条件不如中国。

该题关键在于越南和中国的优势对比。

第3小题,中国家电产业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后,应该加大科技,研发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