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考点纵览:呼吸衰竭

合集下载

呼吸衰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呼吸衰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5)氧耗量
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氧的原因之一。发热、呼吸困难、寒战和抽 搐均增加氧耗量。寒战耗氧量可达500mL/min;严重哮喘,随着 呼吸做功的增加,用于呼吸的氧耗量可达到正常人的十几倍。氧 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故氧耗量增加的患者,若同时伴有 通气功能障碍,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
上述原因引起肺的通气不足、弥散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 调、肺动-静脉样分流等病理变化,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引起肺、心、脑、肝、肾等多脏器缺氧,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和代 谢紊乱。慢性呼吸衰竭常在数日或更长时间内缓慢发生(如 COPD),机体相应产生一系列代偿反应,早期表现为I型呼吸衰竭, 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II型呼吸衰竭。
第六节 呼吸衰竭
卢老师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 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 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 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确诊需做动脉血气 分析,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无异常血液分流 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 (PaC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 致低氧因素,即称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2)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急性缺氧可抑制呼吸中枢或致呼吸骤停。低氧血症对呼吸的影响远较二氧化 碳潴留的影响为小。一般当PaO2<60mmHg时,才会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 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若缺氧程度缓慢加重, PaO2<30mmHg时,则表现出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二氧化碳是强有力 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使PaCO2增加,PaCO2每 增加ImmHg,则通气增加2L/min。而当PaCO2>80mmHg时,则对呼吸 中枢产生抑制和麻醉效应。此时呼吸运动要依靠PaC2降低对外周化学感受 器刺激作用得以维持,因此,对这类患者应避免吸入高浓度氧。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1、中医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2、表现:咳嗽、咯痰、喘息或气促。

发作时有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

长期发复一肺气肿;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

3、分期:颁发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4、西医治疗,急性发作期首要治疗是一一控制感染一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5、中医治疗风寒犯肺一一三拗汤加减;风热犯肺一一麻杏石甘汤加减;痰浊阻肺一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一一桑白皮汤;寒饮伏肺一一小青龙汤;肺气虚一一补肺汤;肺脾气虚一一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肺肾阴虚一一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1、发病机制:(1)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2)气道慢性炎症一一哮喘的本质;(3)气道高反应性一一共同病理生理特征;(4)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

2、中医病机宿根宿痰伏肺;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

3、表现特征: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状态:哮喘持续24小时;发作时X线:可见两肺透光度增加;4、西医治疗(1)8 2受体激动剂一一首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2)茶碱类(氨茶碱)一一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浓度,具有气道纤毛清除功能、抗炎和免疫调节;(3)抗胆碱药一一阻断气道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4)激素一一抑制炎症细胞趋化、细胞因子的生成、炎生介质的释放,减少组胺的形成。

5、中医治疗寒哮一一射干麻黄汤;热哮一一定喘汤;肺虚一一玉屏风散;脾虚一一六君子汤;肾虚一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一)病因病理1、病因(1)细菌性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军团菌。

克雷伯杆菌肺炎一一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2)病毒性肺炎一一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比例高90%;(3)支原体肺炎;(4)真菌性肺炎;(5)肺炎衣原体肺炎;(6)非感染性肺炎:放射性肺炎;吸入性肺炎;2、病理肺炎链球菌肺炎病理改变分期: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三)表现:1、细菌性肺炎(1)肺炎球菌肺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咯铁锈色痰;呼吸困难一休克肺中毒肺;肺实变时有叩浊、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并发症少见。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呼吸衰竭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呼吸衰竭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重点: 呼吸衰竭今天整理关于呼吸衰竭的知识。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 导致低氧血症伴(不伴)高碳酸血症, 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 动脉血氧分压(PaO2) 60mmHg, 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0mmHg, 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病因1.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炎症、支气管痉挛、异物等阻塞气道, 引起通气不足, 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肺组织病变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散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 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疾病肺血管栓塞、肺梗死等, 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 发生缺氧。

4.胸廓病变如胸廓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等, 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 导致通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5.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临床表现1.分类(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①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 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

②Ⅱ型呼吸衰竭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 单纯通气不足, 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 若伴换气功能损害, 则缺O2更为严重。

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 必要时加氧疗来纠正。

(2)按病程分类按病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呼衰是指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 引起通气, 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 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 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 如不及时抢救, 会危及患者生命。

内科学——呼吸衰竭

内科学——呼吸衰竭

40
b. 适应证 效果好——中枢抑制 权衡应用——支气管肺疾患,呼吸肌疲劳 无效——呼吸肌病变,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炎
c. 注意 应用同时:减轻呼吸道机械负荷 提高吸氧浓度 可配合机械通气 常用药物:尼可剂米(可拉明)
41
2、机械通气 a. 神清,轻中度呼衰——无创鼻面罩 b. 病情重不能配合,昏迷——人工气道 c. 需长期机械通气——气管切开
11
气体的弥散量取决于
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肺泡的面积与厚度 气体的弥散常数 血液与肺泡接触的时间
气体分压 · 溶解度 · 肺泡呼吸面积
弥散速度 ∞
弥散膜厚度
12
3、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常产生I型呼衰 正常V/Q=0.8 V/Q↓—— A-V样分流(真性、功能性) V/Q↑—— 无效腔效应
4
(二)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症肺结核、肺气肿、肺水肿、ARDS (ac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肺容量、通气量、
有效弥散面积↓、V/Q 失调 (三)肺血管疾病
PaO2↓或/和 PaCO2↑
肺血管栓塞、毛细血管瘤、肺梗死 肺动静脉样分流
PaO2↓
5
(四)胸廓、胸膜病变
23
颈A体、主A体
化感器 +
呼吸中枢 +
呼吸深快
间接作用 +
PaO2<60mmhg
PaO2↓
直接作用 —
PaO2<30mmhg
一般缺氧,间接作用>直接作用 严重缺氧,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呼吸中
枢—
呼吸浅慢、不规则(中枢性呼吸)
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24
直接和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 +

内科学 呼吸衰竭

内科学 呼吸衰竭
内毒素
激活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膜磷脂
裂解 花生四烯酸 脂加氧酶 LTs
收缩肺小动脉,增加 肺微血管的通透性
、肥大细胞、内皮细胞等
细胞膜上的磷脂酶A2 环加氧酶 TXA2、PGF2α PGI2和PGE1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血管通透性降低
急性肺损伤的动物及病人肺泡洗出液及 血液中 TXA2、PGF2α和LTs均增多。白细 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激活 后还可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
<2.0mm的小气道无软骨支撑
阻塞性通气不足
上呼吸道阻塞:声门到气管隆突,异
物、声带麻痹、肿瘤堵塞,全肺通气 不足
下呼吸道阻塞:慢支、哮喘、肺、气
肿,同时伴换气功能障碍
Expiration
Inspiration
Expiration
Inspiration
二、换气功能障碍
肺泡
毛细血管
(一)弥散障碍
呼 吸 衰 竭
Respiratory Failure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2.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
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3.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讲授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治疗
定义
海平面静息时吸入空气条 件下,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致 PaO2< 8kp (60 mmHg ) 伴或不伴 PaCO2> 6.7kp (50mmHg),同时有呼 吸困难者。排除动静脉分流或 低血压休克情况。
泡-血管膜损伤使其通透性增高。
(一)中性粒细胞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
ARDS病人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减少。 肺活检可见肺内有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浸润。支 气管肺泡洗出液中中性粒细胞可增加20~100 倍。80年代~90年代前期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 在肺中聚集、激活、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和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速记:呼吸衰竭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速记:呼吸衰竭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速记: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诊断指标是PaO 2 <8.0kPa,PaCO 2 >6.65kPa 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发生机制是肺泡通气不足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产生二氧化碳潴留的最主要的机制是通气不足对呼吸性酸碱失衡的判断,最有价值的指标是PaCO 2对代谢性酸碱失衡的判断,最有价值的指标是SB肺性脑病与高血压脑病鉴别的主要依据是发绀肺性脑病狂躁不安的处理是重点改善通气功能慢性呼吸衰竭用呼吸兴奋剂时的给氧方法是给氧浓度可稍高(40%)慢性肺心病引起呼吸衰竭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失代偿性呼酸时,血气分析及血清电解质的改变是PaCO 2 升高、pH降低、血钾升高ARDS的肺水肿属于渗透性肺水肿肺炎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院内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院外感染所致肺炎中,主要病原体是肺炎球菌军团菌肺炎可呈爆发性流行肺炎球菌肺炎的抗生素治疗停药指标是热退3天肺炎球菌的主要致病作用在于荚膜对组织的侵袭力肺炎球菌肺炎痊愈后,一般肺部完全吸收不留痕迹促进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病增多的因素A 抗肿瘤化疗B 辅助呼吸C 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E 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应用肺炎球菌肺炎的诊断最有价值痰培养肺炎球菌阳性葡萄球菌肺炎容易并发脓气胸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突出症状是什么咳嗽不能引起肺部化脓性病变的病原体是肺炎球菌肺炎球菌肺炎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V.Q比例失调引起肺炎球菌肺炎低氧血症的原因是V.Q<0.8肺炎球菌肺炎应用足量青霉素治疗效果不满意应想到是否出现并发症肺炎球菌肺炎出现机化性肺炎是由于肺泡内纤维蛋白没有完全吸收肺炎球菌肺炎有特殊意义的症状咳铁锈色痰治疗肺炎球菌肺炎最常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是革兰阴性杆菌克雷白杆菌肺炎及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愈的关键:首选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军团菌肺炎治疗首选红霉素,氨基甙类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效肺炎支原体肺炎婴儿间质性肺炎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周围嗜酸粒细胞正常治疗首选红霉素也可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常并发败血症的肺炎金葡菌肺炎最易引起脓气胸的肺炎是金葡菌肺炎X线阴影具有易变性,易形成单个或多发的液气囊腔金葡菌肺炎肺脓肿原发性肺脓肿多发生于右肺最主要原因是右主支气管与气管夹角较大血源性肺脓肿好发部位最多见于两肺外周部急性肺脓肿的致病细菌多属厌氧菌为主血源性肺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脓肿早期最易与细菌性肺炎疾病混淆诊断急性肺脓肿最有价值的是咳大量脓臭痰急性肺脓肿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抗感染,辅以体位引流原发性肺脓肿的抗生素治疗应首选青霉素治疗急性肺脓肿停用抗生素的指征是X线片示空洞和炎症消失在有效抗生素治疗下,影响肺脓肿疗效的主要原因是脓液引流不畅,痰液不易排出慢性肺脓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慢性期表现肺内见有蜂窝状,伴大量纤维化影肺炎链球菌肺炎胸片大片致密影呈肺叶或肺段分布肺脓肿胸片大片状阴影内有空洞,液平.肺结核有空洞形成,同侧或对侧有小片状条索状阴影肺癌胸片有空洞形成,壁较厚,内壁凹凸不平.支气管扩张两肺纹理增强呈卷发样阴影。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内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内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内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堵塞性肺疾病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分级与临床表现3.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治疗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三:支气管哮喘要点:1.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肺炎要点:1.概述(1)概念(2)分类2.肺炎链球菌肺炎(1)病因与发病机制第1页/共11页(2)临床表现(3)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3.肺炎支原体肺炎(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1.病因2.病理与分类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原则其次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要点:1.病因2.病理生理3.临床分型4.心功能分级细目二:慢性心力衰竭要点:1.临床表现2.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三:急性心力衰竭要点:第2页/共11页1.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分类2.发生气制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过早搏动(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2.阵发性心动过速(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3.心房抖动(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要点:房室传导阻滞(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细目七:心脏瓣膜病要点:第3页/共11页1.二尖瓣狭窄(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并发症(5)治疗2.二尖瓣关闭不全(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3.主动脉瓣狭窄(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危急因素2.临床分型细目十:心绞痛第4页/共11页要点:1.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十一:心肌梗死要点:1.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胃炎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病理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二:消化性溃疡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病理3.临床表现4.并发症5.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细目三:胃癌要点:1.病因第5页/共11页2.病理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原则细目四: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病理3.临床表现与临床分型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五:肝硬化要点:1.病因2.临床表现3.并发症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病因2.病理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原则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病因2.临床表现第6页/共11页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二:尿路感染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三:慢性肾衰竭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治疗第五单元血液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三:急性白血病要点:第7页/共11页1.病因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白细胞削减症要点:1.概念2.病因与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五:特发性血小板削减性紫癜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二:糖尿病要点:1.概念与分类2.病因与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并发症5.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第8页/共11页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病因(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治疗第七单元结缔组织病细目一:类风湿关节炎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病理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要点:1.病因2.病理3.临床表现4.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要点:1.病因2.分类与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二:脑梗死要点:第9页/共11页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三:脑出血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第九单元常见急危重症细目一: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獐死要点:1.概念2.病因3.诊断4.心肺复苏细目二:休克要点:1.概念2.病因与分类3.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细目三:上消化道出血第10页/共11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0年执业医师考试呼吸衰竭

2020年执业医师考试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概述一、概念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称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诊断标准:在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呼吸空气条件下若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即为呼衰。

O2 60CO2 50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诊断指标是()A.PaO2<50mmHg,PaCO2>60mmHgB.PaO2<70mmHg,PaCO2>70mmHgC.PaO2<60mmHg,PaCO2≧50mmHgD.PaO2<80mmHg,PaCO2>50mmHgE.PaO2<65mmHg,PaCO2>80mmHg62100101]【答案】C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是()A.动脉血氧含量低于9mmol/LB.SaO2低于90%C.PH值<7.45D.PaCO2高于50mmHgE.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62100102]【答案】E二、分类1.按照发病急缓分类①急性呼吸衰竭: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衰竭,如严重肺疾患、创伤、休克、电击、急性气道阻塞等;②慢性呼吸衰竭:指一些慢性疾病,造成呼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如COPD、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病变等,其中以COPD最常见。

3.按照发病机制分类1.通气障碍2.换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病因、发病机制1.病因(1)气道阻塞性病变: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等(2)肺组织病变:各种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3)肺血管疾病:肺栓塞、肺血管炎等(4)胸廓与胸膜病变: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等(5)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炎以及镇静催眠剂中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

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点之内科学呼吸衰竭发病机制

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点之内科学呼吸衰竭发病机制

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点之内科学呼吸衰竭发病机制内容将会从两大方面向大家进行介绍,分别是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它的发一、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制1.肺泡通气量下降:肺泡通气量和PaCO2呈反比。

肺泡通气量下降是引起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常见病因为COPD.3.肺动静脉样分流:分流量越大低氧血症越难纠正,是顽固性低氧血症的主要机制,可见于急性肺不张、肺实变、肺水肿等。

4.弥散障碍。

5.氧耗量增加。

二、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可引起脑细胞功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水肿,最终引起脑细胞死亡。

C02潴留使脑脊液氢离子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

轻度CO2增加,间接引起皮质兴奋;PaC02继续升高,将使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C02麻醉)。

同时C02潴留会使脑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重脑水肿。

2.对心脏、循环的影响缺氧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和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

严重缺氧可使心肌收缩力降低。

缺氧能引起肺小动脉收缩而增加肺循环阻力。

C02潴留可使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使脑血管、冠状血管扩张,皮下浅表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

3.对呼吸的影响:缺氧主要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刺激通气。

C02是强有力的呼吸中枢兴奋剂,但当吸入C02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呼吸中枢。

4.对肝、肾和造血系统的影响:缺氧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CO2潴留可引起肾血管痉挛,血流减少,尿量减少。

缺氧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5.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1)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多为高AG(阴离子间隙)性代酸。

(2)C02潴留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

(3)呼吸衰竭患者容易出现代谢性碱中毒,主要原因为医源性因素,如过度利尿造成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过量补碱;Ⅱ型呼吸衰竭时机械通气使用不当,使PaCO2下降过快。

代谢性碱中毒可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加重组织缺氧。

执业医师内科复习指导- 呼吸衰竭

执业医师内科复习指导- 呼吸衰竭

第七单元呼吸衰竭第一节概论一、概念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惩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7.呼吸衰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2002)A.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B.呼吸频率增快C.呼吸困难与发绀D.神经精神症状E.双肺有大量湿啰音答案:C (2002)在海平面大气压下,于静息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若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 (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O2)高于6.7kPa(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ZL】3 诊断呼吸衰竭最重要的血气分析指标是(2000)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 mmHgB.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 mmHgC.pH值低于7.35D.二氧化碳结合力高于29 mmol/LE.BE<-2.3 mmol/L答案:A (2000)5.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是A.动脉血氧含量低于9mmol/LB.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低于90%C.pH值<7.35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 mmHgE.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 mmHg答案:E二、分类与分型(一)按动脉血气分析呼衰有以下两种类型:1.Ⅰ型呼吸衰竭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可因低氧血症所致代偿性通气增加,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而导致PaCO2降低。

Ⅰ型呼衰常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见于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单间质纤维化、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12.引起I型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是 (2004)A.肺部广泛炎症B. 慢性支气管炎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肺源性心脏病E.上呼吸道阻塞答案:A (2004)51 引起Ⅰ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疾病是A 慢性支气管炎B 阻塞性肺气肿C 气管异物D 膈肌麻痹E ARDS答案:E2.Ⅱ型呼吸衰竭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2012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慢性呼吸衰竭概述

2012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慢性呼吸衰竭概述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慢性呼吸衰竭由支气管、肺疾病引起为常见,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间质纤维化、重症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肺结节病,胸廓和神经肌肉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严重的脊柱侧后凸、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重症肌无力、呼吸肌营养不良、脊髓侧索硬化症等亦可引起慢性呼衰。

2.发病机制和病理
(1)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发生机制多种原因引起肺的通气不足、弥散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动-静脉样分流等病理变化,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肺、心、脑、肝、肾等多脏器缺氧,导政酸碱平衡失调和代谢紊乱。

(2)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呼吸衰竭的病位在肺,各种肺系疾病迁延不愈,致肺气虚损,病久可累及于脾、肾、心。

本病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心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水饮。

肺、脾、肾、心虚损为发生本病的主要内因,感受外邪是引起本病的主要诱因,痰浊壅肺、血瘀水阻是产生变证的主要根源。

三、临床表现
除导致慢性呼吸衰竭原发疾病的症状体征外,主要临床表现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脏器功能紊乱。

1.呼吸困难。

2.发绀。

3.神经精神症状。

4.血液循环系统症状。

5.消化道和泌尿道症状。

内科学呼吸衰竭医学

内科学呼吸衰竭医学

03
肺栓塞
以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为特征,CT肺动脉造影可助鉴别。
呼吸衰竭的鉴别诊断
0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多在原发病基础上起病,X线和CT有助鉴别。
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多有吸烟史,活动后气短,肺功能检查可鉴别。
低氧血症
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
纠正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
针对患者的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镇咳药等。
控制呼吸衰竭症状
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感染、抗肿瘤等。
病因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呼吸锻炼、运动训练等,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康复治疗
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呼吸衰竭的新的治疗靶点不断涌现,如针对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方面的治疗。
02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1
呼吸困难
2
3
吸气时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同时伴有干咳、高调吸气性喉鸣等症状。
吸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时出现呼气时间延长,同时伴有呼气相哮鸣音、干啰音等症状。
呼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和呼气时都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浅快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等症状。
混合性呼吸困难
CO2潴留导致血浆HCO3-水平升高,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和心血管等表现。
CO2潴留导致脑脊液HCO3-升高,引起脑细胞酸中毒和意识障碍等表现。
呼吸性酸中毒可引起低钾、低氯等电解质紊乱。
长期慢性缺氧可导致肺动脉高压,严重者可导致右心衰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考点纵览:呼吸衰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考点纵览:呼吸衰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考点纵览:呼吸衰竭一、慢性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

动脉PaO2低于60mmHg,或伴PaCO2高于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一)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1.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制(1)通气不足(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2,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亦可导致CO2潴留。

比值>0.8形成生理无效腔增加,若<0.8,则形成肺动静脉样分流。

(3)肺动一静脉样分流,由于肺部病变肺泡萎缩,肺不张,肺水肿等引起肺动一静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直接流入肺静脉。

(4)弥散障碍通常以低氧为主,不会出现CO2弥散障碍。

(5)氧耗量是加重缺O2的原因之一。

2.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的影响,中枢皮质神经原对缺氧最敏感。

缺氧可引起脑细胞功能障碍,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水肿,最终引起脑细胞死亡。

轻度的CO2增加,间接引起皮质兴奋;若PaCO2继续升高,皮质下层受抑制,使中枢神经处于麻醉状态。

(2)对心脏、循环的影响,缺O2和CO2潴留均引起肺动脉小血管收缩而增加肺循环阻力,致肺动脉高压和增加左心负担。

缺O2可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和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

(3)对呼吸影响,缺O2主要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刺激通气。

CO2是强有力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吸入C02浓度增加,通气量增加出现深大快速的呼吸;但当吸入CO2浓度超过12%时,通气量不再增加,呼吸中枢处于被抑制状态。

(4)对肝、肾和造血系统的影响,缺O2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使谷丙转氨酶升高。

肾功能受到抑制的程度与PaO2减低程度相关。

当PaO2低于65mmHg、血pH明显下降时,临床上常有尿量减少,组织低氧分压可增加RBC生成素促RBC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考点纵览:呼吸衰竭一、慢性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

动脉PaO2低于60mmHg,或伴PaCO2高于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一)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1.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制(1)通气不足(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2,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亦可导致CO2潴留。

比值>0.8形成生理无效腔增加,若<0.8,则形成肺动静脉样分流。

(3)肺动一静脉样分流,由于肺部病变肺泡萎缩,肺不张,肺水肿等引起肺动一静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直接流入肺静脉。

(4)弥散障碍通常以低氧为主,不会出现CO2弥散障碍。

(5)氧耗量是加重缺O2的原因之一。

2.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的影响,中枢皮质神经原对缺氧最敏感。

缺氧可引起脑细胞功能障碍,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水肿,最终引起脑细胞死亡。

轻度的CO2增加,间接引起皮质兴奋;若PaCO2继续升高,皮质下层受抑制,使中枢神经处于麻醉状态。

(2)对心脏、循环的影响,缺O2和CO2潴留均引起肺动脉小血管收缩而增加肺循环阻力,致肺动脉高压和增加左心负担。

缺O2可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和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上升。

(3)对呼吸影响,缺O2主要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刺激通气。

CO2是强有力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吸入C02浓度增加,通气量增加出现深大快速的呼吸;但当吸入CO2浓度超过12%时,通气量不再增加,呼吸中枢处于被抑制状态。

(4)对肝、肾和造血系统的影响,缺O2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使谷丙转氨酶升高。

肾功能受到抑制的程度与PaO2减低程度相关。

当PaO2低于65mmHg、血pH明显下降时,临床上常有尿量减少,组织低氧分压可增加RBC生成素促RBC增生。

(5)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严重缺O2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急性呼衰CO2潴留可使pH迅速下降,慢性呼衰因CO2潴留发展缓慢肾减少HCO-3盐排出Cl-减少产生低氯血症。

(二)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均改变。

2.发绀是缺O2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85%,可在指甲、口唇出现紫绀。

3.精神神经症状慢性呼衰的精神症状不如急性者明显。

慢性缺O2多表现为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

CO2潴留常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的现象。

切忌用镇静或催眠药,以免加重CO2潴留,发生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

亦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为常见的死亡原因。

4.血液循环系统①CO2潴留使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充血、温暖多汗、血压升高、心排血量增多而致脉搏洪大;多数患者有心率加快;脑血管扩张,产生搏动性头痛。

②严重缺O2,酸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亦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搏停搏。

③慢性缺O2和CO2潴留引起肺动脉高压,可发生右心衰竭,伴有体循环淤血体征(肺心病)。

5.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浆尿素氮升高,蛋白尿管型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三)诊断根据患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病史,有缺O2和(或)CO2潴留的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动脉血气分析能确诊呼吸衰竭,同时可为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提供依据。

慢性呼衰时典型的动脉血气改变是PaO2<60mmHg,可伴或不伴PaCO2>50mmHg,临床上以伴有PaCO2>50mmHg(Ⅱ型呼衰)为常见。

当PaC02升高,但pH时而在7.35~7.45范围内,称为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如pH<7.35时则称为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四)治疗1.建立通畅的气道2.氧疗(1)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给予高浓度吸氧(>35%),使PaO2提高到60mmHg或SaO2在90%以上;(2)缺氧伴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氧疗原则应低浓度(<35%)持续给氧。

(问:为什么低浓度给氧,考生要理解)。

(3)氧疗的方法为双腔鼻管、鼻导管或鼻塞吸氧。

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呼吸兴奋剂:因中枢抑制为主的低通气量患者,呼吸兴奋剂有效。

对于有明显嗜睡状态者,呼吸兴奋剂有利于维持清醒状态和自主咳痰。

机械通气严重呼衰患者,如合并存在下列情况时,宜尽早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①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②气道分泌物多且有排痰障碍;③有较大的呕吐反吸的可能性,如球麻痹或腹胀呕吐者;④全身状态较差,疲乏明显者;⑤严重低氧血症或(和)CO2潴留,达危及生命的程度(如PaO2<45mmHg,PaCO2>70mmHg);⑥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重要考点,考生要理解透彻)。

(1)呼吸性酸中毒主要是改善肺泡通气量,一般不宜补碱。

(2)呼酸合并代酸由于低氧血症,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和周围循环障碍等,治疗上应积极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适量补碱,使pH升至7.25左右即可,不再用碱剂。

(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治疗时应防止发生碱中毒的医源性因素和避免CO2排出过快,并给予适量补氯和补钾,以缓解碱中毒,当pH>7.45而且PaCO2不高<60mmHg时,可考虑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促进肾排出HCO-3,纠正代碱5.抗感染治疗呼吸道感染常诱发呼衰。

呼衰患者一定要在保持呼吸道痰液引流通畅的条件下,根据痰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择有效的药物控制呼吸道感染。

6.营养支持抢救时应常规给鼻饲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以及适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作静脉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以及适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作静脉高营养治疗。

补充时宜循序渐进,先用半量,逐渐增至理想能量入量。

营养支持应达到基础能量消耗值。

7.常见的合并症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时可能合并消化道出血、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应积极防治。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考虑用西米替丁,雷尼替丁。

二、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突发因素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其他疾病引起通气不足,产生缺O2和CO2潴留的呼吸障碍综合征。

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原则1.改善与维持通气治疗重点是氧疗。

当呼吸停止,应立即在现场清理口腔分泌物,在呼吸道通畅条件下,立即开始人工呼吸。

2.高浓度给氧必须及时使用高浓度或纯氧以缓解缺O2。

注意吸氧浓度和持续时间,以避免引起氧中毒。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要考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于原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Ⅰ型)。

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

(重要的名词解释,考生要牢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早期阶段是全身性炎症反应过程的一部分。

肺损伤的过程是炎症细胞及其释放的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多数认为中性粒细胞(PMN)的激活是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主要原因。

最终引起肺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和微血栓形成;肺泡上皮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导致肺水肿,肺泡内透明膜形成和微肺不张。

从而引起肺的氧合功能障碍,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

(二)病理生理呼吸窘迫的产生的机制主要有:(1)低氧血症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可反射刺激呼吸中枢,产生过度通气;(2)肺水肿刺激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反射性呼吸增快。

在ARDS早期,常由于过度通气而出现呼碱,但在终末期,可发生通气不足,使缺O2更为严重,伴CO2潴留,形成混合性酸中毒。

(三)临床表现1.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气促、发绀,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等。

其呼吸窘迫的特点是呼吸深快、用力,伴明显的发绀,且不能用通常的吸氧疗法改善,亦不能用其他原发心肺疾病(如气胸、肺气肿、肺不张、肺炎、心力衰竭)解释。

2.体证:早期体征可无异常,或仅闻双肺少量细湿音;后期多可闻及水泡音,可有管状呼吸音。

(四)实验室检查1.X线胸片早期可无异常,或呈轻度间质改变,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肺纹理增多。

继之出现斑片状,以至融合成大片状浸润阴影,大片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后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变。

2.动脉血气分析典型的改变为PaO2降低,PaCO2升高,pH升高。

氧合指数是动脉血氧分压(mmHg)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

氧合指数降低是ARDS诊断的必要条件。

正常值为400~500mmHg。

急性肺损伤时小于300mmHg,ARDS时小于200mmHg。

3.床边肺功能监测通常仅用于与左心衰竭鉴别有困难时。

(五)治疗1.氧疗一般需用高浓度给氧。

轻症者可用面罩给氧,但多数患者需用机械通气给氧。

2.机械通气一旦诊断为ARDS,应尽早进行机械通气。

应用PEEP 或CPAP,常用PEEP水平为5~15cmH2O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要点包括:①应用合适的PEEP水平,避免呼气末肺泡及小气道闭陷;②用较低的潮气量;③允许PaCO2高于正常水平。

3.维持适当的液体平衡,要求出入液量呈轻度负平衡。

用呋噻米,促进水肿液消退。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ARDS患者应在监护病房中实行特别监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