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2006年,某某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
鉴于某某自然保护区和某某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某某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通过,201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某某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
由于原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2002)119号《关于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2004—201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10)34号批示,将原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1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10]64文)。
●《关于下达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201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4)。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7)。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11—2015,GEF)。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200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某某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2009)。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森林培育试题与答案
名词解释0 森林培育学; 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1、立地条件立地条件是影响森林形成与生长发育的各种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因子。
2、自然整枝幼林郁闭后,处于树冠基部的枝条因光照不足逐渐枯落的现象。
3、适地适树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原则。
4、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造林地上栽植点和播种穴的数量.以单位公顷若干株表示。
5、自然稀疏森林随着年龄的增加,部分生长落后的林木死亡,导致林木株数减少的现象.6、种植点配置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法。
7、森林培育指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按既定培育目标,遵照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8、森林主伐对成熟林分或部分成熟林木进行的采伐.而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是采伐迹地的已更新,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利用,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和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
9、矮林以无性更新方式形成的轮伐期较短的用材木。
10、混交比例指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大小。
11、立地类型生态学上相近的丘地进行组合成的单位.12、树种组成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其比例。
14、乔林用种子生长起来的森林。
15、林缘效应在两个森林群落的交叉地带,在交错区内,林木的数目及其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的现象。
16、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17、中林在一块林地上,即以无性繁殖方法在下层培育小径材式薪炭树,又在上层培育大径乔木的经营方式。
18、平茬指苗木(包括乔木和灌木)在移植2—3年后,从根颈出全部裁剪截去上面的枝条,使之重新发出通直而粗壮的主干来。
19、森林更新森林主伐以后,为了保证木材的不断再生产和防护效能的继续发挥,在其迹地上借助于自然力或人力迅速地恢复森林的过程.20、合理密度在植物种群的不同时期单位面积上生产力最高的密度。
21、人工林指采伐迹地进行人工造林形成的森林,林冠下人工更新造林形成的森林以及低价值次生林人工改造形成的森林统称为人工林。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一、总论要求。
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
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
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
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
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
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
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5.26•【文号】林策发[2004]94号•【施行日期】2004.05.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发布日期:2009年9月27日实施日期:2010年1月1日)废止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林策发[2004]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林业(农林)厅(局)、财政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财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2、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申报材料要求及说明(略)二00四年五月二十六日附件1: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对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经营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重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二)退耕还林工程
•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 群众参与度 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这是调整国土利用结构、 增加森林覆盖、治理泥沙危害的根本性措施。 该工程于1999年首先在陕西、甘肃、四川3省试点,2000年3月推向长 江上游和黄河上 中游地区,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1年3月该工程被正式列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2年退耕还林 工程全面启动。
• •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工程概况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下同)共涉及17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 ,分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两大区域。 1.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保工程 长江上游地区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 等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小浪底库区为界,包括陕西、 甘肃、青海、 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等7个省(自治区)。总共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工程区土地总面积343670万亩(2.291亿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34316万 亩(0.895亿 公顷)。 2.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天保工程 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新疆共5个省(自治区) 境内的 86个国有重点森工企业、16个地方森工企业、23个县及12个县级林业 局(场)。工 程区林业用地面积51272万亩(3418.1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42122 万亩( 2808.1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39077万亩‹2605.13万公顷›),疏林灌木林地1780万 亩(118.66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090万亩(139.33公顷),无林 地5159万亩( 343.93万公顷),其它林地122万亩(8.13万公顷)。
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讲座材料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唐⼩平⾃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然保护区管理的⼀项重要内容,是指导⾃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技术⽂件。
⽬前在新建⽴⾃然保护区,以及调整⾃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划时,都要求编制或修订总体规划。
为了较系统地介绍我国⾃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法,本次讲座分为概述、原理、主要内容、⽅法和投资概算5部分进⾏讲解。
第⼀讲⾃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概述本讲主要介绍⾃然保护区及⾃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些基本知识,包括⾃然保护区基础,以及⾃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由来、作⽤、类型、内容、程序、依据、规划期、审批程序和其他设计⽂件的关系等内容。
⼀、⾃然保护区基础1、⾃然保护区概念按照1994年10⽉9⽇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的《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定⾯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有⼏个关键词,⼀是“⾃然”,⼆是“⼀定⾯积的区域”,三是“依法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
⾃然保护区概念可分为⼴义和狭义两种。
⼴义的⾃然保护区,⼀般按照国际⾃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是指“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经由法律或其他有效⽅式得到认可,旨在对⾃然、相关的⽣态系统服务和⽂化价值进⾏长期保护和有效管理[1]”的各种⾃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然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野⽣物种栖息地、⾃然景观保护地、⾃然遗迹地、⾃然资源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地区。
狭义的⾃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态系统进⾏科学研究为主要⽬的⽽划定的⾃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然保护区。
本讲义所涉及的⾃然保护区是指实⾏最严格保护的⾃然区域,类似于IUCN界定的严格意义的⾃然保护区保护,包括⽣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然遗迹地,在我国已被纳⼊了各级政府的禁⽌开发区。
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讲座材料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唐小平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导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技术文件。
目前在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划时,都要求编制或修订总体规划。
为了较系统地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方法,本次讲座分为概述、原理、主要内容、方法和投资概算5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讲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概述本讲主要介绍自然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自然保护区基础,以及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由来、作用、类型、内容、程序、依据、规划期、审批程序和其他设计文件的关系等内容。
一、自然保护区基础1、自然保护区概念按照1994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有几个关键词,一是“自然”,二是“一定面积的区域”,三是“依法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按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是指“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经由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得到认可,旨在对自然、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进行长期保护和有效管理[1]”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野生物种栖息地、自然景观保护地、自然遗迹地、自然资源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地区。
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本讲义所涉及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实行最严格保护的自然区域,类似于IUCN界定的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包括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自然遗迹地,在我国已被纳入了各级政府的禁止开发区。
2、自然保护区的发展1864年,美国林肯总统签署法令将约塞米提谷地作为自然公园委托加利福尼亚州加以保护,“作为公共游乐和消遣之用 ,永远不得转让”,这成为全球第一个以自然保护为宗旨的保护地。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国务院批准实施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简介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决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这六大工程,不仅是对我国林业建设工程的系统整合,也是对林业生产力的一次战略性调整。
六大工程建成后,我国生态面貌将有根本性改观。
国务院批准实施经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
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它地区的天然林资源。
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和平原绿化二期工程。
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
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特殊。
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
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
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与管理
(3)生态保护综合协调机制
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国务院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和野生植物的综合管理工作.
同时针对一个特定的保护区而言,保护区有相应的主管部门, 而保护区内不同的资源,又有相应的主管部门,这些主管部门可能 会与保护区的主管部门不同。 (4)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人员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独立的管理机 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护区共建一个管理机构;与其他管理机构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机构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为该部门的 一个科(或股);管理机构隶属于主管部门下属的企事业单位等。
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与 管理
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1、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的概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地(protected area)定义为: 通过法律及其他有效方式,特别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 及文化资源的陆地或海洋。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被定义为保护各种生态系统 或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濒临灭绝的野生生物,以及保 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特殊的自然地域。 自然保护区中,既包括各种自然地带中各种生态系统的代表,又 包括一些珍贵、稀有动植物种类的主要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场 所和迁徙停息的驿站,以及饲养、栽培品种的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 地。自然保护区的内涵还包括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 产地、冰川遗迹、地质地貌、瀑布、温泉、火山口、陨石所在地、 海岛等,甚至包括风光优美的自然风景名胜区、特殊的农业耕作区
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下属渔业局分别主管全国陆生、
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务院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林区内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珍贵野生树木 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其他野生植物 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城市园林、风景名胜区 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全国野生 植物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监督。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务分 工负责有关的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对于这些被保护的生物,分别也 有相应的主管部门来负责执法。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具有生态、物质资源、遗传基因、文化四大功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大力培育、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化,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领土广阔,全国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除此之外,我国有许多特有的野生动物,其中:特有的兽类86种,鸟类80种,两栖类163种,爬行类126种。
例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为我国特有动物;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约1.7万余种,如水杉、银杉、台湾杉、百山祖冷杉、珙桐、银杏、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类。
二、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困境虽然,我国在野生动植物数量上让世人瞩目、羡慕。
但是,如今中国的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不容乐观。
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极度减少,物种衰退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资源过度利用,特别是商业目的的贸易活动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到捕杀、破坏。
第二,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着石油时代的继续发展,全球气候问题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类型的变异和瓦解。
第三,我国人口压力逐渐增大,大量占用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四,我国公民的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普遍缺乏,与野生动物为敌并随意加以捕杀或者随意破坏其栖息地第五,生物入侵也是导致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与消失的重要因素,我国主要是外来草本植物的入侵,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和谐,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破碎化与丧失。
主题二第三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制度
第三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第一节野生动植物保护概述一、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立法概况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公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
1956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部分著名的科学家关于“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需要”的提案、同年国务院批准在广东鼎湖山建立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62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指示,首次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猎取利用”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功组织了大熊猫抢救工作,开始启动濒危物种拯救工程。
1985年国务院批准通过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1992年国务院通过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6年国务院通过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2000年11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6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
工程建设分3个阶段:近期为2001—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将达到1.5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14%;中期为2011—203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8%;远期为2031—205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
根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2001年,全国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49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72个、地县级165个,新增面积5 842.16万公顷。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 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一、总论要求。
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
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
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
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
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
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
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
关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摘要: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难度较大,需要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学科科学的研究、科普宣传以及生物资源的利用,为此实践中针对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研究力度比较大。
本文充分地分析了自然保护区性质、自然保护区类型,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重点物种名录的选用、自然保护区生物走廊带的法律地位、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物地理分区等涉及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问题;思考引言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具有明显的难度,综合性、技术性非常强,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对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研究比较多。
结合我国当前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现状加以分析,可以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方向,但是要想形成具体的措施与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当各方面的力量协调起来,才能够抓住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脉络。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念分析(一)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当前针对自然保护区的性质的界定尚未完全统一,存在多种观点。
讨论、分析自然保护区的性质有助于为其总体规划打下基础、指明方向。
具体来看可以从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规着手,确定自然保护区的性质。
自然保护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十分明显,即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属于政府行为,且严格参照法律程序,整体保护地位比较高。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公益性十分明显,除此之外还具有科学基地性,这些特性使其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十分突出[1]。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类型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尽管以自然因素为主导以及保护对象为依据的确定方法已经形成,但是践行的效果较差。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确定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因为自然生态环境处于变化的状态中。
我国计划编制“十四五”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我国计划编制“十四五”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摘要:野生动植物是地球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和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活动空间逐渐变小。
沙尘暴、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地球生态遭到破坏。
这些问题都给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野生动植物存活难度更大,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人类的重视。
人们的环保意识强化,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环保生活,林业自然保护区的工程也逐步发展起来。
各种林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保护野生动植物,优化地球生态环境,维护好地球家园,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因此,林业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要具备高度的生态环保意识,踏实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保护好林业自然保护区,维持好野生动植物长久稳定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计划编制;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引言野生动植物对于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亟待完善和优化,需加强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强力保护,避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利于提升当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 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近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全球变暖、林区沙化,水污染等问题,不仅给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也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规划出了许多林业自然保护区,将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起来。
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保护野生动植物,减少野生动植物的濒临灭绝危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只有生态健康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解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解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摘要:近几年,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剥削、破坏却逐渐加剧,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
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也破坏了越来越多的动植物栖息地,濒危物种持续增加,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态问题,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显得更有意义。
关键词:林业;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引言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是由无数个生物物种共同组成的,其中野生动植物便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特性又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护,从而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
近年来,由于人们急切地发展经济,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维护措施不足,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因此,必须要加大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进程1.1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1979年2月23日,我国颁布了《森林法》,随后经过多年完善,在1994年10月9日、1998年11月8日分别出台了《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其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作为重要法律法规,国家层面围绕野生动物保护制定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等,各省市在中央出台的行政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健全。
1.2开展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当前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国家相应地投入了大量资金推行动植物保护机构建设,同时在挽救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努力,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促进其繁衍生息,有效扭转了濒危物种种群不断下降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我国约有30000多种植物,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
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我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
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
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
此外,我国已定名的昆虫有3000多种。
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
据统计,约有476种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占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数的19.42%,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两栖类为特有种;在30000多种高等植物中,约50−0%为我国所特有。
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和水杉、银杉、珙桐、台湾杉、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
(二)受威胁状况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严重濒危。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初步统计,我国现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约410种和13个类的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极度濒危的脊椎动物有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白鹤、丹顶鹤等;大量的兰科植物和苏铁等植物,在野外已处于非常濒危状态。
为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国务院1988年12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共398种另一属;1999年9月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一级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46种和8类。
(三)主要成就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普遍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初创于1956年,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示由林业部统一管理全国野生动物狩猎工作。
目前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除国家林业局设有专门的机构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一些重点地区还建立了县、乡级保护管理机构,配有专人负责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
据统计,全国有各级行政管理人员1000多人,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2万余人。
为了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工作, 我国自1981年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务院在原林业部设立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设立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在全国17大城市和口岸所在地设立濒管办事处,配备130名专职工作人员。
上述机构和专职队伍在野外保护、市场管理、进出口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经过五十年的努力,到2000年底统计,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127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4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处。
林业系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达909个,总面积为1.0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63%。
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次生原始天然林和约1200万公顷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
长白山、神农架、武夷山等19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被列入“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4处被列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3、组织实施拯救工程,一些濒危物种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主要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先后建立了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400多处珍稀植物种质种源基地,促进了一些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组织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以来,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有效地遏制了野外大熊猫种群下降的趋势。
截止2000年统计,全国共从野外抢救大熊猫224只次,人工繁殖大熊猫140胎,220只,成活约在70只左右。
目前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种群是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繁殖研究中心,饲养繁育了大熊猫55只。
朱鹮是世界著名的濒危鸟类,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248只,正逐步摆脱灭绝的危险。
扬子鳄野生种群在仅存200多条的情况下,经过10多年的人工拯救繁育,目前种群已发展到近万条,人工年繁殖能力达到1000至2000条。
麋鹿、野马、高鼻羚羊重返故里,正在进行繁育和野化。
东北虎、金丝猴等一百多种珍贵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技术得到突破,初步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珙桐、银杉、红豆杉等上千种珍稀植物、树木种质种源得到有效保存。
4、湿地保护受到重视,管理工作初见成效我国现有湿地面积为6600多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26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7%。
现在全国建立湿的类型自然保护区289处,总面积4945万公顷。
为了扩大中国在国际湿地保护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国内的保护管理水平,1992年我国加入了《湿地公约》,林业部门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履约工作,争取了一批湿地保护国际援助项目;牵头组织国务院17个部委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37个优先项目;启动了全国范围的湿地资源调查;开始湿地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
同时,在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宣传教育与人员培训、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5、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全国各省已颁布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40余部,初步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据统计,近5年来,全国共破获破坏野生动植物刑事案件7万多起,有力地打击了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和倒卖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6、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资源调查工作,多次组织进行了专项和综合性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调查。
特别是1995年以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又进行了全面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为今后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奠定基础。
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多年来,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物种生物学、生态学和引种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签订了6项双边保护协定(议定书),并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共争取资金7000多万美元,开展合作项目上百项,覆盖了20个省区。
通过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四)主要问题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倒卖走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不时发生,一些地方有组织的盗猎走私活动十分猖獗;侵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现象非常突出;濒危物种的恢复进展缓慢,部分物种减少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和利用尚处在自发的、分散的状态,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野生动植物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人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在一些地方“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旧观念至今还根深蒂固。
乱捕滥猎、滥食乱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现象还十分严重,保护野生动植物还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一些地方甚至认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矛盾,不能很好处理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个别地方还发生了靠直接利用野外野生动植物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破坏了资源,导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